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 草地(grassland):是一种土地类型,是草类和其着生的土地构成的综合自然体。强调草类,并非说草地上没有其他植物,有些草地常有少量灌木或乔木散生其中,但仍不失以草类为主。分为天然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

2、草原:由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在地球表面(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占据特定的生物气候地带,属显域植被。根据草原的组成和地理分布可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hs)。

3草甸(meadow):由喜湿润的中生草本植物组成,常出现在河漫滩等低湿地和林间空地,或为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属隐域植被,可出现在不同生物气候地带。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还能形成高寒草甸。

4草原生态系统的形成:气候:草原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其气候有密切关系。草原气候的主要标志是水分和温度,即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是影响草原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草原生态系统所处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变化都大。

地理分布:草原处于湿润的森林区与干旱的荒漠区之间。靠近森林一侧,气候半湿润,草木茂盛,种类丰富;靠近荒漠一侧,雨量减少,气候变干,草群低矮、种类组成简单。

形成机制:草原上没有大片森林,主要原因在于降水量较少。

5、人工草地:利用综合农业技术,在完全破坏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播种建植的人工草本群落。包括以饲用为目的播种的灌木与草本混播的人工群落、以牧用为主要目的的人工草地,还有以净化空气、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和体育运动等为主要目的的其他类型的人工草地(草坪、绿地等)。

6、草地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7、草地生态系统:在一定草地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所构成的功能综合体。是草地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草地管理与生产的基本单位。

8、草地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草地资源与家畜的合理配置

草地的承载能力、放牧生态与草地合理利用

草地植物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学、牧草育种和草地改良、不同生态条件的高效稳定的混播种群

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调控的途径

不同生态条件地区草地生态工程、高效平衡持续发展的草地生态农业建设

第二章草地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

1、从其营养结构来讲,任何草地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四个要素,前三者为生物因素,后者为非生物因素。

2、生产者: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由各种绿色植物组成,其中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较大优势,特别是禾本科植物。在受到重度放牧干扰的情况或其他局部区域内,一些小灌木或半灌木起着较大的作用;而沙漠化或更加干旱的区域,一年生植物占优势。

3、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的异养生物。草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按其在营养级中的地位和获得营养的方式不同可分为:

①食草动物(初级消费者):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如草食哺乳动物、食草性昆虫。

②食肉动物(次级消费者):以食草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如以食草哺乳动物为食的狼、狐狸、鼬类、草原斑猫、猫头鹰等,以及以草食昆虫为食的蛙类、刺猬、缺齿鼹、麝鼹等。4、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

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与生产者相反。草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有两类,分别是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土壤动物包括原生动物、线虫、轮虫和螨类等体型在100μm以下的小型土壤动物。

5、草地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1.生物圈的功能单位2.稳定陆地环境保护水域3.天然生物种质资源库和物种演化场地

6、生物的环境:指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具体的,又是相对的,在谈到环境时,总要包含特定的主体。

7、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8、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可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9、生境(habitat):指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地段上的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

10、生态因子对草地生物的作用规律:Liebig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Shelford耐性定律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Liebig在分析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关系时发现,每一种作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求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作物的产量。后来这一规律被推广到影响植物生产的一般规律,称Liebig最小因子定律。适用最小因子定律要有动态的概念,即不同时间、不同条件,最小因子的概念也不同。

二、生物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这个因子就是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往往是局部性和暂时性的。

三: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耐性范围(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V.E.Shelford经大量调查后指出,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之。Shelford耐性定律:即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该定律说明,生物只有在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任何一个因子数量上不足或过剩,均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

1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环境中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响应。因此在进行生态因子分析时,不能只片面地注意到某一个生态因子而忽略其他因子。(2)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相互联系的因子相互影响,交互、综合作用于生物。当生物受到一个以上生态因子作用时,其综合作用效果并不是各单因子作用效果的简单累加,综合作用效果往往明显大于或小于各单因子作用之和。这是由于各因子相互作用,其效应相互叠加、互相抵消或互不相干,这称为交互作用。(3)生态因子作用的主次(非等价性):在一定条件下起综合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对生物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其他的因子则为次要因子。

生态因子的主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处于不同生长时期和条件下的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和反应不同,某特定条件下的主导生态因子在另一条件下会降为次要因子。

(4)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的作用则是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而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的作用。

(5)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具有阶段性特点。某因子在某阶段为限制因子,而在另外阶段是非限制因子;在某阶段的主导因子,在另外阶段则是辅助因子;在某阶段的有利因子,在另外阶段可能成为有害因子。

(6)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作用于生物体的生态因子,都具有各自的特殊作用和功能,每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都是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补偿作用:虽然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同等重要、不可替代,但由于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部分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12、草地上的植物按对水因子的适应可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三大生态类型。

1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度的适应分为3种生态类型:酸性土、中性土、碱性土植物。

14、根据植物对土壤含盐量的反应分为:盐土和碱土植物。

15、聚盐植物: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上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一般具有肥厚多汁的茎叶,灰分中含盐量很高,能忍受6‰甚至更浓的氯化钠溶液,体内渗透压很高。这类植物也称真盐土植物,如海篷子、碱蓬和滨藜。

16、泌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的,但它们吸进体内的盐分并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盐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排出在茎、叶表面上的NaCl和NaSO4等结晶和硬壳,逐渐被风吹或雨露淋洗掉。该类植物虽能在含盐多的土壤上生长,但它们在非盐渍化的土壤上生长得更好,所以常把这类植物看作是耐盐植物。如柽柳、胡杨、大米草、红树植物、补血草等。

17、不透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中,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里,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这类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但其高渗透压不是由体内高浓度的盐类所引起,而是由于体内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有机物质(有机酸、糖类、氨基酸等)所引起,细胞的高渗透压同样提高了根系从盐碱土中吸收水分的能力,所以常把这类植物看作是抗盐植物。如蒿属、盐地紫菀、盐地和碱地风毛菊、獐茅、田菁等。

18、草地生物对光因子的适应:阳性植物(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耐阴植物(介于以上二类之间的植物,它们既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忍受不同程度的遮荫,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但最适宜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常见的许多叶菜类、一些豆科植物等。)

19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作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称之

20、草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草地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二、草地生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三、草地生物对光因子的适应四、草地生物的生态适应

21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22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趋同适应的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相似性。

23生活型系统:1903年丹麦植物学家饶基耶尔(Raunkier)根据植物度过生活不利时期(冬季和旱季)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以及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高度和保护方式为依据建立了生活型系统。(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这类植物的芽和顶端嫩枝是位于离地面

较高处的枝条上(距地面25cm以上),如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植物等。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这类植物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处,一般都不高出土表25cm,因此它们受土表的残落物所保护,在地表积雪地区也受积雪的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这类植物在不利季节,植物体地上部分死亡,只有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并在地面处有芽(或近地面的土层有更新芽)。如多年生草本植物。(4)地下芽(隐芽)植物(geophyte):这类植物度过恶劣环境的芽埋在土表以下,或位于水体中。多为鳞茎、块茎、块根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5)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一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节中生长,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它们以种子形式度过不良季节。

2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生态因子通过生物的遗传变异引起生态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25趋异适应: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之。

凡是生态分布区域及生态幅很广的种类,生态型分化可能就越多;反之,生态幅窄的种类,生态型分化可能也较少。

26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植物生态型分为:(1)气候生态型:依植物长期受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因子的影响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2)土壤生态型:在不同土壤的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3)生物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物条件下分化成不同的生态型。

第三章草地种群生态

第一节种群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1、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集)合。种群是自然界中物种存在、物

种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的真实存在。

2种群生态学: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群体属性,即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统计特征、数量动态及调节规律、种群内个体分布及种内、种间关系。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3、种群应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空间特性: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2)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

(3)遗传特性: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而且有随着时间进程改变其遗传特性的能力,即进化、适应能力。

4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所组成的,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3类:随机型、均匀型、成群型

5、种群的动态参数是表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种群统计指标,主要有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和年龄结构等。

出生率:指种群产生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增长率:种群通过繁殖增加个体数量的速率。

6、内禀增长率(r m):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生境条件组配下,种群达到的最大增长率,即种群在最适(理想)条件下的增长率。

7、生态增长率(r):种群在自然条件下的实际增长率,生态增长率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条件好时增长率大,条件差时增长率小,甚至可能为负值。

8、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按锥形图形状,种群的年龄结构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模式

9、根据环境对种群作用与否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状况,种群增长模式可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一、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二、种群的指数增长三、种群的逻辑斯缔增长

10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无迁入和迁出,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一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世代不相重叠,呈一种离散的增长方式。N t

=λN t或N t=N0λt其中,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λ为种群周限增长+1

率[单位时间(如一个世代或年月日)内种群的增长率]。

11种群的指数增长:与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相似,但其世代重叠,即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

12种群的逻辑斯缔增长:世代重叠的种群在有限环境中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形式,也称为阻滞生长(密度制约性增长),其增长曲线为“S”型。

第三节草地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13、种群的数量变动

1. 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间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如草原上的大型有蹄类、食肉类、蝙蝠类动物,多数一年只产一子,寿命长,种群数量一般较稳定。

2. 周期性波动:是种群适应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和自身的生物学规律形成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3. 不规则波动:种群的不规则波动主要由物理环境的不规则变化所引起。

4. 种群暴发:一些自然种群,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由于其高生殖力的特性,种群数量在短期中迅速增长,称为种群暴发。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暴发。最明显的暴发见于虫害和鼠害。

5. 种群衰落:当种群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最易出现这种情况。

6.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一过程称生态入侵。

14、种群调节:当种群数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有一种使种群数量返回平衡水平的作用,称为种群调节。

15、种群调节因素:种群调节以种群密度为基础,但有时种群数量的变动与密度无关,而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据此,影响种群调节的因素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第四节草地生物的种内和种间关系

16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的邻接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产生密度效应的原因: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矛盾着的两种相互作用决定的,即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凡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都起着密度调节作用。

17最后产量恒值法则法则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其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该法则可用下式表示:Y=W·d=K i 式中,W 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 密度Y 单位面积产量,K i常数

18-3/2自疏法则自疏现象(self-thinning):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成为竞争的胜利者,获得足够的资源而继续生长发育;有些植株因不能获得足以维持生长发育的资源而死亡,于是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

19、种间关系

1. 偏利共生: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利称为偏利共生。例如,附生植物(动物)与被附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

2. 互利共生:两个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双方获利。

3. 寄生:一个物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物种(寄生者)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具有生物体简化,有专性固定器官(小钩、吸盘等),有非常大的繁殖能力和很强的生命力、多数只限于寄生在一定的植物科、属中,生活史特殊等特点。

4. 捕食作用:生态系统中最普遍的种间关系,从生产者到各类消费者通过食与被食过程进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的这种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数量和质量以及猎物与其他物种间关系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5. 原始合作:两个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是,种群之间的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6. 竞争定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20、竞争理论

一、高斯假说前苏联生态学家G.F.Gause (1934)首先用实验方法观察两个物(在分类上和生态习性上很接近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竞争现象,试验结论为: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这种种间竞争情况后来被英国生态学家称之为高斯假说。

二、Lotka-Volterra模型(竞争的理论模型)

21、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1)资源利用性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在生物群中,两种生物之间彼此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的对竞争双方的生长、生殖和生存的间接影响。如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竞争。2)相互干涉性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生物群落中的植物间除对营养空间的竞争之外,还存在着直接干扰的作用。如杂拟谷盗和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在面粉中一起饲养时,不仅竞争食物,而且有相互吃卵的直接干扰;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称为他感作用(allelopathy,或叫克生作用),均属于相互干涉性竞争。

第五节草地生物种群的生态对策

22、生态对策: 自然选择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竞争过程。由竞争而形成的特征使物种获得适应其所生存环境的适应方式并使其种群得以延续。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称之。23、生态对策: 自然选择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竞争过程。由竞争而形成的特征使物种获得适应其所生存环境的适应方式并使其种群得以延续。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称之。1. K-对策在气候稳定,很少有难以预测的天灾的环境中,如热带雨林,生物密度很高,竞争激烈,物种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这种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这类适应对策称为K-对策,采用这种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K-对策者。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及少数鸟类、昆虫等 2. r-对策在气候不稳定,难以预测的天灾多的环境中,如寒带和干旱地区,生物密度很低,基本没有竞争,种群经常处于增长状态,是高增殖率(r m -表达繁殖力的测度之一)的,这种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这类适应对策称为r-对策,采用这种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r-对策者。许多农田杂草、原生和次生芜原的先锋草种、昆虫的大多数种类都属于r对策者。

24、生态位(niche):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包括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及物种开拓和利用其环境的能力。

25、生态位分化(niche separation):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

26、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第四章草地群落生态

第一节群落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1、群落(biotic community)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

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2、草地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4)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5)具有一定的群落动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具有一定的边界特征(8)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草地群落种类组成

2、草地群落种类组成的性质:

1. 优势种和建群种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群落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被称为建群种。

2、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在复层群落中,它通常居于群落较低的亚层。

3.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4. 偶见种指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也被称为稀见种。

3、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之和的百分比

4、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5、相对频度(相对频率):群落中某一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称之。

6、高度:植物垂直方向的自然高度。藤本植物测其长度。可分为叶层高、平均高度、生殖枝高

7、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 相对密度十相对频度十相对盖度

第三节草地群落的结构

8、垂直结构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有限资源的时空利用范围和利用效率,因此,有助于提高群落的生产力水平;

②减少物种为争夺食物、养分和空间资源的竞争,使群落拥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

③成层性提高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增强了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④成层性的复杂程度对生态环境具有指示作用,一般来说,成层结构越复杂,群落的生态环境越好;极端环境中的生物群落是非常简单的。

9、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的水平配置状况或镶嵌现象。植

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mosaic)。

群落的镶嵌性:指群落在水平(或二维)空间上表现的斑块相间的现象。群落镶嵌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环境条件(生态因子)的不均匀,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microcoense)。

群落环境的异质性越高,群落的水平结构就越复杂。

10、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11、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第四节草地群落的动态

12、群落的波动定义:是群落短期的可逆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并且可逆性是不完全的。

13、群落波动的原因(1)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多雨年与少雨年、突发性灾变、地面水文状况年度变化等;(2)生物本身活动周期:如种子产量的大小年,动物种群的周期性变化及病虫害暴发等;(3)人为活动影响:如放牧强度的改变。

14、群落演替某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是质的变化过程。即随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之。

15、群落演替的基本类型:(1)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不同可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此生演替(2)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可划分为外因性演替和内隐性演替(3)按演替进程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为快速演替、长期演替、世纪演替(4)按演替的方向可划分为进展演替和逆向演替16、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

17、演替顶极:指演替最终的成熟群落,或称为顶极群落。主要特征:顶极群落中的植物种类相互适应,能在群落内繁殖,并排除新的种类,特别是可能成为优势种的种类在群落中定居。无论是在种类组成上还是在结构上,顶极群落已经趋于相对稳定。

第五章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原理

第一节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草地生态系统的能源:太阳能、辅助能

2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1. 是一个热力学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耗散定律2. 是单向并逐渐递减的;3. 是变化的。能流在生态系统中远比在物理系统或机械系统中复杂,并有更多的不确定性;4. 生态系统能流质量逐步提高和浓集

3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食物链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捕食食物链:该食物链是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碎屑食物链:该食物链是以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其它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特殊食物链等。

4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营养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而是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一种消费者往往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种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形成生态系统内的多条食物链之间纵横交错、相互联结,从而构成网状结构。

5营养级: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合。

6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原因是:

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100%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总有一部分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所利用;

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100%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泄物而留于环境中,被分解生物所利用;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7生态效率: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也称为传递效率。可分为营养级内和营养级间生态效率。

8林德曼效率:林德曼在经典(Cedar Bog湖)能量研究中提出。林德曼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效率=n+1营养级摄食的食物/n营养级摄食的食物=n+1营养级的同化量/n营养级的同化量即L e=A n/I n×P n/A n×I n+1/P n=I n+1/I n=A n+1/A n根据林德曼测量结果,这个比值大约为1/10,曾被认为是重要的生态学定律,称作十分之一定律。即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换效率为10%,亦即能量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就损失90%。因此,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6级。

第二节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9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这一不断进行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称为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流在3个层次水平——生物个体、生态系统、生物圈上进行传递。

10物质循环过程可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概括。库: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流通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内的移动量称为流通率。

11物质循环的特点1. 物质不灭,循环往复2.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3. 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4. 物质循环中生物具有重要的作用5.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2物质循环按物质的特点可划分为3类: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13碳循环的现代特征:(1)大气中CO2的含量呈上升趋势;(2)大气中CH4含量也一直在增加,但其上升速度较缓慢来源:沼泽、稻田、天然气、畜牧业等增温效应:约为CO2的20倍

14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特点:(1)循环速度很快(2)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碳库主要在地下(3)碳素净转化率高

第三节草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5生态系统中,环境就是一种信息源,信息就是指能引起生物生理、生化和行为变化的信号。

16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特点:(1)信息种类多,储存量大(2)信息具有多样性(3)信息通讯的复杂性(4)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17信息流的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

第四节草地生物多样性

18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包括生命形式的多样化(从类病毒、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到动物界与植物界),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19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0草地生态平衡:指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系统的相对平衡,是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物理的、化学的环境条件,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等过程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21生态平衡的指标:草地生态系统的恒定性草地生态系统的复原性草地生态系统的抗性草地生态系统的弹性

22生态阈值(环境容纳量):草地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生态范围和条件,如果干扰过大,超过了生态系统本身调节能力的限度,草地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该临界限度称之.生态阈限决定于环境质量和系统的成熟程度

23生态平衡失调: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阈值,生态系统不能恢复原初稳定状态时,称之。其基本标志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表现出来。如一个或几个组分缺损,生产者或消费者种群结构发生变化,能量流动受阻,食物链中断等。

第六章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第一节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1、物质生产:生态系统不断运转,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产品(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的过程,称之。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可分为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和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两类。

1. 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将无机物转化成复

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被称为初级生产或第一性生2. 次级生产:又称第二性生产。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初级消费者)利用第一性生产的产品,形成动物有机物质(包括动物产品及动物本身)的过程。

第二节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

2、生物量:指在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以干重g/m2或J/m2表示。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两部分。

3. 生长量:指两个时期之间生物量(包括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变化。表示方法为干重g/m2。但需指明时间(如5月10日至6月10日之间的生长量为干重100g/m2).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生长速度不同,故各时期的生长量也不同。

4、.生产量(production)(力):指单位面积草地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或日)生产的有机物的量,即生产的速率。

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力):即初级生产速率。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力)或第一性生产量(力)。

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力):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即可供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利用的能量。这部分生产量(力)称之。P n=P g-R

5、第一性生产的测定方法:一)收获法(二)二氧化碳测定法(三)叶绿素测定法

6、地上部净生产量的估算

极大现存量法:采用一年当中出现的高峰期(最大)现存量作为当年的净生产量。

增重累积法:采用各时期现存量的正增长值(后一时期的现存量减前一时期的现存量)之和,作为年净生产量。

7、(二)二氧化碳测定法原理:草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过程主要是草地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过程,测定系统的二氧化碳变化,可用以估算草地植物群落的生产力。

测定方法:将草地群落的一部分封闭在透明室(塑料、玻璃罩等)内,测定刚进入和一定时间内抽出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并计算其差值,并假定二氧化碳减少的量,就是植物吸收转化为有机质所消耗的二氧化碳含量。

测量仪器:红外气体分析仪。

8、第一性生产的生产效率:指生产者(草地绿色植物)产品输出量与资源输入量的比率。草地生态系统中用于第一性生产的重要资源包括:土地、碳、氮、水、光和时间。

常用估测方法(1)产品产量/土地面积(2)用光能利用率表示(3)氮的输入与输出之比9、影响第一性生产效率的因子:(1)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光能的利用(2)利用频度和强度(3)肥料(4)环境因素(5)植物病虫害和自身腐烂物质

10、叶面积指数:又叫叶面积系数,是一块地上作物叶片的总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值。即:叶面积指数=绿叶总面积/占地面积。

11、提高第一性生产力的途径:(1)改善生产者的生存环境(2)改良植物种、种群和群落(3)调节动物和植物的关系(4)向系统输入物质

2018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犯罪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35)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2019-2020年电大考试农业生态学大作业标准答案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大作业答案 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 A. a等于b+d . B. a大于b+d . C. a等于b . D. a小于c+d 2、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是[ C ]。 . A. 增施化肥 . B. 增施化学农药 . C. 增施有机肥 . D. 污水灌溉 3、最有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是[ D ]。 . A. 化工厂 . B. 城市污水 . C. 核电站 . D. 畜禽养殖场 4、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B ]。 . A. 二氧化碳(CO2) . B. 氮气(N2) . C. 甲烷(CH4) . D. 氧化亚氮(N2O) 5、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 D ]食物链。 . A. 捕食 . B. 腐食

. D. 寄生 6、下面哪种植物属于地下芽植物?[ A ] . A. 竹子 . B. 杨树 . C. 玉米 . D. 花生 7、青蛙与蝗虫等稻田害虫之间关系属于[ B ]。 . A. 中性作用 . B. 捕食 . C. 竞争 . D. 原始合作 8、农业生产中,实行高矮相间的立体种植或深浅结合的立体养殖,这种现象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 B ]。 . A. 营养结构 . B. 空间结构 . C. 时间结构 . D. 组分结构 9、下面哪个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D ] . A. 水体 . B. 土壤 . C. 日光温室 . D. 人类 10、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D ]。 . A. 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2017-2018年宁夏大学考博试题草地农业生态学

宁夏大学 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卷考试科目:草地农业生态学适用专业:草学(不用抄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 1、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2、生态位 3、斯太普(Steppe) 4、生态系统服务 5、能值 6、草地基况 二、问答题(共52分) 1、草地农业系统的生物因素包括了哪些因子?每个因子在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有哪 些?(6分) 2、叙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6分) 3、生产中一些养殖户会购买年龄在1.5岁以内的羊只进行短期育肥出售,请用次 级生产积累规律解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年龄段的羊只?(6分) 4、提高净初级生产力的途径有哪些?(6分) 5、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和草地生产力是一回事吗?有何区别?(7分) 6、叙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后评估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7分) 7、建设和发展草地农业应遵循哪些原则?(7分) 8、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蕴藏在哪些方面?(7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放牧草地由于放牧家畜的介入,使之与未放牧草地在元素循环方面产生了较大 差异。请论述家畜放牧及其排泄物对草地元素循环产生了哪些影响? 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草牧业,2016年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均 提出推进粮改饲、发展现代饲草生产体系。请基于植物生产系统和动物生产系统相悖及耦合理论,结合我国草畜产业发展现状,论述国家提出草牧业和粮改饲的背景、并论述系统耦合理论对发展草牧业和推进粮改饲有何指导意义? 第1页,共1页

宁夏大学 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卷 考试科目:草地农业生态学适用专业:草学 (不用抄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阐述草地农业生态系 统的结构(四个生产层)及其特征。 2.简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过程。 3.水热综合因子如何影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类型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及类型 间的发生学关系? 4.降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的影响如何? 5.从草地农业力能学的观点着眼,对初级生产力的调控,可以从哪几个力能学 效应考虑? 6.简述斯太普、普列里及萨王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分布及其特征。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理论在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2.基于大草食动物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阐述实施围封禁牧政策的利弊及其可持续性。 第1页,共1页

农业生态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农业生态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生物群落: 2、农业生态系统: 3、食物网: 4、现存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 ) A、4-5级 B、6-7级 C、7-8级 D、9级 2、以下哪些就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 ) A、猪 B、牛 C、羊 D、水稻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就是( )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平原多于山地 D、都就是 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就是( )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就是( ) A、氮 B、氢 C、水 D、钾 6、草食动物牛、羊属于(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C,生产者D、分解者

7、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就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 A、负相互作用B、正相互作用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8、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种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9、森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B) A、厄尔尼塔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赤潮 10、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就是生物种间的(C)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就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A) A、浓缩 B、降低 C、平衡 D、毒害 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就是因为其中包括(A) A、生物组分 B、环境组分 C、太阳辐射 D、水 13我国现有耕地约为(A) A、15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14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就是(A)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15、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水平较高就是因为增加了(B) 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其她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修订稿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 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 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 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 A.京蒂 B.施耐德 C.萨瑟兰 D.门德尔松 7、犯罪学家( D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着《犯罪学》。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菲利 D.加罗法洛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A )。 A.边沁 B.霍尔巴赫 C.孔德 D.菲利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 A.犯罪人类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理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 ( A )。 A.激进派犯罪学 B.芝加哥学派 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D.社会结构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 A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费尔巴哈 D.菲利 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 B )开始的。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 D.暴力犯罪 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 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 )。 A. 社会危害性 B. 形式多样性 C. 传染性 D. 违规性 15、(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 A.犯罪条件 B.犯罪直接原因 C.犯罪根源 D.犯罪相关因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 B ) 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B.抑制犯罪动机 C.严厉打击犯罪 D.预防重新犯罪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 )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环境因子(Environment factors):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生态适应是生物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生活因子(life factors):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Liebig’s law of minimum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a. 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能量、物质处于平衡态时才适用; b. 要考虑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植物耐荫性shade tolerance:植物对环境郁闭度的敏感程度。用植物在地上方光照和剧烈竞争上的生存能力来衡量。 光周期photoperiod: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 光周期反应photoperiodic reaction: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反应。 需温性: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量和温度变辐植物生活型life form:植物对不良气候条件适应而形成的生活形态。 生活型系统: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草本。 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同步的现象。 a.变温促使种子萌发 b.促进干物质积累 c.对开花结实有影响 物候:生物(植物)在生长期适应一年中气候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物候学(phenology):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物候期: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在形态上形成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 生长期:从叶芽萌动到落叶为止的这段时期,称为~或生长日数。 生长季:一年中适于生长的时期。近于无霜期。 地理替代现象:树种对水分需求不同,水条件不同的相邻地区,常可见到一些地理替代种。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在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吸收和消耗的水分数量。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蒸腾强度不能反映水分利用程度。 植物需水量(蒸腾系数):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国家开放大学园艺本科《农业生态学》国开网形考作业答案

农业生态学 1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为( c )。 a. 有机农业 b. 生态农业 c. 石化农业 d. 自然农业 2以下属于r对策者生物的是( c )。 a. 鹭 b. 鲸鱼 c. 细菌 d. 竹 3种群密度会随着季节、气候、食物和其他生态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 4生态对策是指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以适应环境、更好地保存和延续种群的策略。主要有两种:r对策和j对策。(错) 5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 )。 a. 互利共生 b. 寄生 c. 原始合作 d. 偏利共生 6生物型的集约农业是以能源高度消耗、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获取农作物的显著增产,农产品的高度商品化和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集约型生产方式。(错) 7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d)。 a. 多样的生物种类 b. 高的经济产量 c. 高的生物产量 d.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特点 8所有替代农业都具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品;依靠( c ),特别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 a. 化学过程 b. 人工过程 c. 自然过程 d. 物理过程 9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环境+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对) 10农业生态系统属于( d )。 a. 封闭式生态系统 b. 自然生态系统 c. 人工生态系统 d. 半人工生态系统 11一种完全不使用化学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是( d )。 a. 自然农业 b. 生物农业 c. 生态农业 d. 有机农业 1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对) 13人工控制系统是人类施加给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和影响的总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标志。(对) 14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是( b )。 a. 二氧化碳 b. 玉米 c. 风 d. 土壤 15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养殖业一般比较发达。(错) 16农业生态系统既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具有自然属性,又要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具有社会属性。(对) 17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和分解者两大功能类群。(错) 18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对) 19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c)。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生物圈 d. 农业生态系统 20农业生态系统是( a )。 a. 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b. 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c. 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d. 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2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物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错) 22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生产力高,但抗逆性较差。(对) 23群落在演替的进程中最后到达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或顶级群落。(对) 24农—果模式主要是以多年生的果树和农作物如粮食、棉花、瓜果、蔬菜等间作。(对)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系统 (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产者 (Producer) 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 消费者(Consumer)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或其他生物其他生物为生的各种动物。 分解者 (Decomposer) 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一样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甲虫、蠕虫、白蚂蚁和某些软体动物。 生物圈 (Biosphere)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分结构 (Components Structure)即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垂直结构 (Vertical structure)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农业生物也因适应环境的垂直变化而形成各类层带立体结构。 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 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 营养结构(Trophic Structure)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结构。 能量流动 (Energy Flow)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单向流动,是驱动一切生命活动的齿轮。 物质循环 (Nutrient Cycle)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主要是指生物为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它们沿着食物链在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传递,最终归还环境,并可被多次重复吸收利用,构成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Information Transfer)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产生的物理信息(声、光、色、电等)、化学信息(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等)、营养信息(食物和养分)和行为信息(生物的行为、动作)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传递,把生态系统的各组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功能。 信息流 (Information Flow)农业生态系统不但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信息网,而且还利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网,利用电话、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教育、推广、邮电、计算机网络等方式高效地传送信息。 价值流(Value Flow)价值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转换成不同的形式,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组分间转移。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值,在人类劳动的参与下,转变成生产形态的价值,最后以增值了的产品价值形态出现。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以价格计算的资金流是价值流的外在表现。 种群 (Population)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出生率 (Natality) 是指种群在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等方式下,产生新个体的能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精品文档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作业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2020年秋期电大把该网络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该课程共有4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总成绩 = 形成性考核×50% + 终结性考试×50% 形考任务1 题目1 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

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选择一项: 对 题目2 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养殖业一般比较发达。 选择一项: 错 题目3 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 )。 选择一项: d. 森林生态系统 题目4 农—果模式主要是以多年生的果树和农作物如粮食、棉花、瓜果、蔬菜等间作。 选择一项: 对 题目5 群落在演替的进程中最后到达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或顶级群落。 选择一项:

题目6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物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 选择一项: 错 题目7 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是( )。 选择一项: c. 玉米 题目8 农业生态系统是( )。 选择一项: b. 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题目9 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为( )。 选择一项:

北京林业大学801草地生态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考研801草地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大纲综述 《草地生态学》考试是草学学科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教育部授权的各草学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试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草地生态学》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草地种群生态学、草地群落生态学、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草地的生产性能、放牧生态学、草地火管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等相关基础知识和实践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 《草地生态学》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 草地生态学的概念与背景知识; 2.草地种群生态学; 3.草地群落生态学; 4.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草地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 6.放牧生态学; 7.草地火生态学; 8.中国主要的草地生态系统。 三、考试要求 1、透彻理解草地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2、理解并注重草地的种群生态、草地群落的演替、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草地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放牧和火管理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主要的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点等内容。

四、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约占30分) 2、填空题(约占30分) 2、简答题(约占50分) 3、论述题(约占40分)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六、主要参考书 1.《草地生态学》,周寿荣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6 2. 《生态学》,李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草地农业生态学》,任继周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2. 环境 3. 环境因子 4. 生态因子 5. 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6. 种群 7. 种群生态学 8. 密度 9. 生态密度 10. 出生率 11 .死亡率 12 .最大出生率 13 .最低死亡率 14 .实际死亡率 15.实际出生率 16. 捕食 17. 草食 18. 寄生 19. 宿生

20. 寄主 21. 偏利共生 22. 互利共生 23. 群落 24. 群落生态学 25. 优势种 26. 伴生种 27. 生物多样性 28. 群落演替 29. 原生演替 30. 次生演替 31. 生态系统 32. 系统 32. 绿带(光合层) 33. 营养结构 34. 食物链 35. 食物网 36. 营养级 37. 草木食物链 38. 腐生食物链 39. 生态金字塔 40. 生产量

41. 总生产量 42. 初级生产力 43. 次级生产力 44. 生物放大作用 45. 农业生态系统 46. 生态型 47. 人工辅助能 48. 群落的抗变能力 二、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A、虎 B、真菌 C、细菌 D、森林 2.物质循环中的还原者是()。 A、作物 B、家畜 C、细菌 D、昆虫 3.能量传递的1/10定律是由()提出的。 A、奥得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海克尔 4.在表达不同营养级上生物最合理的科学方法为()。 A、生物量金字塔 B、生物数量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 D、经济产量金字塔 5.种群的正相互作用为()。 A、偏利作用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6.陆生植物一般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

犯罪学理论

西格尔的对现代犯罪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结构理论 把下层阶级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不利的经济地位看成是犯罪的首要原因,认为下层阶级的社会环境中起作用的一些力量,推动他们中的一些人进行犯罪活动。社会结构理论把贫民区中存在的无人监督的青少年帮伙、高犯罪率和社会混乱看成是主要的社会问题。大多数社会结构理论集中研究青少年违法行为。 1.文化越轨理论(亦称文化传递理论或文化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遵从下层阶级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一种表现。遵从贫民区中存在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必然引起与传统社会中的法律的冲突。(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与米勒的下层阶级文化冲突理论。) 2.紧张理论 与文化越轨理论不同的是,紧张理论认为价值观和目标在各个经济阶层中都是相似的,不存在所谓的下层阶级文化。不过,由于下层阶级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不利条件,下层阶级的成员不能通过传统的合法手段获得这些成功的标志,所以他们感到愤怒、挫折,对社会充满仇恨。犯罪学家把这种挫折感称为紧张(strain)。其中墨顿的失范理论是最著名的紧张理论。 3.亚文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下层阶级的青少年之所以进行少年犯罪,是因为与传统社会的疏远导致他们寻求其他生活方式或者亚文化。亚文化理论是紧张理论和文化越轨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4.社会生态理论 与早期的社会结构理论所不同的是,该理论并不以文化现象为重点,而是以分析宏观的聚集资料,以识别在城市环境中影响犯罪模式的结构性条件。社会生态学家相信,一些生态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必要导致犯罪的条件。(该理论包括相对剥夺理论和都市化理论。) (二)社会过程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经历是犯罪行为的主要的决定因素。他们指出,一些研究表明,社会阶级与犯罪率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除经济以外的因素对犯罪行为也有影响。因此社会过程理论家们把社会心理学、社会发展和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结合起来,发展起了自己的理论模式——社会过程理论。他们认为,犯罪时个人的社会化以及个人与不同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社会过程产生社会心理互动的结果。 1.社会学习理论 他们认为,人们从他们与犯罪的同辈朋友的密切交往中学习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学习与犯罪有关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的结果。 2.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变成犯罪人,但是,大多数人由于受他们与社会的联系的控制,而没有变成犯罪人。犯罪是社会控制减弱或崩溃的结果。 3.标定理论 标定理论认为,当社会中的重要成员把个人标定为犯罪人,而个人也接受这种标定时,个人就会变成犯罪人。 4.整合理论 整合理论试图将社会化因素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以便提高其解释力。

草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天然草地:以多年生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灌丛极少甚至没有,或完全没有乔木(moore ,1964),一般被称为永久性草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及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草地:通过人们精心播种与培育的农业栽培草本植被,但经过长时间的演替,也会有外来种侵入,物别是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种,使人工草地打上天然草地的烙印 草地:具有更广泛的农学涵义,而不等同于植被类型概念,应与“草原”一词作划分,也就是说草地是指可作为家畜放牧或打草利用的比生态学上草原植被类型更为广泛的范围,其中包括草原,也包括草原以外天然的或人工的供畜牧业利用的草地。 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是研究草地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系统关系的科学。它是草地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科学,是农业生物学与生态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因而又是应用植物生态学。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A·G·Tansley 1935年提出的 草原:主要是在温带半干旱气候下发育形成的一种植被类型,以夏绿的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为主要成分,缺乏乔木,有时夹以小灌木,小半灌木。它主要是由所在地区的气候因素和历史条件决定的。即温带半干旱气候下发育形成的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即称为草原。 典型草原: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克氏针茅草原 荒漠草原:小针茅草原、短花针茅草原、沙生针茅草原 草甸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 紫花高寒草原:紫花针茅草原 草甸:是由多年生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包括大气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和冰雪融化等各种来源的水分)形成和发育起来的,这里所说的中生植物包括旱中生植物和湿中生植物,也包括那些适盐耐盐的所谓盐中生草本植物。草甸一般不呈地带性分布。 草场:通过放牧,割草或其它方式为家畜等食草动物提供食料的自然,地段(李特),一般是指在其上进行着草群培育过程的生产地段,在每一段时间内,草场都处在一定的生产状况之下,产生若干一定品质的草群。 草地(Grassland):一般译为草地,狭义指禾草草地,包括Prairie(高禾草草地)和Steppe (矮禾草草地)。广义的草地应与草场相同。草本植物群落的泛称,即能放牧或割草,提供牲畜饲料的自然地段。 草地资源: 一般是指提供家畜所需要的放牧场与打草场的自然资源。 在论述草地资源前,我们有必要分清几个概念,即草原,草甸,草地,草场。一般情况下草地和草场是农学的概念,草原和草甸是植物群落的概念。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

精品文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D.门德尔松萨瑟兰 B.施耐德 C.京蒂 A.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犯罪学》。7、犯罪学家( D D.加罗法洛C. B.贝卡利亚菲利A.龙勃罗梭 A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D.菲利B.霍尔巴赫 C.孔德 A.边沁 D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人类学理论 B.A. 犯罪社会学理论 D.C.犯罪生理学理论。)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A B.芝加哥学派 A.激进派犯罪学 社会结构理论学派D.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A D.菲利C.费尔巴哈 A.贝卡利亚 B.边沁 )开始的。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B D.暴力犯罪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A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违规性 D. C. 传染性形式多样性A. 社会危害性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B 15、( D.犯罪相关因素C.犯罪根源 B.A.犯罪条件犯罪直接原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B B.抑制犯罪动机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预防重新犯罪 D C.严厉打击犯罪)B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实证犯罪学派A.古典犯罪学派 D .社会犯罪学派C.当代犯罪学派 )、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18 D AB.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 精品文档 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小D.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大

农业生态学1.2.3.4

农业生态学1.2.3.4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6-16 18:31:37 一、单选题 1. (5分)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 A. 燕麦 ? B. 玉米 ? C. 小麦 ? D. 油菜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2. (5分) 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相同,以下哪类生物属于K对策生物?() ? A. 杂草 ? B. 细菌

? C. 大型食肉动物 ? D. 昆虫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生态问题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 能源危机 ? B. 人口危机 ? C. 资源危机 ? D. 粮食危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9.1 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根据生态位原理,()有利于系统稳定。 ? A. 生物数量少且生态位空缺

? B. 生物的生态位重叠 ? C. 生物品种单一 ? D. 生态位丰富且生态位饱和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 A. 微域差异 ? B. 繁殖特性 ? C. 动物及人为活动 ? D. 天然障碍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答案B,D,C,A 解析 2. (5分)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 A.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 B.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 C.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 D.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答案C,B,A 解析 3. (5分)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包括()。 ? A. 生态因子的作用或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具有阶段性 ? B. 生态因子的耦合(综合)作用特征 ? C. 生态因子具有部分补偿性因此具有完全替代性 ? D.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答案B,A,D 解析 4.

农业生态学题库

农业生态学题库 一、填空题 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 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 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 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 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 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二、选择题 1、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包括: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 理。 2、A型:凸型的存活线,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升高。人类属于或接近这种类型。 B型:对角型的存活曲线。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都是相等的。 C型: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属于这类型的有

农业生态学离线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农业生态学》课程作业 姓名:屠江云学号:712 年级:12秋农业技术推广学习中心:嘉兴农业学习中心————————————————————————————— 绪论 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 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 生态系统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4. 农业生态系统 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简答题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论述题 1.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名词解释:

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2.阿利氏原则 指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3.顶极群落 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4.群落稳定性 群落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能够自我调控、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使其内部稳定的能力 5.耐性定律 .耐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性范围或耐性限度也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境 指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7.生态位 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8.粗密度 粗密度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9.内禀增长率 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率。 10.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11.最小因子定律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2.生活型 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3.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4.种群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15.化感作用 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 16.生物多样性 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7. 环境容纳量 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