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

一、问题的提出

文学人类学,基本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文学角度作人类学研究,二是从人类学角度作文学研究。因而从界定上看有两个角度和立场,人类学的和文学的应该说目前学界对此尚无一定见,基本上还是各持己见。以致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的比较文学教授萨加尼干脆提出使用“文学人类学”和“文学的人类学”两个概念,以便加以区分。他认为前者关注的是文学文本中的社会文化状况,而后者则关注作者、读者在符号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综合现在已有的尝试性界定,来自文学立场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1.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文学或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化现象;2.用文学手段表达人类学的思想,或以文学形式丰富人类学的表达方式;3.文学与人类学在某些边缘的互动,即跨学科的研究领域;4.还原文学的“人类学性”,即把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的研究;5.通过人类学的“全人类”视界(或泛文化比较)对“世界文学”的重建,以追寻世俗或人性的本源;6.通过文学的形式达成文学与人类学的资源共享。

作为人类学家的李亦园也提出了自己对文学人类学的内涵的看法,同样也是六个方面:传统人类学对民俗与民间文学的研究;文化展演的研究;人类学作品的文学化;人类学的影视表现研究;古典文学的人类学阐释;文学作品的人类学化。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一些有意思的差异。这种差异其实正好反映了文学与人类学这两个不同学科体系和建制之间理论与方法的张力,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文本与田野的关系;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尽管来自两方面的声音仍然有着显著的差异,但1997年于厦门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大致认同于“文学人类学是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探讨文学艺术,同时,通过文学艺术及其所包含的深层文化内容进一步研究文化人类学”。显然这也反映了西方理论现状:文学理论批评家所提出的文学人类学和人类学家所提出的文学人类学。这两个理论构建方向代表了当前的潮流,前者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了文化诗学,即通常所说的文化批评;而后者还进一步分化出了人类学诗学和民族诗学。二、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学人类学

人类学的本体应是人,是探讨人、人性的学问,应是向人的本质的靠近、回归和挖掘。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渴望了解自身及其存在的意义是人特有的一种本性,“人类文化的各个扇面都是开拓意义以及提升人的主体性的过程”,人是一切价值和意义的源泉。伴随着后现代哲学对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质疑,整个思想界中现代-后现代、殖民-后殖民、结构-解构的语境转换,以及西方话语中心论的破碎,人文社会学科的各分支都纷纷对自身的学科性质进行了深刻反思,并直接导致了学科及学科之间的分化、整合与重建,学科边界开始模糊,相继出现了一些交叉性的边缘学科。文学人类学的出现可以说正是这个思想大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注意到,人类史、人类学理论与民族志的演进及其分支学科发展的脉络,皆呈现出对人性的认可和揭示,展现着由外在向主体趋近的轨迹:文化进化—文化播化—文化功能—文化相对—文化人格—文化象征—文化解释—文化解构,勾勒出其对象由历史规律、组织制度、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向心理、人观、主观、人性、个性迫近的轮廓。在文化的演进及古典人类学的旗帜之下,对于人类特殊性与个体心智的格外关注是被冷落的。后来,人类学者认识到,学科知识理论的相对性与个人性有关,不同文化对人的观察有一致,同一文化对人的注解也有不一。布尔迪厄指出,文化对个体的制约有范围及局限度,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也是人的造物。萨林斯则认为,复制社会文化体系更重要的不是社会化和仪式,而是“日常生活实践”。由是,反思人类学将人类学者和被研究者的角色与解说一同作为描述的对象。福柯的话语理论,也进入中国文化权力(杜赞奇)与社会建构(达顿Duttun)等研究。人类学家不再能依赖传统工具性媒介,如公共仪式、家庭或社会结构,而须凭借深层的意义系统来捕捉文化特性。自我、情感和个人成为现代主义文本的重要成分。

在人类学界,这种反思过程一方面增强了人类学家对民族志的文学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人类学的文化表述向更为文学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历史理论家海登?怀特的喻说理论认为,历史具有其内在的“文学性”,这也成为后来部分理论家解读人类学作品的方法论来源,即把它作为文本和话语规范内的写作进行解读。米德,萨皮尔和本尼迪克特

都视自己为人类学家和文学家。特纳、道格拉斯、列维-斯特劳斯等人对文学理论和实践都感兴趣,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模糊了科学与艺术的界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格尔茨以一系列富有创建性的作品开启了人类学和文学理论的关系的研究,直接创立了“解释人类学”一派。认为,民族志权威是一个“写作的”行为,它源于一个创作的、利己的、文化的和历史的情景,在此情景中,作者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在交流中将自己的经历与别人的经历进行交流的商谈者。因此,人类学在本质上是文学的,而非传统上所以为的科学。

1984年,10位学者(主要是人类学者)以“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为中心议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的美洲研究所召开了一个高级研讨会。与会者以批判的眼光对不同时期经典民族志作品的写作进行了文本的和文学的分析,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修辞的应用以及民族志的虚构性质,并试图强调文化表述的政治学和诗学。指出经典民族志中,作者的主观性与文本表述的客观现实是分离的,作者真实的田野经历以一种固定的格式陈述,在田野经历中发生的感受、困惑、变故和欢快在正式发表的出版物中都被删除了。然而隐喻、比喻、叙述这样的文学过程会影响文化的表述方式,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生动而信服的描述,说明民族志具有文学的特性,一部作品应唤起读者的共鸣,或说具有艺术的结构。提出民族志写作的新的自传体形式,即自我反思的个人田野叙述,以第一人称单数,使田野中获得的最重要、最生动、最具情感和情趣的东西,包括人类学家对自己的认识,得以在民族志中体现。

1986年,克里福德和马尔库斯将文集主编出版,题为《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此书与同年出版的《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道成为“写文化”大论争的旗舰性作品,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学理论的构架和话语方向。1988年,第11届魁北克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之主题即“文学人类学”,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文学人类学开始形成一定的声势。加拿大布伦斯威克大学人类学教授波亚托斯是这次会议的中心人物,

他提交了长篇论文《文学人类学:走向一个新的跨学科领域》,对文学人类学的整体构想和研究程序、范式作了全面论述。波蒂斯-温纳则指出,人类学在实质上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尤其是其核心概念“文化”也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人类学与文学之间没有截然清晰的界限,文学人类学的关键在于文学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考察文化对文学表现形式的模塑作用,并将研究得出的模式与其他文化中的文学模式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到相似性中的差异。波蒂斯-温纳则指出,人类学在实质上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尤其是其核心概念“文化”也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人类学与文学之间没有截然清晰的界限,文学人类学的关键在于文学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考察文化对文学表现形式的模塑作用,并将研究得出的模式与其他文化中的文学模式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到相似性中的差异。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是民族志的新的写作方式,它与人类学诗和民族诗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学诗学,并成为其主体,形成了人类学新的表达方法及风格。一些人类学者尝试采用了一些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人类学观念,它们增进了现代主义民族志体验的交流。文学或诗在强调信息所采用的形式时,以科学所摈弃的诗学作为它的首要目的,这使文学人类学的解析领域充满诗意和哲学魅力。

三、文学角度下的文学人类学

文学角度下的文学人类学的代表性研究是所谓的“原型批评”。它的提出显然受到以弗雷泽《金枝》为代表的古典人类学家的写作的影响,同时也与文学领域中的神话倾向有关。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神话原型的自觉运用,乔伊斯、艾略特、劳伦斯等人就曾运用神话术把文学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成功地表达了本来不可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原型批评就是以神话和仪式的模式为基础研究文学,其主要内容就是探求文学原型的发生及其内在置换规律。在这个领域中弗莱和维克雷的研究比较突出,影响最为广泛。

弗莱1957年出版的《批评的解剖》可以说是原型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他认为批评是否准确取决于对文学现象内在结构规则的认识程度。因此他极力批评传统的文学理论,认为它们关注的只是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却忽略了其内在的结构,尤其是忽略了单个作品与文学整体的关联。由于文学的产生源于神话,神话学和比较宗教学就自然地成为确认原型模式的基本方法。他自己在概括西方文学的基本结构模式的时候,就参照了古希腊和希伯来《旧约》神话。后来他还开始了对具体作品的破译性解读,《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是此类研究的代表作。维克雷于20世纪60年代主编了一本影响广泛的论文集《神话与文学:当代理论与实践》,继续为人类学角度的文学研究呐喊。他在弗莱认为《金枝》是一部文学批评作品之后,进一步提出用《金枝》所提供的人类学方法来解读《金枝》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并认为正是《金枝》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原

型基础。

20世纪80年代风行一时的文化批评则反映了人类学对文学研究的最新影响。这种新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的哲学来源直接来于法国人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而人类学方面的影响主要来自新近兴起的文化阐释方法。这与影响弗莱、维克雷等人的古典人类学方法有着显著的不同。葛林伯雷这样写道:我在本书中企图实践一种更为文化或人类学的批评,与此类工作有着亲缘关系的文学批评,也须意识到自己作为阐释者的身份,同时有目的地把文学理解为构成某一特定文化的符号系统的一部分;这种批评的正规目标,无论多么难以实现,应当称之为一种“文化诗学”。

这种视角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社会规范及其历史背景的全盘审视,在文化的整体网络中重构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批评家不仅自己意识到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意义系统”,是“建构”的,同时自己的解读也是一种新的建构,而且他们还努力提醒读者意识到这一点,使读者也可能产生自己的意义建构。应该说这种研究方法比弗莱等人的原型批评更为深刻和精细,更为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化文本意义。

四、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成长

人类学传入中国大概始于20世纪初,其“神话”观念及研究方法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文史研究。这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学意义上的人类学研究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郭沫若对甲骨文的解说(从婚姻进化史的角度)、闻一多对《诗经》、《楚辞》的再考(从神话民俗的角度)、茅盾对汉族古代神话的梳理(从比较神话学的角度)、郑振铎对汤祷传说的分析(借鉴《金枝》的巫术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文学人类学的话题也再次被提出。而这一时期以来仍然是文学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发展得比较早,比较快。其中,乐黛云、叶舒宪等人的研究比较突出和具代表性。1987年,《金枝》中文节译本,以及介绍弗莱文学人类学观点的译文集《神话-原型批评》相继出版,文学界遂出现了文学人类学热潮。一些专业理论刊物竟相登载相关文章甚至专栏予以介绍。从1995年开始,《文艺研究》陆续刊载了大量有关理论文章,在专著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丛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叶舒宪的《诗经的文化阐释》,萧兵的《楚辞的文化破译:一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当然,这些创作对于人类学的理解和人类学理论的运用,与专业人类学的角度是有偏差的。

文学人类学在文学领域的发展于1996年中国比较文学第五届年会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时叶舒宪等人提出几个有关“文学的人类学”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重视,组织成立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次年,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五十余位来自人类学、文学、民俗学、语言学、考古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参加了讨论。同年,国家教委重点教材《比较文学》特设“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一章,将文学人类学研究提上了学科建制的日程。

文学人类学的这些尝试性研究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人类学破译”丛书更是得到了来自诸多方面的赞誉。乐黛云给予了这样的高度评价:作为中国文学人类学代表的“破译”,用现代的、世界的眼光重新诠释中国原典,使其真正成为当代全球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共享的思想、文化资源。可以说他们已超越了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传统模式,努力从人类及其文化整体的高度去省视某一文化现象。在这样的研究和诠释中,很可能会逐渐产生既非传统的西方话语,亦非传统的东方话语的新的话语,从而人类能在共同建造的思维基础上相互沟通……这样,东西方就有可能在彼此都熟悉的语境里对话,不但能够消弭过去有关东西方文化“优劣成败”的某些情绪化的争执和误解,而且可能由此寻找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新的契合点和生长点。

不过在一片赞誉的同时,也有一些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如康正果对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和《阉割与狂狷》的批评。

康正果的观察和批评引起文学人类学界的思考,这是文学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的三大问题之一,即对文本的单一关注失却了处于特定时空背景中的文本的田野情境特性,亦即其说的“历史的上下文”。这种没有情境参与的纯文本解读必定会遗漏田野情境的重要信息。其次,国内目前的专著或论文所关注或解读的基本上都是“民俗意趣较浓厚”的文本,而它反映出当前研究中选材的局限性。这直接导致了第三个问题:既然

选材是有限的,那么“重建世界文学”的构想就不免变得虚乌。这种宏大目标的提出本是期望通过对文本的诠释和比较获得对“普遍真理”的认识,但由于能够被诠释和比较的文本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因此很容易得出一些附会的解释。

人类学者在文学人类学领域的介入相对较晚,影响较小,即使在人类学内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林耀华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金翼》可以说是人类学小说的典范之作,但却势单力孤,真正在国内提出集中探讨文学人类学话题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中比较突出的学者主要有李亦园、庄孔韶、彭兆荣等人。他们先后进行教学、讲座、引荐、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和专著,推动了人类学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这一学科的建树。

文学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严格说,应该属于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新学派,基本属于文化学范畴;而人类学领域内的文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庄孔韶教授自1994年由华盛顿大学回到中国大陆起,即演讲介绍这一学科,并在其主持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的教改中,增设了这一课程,致力于这一学科的建设研究和创作实践,撰写、发表和组织翻译了数篇理论文章;2001年庄孔韶主编教育部重点教材《人类学通论》专章论述了文学人类学;同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庄孔韶《“独行者”人类学随想丛书》,收录了其人类学诗歌、小说、散文、随笔、摄影等多种表述方式的人类学作品。这些可说是人类学意义的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重要专业成果,而后者可称中国人类学界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它以诸种文学形式,尝试不同种族、人观下人性、人格的比较、勾连与透视。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更多联系中,庄氏认为,诗的形式对于人的情感和灵感的直觉表达,优于学术论作的“写白”、“道白”,而含蓄和直觉一直是从中国文化哲学到民众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成分,这正是中国诗的发展历久不衰的文化基础之一,附以人类学的观点入诗则如同往诗坛的磨盘里注水,其益处显然是可以期待的。诗人如同被神灵抓住的萨满那样进入角色,赋有人神传通的中介内涵,以及仪式和场景中被他的族众用心灵接收的、又经常被外来的考察者误读的诗意。人类学诗,是在常规比较文化研究中寻找人性的精髓和文化意韵之流程,发现文化差异和透视不同族群中人的本质,作为诗比兴的铺垫,是人类学入诗的基本点,人类学诗正是以文化相对观达到雅俗共赏。[在此,我们不难想到谢林顿曾提出过的“心智”观,它包含愿望、热忱、真性、爱、知识与价值,认为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信仰、希望和善举,也就排除了动因、力量和引力,以及角色和文化,它们在我们的世界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因而情感不仅是文化的造物,文化亦是情感的造化。而“正是被记忆和预期的感觉活动……正是由想象塑型的感知,给了我们我们所知的外部世界……借助我们的思维和想象,我们有感情而且有感情生活”。

《家族与人生———湖边夜话》是中国大陆人类学领域、第一个涉入白色人种家族历史的开篇之作。它不是拘谨的人类学作品,而是以小说体裁撰述的、北美大陆移民家族的创业史,从中探讨人类学的话题。在此,庄氏始终贯穿人类学的视野,关注、揭示美利坚族群文化的传递与转换是如何实现的。人类学的文化镜焦对于时空、制度和人性、个性的审视,赋予人类学者的文学创作以洞悉社会和人生的视觉。亦如庄先生所言,人类学的诗学活动、历史观察及影像观察,都经过了文化镜头的过滤。庄氏以文学体小说形式撰述家族创业史,可谓对林耀华大师手法的弘扬;而庄氏写的是白人种族家族史,则更赋予文化横向比较的蕴涵;在具体表述手法上,他多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更易于展示人物的内心和思想;在代际上后者比前者的跨度多出两辈人,揭示了文化主体、文化载体和文化内涵本身的纵向变化;在文化的知识层面,后者不限于人文知识,而呈现了生态学和信息工具变革的进程。正如乔治?马尔库斯和米开尔?费彻尔所认为:人类学者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吸收有效的小说型叙事技巧,把对社会结构基本原则和文化意义范畴的抽象分析性探讨与对社会生活中单独事件的浓厚表述联结起来。

并且,对话作为交流成分的增多,无疑与主体及自主性的增加相伴随。文字和语言的本质是达到真正的交流,而如同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归结为单一的“科学”生活方式一样,人类的语词不能归结为单一的“科学的”语词。反思的理性意味着对话与宽容,“是一种能够使个人和群体与其他个人和群体和平共处……汇集各种新的、融和、妥协、包容的生活方式的美德”,后现代的文化,质疑科学的神话、政治的神话和语言的神话,它“不再由客观认识的理想而是由美学升华的理想所支配……艺术和科学将成为自由自在的生命花朵”。心理动力文本的当代实验就是以话语的展示为标志的。利科尔在《解释的冲突》和《活的隐喻与历史

的境况》等著述中提出其话语理论,认为科学话语和诗歌话语是能相互补充和转化的,诗意的话语充满了象征、隐喻、谜语、新颖和歧义,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构造出人们的生活态度。庄孔韶以诗歌、小说、散文随笔的形式,提出人类学的人文精神不应失落于科学,使之撰著赋有了文学的敞开、创新、可塑和更易交流的特性,而文学人类学的建构意味着人类学学科本身的拓展;其对个体及其个性塑造的关照,则昭示人们去尝试一种新的创作及生活方式的趋向和可能。

人类学是每个人都能直接受益的学问,它的研究作品应提供于学界以外的各种人群,应综合各种表达手段,以使人们共享和明晰一种或诸种文化及其本质。因此,写作拥有多种心声的、且清楚考虑到多种读者需要的文本,对当代人类学的实践及文化批评是有益的激励。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文本为中心的新批评运动,提示了读者角色应有的重要性;后来结构主义框定文本以科学、客观的位置,使读者的见解和情感变得式微;后结构主义否定作者支配读者意见的模式,给读者与作者同样解读文本的地位,使其以批评的姿态主观地建构文本的言外之意,显现出文本的意义不单是作者的创造,还来自读者的接受和释说,突出了读者与文本的相互衍生关系,使之以相对、开放、随意、生动及主体感受,对文献代码发出了挑战,从而鼓励人们去阅读他人和新的话题。即20世纪70~80年代,文学批评和解释学领域的理论发展,策动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新思维,亦如马尔库斯和费彻尔80年代中期指出:对人类学修辞与文本的认识及争论,从根本上反省了用抽象、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指导的经验研究;因为,没有对情感和经验的表现形式细致考察,也就无法直接领悟它们的本质。

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目前存在更多的是问题或者准确地说是挑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够”。首先人类学界对文学人类学的关注不够;其自然结果就是投入不够(指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力),除了上述作品之外,鲜有其他相关成果;其三是理论建构不够,本土的和西方理论介绍均着力不够,像WritingCulture和AfterWritingCultur这样代表西方文学人类学新发展的重要作品至今还没有汉译版本面世。

教育人类学讲义整理

《教育人类学引论》 第一节课 一、人类学对教育学有什么贡献? 1.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你的论文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①方法和你的选题有什么对接?②你的选题有该法(理论)与不用又有什么不同? ③你的论题最适合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 2.人类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1)打破我族中心主义,获得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类意识,进而强化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自我意识; 可以有民族情怀,但是不能有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和眼光的全球性——从西方看中国、从周边看中国;中国无哲学,但是有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表达哲学,在这方面印度就好于中国,表达哲学的文字需要严谨、逻辑、严密;孟子:见幼童落井而起恻隐之心,但是有人便反驳:见幼童落井,汝之子,汝友之子,汝仇家之子,救孰?冯友兰,中国哲学浑然天成。 (2)打破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 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将先前的由业余学者或其他人的研究进行实证化。 (3)引发问题意识,提供对问题的解答; 人的本质与教育的关系(陆有铨说没有什么本质,反对本质主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人类进化与教育的关系;人的体质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改变提问方式,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尚荣:尊重与倾听;①从旁观者转为具有主体色彩的我②将教育问题由“人的教育”转为“人的认识”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展开和充分实现,会读人、能读人;③教育问题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教育人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存在深层,使教育和人类存在、世界存在、宇宙存在联系起来。 (5)提供了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重心下移,开放、互动生成,学生立场;习惯用一种学科、一个人物、一个理论来阐述你的问题。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

文学人类学概说尔雅满分答案

文学治疗的民族志(三) 1 下面关于文化病因学错误的一项是? A、起源于蒙古萨满教 B、将人类病因放到自然环境中考察 C、招魂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疾病 D、将人类生病原因放入历史演变的语境中考察 正确答案:D 2 萨满教将人得病的原因分为几种? A、7种 B、6种 C、5种 D、4种 正确答案:A 3 以下哪一项不是从人类学视角考察《俄狄浦斯王》? A、开头的祭司与俄狄浦斯同时出现 B、盲人先知的角色扮演 C、特拜城前后对比反差的景观 D、老国王与俄狄浦斯的争执地点 正确答案:D 4 萨满教的人认为念诵百万遍的六字真言有哪些功效?() A、消除百千孽障 B、到达不灭净土 C、免除地狱之苦 D、献出真身,离地成佛 正确答案:B 5 蒙古萨满教认为,人会得病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A、内在原因 B、外在原因 C、历史原因 D、社会原因 正确答案:B 6 萨满教在亚洲那一地区的民间较有影响力? A、西北亚 B、西南亚 C、东南亚 D、东北亚 正确答案:D 7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著名悲剧,其作者是? A、埃斯库罗斯 B、狄奥尼索斯 C、欧里彼得斯 D、索福克勒斯 正确答案:D 8 在原始文化中,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哪一种类型的? A、历史性 B、突发性 C、社会性 D、个人性 正确答案:C 9 《阿姐鼓》中的阿姐是为诉说冤屈才被迫变成鼓的。 正确答案:× 10 萨满教认为人生病的原因主要是人内部各个器官不协调所致。 正确答案:× 11 从宗教的意义上看,《俄狄浦斯王》实际上是一个禳灾的仪式。 正确答案:√ 12 朱哲琴的《阿姐鼓》反映了中国90年代的文化现象。 正确答案:√ 13 蒙古的萨满教是亚洲萨满教的起源,其文化形态就是萨满教目前常见的文化形态。正确答案:× 文学人类学概说 什么是文学人类学 1 “文学是人学”是谁最早提出的?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列宁 C、高尔基 D、马克思 正确答案:C 2 下列关于文学人类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跨越了两个学科 B、它诞生于19世纪初 C、它比传统的文史哲学科出现的早 D、它等同于文化人类学 正确答案:A

2015年春《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

2015年春《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 1.第1题 课堂人种志研究是从()建立一定的联系开始的。 A.学校研究与教学 B.研究者与课堂 C.研究者与学校 D.研究者与教育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主要以()的学者为代表。 A.欧美 B.太平洋地区 C.德语系等欧洲国家 D.东亚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的存在 B.人性是什么 C.文化的发展 D.文化的意义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强调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A.文化学模式 B.进化论模式 C.社会发展模式 D.工具主义模式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教育进化具有() A.固体性 B.倒退性 C.文化性 D.物质性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是教育文化功能的本质表现。 A.测量智力 B.塑造人格 C.锻炼体力 D.培养审美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A.道德建设 B.教育创新 C.政体稳定 D.经济增长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文化适应是文化延续和()的基本过程。 A.社会个性化 B.个体人性化 C.个体文化化 D.经济现代化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课堂人种志强调研究者尽可能实现() A.研究对象参与 B.观察和访谈 C.研究对象的确定 D.参与观察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不属于人的生成特征。 A.文化演进之历程 B.文化适应性成长之过程 C.教育化之进程 D.只求温饱之过程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11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的本质生成理论分析模式认为研究()是认识教育的基础。 A.人的形成 B.家庭的形成 C.经济发展 D.道德问题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2.第12题 ()是创新文化的关键。 A.培养官场人员 B.培养教书匠 C.培养管理人员 D.培养创造性人才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简论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

第23卷第1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Vol .23 Journal of Hubei I nstitute f or Nati onalities (2005年第1期) (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 .12005 收稿日期:2004-10-05 作者简介:巴战龙(1976-),男,裕固族,甘肃肃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文学人类学。 ① 教育工作者的这些情绪和心向的表达最常见的方式是把当下的教育同国家、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或划上等号。② 据笔者所知,马凌诺斯基也许是最早给了“教育”一个“名分”的人类学家,他将文化具体分为八个方面,教育是其中一个方面。请参阅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 ].费孝通.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P4—8.③ 例如,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四大板块之一即是宗教人类学(信仰与仪式研究),其他三个板块分别为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政治人类 学、经济人类学。 简论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 巴战龙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西方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展示我们在中国教育研究应该被理解为各个学科就教育这个主题进行对话的学术场域。 关键词:人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5)01-0128-03 自从“古典进化论”把“人与文化”的研究推上了“科学史”的舞台,人类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科学之林”中已经获得了公认的“一席之地”。了解人类学的人都知道,田野调查、民族志撰写和文化理论建构是自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对人类学做出“杰出贡献”———提出了“整体性田野调查法”———以来公认的人类学最基本的 三项学科“规训”(disci p line )。也就是说,你要想从一个普通人摇身一变,戴上一顶“人类学家”的帽子,你就必须接受那些业已成为“人类学家”的人的“文化濡化”(enculturati on ),视“规训”为“信仰”,还必须获得某种形式的“认证”。同时,“规训”也是 “标签”,使人类学成为一门“专业”(maj or )和“职业” (p r ofessi on )。在大多数人眼里,人类学家常常就是一些麻烦 的制造者,他们总是不断地把一些“常识”(common sense )头头是道地“论证”为“偏见” (bias ),把原本“明明白白的事儿”解释为矛盾百出的“问题”。如果有人追问说:“为什么我们没有想到呢”,或者“为 什么会是这样呢?”人类学家就会给他(们)或她(们)诗情盎然地回答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并没有忘记教育这个人 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在美国,人类学家休伊特第一 次将“文化的镜头”对准了教育,在欧洲,将“人类学的镜头”对准教育的历史则被追溯到了德国哲学家、哲学人类学家康德那里。现在,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的出现使教育及其从业者头上的光环有些黯然。这是因为,教育人类学从一开始就重申了人类学的基本信条,即教育只是众多人类文化现象或文化行为中的一种,这使自视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的教育工作者颇为“尴尬”、“不安”和 “痛心不已”。① 在人类学家开列的一长串文化名单里,自视“理性”的教育不得不和启蒙运动以来“声名败坏”的宗教平起平坐,有些时候,那些粗心大意 的人类学家甚至忘了给“教育”一个“名分”,② 而被一些人视为“非理性”的“宗教”则时时受到人类学 家的“宠爱”。③ 靠研究“非西方文化”和想象“东方”起家的西方人类学家不时地跳出来给现代西方教育这架庞大的“机器”诊断“弊病”。美国的女人类学家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的副标题———“一 项为西方文明做的原始青年的心理学研究” (A Psy 2chol ogical Study of Pri m itive Youth f or W estern Civili 2zati on )———清楚地表明了她的抱负,既给西方教育工作者就“青春期问题”上了“精彩一课”,同时也为 8 21

01103039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

课程名称:文学人类学批评(The Criticism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一、课程目的、任务: 理解文学人类学相关的知识内容,掌握文学人类学批评的特点与一般方法,能够运用原始与现代相联系、世界各民族文学相比较的批评方法分析与阐释具体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 二、课程内容: 1、文学人类学批评的方法、内容与特色。 2、原始主义文学批评。 3、神话原型文学批评。 4、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世界性潮流。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1、普适性的理论教学与具体文本的个案分析相结合。 2、学生在阅读理论经典原著的基础上从事运用文学人类学批评方法的具体实践写作。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1、方克强著:《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英】弗雷泽著:《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法】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美】约翰·维克雷编:《神话与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加拿大】诺斯罗普·弗莱著:《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闻一多著:《神话与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考核方式由期中作业与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作业考核占本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六、讲授大纲: 第一章文学人类学批评方法的特色 第一节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原则 第二节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内容 第二章神话原型批评概述 第一节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 第二节神话原型批评的实践 第三章原型意象 第一节原型意象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原型意象 第四章原型题旨 第一节原型题旨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红楼梦》与女神崇拜 第五章原型模式

教育人类学研究

(二)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定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义 台湾詹栋梁在其《教育人类学理论》一书中,列举了5位德国学者关于教育人类学的定义。 ①(1)陆特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陆特在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是探讨由人的本质到人的心灵与精神改变的一门学问。” ①詹栋梁:《教育人类学理论》,39—46页,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滕星著.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民族出版 (2)哈曼的教育人类学定义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哈曼(BrunoHamann)在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理论、模式、结构导论》一书中,提出的教育人类学定义是:“教育人类学提出人类学问题,在教育科学范围内加以解释,一方面解释教育的现象和教育行为的建立,一方面解释对人的要求的正确观点。” (3)胡希克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埃森大学教育人类学系教授胡希克(RollBernhandHusch—ke)在其《从人类学批判到行为人类学——科学理论和规范批判的思考》的论文中,提出教育人类学的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所探讨的不再是根据那些成人或儿童所具有的本质,而是根据那些教师或儿童所需所愿来探讨。也就是扬弃人的本质,找寻了解人的行为。” (4)布尔诺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梯宾根大学教授布尔诺(OttoFriedrichBoHnow)在其《教育人类学即普遍教育学的整体核心》一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是经验的人类学,是不同的邻近科学的原则,其结果的综合把握。” (5)萧艾尔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汉堡大学教授萧艾尔(HansScheuerl)在《教育人类学》一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探讨的是人的生活之路,从儿童开始就针对他的学习能力与教育的需要性的生活之路提出探讨,并长时期地给予教育的帮助。”詹栋梁认为:“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对于教育人类学所下的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而下的,有其代表性。例如陆特的定义偏重在哲学方面,布尔诺则偏重在经验方面,哈曼偏重在现象学方面,胡希克则偏重在心理方面,而萧艾尔是偏重在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方面。”詹氏认为,无论从哪一方面去为教育人类学下定义,都离不开人与教育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总结了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的定义后,詹氏为教育人类学的定义提出了他的观点:“教育人类学是从教育的个别现象研究所获得的概念,对人进行综合性了解,并根据教育的事实性不同的观点而建立以人为主的教育学,其理论探讨人的知、情、意,利用人的本质作用与教育条件,促使人的改变与人的形成,而达到研究的目的。”2.哲学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陆特认为,教育人类学有4个主要内容需要加以研究:即A.人的可塑性,B.遗传的作用,C.人的成熟,D.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梅尔兹(FritzMarz)在其教育人类学专著《教育学的问题——教育人类学》中提出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内容有:A.人的学习的需要性,B.人的教育的需要性,C.人的学习能力,D.人的可教育性;戴波拉夫在其所写的《在教育学的范围中的教育人类学的问题与课题》一文中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A.人的生长——教育与生物学的关系,B.人的成熟——成熟即学习,C.人的学习——学习改变人的本质,D.人的适应——人的社会适应;加纳在其《教育人类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研究的7个内容,即A.人的身体生长,B.人的情绪发展,C.人的知识来源,D.人的沟通工具——语言,E.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F.人的历史文化,G.人的宗教信仰与道德培养;布尔诺提出了4个主要内容:A.人的情绪本质,B.人的本质与现象,C.人的希望,D.人的道德。詹栋梁将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提出的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即:人的教育可能性与人的教育的需要性。综上所述,欧洲德奥

18春西南大学《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

单项选择题1、根据埃里克森的看法,青少年期的任务是。() A. 勤奋感与自卑感 B. 主动性与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感与角色混乱 D. 信任与不信任 单项选择题2、将社会化分为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的学者是。() A. 彼得﹒伯格和吉登斯 B. 彼得﹒伯格和玛格丽特﹒米德 C. 玛格丽特﹒米德和齐美尔 D. 吉登斯和齐美尔 单项选择题3、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是。() A. 佩恩 B. 涂尔干 C. 米切尔 D. 米朗 单项选择题4、下列属于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韦伯 B. 卢密斯 C. 沃勒 D. 伍德沃德 单项选择题5、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单项选择题6、我国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著作是。() A. 《教育社会学导论》 B. 《教育社会学》 C. 《社会与教育》 D. 《学校与社会》 单项选择题7、当代研究学校组织社会学的奠基性著作是。() A. 《教学社会学》 B. 《教育社会学》 C. 《课程社会学》 D. 《学校社会学》 单项选择题8、强调“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说是。()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现代性说 D. 社会功能说 单项选择题9、埃里克森在一书中,把个体心理发展历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A.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B. 《童年与社会》 C. 《老年人的重大事件》 D. 《人类发展》 单项选择题10、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不平衡反映的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类型。() A. 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B. 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C. 阶层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D. 学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单项选择题11、教育社会学在学科制度化阶段确立的主要研究范式是。() A. 验证性研究范式

文学人类学概说(尔雅

15秋学期《文学人类学概说(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35 道试题,共70 分。)V 1. 《山海经的文化寻踪》的作者不包括以下哪位? A. 叶舒宪 B. 陈建宪 C. 郑在书 D. 萧兵 满分:2 分 2. 鲧的治水方案体现了哪个地区创世神话的母题? A. 东方大陆性 B. 东方海洋性 C. 西方大陆性 D. 西方海洋性 满分:2 分 3. 文学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相同点在于? A. 都是一个创造性生长的过程 B. 都必须有积聚的愿望无法实现 C. 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作家和心理医生 D. 都需要患者自我暗示的力量 满分:2 分 4. “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蒸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这句话出自? A. 《庄子》 B. 《论衡》 C. 《子华书》 D. 《礼记》 满分:2 分 5. 甲骨文记录天灾人祸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A. 记录得十分精简 B. 灾难原因具有迷信色彩 C. 记录于巫师祷告以后 D. 提出实用可行的灾难解决方案 满分:2 分 6. “文学是人学”是谁最早提出的? A. 车尔尼雪夫斯基 B. 列宁 C. 高尔基 D. 马克思 满分:2 分 7. 下列对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它否定文化的多元性 B. 它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 C. 它将不同的民族文化对立起来 D. 它张扬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 满分:2 分

8. 文学治疗的代表《治咳嗽》收录于哪一部吠陀著作? A. 《梨俱吠陀》 B. 《夜柔吠陀》 C. 《阿达婆吠陀》 D. 《娑摩吠陀》 满分:2 分 9.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是指? A. 民族性和全球性 B. 普适性和个别性 C. 影响和来源 D. 理论与方法 满分:2 分 10. 从身体上的哪个部位可以区别出器物的造型是熊是虎? A. 尾巴 B. 四肢 C. 背部 D. 腹部 满分:2 分 11. 中国学者的著作中最早使用文学人类学这一术语做书名的是? A. 《文学人类学批评》 B. 《文艺人类学》 C. 《文学与人类学》 D. 《文学人类学教程》 满分:2 分 12. 下列对地方性知识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它重视文化现象的特殊性 B. 它有助于文化多元性的形成 C. 它重视田野调查 D. 它带有狭隘的地方偏见色彩 满分:2 分 13. 在西方神话中,力士参孙的弱点在哪里? A. 脚底 B. 头发 C. 耳朵 D. 肚脐 满分:2 分 14. 在古埃及能让法老赶上太阳运行脚步的物体被称为? A. 太阳之翼 B. 太阳之舟 C. 太阳之羽 D. 太阳之器 满分:2 分 15. 下列对马林诺夫斯基的描写正确的是? A. 他强调神话的功能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让人更完美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南京市江宁区陶吴小学刘庆录 《教育人类学》是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所写。这本书是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德国文化教育学派是关注精神科学的价值与独特性,倡导教育关注文化,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教育学学派。这一教育学派在20世纪分别经历了狄尔泰的开创,斯普朗格的文化教育学,李特的陶冶教育学,福利特纳的解释学、教育学和博尔诺夫的人类教育学阶段。 在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中,他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其中的观点就有人的可教育性,教育与人的关系,非连续性教育等。 通过学习,我对博尔诺夫提出的人的可教育性观点感受颇深。博尔诺夫认为,“我们需要把人作为一种可以教育并需要教育的生物来理解”,从这儿我们不难看出,人是一种生物,但我们这种生物与别的生物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人是“可以教育”的生物和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人可以教育,人需要教育,很明确地指出了我们人与别的生物的不同之处,别的生物不可以教育,而人是可以教育的。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在这儿我们可以套用一下,我们对牛进行弹琴(教育),牛又能听懂些什么?而对人进行弹琴(教育),人就会理解弹琴的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琴声所表达的意蕴,并且还能仿而学之,自己去弹琴,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博尔诺夫的“人需要教育”我们还可以理解到,我们人只有在不断的教育中才会不断地得以发展,才会通过教育来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正如博尔诺夫认为,“正是由于要通过较高的能力来弥补现存的缺陷这种必要性,人成了‘不断求新的生物’,成了虽不完美,但因此而能不断使自己完美起来的生物。”博尔诺夫在书中说:人天生是“有缺陷的生物”,但我们需要看到这正是缺陷和完美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正因为有缺陷,才需要去教育,才需要去发展,去克服人身上所涉及的不足,人才会完美起来。 人怎样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完美呢?博尔诺夫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人原则上是并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因此人在整个一生中始终在向更新的阶段发展,始终在产生新的学习任务。”从这儿联系我们的工作来看,我们的身份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想教好书,育好人,绝不能满足于自己以前所学的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彝族跳菜文化变迁分析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彝族跳菜文化变迁分析 摘要:教育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文化与教育有密切关系。近20年来, 伴随南涧彝族的社会文化变迁,跳菜被人为地从村寨文化中剥离出来,经过艺术 加工然后走向都市舞台、宾馆酒店,呈现出舞台表演和商业展演等新形式。跳菜 在民族传统资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其中蕴含着从自在文化向自觉文 化的变迁,这种变迁了的文化对教育会产生哪些影响?文化变迁和教育有怎样的 关系?教育如何引领文化变迁走上发展性的道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跳菜;文化变迁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南涧彝族地区的教育,要注重文化变迁过程中民族的特殊 需要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和谐统一。这是教育本身的 文化属性决定的。教育对文化的能动作用应引领文化变迁走有意识的发展性道路。 一、文化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笔者认为文化变迁是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加深,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人口、技术、经济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文化内容、特质的增量或减量,并由此引 起的文化系统结构、文化模式、文化风格等的变化。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能通过 体内遗传,而必须借助教育代代承袭,文化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文化范 畴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受到文化变迁的制约;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传承,积极对文 化变迁发生作用。总之,文化变迁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加速或延缓文化变迁,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大理南涧跳菜的变迁 跳菜在南涧县流传历史悠久,影响面较大。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在红白事的场 合才会跳菜,那会能跳菜的人很少。当时在大众看来跳菜艺人从事的是“不入流” 的工作,跳菜艺人到宴席上表演跳菜时不能靠近堂屋,只能像吹鼓手一样在猪圈 旁站立做准备,艺人得到的回报以实物和简单的饭食为主,即便为跳菜支付钱财,数量也是极少的。新中国成立初,跳菜风俗没什么变化,而到了大跃进、公社化 时期,由于娶媳妇时不允许请客,故表演跳菜也不大可能了。20世纪60年代初,跳菜稍微有所转机,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又使初露端倪的跳菜再次远离了 大家的视线。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对传统风俗放宽政策,跳菜才又从封闭走 向开放,村民完全恢复了跳菜的风俗。1984年跳菜第一次有文字记载。1991年 南涧跳菜队第一次登上舞台。伴随旅游业是发展,跳菜的舞台表演范围在不断的 扩大,艺人的生活交往范围也在扩大,加之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以及政府赋予文 化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一些善于抓住商机的人士感到,跳菜在商业利润 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遂将其引入商业运作之中,使跳菜成了一种可利用的文 化资本,由此具有了它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商业展演跳菜”。 2008年跳菜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于Ⅲ类(民间舞蹈)。为 普及跳菜文化遗产,南涧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开展跳菜进校园、进社区 等活动,使跳菜广播操、跳菜健美操、跳菜群众广场舞成为丰富当地社区群众文 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南涧彝族跳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格局基 本形成。如今,跳菜艺人成了社区精英,人们也以跳菜艺人为骄傲,跳菜是艺人 维持生活的手段,并且现在逐渐变为喜事跳得多,丧事跳得少。这其中除了人们 的观念和需求变化外,可能与跳菜艺人的地位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三、教育如何引导文化变迁走上发展的道路 文化变迁对教育的内容、方式、目标、制度等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化变

人类学经典著作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 第一阶段:1902~1945年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1 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11 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18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29 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39 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47 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53 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61 The Gift by Marcel Mauss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70 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79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 by Franz Boas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87 Coming of Age in Samoa by Margaret Mead 《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94 Human History by Grafton Elliot Smith 《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102 Patterns of Culture by Ruth Benedict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12 Witchcraft,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 by E.E.Evans-Pritchard 《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28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33 The Nuer by E.E.Evans-Pritchard 《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138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y Karl Polanyi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151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y Claude Lévi-Strauss (豆瓣无)《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57 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by Bronislaw Malinowski 第二阶段:1949~1973年 《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164 The Science of Culture by Leslie White

教育人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育人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育人类学综合运用了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方法、手段,同这些学科有许多联系或交叉现象,但又有根本的区别。明确这种联系和区别,不仅有益于我们发展自身学科,又能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和进行学科间的合作。这种关系一般表现为两个维度,一是与各种人类学的关系,主要为哲学教育人类学所关注;一是与各种教育科学的关系,多为文化教育人类学所关心。 1.哲学教育人类学视域 哲学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人类学与其他相关人类学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与哲学人类学的关系 哲学人类学是教育人类学的基础,它通过抽象概括的形式来建立关于人的理论,从而形成“人的图像”:健康的、发展的、能力强的有社会适应性的人。它为教育人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人类学就是根据这种人的图像,探讨如何在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这一图像的具体措施、形式和不同民族及制度之间的差异。 (2)与神学人类学的关系 神学人类学企图建立人与神的关系,认为教会与神学有教育性,用十诫等规则来模塑人的精神,因而在许多方面与教育人类学的作用

一致,但前者是寻找对上帝的虔诚和来世幸福,后者是人对实际的把握。神学人类学对教育的贡献是提供一种有力的劝告和如何探讨“启示”,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能通过努力使自身从原罪中得到拯救。 (3)与心理人类学的关系 心理人类学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对教育人类学也提供了重要的根据,例如,人性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内涵和规范来研究精神的意义与教育的唤醒力量;人的心理改变中教育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教育人类学借助这一研究,建立人的学习理论。 (4)与社会人类学的关系 两者都研究社会发展和人的形成,有诸多共通之处,至少有三种意义:一是对社会现状有新的发现、接受或拒绝,注重实际化;二是研究社会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三是社会变迁中的教育与人的发展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2.文化教育人类学视域 文化教育人类学较关心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一般认为与下列学科关系最大。 (1)与教育社会学的关系

2015春华师网络教育《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及答案

2015春华师网络教育《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及答案 1.第1题 现代教育发展需以()为准则 A.技术提高 B.法制法规 C.社会功效 D.政治制度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课堂人种志研究是从()建立一定的联系开始的。 A.学校研究与教学 B.研究者与课堂 C.研究者与学校 D.研究者与教育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的存在 B.人性是什么 C.文化的发展 D.文化的意义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人的未特定化使人具有人的()与可教育性。 A.群体性 B.可塑性 C.民族性 D.求生性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是分组实践的基础和保证。 A.独立探讨 B.合作学习 C.课外实践 D.课内学习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文化适应是文化延续和()的基本过程。 A.社会个性化 B.个体人性化 C.个体文化化 D.经济现代化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是文化之间的() A.相互歧视 B.相互排斥 C.相互承认和尊重 D.相互对抗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是衡量教育人类学家研究水平的标尺。

A.教育社会学研究 B.教育人种志研究 C.家庭教育研究 D.学科教学研究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主体生成教育的要求教师发挥() A.独裁作用 B.主导作用 C.统治作用 D.惩罚作用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中华民族维系社会中形成的传统精神是() A.人本位 B.社会本位 C.官本位 D.价值本位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11题 教育是通过()间接地促进文化变迁的。 A.培养人 B.培养官员 C.培养学究 D.培养天才 答案:A

文学人类学

判断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V 1. 并不是世界所有的民族都是以四分法划分文学体裁的。 B. 正确 满分:2 分 2. 在古代神话中,后羿曾在梦中梦到自己的身体变形。 A. 错误 满分:2 分 3. 世界所有的民族历史中都曾发生过洪水,所以都有洪水神话。 A. 错误 满分:2 分 4. 前现代下的治疗效果与巫师自身修炼的医术密切相关。 A. 错误 满分:2 分 5. 原始社会现在也叫做“原著民社会”。 B. 正确 满分:2 分 6. 许多国家的文化中都有对玉的推崇。 A. 错误 满分:2 分 7. 中国文明是一元性的文明,它指的是汉民族的文明。 A. 错误 分:2 分 8. 文化人类学的诞生比文学批评早了很多。 A. 错误 满分:2 分 9. 齐家文化显示出父权社会晚期的社会情况。 A. 错误 满分:2 分 10. 中国历史疑古派认为三皇五帝属于神话传说,不属于真实历史。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在文学治疗中是自我确认的需要。 A. 错误 满分:2 分 12. 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为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复兴提供了现实的语境。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所谓的“禹步”是佛教的一种修炼心法。 A. 错误 满分:2 分 14. 人类学是一门整合性的学科。 B. 正确 15. 在《吉尔伽美什》中阴间是阳世的反应,其价值观也和阳世相似。 A. 错误

一、单选题(共35 道试题,共70 分。)V 1. 下列关于《吉尔伽美什》的意义阐述不正确的是? B. 作品呼应了天体太阳运行结构 2. 赫丽生的《希腊宗教研究导论》属于人类学中的哪一学派? A. 剑桥学派 满分:2 分 3. 中国学者的著作中最早使用文学人类学这一术语做书名的是? B. 《文艺人类学》 4. “淮河”的“淮”字在造字的时候和哪种图腾有关? C. 鸟 满分:2 分 5. 文学人类学的反思性来源于西方的哪种思想观点? B. 反问自身 6. 为什么熊被视为一种能够死而复生的动物? B. 有冬眠的习性 满分:2 分 7. 游牧民族的英雄通常被称为? B. 战马英雄 满分:2 分 8. 一重证据背后所隐藏的本质是? B. 人类学的研究思路 满分:2 分 9. 在建国初期,对诗歌产生的普遍理解是? B. 诗歌产生于劳动 满分:2 分 10. 后殖民主义相对于人类学中的哪个学派? C. 反思人类学 满分:2 分 11. 提出人类学学者所要揭示的层面是无意识的层面的学者是? A. 列维斯特劳斯 满分:2 分 12. 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 A. 文化 满分:2 分 13. “美育代宗教”是由谁提出的? B. 蔡元培 满分:2 分 14. 以下哪一部作品不是记载大禹出生地的六部作品之一? D. 《新语》 满分:2 分 15. 下面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描述错误的是? D. 与人类学的比较有广度和深度的差别 满分:2 分 16. 下列关于剑桥学派说法正确的是?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 文学与科学技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除了关注不同文化间文学 以及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之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 文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当今,科学技术的创造与采用的先进手段和 工具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也改变着文学的面貌。研究文学与科学的关系不仅是时代的需 要,而且将为比较文学这 开放体系带来新的因素和新的发现。正如人们指出的那样, 面对21 世纪新人文精神的发展,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可能会更多地集中于人类如何面对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挑战”。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 英国学者斯诺(Charles Percy Snow ,1905 —1980) 于 1959 年出版了,一本书,名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别将文 ,分学与科学归人两种不同的文化。针对人们将文学与科

学对立的做法,斯诺主张人文学者应该敞开胸怀接受科学的时改名为《两种文化及其再检讨》。虽然斯诺在书中主要痛陈文人与科学家的分歧,但实际上他讨论的范围涉及整个人文学科与科学的差异。斯诺本人并不希望扩大这种差异,而是希望在人文与科学之间架起桥梁。的确,长期以来人们直将文学与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来看待的,对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对立看得十分清楚,而对它们之间的整体共生和互相渗透却很少在意。了解、研究文学与科学的联系,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精神与成就。该书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1963 年斯诺再版、文学与科学的共生性在人类文明史上,文学与科学的关系像其他领域一样,经历了一个从共生到分离的发展过程,文学和科学的分野只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在古代,科学同哲学、文学、 宗教等混杂在一起,没有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世界是以整的方式呈现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古希腊 人关于宇宙本原、数学等知识大多包含在他们的哲学和历史 著作中。中国的《易经》也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天文等知识, 其“阴阳五行”学说已涉及万物构成的问题。 西方直到15 世纪后期对自然的研究才有用实验来检验 思辨的想法,伽利略首先把实验知识与数学结合起来,因而 被看成是现代科学之父。18 世纪以后,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 和日臻完善,西方逐步形成体系严密的各种专业领域。人文 与科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分别在自己的天地里发展着 它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顿的彩虹与诗人的彩虹分道扬 镳。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学科的研究领域是限定和表现学科目的的重要标志。教育人类学产生于教育与人类学这两个有广泛渗透性学科的联姻,这就注定了它有着一个面对教育所有领域的复杂广泛的学科领域。这就使许多研究者常常无法招架,很难真正把握,也推迟了学科成熟的时间。目前,教育人类学仍属发展性的,各种派别、团体、个人把握其研究都有限,又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因此不同领域各有千秋,纷繁多样。有人对美国几本权威的教育人类学文献目录和杂志作随机抽样调查,其研究所涉及领域不下十来个方面,这里归纳为十个方面。 1.教育与人的生成 通过人的本质这一根本问题来考察教育如何使人变成人,成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社会人,考察教育与人的存在、与人性的关系,与人的特性以及人的自我定义的关系,阐述教育与人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性、人类的可塑性、可受教育性及对教育的需要性和意向性等教育的本质功能。 2.教育与人类演进 在探讨文化进化论等人类学流派基础上,从宏观上研究教育与人类的关系,研究教育与人类起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察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类、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特点和演变,以及在不同社会制度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从而形成一种历史的整

体教育观点,重新定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揭示教育影响人发展的根本机制,提出现代教育的模式和未来教育的合理设想。 3.教育与文化变迁 一方面研究文化变迁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对文化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教育的文化功能,揭示教育与文化是如何在相互作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1)教育人类学把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赋予文化以生命的高级文化体,文化与教育是互为条件的。(2)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以及这种不同文化功能对人的影响,考察其功能及原理,比较其差异,提供各民族、各地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普及科学的教育战略目标。(3)同时,教育人类学还应研究教育文化功能的演变,教育与个人发展中的文化不连续性问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个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4.儿童学习人类学研究 (1)研究人与动物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别,研究儿童的体质和智力发展在何种程度上复演了生物的进化史,研究儿童各种才能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教育策略。(2)研究学习差异,即不同民族儿童的学习,个体与群体的学习,广义与狭义的学习,多子女与独生子女的学习,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学习,性别学习等差异。(3)研究儿童的生物性能力、认识模式、心理倾向、大脑学习机制以及一切潜在的遗传程式

幼儿社会教育学在线作业(答案)

第1题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于1979年出版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第2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个层次水平,分别是()、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 第3题()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 第4题“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来的。艾斯纳 第5题总的来说,社会领域的学习内容大体可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人际关系、()和民族文化。社会环境,行为规范 第6题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指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当儿童的行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奖励自己;当其行为违反了这个规则时就惩罚自己。这种自我调节的模式无需依靠外界的强化。从结果看自我强化对示范行为的实施具有最强的诱因,同时也是最稳定。 第7题社交测量法 社交测量法指研究者通过某种特定方法以了解某一特定团体的社交结构以及该团体内人际交往模式的方法。 第8题表现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第9题社会教育 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第10题情景测验法 是指在教育实际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方法。 第11题(15) 分幼儿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包括哪些方面? 幼儿园一日活动即教育活动,幼儿园文化即环境陶冶,幼儿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教育。(1)现时课程;通过对社会学习应以儿童此时此刻的生活为基础,设计单元应从家庭开始时,随着儿童经验的扩展,学习邻居和社区。(2)社会生活课程。此课程坚持认为幼儿的发展已经做好了学习社会生活所需要技能的准备。主要目标是支持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3)节假日课程。使幼儿进一步认识家庭、社区、国家;获取个民族庆祝节日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增进对其他文化的欣赏。通过故事、电影、角色游戏、音乐、宣传板以及讨论等形式,让幼儿区分和理解忠诚、勇敢、和善良,以帮助幼儿发展历史理解力。 第12题(15) 分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论述我国社会领域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领域教育地位边缘化社会领域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许多幼儿园很少有甚至没有专门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只是将其附带地加入到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中,作为副产品出现,或者是在想到时随机进行。(二)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大而空,不易操作实际上,一个人要真正爱他人,需要从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和周围的人做起,要了解所爱的人和自己的关系,知道为什么要爱他人,还要有一个切身感受的机会,而这正是我们目前教育中所缺乏的。(三)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窄化就现有的社会领域教育内容来看,各部分比例分配不均,所占比重较多的是社会认知部分,而涉及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内容较少,对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品质和适宜的社会行为的关注程度不够。 (四)社会领域教育方法重说教、轻体验和实践社会领域教育从更多意义上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怎么能够期待以简单化、外在性、说教式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标呢?又怎能逼迫它在短时间内有外显的效果呢? (五)社会领域教育的随机性、整体性、持久性体现不够 第13题(15) 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看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范围有哪些 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范围1、爱老师、爱朋友2、爱集体,遵守幼儿园各种学习、生活、游戏规则3、爱幼儿园、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4、爱人民5、良好个性的培养在人类知识范畴中,由于知识组织和分类的需要及知识自身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或领域。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这些学科或领域知识,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全都具有某种意义与价值,因此,或多或少地具有掌握的价值。但其范围极大,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学校教育的时限都决定了这些知识不可能都进入课程之中。因此,教给儿童的知识必须是在广泛的知识中加以选择的。同一学科或领域的课程可在不同的年龄段教育中开设,但不同的年龄段课程的内容是有差别的。幼儿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不同于小学及其它年龄段课程内容的选择。这种不同主要在于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是具有启蒙性的、最基础的、最具体的及可直观化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知识: 1.社会学的知识:如社会机构、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社区、社会变迁,民族、社会制度等。 2.伦理学的知识:如基本的伦理关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 3.地理学的知识:如行政区划、国家、世界等。 4.经济学的知识:如商品、货币,价格、买卖,劳动与利益等。 5.文化学的知识:如风俗习惯、民间文化、艺术样式等。 6.心理学的知识:如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各种态度及情感、人的行为等。7.历史学的知识:如人类生活的演进,民族、国家的发展,社区的发展等。除了以上几个学科的知识外,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还涉及不少其它学科的知识,在此不一一罗列。这些学科的知识是以一种变化了的方式进入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中的。所谓变化了的方式,是指这些学科中最粗浅、最基本的知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选择的重点,并且这些知识是以一种综合的、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出现在社会领域课程之中的,它们的学术性、学科性及理论性已基本隐去,形成一种科学性和启蒙性相结合的体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范围除了相关的学科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相互作用,它们对幼儿情感——社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社会生活当然地成了社会教育内容的重要源泉。 第14题(8) 分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终期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第15题(8) 分节假日课程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