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论文

合集下载

文学学术论文模板(10篇)

文学学术论文模板(10篇)

文学学术论文模板(10篇)二、平等对话,实现课堂生成(1)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但各自的缺点也显而易见,第一个案例偏重于“实用主义”,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让鲜活的历史成了表格方框中一个个机械的符号,后两个案例注重活动和情感,但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则有点“虚无缥缈”。

“案例一”中,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学生参与度较高,知识点的掌握也基本到位。

但遗憾的是,教师将诗情画意的作品抽象于一张僵化的表格之中,鲜活的历史被人为地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了一些零散的无体系的历史知识。

这样的教学,不要说熏陶和陶冶情操,就是其试图追求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达成。

从教学方式上,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订正,似乎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其实学生所做的只是在教师和教材的束缚下“戴着镣铐跳舞”,历史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

“案例二”中,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参与活动,营造了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但是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有所欠缺,上台展示的总是那几个“老面孔”,多数学生处于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

从参与的深度看,大多数学生学得并不深,只能简单介绍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因为学生要深入理解作品课前必须进行充分准备,而且需要教师的协助和指导。

比如,学生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屈原的生平,仅凭朗诵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体会不出诗人探求真理的不屈精神的。

“案例三”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美感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但是文学鉴赏毕竟不是历史课的主题,我们不能让文学史多了“文学味儿”而少了“历史味儿”,而是应该选择合适的作品,让文学鉴赏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从中感悟出作品背后的社会状况。

对于古代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以诗入史”,进而认识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二、寻求对策:“虚实结合”实现文学艺术与历史的交融通过对以上三种课例的利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文学艺术史教学要兼顾历史教学和文学艺术的特点,不妨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

文化人类学结课论文

文化人类学结课论文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育学院09心理班杨浩12009240838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

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

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

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

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1501年德国洪德最早使用人类学一词时,将研究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书成为人类学。

1831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法国巴黎民族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的诞生。

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科学地研究人类由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是整个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基因技术可以由于民族识别,确定古尸种族,澄清历史事实。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 见图)为个中翘楚。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白鹿、梦境和魂灵——对《白鹿原》的文学人类学分析

白鹿、梦境和魂灵——对《白鹿原》的文学人类学分析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新论。

,白鹿、梦境和魂灵———对《白鹿原》的文学人类学分析杨秀清(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陈忠实的《白鹿原》有许多独特的意象,其中白鹿、梦境和魂灵这三个文学人类学意象尤为特殊。

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白鹿象征着人性的美好,梦境能反映白鹿原人民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魂灵这个特殊的存在物或者人民对魂灵的看法,也能探析出许多真实的人性因子。

关键词:白鹿原;白鹿;梦境;魂灵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2-0005-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2.003《白鹿原》是陈忠实耗费了六年的时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曾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且获得中国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书中出现的多种意象,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人类学意象”具有丰富的人学性,包含着白鹿原人民的生存体验。

本文则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以人类学的态度来探究文学的生命力。

一、白鹿的象征在《白鹿原》中,白鹿作为一个重要的图腾,是白鹿原的一种美好生命品格的象征,这种人学文类学的意象在白鹿原中无处不在。

小说前面就开始对白鹿进行了一番的介绍,“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

黄布拉几的弱苗子变成了黑油油的绿苗子……”面对这只雪白的神鹿,使得白鹿原上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进行咀嚼,尤其是面对困难的时候,人们尽是渴望着白鹿的出现。

白鹿,代表着原上人民所向往的五谷丰登、万家乐康,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它包含着人类的真善美,是祥瑞之兆。

这种祥瑞之兆在小说当中最开始便是体现在白嘉轩的身上,白嘉轩发生死了六房的“灾难”后,在寻阴阳先生的路上遇到一个怪物,在询问一番后得知“那是一只鹿”。

于是白嘉轩接受了白鹿这个神兆,“既然神灵把白鹿的吉兆显示给我白嘉轩,而不是显示给那块土地的主家鹿子霖,那么就可以按照神灵救助自家的旨意办事了”。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论文报告文学人类学是一门涵盖了文学和人类学两个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旨在以文学作品为样本,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历史、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内涵。

而《罗摩衍那》作为印度史诗巨著,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多位学者利用文学人类学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本文将以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来解读《罗摩衍那》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内涵,旨在探究其对人类学、宗教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启示和贡献。

提纲:一、《罗摩衍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二、《罗摩衍那》中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三、《罗摩衍那》中的英雄形象和心理学四、《罗摩衍那》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政治五、《罗摩衍那》中的幸福观和人生价值观六、《罗摩衍那》中的道德观和社会秩序七、《罗摩衍那》中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八、《罗摩衍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九、《罗摩衍那》的跨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递以上这些主题都是文学人类学视阈下解读《罗摩衍那》的方向,不同的主题又侧重于不同的文化和人类学问题,因此各有独到的研究价值。

例如,第四个主题关注的是《罗摩衍那》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政治,旨在从文学人类学和女性主义视角来研究《罗摩衍那》中的性别角色和社会结构,探究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女性被动的表现形式,并提取其中可供借鉴的女性力量和崇高品质。

而第八个主题则关注《罗摩衍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旨在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解码《罗摩衍那》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寓意和艺术形式,探究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分析其文学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罗摩衍那》是一部跨学科、跨文化的重要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解读和探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印度文化、历史和宗教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同时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宗教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之间的对话交流。

一、《罗摩衍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本主题关注的是《罗摩衍那》作为一部印度史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理论创新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理论创新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理论创新邱玉祺;李永平【期刊名称】《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年(卷),期】2022(5)3【摘要】文学人类学被理解为以人类学视野思考和研究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流派,是20世纪比较文学领域催生出的跨学科研究。

作为人类学与文学交流互动的成果,文学人类学天然的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中国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萌芽要追溯到20世纪早期闻一多、郑振铎等学者的研究。

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由方法到学科、由奠基到壮大的时期。

中国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始终坚持“世界性”与“中国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从西方引入的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吸收与改造,使其能被灵活运用到本土问题的研究上来。

本文以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学科发展脉络为线索,从文学人类学产生的学科背景、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史、中国学者对文学人类学理论的革新与实践三个方面,梳理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从理论创新方面来看,文学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对早期经典的重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学民族志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研究。

从研究方法的开拓来看,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贡献集中在“四重证据法”“N重证据”等跨学科方法上。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体现着其与中国文化、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

【总页数】28页(P47-74)【作者】邱玉祺;李永平【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相关文献】1.比较视野中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发展与理论创新的一种认识2.从神话-原型批评迈向文学人类学理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兴起3.文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发展——ICLA2019文学人类学专题4.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理论建构——评《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5.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学思想的人类学转向视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人类学的现实价值

文学人类学的现实价值

O 引 言
在 风 云突变 的 2 0世纪 , 文 学研 究经 历 了从 传
评、 文学人类学等流派 。这其 中即包括弗莱的原 型批 评 , 卡 西尔 的文 化哲 学 、 新 历史 主义 学派 的文 化诗学 , 还有费尔南 多 ・ 波亚托斯和马尔库斯等 人 的 民族 志诗 学和 实验 民族 志 , 人 类 学家 w ・ 恩
向的热 潮 。 因此 , 文学人 类 学 的产 生 既 是 世界 范 围 内文 学 研究 的一 种趋 势 , 也是 人 类 思 想 史 发展 到一 定
格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指导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文 学人类 学 的研究 。 …“
回望 国 内 , 中国 文学 人 类 学 研究 的主 要 方 向
尼特 的文 学 人类 学 等 。 另外 从研 究方 法 上 , 有 结 构 主义 的列维 一 斯 特 劳斯 的神话 学研 究 , 有 以荣
统到现代的转型。启蒙运动以来的认识论走 向边 缘, 体 验论 渐趋 于流 行 。理性 与非 理性 的纠结 , 结 构主义 的流行 ,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 主义的变身 , 文 学研 究在 历经 了语 言学 转 向后又 出现 了文 化转
1 文 学 人 类 学 及 其 在 国 内 的发 展 现 状
文 学人 类学 , 就是 以人 类 学 的视 野 反观文 学 ,
并将 人类 学研 究 的经验 和方 法运 用 到文学 观念 的 建 构 中。在 西方 以人类 学命 名 的相关 文学 批评 理 论种 类 繁多 , 例如 以人 类 学命 名 或者 使 用 到 人 类 学研 究 方式 的 文 学 批 评 就 包 括 文 学 的人 类 学 批
方现代及后现代文艺理论的学习 , 也是对 2 O 世纪 以来 中 国学人 的各种 理论 与实 践 的整 合 。然而具 体 的文学人类学的研究与探索还是近三十年的事 情, 起点是 1 9 8 7年弗莱等人 的《 神话——原型批 评》 和弗雷泽的《 金枝》 的中译本在 国内的面市 , 标志是 2 0 0 7年 的文学 人类 学第 三届 年会 。

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论文

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论文

文学人类学专业
多重证据法研究
杨骊2009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本文以多重证据法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尝试。

论文着重分析了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的学术史、理论源流、学术价值以及实践意义,考察多重证据法如何利用实证与阐释之间的巨大张力,在人类学的视阈进行文学与历史的对话,从跨越实证与阐释、融合人文与科学的维度来评述多重证据法的方法论价值。

族群身体叙事
张颖2010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本文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视作一类独特的民族志文本,将其置于“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下,研究这一文化事件所承载的多重模式的族群身体叙事,并以此来重新认知与定位多元的“族群身体”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价值。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歌谣人类学研究
龙仙艳2010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且后者是源,前者是流。

本文在文学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下,苗族古歌的歌谣人类学研究是对“非汉民族的活态口头诗学”的个案考察,通过对其歌辞与民俗、唱者和受众、功能和传承等整体研究系统地探讨无字民族的口语诗学表达。

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

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

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文学和人类学是两个看似独立,却又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探究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意识;而人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和行为。

然而,当这两个学科相互融合交叉,产生了跨学科研究,其效果和价值则显现无疑。

首先,文学和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拓展了两门学科的视野。

传统文学研究聚焦于文本本身,如语言、情节和美学等。

然而,通过借鉴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我们可以将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和文化的载体来研究,理解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群体文化之间的关系。

人类学的考察对象是真实的人类社会,通过田野调查和文化分析等手段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入观察。

将这种观察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揭示文学作品中隐含的社会习俗、意识形态和群体行为。

其次,在方法层面上,跨学科研究为文学和人类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研究工具。

文学研究通常依靠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批评方法等,但这些方法往往忽视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而人类学研究则更加注重人的行为模式、意义构建和文化符号的解读。

将人类学的观察方法引入文学研究,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背景以及读者对作品的解读等方面,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此外,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挖掘出的新领域和新问题。

文学和人类学结合,不仅可以对文学史和文化传承进行深度分析,还可以关注一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和文化现象。

比如,在跨性别研究方面,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性别认同和性别边界的反映,而人类学方法可以进一步调查和分析这些现象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通过这种跨学科研究,我们可以拓展原本狭窄的研究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对象,并引发更多的学术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两者各自具备不同的学科边界和理论框架,将其结合需要有足够的学科素养和交叉学科的视角。

另外,文学和人类学也各自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如文学是否能真正反映社会现实,人类学的观察方法是否有偏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人类学专业
多重证据法研究
杨骊2009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本文以多重证据法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尝试。

论文着重分析了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的学术史、理论源流、学术价值以及实践意义,考察多重证据法如何利用实证与阐释之间的巨大张力,在人类学的视阈进行文学与历史的对话,从跨越实证与阐释、融合人文与科学的维度来评述多重证据法的方法论价值。

族群身体叙事
张颖2010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本文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视作一类独特的民族志文本,将其置于“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下,研究这一文化事件所承载的多重模式的族群身体叙事,并以此来重新认知与定位多元的“族群身体”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价值。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歌谣人类学研究
龙仙艳2010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且后者是源,前者是流。

本文在文学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下,苗族古歌的歌谣人类学研究是对“非汉民族的活态口头诗学”的个案考察,通过对其歌辞与民俗、唱者和受众、功能和传承等整体研究系统地探讨无字民族的口语诗学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