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在人类学视野下的呈现(人类进化)

合集下载

第十讲:寻根”文学

第十讲: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和知青文学
80年代前中期由知青作家创作的寻找 文化和文学之根的文学创作,可称 寻根文学。 叙述对象变为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以 及生活于其中的人,民间风情文化 是主要审美对象而不是故事的环境 和背景。寻根文学的主旨在于开掘、 表现和反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 1、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 文化上的回归意识,早在“寻根”的大旗被正 式张扬出来之前,已显露端倪。 • 汪曾祺、邓友梅、刘绍棠、陆文夫、张承志等 分别创作了《大淖纪事》、《那五》、《蒲柳 人家》、《美食家》、《黑骏马》等中短篇小 说。
从小痴迷。神奇经历:一位拾垃圾的老头传授给他道 家文化的精髓,使他懂得了下棋的要领。
王一生以生命的本能领悟了这些道理,把棋道和人格 融为一体,以“吸纳百川”的姿态,在无为的日常生 活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最后在同九个高 手之间的“车轮大战”中,他把全部潜能都发挥出来, 取得八胜一平的战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爸爸爸》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探寻
• 1、以魔幻、夸张和荒诞的手法,刻画 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侏儒和白痴—— 丙崽的形象,集愚钝、蒙昧、丑陋、 粗鄙的历史积垢于一身。 • 2、背景模糊,充满神秘、荒诞的气息。 • 3、探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 命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寻根小说
•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 万隆的“异乡异闻系 列”如《老棒子酒 馆》、扎西达娃《系 在皮绳扣个民族的常绿的 童心,并对这种 童心加以圣化。 风俗使一个民族 永不衰老。”
寻根小说
•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 爸 爸 》《 女 女 女 》《 归 去 来》,阿城《棋王》《树王》 《孩子王》,王安忆《小鲍 庄》,张承志《黑骏马》 《北方的河》,陆文夫《美 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 渔佬儿》《沙灶遗风》,冯 骥才《神鞭》。 • 3.1987 年 左 右 是 文 化 寻 根 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以 莫言《红高粱》、张炜《古 船》为标志。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探寻“寻根文学”的发展之路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股“寻根文学”的热潮,寻根作家从民间、地域文化等传统文化中来寻“根”,力图在现代意识的水平上关照中国民族文化部入现代化所遭受的价值危机。

并探讨了寻根文学对当代小说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但是,他们的寻“根”之路过于局限,使得这条道路越走越狭隘,最终寻“根”的热潮迅速归于冷淡。

关键词:寻根文学传统文化民间、地域文化复古局限在文革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作家们在创作中多是以干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为目的的,甚至一些作家投身于当时的政治运动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开始走向衰落了,一些所谓的“作家”只从理论入手,形成了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等空洞俗套的怪现象。

在当时在时代背景下,当时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学渐渐失却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导向地位,真正的纯文学被理论文学与政治文学所挤压,其文学内涵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影响力已大为减少,许多作家开始思索中国文学的真正出路,许多年青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而不是盲目的跟随批判的大方向,开创了从细微处寻找文学出路的局面。

于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为了进一步融合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重塑民族形象和重振民族文学而做出努力。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作家注重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走过了一段很长的时期,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文学界中一个里程碑。

它完成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整套环节,对后面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寻根文学”是在很多人的自觉谋划下完成的,由于当时思想越来越开放.包括作家、思想家、评论家等在内的诸多人士谋划了这样一场文学运动,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观念。

一、兴起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做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二、作者人群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寻根文学浅析

寻根文学浅析

寻根文学思潮浅析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后,一批作家力图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对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心理进行探究,并重新认识,于是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涌起了“寻根”的思想浪潮。

这一思潮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历史必然性的,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理论文章有:韩少功的《文学的个“根”》、郑万隆的《我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创作上也有很多关于文化思考内容的作品,如阿城《棋王》中的“棋”道,陆文夫《美食家》中的“吃”道,韩少功《爸爸爸》中的巫楚文化等。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者们从各个方面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以求得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以深刻细致的理解。

关键词:寻根作品分析正文:“文化寻根”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那个时代外部内部的种种因素密切联系着的。

八十年代,中国刚刚面对世界敞开了大门,于是,国外的诸多文学思想如七八十年代美国兴起的以民族多元论和民族差异说为理论基础的民族文化寻根,拉美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苏联、日本的一些关于本民族特征的传统性的东西的作品的出炉,所有这些都使刚刚被放入世界大熔炉中的中国文学在表现民族文化个性方面不得不升温。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的原因,除去这些,当文学在“寻根”以前,经历了“伤痕”和“反思”阶段,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深入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文学根本无法正常地健康地发展,但即使抛开了政治、道德因素,人们还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这就是“文化”。

于是,一批“寻根”作家应运而生,他们要探索中国文化的“根”,挖掘出隐藏其中的不好的东西而又发扬其中的优秀的东西,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有民族个性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将“寻根文学”部分主要作品浅析如下:一、阿城的“棋”道中国文化是“道”的文化,当然不是狭隘的指“道教”的“道”。

30-1.寻根文学2011-12

30-1.寻根文学2011-12
郑义《远村》:揭示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对人的限制压抑乃至戕害。
3、再次,寻根文学除了展现传统文化或各 自民族文化的魅力与揭示民族国民劣根之 外,寻根文学大量的作品往往在新旧交替 中去描写传统文化的命运,展现传统文化 在现代文明中的处境,这在王安忆,李杭 育等人的作品中体现得很明显。
王安忆的《小鲍庄》塑造了一个仁义之极 的人——捞渣。
第一:文学有根。
韩少功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 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叶 则难茂”。因而文学应该有一个寻“根” 的问题;而且阐述了“根”的具体含义, 认为根是指“民族的某些本能和才具”, 如“某些哲学与社会倾向,某些对道德的 看法,对自然的了解,表达思想的某种方 式”等等,这是一个民族“虽经剧烈的摩 擦与破坏还是屹然不动”的东西,文学应 该去揭示这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 的谜”。
第四:文化意义:促进时代变革
作家郑义指出:当代作家寻根,‚应该面 对着时代的变革,面对着社会生活错综复 杂的内在矛盾,面对着文明与野蛮的交叉 对立‛,‚不断的开掘自己脚下的‘文化 岩层’‛,‚力求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 人物身上,揭示我们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 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从中 找出推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 量‛。
陈思和论述寻根的文化目的
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 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 的《棋王》等); 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 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 方的河》); 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 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 入挖掘。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 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如韩少功的《爸爸 爸》)。 这三个方面也不是绝对分开的,许多作品是综合 地表达了寻根的意义。

[文学,中国,视野]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野下的寻根文学

[文学,中国,视野]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野下的寻根文学

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野下的寻根文学全球化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全球化是说全球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的全球意识的崛起,全球化意味着视全球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这个大家庭之中,国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存,共同进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势力的不断扩张,在各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学科领域均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那么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如何呢?新世纪以来,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争论很多,分歧变得越来越严重,导致了文学的核心价值被扭曲,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等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学面临的大环境日益复杂,文学的经典化和历史化无法完成。

尽管每年会有一千多部长篇小说以及上万部中、短篇小说的产出,但是当代文学评价标准的混乱以及大众的低期待率等问题,导致中国当代文学的衰落。

与此同时,当代文学的研究也面临重重困难。

五四中国现代文学开端以来,中国文学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从1949 年到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已经有了近六十年的历程,尽管有着很长的文学历史进程,无论从汉语本身的成熟程度和文学性的实现程度来讲,现代文学的成就很多,但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好像一直笼罩在现代文学的阴影之下。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野下的寻根文学,又面临怎样的发展呢?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是1980 年代兴起的新文学形式,以韩少功发表的短文《文学的根》为开端,以现代意识反映传统文化,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寻根文学思潮是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

至今已有三十年多年历史的寻根文学,它到底要寻找什么根?贾平凹先生认为,作家首先是要寻找文学之根,文学的根首先应该是存在于文学之中,文学可以具有生命、现实、经验、自然、想象的真理,各种社会条件,或者你愿意加进内容中的任何东西。

但是,文学不是由这些事情构成的。

文学形成自身,不是从外部形成;文学的形式不能存在于文学之外,就像奏鸣曲、赋格曲、回旋曲不能存在于音乐之外一样。

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丙崽形象的象征意义:
❖ ⑵他那声口状貌、言动举止的迟钝愚顽,痴呆无 知,正是民族文化不开化的象征;
❖ ⑶富有象征意义的结尾表明,丙崽这个怪物是与 社会历史母体有着巨大而深刻的联系的,他不仅 活得很顽强,而且还将继续下去。
❖ ⑷丙崽象征了人类顽固、丑恶,又充满神秘色彩 的生命本性,
❖ 1、、背景模糊,充 满神秘、荒诞的气 息。
❖ 2、魔幻现实主义手 法的运用。
(二)《马桥词典》:新的小说叙事 文体
❖ 1、词典体小说 马 桥土语——乡土词典
❖ 2、小说突出的是马 桥的民间语言,文 本中的语词解释构 成有趣的故事。
❖ 3、运用小说的方式撰写了马桥的语 言,也撰写了马桥人的世界、马桥人 的心灵。
阿城《棋王》-道家文化的颂扬
《棋王》
❖ 《棋王》讲述的是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十分简单,就是下棋和吃饭。王 一生的“吃”,蕴含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 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
❖ 除“吃”之外,王一生有一大嗜好,即下棋。 与“吃饭”相对,下棋是一种精神存在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 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 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 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 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 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 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
寻根小说
思潮四:寻根文学
❖ 一 、文化寻根思潮的形成
❖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 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 学现象和文学种类。
❖ 提出:1984年12月,一些青年作家和评论 家在杭州举办座谈会,主要主张:

寻根文学的追寻与展现

寻根文学的追寻与展现

寻根文学的追寻与展现【摘要】随着“全球化”与强势文化取代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全球过上了一体化的生活。

但全球的趋同性和普适性只能是相对的,绝不能使全球达到一致化、整齐化。

因为在这种境况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学应该如何建构?【关键词】寻根文学;民族文化;历史意识20世纪中国新时期的寻根文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借鉴和吸取其他民族文学的养分,从自己的民族文学中挖取民族精神内涵,从而构建自己的民族文学特征,出现了大批的富有成果的作家,受到了世人的注目与称赞。

下面就以陈忠实《白鹿原》的创作与研究谈起,从20世纪语境下探讨寻根文学的追寻与展现。

1.陈忠实与寻根文学的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为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味道,作家们不约而同的去寻找其文学创作的意义,挖其理论,特别是围绕其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导向性作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①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这位秦地作家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里不断的描摹着陕西关中地方的山水人情。

他的作品取材本土,笔墨稳实醇厚,语言富有陕西“土”味,真实生动地呈现出近现代以来山西人的生活变迁,陕西当地的风物民俗,在文字中深刻挖掘陕西文化的精髓,尤为注重民族文化的本土性,成为了当时的风向标。

②在其作品《白鹿原》中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家国”意识,乡村文化,宗法血缘观念等的描写,使其承载了浓厚的哲理文化意蕴与浓烈的道德伦理内容,给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乡村风采,也给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

2.挖掘民族文化之“根”本土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性建筑是以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深层的熔岩作为根基的。

③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寻根文学家们提出了要挖掘民族文化深层的熔岩和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主张。

他们认为:只有发掘民族文化之“根”,才能凸显民族文化特征。

因此,寻根文学在理解与把握本土化和民族文化价值观问题上,明显侧重于地域原始的文化。

这就表现在内容上,寻根文学很少表现出对宽广丰富的社会内容的描绘,仅突出地域原始文化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寻根文学在人类学视野下的呈现摘要:对世界有代表性的“寻根”文学研究,不难发现“文化寻根”意识贯穿作品始终。

而对这种寻根意识的探究,前人便有了很好的概括: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从对“寻根”文学作品的研究分析来看,这些方面并非绝对分开,许多作品是综合表达了“寻根”的意义。

而中国的“寻根派”文学主张就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关键词:寻根文学、魔幻现实与黑色幽默、文化人类学一、引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委员会授奖词称,“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

消息传出,国人振奋。

一夜之间,莫言成为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作家,个人商业价值暴增,创作手稿飙升百万,作品洛阳纸贵。

搜索莫言的作品,无论是被翻拍成经典的《红高粱》,还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都渗透着浓郁的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

而同时,莫言也是中国寻根文学的一位代表人物。

对寻根文学的初步研究,既能了解到文学与传统的关系,又能初窥到中国人对“根”文化的理解。

二、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不是简单单一研究人类的科学。

人类学所涵盖的范围极广,而当代人类学通常划分为四大分支:文化人类学(也称为社会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体质人类学)。

在英国以及许多欧洲的大学,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科系,且被视为不同的学科。

对于文学的研究,从本质来看也就是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其研究的对象即是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从而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以期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看,对寻根文学的研究也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课题。

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对寻根文学的研究从某种程度来看就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一种研究,其现实意义就在于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人类进程的影响。

三、中国的寻根文学1、寻根文学的定义寻根文学,就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2、寻根文学兴起与时代背景的关系(1)国内因素改革开放的进行使中国的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腾飞。

也正是在在这样经济腾飞,对外开放深入的背景下,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寻根文学技术一起进入中国。

面对西方先进思潮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的知识分子陷入了困惑之中。

在这样的思想冲击下,呈现了两种主流观点。

一部分人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他们将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但另一部分则认为“现代化”不是单纯的模仿,各国“现代化”因其不同的政治环境、文化传统应该呈现具有本国特色。

而尤其在文化模式上,是不应该相同的。

由此,在西方“现代化”冲击与自身传统文化间形成了一种对抗。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80年代在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在这样一场寻根文学思潮之中,知青作家担任了主要角色。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利用起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但这样丰富的农村体验,或是说近距离的接触并非代表他们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一类土著。

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

所以,这种文化寻根并不是一种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

正是在这种对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这类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

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才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根文学在中国悄然兴起。

(2)国际因素不仅国内文坛掀起大讨论思潮,欧美的传统“寻根”潮流也在深刻的影响着国内作家。

这股潮流之中,以阐扬印第安文化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苏联民族作家对异域民风的描写,以及日本川端康成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为代表。

中国的“寻根”作家正是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的“寻根”,是为了与世界对话。

他们认为,只有真正完成了"寻根",才能找到自己国家的独特文学样式、风格,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这股欧美文化潮流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的同时,也渗透了强烈的现代意识,这样的作品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创作倾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有效的鼓励。

所以说中国的“寻根文学”从本质来看,其实是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一种融合。

而在这种融合之中,欧美的“寻根”文学又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

某种程度看来,这种文学思潮的兴起与传播,也是欧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深刻影响。

在这里,“文学的无国界”背后透露的是世界化背景下,多种文化的交融。

四、欧美“寻根文学”的历史传统1、美国式“幽默文学”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美国人总向世人呈现出他们无比“乐观”的一面。

无论是卓别林的黑白影片还是马克吐温、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幽默都是其实必不可少的元素。

美国短短的文学历史却诞生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学传统——“黑色幽默”文化。

而所谓的“黑色幽默”,就是指的是在荒谬、丑恶、残酷等一切“黑色”的东西中,看出他们的喜剧性,以幽默的手法抒发反对现存社会秩序、道德标准、暴力、非正义、屠杀等现象,并且以一种冷漠的、逗笑的、无可奈何嘲讽和自我嘲讽的态度对待他们。

“黑色幽默”文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美国,并没有忘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他们心灵中造成的震动,对纳粹集中营、原子弹记忆犹新,许多人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

又由于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使人们始终处于战争的阴云之下。

再加之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以及盗窃、凶杀和色情的泛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使人们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望,感到世界的冷漠和社会存在的荒谬。

于是人们开始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梦想以及人类的“完美境界”产生了质疑,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并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

正是这种抑郁、沮丧及绝望的社会心理使一代人从各种社会灾难中产生绝望感,而这种情绪表现在文学领域里,那便是“黑色幽默”作品。

2.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寻根”文学产生直接影响的即是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中国和拉美在历史中都拥有过古老的文化以及近代相同的被殖民的历史,所以从历史背景而看中国与拉美拥有更多的共同点。

“魔幻现实”在拉丁美洲的繁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在这一文学流派的作品中,许多充满神奇色彩的情节都来源于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和神话传说。

许多魔幻现实作家真是从丰富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养料,以古老的神话传说为基础进行再创造。

同时,拉美的政局动荡也是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以及资本主义的剥削,造成了拉丁美洲经济落后,政局长期动荡不安的局面。

而政府长期的高压政策下文学作品虽然以事实为依据,但又不直接揭露现实,而是借用一种魔幻的方式。

总之,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借用离奇的手法进行创作,从而达到其真正的创作目的反映现实。

从这点看来,与中国的“寻根文学”有着共通点。

五、不同文化下“寻根文学”的比较1、共通点在这里,“寻根文学”的概念被扩大化。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洲,“寻根”都代表了对传统的文化的一种回归。

这种回归或是汲取历史传统精髓或是一种文化延续。

“寻根文学”在文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某种程度来讲,正是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使然。

所以,尽管世界文化各呈风采,但各具魅力的传统文化还是赋予了“寻根文学”巨大的生命力,而这也正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世人却共同认可这种文学创作形式的重要原因。

2.区别点首先,美式“黑色幽默”被划分到“寻根文学”类别中更多的是源于它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而拉美与中国的“寻根”则是在这种传承上更多了一种“再演绎”的思维。

在“寻根文学”中,具有悠久、坎坷历史的中国与拉美显然更具代表力,更能体现“文化复归”与“现代化”冲击碰撞下诞生的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刻思考。

其次,拉美的“魔幻现实”讲求“寻根”,但这种“寻根”比之中国文化则显得单薄了一点。

拉美的“魔幻现实”更多地体现出现代化思想,依托古老文化外衣抨击现实。

而中国的“寻根文学”在这点上也具有拉美作品的思想。

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寻根”作品中还深深反映出了中国人传统的“乡土情结”。

中国自古重视“根”文化,这种思想源自商周便已确立下的“宗法”制度。

对“根”的认同,对乡土的认知与怀念使得中国的“寻根”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下更多了一份淡淡的乡愁。

六、总结对世界有代表性的“寻根”文学研究,不难发现“文化寻根”意识贯穿作品始终。

而对这种寻根意识的探究,前人便有了很好的概括: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从对“寻根”文学作品的研究分析来看,这些方面并非绝对分开,许多作品是综合表达了“寻根”的意义。

而中国的“寻根派”文学主张就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对“寻根文学”的研究,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力。

这种力量不局限于民族,甚至可以说是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

“寻根文学”的研究不仅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对文学艺术领域的巨大作用,也看到了世界艺术之林里传统文化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