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唐宋)课程教学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课程教学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课程教学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部分)课程教学标准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李小荣编撰

一、课程性质、目标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第三段唐宋部分的教学标准。教学对象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含基地班)。主要讲授唐宋时期(含隋代、五代及辽、西夏、金)的文学知识及其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之间的关系,了解当时多民族文学之间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俾使学生对此际文学产生、发展与衍变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唐宋文学与艺术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教学内容纲要”是以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教材来制定的。本纲要仅是课程教学之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的提示,而不是全部教学内容的概括,它虽然规范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内容,但并不限制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纲要如次:

(一)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主要讲授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及贬谪与唐文学、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四大内容。重点掌握隋唐五代文学生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重点了解隋代文学的风貌、南北文学的合流、初唐诗坛概况、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重点掌握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王绩、“初唐四杰”、“沈、宋”、陈子昂及张若虚的代表作,“上官体”的含义及沈、宋对确立律诗形式的贡献,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重点讲授作品:

※《野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感情基调。“海内”二句赏析。

※《在狱咏蝉》:触物起情,借物寓志。

※《春江花月夜》:旧题材、新意境、新情趣。艺术构思特点。

※《登幽州台歌》:愤激不平的感慨的意义。艺术特点。

《感遇》(兰若生春夏):托物言志、寄慨遥深。

泛讲、自学作品:

※《人日思归》;《从军行》(烽火照西京);《长安古意》;《独不见》;《度大庾岭》。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主要讲述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群体、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群体、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群体。重点在于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重点讲授作品:

※《过故人庄》:平淡自然的风格。

《临洞庭》:诗的境界。

※《山居秋暝》:宁静、清幽的境界的创造。“竹暄”二句赏析。

《使至塞上》:“大漠”二句赏析。

《鹿柴》:诗中的禅理。

※《燕歌行》:深刻、复杂的主题。对比手法的运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兼送别。豪放磊落的情怀。“忽如”二句赏析。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戌卒怀乡思亲之情的表现。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诗的主题的理解。

※《出塞》:与无名氏《胡笳曲》立意、写法的比较。

※《鹳雀楼》,写景与议论的结合,诗情与哲理的统一。

泛讲、自学作品:

※《夏日南亭怀辛大》、《春晓》、《夜归鹿门歌》;※《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古从军行》;※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怀);《长信秋词》、※《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第三章李白

主要讲述李白的生平与思想、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地位与影响。

重点讲授作品:

※《蜀道难》:主题的探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幻的构思寄寓长安三年政治生活的感受。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将进酒》:怀才见斥、蹉跎失意的感慨。起落无端、跌宕多姿的结构。

※《望庐山瀑布水》: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惊奇的感受。

泛讲、自学作品:

《古风》(西上莲花山)、《长干行》、《金陵酒肆送别》、《月下独酌》;※《子夜吴歌》(长安一个月)、《早发白帝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夜泊牛渚怀古》。

第四章杜甫

主要讲授社会动乱与杜甫诗歌的关系、杜甫的律诗、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承前启后的地位与影响。着重了解杜诗是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及其现实主义精神,如反映现实的广阔性、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忧国忧民情感的真挚性,还有杜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重点讲授作品: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史”的性质。忧国忧民的怀抱。揭露现实的深刻性。风格特色。

※《春望》: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深沉感情。情景的交融。

※《石壕吏》: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寓主观于客观的表现艺术。紧凑精炼的剪裁艺术。

※《登高》:深沉凄惋的情怀。景与情的关系。“万里”二句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平第一快诗”。一气流注而又曲折尽致的抒情。

泛讲、自学作品:

※《望岳》、《新婚别》、《春夜喜雨》;※《月夜》、《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江南逢李龟年》。

第五章大历诗风

主要讲述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顾况与李益,着重了解韦应物、刘长卿的山水诗、“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倾向、李益边塞诗的内容和风格、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重点讲授作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寄全椒山中道士》;※《夜上受降城闻笛》;《》

泛讲、自学作品:

《长沙过贾谊宅》;《寒食》;※《滁州西涧》;※《喜见外弟又言别》。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重点讲授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愈、孟郊、李贺等人的诗歌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着重了解“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的风格、长吉体的特色、刘禹锡的刚豪诗风、柳宗元的山水诗成就。

重点讲授作品:

※《山石》:散文式的艺术构思。叙事、写景、抒情的结合。写景的特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以文为诗的特点。愤激交并的感情。“云横”二句赏析。

※《游子吟》:人情美的特色。

※《西塞山怀古》:以对照手法突出主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郁却不失昂扬的感情。“沉舟”二句赏析。

※《江雪》:环境和渔翁形象的典型意义。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见景生情、借景抒情。“赋中有比,象中含兴”。

※《雁门太守行》:以“印象联缀式”的结构从侧面烘托将士爱国精神。

※《梦天》:比较本篇与李白《古风》(西上莲花山)写法的不同,对现实情感的差异。

泛讲、自学作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见文学史);※《雉带箭》;《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杨柳青青江水平)、《石头城》;《渔翁》;《金铜仙人辞汉歌》、《苏小小歌》。

第七章白居易和元白诗派

主要讲述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乐天的闲适诗。重点了解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论及其进步性和片面性、白氏的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讽谕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元和体的特点以及张、王乐府的来由与表现。

重点讲授作品:

※《卖炭翁》:“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肖像描写和心理刻划。

※《琵琶行》(背诵描写音乐的一段):“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琵琶女形象的典型意义。有关江月的不同描写。音乐描写之出神入化。

※《长恨歌》:主题与题材。长恨的缘由。艺术成就及影响。

※《钱塘湖春行》:描绘西湖风光富有行进感和季节感。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原草”与“送别”情之关联。“野火”二句赏析。

泛讲、自学作品:

《轻肥》、《问刘十九》、《花非花》;《野老歌》;《望夫石》;《遣悲怀》。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主要讲述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之关系、“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韩、柳的散文成就、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重点掌握韩愈的生平、思想,韩愈丰富多样的散文及其艺术成就,柳宗元的生平、思想及其寓言小品、传记和山水游记的突出成就,了解唐代古文运动衰落的原因、晚唐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讽刺小品以及“三十六体”。

重点讲授作品:

※《进学解》、《师说》:立论的针对性。语言修辞富于气势、灵活变化的特色。

※《捕蛇者说》:主题的深刻性。以比衬手法突出主题。

※《小石潭记》:凄清幽寂的环境气氛与孤寂凄苦之情交融。对潭水、游鱼描写的虚实相生、动静相映。

※《三戒》:创作题材来源。寓意。

泛讲、自学作品: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杂说》(世有伯乐)、《祭十二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钴潭西小丘记》、《种树郭橐驼传》;《野庙碑》;《阿房宫赋》。

第九章唐代传奇和变文

主要讲授唐传奇的发展过程及重要作家、作品,艺术成就,了解“变文”与俗讲的来源、体制与内容。

重点讲授作品

※《莺莺传》:人物形象。人文价值与表现。

※《柳毅传》:故事来源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泛讲、自学作品:

《李娃传》;《虬髯客传》。

第十章晚唐诗歌

主要讲授杜枚的咏史诗和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苦吟诗人、温、韩的爱情诗与艳丽诗风、陆、皮等人的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郑谷等人的乱世之感与时事讽谕。

重点讲授作品:

《过华清宫》其一:因小见大,托讽深远。

※《赤壁》:史论特色。“东风”二句的寓意。

※《山行》:“停车”二句赏析。

《山中寡妇》:从形象描写引发感慨,深化主题。

泛讲、自学作品:

《忆江上吴处士》;《泊秦淮》;※《题金陵渡》;《橡媪叹》、《白莲》。

第十一章李商隐

主要讲授李义山的生平与其诗歌的关系、李诗的多义朦胧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李诗凄艳浑融的风格。

重点讲授作品:

※《安定城楼》:诗人的情怀。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情感的表述特点。

《锦瑟》:诗境的朦胧与成因。

泛讲、自学作品:

※《夜雨寄北》、《乐游原》、《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主要讲授燕乐的兴起与词的起源、词的体制特点、敦煌曲子词、中唐文人词、温庭筠词及“花间词派”、南唐词。重点掌握温韦词风之异同、花间派的由来、冯延巳、李煜词的特色,尤其是李煜的艺术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重点讲授作品: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敦煌词的特点。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见文学史):富丽精工的描写。细腻、隐曲的心理刻划。

※《女冠子》(四月十七):清丽词风。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即景抒怀,追昔抚今。“问君”二句赏析。

泛讲、自学作品:

※《忆秦娥》(萧声咽);《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忆江南》(江南好);《梦江南》(梳洗罢);《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乌夜啼》(无言独上高楼)、《浪陶沙令》(帘外雨潺潺)。

(二)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主要讲授高度繁荣的宋代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了解宋、辽、金政权的并存与对峙、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化、封建经济与文化的高度发展对宋、辽、金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宋初文学

主要讲授宋初的散文与复古思潮、宋初白体诗人与王禹偁、宋初的晚唐体诗人及西昆体诗人。

重点讲授作品:

※《村行》:清新悦目的情趣。

※《山园小梅》:淡泊清高的情操与梅花形象的契合。“疏影”二句赏析。

泛讲、自学作品:

※《对雪》、《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秋日西湖闲泛》、《春日登楼怀归》、《汉武》、《南朝》(俱见文学史)。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主要讲授晏殊与欧阳修词、范仲淹词、张先词、王安石词,特别是柳永词的表现及其在北宋词史上的地位。了解北宋前期词发展概况:富贵闲雅的晏殊词;开豪放风气之先的范仲淹;清丽深婉的欧阳修词;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的生平、柳词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重点讲授作品:

※《浣溪沙》(一曲新词):“无可”二句赏析。

※《渔家微》(塞下秋来):情与志的矛盾。苍凉悲壮的意境。

※《踏莎行》(候馆梅残):递进层深的表现手法。

※《雨霖铃》(寒蝉凄切):层层铺叙。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今宵”二句赏析。

泛讲、自学作品:

※《苏幕遮》(碧云天);《蝶恋花》(庭院深深);※《鹧鹕天》(彩袖殷勤);《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凤栖梧》(伫依危楼风细细)。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主要欧阳修的散文、辞赋与四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等人的散文与诗歌。着重掌握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的理论主张、梅、苏诗风的异同及半山体(荆公体)的特点与表现。

重点讲授作品:

※《田家语》:时事背景。诗人的态度。

※《庆州败》:批判性。细节描写,对比手法。

※《鲁山山行》:平淡风格。

※《明妃曲》:翻新与议论的深刻性。

※《五代史伶官传序》:史论的写作方法。用意的深刻性。

※《答司马谏议书》:驳论的深刻性。王安石的政治态度。

泛讲、自学作品:

《东溪》、《汝坟贫女》;《淮中晚泊犊头》;《醉翁亭记》、《秋声赋》;《河北民》、《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游褒禅山记》;《暑旱苦热》。

第四章苏轼

主要讲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道路,苏轼的文学主张,苏轼的古文、辞赋与四六及各类散文的成就,苏轼诗歌题材的广阔性和风格的多样性及其艺术特色,苏轼对词的题材内容的开拓(“以诗为词”)、豪放词风的开创、对词的形式的革新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了解苏轼周围的作家群,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

重点讲授作品:

※《饮湖上初睛后雨》:设譬取喻的特色。

※《新城道中》:清新秀美的画面、拟人拟物的新奇形象。

※《题西林壁》:景色、诗意、哲理的统一。

※《百步洪》:博喻。人生观与三教关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逸深沉的情怀。层层转折,舒卷自如。写景、想象、抒情、议论的统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空结合、江山人物合写。周瑜形象的表现。风格特色。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以孤鸿自喻贬谪后的处境、心情。

※《前赤壁赋》:旷达的襟怀和人生态度。通过写景、辩论抒情。以跌宕起伏的结构转换境界。

泛讲、自学作品:

《游金山寺》、《和子由渑池怀旧》;《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老夫聊发少年狂)※《水龙吟》(似花还似)※《定风波》(莫听穿林条雨声);《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主要讲授黄庭坚的诗歌、陈师道的诗歌、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重点掌握江西诗派的创作理论、得名由来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重点讲授作品:

※《登快阁》:“落木”二句赏析。

《寄黄几复》:力戒平俗的立意、句法和声律。巧妙灵活的用典。

※《别三子》:寒士生活情态。诗风近似杜甫。

※《伤春》:对时事剧变的描述。学杜。

泛讲、自学作品:

《题落星寺》、《题竹石牧牛》、《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春怀示邻里》;《牡丹》。

第六章周邦彦与北宋中后期词坛

主要讲授黄庭坚、晃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的词风,特别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词人群的风格特征及周邦彦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重点讲授作品:

※《鹊桥汕》(纤云弄巧):新颖的立意。借景抒情与议论的融合为一。

※《踏莎行》(雾失楼台):深挚之情造就的“有我之境”。“郴江”二句赏析。

※《苏幕遮》(燎沉香):“模写物态、曲尽其妙”。

※《六丑》(正单衣试酒):咏物情怀及其技巧。

泛讲、自学作品:

※《满庭芳》(山抹微云),《望海潮》(梅英疏淡);《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瑞龙吟》(章台路)、《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变化

主要讲授李清照的词论与词境,朱淑真、朱敦儒、张元干、叶梦得、李纲、岳飞等人的词作。特别是要掌握时事的剧变对词作内容的影响以及易安词在女性词史上的地位。

重点讲授作品:

※《醉花阴》(薄雾浓云):“莫道”二句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情感的典型性。出奇制胜的迭词运用。情景交错的铺叙艺术。

※《永遇乐》(落日熔金):景与情的鲜明对比,强烈反差。《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爱国之情的抒发。词情表达的转折顿挫、层层翻进。借代、比喻手法的运用。

※《贺新郎》(梦绕神州路):慷慨悲凉。对比手法的运用。

※《满江红》(怒发冲冠):爱国情怀。民族精神。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忠愤气填膺”的感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泛讲、自学作品: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念奴娇》(洞庭青草)。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主要讲授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陆诗的特点与爱国主题、陆诗的成就和影响,诚斋体的含义,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重点在于掌握陆诗与时代之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讲授作品:

※《初入淮河四绝句》:共同的主题。比喻手法的运用。

※《四时田园杂兴》(土膏欲动)、(蝴蝶双双)、(昼出耘田)、(采菱辛苦)、静看檐蛛)、(新筑场泥)、(黄纸蠲租):各首描写的内容。

《州桥》:感人的场景、富有概括力的艺术表现。

※《书愤》:忆旧与抒怀。取材的高度概括性。《关山月》:从不同侧面对妥协投降政策的抨击。典型事物的描绘。鲜明的对照。

※《游山西村》:以“游”为线索写景、叙事、抒情。“山重”二句赏析。

※《示儿》:忧患意识。复国希望。

※《卜算子》(咏梅):咏物中寄托的思想感情。遗貌取神的形象刻划。

泛讲、自学作品:

※《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沈园》、《钗头凤》(红酥手)、《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主要讲授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词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成就及辛派词人的创作特点,重点掌握辛词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以文为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上的创新和独特成就,了解辛派词人及其创作特征。

重点讲授作品: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壮志难伸、抑郁悲愤的情怀。间接曲折的表达方式。用典特色。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借比兴以抒写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层层翻进,沉郁顿挫。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以浪漫主义手法抒写报国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奔放的感情冲破格律的束缚。

※《永遇乐》(千古江山):代古言今,表达作者的战略思想和雄心。用典多而贴切。悲壮苍凉的风格。《贺新郎》(北望神州路):直陈国事,慷慨沉痛。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

泛讲、自学作品: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主要讲述姜夔的词作特点及其影响,其他格律派词人,如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蒋捷的词作及辛派后劲,如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以及文天祥的词作概况。

重点讲授作品:

※《扬州慢》(淮左名都):以昔日繁华反衬今日荒凉。洗炼的语言。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情痴神迷的境界。

※《双双燕》(过春社了):咏物的艺术境界

泛讲、自学作品:

《点绛唇》(燕雁无心);※《暗香》(旧时月色);《金陵驿》;《贺新郎》(北望神州路);《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

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与四六

主要讲授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陆游、范成大等的笔记,理学家的文论与散文创作,南

宋的四六名篇。

重点讲授作品: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见文学史第194页)。

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主要讲授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遗民与英雄),辽代诗歌,元好问与金代诗歌。重点掌握永嘉四灵、江湖诗派、文天祥及元好问的诗歌创作及诗论主张。

重点讲授作品:

※《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爱国主题。

※《癸已王月三日北渡》:亡国情怀的抒写。

泛讲、自学作品:

※《武夷山中》;《山中》、《约客》;《游园不值》;《正气歌》;《西台哭所思》;《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二、其七),《歧阳三首》(之二)。

三、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一)课时计划安排

A.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每周4节,全学期以20周计,共80学时,其中教学时间18周,复习与考试2周。教学中各讲课时分配如下,仅供教师参考:

《绪论》,5课时;第一章,5课时;第二章6课时;第三章,8课时;第四章,8课时;第五章,6课时;第六章,6课时;第七章,6课时;第八章,6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4课时;第十一章,4课时;第十二章,4课时;复习考试8课时。

B.第五编《宋代文学》每周3节,全学期以18周计,共54课时,其中教学时间16周,复习与考试2周。教学中各讲课时分配如下,仅供教师参考:

《绪论》,3课时;第一章,4课时;第二章,4课时;第三章,5课时;第四章,6课时;第六章,4课时;第七章,5课时;第八章,6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3课时;第十一章,1课时;第十二章,3课时;复习与考试6课时。

(二)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同时应设计课堂讨论与研究课题,以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

四、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课程作业每学期不得少于2次,主要以研究性的学术论文(或读书报告)为主,课堂作业则以抽查学生对相关背诵篇目的考查为主。平时作业占期末总评的20%;期末成绩则占总评的80%.期末考试以笔试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史(含作品)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作品或文学现象的分析能力。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 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参考书目

A.隋唐五代部分

唐诗别裁集(沈德潜编)

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

唐宋文举要(高步瀛选注)

唐诗选(文研所编)

唐宋词选(文研所编)

读词常识(夏承焘)

唐宋传奇集(鲁迅辑)

唐人小说(汪辟疆校注)

王右丞集笺注(赵殿成笺注)

王维诗选(陈贻选注)

李太白集(王琦注)

李白选集(郁贤皓选注)

杜少陵集详注(仇兆鳌注)

读杜心解(浦起龙)

杜甫诗选(山东大学中文系)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

白居易诗选(顾肇仓、周汝昌选注)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等)

李贺诗选(叶葱奇选注)

杜牧诗选(缪选注)

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选注)

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

花间集(赵崇祚辑)

敦煌变文校注(黄征、张涌泉著)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

《隋唐五代文学史》(罗宗强、郝世峰主编)

B. 宋代部分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选)

宋词选(胡云翼选注)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选释)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选释)

唐宋词选(社科院文研所编)

词学研究论文集(华东师大编)

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

宋诗别裁集(张景星等编)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选注)

唐宋文举要(高步瀛选注)

欧阳文忠公集

苏东坡集

苏轼诗选(陈迩冬选注)

苏轼词选(陈迩冬选注)

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

黄庭坚诗选注(陈永正注)

陆游选集(朱东润选注)

陆游诗选(游国恩等选注)

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姜白石词编年笺注(夏承焘笺注)漱玉集注(王延梯注)

杨万里选集(周汝昌选注)

范成大诗选(周汝昌选注)

元好问诗集笺注(郝树侯选注)江西诗派研究(莫砺锋著)

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著)

宋诗史(许总著)

宋代诗学通论(周裕锴著)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

唐宋词史论(王兆鹏著)

北宋党争与文学(沈松勤著)

大学本科 中国古代文学史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5个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5个) 1,文章四友——指初唐时的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世号“崔李苏杜”。四人以文章齐名,人称“文章四友。”文章四友创作了大量的近体诗,探讨了近体诗的格律、声病、对仗等因素,对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四友中成就最高的是杜审言。 2,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武后、高宗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四位诗人。他们同时以文词齐名,号为“四杰”。主要成就:他们把诗歌从宫廷推向市井都市,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律由他们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别具特色的歌行在他们手中,显得纵横奔放,激越飞扬,笔调灵活。其中以王勃成就最高。四杰的作品在题材、感情及艺术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手中开始形成。 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他们活动于盛唐诗坛上,以王维、孟浩然最为著名,故名。其他代表诗人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他们的诗歌创作,多标举隐逸,啸傲山水,寄情田园;艺术风格都相似,力求清新自然,多写五律和绝句,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其中以王孟的成就最高。 4,盛唐边塞诗派——指盛唐时期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诗人以军旅生活为描写对象,是盛唐边关战争状况的艺术再现。此派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5,西昆体——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西昆酬唱集》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几个御用文人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的

内容或咏宫廷故事、或咏官僚生活、或咏男女恋情、或咏事咏物。艺术上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诗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因而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好搬弄典故。“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西昆体诗在宋初诗坛风靡了数十年之久。 6,苏门四学士——指北宋文学家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四人,他们都出自苏轼门下,故时人以“苏门四学士”相称。其中秦、黄的成就最大。秦观,字少游,以词著名,为婉约正宗,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其词主情致,清丽婉约,情韵兼胜。黄庭坚,字鲁直(人称黄九),以诗称世,开创江西诗派,有《山谷集》;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7,江西诗派——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出现了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其开创者黄庭坚及该派的大多数诗人是江西人,故称江西诗派。该派诗人以学习杜甫相号召,但没有很好地继承杜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而片面强调杜甫诗句法、用典等方面的艺术技巧,愈来愈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最具实力、最具影响的诗派。 8,一祖三宗——元代学者方回《瀛奎律髓》一书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江西诗派的三个代表。故称一祖三宗。一祖三宗是对江西诗派诗学渊源和代表人物的概括。 9,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语出元人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内云:“自中兴以来,言诗者必称尤、杨、范、陆。”后人遂称此四人为“中兴四大诗人”。)

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对接基础教育、高级秘书、文化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上承“中国古代文学”,下接“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17年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本课程主要讲授1917-1949年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设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现代化建设的涉及基础语文教育、文化管理、文秘、新闻和广告等各方面专业人才。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是:在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规范和用法;帮助学生扩充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相关的各种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注重原著的精读与欣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语言感知、文体感知能力,以及读写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以及面对这一冲突所表现出的痛苦、抗争与情怀。 2、具体方法:采用以每十年为一个知识模块的做法,即1917年至1927年为第一个十年;1928年至1937年为第二个十年;1937年至1949年为第三个十年。授课以左翼文学的兴起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阶段,每周3学时,总学时为54学时。要求每位主讲教师讲授全部现代文学史,但可根据自己研究专长有所侧重。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现代文学史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点与面的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继续深化所学知识并最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整个课程设计将文学史教学、作品分析、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施“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适当引入讨论、写作、表演、朗诵、改编等实践环节,将中文素养与应用中文能力落到实处。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

隋朝: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作品《昔昔盐》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 杨素:代表作《出塞》 初唐诗坛: 贞观后期上官仪形成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拜托齐梁诗风。 歌行体:李白杜甫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宿建德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边塞诗人: 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鸛雀楼》 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行路难》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中唐诗坛: 元洁:强调诗文的“美政”,主张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顾况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一物:《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秦中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

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籍:《野老歌》《山头鹿》 王建:既有新题乐府又有古题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吟》,奇险艰涩,精思苦吟。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奇绝险怪。 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寻隐者不遇》《剑客》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李贺:浪漫主义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禹锡:《竹枝词》,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空旷孤寂的意境,《江雪》 晚唐诗坛: 杜牧:《泊秦淮》《赤壁》,风格特征“俊,爽”,长于七绝。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马嵬》。朦胧形态表现复杂变换内心情绪是他对中国诗歌一大贡献。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宋朝: 晏殊:《珠玉词》,“富贵词人”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集古录》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先: 《张子野词》 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大家。对婉约词影响直接,宋词分为雅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

中国文学史唐宋时期复习整理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诗歌创作上,他们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 高岑: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温韦:温庭筠和韦庄,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但二人词风不尽相同。温词浓艳、缜密、含蓄;韦词清丽、疏淡、直率。 唐传奇:唐代文言小说,小说的内容、情节往往离奇曲折,故称之为传奇。唐传奇是文人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开始,标志着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 花间派: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一个词集,名为《花间集》,其中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作,后人称其中的作家为“花间派”。该派继承了温庭筠的词风,重要词人有韦庄、欧阳炯等。词风多为浓艳香软,内容多为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 上官体:唐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特色为“绮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重视诗的形式,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在唐诗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诗学李商隐,艺术特征是整饰典丽。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等。“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诗集称《西昆酬唱集》 稼轩体:一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代表人物是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辛弃疾,号稼轩 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感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改革政治,用诗歌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大量创作“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诗,以反映民瘼,讽谕时事,于是新乐府运动应运而生 诗文革新运动:一场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运动。代表人物有欧阳修以及他提携的王安石、曾巩和三苏,他们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甚至使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 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以诗人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王孟诗派。其中的王维成就最高,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诗人高适、岑参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诗风悲壮,格调雄浑。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 韩孟诗派:中唐的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等。主张“不平则鸣”,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

一、“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为唐代始音,其诗文虽未完全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1、题材扩大,主题升华。 (1))四杰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开拓了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山水诗如王勃的《腾王阁》;又有咏史抒怀之作,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2)风格由纤靡卑弱转至刚健清新。四杰”均出身庶族地主阶层,思想狂傲豁达,重视抒发个人情怀并思索人生哲理。诗风变化多样,有的朴素清新,有的沉雄壮阔,有的铺张扬厉,一个共同特征:刚健清新,开创了唐诗的序幕和唐诗“风骨”美的先河。如卢照邻的游侠边塞诗《结客少年场行》 2、体裁突破:促进并确立了近体诗新形式。 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诗发展成熟,为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人各有偏重,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卢《帝京篇》,骆宾王《畴昔篇》。 二、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 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主要体现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提倡风雅兴寄,风骨,为唐代正始之音。 1、风雅兴寄。 复归风雅,是他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38首《感遇》诗中。“兴寄”理论既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又熔铸了时代精神。兴”,指所托之物需遇境而生,不可矫揉造作,如《修竹篇》所“兴”之“竹”。“兴寄”理论重点“寄”:包括“美刺”之社会教化作用,主张诗应关心现实,寄托讽喻。其中主体自觉意识的高扬具有唐普遍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要求。 2、风骨。 “风骨”基本内涵:要求诗歌慷慨多气,感情充沛,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继承爽朗刚健“建安风骨”传统的同时又扬弃了其中的慷慨悲凉,代之以昂扬和明朗,构筑了一种磅礴的气象和境界。这种美学理想,正是盛唐之音的基调选择。 3、正始之音。 《感遇诗》38首所谓“遇而感之”,寄托遥深,主张以唯美的意象,托物“寄”志,抒发情感。“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杨士奇 三、沈宋对唐诗的贡献 沈佺期、宋之问是以五言律诗见长的初唐宫廷诗人。 (一)沈宋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1、政治的不幸出现了迁谪题材诗歌的高峰; 2、道观佛寺名胜引入诗中; 3、采用近体格律诗的形式描写岭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盛唐山水诗的崛起提供了创作经验; 4、应制诗改变了单纯以人体美、服饰美为题材,投向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美的结合, 表现大唐恢弘气象, 如沈佺期的《兴庆池侍宴应制》 (二)沈宋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 1、沈宋诗歌气势壮大、感情豪迈,善于借景抒情以表现诗歌整体意境美; 2、语言节奏自然、圆融流宕。改变了齐梁词藻华丽、拼凑对偶之风, 讲究清新流畅、精炼含蓄。如应制诗本色自然, 表达真情实感。 (三)五言律诗的定型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2012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 教学模式:“讲授、训练”一体化教学 计划时数:《古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本课程共108学时。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既是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使学生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使他们有能力自主地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为他们今后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的阅读学习,积累古代汉语文言作品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背景常识。 2、通过古汉语各项基本知识的学习,积累古代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汉语工具书等层面的语法知识和常见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知识。 3、积累与文选相关的古典文学、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二)素质目标 1、学史明理,养成善于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并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古为今用。 2、培养客观认识文选所反映的古代哲学思想的辩证分析能力。 (三)能力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能够运用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文选中的文字、词汇、语法层面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 2、能够对照注释阅读其他一般难度的文言文材料。培养和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讲授中学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独立解决在教学中新出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三、课程设计与定位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育专业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内容艰深,承担者培养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的教学任务。基于对学生阅读古书的主要困难是词汇问题而不是语法问题的认识,本课程形成了把学习内容处理为以“文选”为核心,在讲读文选的过程中,结合文选中的语言现象讲解古代汉语语法常识、简要对比古今汉语常用词词义变化的课程知识体系。 (二)本课程在实现所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责任 古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既是专业课,又是基础课、工具课。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和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没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讲授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科研方法,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三)与前后左右课程的联系 1、与前导课程的联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孕育出了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学习了现代汉语可以为古代汉语做铺垫,毕竟古今语法差别不大,差异主要在词汇上。而学好了古代汉语,可以加深对现代汉语的了解。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唐宋)期末复习知识点

1.唐代诗歌的发展情况 初唐:宫廷台阁--关山沙漠 台阁重臣--普通士人 妩媚、刚健--有风骨又明丽 诗歌形式上逐步走向成熟 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 盛唐:骨气端翔,兴象玲珑。 山水田园--王、孟、储 边塞诗派--高、岑、王、李 浪漫诗人--李白 中唐:杜甫--深沉强烈 大历诗人--寂寞情思。 韩孟--奇崛、险怪 元白--关注现实,通俗晓畅 晚唐:内敛、细腻 李商隐--深情绵邈,朦胧华美 杜牧--情思俊爽,辞采清丽 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初唐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致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四杰中以王、骆成就最高。他们诗歌创作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为初唐的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的空气。 2.边塞诗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A、从内容上看,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战争生活以及征人、思妇的相思之情; B、从作者人生观看,一般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C、从风格上说,总的倾向是雄奇激越,但个人的风格又不相同; D、从体裁形式看,最喜欢用七言歌行。扩大了诗歌题材,展现了祖国西北大自然的整幅画卷,音节铿锵,决无陈词滥调。

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沈宋;李杜;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这一说法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大历十才子包括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韩孟诗派:是唐代贞元、元和时期出现在诗坛上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李贺等诗人为代表,提倡诗歌的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特别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崇尚雄奇怪异之美,主张用夸张的语言,险怪的词语造就奇特的意境。其以丑为美、雄奇怪异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巨大。 新乐府运动: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二章《诗经》 一、名词解释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比,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诗的90%以上。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3、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D)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2.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C) A. 先秦 B. 秦代 C. 汉代 D. 南北朝 3. 《诗经》全书共有(D)。 A. 100篇 B. 105篇 C. 300篇 D. 305篇 4. 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C)。 A. 孟子 B. 荀子 C. 司马迁 D. 班固 5. 《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C)。 A. 地域 B. 社会作用 C. 音乐 D. 内容 6. 《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D)。 A. 国风 B. 小雅 C. 大雅 D. 颂 7. “风、雅、颂”是《诗经》的(A)。 A. 分类 B. 表现手法 C. 思想内容 D. 特征 8. 汉代“四家诗”指(B)。 A. 齐鲁郑毛 B. 齐鲁韩毛 C. 齐郑韩毛 D. 齐鲁韩郑 9.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通行的《诗经》属于(D)。 A. 齐诗 B. 鲁诗 C. 韩诗 D. 毛诗 10,《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A)。 A. 四言 B. 五言 C. 杂言 D. 七言 11. 《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想象着和她相爱的诗篇是(C)。 A. 《召南·摽有梅》 B. 《郑风·褰裳》 C. 《周南·关睢》 D. 《邶风·静女》 12. 《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 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D)。 A. 《邶风·静女》 B. 《周南·关睢》 C. 《陈风·月出》 D. 《秦风·蒹葭》 13. 《七月》是一首(B)。 A. 表现周人政治生活的诗歌 B. 农事诗 C. 反映婚姻问题的诗歌 D. 反映上层社会生活的诗歌 14. 汉代儒学家中为“毛诗”作笺的是(C)。 A. 毛苌 B. 毛亨 C. 郑玄 D. 班固 15. 《论语》是一部(D)。 A. 纪传体史书 B. 长篇论文 C. 杂记 D. 语录体著作 16. 道家学派开创者是(C)。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17. 《庄子》今存(D)。 A. 2O篇 B. 30篇 C. 33篇 D. 52篇 。)D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18. A. 孟子 B. 子夏 C. 颜渊 D. 荀子. 19. 《劝学》的作者是(D)。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二、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目标 (3) (一)知识目标 (3) (二)能力目标 (3) (三)素质目标 (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 五、课程内容标准 (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组织实施 (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 (三)师资条件要求 (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 九、说明 (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填空选择题合集

1.王维兼擅山水诗画,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塞外奇丽雪景的传世佳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昌龄《出塞》诗的前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概括了千年来塞上战争不断,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事实。 3.唐代最早写新乐府的作家是杜甫。而“新乐府”一名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其自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4.“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是苏洵、苏辙,苏轼父子三人。5.“欧梅”是指宋代诗人欧阳修和,“张三影”是宋代词人张先,“贺梅子”是宋代词人欧阳修和梅尧臣。 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 7.武后时代的初唐诗人陈子昂举起了诗歌革新的旗帜,明确地提倡“”和“”,反对“”的齐梁诗风,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8.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前者是诗,后者是传奇小说, 互为经纬,歌咏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9.柳宗元的诗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柳宗元和韦应物在山水诗的创作上齐名,故被人称为“韦柳”。 10.中唐时期诗人李贺偏爱描写鬼魂,故有“鬼才”之称。其诗独特,谓之“诗鬼”。 11.“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属于宋代,他们是“三苏”、欧阳修、曾巩

和柳宗元。 12.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宋代诗人林逋的诗《山园小梅》。 13.“唯秦今代词手,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中的“秦七”是秦观,黄九是黄庭坚 14.“二窗”是指词人吴文英和周密,吴文英号梦窗,周密号草窗。15.中兴四大诗人是指: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指李白的诗歌美。 3.“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的诗。 4.与词相配的音乐是(燕乐(宴乐))。 5.唐代传奇创作的繁荣期是在(中唐)。 6.“苏黄”是苏轼在诗歌上与(山谷)的并称。 7.慢词体制的开创者是(柳永)。 8.《小山词》的作者是(晏几道)。 9.秦观的词集名(《淮海集》)。 10.著有《使金记事诗》七十二首绝句和《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的诗人是范成大 1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作者为孟浩然。 12.盛唐诗人中,惟一做到高官而封侯的是(高适。 13.《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