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进展

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进展

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研究进展目前感染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更是一严重的挑战。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出现大量严重的耐药菌株,加上新的病原微生物的出现,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严峻的现实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尽可能把目标集中在快速诊断方面。

传统的微生物检验法的最大弱点是慢,难以实现快速诊断与治疗,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

实现更准确、更快速地检出与监测病原体成为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各种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的检验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明显提高了微生物的诊断水平。

本文就对近年来微生物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免疫学方法在快速检测微生物抗原或抗体中的应用免疫学技术是利用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病原微生物,简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步骤,备受关注。

该方法已成为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成熟的快速检测技术。

应用单克隆抗体结合各种形式的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生物发光免疫分析等,足以检出临床标本中痕量微生物抗原,免去细菌或病毒培养过程,直接完成微生物感染的快速诊断。

如抗血清凝集技术、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测试技术等。

这些方法操作简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的分型和鉴定,如沙门菌、霍乱弧菌、流感嗜血杆菌及隐球菌,短时间内就可完成鉴定[1]。

其中,应用酶联免疫技术制造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使该技术进一步简化和准确。

许多疾病的检测都已有商品化的试剂盒出现。

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已不再局限于外部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等一般检验上,而是立足于分子,特别是核酸水平的检测上,使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从外部表型逐渐转向内部基因结构特征,微生物的检测也从生化、免疫方法转向基因水平检测。

分子分型 命名

分子分型 命名

分子分型命名
分子分型(Molecular Typing)是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生物样本中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其遗传型、基因型或表型的过程。

这种分型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微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等。

在微生物学中,分子分型技术被用于鉴定和区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例如,通过PCR 扩增和测序分析,可以确定病原体的种属、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等关键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分子分型还可以用于监测微生物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进化关系。

在遗传学领域,分子分型技术被用于研究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基因结构。

通过对DNA 或RNA序列的分析,可以确定个体的基因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信息,为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分子分型还可以用于研究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历史,揭示生物演化的奥秘。

在病理学领域,分子分型技术被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分子特征。

通过对病变组织的分子分型,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分期、预后等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分子分型还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抗药性机制,为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分子分型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生物体的遗传结构和分子特征,为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分型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一)2024

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一)2024

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一)引言概述:分子诊断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原理的医学诊断方法,通过研究和分析个体的分子水平,可以提供准确、快速、个体化的诊断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五个方面的重要应用。

正文内容:一、基因突变检测:1. 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与预测:a. 通过检测个体基因组中的突变,可以帮助确定某些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b. 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在早期阶段为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帮助他们做出未来生育的决策。

2. 肿瘤突变的检测:a.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以确定肿瘤类型、预测疾病进展以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b. 这项技术还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和肿瘤的复发情况,为个体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病原体检测:1. 病原体的快速鉴定:a. 利用分子诊断技术可以迅速检测并鉴定致病微生物的存在,帮助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b. 这项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控以及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疫情监测与溯源:a. 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在疫情爆发时,通过追溯病原体的基因序列,帮助快速定位疫情源头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b. 同时,这项技术还可以为疾病传播途径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基因表达分析:1. 疾病诊断与分型:a. 通过检测个体基因表达情况,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判断某些疾病的类型与严重程度。

b. 基因表达分析还可以帮助确定治疗对象的选择以及评估疗效。

2. 药物反应性预测:a. 基因表达分析可以识别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差异,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b. 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四、循环肿瘤标志物检测:1. 肿瘤早期筛查与监测:a. 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血液或尿液中循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实现对肿瘤的早期筛查和监测。

b. 这项技术的应用为早期发现肿瘤提供了一种简单、无创、高效的途径。

2. 评估治疗效果与肿瘤复发监测:a. 循环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评估治疗效果,及早发现治疗失败。

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原理及流程介绍

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原理及流程介绍
测序-原理
华大
DNA纳米球:DNB技术是将基因组DNA首先经过片段化处理,再加上接头序列,并环化成单链环化DNA,随后使用PCR-Free 的滚环扩增技术将单链环化DNA扩增2-3个数量级,所产生的扩增产物为DNA纳米球。
测序-原理
华大
数据质控
表单各项
相关要求解释与要求
备注
样本
样本名称,包括NF及临床样本
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并不是所有病原微生物都有相应抗体、有窗口期、假阳性高。
核酸检测(PCR)
简单、快速、价格低、可定量检测、准确性高。
依赖主观假设、检测已知的微生物、需要引物扩增,但引物并不总是可靠、只能检测微生物基因组的很小部分。
质谱法
过程简单、特异性和准确性高、可进行高通量分析。
基于已培养的阳性菌落,依赖培养、只能检测细菌和真菌约1000种已知微生物、部分病原体不能鉴定到种、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感染人群多新发罕见感染源不断涌现
诊断方法找不到病原/患者等不到诊断结果
经验性用药加剧细菌耐药无药可医、不治而亡
[1]Troeger C, et al,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8. [2]William OC, et al,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17
优点:理论上能检测全部已知和未知病原体(一网打尽);缺点:灵敏度受宿主背景干扰;
病原宏基因检测(mNGS)-检测流程
1
0.5h
样本前处理+去宿主+破壁
g+DNB
8h
测序
2-3h

病原宏基因检测(mNGS)-去宿主
差异裂解法:利用人源细胞与微生物细胞结构差异,选择性的裂解宿主细胞,利用核酸酶酶解掉释放出来的宿主DNA,最后进行病原体DNA的富集纯化;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马紫恒,赵鹏翔,马雪梅,等.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28-32,4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1.005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马紫恒,赵鹏翔,马雪梅,谢 飞(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世界公认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

由于该病防治相对困难,在我国发病形势尤为严峻。

尽管我国对于布鲁氏菌病防治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因此,认清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以及自然史等流行病学特征,并了解当前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现状,对于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减少布鲁氏菌病对农业及人类造成的健康财产损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5.1;R18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1-0028-05收稿日期:2020-04-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500828、81602408)。

作者简介:马紫恒(1989—),男,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向研究。

E-mail:maziheng@s-sbio.com。

通信作者:马雪梅,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氢分子生物学方向研究。

E-mail:xmma@bjut.edu.cn。

布鲁氏菌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的乙类传染病,也是世界普遍公认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1],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布鲁氏菌病新增病例,然而此病发病早期不易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许多本病患者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该病实际的发病率要高出10~25倍[2]。

分子生物学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精)

分子生物学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精)

分子生物学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全军临床检验研究所兰小鹏21 世纪是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时代,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尤其是生物化学、免疫学、生物仪器及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遗传学、法医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基因的多样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的致病性和药物的耐受性、微生物的生物降解能力等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一.核酸杂交法最初应用于微生物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基因探针方法,它是用带有同位素标记或非同位素标记的DNA 或RNA 片段来检测样本中某一特定微生物核苷酸的方法。

核酸杂交有原位杂交、打点杂交、斑点杂交、Sor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等,核酸分子探针又可根据它们的来源和性质分为DNA探针、cDNA探针、RNA探针及人工合成的寡聚核苷酸探针等。

其原理是通过标记根据病原体核酸片段制备的探针与病原体核酸片段杂交,观察是否产生特异的杂交信号。

核酸探针技术具有特异性好、敏感性高、诊断速度快、操作较为简便等特点。

目前,已建立了多种病原体的核酸杂交检测方法,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更为常用。

二.质粒DNA图谱分型技术细菌质粒分析是较早被使用的对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的分子分型技术。

这种技术包括萃取质粒DNA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

由于不同菌株质粒DNA序列和大小不同,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得到的DNA质粒图谱也将不同,因此,与流行病相关的分离株能够被分类分型。

质粒图谱分析的再现性和分辨力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质粒而提高。

虽然2个不相关质粒有相同的分子量, 但性内切酶位点的位置和频率是不同的。

但质粒是可移动的非染色体遗传物质,细菌能自发的失去或很容易的获得,结果流行病相关的菌株可以展示不同质粒指纹图谱。

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新进展课件PPT

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新进展课件PPT
➢ 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颞叶海马、海马 旁回和穹隆所致
临床表现
③ 双眼视力障碍发作 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导致
枕叶视皮层受累,引起暂时性皮质盲
辅助检查
➢ 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例(发作时间 >60min者)于弥散加权MRI可见片状缺血灶
➢ CTA、MRA及DSA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 化斑
(五)基因突变分析 PCR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基因突变检 测的敏感性 。
三、几种重要的PCR衍生技术
(一)逆转录PCR技术 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是将 RNA的逆转录反应和PCR反应联合应用的一种技术, 是目前从组织或细胞中获得目的基因以及对已知序 列的RNA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的最有效方法。
➢ TCD可发现颅内动脉狭窄,并可进行血流状 况评估和微栓子监测
➢ 血常规和生化检查是必要的 ➢ 神经心理学检查可能发现轻微的脑功能损害
诊断及鉴别诊断
1.TIA的诊断
➢ 大多数TIA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已消失,诊断主 要依靠病史
➢ 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局灶性脑功能损害症状,符 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缺血表现, 并在短时间内症状完全恢复(多不超过1小时), 应高度怀疑为TIA
1.DNA序列分析 用于基因突变类型已经明确的遗传病的诊断及产 前诊断 ,例如血友病、囊性纤维变性、杭延顿氏 舞蹈症、抗胰酶缺乏症等均可检测。
2.PCR技术 • 快速检出样品中的痕量病原微生物,例如乙
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爱滋病等。 • 微量DNA 样品中的基因及基因变异分析。 • 用于个体识别、亲缘关系鉴定、器官移植术
➢ PWI/DWI、CTP和SPECT有助TIA的诊断

鱼源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及分子分型研究

鱼源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及分子分型研究

doi: 10.7541/2017.100鱼源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及分子分型研究张雨薇1耿毅1余泽辉1汪开毓1陈德芳2向正刚1李亚军1郭坤宁1牟维豪1(1.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温江 611130; 2. 四川农业大学水产系, 温江 611130)摘要: 为了解不同鱼源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分子分型特征, 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和同源性,研究在采用S. agalactiae特异性cfb基因对分离菌株鉴定的基础上, 对26株不同鱼源S. agalactiae进行了荚膜多糖血清型(CPS)多重PCR鉴定, 同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特征比较与同源性分析。

结果显示, 26株菌CPS型存在Ia (n=22)和III型(n=4)两种类型, 其中黄河裸裂尻鱼源和罗非鱼源菌株均为Ia血清型, 齐口裂腹鱼源菌株存在Ia (n=2)和III (n=4)型两种CPS型; 多位点序列分型共得到3种STs序列型(ST-891、ST-103、ST-19), 其中黄河裸裂尻鱼源和罗非鱼源菌株均为新的序列型ST-891, 齐口裂腹鱼源菌株存在ST-103和ST-19两种STs型; PFGE聚类分析可分为16个PFGE谱型(A-P), 其中优势带型为P型(n=9)。

相同荚膜多糖血清型—MLST分型菌株在PFGE带型中呈现高度聚集。

CPS分型与MLST分型、PFGE分型有很好的相关性, 而CPS型、STs序列型、PFGE带型与宿主的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不同鱼源S.agalactiae分子特征的相似性, 提示其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而齐口裂腹鱼源S. agalactiae分子特征的多样性, 提示其存在遗传变异的情况。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荚膜多糖血清分型; 多位点序列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中图分类号: S94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17)04-0800-07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属于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也称B群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 是兼性厌氧G+的链状球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现代分子分型技术主要包括质粒DNA图谱分析、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的染色体DNA分析、核酸探针杂交、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CR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DNA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的实用性强、低用费、可再现性好,可用来进行普查工作。PFGE技术分辨力高,是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的最佳选择。而有更高分辨力和再现力的MLST新技术正在逐渐被使用。这些分子分型技术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常用的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评估分型技术标准的可行性 评估一项分型技术是否可行的标准有2个:完成标准(有效性)和便利标准(效率性)。完成标准包括分型能力、分辨力和分型技术间的一致性,而便利标准包括通用性、快捷性、解释和执行的容易程度。一项分型技术的分型能力意味着通过这项分型技术,分离株被划分为所属类型的比例。再现性是指通过这种技术对同种样品在重复检测时,产生相同结果的能力。分辨力是指拥有一致的或非常相似的相关图谱的分离株事实上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的可能性。2种分型技术的一致性通过使用这些技术把高度相似的分类株分组归类而被评价〔1,2〕。因此,对一种分型技术来说首选标准是有效性〔3〕。当应用于细菌病原菌时,一种分型技术必须要有效率性优点。通用性就是用于任何病原菌的能力,这对于医源性病原菌感染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操作和解释结果的容易度以及所需费用、试剂和仪器的可行性都是选择一项分型技术的重要标准〔2-4〕。

二.现代分子分型技术 1.质粒DNA图谱分型技术 细菌质粒分析是较早被使用的对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的分子分型技术〔4〕。这种技术包括萃取质粒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这是一种容易操作和理解的技术。由于不同菌株质粒DNA序列和大小不同,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得到的DNA质粒图谱也将不同,因此,与流行病相关的分离株能够被分类分型。质粒图谱分析的再现性和分辨力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质粒而提高。支持这个方案的理论是,虽然2个不相关质粒有相同的分子量,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位置和频率是不同的。但此技术也有应用局限,质粒是可移动的非染色体遗传物质,细菌能自发的失去或很容易的获得,结果流行病相关的菌株可以展示不同质粒指纹图谱。许多质粒带有抗性决定因子的基因,存在于转位子上,而转位子很容易丢失或获得,这同样可以迅速改变质粒DNA组成。产生图谱的再现性也会由于质粒空间存在的不一致性(超螺旋的、断口的和线形的)而被影响,而凝胶电泳时具有不同迁移速度。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有质粒,但没有质粒的就不能用此技术分型。此外,由于有些分离株中含有1个或2个质粒,会使菌株间的分辨力降低〔4〕。 2.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 染色体DNA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消化后的片段再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BglⅡ和EcoRI等消化病原微生物基因组DNA,因为它们对染色体上的酶切位点非常敏感,可以产生大量短的片段。电泳后,将获得一系列被分离的DNA图谱。通过比较图谱,就可以进行菌相似性研究。几乎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分离株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分型,但由于基因组DNA巨大,酶切后产生的片段众多,且含有大量的重叠片段,这将导致菌株间图谱一致性分析产生困难〔4〕。 3.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用高效率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消化染色体DNA后,染色体就被分解成一系列不同大小的片段,具有一定的片段长度多态性。由于片段太多(包括上述的重叠片段),给分型带来困难。这种分型困难可以通过印迹杂交解决。有报道,以印迹法为基础的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型研究的2次分型法〔4〕,首先是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DNA随机扩增而制备一些探针,再使用几株菌检验探针的特异性,并选择出有效的探针。使用2次筛选到的探针与分离株进行杂交,根据是否杂交,对分离株进行分型,效果良好。 4.染色体DNA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 PFGE分型技术是〔5〕使用对染色体有很少酶切位点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细菌DNA,产生大的DNA片段(10~800kb),这些大片段不能通过常规电泳方法进行有效分离。在电场方向周期改变(脉冲)的凝胶电泳条件下,DNA片段根据大小有效分离。PFGE产生的染色体DNA图谱比用那些高频率切割的限制性内切酶产生的图谱更为简单清晰〔6〕。理论上,所有的细菌都能使用PFGE进行分型分类,结果具有极高的再现性和分辨率,鉴于PFGE技术的一系列优点,一些人把其视为一种理想的分型技术,并推荐作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分型的最优标准技术〔4〕。使用PFGE也有一些局限,例如所需时间长,使用的试剂非常昂贵,要求专门的仪器等。另外,很小的电泳条件的不同就可以改变每条光谱带间距离,使用不同凝胶进行电泳得到的结果也比较复杂,这为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比较带来一定麻烦〔7〕 5.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高灵敏度的体外扩增DNA片段的技术,近年来在病原微生物分型研究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科学家根据微生物基因组特点及分型工作的需要,对PCR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使其成为了快速、简捷的分型技术。目前,常用的PCR分型技术有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技术(RAPD)和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RAPD是一种典型PCR衍生技术,用一系列任意的核苷酶序列(10个碱基)作为引物,通过引物与模板DNA序列随机配对进行PCR扩增。由于引物较短,所以退火温度要求较低。扩增时只有距离最近、方向相反的2个引物之间的模板DNA区段才能被扩增。因此,基因组在这些区段如发生了DNA片段缺失、插入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电泳对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就可以反应出不同菌株基因组的DNA特点,从而对他们进行分型。RAPD技术的使用范围也非常广,分辨结果也有较好的实验室再现性。与其他技术相比,这种技术的优势是它的简便性和快捷性。分辨力依靠引物的数据和核苷酸序列而改变。使用单引物具有低分辨力,但是使用3个或3个以上引物时,会使获得最终结果所需时间大大减少〔8,9〕。虽然RAPD的分型结果在不同实验室间变化较大,分辨力不如PFGE技术,但在疾病暴发流行时,PAPD仍是一种分析相关菌株和排除不相关菌株的良好技术〔10〕。Rep-PCR技术是利用细菌基因组中广泛分布的短重复序列为引物靶序列,进行PCR扩增,通过对PCR产物电泳结果的比较,分析菌株间基因组存在的差异〔11〕。这些重复序列在原核生物界广泛存在,这一些细菌属和种中是保守的。在这种方式获得的图谱中,光谱带的大小和数量的不同代表着不同菌株重复序列间的距离和重复序列的数量,该技术对于大量或少量的菌株分型均适用,简单易行。与其他分类技术相比,这种技术有更高的分辨力。研究表明,虽然有时Rep-PCR分辨力稍低,但与PFGE获得的结果确有很好的关联度。最近已经有人把Rep-PCR与其他已经用于菌株分类的基因分型技术相比较。分析结果显示,Rep-PCR与RAPD和PFGE有相同的分辨力〔12〕。与RAPD相比,Rep-PCR在DNA提纯中需要一额外步聚。因此,RAPD技术比Rep-PCR稍微简单快速。然而Rep-PCR技术的再现性非常好,这是RAPD无法比拟的。与PFGE相比,Rep-PCR主要的优点是操作中简便和快捷。而再现性PFGE相似。 6.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 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源于多位点酶凝胶电泳技术(MLEE)〔12〕,MLEE属于表型分型技术,涉及到能进行选择性染色的蛋白电泳技术。首先,把要研究的蛋白质从生物体中萃取出来,用电泳分离,随后选择性的染色。根据迁移率,每条光谱带都反应了相应的蛋白质基因类型。不同位置相同蛋白质的2条光谱带反应出2种不同构象的不同蛋白质,因此,是同一个基因的等位基因。MLEE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特殊位点的碱基序列不能直接的通过分析这个位点的表达产物而推断。因为2个不同基因序列可以表达具有相同迁移率的2种蛋白质,它们将会在MLEE中被检测为同1条带。MLST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用MLST技术,不分析基因的表达产物,而是分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1个基因突变后,形成不同的核苷酸序列,将明确被认定为是这个基因的等位基因。使用MLST技术时,对于每个菌株都要选择一定的核甘酸位点,这些位点通常位于持家基因内部片段之内,片段长度约500bp序列。选择持家基因是由于在待测菌株中,它们通常肯定存在,并有足够的变异度来适合在这些位点产生变异的等位基因的存在。已经有人使用PFGE方法证实了MLST技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型的有效性。他们发现用MLST技术分为1组的各个菌株具有相似的PFGE图谱,相反用MLST技术得到的不同菌株具有显著不同的PFGE图谱〔5〕。MLST的绝对分辨能力可超过20×109个等位基因图谱。通过等位基因图谱定义的菌株类型由不多于7个的1串数字组成,这种信息是清晰的并且很容易在全球通过电子媒介传达。而且,那些难以计数的图株类型的等位基因图谱可以通过互联网很容易的被商议和统一,从而使全球的流行病学数据标准化〔13〕。MLST的缺点是它的高额费用和操作过程所需的特定仪器。这使得这项技术只能局限在大型的全球性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使用,影响其在医院推广普及。

三.小结 虽然标准的解释Rep-PCR图谱的要点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它具有的高分辨力、简单易行和良好的可再现性等特点,还是决定了它在目前以及今后一定时间内是最佳的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尤其在缺乏专业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如不能进行PFGE技术和DNA测序工作的实验室),以及疾病暴发流行的谱查阶段,它将是首选的技术。PFGE技术虽然耗时长、技术复杂,但确是一种能获得最佳分型结果的技术,有效地强化它的再现性。由于它所使用的仪器相对便宜,PFGE的使用将会普及,并被用来解决其他简单分型遗留的不足。长期以来,找到一种有足够分辨力的技术区分与流行病相关的菌株是一项技术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是在一项研究中使用一种以上技术,一种技术的缺点会被其他技术的优点所代替。分子分型技术对于病原微生物分型是非常有价值的手段,将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Power EGM.RAPD-typing in microbiology:a technical review[J].J Hosp Infect,1996,34:247-265. 〔2〕. Struelens MJ.European study group on epidemiological markers.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appropiate use and evaluation of microbial epidemiologic systems[J].Clin Microbiol Infect,1996,2:2-11. 〔3〕.Struelens M J.Molecular epidemiologic typing systems of bacterial pathogens:current issues and perspectives[J].Mem Inst Oswaldo Cruz,1998,93:581-585. 〔4〕.Trindade PA,McCulloch J A,Oliveira GA,et al.Molecular techniques for MRSA typing:current issues and perspectives[J].The Brazil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3,7(1):32-43. 〔5〕.Guerra B, Helmuth R,Tsen HY,et al.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lasmid profiles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