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是女性所独有的道德特质吗-华梵大学

关怀伦理是女性所独有的道德特质吗-华梵大学
关怀伦理是女性所独有的道德特质吗-华梵大学

关于骈文研究的若干问题

骈文曾经流行于中国文坛一千八百年,有过辉煌的业绩,也遭到众多的责难,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然而五四以后似乎消声匿迹了。很少有人写作和研究,一般文学史避而不谈,即使提到亦多谥为“形式主义”、“唯美文学”,几乎毫无价值,人们渐渐把它淡忘了。但近一二十年来,骈文逐渐又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虽然比不上古代散文和辞赋研究之盛,总算在学术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了。正因为长期不受重视,研究者对骈文的认识自然难于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观点尚待深入。为此,笔者不揣冒昧,拟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学界对骈文的关注。

一、骈文的名称

究竟什么叫骈文?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罗列出二十五种,莫道才《骈文通论》归纳为十三项。我以为,其中使用比较普遍而且比较恰当的是骈体文和四六文。骈文是骈体文或骈俪文的简称,四六文可简化为“四六”。

有不少人把“丽辞”、“丽语”、“偶语”、“俳语”当作骈文的代词。准确地讲,它们是指对仗、对偶,属于句式和修辞方法,并非专指骈文。有人认为,《文心雕龙·丽辞》篇是讨论骈文的。其实该篇主要从修辞角度立论,所举对偶句例,有诗,有赋,有文,并不属于文体论。有人称骈文为“美文”、“贵族文学”、“庙堂文学”,那是对其性质的评估,而非科学的定义。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如果下定义,可否说,骈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从文体角度考察,骈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没有当作具体的文章类别来使用,它们的名称出现都比较晚。“散文”一词最早使用于南宋,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2〕。“骈文”一词使用于清代,与之相对的是“散文”或“散体”。以“四六”作为骈文专集之名始于唐末李商隐的《樊南四六》,继后,北宋欧阳修、夏竦等人亦将其所作骈文列为专集以四六名之。南宋始有专论骈文的著作如王zhì@①《四六话》、谢jí@②《四六谈麈》、杨@③道《云庄四六余话》,与诗话词话同列。然而,四六文并不完全等于骈文。六朝前期,骈文多用四言单句对。梁陈以后,多用四六言隔句对。唐代骈文以四六为正宗,宋骈爱用三句以上长联,清人也有学魏晋之四言骈体者。所以,后来的“四六文”实际上是骈文的概称。

明代以前,有骈文别集而无总集。明代出现不少四六选本〔3〕,多为公私应酬文字。以王志坚《四六法海》较有学术价值,该书起魏晋止南宋,名取四六法式汇编之意,但并不限于四六对偶之文。清代骈文总集有:李兆洛《骈体文钞》(起李斯止隋陈,编者主骈散合一,故所选并不都是骈体)、许lián@④《六朝文xié@⑤》(专收南北朝短篇骈文)、王先谦《骈文类纂》(起屈原止清末,历代皆选,是目前收文最系统的选本)。此外有:陈均《唐骈体文钞》、彭元瑞《宋四六选》、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张鸣轲《国朝骈体正宗续编》等等。清代仍有人以“四六”命名骈文专著,如陈维嵩《四六金针》、孙梅《四六丛话》、李渔《四六初徵》、陈云程《四六清丽集》等。五四以后,学界通称骈文。

有人认为,骈文最早的名称是连珠。连珠是一种微型文体,始于汉,盛于魏晋,绵延于唐宋明清,有其独立的发展历史。它对骈文形成有所启发,但并不等于骈文,也不是骈文的源头。西晋傅玄《连珠叙》说:“所谓连珠者,兴于汉章帝之世。……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彻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

可悦,故谓之连珠也。”连珠与骈文相似之处在于对仗和用典。不同之处是,连珠尚不成其为文章,每首仅几句话,表述一个简单的命题,只能算文章片断。是当时文人为模拟奏章而作的练习,故每首皆以“臣闻”开头。常常许多首连在一起,但意义互不连贯。若比之现代文体,颇接近散文诗。至于真正代表骈文初始的文章,如蔡邕《郭有道碑》,仲长统《乐志论》,与连珠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二、骈文的界定

清代骈文号称中兴。骈文家为了与古文家争地盘,极力主张骈文自古有之,一些骈文选本把入选范围搞得很宽,以壮大骈文声势。有的现代学者承袭清人,竟主张,“凡不涉(唐宋)八家藩篱者,皆不得不归之骈文之列。……古文既不足以概散文,则骈文当包括汉魏赋家,以迄于宋四六,乃至近代似骈非骈之应用文字,亦皆在其中。”〔4 〕这种说法,从文体学看并不科学,必须加以厘清。

1、骈文和散文

如前所述,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某些清代学者(如阮元)从《尚书》《周易》《诗经》等先秦古籍中搜集一些对偶句子,就认为那即是骈文了。他们是混淆了文体与句式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现当代研究者有时也没有区别清楚。于景祥《唐宋骈文史》把相当一批以散句为主的文章,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范仲俺《岳阳楼记》、《严先生祠堂记》,李纲《议国是》,岳飞《五岳祠盟记》,皆当成骈文。这些作品,不但当代选家视为散文代表作,清代各种骈文选本亦未见收录。于先生也许是看中里面有少量对偶句子。倘若有对偶即为骈文,恐怕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章皆可算作骈文了。

应该指出,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这些见解相当精辟。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5〕如此概括恐未必尽然。骈文中并不乏阳刚柔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究竟如何从美学上探究骈文与散文的不同,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课题。

2、骈文与辞赋

研究者大致有三种意见:一、骈文包括辞赋,二、不包括,三、包括骈赋而不包括其他赋体文学。

我认为,辞赋与骈文是并存的两种文体,各自有其独具的特色和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在古代文体分类中,赋从来自成一家。在当代赋学研究著作中,辞赋并不隶属于骈文,骈文亦不被视为赋体。二者有交叉关系,那就是六朝骈赋。至于汉晋大赋和抒情小赋,唐之律赋,宋之文赋,都不宜算作骈文。

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

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姜书阁《骈文史论》认为“汉赋尚未成为骈体,只是骈之初始而已。”这是对的。但又主张律赋应归骈文,似欠斟酌。于景祥《唐宋骈文史》把散体赋(即文赋)的代表作《秋声赋》、《赤壁赋》等当作骈文,未免过宽。不但当代各家骈文选本没有先例,古代骈文选本亦罕见。

骈文和赋的界限,古代骈文家在写作中是意识到了的。如陆机《豪士赋》、庾信《哀江南赋》,前有序,为骈文,序之后才是赋的本体。只要读过这类文章,就不难发现其间的区别。序不押韵而赋押韵,序句参差而赋句整齐。如果说序是骈文,赋也是骈文,无视二者的界限,无论解释古代作品或是面对今天的读者恐怕都讲不清楚。

清代及台湾有些骈文选本往往兼收骈赋,那属于“从宽处理”。如同清代古文选本以散文为主也往往收少量骈文及散体赋一样。这表明古今选家文体概念有时可以适当放宽而不拘泥,并不能证明骈文、散文和赋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古人若主张“从严处理”,骈文亦可不收赋,如王志坚《四六法海》、李兆洛《骈体文钞》、陈均《唐骈体文钞》等是。

3、骈文和八股文

有些研究者认为,八股文隶属于骈文,或称之为骈文的余绪,这是不确切的。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专用文体,又叫时文、时艺、制艺、经义。它起源于宋代,题目出自《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内容以阐释儒家经典为宗旨,性质属于议论文,但不得发表与正统注解不同的个人意见,不能抒情叙事。其文体属于散文,句子长短不齐,不用四六,不讲藻饰,不用典故,不许巧设比喻,不许引用战国以后史实。因为是“代圣贤立言”,故尽量模拟先秦人说话口气。这样的文章,往往空洞无物,枯燥无味,矫揉造作,与极力追求辞章之美的骈文旨趣大相迳庭。

人们之所以把八股文与骈文相联系,主要因为它也讲究排比。八股文的文章结构要求有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前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其中前中后束四股每股由两段(又称两扇或两股)互相对偶的文字组成,合起来八小股组成四大股,于是俗称八股文或八比文。比者,排比也。这两扇对偶文字,既不是四四对句,也不是四六对句,往往比宋四六中常见的三四句长对还要长,一般有五六句至十来句之多。即使偶尔用两三句短对,也不是四六对,而是散句对,虚词连词都要求相对。两扇之间虽然也讲究气势韵味,却不要求平仄和押韵。至于破题、承题、起讲、大结,则纯用散句,勿需对仗排比。从文章学来看,八股文最重视的是章法,结构程式化,而不重视句法。它不是以句与句相对偶为特色,而是以段与段相对称为基本规范。

明清时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主要进身之阶。入门的童生试,只考八股文和试帖诗,以致许多人不得不花很大精力去学八股。八股会了,再练古文,因为乡试会试除八股外还用散文写表判策论,殿试更不用八股。骈文通常被认为与考试关系不大,虽然有时也流行于官场和社交应酬,如书启、庆贺、祭吊之类。这种文章,当官的并不自己动手,而由师爷(幕僚)代笔。所以,凡科举出身的官僚,没有人不会八股,却有人不会骈文。故尔清人孙梅《四六丛话》“凡例”说:“至明代,经义兴而声偶不讲。”“声偶”即指骈文。今人认为八股与骈文有渊源关系,乃是轻信阮元重骈轻散以八股为“文之正统”之故。〔6〕

三、骈文的文化内涵

莫道才、尹恭弘诸君已经有比较深入的论析,这里再强调几点:

首先,骈文既反映了中华民族讲究均衡对称的传统美学心理,也体现了同中求异的创新追求。

均衡对称的传统模式,最早可以上溯到八卦。八卦所代表的事物都是对称的。天地、水火、山泽、风雷,以及扩而大之的阴阳、上下、君臣、男女、夫妇……由之而滋生出无数系列的成双作对的概念,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习惯心理。不但上升到政治和哲学领域,也不及于日常生活各个角落,处处事事时时都有表现。例如门前放石狮必须成对,门上贴神像左右各一,案头置烛台必用双数……。有的外国人不理解,每每发问:为什么中国人送礼往往是两件同样的东西?这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

均衡对称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从半坡村陶器上的花纹图案,殷周青铜器上的雕刻,到汉墓出土的画像砖石,无不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官衙、寺观、民居,无不崇尚均衡对称之美。骈文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文学之花。

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任何一种艺术,如果一味追求均衡对称,势必呆板单调,缺乏生命力。所以,整体均衡之中可以有局部变化,基本对称之余也允许个别特出。一对石狮分雌雄,左右门神红黑脸,两个腊烛绘龙凤……。既有偶,又有奇,既有大同,又有小异,这样才会丰富多采。骈文之运用对仗,原理与此相通。古人关于对仗总结了很多经验,最早如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所说:“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指仅仅词性句式相对,事对指所举事实即内容相对,反对指事例一正一反,从对立角度共证一义。正对指两例事理相同,后世又称“合掌”,属于重复举例。到唐代,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归纳对法有二十九种。当代台湾学者张仁青《骈文学》概括为三十种。其中如虚实对,即上联言理,下联举事,事理相配。有流水对,上联为因,下联为果。还有异类对,同类对,交络对、蹉对、奇对,假对等等。宋代流行成语对,以经史中现成句子相对,但需剪裁。又有生熟对,“生事必对熟事,熟事必对生事。若两联皆生事,则伤于奥。若两联皆熟事,则无工。”(宋王zhì@①《四六话》)而一篇之中,“须以单句对与偶句对参用,方见流宕之致。”(清程杲《四六丛话序》)关于对仗方法的这些讲究,表明古代作家在坚持均衡对称的基础上,又力图灵活创新。这也是骈文对仗与律诗对仗区别之一。律诗对仗的字数固定为五七言,位置固定在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骈文对仗比律诗自由得多,丰富得多。

其次,骈文重视用典,反映了作为古代士大夫的作者和读者,都具有追求古雅,崇尚历史知识的共同文化心态。

用典来源于举例引证,后来发展为带有比拟隐喻性质,以达到含蓄、委婉、典雅的修辞目的。早期用典以历史故事即事典为主,宋以后用经典成句即语典渐多。从明用到暗用,从正用到反用,从借用到化用,脱胎换骨,点石成金……,总之是挖空心思从古代书籍中寻找适当的语言资料来表达自己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思想。用典是否妥贴、精巧、繁富,乃是古人衡量骈文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显示作家知识学问的主要手段。南北朝时,贵族文人之间流行用典比赛,多者有奖。如王chī@⑥与何宪,陆澄与王俭,沈约与刘显之间都有过此类赛事。梁武帝因为比不过刘峻而醋意大发不再引见他,因为比不过沈约而恼羞成怒竟要杀沈〔7 〕。典故的妙用,的确可以在极精炼的语词中,隐括一系列的人物故事,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避免平板的叙述,使作品具有象征性、趣味性,从而唤起读者连翩的浮想与无穷的回味。让有限的文学符号包容更多的信息,使读者的阅读过程也就参与再创作。这样的作品就能发挥出最大的艺术感应。

然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须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作者和读者具有互相理解的文化基础。已故北京大学西语系吴兴华教授指出:“中国旧日的封建士大夫阶层由于具有大体相同的世界观,道德标准和文化修养,在彼此交流思想时,很容易借助上述共同基础,采取画龙点晴,由此及彼、以古喻今、正反相形等等曲折方式。而骈四俪六的框子所要求的熔铸剪

裁,更逼使作者在握管构思的时候就把这种条件估计在内,尽量发挥它的潜在力量。多数名篇警句所以能着墨不多而意义深远,就在能抓住着急性的几点,触发读者的联想活动。最后在想象中呈现出仿佛是一气呵成,绚丽夺目的图画,其实是作者和读者合作的结果。”〔8 〕而今人之所以不大喜欢骈文,主要原因就在于语言障碍,不熟悉典故,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基础。因此,吴兴华教授建义说:“为了读骈文,我们无疑需要作点准备工作,并且调整某些习惯看法。但是用这个代价换取它们的独特的艺术技巧和有价值的内容的认识,并不能算太高。”〔9〕我想,这需要各方面努力:今天的学者若能把骈文名篇及其典故详加注释和讲解,大中学校语文课本适当增选些骈文作为教材,而有兴趣的读者也能注意经常积累必备的历史知识,出版者多出些有助理解诗文典故的工具书,大家通力合作,尽量缩小古今阅读差距,从而实现对骈文这份遗产的有效继承和利用,是有可能的。

第三,骈文讲究句调音节之美,充分发挥了汉字汉语的文化特质,具有与古代诗歌不同的韵味追求。

汉字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有声调变化,有双声、叠韵、重言等音韵上的特点,容易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汉字是方块字,不仅字音字义可以整齐对称,而且字形排列也是整齐对称的,给人以视觉美、建筑美。汉语不像其他语言文字那样因为格位、时间、数目、人称、性别等范畴的不同而有语尾变化,汉语主要以逻辑次序表示格位及词品,并用副词、连词、语气词、助词表示时间、动态及感情色彩,这样就容易组成工整相对的骈偶,呈现出精致简洁的风格。

西方语文也有对比句、平行句,但多数情况下句子长短不齐,不易形成字形整齐的对偶句。有的词语意义可以相对,但读音不相等,有的音节长,有的音节短,难以对称。西方诗歌的押韵方法,往往是在几个长句中利用轻重音交替来形成节奏感。它们没有四声平仄之分,难以形成汉语那样规整而又富于变化的韵律美。〔10〕

古代诗词曲可以用于和乐歌唱,故有相当严格的韵律规则。骈文主要用于朗读〔11〕,它在句式和节奏等方面更注重吟诵效果。骈文选择四六言为主,是在朗诵中经过反复实践的结果。《文心雕龙·章句》篇指出:“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正是对四六句优点的说明。有位研究者发挥说:“四六言的互相参用,有时挤得很紧,似促非促;有时适当伸长,似缓非缓。于是形成了一种雍容庄重的情调。这是一种近乎美学黄金分割的和谐。”“因为四言和六言的比值最接近1:0. 618这一黄金分割线。0.618是个神奇的数字,符合这一比值的画面使人看起来愉悦,符合这一比值的音响节奏也使人听起来感到和谐。”〔12〕上述分析是新颖而有见地的,值得进一步探讨。

为便于朗读,骈文讲究抑扬顿挫,缓急低昂,上抗下坠,尤其注重利用虚字显示轻重音和节奏快慢长短之别,从而呈现起伏应和的音乐感。为达此目的,古代优秀骈文家除了尽量发挥句子结构方面与诗歌不同的特点之外〔13〕,还不惜突破通常的语法规范,不避重复,尽可能用句中虚字,这是骈文在用字造句方面与诗词的区别之一。孙德谦《六朝丽指》说:“作骈文而全用排偶,文气易致窒塞,即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据古代笔记:“王勃死后,常于湖滨风月之下,自吟《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后有士人泊舟于此,闻之辄曰:曷不去‘与’‘共’乃更佳。自尔绝响,不复吟矣。”〔14〕的确,从语法讲,删‘与’‘共’二字不影响意,但从音节讲,则决不能删。此句若在诗歌中,删也不成,不删也不成,必须改为“落霞孤鹜齐飞动,秋水长天一色描”之类方可。清代骈文家孔广森曾提到:“庾文‘落花芝盖’,‘杨柳春旗’一联,若删却‘与’‘共’字,便成俗响。陈检讨句云:‘四周皆王母灵禽,一片悉嫦娥宝树’。此调殊恶,若在古人,宁以两‘之’字易‘宝’‘灵’二字也。”〔15〕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射马赋》有:“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为王勃所祖。孔广森已意识到“与”“共”二字并非可有可无,但没有说明究竟起什么作用。“陈检讨”指清代骈文家陈维嵩,其《瀛台赐宴诗序》有:“j

iāo@⑦jīng@⑧接呷,四周皆王母灵禽;竹柏微茫,一片悉嫦娥宝树”。孔氏主张用两“之”字代替“灵”“宝”二字更好。我以为,这是由于“之”是虚词读轻音,半拍,朗读起来的确比实词更有节奏感。王勃、庚信所用“与”“共”的作用同样在此。张仁青说:王勃“原句之美,端赖‘与’‘共’两虚字旋转其间,文气乃畅,曼声吟哦,尤饶佳趣。若删去二虚字,则韵味尽失,固不止俗响而已。”〔16〕

有的虚字无义,纯为声调而设。如骆宾王《讨武氏檄》:“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汪藻《隆y?u@⑨太后告天下手书》:“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宜重耳之尚在。”其中,“之不作”、“之已亡”、“之中兴”、“之尚在”,四“之”字于语法皆可删,诗词中决无此用法,骈文却常见,删之则语气不顺。倘若说骆宾王用两“之”字可能是为了凑四六句,那么汪藻又是为了什么呢?答案只能是为了朗诵的音律需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可见,骈文家为追求音律美,既可以突破五七言诗的窠臼,也可以不受四六句的束缚,他们心目中未必拘守今人所谓“黄金分割线”。

四、骈文的兴衰

关于骈文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张仁青、莫道才等探幽抉微,多有创获。我想补充一点,那就是,骈文的兴衰与上层统治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大致成正比。

骈文属于贵族文学,一般地说,只有文化修养较高的士大夫才能创作,才能欣赏。在中国历史上,上层统治者并不见得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即使文化修养较高由于个性不同不见得都喜欢骈文。这就需要作具体分析。

骈文发轫于东汉末年,与汉灵帝颇有关系。灵帝政治上昏暴,文学上却是有力的变革者。他立鸿都门学,召集辞赋家、小说家、书法家、绘画家数十人,委以重任。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气象,质胜于文的旧作风开始变为文质相称的新作风〔17〕。骈文正是这种转变的产物,与抒情小赋兴盛之关系尤为密切。

魏晋时期,骈文正式形成。对此起重要作用的首推曹丕、曹植兄弟。他们居于政坛文坛领袖地位,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对传统文化十分熟悉,而又富于创造精神。他们的文章追求华美的辞藻,喜欢采用排比对仗,讲究雕饰。在其带动下,行文骈俪成为一时风气。西晋文坛巨子陆机,被认为是骈文奠基人,他的不少文章已是成熟的骈体。陆氏兄弟以及两晋之际的骈文高手刘琨等都是贵族出身。

南朝骈文臻于鼎盛,其倡导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如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父子、陈后主以及王氏家族、谢氏家族、庾氏父子、徐氏父子,都属于贵族。这些人物政治上也许不值得称道,文化上确实作出了贡献。北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对于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不熟悉,故北朝骈风不盛,文多拙朴。北魏孝文帝提倡汉化以后,骈文写作才逐渐普遍。北周文帝宇文泰和隋文帝杨坚都讨厌骈文的形式主义,主张复古。然其子侄却是骈文的热烈爱好者。如北周的滕王、赵王,隋朝的杨广、杨@⑩等是。故二帝之复古未能成功。

唐初,太宗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南朝文化尤为喜爱,周围十八学士多是来自江南的文化贵族,故初唐骈风继续发展。盛唐时期,骈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如陈子昂、独孤及、萧颖士等,但他们未能改变文坛风气。这时真正有力地抵制骈风并收到成效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但不喜欢浮夸之风,而“好经术”,故“群臣稍厌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新唐书·文苑传序》)在他的支持之下,才有所谓“燕许大笔”,即比较注重内容的新骈体。中唐时期,新骈体的代表是陆贽。他位居宰相,所作骈体应用文(诏令表奏之类)是得到德宗皇帝的赞同的,因而在实际生中发挥了巨大的政治作用。

北宋古文运动,再次给骈文形式主义以致命打击。古文得到宋真宗、仁宗、神宗的支持。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诏斥“近代以来,属词多弊,侈靡滋甚,浮艳相高”。“今后凡属辞之士,有辞涉浮华,玷于名教者,必加朝典,庶复古风”。仁宗天圣七年、明道二年,连下诏书指

斥浮华,提倡古雅。神宗对唐太宗“乃学徐庾为文”表示不以为然。(见《续通鉴长编》熙宁九年五月癸酉)当时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辙都官至宰辅。以古文家而兼宰相的司马光曾公开在皇帝面前说自己不喜欢四六。(见王应麟《辞学指南》)以这样的政坛地位去推动文坛革新,较之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理所当然地具有更大的优势。

元代皇帝是蒙古族,不重视中原汉族文化。明初,朱元璋文化很低,曾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粗暴的删禁。这是元明时期高雅文学诗词骈文皆处低谷的原因之一。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对汉文化表现出空前的热情,花很大气力推动古籍整理编撰工作。骈文在清代出现“中兴”,与这种文化背景不无关系。

有位研究者提出:“统治者为权术需要而求词采华茂多用典故的癖好,这就是骈文得以兴盛的原因。”“因为以古为鉴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行的统治学,任何政治方案和措施都要由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典故作支持的。”“多用典故使骈文写作增加了难度。……权术家既要想尽一切办法表现其高不可攀,使人望而生畏,不敢犯上作乱。”“骈文而多含典故,这就不是一般‘犯上作乱’者掌握得了的。用骈文来写官场应用文,于是成了统治者对老百姓起心理威慑作用的手段之一。”〔18〕

此说新颖、尖锐,但未必确切。南朝统治者的文告的确多含典故,北朝诏令多用俗语。元大令竟纯用白话。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方案和措施主要靠暴力支持,单靠多用典故恐怕不会奏效的。权术家要表现其高不可攀,并不一定采用骈文。北周宇文泰禁止骈文,命苏绰仿《尚书》文体作《大诰》,命各地公文仿效;结果古奥的《尚书》体比骈文更难懂,无法推行。可见高不可攀的文体未必行之有效。至于说骈文不是“犯上作乱”者所能掌握,那也未必。隋末农民起义军李密的《讨隋檄》,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讨明檄》,都是骈文,前者典故尤多。农民起义军文化不高不要紧,自有依附于他们的知识分子代笔(《讨隋檄》出自祖君彦,《讨明檄》出自牛金星)。对多数老百姓来讲,骈文连看也看不懂,所谓“心理威慑作用”恐怕是很有限的。

关于骈文的消亡。清人孙梅《四六丛话》“凡例”说:“四六至南宋之末菁华已竭,元朝作者寥寥,至明代经义兴而声偶不讲,其时所用书启表奏,多门面习套,无复作家风韵。”吴兴华教授说:“六朝和唐代骈文辞藻过于繁缛,只知向横的方向曼衍,牺牲了直的发展,因此流于静止,缺少开阖变化。……宋人看到这个弊病,所以从欧阳修等作家开始,把散体的气势贯注到骈文里,侧重逻辑发展,摈弃辞藻,利用成片断的古书成语,以节省读者的想像力,使它不致旁溢。同时借助大量虚词取得勾连转移的功效。……尽量把面缩小,把线拉长,压下想像力的活动,促进理解力的活动。而事实上,经过这番改造,骈文仍不能在逻辑叙述上和散体角胜,徒然失掉了原有的丰富意象和触发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宋四六逐渐变为纯粹应用性的官样文章,最后和文学几乎绝缘。”〔19〕剖析精微,切中肯綮。

我补充一点。由于骈文是贵族文学,主要从古代典籍中吸取语言养分,故尔严重脱离广大群众的语言实际,应用圈子越来越狭小,源泉愈来愈干枯。从唐以前多用事典,到宋四六多用语典,实际上是企图减少阅读上的障碍。语典多出先秦两汉古籍,比事典容易懂些。而骈文家又刻意求精,以致语典也变得似懂非懂,甚至沦为陈词滥调花样翻新的文字游戏。(《宋四六话》记录当时有人指责“四六近俳”。俳者优也,即文字游戏)元明时期,俗文学(小说戏剧)也有用通俗骈文作形容描绘的,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和排斥〔20〕。清代的骈文“中兴”,虽然作家作品多了,读者范围并没有扩大,最后只好成为少数高级文化人把玩的古董。

古文(散体文)则不尽然。古文从先秦使用到民初,三千余年未断,保持着广大的读者群和作者群。从阅读方面看,古文比骈文好懂得多。先秦古籍如《四书》《五经》,是古代具有初等文化水准者的基础教材。先秦古文到清末古文的文字并无区别,所以三千余年来群众大都能读能写。骈文就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从写作方面看,古文的表达能力在议论和叙事方面都长于骈文。骈文虽亦可作议论,但叙事几乎完全不行〔21〕。况且,古文家并不拒绝吸

收口语。唐宋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际上是向社会群众更靠近了。宋代以后,社会上既有比较典雅的古文,也有比较通俗甚至半文半白的古文(如语录、家书、笔记之类)同时并存。直至今日,台湾香港仍然有人采用半文半白的古文作书信而掺以现代术语,并没有人笑话。若作骈文而杂以新名词,则有点不伦不类。当然,从总的趋向来说,五四以后,白话文已经取代了文言文(包括古文和骈文)而占绝对优势,但前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值得后人认真分析研究加以总结的。

注释:

〔1〕在台湾,有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骈文学》、《中国骈文析论》、《历代骈文选》、《骈文观止》、《六十年来之骈文》等系列著作;成易轩《楚望楼骈体文》、《骈文选注》;谢鸿轩《骈文衡论》;陈耀国《清代骈文通义》。在大陆,八十年代以来,有姜书阁《骈文史论》、于景祥《唐宋骈文史》、莫道才《骈文通论》、尹恭弘《骈文》、叶幼明三位的《历代骈文选》、谭家健主编的《历代骈文名篇注析》、熊永谦《魏晋南北朝骈文选》、许逸民《古代骈文精华》,报刊文章也有五六十篇之多。

〔2〕参看谭家健《散文小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4期。

〔3〕北京图书馆藏有十数种,如钟惺辑《四六云涛》、谭元春辑《四六金声》、李自荣辑《四六宙函》等。

〔4〕见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翟兑之序,1936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5〕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版,24 —25页。

〔6 〕阮元《书昭明太子〈文选序〉后》说:“《四书》排偶之文(八股文)真乃上接唐宋四六为一派,为文之正统。”

〔7〕分别见《南史》上述各家本传。

〔8〕〔9〕〔19〕吴兴华《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文学遗产》1988年4期。

〔10〕吴兴华文章指出:“欧洲古代文学也有与骈文相近之处”,“古希腊人对‘昂’、‘低’、‘合’三声就非常敏感,对诗文中的长短音的错综交织要求更为严格”。“罗马作家塔西陀、塞内加的作品里也有连篇累牍的偶句。”“意大利的马利尼派,西班牙的龚果拉派和英国的尤弗依斯派都以对仗为看家本领”。“外国诗人用典最出色的可以举出品达和弥尔敦为例。”“散文用典如约翰逊。”这些现象他人很少提到,十分可贵。谢国荣指出:“越南诗歌中有所谓‘六八体’,整齐可观,略带骈文意味。但这同日本的‘俳句’一样,都是向汉人学来的,是汉语骈俪文学在国外的影响。”(谢国荣《略论骈文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湘潭大学学报》1991年4期)。

〔11〕宋谢jí@②《四六谈麈》说:“四六施之于制诰、表奏、文檄,本以便于宣读,多以四字六字为句。”

〔12〕〔18〕余福智《骈文兴衰原因探》,《佛山师专学报》1986年1期。

〔13〕参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1170—1171页。

〔14〕见清章藻功(岂绩)《思绮堂文集》卷六《陈叔毅遗集序》自注引“诗话曰”。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下、张仁青《骈文学》皆引作见章氏《登滕王阁书王子安序后》,非是。

〔15〕转引自孙星衍《仪郑堂遗文序》。

〔16〕张仁青《骈文学》,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版,166页。

〔17〕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3版,253页。

〔20〕明王志坚《四六法海序》说:“至其末流,乃有诨语如优,俚语如市,媚语如娼,祝语如巫,……四六至此直是魔,所当亟为澄汰,不留一字也。”清阮元《文言说》认为,骈文“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诵记,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

始能达意,始能行远。”近代刘师培《广阮氏〈文言说〉》也主张:“文也者,别于俚词俗语者也。”

〔21〕骈体小说有清人陈球《燕山外史》,民初人徐秋亚《玉梨魂》,都是失败之作。*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钅”加“至”。

@②原字为:“亻”加“及”。

@③原字为:“囗”加“水”。

@④原字为:“木”加“连”。

@⑤原字为:“契”的上半部加“糸”。

@⑥原字为:“扌”加“离”。

@⑦原字为:“交”加“鸟”。

@⑧原字为:“青”加“鸟”。

@⑨原字为:“礻”加“右”。

@⑩原字为:“日”加“东”。

(本文发表于《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

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细微处入手 ——培养合格孩子做合格家长 xxxx 孩子既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父母的骄傲,承载着父母太多的希望和梦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一个父母的良好愿望。同时,从孩子出生到成人,也开始了为人父母的漫漫教子之路。孩子首先接受的教育是父母的教育。正如人们所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传统教育学派的赫尔巴特认为: 道德教育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一切教育都应围绕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进行。 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父母应该成为儿童行为习惯的导师。这给我们教育孩子以很多的启示,因此,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我们是在扎扎实实推行素质教育,除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外,我们也很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在小学阶段,我们特别重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事实上,目前,孩子的成长让人满意: 是学校的文明学生和特长生、是永川市“十佳思想品德优秀个人”获得者,是重庆市四星级雏鹰奖章获得者。 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认为大人的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作用就显得非常的关键。下面就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做法摘录如下: 一、教孩子说话算数,信守诺言。在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求孩子要做到:

说话诚实,讲信用;在当今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社会,事实上就是“契约社会”,“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我们要求孩子对人诚实,重信守诺。既是对孩子进行品格培养,也是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准备。为此,我们与孩子约定: 如果他做了错事隐瞒不报或说了谎话,我们将视情节轻重取消他一周或一个月的自由安排时间,如果他主动告诉大人,我们对他所犯的错误不进行追究。作为家长,我们与孩子如此约定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孩子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二是孩子犯了什么错,作为大人 一定要知道,这有利于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而且我们家长也做到说话算数。 记得孩子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回家说要买资料,结果将钱拿去买了动画游戏卡,后来,我提出看看他买的资料,事情自然就露了馅,没话说,作为他说谎所付出的代价是: 卡片全部没收,所花销的钱在他的零花钱中一一扣除,接连两周他的自由活动时间就交由我给他安排了。另一次,是学校课间休息,他在教室和走廊上和同学打闹,把自己的手也擦破了皮,还被罚扫了地。晚上回家吃饭的时候他主动谈了被罚扫地的原因,我们听后,给他指出在教室和走廊上追玩打闹的弊端: 既影响他人,又有严重的安全隐患。我们信守承诺,只是提醒他今后玩耍时要注意选择场地和时间,并未对他再进行惩罚。之后、我们一直信守相互之间的约定,孩子与大人之间的交流非常平等,孩子对大人没有畏惧心理,将发生的事情可以坦然地告诉家长,到现在,孩子在学校的大小事情都愿回家对我们说,这有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更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事实上,在日积月累中,孩子诚实守信的品格自自然然的就形成了。 二、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方面,要从细小的事情或偶然事件入手。特别是不好的行为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更不能轻易放过,否则会错失教育良机。记得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 孙天一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编辑200801413040)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主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对行为自觉认识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即构成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品质的形成要注重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和促进道德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问题在伦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构建﹑道德教育系统的形成﹑道德评价活动的进行﹑道德修养的践履,其最终目的不外乎是要使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人内在的自觉道德意识,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正由于道德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崇高道德境界的形成及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因而它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独特性地位为历代伦理学家所重视,并愈来愈引起当今人们的关注。 一、道德品质的含义及其特征 所谓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同时,它也是人的稳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比较一贯的心理性格特点”。道德品质直接表现出社会普遍道德要求和人的独特个性的结合,体现出个人的鲜明意志,所以,道德品质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面貌。 一般说来,道德品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道德品质不仅指凝结在个人性格要素中的主观心理意识,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的稳定性特征。人们若想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不仅要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所认识和理解,而且必须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并在不断重复的活动中养成一种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变成自身的内在需要,这样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第二,道德品质是一种自觉意志的结晶。人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习惯或习性,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自觉的意志行动的过程,是审慎的凭借意志的选择而得的习性,它不是自然形成的一般生活习惯,更不是“兴趣”“﹑感情”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行为的每一场合和每一时期,都能凭借一定的判断和选择,凭借自觉意志控制和处理感情与行为的结果,是一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 第三,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规范相依相成。有什么样的品质,就有什么样的原则;有什么样的原则,就有其相对应的品质。正如美国伦理学家弗兰克纳所说,每一种原则都有一种名称之相同的道德品质相对应,它具有符合该原则的行为表现的倾向和意图;而对于一种好的道德品质来讲,都有一个原则规定体现该原则本身的那类行动。原则和品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分离,都会成为“无力量的原则”或“无原则的力量”,导致道理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要求与道德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 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培训课件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 1.正直无私。就是公正无偏,公而无私。即为人处世公道正派,廉洁奉公,不徇私舞弊,不以权谋私。无私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高贵品质。无私的品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公而无私、因公弃私,绝不因私害公或损公肥私。 2.忠诚守信。这意味着对国家与人民、对理想与事业、对职务与工作忠贞不贰,尽心尽职;也意味着诚实无妄、诚信无欺、实实在在地做人,尽心尽力地做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3.仁爱互助。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喜人之所喜,忧人之所忧,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4.勇敢进取。是指为了真理和正义,无所畏惧。勇敢进取意味着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参与竞争,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具有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味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永远迸步。 5.敬业好学。是指热爱和崇敬自己的职业,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地钻研、学习专业技术。敬业好学意味着坚守岗位,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意味着热爱学习,对自己的工作、业务、技术、学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6.勤劳节俭。是指勤奋努力,不辞辛苦地劳动或工作,不断地创造财富,合理地使用能源和资源,珍惜劳动成果,爱惜时间,不懒惰,不奢侈浪费。 7.谦虚谨慎。谦虚也包括谦逊,意味着虚心好学,永不自满,不盛气凌人,不高傲自大;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人格,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平等态度。谨慎意味着认真

美德”自古以来就有,是指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怎样学会宽容和善待人生 美德”自古以来就有,是指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道德,儒家文化的国家,是一个礼仪之邦。作为现在文明社会的年轻人就更应该具备和发扬我们的传统美德。当然,今天我们的社会上也有许许多多优良传统比如一些新潮流、新观念、新思想,它们在社会进步等诸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这些都是由我们原来的基础演变而来的,也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美德。人离不开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就要与人打交道,就有待人处事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学习懂得怎样去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传统美德。 待人处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十指各有长短,每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念都是不一样的。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交往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别人和平友好和睦相处,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宽容和善待,要有学会用一颗宽容心的去看问题去理解他人照顾他人的感受。尊重,这是爱,也是最本质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美德,而受人尊重也是一种幸福。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先尊重别人。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是绝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他人。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他人对待我们的态度,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会冲着你大喊大叫。因此,我们要得到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只有做到尊重他人,自己才会受到他人的好评和尊重。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相互之间就更应该学会和具备这些道德品质,就要学会站在对方的位置想问题。也许自己做的很好,但是我们可能彼此之间缺少沟通往往就会带来很多误解。例如,他人在休息的时候你下班后是否自觉地把脚步放轻点,当他人在休息时,你和朋友聊天的声音是否小点,你的一举一动也许在影响着对方,可这些你都发现了吗。这就需要换位思考,替别人想一想。朋友、同事和同宿舍之间都要注意彼此间和睦相处,说话、做事要考虑对方的利益及感受。, 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只要你尊重别人一分,别人就会尊重你十分。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一份耕勤一份收获……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善待人生。人要学会享受生活,要懂得在工作中找到生活中的乐趣。要懂得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我想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只有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别人处处为他人和企业找想,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具备高素质等修养。我记的有过这么一句话:“有才无德是毒品”我们要宣扬传统的美德。你的心有多宽,你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同时你所面临的各种生活、工作压力也就越大。人最了解的人莫过于自己了,然而“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我们只有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真学好技术本领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一味去抱怨自己嫉妒别人只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我们只有学好本领调整自己的心态为企业的未来着想,因为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技术决定着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们的福利和生活保障。 朋友,努力吧!今天也许你不是最好的,但我相信只要你今天认真努力,明天的你可能是最幸运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善待人生,因为善待人生也是一种美德。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学校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理想教育的目的条件和保证 学校德育的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现实目标与潜在目标三个层次的德育目标三个阶段的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的原则:价值导向性原则正面性教育原则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合力最大化原则知性统一原则 学校德育的基本模式: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道德两难问题法公正团体法}道德体谅模式{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个人友好相处的需要学校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会关心和体谅他人教师的表率和环境的陶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价值澄清模式} 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道德{说服法示范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班级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学生亚文化是维系班级组织存在于发展的物质要素班级组织是以教学中心色共同活动体系共同学习活动是构筑这一组织的一块基石班级组织是一个复杂的人际交往系统 班级管理的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纪律学习班干部卫生心里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管理 班级建设的原则:抓大局系统性主导性学生为本民主性》原则 班级建设方法:班级组织建设方法班级制度建设方法班风建设方法 班级活动的策划:力求班会内容与形式多样化选好班会的主体精心设计班会的进程有条不紊的召开班会 班级活动组织:充分准备重视动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尊重班集体意愿为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展现提供舞台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倾听学生的意见提高班集体的质量 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班级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德育管理班级管理是落实学校德育目标和任务的主要经验 班集体的建设方法的具体应用:班级组织建设的方法:慎选班干部组建好班委会加强班干部教育工作班级制度建设的方法:按照民主的程序制定班规不断强化班规权威化通过树立典型使班规管理生动化班风建设方法:率先垂范提供示范鼓励正面行为引导班级舆论走向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描述了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关于既定事实定义及事物之间的规则和原理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有关,涉及某一情景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步骤 概念同化:上位下位组合学习 尝试错误学习—桑代课: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接一定联接需要通过试误建立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以观念为媒介的。 认知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形成S-R联接而是生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而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预期引荐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 形式运算阶段11 最近发展区:是为维果斯基用来解释儿童怎样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他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但在承认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艾利克森的人格发展:信任对不信任向主动羞怯与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世界,几个民众,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学生都可以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可以这样说: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在成为教师的教育对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教育的任务,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要根据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使每个学生逐步实现期待的条,形成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观察,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发现学

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变化不失教育时机,当然,要了解学生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学生更多情况是教师观察不到的。例如,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时,他们对集体给予他们的品德上评价内心十分关心和敏感,但表面上却对这一评价装作无所谓,同时,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又无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二、注意社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作用。 学生在社会中积极热情、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每天接触大量的道德现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方面,但同时由于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较差,有的学生把不道德的行为概以思想解放,新观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约不良行为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斥为落后保守反对。所以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行为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界限,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举办道德知识讲座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过的典型事或常见现象进行讨论,在生活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榜样,这是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关键,同时通过有计划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_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_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世界,几个民众,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学生都可以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可以这样说: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在成为教师的教育对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教育的任务,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要根据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使每个学生逐步实现期待的条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

观察,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发现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变化不失教育时机,当然,要了解学生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学生更多情况是教师观察不到的。例如,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时,他们对集体给予他们的品德上评价内心十分关心和敏感,但表面上却对这一评价装作无所谓,同时,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又无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二、注意社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作用。 学生在社会中积极热情、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每天接触大量的道德现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方面,但同时由于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较差,有的学生把不道德的行为概以思想解放,新观念,予以肯定; 甚至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看成合乎道德的; 把制约不良行为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斥为落后保守反对。所以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行为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界限,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举办道德知识讲座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过的典型事件或常见现象进行讨论,在生活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榜样,这是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教师所面对的不但仅一个世界,几个民众,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学生都能够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能够这样说: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在成为教师的教育对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教育水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教育的任务,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要根据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使每个学生逐步实现期待的条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观察,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发现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变化不失教育时机,当然,要了解学生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学生更多情况是教师观察不到的。例如,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时,他们对集体给予他们的品德上评价内心十分关心和敏感,但表面上却对这个评价装作无所谓,同时,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又无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二、注意社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作用。 学生在社会中积极热情、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每天接触大量的道德现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方面,但同时因为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较差,有的学生把不道德的行为概以思想解放,新观点,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约不良行为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斥为落后保守反对。所以应对学生实行道德理论灌输和教育,指导学生实行准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行为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界限,来提升学生理解水平,能够组织学生实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举办道德知识讲座和竞赛,还能够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过的典型事件或常见现象实行讨论,在生活中,教师应即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榜样,这是引导学生提升道德理解关键,同时通过有计划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比如为学校和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差,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优秀的教师应持续增强自身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身教虽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亲切告诫教师的衷言。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熏陶,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甚至教师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主义情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讲义(doc 6页)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讲义(doc 6页)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 孙天一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编辑 200801413040) 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主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对行为自觉认识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即构成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品质的形成要注重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和促进道德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问题在伦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构建﹑道德教育系统的形成﹑道德评价活动的进行﹑道德修养的践履,其最终目的不外乎是要使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人内在的自觉道德意识,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正由于道德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崇高道德境界的形成及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因而它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独特性地位为历代伦理学家所重视,并愈来愈引起当今人们的关注。 一、道德品质的含义及其特征 所谓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同时,它也是人的稳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比较一贯的心理性格特点”。道德品质直接表现出社会普遍道德要求和人的独特个性的结合,体现出个人的鲜明意志,所以,道德品质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面貌。 一般说来,道德品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道德品质不仅指凝结在个人性格要素中的主观心理意识,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的稳定性特征。人们若想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不仅要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所认识和理解,而且必须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并在不断重复的活动中养成一种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变成自身的内在需要,这样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第二,道德品质是一种自觉意志的结晶。人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习惯或习性,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自觉的意志行动的过程,是审慎的凭借意志的选择而得的习性,它不是自然形成的一般生活习惯,更不是“兴趣”“﹑感情”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行为的每一场合和每一时期,都能凭借一定的判断和选择,凭借自觉意志控制和处理感情与行为的结果,是一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 第三,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规范相依相成。有什么样的品质,就有什么样的原则;有什么样的原则,就有其相对应的品质。正如美国伦理学家弗兰克纳所说,每一种原则都有一种名称之相同的道德品质相对应,它具有符合该原则的行为表现的倾向和意图;而对于一种好的道德品质来讲,都有一个原则规定体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世界,几个民众,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学生都可以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可以这样说: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在成为教师的教育对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教育的任务,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要根据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使每个学生逐步实现期待的条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观察,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发现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变化不失教育时机,当然,要了解学生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学生更多情况是教师观察不到的。例如,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时,他们对集体给予他们的品德上评价内心十分关心和敏

感,但表面上却对这一评价装作无所谓,同时,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又无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二、注意社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作用。 学生在社会中积极热情、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每天接触大量的道德现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方面,但同时由于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较差,有的学生把不道德的行为概以思想解放,新观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约不良行为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斥为落后保守反对。所以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行为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界限,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举办道德知识讲座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过的典型事件或常见现象进行讨论,在生活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榜样,这是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关键,同时通过有计划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比如为学校和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

个人现实表现材料道德品质

个人现实表现材料道德品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个人现实表现材料道德品质 我叫某某某,在信阳市广电局公共频道工作,现任副总监职务。三年风雨兼程、三年春华秋实,三年来,在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由“头顶北风履薄冰”到“东方风来满眼春”,从信阳广播电视报副总编到公共频道副总监,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绩,而且个人能力也百炼成钢。现自我鉴定如下: 1、思想政治方面: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工作。思想积极进步,政治觉悟较高,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敢于同各种反动思想作斗争。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辩证、理性地看待事物和问题,大事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努力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做到:.积极成为“三个代表”的代表者、实践者;确立“服务广电、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实践者、代表者,努力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不断增强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逐步具备优良品性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科学技术本领,为提高社会生产力作出贡献。坚持把学习作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重要途径,既积极参加所在单位和支部组织的各种学习,又广泛地开展自学。学习内容除政治理论知道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外,还涉及历史、经济、科技、计算机以及各项业务知识。学习既讲究方式方法,又注重实际效果。同时牢固树立“做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传播者和实践者”的思想观念,努力使文化知识理论化、系统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修养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勤奋刻苦读书,掌握科学文化技术,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争做宣传文化战线的排头兵。 2、工作方面:服从安排,认真负责,踏实肯干,讲求实效。 凡事积极主动,迎难而上,争当排头兵,不怕苦,不怕累。三年来,我亲自主笔了 ,编写了 ,获得了奖。。。。。。广电事业充满希望,七彩荧屏绚丽多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

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

第十章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 1、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答:(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 2、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答:(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这一职业道德标准,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4)服务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要求,尊重群众利益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3、女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要求? 答:(1)恋爱应是以寻找爱情、培养爱情为目的;(2)恋爱应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平等履行道德义务;(3)恋爱过程中要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4、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答:(1)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2)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3)形成了的道德品质对道德行为有指导和支配作用。 总之,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和结晶,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 5、道德品质与道德原则规范的关系? 答:(1)道德原则规范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定向和调节作用。在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2)道德品质具有巩固和强化道德原则的功能;(3)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规范相互依存。一方面,品质和原则一般来说是统一和对应的,有什么样的品质,就有什么样的原则;有什么样的原则,就有什么样的品质。另一方面,品质和原则又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品质的原则是空洞的,无生命力的;同样,没有一定的原则规范定向的道德品质则是盲目的。 6、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答:(1)正直无私;(2)忠诚守信;(3)仁爱互助;(4)勇敢进取;(5)敬业好学;(6)勤劳节俭;(7)谦虚谨慎;(8)遵纪守法;(9)文明礼貌。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新的课程改革就为孩子们驾起了一座美丽的舞台——品德与生活课程。这个舞台能让学生在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好奇心强,好玩好动,对学校的纪律、环境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还都不懂。所以,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想起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从幼儿阶段开始。道德品质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只有通过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育学生才能不断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品德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养成教育的实际出发,让孩子做快乐成长小主人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品德课中采用他们喜欢的讲故事、讨论、情景表演、主题活动等形式,引导他们认识到习惯是关系到一个人命运的大事。从小、从现在就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班级常规,班级公约,促进学生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在同学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进而促进全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再有,帮助学生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确定每天、每周、每月所能达到的小目标,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课下组织实施,教师给予一定的监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同学们、老师们的赞赏和更大的期待,从而稳步的前进。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1.道德反应人们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的核心是价值观。 2.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与法律不同,规范是形式的东西。 3.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是人们自觉地用来控制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4.道德既不同于习俗,又有别于法律,它是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评判的标准,它是靠教育,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 二、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定阶级社会准则转化成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1.从普通心理学上理解品德是一种心理特征,人格(个性)品德发展构成了性格个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品德形成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服从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是社会现实的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3.品德具有社会性、统一性、稳定倾向性、自觉性、区别性、调节性。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1.品德是人的道德的内化,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 2.品德是道德动机与道德实践(行为);道德意识倾向性与道德心理特征;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还是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有机统一。 3.品德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它体现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稳定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这一根本属性,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 4.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法制,是一个范围、名头之下,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按照所制定的法律、制度执行和治理的概念。 排序是:法制在前,法治在后。连法律和制度都没有,治理什么?啥法律、制度都有了,不按其执行,更和没有一样。法制和法治的运行,就如同体育比赛的规则与执行的裁判是一样的道理和现象。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学校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 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理想教育的目的条件 和保证 学校德育的目标: 总目标与分目标现实目 标与潜在目标三个层次的德育目标三个 阶段的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的原则: 价值导向性原则正面性 教育原则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合力最大化原则知性统一原则 学校德育的基本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道德两难问题法公正团体法}道德体谅模 式{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个人友好相处的需要学校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

生会关心和体谅他人教师的表率和环境的陶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价值澄清模式} 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 道德{说服法示范法 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班级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学生亚文化 是维系班级组织存在于发展的物质要素班级组织是以教学中心色共同活动体系共同学习活动是构筑这一组织的一块基石班级组织是一个复杂的人际交往系统 班级管理的任务: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纪律学习班干部 卫生心里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管理 班级建设的原则: 抓大局系统性主导性

学生为本民主性》原则 班级建设方法: 班级组织建设方法班级制 度建设方法班风建设方法 班级活动的策划: 力求班会内容与形式多样 化选好班会的主体精心设计班会的进程 有条不紊的召开班会 班级活动组织: 充分准备重视动员充分调 动学生思维尊重班集体意愿为学生的特长 与个性展现提供舞台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 用倾听学生的意见提高班集体的质量 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 班级是开展德育活 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德育管理班级管理是落实学校德育目标和任务的主要经验 班集体的建设方法的具体应用: 班级组织建设的方法: 慎选班干部组建好班委会加强班干部教育工作班级制度建设的方法: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P1 同学们好,上周我们开始了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内容的学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用善恶来评价世界,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起作用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虽说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时无刻得体现在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中,体现在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原则中,尤其表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上。谈到道德行为,虽然我们的教材中只有只言片语的论述,但它却是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今天我们班的6名同学就为大家带来一部叫《魔之椅》的道德行为小品,为我们今天将要一起探讨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话题拉开序幕。请欣赏(引子53秒表演7分钟) P2 表演很精彩,同学们也看得很认真,我想就小品中的问题来采访一下大家,你觉得小品中谁的行为最可恶?为什么? 你认为魔椅为什么会困住五个大学生而让老太太顺利离开呢? 毫无疑问,在魔椅面前邪恶和善良都展露无遗,一对被施了魔法的椅子使人们的行为立刻具有了道德意义,我们对小品道德行为的认识和评价还将继续。今天的课我们就一起来理性认识道德行为,而且要探究比道德行为更深层次的道德品质的问题。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内容:123、 P3,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道德行为的内涵、特征及评价。谈到道德行为的内涵,我们要从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谈起。我要问问大家,假设现在我肚子饿了,我要吃东西,请问,我“吃”这个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呢?很显然,吃的行为本身是不能用善或者是恶来评价的,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行为不是都能放在道德领域来考查的,有一些行为是没有道德意义,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与善、恶无关的。现在我们把人类的所有行为分为2大类,一类涉及道德领域,可以用善、恶去评价行为,称为道德行为,而那些既无道德意义,也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例如:自然生理行为、潜意识行为、被迫行为等都属于非道德行为。 P4.可以放在道德领域来考察,具有道德意义,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呢的道德行为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道德行为是基于自觉意识而做出的行为。这里的自觉意识有双重含义:一是对行为本身要有自觉意识;二是对行为的意义、价值有所意识,什么叫对行为本身有自觉意识?也就是“知道自己做了这件事” 例如:梦游室友拿了你的东西对行为本身有自觉意识是具有一定动机、目的,发自内心的行为,是自知的行为。(黑板上板书“自知”二字)什么叫对行为的意义和结果有自觉意识? 在刚刚表演的《魔之椅》小品中,除了老太太外的5个大学知道魔椅一个换一个的秘密,他们都意识到只有找另一个人来换自己,自己才能解除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