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曲创作手法角度把握声乐歌曲的艺术表现——以《玫瑰三愿》为例

合集下载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分析一、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19世纪初欧洲流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它与其他的歌曲艺术形式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歌词的艺术性较强,大多喜欢采用著名的诗歌,表现的内容大多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描绘;第二,在旋律方面不单单注重人声的部分,艺术歌曲的伴奏追求的是对环境的渲染以及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一)黄自艺术歌曲的特点艺术歌曲是黄自音乐创作中的重点,也最能够反映出他所倡导的民族化。

黄自创作艺术歌曲时十分注重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善于用高度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诗的意境,歌词富有诗意和较高的艺术性。

他的作品是画境、诗境、和意境的完美结合,具体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词与曲的完美结合从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歌词来看,大多使用唐诗宋词以及同时期的诗词。

作为艺术歌曲的歌词,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本身的要求使然,而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黄自先生的深刻影响。

黄自将自身的优势融入进他的艺术歌曲创作,赋予了艺术歌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西方歌曲艺术形式与东方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古典诗词韵律美和高雅气质的新的艺术歌曲类型,做到了诗词曲音乐的完美结合。

2.西方作曲法则与东方民族风情的融合黄自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国的20世纪30-40年代,当时的国际环境处于多种文化相互冲击与融合的状态。

他一方面用批判的方式继承西方作曲法则的长处,另一方面从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中国画的审美习惯中总结出规律,将两者结合对艺术歌曲的创作进行了卓越有成效的民族化创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了兼收并蓄同时又有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

3.钢琴伴奏与主旋律的相互配合黄自先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完美的继承了艺术歌曲原本的特点,主旋律与伴奏旋律相辅相成,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歌曲要构建的形象与意境。

黄自的钢琴伴奏写法总是跟主旋律相互呼应,互相配合,钢琴伴奏起到了烘托环境的作用,与主旋律一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渲染任务,让人感觉到人声与伴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玫瑰三愿》音乐学分析

《玫瑰三愿》音乐学分析

《玫瑰三愿》音乐学分析《玫瑰三愿》是黄自在1932年创作的,由龙七所写的现代诗为词。

黄自是我国二十世纪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数国。

回国后,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作曲家江定仙、刘雪庵、贺绿汀、陈田鹤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黄自是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奠基人。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多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创作中,以声乐作品为主,而他的艺术歌曲创作是她的声乐作品中最为出色的。

词作者龙七原名龙榆生。

他曾在上海国立音专教授文学,是位非常著名的词人。

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他回到闸北旧居,看到闸北一带被日本军大肆破坏,感慨万分,淞沪抗战停战后,见校园里的玫瑰凋零,景物全非,写下了《玫瑰三愿》的诗词以寄感慨,黄自马上把它谱成了一首声情并茂的艺术歌曲,不仅经常在当时的音乐会上演唱,至今还是许多声乐演唱家的保留曲目。

《玫瑰三愿》是黄自创作的最著名的一首抒情歌曲,也是他为音乐会演唱所写的独唱曲,此类作品还有《春思曲》、《思乡》等。

1933年,黄自将这三首作品以《春思曲》为名,作为他的第一本歌集,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玫瑰三愿》是一首通谱体歌曲,作品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玫瑰的音乐形象,采用小提琴和钢琴的双重伴奏,整曲分为上下阙,E大调6/8拍子,上阙开头两小节运用了模进手法,“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前两句重复,但在感情上第二句更为激动。

两句中多用连音符号,增强了歌曲的抒情性和艺术美感,第二句第十二小节中改为9/8拍子,首拍达到了本曲第一个高音,突出“开”字,变化音#7加强了玫瑰幽怨的情感,此小节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连音及6度跳,带有花腔的炫技,上阙在伴奏中采用了柱式和弦,强调了每个字的感情性,最后结束在主和弦的上行琶音上,自然引出下阙。

下阙讲述了玫瑰的“三愿”,“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两句是一个二度下行模进,以中强起音,过渡到弱句,为玫瑰的“三愿”酝酿了感情基础,两句分别出现了上6度跳,充分展示了声乐的演唱技巧,并把歌曲推向高潮,“我愿那红颜常好不调谢”,“三愿”感情升华至强,在第23小节,出现了上十度跳的最高音,达到了歌曲的高潮。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艺术特征探讨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艺术特征探讨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44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艺术特征探讨张娟娟(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黄自老师的代表作《玫瑰三愿》将其艺术歌曲创作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创作中,中国作曲家中西合璧,在传承与发展本民族音乐风格的同时,将拥有层出不穷标新立异想象特点的西方现代音乐结合其中,开辟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创作新道路。

由此,本文通过样本分析法,着重感悟分析《玫瑰三愿》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演唱技巧、发声方式。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艺术特征;演唱技巧《玫瑰三愿》如诗如画的歌词配合悠扬细腻的旋律,加上时代赋予这首歌的独特意义,使其成为艺术歌曲中的瑰宝。

诗词中常常用到借物传情的手法,该曲巧妙运用,社会动荡,遍地凋零的玫瑰如同不甘命运安排的女子,憧憬美好未来。

乐曲情景交融,感情高涨,细细品味,仿佛听到女子铿锵呐喊,曲折的表达当时知识分子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情。

最后,以“好教我留住芳华”收束,透露出一丝无奈又怀有憧憬,与之前强烈情感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在这一独唱曲中,黄自先生做到了使音乐的意趣、节奏、句法等等一一与歌词吻合,毫厘不爽的效果, 同时还利用和声、伴奏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艺术歌曲 《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一)中西结合的和声创作黄自出国深造,使其对西方和声与音乐颇有研究,主张西法中用,致力于创作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并融入中国民间特色音乐。

《玫瑰三愿》这首歌曲里有和弦结构巧妙运用,以第一段为例,第一句中的和声虽然仍遵循传统的功能逻辑,但作者却采用了大量的七和弦,创造出沉重忧伤的氛围。

就在第二句的开始,作者采用了以导七和弦为背景,使一声声“玫瑰花,玫瑰花”的呼唤让人思绪万千。

到该句的第三小节,作者采用典型的段落结束“主――下属――属――主”的和声,再加上和声高、低声部向内的收拢型特点,将复杂的情绪加以控制。

同时,附加偏音变徵的羽和弦第 25 小节别具民族特色,是一个建立在大调上的重属导五六和弦。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技巧及情感处理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技巧及情感处理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技巧及情感处理摘要:艺术歌曲主要是诗歌和音乐的有机结合,以著名的诗歌为歌词,侧重表达人的内心世界。

当音乐性的语言被人演唱得深情的时候,人们在聆听的欣赏中激发了共鸣的火花,那震撼人心的诗境,曲境与声境,爆发出的就是诗意的共鸣。

此文以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艺术处理为例,从歌唱的语言、情感、声音、伴奏等方面,阐述了诗意美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玫瑰三愿》的思想主题《玫瑰三愿》是黄自先生代表性歌曲集《春思曲》的一首,作品的思想主题被学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剖析,周畅认为,作品借玫瑰花的形象反映了善良的弱小者的愿望。

钱仁康认为《玫瑰三愿》是直接的人物形象表达,但是两者都忽略了《春思曲》与《玫瑰三愿》之间的联系,属于母子关系。

《玫瑰三愿》歌词简洁,朴实,借物抒情,旋律层次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简洁的文字却蕴含了很深的思想主题,需要我们演唱者去深入地挖掘,体会,表现。

怎样才能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层主题意义,需要我们将它代入到歌曲集《春思曲》中,更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歌曲深层关系和含义。

《春思曲》是黄自先生生前由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歌集,包括《思乡》(韦瀚章词)、《春思曲》(韦瀚章词)《玫瑰三愿》(龙七词)三首独唱曲,歌集虽然与歌曲《春思曲》同名,但两者由于语境的不同,其含义也就各异。

作曲家将不同作曲家写得作品归到同一个作品集中,那说明它们的主题是一样的,都为“春思”只是春思的含义在这三首作品中表达的方向,角度不同。

在《思乡》中“春思”的主题,表达的是对春天的思念,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作者通过的春天景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将对故乡的情分都溶于景色中。

歌曲《春思曲》描写的是独守空房的思妇对远方爱人的思恋之情,潇潇夜雨滴阶前,寒衾孤枕未成眠。

歌曲先描写的景色,后以景带情,表现出对情郎的思念。

《玫瑰三愿》对“春思”的表达相对前两首来说表达的更隐晦,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借花喻人,将人生的经历用三个“我愿”来表示,层层推进,用“烂开的玫瑰花”象征人生绽放的多彩的青春,可惜青春的年华很短暂,到最后引发出哲理性的思考,因此“春思”在《玫瑰三愿》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对青春的思考。

浅谈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浅谈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浅谈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玫瑰三愿》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深情的艺术歌曲。

这首歌曲是由著名音乐人林夕作词,陈奕迅演唱的。

歌曲以一株盛开着的玫瑰为主题,表现了人生中的爱情、理想和坚持,其
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思考。

歌曲与众不同的表述方式和歌曲主题也使它深受听众喜爱。

首先,歌曲以一株盛开着的玫瑰为主题,将这玫瑰比喻成人生中心坚持的理想与信念,这株玫瑰呈现出了盛开的美丽,丰富的颜色和香气,象征了人生中所追求的完美与美好。

而玫瑰中的刺,也隐喻着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

这种简洁明了的写法,丰富了歌曲的意境,使听众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其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也充满活力和变化,从开始的缓慢到后来的高潮,每个部分
都使人感到不一样的情感冲击。

这种丰富多彩的音乐设置,给听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让人动情地感受了歌曲表达出的情感。

最后,歌曲的歌词和情感也是它能够深受听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歌词中有着对爱情的
执着和追求,也有着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与追求。

这种对人生中核心价值的追求和坚守,
既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追求。

总的来说,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深情的作品。

从主题、歌曲节奏
和旋律、歌词表达和情感赋予等多个方面,歌曲都能够令听众感受到感性和理性的共鸣。

在现代的音乐市场中,这样的歌曲并不多见,而《玫瑰三愿》正是一首非常值得推荐、欣
赏和品味的经典之作。

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艺术创作与演唱分析

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艺术创作与演唱分析

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艺术创作与演唱分析
徐峥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2()20
【摘要】《玫瑰三愿》是一首雅俗共赏的艺术歌曲。

这首歌曲的伴奏是钢琴与小提琴协同伴奏形式。

它“讲述”了词作家龙七于20世纪30年代在校园内看到遍地凋零的玫瑰花后的心中感触,由龙七先生的好友黄自先生作曲,拟人化的表现了一位柔弱但不愿服从命运安排的女子渴望美好未来,憧憬得到关爱的迫切心情和良好愿望。

以触景生情的感叹音调开始,以动机模仿的手法推进,以三个愿望不断增强的张力逐步推向高潮,最后在低音回旋中结束。

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聆听了这首歌便深深为之着迷,后来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这首歌,对这首歌进行研究。

笔者意在探究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主要从曲谱、歌词、伴奏等内容对歌曲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及深入理解玫瑰,了解创作背景。

通过自己的演唱经历,分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诠释。

【总页数】3页(P169-171)
【作者】徐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6
【相关文献】
1.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和演唱分析——以《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为例
2.借花喻人含道映物——重新解读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思想主题及其演唱分析
3.黄自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与处理r ——以《玫瑰三愿》《春思曲》为例
4.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探析
5.黄自早期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技法探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艺术歌曲的演唱——以《玫瑰三愿》为例

浅析艺术歌曲的演唱——以《玫瑰三愿》为例

2017年第2期(总第314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2,2017(CumulativelyNO.314)浅析艺术歌曲的演唱——以《玫瑰三愿》为例李雅欣(汉江师范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摘要】艺术歌曲是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歌曲体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能否演唱好艺术歌曲体现了歌者的演唱水平,本文就艺术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做出探讨。

【关键词】艺术歌曲;音乐分析;演唱分析艺术歌曲是一种特定的歌曲体裁,是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声乐的学生几乎人人都要接触到学习到。

艺术歌曲是历年来许多国内外大型比赛的必选曲目之一,如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金钟奖等。

基于艺术歌曲有如此重要的艺术地位,那么应该如何声情并茂地演绎这类作品,就成为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为具体例证,来探索有关艺术歌曲演唱的方法经验,并运用于其他类似歌曲的演唱中,这将有利于我们了解艺术歌曲深刻的文化内涵,并通过举一反三的实践来得到新的经验与科学方法。

一、了解艺术歌曲的特点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统称。

20世纪20年代艺术歌曲进入中国,并在30年代形成高潮。

作曲家将中国诗词与西方的音乐作曲技法相融合,产生新的中国艺术歌曲。

以赵元任、黄自为代表的作曲家结合中国古诗词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如《花非花》、《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深刻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

(一)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艺术歌曲多采用著名诗人的诗作为歌词,就歌词而言已具备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产生于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玫瑰三愿》由龙七作词,歌词借玫瑰花的三个愿望向世人倾诉出女性对理想的憧憬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其歌词委婉隽永,立意深切,具有很高的艺术美感。

要想唱好艺术歌曲就要求演唱者应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美学特征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美学特征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美学特征摘要:作为中国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音乐界的代表人物,黄自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是其中的代表作。

本文以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为例,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其美学特征和艺术神韵。

关键词: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美学特征美轮美奂、动人心扉的歌曲,总能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给予听众独特的音乐美感,黄自的艺术作品《玫瑰三愿》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也是众多歌唱者吟唱的名篇。

该作品将诗词完美地融入音乐,将旋律诠释得恰到好处,将情感演绎得丝丝入扣,给予听众完美的审美体验。

一、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艺术歌曲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德奥被称为“里德”(lied),法国被称为“尚松”(chanson),深受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喜爱。

20世纪初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其高雅的气质、丰富的内涵、個性化的艺术表现,非常贴合当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要求,所以爱好者众多。

萧有梅、赵元任等人对其进行了最初探索,黄自进行了补充完善,从而使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由初探慢慢走向成熟。

“艺术歌曲”是声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一种体裁,通过精心创作,将歌词与音乐、人声与伴奏完美结合,融合词与乐的艺术共性,给人以“诗意”的感觉。

艺术歌曲的旋律与伴奏相得益彰,即讲究语言表达完整,又追求音乐结构完整,通过对伴奏的特意处理,突出钢琴的情景铺设,显现调式与和声的变化,演唱凝练,韵味表现比一般歌曲体裁更加细腻,情感表达也相对复杂、含蓄些。

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主要取材于我国的诗词,采用西洋作曲技法进行诠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音乐的音调节奏与诗歌的声调韵律配合得恰到好处,音乐语言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也与诗歌结合得非常完美,能够生动再现诗词的意境,有一种唯美的感觉。

其中,《玫瑰三愿》最具代表性。

二、《玫瑰三愿》的美学特征黄自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既有中国古诗词的吟诵风格,又具有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榆生先生始终强调“ 歌词பைடு நூலகம்应注意韵律” …, 在尝试新体乐歌创作时 , 十分讲求将古代诗词 中的声韵格
律运 用 到新 时期歌 词 的写作 中来 , 提 倡 中国古 典文 学 的古 为今 用 。尤 应 注 意 的是 , 在这 首 歌 曲 中 , “ 我 愿那 红
颜常好不凋谢” 中的“ 谢” 应唱作 “ x i a ” 。 这样歌词每句结尾都归“ a ” 韵。如下所示 :
进行 分析 , 从而达到挖掘 歌曲思想 内容 与情感的 目的 。 [ 关键词 ] 声乐歌 曲; 艺术表现 ; 创作手法 [ 中图分类号]. 1 6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8—1 7 8 X ( 2 0 1 3 ) 0 6— 0 1 9 6— 0 2
歌 曲的艺 术表 现与处 理 。本 文 以《 玫瑰 三 愿》 为例 , 谈 谈 对一 首 声 乐歌 曲在 进 行艺 术 表 现与 处 理时 应 把握 的
几点 要求 。 了解歌 曲的创 作背 景是 把握作 品思 想情 感的先 决条件 《 玫瑰三愿》 创作于 1 9 3 2 年, 时值“ 一 ・ 二八事变” 爆发 , 上海陷入战乱之中。位于上海法租界内的上海 国立 音乐 专科 学校幸 而未遭 到破 坏 , 当时受聘 于音 专 的龙榆 生先 生 在一 次演 奏 会 内 , 想 起 校 园 台阶 下 的玫 瑰 花因战争的原因而无 人料理 , 过早凋谢且被人随意攀折 , 内心伤感 , 就在席 座间提笔写下 了这首长短句新体
萧友梅、 李惟宁 、 黄自 等著名音乐家一起探讨新体乐歌, 并尝试把传统的诗词规律用于现代的歌词创作。 赋予《 玫瑰 三愿 》 音乐 灵魂 的是 它 的 曲作 者黄 自先 生 。黄 自同样 出身 书香 世家 , 自幼 接 受封 建 文 化传 统
熏陶 的 同时 , 也受 到“ 新 学” 的影 响 。在 美 留学 期 问先 后 获得 文学 与音 乐学 士 学位 , 回 国即进 入 大 学任 教 , 尤 其在 国立音 专任 职期 问培养 了一批 优秀 作 曲人 才 。黄 自最 先将 欧洲作 曲技 法引人 中国 , 他不 仅对 西方作 曲技 法运 用娴熟 , 而且 对 民族音乐 风格 的把 握 作 出 了有益 的探 索 。《 玫瑰 三 愿 》 即是作 曲家 采用 西 方作 曲技 法 写 成, 但 在这 首作 品里我 们无处 不体 会 出深 厚 的 民族情 怀 。 对于《 玫 瑰 三愿》 这 首歌 曲 , 我 们既 要从 创 作 手法 与 上去 把 握 , 也要 从 文学 情 感上 去 理 解 , 这样 才 能对 这 首作 品做 出 良好 而全 面 的处 理 。


诗, 随后 由黄 自谱 曲完成 。优美 的旋律 、 典雅 的诗 韵使 《 玫 瑰 三愿》 成为 一首 久 唱不 衰 的 中国艺 术歌 曲代表 作
品。
《 玫 瑰三愿 》 的词 作者 龙榆生 出身书香 门第 , l 0岁 后 随父亲熟 读文史 名著 , 并学 会 了作 诗 赋文 。他 毕 生致 力 于词 学研究 , 重 点着 眼 于唐宋 词 。从 1 9 2 8年起 , 龙 榆生应 邀 至上海 音 乐专科 学 校讲授 古 典诗词 , 在 那 里与
二、 分 析歌 曲的本 体 元素是 准确塑 造人 物形 象的再 创作依 据
分析研 究词 曲作 者使用 的文 学语 言和音 乐语 言 , 目的是 为 了理解 人 物 形象 的性 格 、 气质 、 思想等, 有利 于 体验 和感 受作 品 中的人 物形 象 , 与之达 到情感 共 鸣 , 从 而将 人物形 象鲜 明地体 现 出来 。
1 . 诗词 含义— —借 花 喻人 “ 玫瑰 花 , 玫 瑰花 , 烂开 在碧栏 杆下 。玫 瑰花 , 玫瑰 花 , 烂 开在碧 栏杆 下 。我 愿那 妒我 的无情 风雨 莫吹 打 !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7— 0 9
[ 作者简 介] 王月明( 1 9 7 8一 ) , 女, 陕西西安人 , 三峡 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 硕士 , 从 事作 曲技 术理论研 究。
第 3 2卷 第 6期
V0 I _ 3 2 No . 6
长 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人文社 会科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2 0 1 3年 1 1月
No v . 2 01 3
从词 、 曲创作手法角度把握声乐歌 曲的艺术表 现

以《 玫瑰三愿》 为例
王 月 明
( 三峡 大学 艺术学 院 , 湖北 宜 昌 4 4 3 0 0 2 )
[ 摘 要] 本文以艺术 歌曲《 玫瑰三愿》 为例 , 从背景 、 诗词 、 结构 、 旋律 、 伴 奏等多个方 面对这 首歌 曲

1 9 6・
我愿 那爱 我 的多情 游客 莫攀 摘 !我愿 那红 颜 常好不 凋谢 !好 教我 留住 芳华 ” 。 “ 比拟 ” 是 中 国古典 文学 创作 中常用 的手法 之一 , 自古女 子亦 多 以花 自比。在这 首 诗词 中 , 作 者 由眼前 的 实景 生 出叹惋 之情 , 在 战争 的无 情风 雨 中 , 借 玫瑰 花 比拟弱小 者 , 反映 了 当时年 轻妇女 的一 种心 理状 态 。 2 . 诗 词音 韵—— 古 为今 用
音乐是 与人类 生 活息息相 关 的艺术 , 而歌 唱表演 又是最 易 于为人们 所接 受 、 理 解 的一 门音 乐艺术 , 它通 过
曲调与歌词的结合唱出语言所不能言明的情感 , 从而起到动情达意的效果。创作的不断升华 以及声乐表演艺 术 的发展对 歌 唱表演 者提 出的理论 与实 践 的要 求越来 越 高 , 如何 进行 完美 的演绎在 于 歌者能 否把握 住对 原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