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银行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几点建议(一)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银行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几点建议(一)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银行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几点建议(一)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银行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几点建议(一)

摘要]从银行角度看,全能银行对许多有实力的大银行来说是一个方向。虽然从整体上看,全能银行不可能也不应全部取代专业化的金融机构,但专业金融机构应该有成为全能银行的自由。至于这些金融机构是否利用这些自由要由它们自己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在我国现阶段,面向允许金融混业经营方向的自由化改革必须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第一步,近期内维持金融分业经营总体格局;第二步,从合作走向混业,这其中主要包括银证合作和银保合作;第三步,混业经营的具体运作模式----金融控股公司。

一、顺应全球化要求,加快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是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银行所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对我国银行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业务和发展海外分支机构,实现银行经营国际化,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整合与再造的重要内容。

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有两层含义:(l)立足国内市场,积极拓展对外金融业务。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意味着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将更加紧密地融合。因此,国内银行的再造就必须在遵循国际标准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产品和服务、技术与人才等进行全方位、大幅度、深层次的再造和升级,实现高层次的经营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也才谈得上与国外

银行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经营,与世界经济金融日益一体化、国际化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相适应,也是加快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较好选择。至于本、外币一体化可以采取分步走的管理模式。在目前,从体制一体化来看,可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即一级分行的相对分散和基层经营行的相对集中相结合;最终实现统一化,即一级分行将成为单证处理中心、交易中心。清算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从营销一体化来看,要倡导综合营销,首先要在银行上下形成综合营销的观念和氛围,各级行开拓市场、发展客户都要做到本、外币业务同时兼顾、同时营销;其次,要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和外汇业务产品经理,为客户经理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产品的营销,外汇业务产品经理要与客户经理密切配合,保证综合营销的顺利实现。(2)立足国际市场,适时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拓展国际金融市场业务。

另外,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加强经营管理,减少经营风险,与国际金融接轨,也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供的是业务流程标准化原理,通过引入ISO9000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实现“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目的,使银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水准。在目前形式下,我国商业银行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十分必要:首先,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商业银行推行这一可以向客户提供可靠的、值得信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要,能更好地创新金融新产品。其次,IS09000标准是当今先进的

经营管理思想。借用IS09000国际标准的方法和经验,能够促使商业银行逐步向国际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模式转变,形成持续改进、自我完善的管理模式,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为持续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者,按IS09000标准精髓之一“过程方法”的思想,通过持续改进可以建立起规范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监督制约机制,在内管与外控相互联系。相互配套、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的、严密的、有效的管理体系,使我国银行业在一个较高的管理平台上进行市场竞争。

二、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从银行角度看,全能银行对许多有实力的大银行来说是一个方向。虽然从整体上看,全能银行不可能也不应全部取代专业化的金融机构,但专业金融机构应该有成为全能银行的自由。至于这些金融机构是否利用这些自由要由它们自己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在我国现阶段,面向允许金融混业经营方向的自由化改革必须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第一步,近期内维持金融分业经营总体格局;第二步,从合作走向混业,这其中主要包括银证合作和银保合作;第三步,混业经营的具体运作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方向。我国在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时,应该主要以商业银行为集团公司,为了更好地充实资本金、强化内部管理,要大力推动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并购是金融控股

公司的一般模式,在并购过程中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集团公司可以收购与金融业相关的子公司,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还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发展成为一流的跨国公司集团。

三、必须大力发展网上银行

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领域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网络银行分销技术和娴熟的网上理财业务,使我国国有银行乃至中国人民银行希望借助传统银行的众多物理网点构成的天然屏障变得脆弱起来。虽然传统业务的物理网点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起到阻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效果,但是,外资银行一旦使用网络银行技术,与中国的网络型合作伙伴建立起共享客户群的战略联盟,那么,中国现有的物理网点的服务贸易壁垒效用将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育和发展我国有一定实力的网络银行,改进和完善网上银行业务成为当前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互联网对我国传统银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银行,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及时抓住互联网这一信息时代的新载体,充分发挥它在改造传统银行业中的作用,使我国的银行业迈向一个更高层次。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手段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为了赶上网络营销所提供的高速公路,我国银行应实行全方位的战略转移:(1)在管理方向上从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向业务流程再造的市场链转移,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对外界的反应速度;(2)在市场方向上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移,扩展银行的生存空间;(3)

在业务方向上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银行业务进行改造,开发适合网络银行的业务新品种、服务新手段,牢牢抓住网络营销的核心和生命----速度和个性化。

四、进一步深化我国的金融创新

积极致力于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主要包括:(1)资本业务的创新。资本充足率较低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共同存在的问题。对此应考虑采取两项措施:一是鼓励效益好、经营稳健、规模较大的银行公开上市募股;二是发行从属债券,充实二级资本。(2)存款业务的创新。加大科技投人,积极发展和完善ATM、POS和电子借记、贷记转账业务,发展个人支票、旅行支票、银行卡和网上银行。(3)非存款业务的创新。扩大再贴现规模,推行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等。(4)资产业务的创新。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并购贷款、保理贷款。并购贷款是为企业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活动而提供的贷款。这种贷款与一般贷款最大的区别就是贷款的用途不是生产性的,也不是商业性的,而是用于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低成本扩张。保理贷款是商业银行以应收款项为抵押,向顾客提供资金融通的一种贷款业务。(5)投资业务的创新。通过购买国债、企业债券等使商业银行资产多元化。(6)表外业务的创新。可以开展基金托管、委托业务,个人资信咨询业务,现金管理、代理证券买卖业务,承诺类业务等。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外贸易的规模将迅速扩大,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会不断加强,国内企业

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将面临更多、更大、更直接的国际市场风险,因此,对规避市场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如商品期货、外汇期货、汇率期权。远期外汇交易等,会产生日益强大的需求;外资流人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其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会引发对汇率、货币衍生工具以及互换交易的需求;为完善国内股票市场,引进期权交易也是现实需求。因此,随着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和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一个方向。

【开题报告】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开题报告 金融学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中国WTO过渡期的结束,金融全球一体化将逐步成为现实,即溶服务竞争逐渐加剧,必须通过金融服务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经营决策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金融服务创新极度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因此,银行业信息化在新时期将肩负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势必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面临组织架构、业务战略的调整以及逐步清晰化的过程,银行业改革对信息化建设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此外,在08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同志曾经作出了“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讲话。文中提到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的紧迫感的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对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作用与影响明显增强。同时,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外部金融动荡对中国金融业冲击的可能性加大。从国内看,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取消外贸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地域限制,更使竞争越加激烈。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国金融业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探讨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前言 1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概况及发展历程 1.1中国银行业信息化概况 1.11信息化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1.2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 [摘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在过去的坚实基础上,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大集中工程,建设并完成了新一代业务处理系统,银行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持续加快,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安全工作不断加强。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虽然成绩斐然,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当前和未来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银行业信息化还要不断根据改革和业务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 [关键词]银行业信息化现状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是指那些可以被应用于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管理和处理信息的所有技术的总称。它的主要职能在于凭借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媒介手段,以期实现对信息的获取、识别、储存、提取、处理、传递、分配、反馈与控制。纵观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 IAC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与阿伯丁实验室制成并运行。它的问世,宣告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此后历经60多年的时间里,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取得了飞速 发展,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 Internet)的出现,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实现了世界范围内数以万计台计算机之间快捷便利地连通,为信息资源的使用与共享奠定了基础。如今,网络与通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场信息技术革命,极

大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它以信息为基础。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信息作为反应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一切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的重要要素,信息的获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技术水平的提高为重要手段。计算机与 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获取、识别、储存,再到提取、处理、传递这一系列过程的效率得以显著提高,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更为有效和快捷的信息分配与利用。 第三,信息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极强的渗透性。信息技术具 有非常广泛的用武之地,如今,它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银行等重要金融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对于以往任何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更快,更新周期更短,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更为显著。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历程回顾 信息化是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开发与广泛应用,达到促进信息交流 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历史进程。银行业信息化就是由于信息技术在银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引起的一场银 行革命。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以银行中使用的计算机为例,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大约晚了20多年。总的来说,依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可以将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历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5-11-17 21:13:15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5年11月13日·广州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十届全球金融峰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本届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一次伟大创新性设计,立足于“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此时,召开本次峰会应当说恰逢其时,充分体现出金融业界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五大发展新理念制定改革发展战略,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的实际行动和有益探索。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一贯重视行业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研究,下面,我主要结合协会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银行发展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等研究成果和行业基础数据,对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新趋势进行简要的分享。

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截止2014年末,中国银行业共有法人机构4,091家,从业人员376万人。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 我国经济还处在稳定增长区间,我国银行业众多经营指标R0A、ROE、不良贷款率及税前利润增长率等指标仍领先于国际大型银行,例如,R0A高于201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社前100家银行平均值0.04个百分点,ROE高出3.73个百分点。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根据由巴曙松首席经济学家领衔,我们联合普华永道实施的《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连续第6年跟踪采访国内银行家群体,最新访谈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银行家们普遍认为,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

2019年开放银行专题研究:开放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改造、开放银行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2019年开放银行专题研究:开放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改造、开放银行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国内搭建开放银行体系的实践

目录 开放银行的行业背景 (1) 基本的概念 (1) 提出时间 (1) 界定条件 (1) 开放银行需要符合三项标准 (1) 开放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改造 (1) 服务模式的开放性改造 (1) 经营模式的开放性改造 (2) 风控模式的开放性改造 (2) 开放银行对银行业务的主要影响 (3) 自建开放API平台,从集中式业务模式到协作式的转变 (3) 重新定位开放银行客户群体 (3) 新消费者行为将对银行业务产生影响 (3) 全面重构原有的业务模式 (4) 开放银行对业务产生的风险 (4) 搭建开放银行体系所需的基础设施 (5) 开放银行建设不同模式与需求 (5) 国外开放银行发展历程 (6) 英国欧盟开放银行政策支持 (6) 国际领先银行在推行开放银行的模式: (6) 开放银行的国际范式 (7) 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 (7) 花旗银行 (7) 星展银行 (8) 国内搭建开放银行体系的一些主要的实践 (9) 国有和商业银行的开放银行实践 (10) 浦发银行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 (10) 招商银行App7.0、掌上生活App7.0 (11) 建设银行TOP+战略 (11) 民营开放平台模式银行 (12) 微众银行:运用开放银行理念,聚焦网上消费贷 (12) 新网银行:聚焦个人经营信贷 (14) 我国开放银行的发展:浦发银行先行, (15) 金融科技子公司:开放银行理念的另外一种实践 (16) 国内开放银行科技子公司 (16) 银行的金融子公司实践 (17) 投资建议: (18)

浅谈我国未来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浅谈我国未来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1-1-18 文章来源:博客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1.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2.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 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3.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十大发展趋势

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民营银行准入放松、人民币 国际化等一系列重要变革,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启示,未来银行业将进入发展新常态,进入挑战与机遇并存,优胜劣汰的关键转型时期。展望未来,商业银行需要顺应未 来十大发展趋势,抓紧时间窗口,尽快建设自身专业化能力。 1 银行业的获利水平将进入新常态预计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ROE)将下降到GDP 增速的2.0~2.5倍左右。基于未来五年平均GDP增速6.5%的预估,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平均约在13%~16%之间。同时,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距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化环境下被放大,银行的业绩显著分化,梯队优秀银行的资本回报率能够达到GDP增速的近3倍,而末端梯队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仅能达到GDP平均增速,即6%~7%之间,甚至低于其资本成本。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与竞争加剧,预计未来十年将陆续出现由存款保险机构接管、重组问题银行的案例,以及二三线城市农商行、城商行被兼并收购的案例。2 金融业混业经营成为趋势在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集团、以及聚焦单一行业的专业金融机构并存。通常专注单一行业的金融机构更容易建立专业化优势,在竞争中胜出;在估值上,专业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在新兴的中国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日益重要。为了支持国家产业整合、重构、提升的经济改革大战略,涵盖保险、证劵、银行、资产管理的金融混业经营将成为趋势。一些大型混业金融集团已经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呈现出领先的态势。而为了有效整合金融监管,监管治理制度也可能改革为准单一的监管体系;金融控股公司将是金融行业有可能的公司治理架构。3 银行业被迫走向精细化经营与管理 在净息差收窄,人力成本、合规成本高涨的压力下,银行业将被迫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经营与管理。银行必须向管理要效益,应重点专注四大领域:,经营模式的设计、细化与执行落地,主要涉及营销组合与风险管理;第二,大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决策利用;第三,跨国、跨领域专业人才的网罗、培养与使用;第四,掌握沿着价值链创造增加值的过程与定价能力。4 轻资本成为高盈利银行普遍采取的经营模式随着资本市场、大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现代化,盈利能力在梯队的金融机构几乎都采取轻资产、高资本周转的财务运作模式。善用资本市场间接融资机会成为银行的财务部门、投资银行等业务部门的重要技能,未来很有可能由投资银行或资产管理领域的专家出任几大银行的行长。5 产投融结合的业务加速发展在资本市场复苏,全国产业整合、升级与重构的大浪潮下,产投融结合的信贷与股权融资、财务咨询、资产管理将成为商业银行在公司金融领域成长快、获利的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全面回暖,企业对于债券承销,中小板、新三板上市财务顾问等业务需求显著增加,推动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加速增长。 资本市场、产投融类业务的兴起对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组织治理、人力资源能力,以及金融监管提出了重大挑战,初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重大的寻租与损失事件。 对结算与交易业务要求大幅提高卓越的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绑定、维护企业客户关系的关键。直通式事务处理(STP),跨机构、跨企业、跨

2019年开放银行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开放银行行业 分析报告 2019年7月

目录 一、开放银行的行业背景 (6) 1、基本的概念 (6) 2、提出时间 (7) 3、界定条件 (7) 二、开放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改造 (8) 1、服务模式的开放性改造 (8) 2、经营模式的开放性改造 (9) (1)平台的开放性改造 (9) (2)银行产品的开放性改造 (9) 3、风控模式的开放性改造 (10) (1)传统风险 (10) (2)非金融风险 (11) (3)数据安全策略 (11) 三、开放银行对银行业务的影响:从集中式业务模式到协作式 (12) 1、重新定位开放银行客户群体 (12) 2、新消费者行为将对银行业务产生影响 (12) 3、全面重构原有的业务模式 (13) 4、开放银行对业务产生的风险 (14) 四、搭建开放银行体系所需的基础设施 (15) 1、更加全面的数字化技术支撑 (15) (1)弹性的基础架构 (16) (2)敏捷的应用架构 (16) (3)智能的数据分析 (16)

(4)统一的技术标准 (16) (5)全面的安全防护 (16) 2、开放银行建设不同模式与需求 (17) 五、国外开放银行发展历程 (18) 1、英国欧盟开放银行政策支持 (18) 2、国际领先银行在推行开放银行的模式 (19) 3、开放银行的国际范式 (20) (1)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 (20) (2)花旗银行 (21) (3)星展银行 (23) 六、国内搭建开放银行体系的实践 (25) 1、国有和商业银行的开放银行实践 (25) (1)浦发银行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 (25) ①重构银行业务模式 (26) ②打造全新服务体验 (26) (2)招商银行App7.0、掌上生活App7.0 (27) (3)建设银行TOP+战略 (28) 2、民营开放平台模式银行 (30) (1)微众银行:运用开放银行理念,聚焦网上消费贷 (30) (2)新网银行:聚焦个人经营信贷 (32) 3、我国开放银行的发展:浦发银行先行 (34) 七、金融科技子公司:开放银行理念的另外一种实践 (36) 1、国内开放银行科技子公司 (36) 2、银行的金融子公司实践 (37) (1)招银云创 (37) (2)建信金科 (38)

浅谈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客户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银行业信息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逐步建立监管信息化平台;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体系;全面加强IT风险防范工作;加强互联网金融运营和监管;为金融混业经营提供基础平台;进一步实施专业化分工整合。 标签:银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支付结算需求的提升,以及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需求,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在人民银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相继建立了大小额支付系统、企业征信系统、个人信用数据库等信息平台。[1]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以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系统建设完成了全国数据集中工程,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新的业务处理系统,为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助力。 过去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我国的银行业信息化工作还需要结合市场和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和完善。本文认为我国今后的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重点开展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银行业系统的平稳健康运营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平台。目前,我国的银行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以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为依托进行联网业务集中处理的阶段。金融风险管理主要依靠现场检查、窗口指导等线下手段,金融监管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实施。[2]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不能完全胜任金融监管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正着力推动金融监管平台的建设,未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信息化平台必将成为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相互协作,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互融互通平台,推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落地实施。建立和完善具有风险预警、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功能的金融监管平台,以实现对金融业务和金融服务的全面、准确、持续地监督管理。[3] 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平台 银行业是面向客户以金融工具为依托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业,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形成了“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忽视对客户本身的关注,影响了服务水平,也限制了自身规模和盈利能力。“以客户为中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长期任务。[4]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平台将有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2002-05-22 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全球化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并且继续改变着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运行方式。这种变化使国际银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国际银行业并购及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向业务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发展。在21世纪,国际银行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全能银行时代、跨国银行时代、网络银行时代和银行再造时代。 一、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 银行业的兼并和收购(即并购)是当今与未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银行并购已经成为引起国际银行业格局变动的基本动力,是推动国际银行业进入全新时代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基本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银行业出现了盛况空前的银行并购浪潮,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堪称史无前例。如1996年的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美国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1997年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的合并,都曾引起国际金融界的轰动。而1998年4月,美国的银行并购更是另人瞠目结舌,4 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定名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7天之后,全美排名第五的美洲银行与排名第三的国民银行合并,美国第一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而成为全美第五大银行。1999年8月,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兴业银行宣布合并,组成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银行,定名为瑞穗金融集团,将日本银行业采取强强合并方式进行重组的改革推向高潮。当前正在进行的国际银行业并购潮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巨大、席卷全球、跨国并购和跨行业并购。在世界前10家大银行中除了个别银行外,几乎都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并购扩大规模的。 2.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原因 国际银行业并购经久不衰有其深刻的原因。从宏观因素来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自由化程度日益加深,大多数国家对银行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回顾综述

---------------------------------------------------------------范文最新推荐------------------------------------------------------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回顾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格局和金融体系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如何顺利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和有序地发展,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制;金融安全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程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3年。这一阶段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是,通过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外汇资金和改善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如,1980年,日本输出人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营业性机构。在不断适应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扩大了对外开放地域,逐步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1983年,颁布《关于侨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机构的管理办法》。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外资银行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1990年8月,颁布《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13个城市设立了76家营业性机构,经营对外资企业和外国居民的外汇业务,资产总额达89亿美元。第二阶段从1994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我国 1 / 10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 前言 银行业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差不多国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推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中国银监会高度重视银行业对外开放,始终坚持改革与开放并举、开放与监管并行、监管与服务并重的方针,以深化改革迎接对外开放,以强化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以优化服务改善开放环境。 198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经历了从局部地区到全国范畴、从外币业务到本币业务、从外国居民到本国居民的进展历程,在循序渐进中稳步推进。外资银行机构网络不断扩大,业务规模迅速增加,与中资银行广泛开展了业务合作和股权合作。外资银行差不多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符合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时期相适应,与国际银行业进展趋势相一致。通过银行业对外开放,中国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银行经营治理理念和技术以及经济进展和金融体制改革所需的外汇资金,推动了银行业全面改革,提高了银行业的健康度及综合竞争力。中国经济社会进展取得的庞大成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增强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外资银行不断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不断加深与中资银行的合作,中外资银行互利共赢、共同进展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中国银行业2006年底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格局和银行体系结构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及其带来的挑战,中国将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坚决不移地连续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按照审慎原则和国际良好标准完善监管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中国银行业连续健康进展。 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历程及现状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了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华侨银行和渣打银行4家外资银行连续在上海营业。1978年,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改革开放时期。作为金融对外开放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从1980年到2006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1980年至1993年。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是,通过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外汇资金和改善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制造更好的投资环境。1980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营业性机构。在不断适应经济金融进展需要、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扩大了对外开放地域,逐步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都市和中心都市。通过十三年的进展,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13个都市设立了76家营业性机构,经营对外资企业和外国居民的外汇业务,资产总额达到89亿美元。 第二个时期为1994年至2001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对外贸易全面进展,外商投资显著增加,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差不多形成。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改善投资环境,中国实施了相关政策,完善涉外经济法规,保持了外商来华投资的良好势头,外资银行业务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迅速成长以及中资企业国际业务的进展而快速进展。在修订和完善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治理条例》基础上,中国于1994年颁布了全面规范外资银行的第一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治理条例》,规定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监管标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逐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进展轨道。银行业对外开放地域在第一时期开放的基础上从沿海都市和中心都市扩展到全国范畴,外资银行能够在中国所有都市设立分支机构。为促进外资银行业务进一步进展,中国于1996年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治理方法》,进一步向外资银行开放了对外资企业及境外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加速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进展。截至1997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到175家,四年内增加了99家,资产总额增长了3倍多。

信息化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金融机构发展趋势 1服务机构虚拟化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广泛运用,营造出一个全新的不同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而未来的金融机构将会呈现出显著的虚拟化趋势。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络银行等网络金融机构,从事虚拟化的金融服务,或者传统金融机构以现有专用网络与Internet联网,提供服务或设立网站。 2服务对象平民化 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所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互联网时代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进入,更使传统金融机构感受到威胁。同时,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使得金融机构推出小额理财产品的成本大幅下降,使小额理财成为可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将更为强烈,寻求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式也成为他们迫切的需求。可以说现实的激烈竞争和居民的金融需求要求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平民化,而互联网技术又使得这一趋势成为现实,未来的信息化金融机构的服务将会向着更加平民化的趋势发展。 3金融机构平台化 平台经济实质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三大趋势的集大成者。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建立平台能在竞争中居于有利位置,从而具有聚集各种资源的能力,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通过平台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平台通过不断增加参与者规模并且逐渐改进、完善平台商业模式来为参与者带来更多价值,最终完成平台自身的增值。 面对一个金融需求强烈、客户群体庞大但渠道稀缺的市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扩张是必然性战略选择。而同新设机构背后承担的巨大建设成本与人员管理压力相比,构建虚拟化的平台中介,整合渠道与资源,低成本拓宽销售渠道更是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4金融服务个性化 互联网通过开放、分享、个性化和分布式协作改造着传统金融,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使得金融服务的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同时服务的透明度更高,个性化更强,用户体验更好。对于信息化金融机构而言,未来的竞争更多体现在服务质量的比拼上,是否有能力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是每个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考验。 以上内容来自于《互联网金融》书籍,转载请标明出处。

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目录 为银行降成本是让利于实体的前提 (4) 现状分析:大行有存款优势,中小行更灵活 (5) 向央行借款:央行直接调控,占比整体不高 (5) 存款:银行负债端基石,大行基础更扎实 (7) 同业负债:短期限市场化负债,中小行是吸收主力 (9) 应付债券:长期稳定资金,含部分资本工具 (11) 美国启示:息差水平较高,负债端是核心 (13) 特征一:有不计息存款,对高息差形成贡献 (16) 特征二:存款种类较多,市场化低息产品为主 (17) 特征三:相比同业负债,更青睐长期的应付债券 (17) 总结:促存款结构改变是降成本政策的可行路径 (18) 政策展望:发力角度较多,银行可主动作为 (19) 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缓释负债吸纳压力 (19) 存款政策:降低基准利率,高息产品严监管 (19) 基准利率:利率体系压舱石,有望结构性调整 (19) 监管高息产品:规范无序竞争,优化存款结构 (21) 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加大投放力度 (21) 市场利率:近期下行明显,把握配置窗口期 (22) 同业负债:定价下行较明显,部分银行可增配 (22) 应付债券:特色债有望放量,锁定中长期成本 (22) 测算:中小行更受益,城商行最为突出 (23) 投资建议:降成本导向明确,建议关注股份行 (24) 图表目录 图表1: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负债主要以存款为主 (5) 图表2:2019 年1-6 月上市银行负债端各项成本率 (5) 图表3: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6) 图表4:2020 年3 月末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主要由MLF 构成 (6) 图表5:2020 年3 月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创历史新高 (6) 图表6:2019 年6 月末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向央行借款占比较高 (7) 图表7: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及其成本率 (7) 图表8:上市银行存款挂牌价(2020 年4 月26 日) (7) 图表9:2017 年以来中小型银行存款占比提升,大行则较为稳定 (8) 图表10:2017-2018 年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快速提升 (8) 图表11:2017 年末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占比及存款成本率均明显提升 (8) 图表12:2016 年以来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走势 (8)

中国开放银行发展专题分析2019(行业篇)

中国开放银行发展专题分析2019(行业篇)摘要: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席卷、新兴技术的应用、金融科技的迅速崛起,加速了金融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共建开放生态正成为银行业的新趋势。中国大型银行到新兴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等纷纷向开放银行转型,积极探索开放模式和生态平台建设,形成多模式、多形态共存。现阶段,监管规范、科技创新、开放模式、生态共建等各方面仍需各参与方的协同努力。未来,5G时代,万物互联,广连接、全场景,以及更多维的数据、更智能的服务将加快银行业开放,加速数字化转型。 1.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市场主旋律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从全球数据总量及变化可看到,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数据正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要素,数字竞争力也成为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预计到2021年,全球数据经济比重将达50%。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随着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持续发展和产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入,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增长点,同时,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据数据预测,中国数字经济比重到2021年将达55%。

2.银行业开放变革拥抱数字化浪潮 2.1.银行业加快数字化建设投资,加速数字化革命 信息技术推动了银行业与科技深度融合,驱动银行业向科技驱动发展。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IT投资规模已破千亿元,预计到2022年,中国银行业整体IT市场将超1500亿元,2018到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 近年来,传统银行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对前中后台进行数字化再造,创新数字化产品开发模式、运营模式,传统银行业态呈现服务智能化、业务场景化、渠道一体化、融合深度化趋势。2018年金融业数字经济指数规模增速超200%,中国银行业来自数字化渠道收入占银行总收入比达45%。 2.2.银行业拥抱金融科技,推动用户数字化和服务数字化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金融科技在过去五年迅速的崛起,逐渐改变人们的金融消费行为和交易习惯。数据显示,中国金融

解读我国银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解读我国银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我国银行业全面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首先,中国金融业加入WTO的过渡期将于2006年底结束,“十一五”期间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其次,无论从政策迹象还是金融实践来看,金融管制正在放松,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的融合、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最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我国银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高潮。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中国银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具备哪些特点?将重点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都是读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而不断深化发展,其发展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业务应用范围从单一项目品种到综合业务服务;业务经营模式从分散处理格局到业务集中管理全国联网运行,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完善,我国银行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规范、方便、高效、安全的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十五”科技攻关为金融行业信息化重大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十一五”规划将延续“十五”规划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安全和标准化建设。同时,“十一五”规划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确定为“建立人才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包括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等方面的银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保证各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逐步建立和不断优化银行对内提供决策支持、对外提供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银行风险防范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对客户提供服务的质量;建立合理的应用体系架构,形成产品、渠道、服务体系、决策支持相结合的综合、适应快速发展变化市场环境的技术平台,加快和促进银行的业务和产品创新,提高市场营销的能力;进一步推进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执行监督机制,规范银行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和制度的建设,实施信息安全检查和监管制度;为‘十一五’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奠定强有力的技术基础”。 具体来讲,“十一五”规划的建设重点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十五”期间,各银行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不断加大信息安全的资金投入,初步建立起了银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及时出台和制定了一批信息安全政策、制度、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专门人才;建立了各种应急处置、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成熟先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部分银行启动了应急与灾难备份系统建设。 但是,信息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灾备中心、总控中心、应急处理体系等配套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系统监控、分析、故障诊断等自动化程度不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系统故障的能力差;集约化的安全生产运行管理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对外部的依赖程度较高,抗系统性风险能力差;关键性技术、产品和服务由少数国家和个别厂商控制,远程维护服务由境外提供,存在安全风险;对于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银行缺乏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控指标。 “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安全问题的内容包括:第一,进一步加强银行数据中心与备份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数据集中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实施数据集中前的系统规划、方案设计、论证、工程实施、测试、投产前准备、切换等各个阶段,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并主动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管。在实施数据集中的同时,必须同步开展灾难备份实施的建设,同步实现灾难备份中心关键业务处理。已完成灾难备份实施建设的,要定期进行各种应急演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生产中心与灾难备份中心的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和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和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未来银行可能是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2011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2012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和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和无法企及的商机。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

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和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绩效考核和风险管理等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的海量数据资产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未来比金融脱媒更令人担心的可能是客户数据脱媒和信息脱媒,最终导致客户流失、服务能力降低。 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数据挖掘分析,商业银行将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提供全新沟通渠道和营销手段,提升客户体验;丰富客户全景视图,挖掘既有客户需求,创造新的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创造能力;优化运营流程,提升管理精确度,研究预测市场营销效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具体体现为:一是大幅提升客户体验。大数据对银行意味着巨大商机,运用大数据可以强化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那些善于利用数据分析引导决策的银行将获得更多竞争优势。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银行将由“被动”提供产品向“主动”设计产品转变,由“广泛撒网”营销向“精准制导”营销转变,由“经验依赖”决策向“数据依据”决策转变;银行对客户行为习惯和偏好进行分类汇总,提炼出客户需求信息,将即时或潜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客户;优化各类营销资源配置,以合适的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对客户实施精准营销;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解决方案,推行客户自主定制服务,极大改善客户体验。 二是引导客户及员工行为。大数据时代,对知识的占有意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回顾综述.pdf

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格局和金融体系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如何顺利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和有序地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制;金融安全 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3年。这一阶段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是,通过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外汇资金和改善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如,1980年,日本输出人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营业性机构。在不断适应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扩大了对外开放地域,逐步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1983年,颁布《关于侨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机构的管理办法》。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外资银行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1990年 8月,颁布《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13个城市设立了76家营业性机构,经营对外资企业和外国居民的外汇业务,资产总额达89亿美元。 第二阶段从1994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对外贸易全面发展,外商投资显著增加,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改善投资环境,我国实施了相关政策,完善涉外经济法规,保持了外商来华投资的良好势头,外资银行业务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迅速成长及中资企业国际业务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在修订和完善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基础上,1994年,颁布全面规范外资银行的第一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监管标准。1996年,颁布《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方法》,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服务对象限于外资企业和境外居民。1998年3月 ,发布《关于批准外资银行加入全国同业拆借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外资银行加人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人民币同业拆借和现券交易。1998年8月,批准深圳为第二个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城市。1999年7月,发布《关于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的通知》,放宽对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客户的地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的规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同业借入一年期以上的人民币资金。截至2001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175家,四年内增加99家,资产总额增长3倍多。 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中国企业和中国居民的外汇业务,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四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同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修订)》。2002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修订)》。2002年12月,在广州、青岛、珠海、南京、武汉五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2003年12月,在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四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允许外资银行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经营对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2003年12月,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人股中资银行的资格条件和持股比例。2004年12月,在昆明、北京、厦门、沈阳和西安五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2005年12月,在汕头、宁波、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南宁七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2006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06年12月,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 在整个金融业渐进式有序开放进程中,中国在履行加入WTO承诺的同时,还根据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在承诺之外积极实施一系列自主开放措施。一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提前向外资银行开放了西安、沈阳、哈尔滨、长春、兰州、西宁等城市的人民币业务,放宽其在这些地区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资格条件,为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开辟了绿色通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其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的申请。二是适时调整外资银行营运资金政策,逐步减少经营本外币业务的营运资金档次,降低营运资金要求。三是允许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同步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代客境外理财及托管业务,允许外资银行开办代理保险业务。四是根据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订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允许香港和澳门地区银行以优惠条件在内地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五是调整外资金融机构参资人股中资银行比例,允许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按照自愿和商业原则投资人股中资银行,参与中国银行业改革。中国加入WTO以来,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90家增加到312家,剔除机构合并等因素净增加122家。同时,中国银监会还高度重视并始终坚持改革与开放并举、开放与监管并行、监管与服务并重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二、正确看待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