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指导

发展心理学复习指导
发展心理学复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发展的内涵

在地球上众多生物构成的进化等级中,人类处于最高等级,具有与其他物种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人类所具备的高级心理机能和社会结构,是种系进化和个体发展的产物。

从种系进化的角度来看,心理发展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获得高级心理机能和人类社会结构的过程。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发展是一个人要获得高级心理机能、要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一份子所必须经历的一个发展过程。

从成熟意义上来讲,心理发展是指各种心理过程向着机能水平提高、协调性加强的方向发展。(早期认识,非专业人员的理解)。

从现代意义上对心理发展内涵的理解,即包括成熟意义上的发展,还包括伴随生理机能的衰退而出现的心理过程的有规律的变化。

2.研究成年期和老年人心理发展的意义

研究成年期和老年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成年个体的心理同样具有发展的潜力。

1)在生理成熟之后,个体的心理并不是静止不前的(即心理还在发展)。

2)个体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任务,每种任务都代表了社会对一个人在特定时期的发

展要求。

3)个体应付这些任务的情况,决定了他成年期的生活质量,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看

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第二,儿童的发展与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成人的问题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儿童的发展(如父母婚姻、工作压力、经济的问题,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及情绪问题等)。

第三,研究老年人的心理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福利和安置等问题,(如保障老年人权益、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等),有利于从不同视角认识生理与心理的关系、理解心理活动的本质。

3.除成熟期心理机能的进行性发展外,心理发展还包括成年期的心理变化和老年期

心理的退行性发展。(填空)

4.心理发展是在生理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进行的,年龄或

社会角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参照系。

5.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亦称为毕生发展心理学。

6.发展心理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发展心理学即是理论性很强的

基础心理学分支,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7.任何学科中的研究问题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描述现象,另一类探讨现象发生的原因

和过程。这两类问题分别称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解释性研究是学科成熟的标志。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是指描述个体心理发展模式的研究。

例如:智力、语言、记忆、人格是怎么发展的。描述性研究在发展心理学的早期阶段,以及新的研究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解释性研究是探讨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的研究。

例如: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等。通过解释性研究能够获得对心理本质的认识,也能为干预心理发展过程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9.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存在三种争论:遗传与环境之争(也称“自然与教

养之争”)、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

10.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为先天遗传因素和生物(或成熟)因素;另一类

为后天环境因素和文化(或教育)因素。

11.先天遗传因素表现为一个人内在的基因结构,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生理特性(如性

别、肤色、身高、长相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气质、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特征。

12.后天环境因素包括一切与遗传相对的、外在于个体的影响因素。(如营养、医疗卫生条

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人格特征和社会关系、社区环境、学校教育、本民族的风俗文化、社会历史、道德价值体系等)(多项选择时能识别哪些因素属于后天环境因素)

13.二因素论:

14.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请论述

关于遗传与环境作用的理论)

1)在发展心理学中,始终存在着关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争论,

通常称之为“遗传与环境之争”。相关的理论主要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交互作用论等。

2)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

3)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

4)二因素论(试图调和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心理发

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斯特恩(也译作斯腾,提出“心理发展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辐合的结果;两种因素同为发展不可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可因事而异”),吴伟士(“遗传与环境不似相加的关系,而较似相乘的关系”)——(注意两个人物的名字,多项选择)

5)交互作用论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表明,染色体与分子内的物质环境相互作用,基因也存在移位和变化等。

其次,基因的作用存在时间表,机体内外的环境因素是影响时间表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最后,遗传的作用离不开环境因素,遗传决定的只是一种倾向性或易感性,个体是否表现出遗传的性状或心理特征,还要取决于环境因素。

在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时期,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会有所不同。

交互作用理论还认为,个体自身在其心理发展中起着能动的调节作用,心理结构作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反过来会影响遗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

(此处可能单独出题目:遗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回答只要第5部分)

15.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什么是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

关于心理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争论,一般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

关于心理发展的时间模式有两种观点(“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的具体内容):

1)一种观点(连续性性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连续的变化过程(从时间维

度上看,心理发展曲线是一条平滑上升的曲线)。强调环境因素的理论通常这样认为,如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

2)另一种观点(阶段性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从时间维度上看,

心理发展曲线是一个阶梯状的非平滑折线)。强调生物成熟因素的理论倾向于持这

种观点,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新老精神分析理论等。

3)现代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发展既有一定的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是连续性与阶段

性的统一。

16.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本教材的阶段划分)

婴儿期:0-1

前幼儿期:1-3

幼儿期:3-6、7

童年期(学龄期):6-12

青少年期:11、12-25、26

成年期:25、26-60、65

老年期:60或65岁以后

17.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指的是应该注重不同文化中普遍性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还是注重不同文化和亚文化下心理发展的独特特征,是研究侧重点不同的体现。

1)有的研究者注重对普遍性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他们认为,生物性成熟因素是影响

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无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心理发展规律应该都是相同的。如皮亚杰的思维发展四阶段是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文化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

语言,还决定了思想和行动,因此应该研究不同文化和亚文化下的心理发展的独特特征。

3)“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是研究侧重点不同的体现。当前研究趋势,文化差异和个

体差异越来越受重视,是对过去普遍性研究的一种调整。

三、发展心理学简史

18.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是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自然与教养之争在哲学中可以找到它的渊源,两种极端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为洛克与

卢梭。代表观点是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0.什么是“白板说”?应对此如何评价?

白板说:

洛克否认存在天赋观念,认为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来自经验;通过联想法则,观念之间发生联结,产生新的观念。他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将决定这块白板上将出现怎样的图画。(因此,洛克重视儿童教育,反对体罚)所以,洛克的这种观点被称为“白板说”。

评价:

1)洛克看到了经验或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他思想中的积极成分。

2)但他完全忽略了人的生物属性或先天禀赋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他没有看到心理

与生理之间的联系。

21.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对此如何评价?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想,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具体观点是:

1)儿童天生具有一些美好而高尚的观念(如公平、慈悲等),儿童是“高尚的野蛮人”

2)(在自然的状况下,儿童的美好天性会渐次得到展现,但是在不良的社会制度中,

这些美好的天性会被扭曲或掩盖,变得自私与贪婪。因此)

儿童教育应该在自然状况下进行,尽量避免社会文化的影响,让儿童的美好天性自

然展现出来,并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

评价:

1)卢梭看到了先天因素与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是他的思想中积极的地方。

2)但是他忽视了教育的作用,对社会制度的批判态度,导致他将人的理想发展与社会

制度对立起来,是过分简单化的解决之道。

22.达尔文

1)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同时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先驱。

2)达尔文是最早使用日记法记录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者之一,着作《一个婴儿的传

略》。

3)达尔文认为,人类的意识与动物心理之间不存在鸿沟,他们在发展上是连续的,心

理具有适应环境的机能。

23.高尔顿

1)高尔顿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2)高尔顿用“家系研究法”论证遗传是决定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3)“优生学”的概念是高尔顿提出来的。

24.普莱尔

1)普莱尔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婴儿的感知觉能力,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1882

年,这本书的出版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5.霍尔

1)在儿童心理学诞生初期,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推动作用最大的人物是霍尔。

2)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杂志》

3)霍尔的代表着作,2部:《婴儿研究手记》,《青少年期:青少年期的心理学及其与

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作者名字很简单,着作名称很罗嗦)

4)复演说:霍尔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发展历史的重演,他说“一两的遗

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具有明显的遗传决定论倾向。

26.比内、西蒙

1)比内与西蒙是智力测验的创始人。

2)1905年,完成了第一套智力测验《比内-西蒙智力测验》,并提出了智商概念

3)IQ=MA/CA×100,IQ智商(也称为比率智商),MA-心理年龄,代表绝对智力水平,

CA-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是指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发生认识论是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几何、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由于这种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基本问题,所以称之为发生认识论。

2.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学也称作“日内瓦学派”

3.皮亚杰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认知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容、机能、结构三种

属性。认知的内容是动作,认知的机能是适应与组织,结构是一个遵循一定方向和一定次序的变化过程。认知结构称作格式(scheme, 图式)

4.格式(图式):

答案一:

格式,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指的是认知结构,它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最初是一些彼此孤立的简单的无条件反射反射动作,通过适应和组织机能,格式变得更复杂,并彼此融合形成新的格式。(注:“格式”或“图式”,顺答时要一致)

答案二:

格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知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5.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图式时,图式总是从已有的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

图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够被纳入现有的图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作同化。

6.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图式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

叫做顺应。

7.同化和顺应总是同时出现,不能单独发生。如果只有同化,认知就会停滞不前,心理

就得不到发展;如果没有同化只有顺应,心理发展将失去连续性。(选择题,关于同化与顺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8.皮亚杰认为,主体认知结构具有主动的选择和建构机能,因此人们将皮亚杰称为“建

构主义者”

9.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四种(多项选择、简答)

1)生物成熟因素

2)动作及与动作相伴随的经验

3)社会互动和社会发展(可能拆开呈现,如A社会互动,B社会发展)

4)先天的平衡过程

10.平衡过程:

答案一:

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和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的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答案二:

平衡过程指的是一种使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的先天的机制,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图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11..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

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做客体永存。

12.客体永存被称为认知发展中的“哥白尼革命”。

13.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14.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15.象征性功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

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16.运算:皮亚杰用运算来代表一种内化的、可逆的动作,这种动作使儿童把过去同一类

别中孤立的(替换为:一些)动作表征组合在一起,儿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偿

或可逆的关系,从面获得对一个变化体系中不变量的认识,因此,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现象的束缚,获得逻辑性。

17.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思维上的种种不足。在感觉运动阶

段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在前运算阶段表现为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或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局限性的表现。

18.皮亚杰也使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来取代“自我中心”与“去自我中心”。

19.去自我中心: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对

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形成对世界的心理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己对事物的感知觉,所以他开始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

请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表格,将重要知识点组织起来。

20.里比多: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术语,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中所携带的心理

能量,它具有驱使个体行动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

21.超我:是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代表的是习俗、道德和法律等社会约束力。它的作用是

抑制本我中那些被认为是恶的、可耻的欲望。

22.本我:储藏力比多的人格结构叫做本我,它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活动遵循快乐的原则,

即获得快乐就是好的,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

23.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它调节本我与社会的关系,为满足本我的需要而服务。

24.弗洛伊德引用一名诗人的话来说明早期经验的影响“儿童是成人之父”。

25.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五个阶段:

1)口唇期 0-1岁;

2)肛门期 1-4岁;

3)生殖器期 4-6岁;

4)潜伏期(6—青春期前)

5)生殖期(青春期)

26.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与心理危机。记住表格内容

27.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比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能够更好的反映心理发展中的个体差

异。

28.操作条件作用:是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积极的结果

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则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29.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潜

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最近发展区比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能够更好的反映心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30.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所引起的紧张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31.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P217)

32.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个

过程称为观察学习。

33.高级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指的是由个体内部活动引起的、具有主

动性和随意性的、概括的、抽象的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观察、随意注意、词的记忆、抽象逻辑思维和高级社会性情感等)。

34.内化:工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就将人类社会发展

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了,这个过程就是内化过程。

简答与论述

35.如何理解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什么是发生认识论?)

1)发生认识论是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

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所以称之为发生认识论。

2)皮亚杰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认知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容、机能和结构三种

属性。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格式日益复杂化、不同格式日渐融合的过程。

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影响认知发

展的因素有四种:生物成熟因素、动作及与动作相伴随的经验、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先天的平衡过程。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对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持交互作用的观点,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必须通

过主体的过滤和组织作用才能实现。他认为,儿童智力来源于动作,这是智力活动

的本质,体现了皮亚杰对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强调。另外,他通过守恒

概念的发展揭示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是创造性贡献。

5)对皮亚杰理论的批评主要在于:他用来测查儿童能力时所使用的一些科学任务离儿

童生活太远,可能低估儿童的能力;他认为发展阶段不可超越,但后来研究证明并

非如此;他可能低估了社会交往和教育对儿童认识发展的影响等。尽管他的理论可

能存在一些不足,但仍然是儿童认知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

36.试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1)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就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中的基本问题,

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对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持交互作用的观点,强调环境对

心理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主体的过滤和组织作用才能实现。他认为,儿童智力来源

于动作,这是智力活动的本质。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华生和斯金纳认为,心理发展就是行为改变的过程,心理

完全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发展起来的。华生用经典条件反射来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还能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

杜拉,他认为人的认知在行为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3)这两类观点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作用;而皮亚杰认为儿童的

心理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皮亚杰的理论中,主体本身

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决定于环境刺激,主体认知结构具有主动选择和建构的机能。

4)相同之处:行为主义理论中的社会学习理论同发生认识论一样,也强调了认知在行

为改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7.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相联系的感知觉来

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

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

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理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

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 2-6、7岁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

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

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

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

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

论,既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感情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

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

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衡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

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

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

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

维工具。

38.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1)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2)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他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他完全生活

在此时此得的世界中。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的思维

开始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形成对世界的心理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

依赖于自己对事物的感知觉,所以他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皮亚杰将儿

童思维上的这种发展称为去自我中心。

3)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在三山实验之类的任务中表现出

对他人观点缺乏认识,在语言交流时常常自说自话。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

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

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自我中心是儿童认知发展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局

限性。

39.试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包括经典学习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相同点:这三种观点都认为心理发展就是行为改变的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发展的。

不同点:

1)经典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华生用经典条件反射来解释儿童心理的

发展。

2)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还能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学习。操作条件作用是指一种行为的

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

罚。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则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3)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他认为人的认知在行为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个过程称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结果是儿童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或抑制自己的行为。

40.试比较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相同点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不同点

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的动力作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满足、被

压抑的欲望会进入无意识,在无意识中继续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提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根据力比多在不同时期投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理性自我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以自我的

理性调节作用为核心,提出了心理社会理论,并根据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艾里克森认为,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危机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解决,个体相应就形成积极人格成分;心理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在于生物成熟因素,社会的期望也是成长的动力,心理发展不是停止在青春期,而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附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

简答 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那些原则?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哪些方法? 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点? 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哪些特点? 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1.分析个性开始形成(发生)的几个主要标志。 12.从哪几个角度分析学前儿童的能力? 1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4.什么是依恋以及依恋的特点? 15.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16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方面? 17、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上? 18、3-6岁儿童记忆发展特点是什么? 19、儿童思维发展的方式有 哪些? 20、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21、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是指什么? 22什么是实验室实验法? 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3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 趋势是如何表现的。 24 儿童在学前期第一信号 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 关系 25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 展的主要阶段 26简述弗洛伊德的学前年 龄的人格发展理论? 27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 包括哪些阶段 28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 29 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的 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什 么? 30教育是否属于社会因 素?它的特殊性是? 案例 1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 切 2 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 3 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 事 4 抓蜗牛,吃饭特别快。 5 神童”方仲永 6 优异成绩与注意力 7 小班穿错鞋 8 对广告词熟记于心 9智力超常班招生新生 10和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玩。 论述题 1.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 务和意义? 2.试述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 3. 试述幼儿对事物的理解 的发展趋势? 4.试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5. 试述如何看幼儿意志行 动的发展? 6.试述学前儿童智力与非智 力因素的关系? 7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8.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 客观因素? 9.试述如何正确认识影响学 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 观因素的互相作用? 10.试述埃里克森对人格发 展阶段的基本观点。 11 试述幼儿教师应如何感 知觉规律组织教育教学 活动? 12 试说明思维的发展对学 前儿童心理的意义。 13.试具体说明幼儿自我评 价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14 运用实验室试验法研究 幼儿心理时,应该注意 什么问题 15 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哪 些影响? 16社会因素对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17 试论正确理解儿童心理 发展年龄特征的必要性 19 试述学前儿童思维基本 过程的发展情况。 20结合词汇发展特点如何 促进儿童词汇的发展? 三、简答题 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 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 彻那些原则?1客观性原 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 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 客观条件。(2)任何结论都 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 据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 原则.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 哪些方法?答案:1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 法)3测验法4间接观察法 (调查访问法,问卷法)5 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 阶段有哪些?答案:学前儿 童感知的发展,大致可分为 以下几个阶段。(一)原始 的感知阶段。儿童最初的感 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二) 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 的概括过渡阶段。初生后的 一年,知觉的恒常性——知 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 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三)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 阶段。3岁以后,儿童对物 体的感知,渐渐和有关概念 联系起来。 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 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第一、注意使儿童从环境中 接受更多的信息。环境中各 种各样的事物构成一个源 源不尽的信息流,不断地出 现在儿童周围,但是儿童对 其中的信息接受的情况大 有不同。注意使儿童捕捉到 更多的信息。第二、注意使 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 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 动作,并为应付外来刺激准 备新的动作,把精力集中于 新的情况。 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 点?答案:1.反复背诵或自 我陈述。年龄较大的幼儿, 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以 避免遗忘。有时,边识记边 自言自语的说出记忆材料 的名称或内容。2.使记忆材 料系统化。幼儿中期以后, 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对 记忆此案料加以整理,包括 归类,联想等等。3.间接地 意义识记。年龄越大的幼 儿,还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 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的组成 规律,以帮助记忆。 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中的主要作用?答案:1内 化作用。内化是人类心理活 动的特点。内化是指外部动 作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都是 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外部动 作。在内化过程中,表征起 着重要作用。2过渡作用。 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 的中间环节。儿童在感知的 基础上,通过表征活动才可 能产生思维。 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 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 哪些特点?答案:1记忆表 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岁 儿童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 曾经感知过的情景,只不过 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2 简单的相似联想。最初的想 象是依靠事物外部的相似 性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 起的。3没有情节的组合。 最初的想象只是一种简单 的代替,以一物代替另一 物。 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 造性想象发展。表现在哪几 个方面?答案:一、从想象 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 有意性。二、从想象的单纯 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再造 性。三、从想象的极大夸张 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 性。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 在哪几个方面?答案:一、 思维方式的变化:1. 直观行 动思维;2. 具体形象思维; 3. 抽象逻辑思维二、思维工 具的变化:1.思维活动主要 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 动的总结;2.语言伴随动作 进行 3.思维主要依靠语言 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 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 用。三、思维活动的变化; 四、思维内容的变化。 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的意义?答案:一、 意志的发生发展使学前儿 童认识过程中的有意性发 生和加强。二、意志的发生 发展使学前儿童对心理活 动的支配调节能力提高。 三、意志的发生发展促进学 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 成。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小案例及分析

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 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 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6.学前儿童感知和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心理学小案例及分析

发展心理学小案例及分析

————————————————————————————————作者: ————————————————————————————————日期:

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 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当犟儿子遇上倔爸爸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 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再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注意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学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 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 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普莱尔” -《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 遗传与环境之争”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 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 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 P56 -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 P54

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这种题型一般考核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考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可能会涉及该门课程的多个章节,考生应该充分发挥联想的功能,抓住理论要点,结合案例做出深入分析。千万不要紧张,轻易认为超纲,因此影响自己的答题思路,或者干脆不答题了而失分。 总之,方法和技巧仅仅是技术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考生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全面掌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考出好的成绩。 面对一个案例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第一点,得好好的读几遍,一般的案例表述还是文字表述,阅读。就是要认真、仔细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案例材料,要认真阅读材料包括题目本身的材料信息。一般的考试我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三遍,要理解这个材料说的是什么事,心中要明白。我们的考试也好,还是我们教材示范也好,还是我们平时在网上提供的资料我们本着一个节约成本的原则,我们提供的材料是短小精悍的,不要怕费时间。另外,我们的问题和材料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材料里的事实和情节与我们的讨论的问题是有直接联系的,但是要练就这个思想的功夫还是要有一个过程。另外,我们文字教材里用的这些案例的材料我们在考试中会有选择的使用,所以大家不要有顾虑,只要你认真的学习了文字教材,考试中面对案例题目时你不会有陌生感,第二你原来就有所考虑,但是考试时你一定要与题目结合起来重新进行整体思考。用心思考问题的作用在于可以强化我们一种理性思维,另外通过答题来总结我们平时对于这些理性思考的一些想法,综合这些想法,最后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点,阅读好材料过后,如何下笔呢?如果有前面认真阅读的基础,你的思想已经在你的脑海里产生了,这时最重要的一点下笔最关键的事情是审题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很重要,在下笔之前你心中知道这个回答主题是什么,说的是什么问题,应该有什么样的表述的观点,这是要结合你自己的经验,不要照搬书上的。按照自己想的东西写的主题就是你想要的东西,我主张直接表达主题。比如,题目中要求根据这则案例材料来分析某某教育思想或某个观点,这是现行考核案例分析的一个基本模式。我想,我们对于需要分析的教育思想或观点,不要死抠书上的表述方式,回忆老是去背是不好的学习方法,要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富有生活味的语言表述出来效果是最好的。接下来呢,应该回应案例材料所提供的情节或事实来加以评述,也就是说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思想来答题,还要回过来根据案例提供的内容,这一方面是自我论述,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考查你对于案例主要的题旨内容、关键的事实情况你掌握的情况。因为你还要针对这个加以评述,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是要超越案例,要有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如何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适当地深化讨论,形成完整的回答。 第三点,要特别提醒一下,案例分析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如果发现照抄“标准答案”之类的现象,是应当视为失败的回答,分数也是不会高的。真正好的分析,应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范例,值得大家在总复习时候多加以总结。 一、儿童的案例 案例1:下面是三个婴儿的行为。玛丽在母亲离开丢下她一个人在房间里时,嚎啕大哭,一位陌生人前来安慰,她很不情愿与之接近。母亲归来立即靠近,寻求接触,甚至带着眼泪作出微笑,情绪迅速平复好转,并主动与母亲一起玩耍。 麦瑟林的表现则是另一番景象。母亲离开时似乎无动于衷,转过脸径自拿起玩具玩耍起来。陌生人走来也不回避,但一个人留在房间里时有些不安。母亲回来也没有显出高兴,甚至躲避与母亲接近,身体移开,目光转移,仍去自己玩耍,显得很冷淡 然而,汤姆表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母亲离开时十分痛苦,第二次离开时尤甚。对陌生人的接近抗拒、退缩,母亲回来后理应受到安慰,但他却显得既要与母亲接近,又要拒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