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隋唐盛世、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隋唐从统一到盛世到分裂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归纳“贞观之治”的原因和意义、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隋唐盛世的表现、原因,民族交融的表现、原因

2、教学难点:隋唐盛世的原因

教学方法叙述法,观察法,谈论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隋朝的盛与衰

1、隋文帝

展示材料,感受隋朝盛世,请同学概括“开皇

之治”的表现,并思考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

2、隋炀帝

展示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包括大运河的图),思

考如何评价隋炀帝?

二、唐朝前期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前期的繁荣

(1)李世民的上台与“贞观之治”。展示材料,请

同学用几个词描述唐太宗统治下唐朝的社会状况;

展示出材料,分析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2)武周政治: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3)“开元盛世”的表现,展示材料,让学生感

受开元年间,唐朝达到了鼎盛

2、民族交融

展示武德(高祖)九年——贞观(太宗)末年

——总章(高宗)二年的疆界变化图,感受版图的

变化。体会版图的变化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分别介绍唐朝是如何处理与东、西突厥,吐蕃,

粟末靺鞨的关系的,请同学概括唐朝处理与周边民

族关系的主要措施,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

培养分析、概括的能

力,历史解释的能

力;培养唯物史观

结合史实进行分析,

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与史料实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

历史信息的能力;提

高历史解释能力

感受隋唐的繁盛,体

会我国辉煌灿烂的

文明

观察地图,培养时空

观念

培养家国情怀,

于边疆的稳定、版图的扩大、经济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小结:隋唐的繁荣,与国家的统一是分不开的;同时与统治者合理的对内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隋唐盛世,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历史。

三、唐朝后期的证据与五代十国

1、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后促使大唐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因素

2、结合教材中展示的五代十国的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含义与地理分布,体会国家由统一再次陷入了分裂。

四、小结

国家统一、统治者恰当的对内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使得隋唐出现了多个治世局面,但是开元盛世后,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培养唯物史观

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正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壮大,提高家国情怀。

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读图,分析问题,培养时空观念

课后反思

容量比较大,要讲清楚三个问题,时间比较紧张。因此,每个问题都讲的不够深入,设问虽多,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不多,设问缺乏层次性,这是需要改进的。

落实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方面相对做的稍好一些,但是史料实证方面相当欠缺,没有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史学的研究精神、治学精神,一直在就史料分析史料。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十国地图——图说五代十国时期中国 版图 转载网络 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后梁开平年间开平元宝 五代十国应天元宝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后晋后汉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后梁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8年)是在唐朝后形成的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北方是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方则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总之,这是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后被赵匡胤统一,建立宋朝. 前蜀后主王衍简介日夜饮酒爱好奢侈的玩乐皇帝 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王建第十一子,许州舞阳人(其故里今属舞钢市),母亲是王建宠妃徐氏。前蜀后主,918―925年在位,共七年。 前蜀后主王衍(公元899年-926年),王建子,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学案(无答案)岳 麓版 【学习目标】 1.了解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子午线以及唐朝的医学成就 2.体会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讲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情境一:欣赏赵州桥的图片。这座看似普通的桥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呢? 情境二:观看视频《四大发明·印刷术》。印刷术产生于何时?这一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 二、自主学习 1.问题导学 隋唐时期有哪一些显著的科技成就? 2.自主练习 ①赵州桥: 设计者:朝工匠设计和主持建造。 历史地位:赵州桥是的石拱桥。比欧洲最早建立的石拱桥早约年。 ②雕版印刷术: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和 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帝时出现,唐朝晚期,雕版印刷术已比较兴旺。著名的印刷中心 有:和等地。 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晚唐印制的《》。 意义:有利于。 ③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僧一行的主要贡献:首次实测的长度;制定《》,形成了我国古代成熟 的体系;首次发现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的发现早了近年。 ④唐朝医学方面的成就: 孙思邈:编成了《》一书。后世尊称他为“”。 唐政府颁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性专著。 三、合作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自主练习中的疑难问题。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质疑:; 。 2.教师质疑: ①赵州桥历经1300多年,至今仍巍然屹立。想一想,它在今天有何价值?

②孙思邈的高尚医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总结升华 隋唐时期,科技成就显著: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僧一行是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孙思邈被后世称为“药王”。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是科技进步的前提;科技进步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六、课后学习指导 1.古人用“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形容下列哪项建筑() A.赵州桥 B.长城 C.运河 D.大雁塔 2.下列科技成就在隋朝时期就出现的是() ①赵州桥②雕版印刷术③《金刚经》④《千金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3.如果你在唐朝时写作了一本论著需要出版,从印刷速度以及成本方面考虑,可以选择 A.人工手抄 B.活字印刷 C.雕版印刷 D.电脑录入() 4. 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雕版印刷品等文物。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5.请完善下表: 6.科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观察下列图片: 图1 图2 图3 请回答: ①图1是我国古代哪一建筑?它是由谁设计和主持建造的?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②图2和图3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各有怎样的科技成就? ③你还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一些科技成就呢?请列举两项。 科技成就人物所处朝代历史地位赵州桥 《金刚经》 子午线 《千金方》 《唐本草》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PPT课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重点:隋唐盛世局面的形成、民族关系。 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盛世的关系、藩镇割据的形成。 一、隋朝 材料一: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巩固统一)、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材料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修建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二、唐朝 (一)唐朝全面繁荣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体会总结唐朝的“繁荣” 材料一:唐初以均田、租庸调等制,奠下立国根基,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彩多姿的大唐风采。——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自信心也日积月累。……在最初的100年内,人户的登记不断增长,国家仓廪库藏也愈为充实,上下之间呈现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二)民族关系 材料一:626年(武德九年九月)“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627年(贞观元年)“朕以天下为家。” 644年(贞观十八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647年(贞观廿一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尽管“天可汗”这个新头衔主要是象征性的,但并非无足轻重,而且它证明了太宗的帝国理想既包含中国人也包含游牧民族,他认为这是自己特有的贡献。于是,他声明夷狄与中国人享有共同的天性,统治者的仁慈保护必须包括两者。都护府散布于中国边境:安西(西突厥、西域和吐蕃)、北庭(突厥诸部)、单于(统治东突厥)、安北(回鹘和其他的铁勒游牧民族)、安东(朝鲜、契丹、奚和)和安南(现在为越南的外族人)等六大都护府。与严重胡化且听命于非汉族军事长官的唐代边境军队一起,这些都护府形成了唐边境防卫和治理的基础。 ——潘一红《天子与天可汗》材料三: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材料反映出唐朝(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唐末五代藩镇割据 材料一:唐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管理,委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为防御边疆诸强敌,守住已开拓的疆土,唐廷吸取教训,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政府任命一批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也被委任为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中期以后出现“藩镇跋扈割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学案 岳麓版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 主备教师:周华锋学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赵州桥、雕版印刷术,体会、认识中国古 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 个人卫生习惯。 3.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 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2.我国早在(商)代就知道刻字技术,(战国)时,刻石和印章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大约在(隋文帝)时就出现了。 3.(晚唐)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后来,雕版印刷术传到(朝鲜)、(日本)等地。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4.唐玄宗时,在世界上首次主持实测出子午线长度的是(僧一行),本名张遂。他制定出《大衍历》,形成了我国古代成熟的历法体系。他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提出的恒星自行观点早了近(1000)年。 5.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主张医生不贪,有同情心,对患者一视同仁的是隋唐的(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后世尊称他为(“药王”)。孙思邈出生于(隋)朝,死于(唐)朝。 (二)合作探究 1. 印刷术曾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印刷术,我们的学习和文化生活将会有哪些困难? 提示:许多人没有书读;要读书就得去抄书; 不可能阅读到报纸;不可能出现知识经济时代。其他言之成理的变可。 2. 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有哪些值得继 承和发扬? 提示:一是生活要有规律,要依时养生。二是强调运动锻炼以养生。三是强调饮食和卫生保健。四是注重育儿。 (三)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 1.赵州桥的特点 2.雕版印刷术的意义、《金刚经》 3.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4.药王孙思邈 (五)达标训练 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C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金 刚经》 D.《步辇图》 2.一座古代石桥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依然屹 立在洨河上,“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宵”,这座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是隋朝的 (A )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优秀教案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杨贵妃图片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一)“安史之乱” 1.师提问安史之乱开始结束的时间。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师生共同探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影响? 材料一:(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天宝年间,边缜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藩镇割据与唐朝衰亡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三)五代十国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2.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五代十国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隋唐及五代十国一

第三單元隋、唐及五代十國(一) 【隋代之建設】 (1) 營建兩都 隋文帝時,有鑑於長安城規制狹小,而且長期經歷戰亂,殘破太甚,乃下令在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稱大興城,其城面積約七十平方公里。其後煬帝即位,為了加強對關東及江南地區的控制,於是命宇文愷於洛陽舊城西面營建東都,規制與大興城相近。二城均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亦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城市。 (2) 重修長城 隋朝曾屢次修築長城。文帝時,為防禦東突厥的入侵,乃修築了自靈武至朔方的長城;至煬帝時又再修築自榆林至紫河的長城,以保障關中地區及國都的安全。 (3) 修築馳道 為了國防及經濟的需要,煬帝先後修築了兩條大道。一條由洛陽穿過太行山,直達北方的并州,稱為馳道;另一條由榆林起至東北的薊城,稱為御道。馳道及御道的修築,不但貫通華北的東西交通,而且更加強了中國南北的聯繫,改善了兩地的交通。 (4) 設置倉窖 為供養關中的軍民,隋朝便在各個交通樞紐要地設置倉窖,以儲存收納而來的糧食,方便運送到京師。文帝時乃興建官倉,於衛州罝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煬帝時定洛陽為東都,於是又建置了含嘉倉、興洛倉、迴洛倉等。官倉之規模鉅大,如煬帝大業初所興建的含嘉倉,共有二百五十九個糧窖,大窖可儲糧達一萬多石,小窖也可以儲糧數千石,另外如興洛倉築有三千窖、迴洛倉亦有三百窖。此外,文帝又下令各地設置義倉,於民間秋收時,每家按貧富分三等出糧若干,儲藏於義倉,

以備於凶年時賑濟災民。 (5) 開鑿運河 文帝即位後,鑑於南北朝的對峙,江南和江北的交通受到阻隔,民風習尚漸有不同,為避免南北長期分裂之患,遂廣開運河,以貫通南北。此外,為解決兩京糧食的供應運輸,乃下令開鑿廣通渠,為隋代修築運河之始。隋代所開鑿之運河總計有五條,分別為: (一) 廣通渠:公元584年,文帝下令宇文愷開廣通渠,引渭水由大興城通往 潼關,全長三百多里,自此關內漕運稱便,唐代仍沿用此渠。 (二) 通濟渠:公元605年,因定洛陽為東都,故煬帝下令開鑿通濟渠,由洛 陽引穀水、洛水入黃河,再由板渚引黃河經泗水,在盱眙入淮 河,全長千餘里。 (三) 邗溝:又名山陽瀆。公元605年,煬帝又開邗溝,乃於淮水南岸的山 陽,引淮水南達江都入長江。 (四) 永濟渠:公元608年,煬帝下令開鑿永濟渠,南起洛陽城,引黃河、沁 水、淇水,北通至河北涿郡,以作為遠征高麗的物資供應線, 而涿郡亦因此成為東征高麗的基地。 (五) 江南河:公元610年,煬帝為巡幸江南,乃下令開鑿江南河,由長江南 岸之京口,引長江水至餘杭而入錢塘江,全長八百里。 總計隋朝大運河全長五千多里,以洛陽為中心,東北通至涿郡,東南通至餘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及錢塘江五大水系;而大運河又流經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和浙江的廣大地區。它鞏固了統一的局面,特別是對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成為貫通南北的大動脈。 【隋代建設的影響】 (1) 政治方面 隋代行關中本位政策,以關中地方作為政治核心,進而控制全國。大興城的興建,便是為了關中本位而來,而洛陽城的興建,亦是用作為關中的屏障,既鞏固關中這政治中心,又能加強控制關東和江南地區。此外,運河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从隋唐建立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盛世局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维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难点:评价历史人物;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知识概览】 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隋朝的建立实现了这个国家的重新统一。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纽约的唐人街》,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唐人街。 教师介绍:所谓的唐人街指的是在外国一些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叫做唐人街呢?这是因为历史上唐朝时期非常强盛,声名远播欧洲,唐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那么,我国历史上隋唐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讲授新课】 框题一:隋唐的统一 『新知讲解』 (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教师讲解: 1.隋朝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公元589年,隋灭陈。 意义: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结合教材,概括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 学生展示: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含嘉仓考古遗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食货典》

高考历史——隋唐五代十国知识点

隋、唐、五代十国: 政治: 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隋,在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工、刑 中书省: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六部:负责具体实施 三省六部运行机制: 如:皇帝想在宫殿内修房子→将这一想法告诉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相关文件→交给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交给尚书省执行 皇帝想在宫殿内修房子→将这一想法告诉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相关文件→交给门下省审议→审议不通过→返回中书省修改→修改后再交门下省→门下省重新审议(只有门下省审议通过才能交给尚书省执行) 选官用官制度: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朝出现后,一直持续到1905年) 隋炀帝时期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 唐太宗时期设置“明经”、“进士”两科 ↓ 武则天时期开创“武举”和“殿试” 科举取士的意义: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官僚集团精英化);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将选官用官的权利从地方收归到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推动了唐诗的兴盛,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 科举取士的局限性:片面重视文化素质;选拔的官员听命于皇帝,为皇权服务;到了明朝时期异变为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藩镇割据(节度使) 节度使,是一种武将管理地方的制度,最初职能是镇守边疆。但随着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崩溃,募兵制的兴起,节度使权利发生变化,节度使有权在统辖范围内征税、征兵、任命官员,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最终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平定后,节度使继续存在,中央集权继续受到严重的威胁。 外重内轻: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藩镇力量强于中央,这种模式极易形成割据势力。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教案说课稿教案

一、课程标准: 1、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力。 2、了解雕版印刷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 展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实测子午线,药王孙思邈。 ①通过观察《赵州桥》图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印章与手写速度比较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 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象进行观察、提炼信息并 深入探究。 ②通过实践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隋唐雕 版印刷的情况,通过换位假设、逆向推理认识雕版印刷发

明的意义。 ③了解隋唐时期天文和医学的重要成就,学会以问题做引导 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②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赵州桥与雕版印刷术 难点:僧一行测量子午线与药王孙思邈四、教学方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谈话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课: 前面几课,我们学习关于了隋唐时期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睦融洽,对外交往开放频繁,处处体现了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征的基础上,隋唐文化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文化的一个方面——隋唐的科学技术。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内容:赵州桥。 1、赵州桥:

历史地理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地理》试卷 姓名:任课老师: 学号:班级: 一、填空(共10分,每空格1分) 1. 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划分以()为主要因素,同时顾及()、(),在中央集权稳定的前提下,最理想的是三者兼顾。 2.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 3.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指的是() 4. 历史上黄河泛决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和下游()。 5. 民国时期1914-1928年实行()、()、()三级制。 二、选择(共30分,每小题3分。把最恰当的答案题号填入括号内) 1.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域是:() A.县级政区 B.省级政区 C.州级政区 D.乡或镇 2. 《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A、黄宗羲 B、章学诚 C、顾祖禹 D、顾炎武 3.唐代时期刺史是()的长官。 A. 府 B. 州 C.郡 D.县 4.在的主持下,对黄河下游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在此后大约8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 A. 大禹 B. 王景 C.杜充 D. 潘季驯 5. 《水经注》是() A. 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 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C. 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地理总志 D. 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6.以下选项中,宋代领县的政区的有()。 ○1省○2府○3州○4军○5监 A. ○1○2○3 B. ○1○2○4 C. ○2○3○4○5 D. ○1○2○3○4○5 7.行省出现于() A. 唐代 B. 宋代 C.元代 D. 明代 8.元代地方体系中的民族性质极强的是() A.猛安谋克 B.达鲁花赤 C.头下军州 D.卫所 9.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共发生过次重大的改道?( )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

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提高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概况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同学阅读课本后得出: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 过渡:天宝危机后,唐朝的历史有何去何从呢?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的ppt,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爆发的根本及直接原因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ppt内容: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学生讨论后得出: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忆古惜今,唐诗奏响强国华章;探寻根源,实践历史新课认识。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新教材教学课教学设计 石林县一中历史学科赵雪梅 【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位列新教材第二单元,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一课,下启两宋历史篇目。就其历史地位而言,隋唐的开创并不止结束两晋南北朝战乱分裂历史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又一重要转型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辉煌巅峰。在这一时期,国家治理,无论是制度传承创新,还是疆域拓展;无论是地域纵深发展,抑或是民族关系处理,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的解决方式,探索也在运应而生;社会经济,复杂庞大的经济运行体制,靠的不仅是外部中国本身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人力,更取决于统治者的治理智慧和强大果敢的探索心力;于文化艺术,宽容开放,思想自由,上行下能的内生环境终换中国文明大放异彩,形成独特强大的文化圈,远及世界。就是这样一段历史的学习,对于今天我们思考强国发展战略,探寻继续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有价值的历史思考。而“隋唐”这个课题学习的突出,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的历史时序史观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还试图将新课程学习内容探讨和学生学科素养中尤其家国情怀做很好的联接,达到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价值体现,解惑和育人兼顾。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历史教学任务是:以“隋唐五代”历史为例,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梳理知识主线,架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脉络,巩固并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探索规律,总结国家治理和民族关系处理方面的历史必要认知和历史学习思维。同时,使学生通过了解隋唐五代历史,在感慨文明古国的发展征程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实现百年中国强国梦的更深体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一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已经学习过的,但知识较为零散,不具体系,没有古代史的整体观,且不能以己推彼,总结规律,上升认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要完成的是时空观念的强化,同类知识点的规律总结。使学生不仅实现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且能形成正确的人生引领价值观。培养也是探索出适合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2018版 第1单元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教材整理1四大发明 [深度点拨]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命运不同的原因。 【提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大,实行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阻碍了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作用。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教材整理2天文学成就 1.天象观测 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前列。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哈雷彗星以及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著述: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天体测量 (1)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 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 (2)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 (3)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仪器要早300多年。 教材整理3算经与圆周率 1.先秦:春秋时期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筹算计算法。 2.东汉:《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魏晋南北朝: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 000年之久。 4.元代:出现简便高效的珠算法。 教材整理4古代农书

[深度点拨]《农政全书》与其他几部农书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农政全书》充分汲取西方的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这与新航路开辟,欧洲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的新现象有密切关系。 教材整理5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 1.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东汉 (1)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和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 3.明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历史朝代歌

第一种 三黄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忧, 南北隋唐五代尽,宋元明清帝统休。 第二种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三种 黄尧舜禹夏商周, 春秋秦汉又三国。 两晋南北隋唐起, 五代十国宋辽金, 元明清后皇朝止。 第四种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灭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第五种 [香港版]第二首 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折叠第六种 [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商、周, 春秋、战国、秦。 西汉、新 公元界线平帝分, 东汉、三国、西东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 元、明、清。 民国寿命短, 社会主义气象新。 以上约计四千二百春。 东西南北在中间, 齐楚秦燕赵魏韩。 折叠第七种 [香港版本]第四首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第八种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历史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教案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 [课标内容] ①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②了解雕版印刷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实测子午线;药王孙思邈。 ①通过观察《赵州桥》图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自刻印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像进观察、提练信息并深入探究。 ②通过实践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雕版印刷的情况,通过换位假设、逆向推理认识雕版印刷发明的意义。 ③了解隋唐时期天文和医学的严重成就,学会以问题作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②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优良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1、隋朝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难点: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和药王孙思邈,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纲要] 一、赵州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赵州桥建造的意义 二、雕版印刷术 1、印章与拓碑 2、隋唐雕版印刷的方法 3、晚唐印刷《金刚经》 4、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意义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四、药王孙思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