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师范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

《文艺心理学》课程期末考察论文

文学院班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

〔摘要〕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上交流时使用的由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组成的网络语言形式。在总结网络语言的特点的同时,也对其中反映出的网民心理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心理特征

在现在社会里人们是不可能脱离网络世界的,尤其是作为生活在21世纪科技社会的我们,网络就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新词不断涌现,充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而这些网络用语所反映出来时下网民的心理特征。

一、对“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一种粗糙的称呼,其中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例如互联网、网民、猫等;另一种性质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1]。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17次统计报告显示,30岁及以下的网民占71.0%,网民呈现年轻化的态势。调查还显示,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大专及以上网民普及率更是高达84.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民中的大多数是年龄在30岁以下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年轻人具有求异、求变的个性,往往思维活跃、机智幽默、妙语连珠。我们在分析网络语言特点的同时,也能看出这个特殊群体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网民心理的体现

第一,网络语言的简单便捷———网民效率意识的体现。刘禀诚先生曾撰文提到现代汉语词汇的趋简性,认为人们受言语交际学的制约,崇尚简练化的词语,如“家电”等[2]。网络语言更是如此。我们打一个汉字要敲4次左右,而用字母或数字代替则只用一次或更少。在像网络语言这样的非正式交际中,信息传递的简便快捷相当重要。“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完成沟通,必须做到信息交流的迅速,因此要求网络语言的输入方便快捷,于是人们便挖空心思地创造出简短且便于输入的网络语言。”[3]刚开始上网时会使用五笔打字的人并不多,大多使用拼音输入法,为了提高交流速度,便充分利用键盘上的字母、数字来传情达意。

这些“简单便捷”的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类:1.汉语拼音缩写,如“GG”、“JJ”、“DD”、“MM”分别表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2.英语单词缩写,如“BTY”(by the way 顺便问一下);3.数字谐音,如“9494”(就是就是),88(拜拜);4.字母谐音,如“CU”(see you 回头见);5.英语、汉语拼音、数字谐音混用,如:“3ku”(thank you谢谢你),“小case”(小意思,小菜一碟)。

以上几类缩写、混写都是网友们追求交流的即时性和简洁性的结果。这些缩写都大大提高了网民的交流速度,省时省力。但对不经常上网的人来说,这种简单便捷的“网语”则如同黑话。

第二,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网民创新意识的体现。眼下,网民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他们敢于创新,不愿墨守陈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更是个性张扬。于是网语中便出现了许多新鲜的词语,这些词语正是网民创新意识的体现。例如,电子邮件俗名“伊妹儿”,本是英文E-mail的音译,但音译时结合了汉语的字面意思,让人联想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美眉”指称漂亮的女网友,因为眉毛是构成一个女子漂亮容颜的很关键的一点,所以用“美眉”指称美女,新奇又形象;“菜鸟”是方言“笨”和“差劲”的意思,形容网络新手,很贴切。该词的字面意思是,这种生手是给人当菜吃的,很容易被人吃掉[4]。有些用数字构成的网络语言也显示了青少年网民的创新才能。如“1775”表示“我要造反”,因为1775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年;“10”表示“你十分完美”,源于成语“十全十美”;“11”表示“你比完美还完美”,因为11超过了表示“十分完美”的10。这些网络语言一下子使得枯燥呆板的计算机鲜活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显示了网民的创新意识和才能。追求表达的新鲜感一直以来都是艺术语言的追求,在追逐个性的网络语言中,同样有这方面的追求。

第三,网络语言的自由随意——网民叛逆心理的体现。创造并使用一套不同于主流社会的语言,这本身就是一种叛逆性表现。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飞跃使他们在个性化社会化的过程中证明自我的存在,独立的`自我'开始从社会人群中离析出来,也导致了他们对社会尤其是主流权威的抗拒,故意采取与传统社会不同的行为方式,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成熟,确证自我的存在。”[5]网络上有些流行语源于打字时的马虎或故意打错,如网民之间打招呼时说“我来了”,“我要去吃饭了”,被打成“我来乐”,“我要去吃饭乐”。甚至“气死我了”也说成“气死我乐”,意思除了原意之外还有所丰富:你够本事的,气得我直乐。还有另一类网络词语是将较长的说法缩略为两个字的常用词,但它的实际意思与常用词的意思差距很大,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显示了网络语言极其“自由随意”的一面,体现了年轻人的叛逆心理———典型的“有话不好好说”。如“贤惠”(闲的什么都不会);“可爱”(可

怜没人爱);“天才”(天上掉下来的蠢才)。这些词解构了现代汉语,把现代汉语中褒义的变成贬义的,贬义的变成褒义的,显示了网络语言的特异性、自由随意性,充分体现了年轻网民的叛逆心理。

第四,网络语言的幽默诙谐———网民戏谑心理的体现。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在网上聊天的人就不用顾忌那么多,网络成了情感宣泄的窗口。生活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里,年轻人也很善于自我排解,把严肃的问题用幽默的话说出来,大家会心一笑,无疑会使人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轻松。网络的说话方式完全不同于平日里一本正经的交流,由于它增加了幽默诙谐的成分,从而使人倍感亲切。例如,“油饼”是骂人话“有病”的汉字谐音转写,故意写成可笑的别字,令人意会后笑不自禁,被骂者也会因其幽默而“阴转晴”。“大虾”指网络高手,原是“大侠”的谐音,这些网络高手电脑与网络技术都十分高超,并且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难题,但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整日弯着腰,驼着背,其身形颇似一只大虾,“大虾”比“大侠”有更强的诙谐意味。这些词语都是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充分显示了网民们的智慧和幽默。

第五,网络语言的委婉曲折———网民含蓄心理的体现。语言的含蓄委婉具有积极礼仪的功能,可以淡化语言中贬义或消极的语义特征,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委婉语虽然语义婉转温和,但婉转之中见坦直,温和之中见刚毅,使得委婉语具有一定的讽刺性。网络语言中经常有这类形式的委婉语,体现出网民“温柔一刀”的心理。用数字谐音的形式构成的网络语言,多读几遍,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如“02746”(你恶心死了);“7456”(气死我了)。用数字谐音表示的这类网络词语比直接骂人或贬低别人要温和得多。数字谐音中还有一些是不便于直接表达的,便用数字含蓄地吐露自己的心声,如“770”(亲亲你);“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再如,用借喻的方法构成的网络词汇“286”,286是早期电脑的中央处理器,处理数据速度慢,用在人身上,比喻这个人脑子转得慢,反应迟钝。网语中说某人“真是个286”,比起直接骂某人笨要委婉多了。第六,网络语言的直观形象——网民表象思维的体现。“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记忆和思维活动中信息编码的过程有两种方式:言语的和表象的,表象编码适合于形象的具体的信息,它编码和激活较快,联想强度较高。”[5]当代青少年生长在一个“读图时代”,伴随其成长的是卡通、动漫、电视、电脑、网络、电子游戏等,所有这些都表现为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而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以及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信息则有所减少。在“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网民在网络上也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象形文字”——这就是符号网语的出现。例如,“T-T”表示流泪; “: -I”表示吸烟族;“:- @ ”表示络腮胡;“&:-)”表示头发是卷的;“? -?”表示瞪着眼睛。这些符号网语既直观又形象,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