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防治

合集下载

安阳地区防治棉花黄萎病综合措施

安阳地区防治棉花黄萎病综合措施
3 8— 2 0 1 3年 第 6期

/ 览/ 种 /业
尽 / 在 /大 /观
于室 温下 浸 种 2 4 小时。 3 . 8 保健栽培。减少辛硫磷 、 甲胺磷等有机磷 黄萎病一般在 3 ~ 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 , 生长 中后期棉花现蕾后 田问大量发病 ,初在植株下部 农药用药次数及浓度 ,防止棉株受药害降低 自身 过 施 氮肥 , 做好 氮磷 钾 配合 施 叶片 上 的 叶缘 和 叶 脉 间出现 浅 黄 色斑 块 ,后 逐 渐 抗病 力 。不要 偏 施 、 注意增施钾肥 , 提高抗病力 。改善棉 田生态环 扩展 , 叶色失绿变浅 , 主脉及其 四周仍保持绿色 , 用, 使 棉 田土 温 较 高 , 但湿度不宜过大 , 忌 大水 漫 病 叶 出现 掌 状 斑 驳 , 叶 肉 变厚 , 叶缘 向下 卷 曲 , 叶 境 , 可 减少 发 病 。 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 , 仅剩顶部少数小叶 , 蕾铃稀 灌 ,
因素。
1 . 暴发 原 因
3 . 防治 措 施
3 . 1 保护无病区。做好检疫工作 , 严防病 区扩
1 . 1 品种 抗 性 差 是 棉 花 黄 萎 病 易 暴 发 的 主 要 大 。
3 . 2 选用抗病 良种 。建立无病 良种繁育基地 , 5 、 效 手段 。 但 由于黄 萎病 抗性 育 种进 展 不 大 , 目前 安 实 行产 地 检 疫 。选 用 抗 耐病 品种 ,如 中棉 所 4 G K 3 2 1 、 鲁 棉研 1 8 号 等 品种 。 阳县使 用 的棉 花 品种 大多 对枯 萎 病抗 性 强 ,而对 S 3 _ 3 轮作换茬。 这是 目 前 防治黄萎病最有效的 黄 萎病 抗性 差 , 甚 至 高感 黄 萎病 。 1 . 2 连 作是 棉 花黄 萎 病发 生 的重 要病 因 。 近年 措 施 。提倡 与 禾本 科作 物 轮作 , 禾 本科 的小 麦 、 大

建湖县棉花黄萎病的暴发成因及预防措施

建湖县棉花黄萎病的暴发成因及预防措施

建湖县棉花黄萎病的暴发成因及预防措施摘要介绍了建湖县棉花黄萎病暴发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暴发原因;预防措施;江苏建湖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也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从189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棉花黄萎病至今,该病已遍布世界各主要产棉区。

1935我国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该病,后随棉种调运不断扩大。

建湖县于20世纪60年代引进岱字棉时首次于冈东查见,集中暴发在70年代引进的山东鲁棉系列,进入90年代,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整个里下河地区全面铺开,在建湖县基本已找不到无病田,有些重病田病株率高达80%~90%,并出现成片病株落叶成光杆的棉田,损失相当严重。

进入21世纪以来,因育苗移栽等耕作制度的改进,棉花黄萎病较20世纪90年代明显减轻,死苗率已降至很低。

但2007年以来,棉花黄萎病又有暴发的迹象,2009年棉花黄萎病发病面积达 2 333.33 hm2,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91.4%,已成为制约建湖县棉花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

1棉花黄萎病暴发原因1.1品种抗性差是棉花黄萎病无法根治的主因选用抗病品种是减轻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建湖县以前使用的棉花品种一般都高抗枯萎病,即使在病田,种植这些品种病害也不严重。

但由于黄萎病在建湖地区发生程度一直很低,致使棉花育种一般不重视对黄萎病的抗性。

因此,目前该地区育成的棉花品种大多对枯萎病抗性强,而对黄萎病抗性差,甚至高感黄萎病。

1.2连茬耕作是棉花黄萎病新发的重要病因在建湖县,虽然棉花栽种面积逐年下降,但东部乡镇因地形和土质结构以及人们的种植习惯,常年种植棉花等旱作物,致使连茬种植不可避免。

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越是在连作区,黄萎病发病越重,且伴有严重的死苗现象。

2007年6月30日调查20块连作老棉田,见病田占40%,病株率平均12.5%;7月25日调查62块老棉田,见病田占50%,病株率平均28.2%,死苗率达5%。

“屈景斌棉宝”防治棉花黄萎病试验

“屈景斌棉宝”防治棉花黄萎病试验

试 验表 明 : 草 出齐后 , 杂 于树行 问 杂草 茎 叶定 向
30毫升,6 0 67米 ,只对个 别 着药 的老 叶表现 出药 害 症状 , 药点枯 黄 , 叶不 受 影响 。 着 新 药后 3~ 5天 , 04 各 处 理 小 区陆 续 有 新 的 杂 草 长 出 ,美 利 达 4 %水 剂 1
二、 结果与分 析
1 . 试验 材料
①试 验肥 料 “ 景斌 棉宝 ”6%磷酸 二氢钾 。 屈 ;0 ②试 验地概况 试 验 地 设 在 农 8师 17团 1 4 9
连 12 一 8 4 l棉 田 ,面 积 42公 顷 ,重 茬种 植 棉 花 1 . 3
1 . 对棉花 生 长发 育 的影响
2 0毫升/6 0 6 7米 草歼 2 %水剂 2 0毫 升/6 , 0 0 6 7米 受 害处新 、 叶 均不 能 正 常生 长 , 铵 膦 2 0克, S 老 草 0 升 L
喷雾处 理 , 以草铵 膦 20克, S 0 0 升 L30毫升 ,6 67米 、
草歼 2%水剂 20 0 0 毫升,6 米 67 为最佳处理, 但在生
克 和 2 o克 。 o
2对棉 花黄 萎病 的防效 . 由表 3可 知 , 7月 2日和 8月 2日,处理 1 黄 对
萎病 的防治效 果分别 为 2 .%和 6 .%。 51 6 7
3对棉 花产 量的 影响 .
②调查方法 每处理随机定 5 ,每点顺行定 点 1 0株 , 分别 于 6月 2日、2日、2日和 7月 2日调 查 1 2

. 1_ … … _… l

o n
… …
g C u n K e I J

“ 景 斌 棉 宝 " 治 棉 花 黄 萎 病 试 验 屈 防

棉花黄萎病生理小种

棉花黄萎病生理小种

棉花黄萎病生理小种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农业病害,能够严重影响棉花的生长和产量。

其中,生理小种是指在形态、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有一定区别的菌株。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棉花黄萎病生理小种的一些知识。

一、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为立枯霉属(Fusarium),因此也叫做棉花立枯病。

立枯霉菌属于担孢菌门真菌,可以在土壤中生存并引起病害。

棉花立枯病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生,对木棉、苘蒲、芦苇等多种植物也会产生影响。

二、生理小种的影响不同生理小种间可能有着差异,它们在感染宿主植物时的致病性、菌丝色、产生的外生酶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在种植抗病性棉花时,必须要针对具体病原菌的生理小种进行防治。

否则如果选用的抗病棉花与留种中的病原菌发生不匹配时,病害仍然会发生,抗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防治措施棉花黄萎病的治疗比较难,因为立枯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时间存活,并能造成对人健康有害的毒素。

因此对病害的防治主要是通过预防和消除病害传播的途径。

1. 清除病害部位:对已经感染的棉花植株,及时清除其病害部位以避免病害在植株中的传播。

2. 土壤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来清除土壤中的有害病原物质,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种植抗病性棉花:选择抗病性棉花品种,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进行优化育种,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小结:棉花黄萎病生理小种在病害预防和治疗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棉花的种植和生产产生着复杂的影响。

只有加强对棉花黄萎病生理小种的研究探索,才能更好地保障我们棉花的生产和稳定发展。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来源:《农家科技》2012年第08期1严格检疫。

黄萎病一旦传人土壤则很难根除。

故要严格保护无病田。

①严格检疫,严禁病地棉种不经硫酸脱绒调出,对调出毛子也必须进行硫酸脱绒处理,消除种子短绒带菌,并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检疫措施,以控制病害的远距离传播。

②控制零星病田的蔓延,可采取拔除零星病株,田外焚烧。

③发病严重田块,采取点片根除。

方法是在播种前20天,用土壤注射器注入90%的氯化枯2-3毫升,注入深度15-20厘米,覆盖注入孔,并盖膜,保持地温15℃以上,有较好防效。

该农药剧毒,要求操作人员戴口罩、眼罩和手套等保护工具,使用后要用肥皂清洗手和保护用具多次,以防中毒。

2合理轮作。

对于黄萎病重发棉田,应合理轮作倒茬。

长江流域棉区提倡水旱轮作3-5年。

黄河流域棉区提倡小麦玉米、小麦大豆与小麦棉花两熟轮作,轮作周期为3-5年,有一定防治效果。

大田蔬菜种植也有较好的防效,如大葱、大蒜和辣椒等,但种植葫芦科茄子等蔬菜则发病加重。

另外,由于蔬菜种植需大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对黄萎病也有较好的间接防治效果。

3培肥地力。

重施有机肥,稳施控施氮肥,增施磷肥和钾肥,补施微肥。

通过施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平衡营养,提高棉株的健康水平。

棉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0克/千克土,土壤速效钾含量达到150-200毫克/千克土。

此外,中后期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可延长叶片功能期,减轻发病和促进病后恢复。

4健株栽培。

①种植抗(耐)病品种。

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最有效措施。

目前抗(耐)病品种有:中棉所43、中棉所45、国欣4号和星棉2号等。

这些抗病品种,要注意提纯复壮,减缓品种抗病性的衰退,延长使用寿命。

②壮根健株。

利用促进棉花根系生长、刺激侧根发生的物化专利技术产品——促根剂。

通过使用促根剂,促进棉花根系生长,形成健壮、生命力强的庞大根系,保证棉花苗期生长健壮、蕾期生长稳健、中后期生长势强、不早衰,以提高棉花不同生育时期的抗病、耐病能力。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随着新疆棉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

棉花枯黄萎病是由灰色霉菌引起的一种全株性病害,能够引起棉花植株的迅速枯死,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

目前,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和快速分离技术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病菌、寄主三者的交互作用有关。

新疆地处干旱、温差大的荒漠化区域,气候条件逐渐变得极端,气象条件对棉花生长和病害的发生都有重要影响。

病菌的存在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条件,病菌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种子、土壤、空气、水等多种途径。

寄主作物的品种、年龄、栽培措施等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大面积流行。

因此,如何对新疆棉花枯黄萎病进行病原菌鉴定和快速分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快速分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分离法、生物学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分离法。

其中,分子生物学分离法已经成为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病原菌鉴定的主要方法。

传统分离法主要是通过分离病植物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

但是,传统分离法存在分离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同时这种方法只能单独鉴定某个特定的病原菌。

生物学分离法则是通过生物学实验手段将病原菌与其他微生物分离出来。

该方法相对综合性较强,能够一次性鉴定多种病原菌。

但是,生物学分离法存在操作复杂、耗时费力等缺点。

分子生物学分离法则是通过基因分子技术手段进行分离,无需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该方法能够对样本进行深度测序和分子鉴定,可以实现大规模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同时,该方法对样本种类无要求,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快速性强、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中。

总的来说,针对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分子生物学分离法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快速而准确地分离出病原菌,为病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将更加科学、有效。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摘要阐述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危害特点,分析其在射阳县的发病因素,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耐病品种、实行轮作、病区处理、无病土育苗移栽、加强棉田管理、药剂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棉农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发生与危害特点;防治措施;江苏射阳2007年射阳县棉花种植面积5.7万公顷,黄萎病发生面积达4.3万公顷。

据该县植保部门7月中旬调查数据显示,全县棉花平均株发病率18.8%,严重的田块株发病率22%~87%,平均达38.4%,给当地棉花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发生与危害特点该病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整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

在射阳县域内,因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不同,导致轮作换茬上的差异,使黄萎病发生程度有明显的区域分布,东部沿海棉旱粮地区重于西部稻棉区和中北部棉蒜区。

轮作换茬少的地区发病较重,有明显发病中心;经常棉稻轮作的地区发病较轻,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同时,黄萎病发病也有阶段性,夏季低温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有利气候条件,射阳县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受8月份高温气候的控制与阻隔,常年表现出2个发病高峰,分别在7月和9月。

7月下旬以后随着酷暑的到来,病株恢复生机,症状逐渐隐退。

8月下旬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进入第二发病高峰,到9月中下旬棉花黄萎病症状表现最为严重,开始大量落叶,植株枯萎。

2发病因素2.1天气条件有利棉花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25℃或高于30℃,发病缓慢,超过36℃,即有隐症现象。

一般初夏时阴雨连绵、气温不太高时,有利于发病。

预防棉花枯黄萎病的田间管理技术

预防棉花枯黄萎病的田间管理技术

土 壤 中是 该病 传播 的重 要菌 源 ,带 菌 棉 籽是远 距离 传播 的重 要途 径 。病 菌
在 土壤 中直接 侵染 根系 ,进 入导管 并
在 其 中繁 殖 ,产生 的病 菌堵 塞 导 管 ,
阻碍水分及养分的运输 。 3 、发病条件 。棉花黄萎病 的发生 主要 受 土壤温 度 、湿度 以及 雨 日、雨
后 期 叶 肉变 褐 、焦枯 ,而 叶脉 及 附近 叶肉仍为绿色 ,呈 “ 鸡爪状 ” ,但病 叶
不 易脱 落 。
河南农业 2 1 年第 7 ̄ CF) 02 J-
过 厚 不利 幼 苗 快速 出土 ,即便 出苗 ,
也 是弱 苗 ,极 易 被病 菌 侵染 。所 以 ,
出苗越 慢 ,发病越重 。 4 、种植 密度过大及 管理粗放 。无 论杂交 种或常规种多数种植 密度 偏大 , 有 的棉 区常规棉在40 0 67 2 0 株,7 m 以上 ,
起 叶片 和蕾 铃 的大量 脱落 ,轻则 减产
1%,重则减 产3 % 一5 %,且品质 明 0 0 0 显下 降 。 目前对 这两 种病 害 尚无 十分 有效 的防治 药剂 ,因此 ,在 棉花 生产 上 ,除选 用抗 耐枯 萎病 、耐 黄萎 病 品 种外 ,依 靠 正确 的栽 培管理 措施 减轻
剂 的残 留 。若 前茬 作物 在管理 上过 量 施用 除草 剂 ,药 剂残 留也会 对棉 花生 长 造成 较 大影 响 ,这 是 连 作 地块 枯 、
黄萎病加重的主要原 因之一 。 ( 二)适宜 的棉 田管理技术
步消失 ,揭膜 有利 于根 系下扎 ,增 强
抗病 性 ,同时也便 于施 肥 、中耕 等 田 间管 理 。但 在特 早熟棉 区 和丘 陵棉 区
形等表现异常 。 ( 一)棉花 枯萎病发 生特点及发病 条件 1 、枯萎病 症状 。苗期发 病多呈 黄 色 网纹 型 ,低温 时 出现紫 红型或 黄 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黄萎病防治
摘 要:黄萎病威胁着棉花生产,黄萎病防治一直是棉花种植业
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棉花黄萎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预
防,强化检疫;轮作倒茬,改造病田;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
理,健株栽培等。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481+.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棉花黄萎病流行性强,发病范围广,在我国各个产棉区均有分
布。由于棉区多年连作、大面积推广抗虫棉、病菌致病力多变、环
境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棉花黄萎病出现了危害加重的趋势。黄
萎病已经成为了我国棉花优质、稳产、高产的瓶颈,因此探究棉花
黄萎病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 加强预防,强化检疫
一旦棉花黄萎病菌进入土壤后,就难以根除。因此,棉花黄萎
病防治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强预防,强化检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严格施行无病田田间管理,防治带病土壤或种子进入无病区,特别
是我国西北内陆棉区需要高度重视种子检疫工作。为此,必须做好
普查工作,对棉区情况进行评估,合理划分重病田、轻病田和无病
田,并且建立完善的病田档案,打下坚实的良种繁育、品种布局、
植物检疫基础。必须做好无病良种繁育工作,建立无病供种基地。
在引种、调种时,需要根据检疫要求,对棉种进行消毒处理。在试
种、繁育、鉴定后,才能够在无病区进行推广。
3 轮作倒茬,改造病田
目前,轮作倒茬是棉花黄萎病防治经常采用重要措施之一。在
出现黄萎病的棉田,特别是叶落型黄萎病的棉田和重病田,必须开
展轮作倒茬。轮作倒茬通常以水旱轮作为主,3~5a后方可种棉花。
连年植棉的田地,在水稻调茬改种后,棉花产量能够获得可观的提
升,通常增产约为20%。在干旱地区,可以通过小麦、谷子、高粱、
玉米和棉花轮作的方式,进行轮作倒茬。值得一提的是,棉花轮作
倒茬应当尽量避免和蔬菜进行轮作,特别是不能够和茄科作物进行
轮作倒茬。一般情况下,轮作1a能够有效地降低发病20%,轮作
2a能够有效地降低发病30%,轮作3a能够有效地降低发病45%,轮
作4a能够有效地降低发病65%。出现黄萎病的棉田改种非大丽轮枝
菌寄主的农作物,尽可能得降低黄萎病菌含量水平,从而达到防治
棉花黄萎病的目的。
4 选用抗病品种
最经济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措施,就是选用抗病品种。特
别是一些种植面积大,而又难以开展改造的病区棉田。目前,我国
已经陆续培育成功了抗虫棉、常规棉等抗病品种,例如,中植棉2
号、邯5158、冀228、冀杂1号、豫棉19号、中棉所17号、中棉
所12号等。近些年,一些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也陆续选育了出来,
例如,新陆中14号、新陆早11号等。推广应用抗病品种,起到了
有效控制棉花黄萎病蔓延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大面积推广抗虫
棉,黄萎病又出现了回升的趋势。目前抗棉花黄萎病的基因仍然缺
少,高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仍然较少,特别是抗落叶型黄萎病棉花
品种。此外,作为一个复合种群的棉花黄萎病菌,不断出现强致病
力菌系,造成病菌致病力在不同年份产生多变现象。因此,棉花黄
萎病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5 加强田间管理,健株栽培
5.1 土壤深翻
收获棉花后深翻土壤,能够降低耕作层的棉花黄萎病菌的数量,
降低棉花发病程度,降低发病株率。在深层土壤中,致病菌和病株
残体将会加速消解,有利于保持土壤的健康。相关研究指出,深翻
土壤20cm,能够有效降低22.5%左右的植株发病率,减轻15%左右
的植株发病程度,能够取得较好的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
5.2 平衡施肥
棉田施肥可以采用n、p、k,其比例为1:0.5:1.2,或是1:
0.7:1。这样的施肥比例能够推病害进行有效地控制,增加棉花产
量。相关试验表明,增施钾肥与有机肥,能够有效降低17%左右的
棉花黄萎病病株率。通常在n、p、微肥足量施用的基础上,每公顷
施钾肥225kg,或有机肥3.0×104kg较为合理。为了提高植株的抗
病力,促进植株根系生长,施肥方法可以采用上喷下灌。在棉花生
育前期,施用氨基酸微量肥800倍、活性腐植酸液肥800倍、高盛
一喷绿500倍等灌根或喷施,以壮苗促根。在棉花生育中期,可以
喷施靓丰素750g/hm2,斯德考普叶面微肥375 g/hm2。在棉花生育
后期,可以喷施0.3%磷酸二氢钾、0.1%硼酸、活性腐植酸液肥800
倍。
5.3 合理整枝
合理整枝能够改善棉花的营养情况和棉田的小气候,从而防治
棉花黄萎病。在7月上旬,将1~2果枝上的5个早蕾摘除,能够
显著减轻棉花黄萎病,降低1.6%~15%的病情指数。在8月中下旬,
将植株中上部的无效花蕾和下部的无效果植剪除,能够改善棉田的
透光、通风条件,降低黄萎病的发生概率。
5.4 合理施用缩节安
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初期,合理施用缩节安喷施植株叶面,能够
有效缓解棉花黄萎病的症状,防治黄萎病进一步蔓延。在7月上旬,
喷施1~2次缩节安,能够降低44.7%左右的发病程度,增加棉花产
量。在缩节安喷施后,植株的激素代谢水平会产生变化,提高了抑
制病菌物质的含量,诱导了植株的抗病性。缩节安能够提高感病植
株的无机离子的运输量,从而提高植株的黄萎病菌抵抗能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棉花黄萎病会严重降低棉花产量,造成棉花种植经
济损失。目前,防治棉花黄萎病应当坚持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防
治原则。通过采取强化检疫、轮作倒茬等综合性措施防治黄萎病。
在种植实践中,需要做好土壤深翻、平衡施肥、合理整枝、合理施
用缩节安等工作,以改善植株生长环境,及时控制黄萎病,从而确
保棉花产量。
参考文献
[1] 齐东梅,梁启美,惠明,等.棉花枯萎、黄萎病结抗芽孢杆
菌的抗菌蛋白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42-46.
[2] 卢镇岳,扬新芳,冯永军.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分类、定
殖与应用[j].生命科学,2006,18(1):90-94.
[3] 宋晓研,陈秀兰,孙彩云,等.棉花黄萎病病菌拮抗木霉的
筛选及其抑菌机制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5,40(6):98-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