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调查

合集下载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用 烟雾 机动力 大 、 耗药量少 、 药液 浓度高 、 烟雾弥
多半 是老 弱病残 , 棉花 中后 期管 理粗放 , 、 、 蕾 花
铃期脱肥 现象严重 , 导致棉 花长势弱 , 抗病性 、 耐
轻发 病 ;三是 土壤 消毒 。结 合灌 溉可 掺人 高锰
酸钾 、 石灰 等药 剂 , 杀灭 病菌 有一 定 的效果 ; 对
病性 能差 , 有利 于枯黄 萎病 和其 它病 害发生 。
的综 合治理 , 为棉花 提供 良好 的生态 环境 , 确保
— —
4 — 4 —
病虫分析
嘲 比 楫 保
21 0 2年第 5期 总第 13期 3
d 提 高耕 作 和栽 培技术 , ) 实行精 耕 细作 , 提 高复种 指数 , 变农 作 物种植 结构 , 改 尽量 种植 经 济价值 高蝗 虫 不喜食 的作 物 ( 如豆科 、 类 等) 薯 ,
22 选 用 抗 病 品 种 .
进 病害 的蔓延 , 温 干旱不 利于发 病 , 势低 的 高 地
丘 洼地 , 以及 黏土 地在 汛期 易积水 , 易感染 病 容
害 。因此气 候 因素是 棉 花枯 黄萎病 发生 蔓延 的
主要 因素 。
15 种 植 密 度 -
选 用经 济性 状好 的抗 病 品种是 防病 夺 高产 的根本 途径 。 目前 , 国生产 上可供选 用 的抗枯 我 萎病 品种较 多 , 常 只有 抗枯萎 病 、 通 耐黄 萎病 的 品种 可供选择 。
生环境 , 蝗虫 的天敌一 蜘蛛 、 对 鸟类 、 蛙类 等要保
护它们在 沟坝 、 土坡 、 高地等 栖息场所 , 使其 能安
全 繁殖 , 殖 天 敌 。 增
b 推 广农户 养鸡 、 ) 养鸭 灭蝗 。 蝗虫 一般 只有 两个月左 右 的生命期 , 蝗虫 出生两周左右 是生 在 物灭 蝗 的最 佳 时期 , 时蝗虫 不会 飞 , 鸭 吃起 这 鸡

棉花抗黄萎病QTL定位研究进展

棉花抗黄萎病QTL定位研究进展

Tr pia ot h o c lBi ec nolgy a Bi s i n e o nd o c e c ,Ch ne eA c d m y o r pia r i u t r lSce e H akou i s ae fT o c lAg c l a i nc s u i ,Hana 71 01 i n 5 ,Chi ; 1 na 4.
关键 词 : 花 ; L定 位 ; 萎 病 ; 子 标 记 棉 OT 黄 分 中 图分 类 号 : 4 56 l ¥ 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27 0 ( 0 0 0 —2 30 l 0 — 8 7 2 l ) 30 7 . 6
Pr g e s so o r s e n QTL Ma p n o t n Re it n e t iim _ p ig f rCo t ssa t o V r clu W I o t i l t
La o ao y o o n t mp o e nt a ho g Ag i u tr l n v r i , W u a H ub i b r tr f Cr p Ge ei l r v me , c Hu z n rc l a U i e st u y hn e 43 07 0 0, Ch n ; 3. tt e ia I i ut of ns

e c u t e L ma pn r o o s t t o V r c l m i , d e i d r i ta fc sd o ete r, n o ne di QT p igf t nr i a et ii w l wema e ad t l e e h t o u e n t o y r n o ct esnt i lu t a e v w h h p o r s so L ma pn r otn rs t t o V r c l m l T ea p i t n o T p ig frc t n r s tn rge s n QT p igf t ei a e i lu wi . h p l ai f L ma pn o o ei a t o e o c o sn t t ii t c o Q o s t

安阳地区防治棉花黄萎病综合措施

安阳地区防治棉花黄萎病综合措施
3 8— 2 0 1 3年 第 6期

/ 览/ 种 /业
尽 / 在 /大 /观
于室 温下 浸 种 2 4 小时。 3 . 8 保健栽培。减少辛硫磷 、 甲胺磷等有机磷 黄萎病一般在 3 ~ 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 , 生长 中后期棉花现蕾后 田问大量发病 ,初在植株下部 农药用药次数及浓度 ,防止棉株受药害降低 自身 过 施 氮肥 , 做好 氮磷 钾 配合 施 叶片 上 的 叶缘 和 叶 脉 间出现 浅 黄 色斑 块 ,后 逐 渐 抗病 力 。不要 偏 施 、 注意增施钾肥 , 提高抗病力 。改善棉 田生态环 扩展 , 叶色失绿变浅 , 主脉及其 四周仍保持绿色 , 用, 使 棉 田土 温 较 高 , 但湿度不宜过大 , 忌 大水 漫 病 叶 出现 掌 状 斑 驳 , 叶 肉 变厚 , 叶缘 向下 卷 曲 , 叶 境 , 可 减少 发 病 。 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 , 仅剩顶部少数小叶 , 蕾铃稀 灌 ,
因素。
1 . 暴发 原 因
3 . 防治 措 施
3 . 1 保护无病区。做好检疫工作 , 严防病 区扩
1 . 1 品种 抗 性 差 是 棉 花 黄 萎 病 易 暴 发 的 主 要 大 。
3 . 2 选用抗病 良种 。建立无病 良种繁育基地 , 5 、 效 手段 。 但 由于黄 萎病 抗性 育 种进 展 不 大 , 目前 安 实 行产 地 检 疫 。选 用 抗 耐病 品种 ,如 中棉 所 4 G K 3 2 1 、 鲁 棉研 1 8 号 等 品种 。 阳县使 用 的棉 花 品种 大多 对枯 萎 病抗 性 强 ,而对 S 3 _ 3 轮作换茬。 这是 目 前 防治黄萎病最有效的 黄 萎病 抗性 差 , 甚 至 高感 黄 萎病 。 1 . 2 连 作是 棉 花黄 萎 病发 生 的重 要病 因 。 近年 措 施 。提倡 与 禾本 科作 物 轮作 , 禾 本科 的小 麦 、 大

生物农药防治棉花黄萎病试验研究

生物农药防治棉花黄萎病试验研究

第 1 调 查在 显蕾 期 . 2次 调查 在结 铃 盛 期 , 3次 次 第 第 调 查在棉 花 吐 絮前 。 小 区随机 5点取 样 , 点调 查 2 每 每 0株 ,
记 载黄 萎病 各级 病 株数 、 病 程度 , 发 并计 算 病情 指 数和 防 治
效 果 , 分级 如 下 。 现 0级 : 植株 无 病 ; 1 : 数成 叶 上产 生个别病 斑 或表现 嵌 色状 ; 级 少 3级 : 株 3 9' 0 植 0" 5 %成 叶嵌 色状 ; o 5级 : 株 5 %- 0 %成 叶 嵌色 状 , 叶 片 凋落 , 有 棉 植 0 10 或 但
理 c、 理 B和 对 照 ( 处 CK) 发病 株 率 分别 为 3 .3 6 .3 45 %、81%、
5 . %和 6 .7 13 3 74 %
122 武 夷 菌 素 不 同施 药 方法 防效 试验 。 验 田选 择在 上 .. 试
年 黄 萎病 发 生相 对 均 匀 的地 块 。 试 品 种 为 大铃 1 供 7号 , 于 20 0 7年 4月 2 0日大小 行 播 种 . 距 分 别 为 6 c 和 5 c 行 0m 0m, 株 距 为 3 c 试 验每 小 区面 积 6 m24个 处理 , 重复 , 5m, 0 , 3次 小 区 随机 排 列 。 1次喷 根 在定 苗 后 第 2片 真叶 展 开 期 , 2 第 第 次 喷根 与 第 1次 间 隔 7 。 花 生长 期 间施肥 、 d棉 浇水 、 田间 管
7级 : 株成 叶 脱落 , 植 无棉铃 ;
9级 : 株 死 亡 。 植
( )0 3 4 %氰 氨 化 钙 ( 石灰 氮 ) 山 东生 态 农 业科 技 开发 公 ,
司。 1 . 试 验 方 法 2

射阳县棉花黄萎病重发原因及控制技术探析

射阳县棉花黄萎病重发原因及控制技术探析

不难 看 出 。黄 萎病扩展 蔓延 的速度与 引种规模 密切 相关 。大包干 以前 ,以生产 队为单位 ,绝 大部分使 用 的是 自
留种 ,棉 种变更 的频率 低 ,交 流的范 围小 ,引种 的 数量 少 ,黄萎 病扩 展 的速度 较慢 ,黄萎 病 发 病 面积 由 15 94 年的初发 现时 的 13h 2发 展 到 18 . r n 9 2年 18 3h 2 9 . r ,发 病 面 积 占种植 面 积 的 0 5 以 下 ,年 平 均 递 增 速 度 为 n .% 0 0 %;大 包干 以后 ,农 民一家一 户 留种 困难 ,生产 上 大 部分使 用 的是 地 产种 ,黄萎 病 扩 展蔓 延 的速度 加快 , .2 至 19 96年全县 发生面积 为 64 0h ,发 病面积 占种植 面 积 的 1 . %,年平均 递 增速 度 为 11 ;19 2 60 .% 9 6年 以后 抗虫杂 交棉 在射 阳县迅 速推 广 ,外 来棉 种逐 渐 取代 地 产 种成 为 当家 品种 ,黄 萎病 也 就快 速 蔓 延 ,20 03年全 县 发 生面积 为 23 0h z 6 m ,发病 面积 占种 植面积 的 6 .% ,年平 均递增速 度为 4 8 ,进入暴 发 流行 阶段 。现 在射 72 .% 阳县 常年 黄萎病 发生面积 约 23 0h 2 5 r ,发 生程 度 在 中等 以上 的面 积 约 1 0 m 。19 n 0h z 99年 和 20 0 0 7年暴 发 流行 ,
中 圈分 类 号 :¥3 .2、. 456 124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 10 06—09 (O8 3— 02— 3 49 2O )0 02 0
棉 花是江 苏省射 阳县重要 的经济 作物 ,常年种 植 面积 约 360h z 5 m ,年产 皮棉 近 5 t 0 k。但逐 年加 重 的棉 花 黄萎病 ,成 为射 阳县 棉花产量 再上新 台 阶的一 大障碍 。为确保 射 阳县棉 花优 势产业 的可持续 发展 ,射 阳县植 保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随着新疆棉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

棉花枯黄萎病是由灰色霉菌引起的一种全株性病害,能够引起棉花植株的迅速枯死,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

目前,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和快速分离技术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病菌、寄主三者的交互作用有关。

新疆地处干旱、温差大的荒漠化区域,气候条件逐渐变得极端,气象条件对棉花生长和病害的发生都有重要影响。

病菌的存在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条件,病菌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种子、土壤、空气、水等多种途径。

寄主作物的品种、年龄、栽培措施等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大面积流行。

因此,如何对新疆棉花枯黄萎病进行病原菌鉴定和快速分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快速分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分离法、生物学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分离法。

其中,分子生物学分离法已经成为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病原菌鉴定的主要方法。

传统分离法主要是通过分离病植物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

但是,传统分离法存在分离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同时这种方法只能单独鉴定某个特定的病原菌。

生物学分离法则是通过生物学实验手段将病原菌与其他微生物分离出来。

该方法相对综合性较强,能够一次性鉴定多种病原菌。

但是,生物学分离法存在操作复杂、耗时费力等缺点。

分子生物学分离法则是通过基因分子技术手段进行分离,无需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该方法能够对样本进行深度测序和分子鉴定,可以实现大规模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同时,该方法对样本种类无要求,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快速性强、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中。

总的来说,针对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分子生物学分离法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快速而准确地分离出病原菌,为病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将更加科学、有效。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落 ,1 右 即落 成 光 秆 。剖 削 病 株 根 、茎 和 叶 0d左 柄 ,可 见木质 部有淡 褐色变 色条纹 。 1 枯 萎 病和 黄 萎 病 的症状 区别 。枯 萎 病 是 由 下 . 3 向上 发 展 , 也 可沿 顶 端 向下 发 展 形 成 “ 枯 症 ” 项 , 而 黄萎病 的症状 是 自下而上 逐渐 向上 发展 ,一般 不 形 成顶 枯 ;枯 萎病 病 叶全 部或 局 部 叶脉 褪 色 变黄 ,
等 多种微 肥 ,才 能满足 其 正常 的生长 发育 需要 。但
11 紫 红 型或 黄 化 型 。叶 片变 成 紫 红色 或 黄 色 , .2 . 网纹 不 明 显 , 并逐 渐 萎 蔫 死 亡 。气 温 较 低 时易 出
现。
1 - 青枯 型 。全 株或 半边 叶片 急性 青枯死 亡 ,但 .3 1
棉 花 枯
1 病 害 症 状


萎 病
的 发


防 治
落 ;枯萎 病其 根 、茎维 管束 为 黑褐色 ,但黄 萎病 为
11 棉 花 枯 萎病 症 状 。棉 花枯 萎 病 在 棉 花 整个 生 . 长发 育季节侵 染和 为害 棉花 ,病 株表现 为 萎蔫 、畸 形 ,导 管黑 褐色 ,叶片 呈 黄色 网纹 或 变 紫 、变 黄 , 有时 萎 垂 ,表 现 急 性青枯 或 节 问缩 短 ,植株 矮 小 ,
叶片 在短 期 内仍 能保 持 绿色 。常在 天 气 急剧 变 化 , 尤其 是雨后 天晴 时易 出现 。 I . 皱缩 型 。叶片皱 缩 ,增厚 , 叶色深绿 ,轻 病 .4 1 株能存 活 ,重 病株 叶片萎 蔫干枯 脱落 ,提前枯 死 。
在 生产 中 多数 棉 农 只 注 重施 用 N 肥 ,而 忽 视 了有 机 肥 和 微 肥 的合 理 施 用 ,致 使 棉 花 营 养 失调 ,抗 逆 、抗 病 能力 降低 ,极 易 造 成 有 害 病 菌 的 乘 机 侵

乙酰氨糖虾壳复合素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乙酰氨糖虾壳复合素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乙酰氨糖虾壳复合素是一种富含氨基寡糖素的新型生物农药,可以提高植物抗病性。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乙酰氨糖虾壳复合素不同施用方式对棉花黄萎病发生、棉花生长、养分吸收以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乙酰氨糖虾壳复合素喷施或随水滴施对棉花黄萎病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以促进棉花生长,增加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提高产量。

其中,乙酰氨糖虾壳复合素喷施结合滴施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可达56.28%~65.00%,促进棉花养分吸收和产量提高的效果最显著。

关键词:乙酰氨糖虾壳复合素;棉花;黄萎病;产量氨基寡糖素是将海洋生物如虾类、蟹类等外壳中提取的甲壳素,经过脱乙酰化和酶法降解得到的一种寡糖类生物农药,也称农业专用壳寡糖[1]。

作为一种新型植物免疫诱抗剂,氨基寡糖素可通过激活植物自身的免疫反应从而增强植物抗逆、抗病等能力[2]。

氨基寡糖素还能刺激植物根系生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促进植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3-4]。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2022年棉花播种面积249.7万hm2,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83.2%;棉花产量539.1万t,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90.2%[5]。

由于棉花常年连作,黄萎病已成为新疆棉花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氨基寡糖素对各种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病害的防治效果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研究[6-8]。

研究表明,氨基寡糖素能增强棉花抗病性,提高产量[9]。

有研究发现,大田喷施氨基寡糖素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70%,且防效显著高于乙蒜素[6]。

氨基寡糖素采用滴施和喷施两种施用方式均能诱导棉花抗黄萎病,其中喷施的诱导效果优于滴施[10]。

此外,也研究表明喷施氨基寡糖素能够促进棉花主根及侧根生长,有利于保花保铃,防止棉株早衰,提高产量[11-12]。

乙酰氨糖虾壳复合素是一种富含氨基寡糖素的新型生物农药,与传统的氨基寡糖素生产工艺相比,乙酰氨糖虾壳复合素的生产采用低温裂解后水解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且零排放无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花黄萎病普查技术和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两种毁灭性的棉花病害, 严重地威胁棉花生产。这两种病菌一经
侵入, 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并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目前, 还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治办法和
种子消毒措施, 不勇根除, 因而已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为了进一步摸清病杏在新疆
的分布与为害, 从而制定防治对策, 根据一九六五
年全国棉花枯萎、黄萎病学术会议精神, 结合各地经验及有关资料, 综合整理成普查技术
和方法, 供各地参考使用。
一、 疚状栽别
1 . 黄萎病
(1) 黄斑型: 初发病时, 植株下部叶片开始现淡色斑驳, 撕扩大呈淡黄色, 不规则或掌状,
叶绿稍向上卷, 很少干枯。茎部维管束变揭色。
(2) 枯斑型: 初发病时, 叶片与黄斑型相似, 但病斑较多, 扩大后连接成不规则的片状;
有时出现在病斑前, 呈现非生理特性的紫色斑驳, 然后变成淡黄色、黄色以至黄揭色而干
枯。叶上呈掌状枯斑, 叶绿卷曲向_上, 严重时叶片早期脱落, 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3) 早期严重发病植株: 有时全株叶片完圣枯萎和脱落, 或株顶仅留少数小叶, 多数无蕾
铃, 剖茎检查时见维管束严重变褐色。
2.枯萎病
(1) 网纹型: 幼苗子叶或具叶叶脏变黄, 呈网状, 叶肉仍为绿色而清晰, 维管束呈褐色。
(2) 半边黄型: 发病植株上一边枝叶呈黄色, 继即干枯; 另一边枝叶生长正常, 仍为缘
色。有时在一张叶片上亦有同样表现。总之, 植株咸染枯萎病后, 有的植株节间缩短拐曲,
株型多较矮小, 叶_ L 沿叶服两侧肿皱凹凸不平, 或出现紫色, 有时网纹不明显。顶部叶
片迅速萎蔫, 全株凋萎, 似及呈网纹状或半边黄。
二、稠查方法
1.铜查针划: 调查前, 根据调查范围, 制定工作计划、路线和步骤, 并根据各地不同清况,
提出具体要求。
2.稠查时期: 棍花出苗后至现蕾盛期以前, 主要调查枯萎病; 盛花期至结铃后期, 主要调
查黄萎病, 结合调查枯萎病。自治区各地自然条件悬殊较大, 各地应权据棉花生长、发育
情况, 作出适当安排。
3.稠查方法: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以仲子、病林残体、土壤带菌传捕致病, 特别是通过
种子而远距离传播。病害发生时, 田间呈点片出现, 在田lbl 选点抽查不能正确地反映田
间发病情况。发病较轻的棉田, 可能因选点不当, 使病株漏网, 造成后患。权据一九六五
年全国机花枯萎、黄萎病会议精神, 应作到块块
查、株株查。
(各级的穗数×相应级的代表数值)的总和
病情指数= —————————————————— ×100
调查总株数×发病最高级的代表数值
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以下
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1/3;
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2-3/4;
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3/4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