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

• 土壤湿度与不同栽培方式也会影响微菌核的数量, 水旱轮作、病田长期淹水、微菌核数量下降较快, 如果重病田与一般旱作物轮作,由于大丽轮枝菌 寄主范围广,对土壤微菌核的密度影响不大。土 壤内的化学农药也会直接影响微菌核的数量,如 土壤处理剂棉隆可减少微菌核的数量,三环唑是 抑制微菌核黑色素的形成:同样土壤内的微生物 分泌的胞外毒素,也可以抑制微菌核的萌发形成, 如棉田青霉菌、黑曲霉菌、黑根霉菌等。
(2)病原轮枝菌变异的研究:
• 轮枝菌系半知菌真菌,菌丝融合产生异核现象和 准性生殖已经被证明(Puhalla 1994),任何阻 碍菌丝间菌丝融合,异核体的形成均会引起遗传 性变异。在自然界,异核体很不稳定容易恢复为 它的同核体,影响异核体现象环境条件也有其重 要作用。黄萎病菌在21-34℃条件下,21℃异核 是稳定的,30℃菌丝不能融合,异核体不能形成, 葡萄糖和矿物质营养有利于异核体的形成,而光 则抑制菌丝融合。
• 病原菌的同工酶分析在真菌遗传变异中的应用已 被广泛应用,这是生化分析病菌变异;近几年普 遍应用根据菌系在温度、光、PH值、矿物营养等 条件下生长情况来确定菌株的生理生化,利用抗 药性作标记,判断是否有异核体产生,利用互补 性营养缺陷型菌株在最低生长培养基上配对培养, 两菌株的生长菌丝在相接处发生菌丝融合,形成 异核体或野生型省长,表明菌株间亲和,反之, 则不亲和。王克荣曾应用此技术开展不同菌株的 亲和性区划的研究。如对13种寄主植物上的57黄 萎病菌菌株进行亲和性测定,结果可区划为3个亲 和群;而分离来自常熟、南通棉株上的落叶型菌 株可与美国T9归一群,而分离来自辣根上的菌株 与南京棉花上的菌株归一群,其余46个分离自茄 子、辣椒、向日葵、芝麻、红麻、黄蜀葵、紫丁 香、翠菊、甜叶菊等上的菌株另归一群,等等。 亲和性强弱则可反映遗传亲缘关系的近,这是应 用生理测定遗传变异。
棉花枯黄萎病怎么防控 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控措施

棉花枯黄萎病怎么防控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控措施棉花枯、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长的主要病害,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棉花种植产业的发展。
那么棉花枯黄萎病怎么防控呢?今天就来介绍一下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控措施。
1、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剖开棉花茎秆可看到木质部导管变黑褐色,这是识别枯萎病的一种简易方法。
在潮湿的条件下,枯死的病株茎秆表面能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
棉花黄萎病症状一般到现蕾后才出现,在花铃期大量发病。
常见的症状是: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发展,病叶边缘稍向上卷曲,叶脉间出现淡黄色不规则斑块,俗称“西瓜皮状”或“鸡爪状”,甚至整个叶片变枯焦,脱落成光秆。
潮湿时病叶上可以长出白色霉层,剖开茎秆,可见木质部导管变褐色,但较枯萎病株色浅。
2、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规律棉花枯、黄萎病均能在棉籽、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新病区通过调运带病棉种传播蔓延,老病区以土壤传播为主,土壤、粪便、粪肥、种子上携带病菌主要在棉花幼苗期从根系侵入,以后进入导管,在导管内部繁殖和向上扩展,导管受害阻碍水分的运输,使棉花表现出各种症状。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发展首先与温度关系密切。
枯萎病土壤温度20℃左右时开始发病,20℃~30℃最适宜,30℃以上时病情停止发展。
黄萎病最适宜温度25~28℃,低于25℃或高于30℃发展缓慢,35℃以上有症状隐退现象,因此苗期黄萎病一般很少发生,现蕾期开始发病,花铃期是发病盛期,吐絮期逐渐停止发展;其次是老棉区连作棉田菌源充足,田间适宜,枯、黄萎病发生相对严重。
3、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控措施3.1养护根系棉花枯、黄萎病是以土传为主的顽固性病害,土壤中有病菌从棉苗根部侵入,到达根、茎部,病菌破坏植株的疏导组织,造成植株萎蔫、黄叶、枯死。
所以枯、黄萎病的防控先要保根。
7月上旬挑地膜,使根系下扎,并利于中耕,以增强棉花抗病能力;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发根。
可用爱多收6000倍液在苗期喷,10d一次,连防3次。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

代 以来 , 我国棉花黄萎病逐渐发展和蔓延 。8 0 年代末 ,黄萎病 已遍及 4 8个植棉县 ( ) 7 市 ; 19 年暴发成灾 , 93 全国发病面积 20h 遍及 7 m , 各主要产棉区。 9 5 19 19 、96年再次暴发成灾 , 严 重影响了我国的棉花生产 。目前 , 棉花黄萎病
生, 以及形成胶状物和侵填体堵塞导管等 。寄主遭病原菌 侵染后 , 会在细胞壁上堆积类似木质素的物质 , 以阻止入 侵的菌丝或在菌丝周 围形成木质素块将 菌丝包 围起来 , 并且以果胶质迅速封 闭导管或把纹孔膜扩大成侵填体 ,
响 棉花 黄萎 病发 生 的主 要气 象 因素 。只要 土壤
中有黄萎病菌 ,便会在棉花现蕾后开始发病 ,
但 气温 上升 到 2 ℃以上 时病 株 出现 隐症 。 8 在适
宜温度下 , 如降雨较多 , 则病害加重。长江流域
棉 区 , 一7 气 温适 宜 、 水 充 足 , 棉 花 6月 月 雨 是 黄 萎病 流行 的 高峰 期 ; 8月份 气 温升 高 , 势 发 病
种产 生抗 性机 制 的速度 呈正 比。同是抗 病 品种 , 速度 反应 的快 慢 , 是 品种 抗病 性强 弱 的标 志之一 。 也 3 黄 萎病 的最 新研 究动态 及趋 势 . ’
较感病品种多一倍 以上。他认为, 由于细胞数量的增加减
少 了细 胞 间隙 , 提高 了棉 花 机 械抗 病 性能 , 而大 大 阻止 从
家 云 ,9 3 o 1 8
( 3)寄主 范围 棉花黄萎病菌的寄 主植 物很广 , 并且还在逐年扩大。 目前 已达 6 0 6 余 种 。其 中以茄科 、 蔷薇科 、 菊科植物被害 的最
多 , 次 是锦 葵科 、 其 豆科 和槭 树科 植 物 。
棉花枯黄萎病

2.传播途径和方式
病菌主要从棉株根表皮细胞或伤口侵入,病菌侵入 后经过皮层进入导管,并在导管内繁殖扩展,分布 至全株,同时,病菌还可通过棉铃铃瓣及种皮内较 小的维管束,使种子带菌。 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 要与农时操作等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 未腐熟透的带菌棉籽饼等。
五、发病条件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规律基本相 同。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病菌的致病力、 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病菌的致病力、 菌源数量、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 菌源数量、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 耕作栽培措施、 件、耕作栽培措施、以及土壤中线虫的危 害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害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五、发病条件
一、发病规律
枯、黄萎病在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或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都高。沙质酸性 土壤和缺钾棉田枯萎病发生较重。大水漫 灌或伏期不热、阴雨天多,是黄萎病大发 生的有利条件。
二、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为全株性系统侵染病害,常表现为萎蔫、 畸形、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或变紫变黄,有时表现为急 性青枯或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 。不同环境下表现症状不同,有时一块田同时出现几 种症状,但成株期都表现为植株矮化,根茎部导管呈 深褐色, 剖削根茎可见明显深褐色条纹自根部到顶 端形成一条线。
三、病原物
枯萎: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 枯萎: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f.sp],为害棉花、甘薯和秋葵。 oxysporum f.sp],为害棉花、甘薯和秋葵。带菌寄 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 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 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黄萎:由大丽轮枝孢菌( 黄萎: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其寄主范围很宽,已报道660 .)引起 660种 Kleb.)引起,其寄主范围很宽,已报道660种,其 中农作物有184种 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 中农作物有184种。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辣 184 番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 椒、番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
棉花枯黄萎病识别鉴定 杨勇

4
棉花枯萎病
3、紫化型:叶片部分或全部变暗 紫色,与遭受冻害的棉苗相似。 多发生在低温环境和盐碱地。
5
棉花枯萎病
4、青枯型:病株子叶或真叶突然失水,叶色稍变深绿,叶片变软下垂, 叶柄弯曲,严重时全株青枯死亡。多发生在天气急剧变化,特别是雨 后天晴时易出现。
6
棉花枯萎病
5、皱缩型:病株5~7片真叶期顶 部叶片变厚,皱缩畸形,叶色深绿, 棉株节间缩短,株矮但不死亡。重
2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苗期几种典型性状
1、黄色网纹状:病株子叶或真叶的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叶脉 变色多先由叶缘和顶部开始向里扩展,叶片局部或大部分呈黄色网纹状,叶 片萎蔫甚至干枯脱落,棉苗死亡。多发生在湿度较大棉田。
3
棉花枯萎病
2、黄化型:病株的子叶或真叶多 从叶片边缘开始,包括叶脉和叶肉 同时变色,局部或大部分变黄,最 后叶片干枯脱落。多发生在高温 环境下。
棉花枯黄萎病的识别、鉴定 杨 勇
0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惟一种 植长绒棉的地区。但近年来,由于棉田连作年限延长, 种子调运频繁及栽培条件有利于棉花枯、黄萎病的 发生,使枯、黄萎病在新疆各棉区迅速传播,特别是南 疆长绒棉种植区,常大面积死亡,严重影响了长绒棉的 产量和品质,制约了长绒棉产业的发展。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成株期主要的病害, 也是当前危害棉花最重的病害,被称为棉花上的“ 癌症”,一旦发生难以根除,结果造成严重减产。 因此对枯黄萎病有着正确的识别、对棉花材料抗 病性有准确的鉴定,对选育长绒棉的抗病品种有很大 的帮助。
1
棉花枯萎病
发病规律 枯萎病子叶期至结龄期均可发病,以5片真叶到蕾铃期发 病较重,危害盛期多在现蕾期。气温在20度时开始发病25℃30℃病害受抑制,秋季温度下降到25℃左右又出现第二次高 峰。
棉花黄萎病防治

数量 ,降低 棉花发病 程度 ,降低发病株率 。在深层土壤 中,致 病菌和病株残体将会 加速消解 ,有 利于保持 土壤 的健康 。相关 研究指 出 ,深翻土 壤 2 0 e a,能 够有效 降低 2 r 2 . 5 % 左右 的植株 发病率 ,减 轻 1 5 % 左右 的植 株发病 程度 ,能够 取得较好 的棉 花黄萎病防治效果 。
棉 花黄萎 病 防治 喻梦花
棉 花 黄 萎 病 防治
喻梦花
( 新疆石河子 1 4 7团 4 连 ,新 疆维吾 尔 自治 区 石 河子 8 3 2 0 0 0)
摘 要:黄萎 病威胁 着棉花 生产 ,黄萎病 防治一直是棉花种植业关注的焦点 问 题。目 前 ,棉花黄萎病防治的主要 措施 包括 :加 强预防 ,
强化检 疫 ;轮 作倒茬 ,改造病 田;选用抗病 品种 ;加 强田间管理 ,健株栽培等。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 4 8 1 +. 9 文献标识 码 :A
1弓 I 言
棉花黄萎病流行性强 ,发病范围广 ,在我 国各个 产棉区均 有 分布。由于棉 区多年连作、大面积推广抗 虫棉、病菌致病力 多变、环境 条件 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棉花黄萎病出现了危害加 重 的趋 势。黄萎 病已经成 为了我国棉花优质、稳产、高产的瓶 颈 ,因此探究棉 花黄萎病 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 的。 2加强预防 。强化检疫 旦棉花黄萎病菌进入土壤后 ,就难 以根除。因此 ,棉花 黄萎病 防治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强预防 ,强化检疫。采取相应的 保 护措 施严格施 行无病 田田间管理 ,防治带病土壤或种子进入 无 病区 , 特别是我 国西北内陆棉 区需要 高度重视种子检疫工作 。 为此 ,必须做好普查工作 ,对棉区情况进行评估 ,合理划分重 病 田、轻病 田和无病 田,并且建立完善的病 田档案 ,打下坚实 的 良种繁育 、品种布局 、植物检疫基础。必须做好无病 良种繁 育工作 ,建立无病供种基地。在引种、调种时 ,需要根据检疫 要求 ,对棉种进行消毒处理。在试种、繁育、鉴定后 ,才能够 在无病区进 行推广。 3轮作倒茬 。改造病 田 目前 , 轮作倒茬是棉花黄萎病防治经常采用重要措施之一 。 在出现黄萎病的棉 田,特别是叶落型黄萎病的棉 田和重病 田, 必须 开展轮作 倒茬 。轮作倒茬 通常 以水旱 轮作 为主 ,3 — 5 a后 方可种棉花。连年植棉的 田地 ,在水稻调茬改种后 ,棉花产量 能够获得可观的提升 ,通 常增 产约为 2 0 %。在干旱地区 ,可 以 通过小麦 、谷子 、高粱 、玉米和棉花轮作的方式 ,进行轮作倒 茬。值得一提的是 ,棉花轮作倒茬应当尽量避免和蔬菜进行轮 作 ,特别是不能够和茄科作物进行轮作倒茬。一般情况下 ,轮 作1 a 能够有效地降低发病 2 0 %,轮作 2 a能够有效地降低发病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随着新疆棉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
棉花枯黄萎病是由灰色霉菌引起的一种全株性病害,能够引起棉花植株的迅速枯死,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
目前,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和快速分离技术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病菌、寄主三者的交互作用有关。
新疆地处干旱、温差大的荒漠化区域,气候条件逐渐变得极端,气象条件对棉花生长和病害的发生都有重要影响。
病菌的存在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条件,病菌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种子、土壤、空气、水等多种途径。
寄主作物的品种、年龄、栽培措施等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大面积流行。
因此,如何对新疆棉花枯黄萎病进行病原菌鉴定和快速分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快速分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分离法、生物学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分离法。
其中,分子生物学分离法已经成为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病原菌鉴定的主要方法。
传统分离法主要是通过分离病植物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
但是,传统分离法存在分离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同时这种方法只能单独鉴定某个特定的病原菌。
生物学分离法则是通过生物学实验手段将病原菌与其他微生物分离出来。
该方法相对综合性较强,能够一次性鉴定多种病原菌。
但是,生物学分离法存在操作复杂、耗时费力等缺点。
分子生物学分离法则是通过基因分子技术手段进行分离,无需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该方法能够对样本进行深度测序和分子鉴定,可以实现大规模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同时,该方法对样本种类无要求,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快速性强、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中。
总的来说,针对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分子生物学分离法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快速而准确地分离出病原菌,为病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将更加科学、有效。
棉花抗黄萎病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犘犾犪狀狋犘狉狅狋犲犮狋犻狅狀收稿日期: 20230301 修订日期: 20230427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02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400300) 通信作者E mail:李冉liran01@caas.cn;戴小枫daixiaofeng_caas@126.com棉花抗黄萎病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张烨婧1, 陈捷胤1,2, 李 冉1,2 , 戴小枫1,2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昌吉 831100)摘要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是影响世界大宗农产品及下游纺织品贸易格局的战略性产业。
由大丽轮枝菌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犱犪犺犾犻犪犲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头号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与质量。
黄萎病菌侵染过程中会激发棉花植株产生一系列防御反应,如组织结构抗性变化、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响应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等。
目前,已从棉花中挖掘出大量响应黄萎病菌的基因,阐明了这些抗性相关基因通过调控生理生化反应而发挥抗病功能的机制。
本文从活性氧、防御酶、次生代谢产物和植物激素4个方面综述了棉花抗性相关生理生化作用机制,总结了棉花抗性相关生理生化反应的调控网络,为深入了解棉花抗黄萎病机制、选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抗病机制; 生理生化反应中图分类号: S435.621 文献标识码: A 犇犗犐: 10.16688/j.zwbh.2023097犚犲犮犲狀狋犪犱狏犪狀犮犲狊犻狀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犫犻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狊狅犳犮狅狋狋狅狀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狋狅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犣犎犃犖犌犢犲犼犻狀犵1, 犆犎犈犖犑犻犲狔犻狀1,2, 犔犐犚犪狀1,2 , 犇犃犐犡犻犪狅犳犲狀犵1,2 (1.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犘犾犪狀狋犘狉狅狋犲犮狋犻狅狀,犆犺犻狀犲狊犲犃犮犪犱犲犿狔狅犳犃犵狉犻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狊,犛狋犪狋犲犓犲狔犔犪犫狅狉犪狋狅狉狔犳狅狉犅犻狅犾狅犵狔狅犳犘犾犪狀狋犇犻狊犲犪狊犲狊犪狀犱犐狀狊犲犮狋犘犲狊狋狊,犅犲犻犼犻狀犵 100193,犆犺犻狀犪;2.犠犲狊狋犲狉狀犃犵狉犻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犆犲狀狋犲狉,犆犺犻狀犲狊犲犃犮犪犱犲犿狔狅犳犃犵狉犻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狊,犆犺犪狀犵犼犻 831100,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犆狅狋狋狅狀犻狊狋犺犲犿狅狊狋犻犿狆狅狉狋犪狀狋犮犪狊犺犮狉狅狆犻狀犆犺犻狀犪,狆犾犪狔犻狀犵犪狏犻狋犪犾狉狅犾犲狀狅狋狅狀犾狔犻狀狀犪狋犻狅狀犪犾狉犲狏犲狀狌犲犪狀犱狆犲狅狆犾犲’狊犻狀犮狅犿犲犫狌狋犪犾狊狅犻狀狋犺犲犺犲犪犾狋犺狔犱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狅犳狋犺犲狀犪狋犻狅狀犪犾狋犲狓狋犻犾犲犻狀犱狌狊狋狉狔犪狀犱狋犲狓狋犻犾犲犲狓狆狅狉狋狊.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犮犪狌狊犲犱犫狔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犱犪犺犾犻犪犲犻狊狋犺犲犿狅狊狋狀狅狋狅狉犻狅狌狊犱犻狊犲犪狊犲犻狀犮狅狋狋狅狀狆狉狅犱狌犮狋犻狅狀,狑犺犻犮犺狊犻犵狀犻犳犻犮犪狀狋犾狔狉犲犱狌犮犲狊狋犺犲狔犻犲犾犱犪狀犱狇狌犪犾犻狋狔狅犳犮狅狋狋狅狀.犐狋犻狊狑犻犱犲犾狔犪犮犽狀狅狑犾犲犱犵犲犱狋犺犪狋犞.犱犪犺犾犻犪犲犻狀犳犲犮狋犻狅狀狊犮狅狌犾犱犪犮狋犻狏犪狋犲犪狊犲狉犻犲狊狅犳犱犲犳犲狀狊犲狉犲狊狆狅狀狊犲狊犻狀犮狅狋狋狅狀狆犾犪狀狋,犻狀犮犾狌犱犻狀犵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犪犾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犪犾狋犲狉犪狋犻狅狀狊,狆犾犪狀狋犺狅狉犿狅狀犲狊犻犵狀犪犾狋狉犪狀狊犱狌犮狋犻狅狀,犪狀犱狋犺犲犻狀犱狌犮狋犻狅狀狅犳犱犲犳犲狀狊犲 狉犲犾犪狋犲犱犵犲狀犲狊.犆狌狉狉犲狀狋犾狔,犿犪狀狔犵犲狀犲狊犻狀狏狅犾狏犲犱犻狀狋犺犲犮狅狋狋狅狀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犺犪狏犲犫犲犲狀犻犱犲狀狋犻犳犻犲犱,犪狀犱狋犺犲犻狉犻狀犱犻狏犻犱狌犪犾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狊狅犳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犫犻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狉犲犵狌犾犪狋犻狅狀犺犪狏犲犫犲犲狀犱犲犿狅狀狊狋狉犪狋犲犱.犐狀狋犺犻狊狉犲狏犻犲狑,狑犲狊狌犿犿犪狉犻狕犲犱狋犺犲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犪狀犱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狊狅犳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犫犻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狋狅犮狅狋狋狅狀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犻狀犮犾狌犱犻狀犵狉犲犪犮狋犻狏犲狅狓狔犵犲狀狊狆犲犮犻犲狊,犱犲犳犲狀狊犲犲狀狕狔犿犲狊,狊犲犮狅狀犱犪狉狔犿犲狋犪犫狅犾犻狋犲狊,犪狀犱狆犾犪狀狋犺狅狉犿狅狀犲狊.犉狌狉狋犺犲狉犿狅狉犲,狑犲犮狅狀犮犲狆狋狌犪犾犻狕犲犱狋犺犲狉犲犵狌犾犪狋狅狉狔狀犲狋狑狅狉犽犵狅狏犲狉狀犻狀犵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犫犻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狋狅犮狅狋狋狅狀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狑犺犻犮犺狑犻犾犾狆狉狅狏犻犱犲犪狋犺犲狅狉犲狋犻犮犪犾犫犪狊犻狊犳狅狉犳狌狉狋犺犲狉狌狀犱犲狉狊狋犪狀犱犻狀犵狋犺犲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狊狅犳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犪狀犱犳狅狉犻犿狆狉狅狏犻狀犵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犫狉犲犲犱犻狀犵犻狀犮狅狋狋狅狀.犓犲狔狑狅狉犱狊 犮狅狋狋狅狀; 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狑犻犾狋; 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 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犪狀犱犫犻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狉犲狊狆狅狀狊犲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影响世界大宗农产品及下游纺织品贸易格局的战略性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3~4年,对减轻病害有明显作用。
实行稻棉水旱轮作或苜蓿与棉花轮作以及种植绿肥等效果
更佳。
注意轮作年限及轮作对象。
4.加强栽培管理 管理:水肥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及时定苗,拔除病苗。 清除病残体:在病田定苗、整枝时及时将病株。 无菌肥料: 施用热榨处理的棉饼和无菌土杂肥。 无病土育苗:在棉花育苗移栽地区用无病土育苗可明显减轻枯萎 病的危害。
菌核形成;40%以上则不利其形成。
寄生范围: 大丽轮枝菌的寄主范围极广,国外报道可为害38科660种
植物,其中农作物184种,杂草153种。我国经鉴定,寄主植物
至少20科80种,大田作物包括向日葵、茄子、辣子、番茄、烟 草、马铃薯、甜瓜、西瓜、黄瓜、花生、菜豆、绿豆、大豆、 芝麻、甜菜等,一般禾本科作物如水稻、麦类、玉米、谷子、 高梁等不受侵害。 病菌的生理分化: 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病
原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都属于半知菌亚门轮枝菌属真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 孢子 2.干燥时分生孢子着 生状 3.湿度大十分生孢子 着生状(假头状着生) 4.膨胀菌丝 5.厚垣孢子 6.拟菌 核
病原生物学: 大丽轮枝菌在10~30℃均可生长,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0~25℃,33℃绝大多数菌株不生长,但有些菌株耐高温的能 力较强,在33℃下仍能缓慢生长。 微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80℃高温和-30℃ 低温。微菌核萌发适温为25~30℃,在察氏培养基上培养18h 后,微菌核的萌发率接近90%。土壤含水量为20%,有利微
及种植绿肥等效果更佳。
4.加强栽培管理 棉田增施底肥和磷钾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及 时定苗,拔除病苗,在棉苗2~3片真叶时喷施1%尿素液 有利于棉苗生长发育,可提高抗病力。 在病田定苗、整枝时及时将病株清除,田外深埋。 施用热榨处理的棉饼和无菌土杂肥,均具有减轻发 病的作用。
5.种子消毒
硫酸脱绒,棉绒带菌。 药剂浸种:多菌灵胶悬液冷浸棉种24小时 6.化控防病 在棉花开花期连续2次喷施40mg/kg的缩节胺对抑制黄萎 病有明显效果。 在2~5叶期喷施1.5%的尿素也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生防菌剂灌根有一定疗效。
病菌致病性: 产生致病毒素和导管堵塞是致病的主要机制。 黄萎病菌所产轮枝菌素(VD-toxin)是致萎的主要原因。 导管堵塞的原因: 一是菌丝及分生孢子大量繁殖。 二是病菌侵入寄主后,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凝胶体、 树胶和侵填体。
三是病菌侵入后产生果胶酶,分解细胞和细胞壁中的胶状 物质和果胶物质,引起组织解体,从而堵塞导管。
4.病菌致病性变异及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的出现:
病菌的变异导致产生新的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有利于 病害发生和流行。
5. 耕作与栽培措施: 连作病重。病田连作年限越长,土壤内病菌积累越多,
发病越重。与非寄主作物如禾谷类作物玉米、高梁、小麦、
大麦等轮作发病轻,特别是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 深耕可以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加速其分解,并使病 菌窒息死亡,发病减轻。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棉田
棉花枯黄萎病症状的不同点
比较指标
植株高度 发病期 维管束变色 病株的发展方向 有无病征
棉花枯萎病
病株出现矮化多
棉花黄萎病
不表现矮化 现蕾期开始发病, 维管束变色前 由下向上发展,不 形成顶枯。 个别情况下看到白 色霉层
苗期开始发病,现 蕾期到达发病高峰
维管束变色深 由下向上或由上向 下发展,形成顶枯 病茎表面常有粉红 色霉层
病菌致病性: 1、该菌可产生致病毒素镰刀菌酸(Fusaric acid, FA),又 称萎蔫酸,它是一种非特异性毒素。 2、导管堵塞。
侵染循环
初侵染:
⑴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
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
⑵ 带菌的棉子饼、棉子壳及未腐熟的土杂肥和无症状寄主。
传播:
侵染循环
初侵染: 主要以微菌核及菌丝体在土壤、病残组织、带菌的棉籽、 棉籽饼、棉籽壳和未经腐熟的土杂肥上越冬。 种子带菌主要是短绒带菌,内部带菌率很低,一般不超过 0.026%,但对病害的传播仍起重要作用。
传播: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与枯萎病基本相同。
侵入与发病:从棉花根毛细胞、根表皮细胞或根部伤口侵入, 经过皮层进入导管。试验证明,接种后3天内病菌即可扩散到 全株。 再侵染:黄萎病菌主要以初侵染为主,再次侵染作用不大。
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一边自
下而上萎蔫下垂,不久全株凋萎死亡。 矮缩型: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顶叶常发生皱缩、畸 形。
凋萎型:叶片失水褪色,植株叶片萎蔫下垂,全株凋萎死亡。 矮缩型: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顶叶常发生皱缩、畸形。
棉 花 枯 萎 病 症 状
紫红型
黄化型
凋 萎 性 症 状
病 茎 剖 面
整株枯萎
皱缩型
病
学名:
原
尖 孢 镰 刀 菌 萎 蔫 专 化 型 Fusarium oxysporium Schl. f.sp. vasinfectum ,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
病原生物学:
病菌生长适温25~30℃,大部分菌株在25℃左 右生长最快,
35℃以上生长受抑制。
病菌寄主范围较宽。
发病条件
1. 土壤菌源数量: 土壤中菌源数量是黄萎病能否流行的先决条件。 2.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黄萎病能否发生流行的重要外在因素。 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是该病大发生的关键因子。
3.种和品种抗病性:
棉花不同种和品种间对黄萎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以海岛棉抗病性最强,陆地棉次之,亚洲棉较弱。
病原菌生理分化:
棉花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寄生专化性,有明显的生理分 化现象。 国内1972~1973年: 根据致病力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生理型: Ⅰ型侵染海岛棉、陆地棉和亚洲棉; Ⅱ型侵染海岛棉、陆地棉,但不侵染亚洲棉; Ⅲ型只侵染海岛棉,不侵染或轻度侵染陆地棉,亚洲棉。 1985年用9个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查明我国存在3、 7、8号3个生理小种,其中3号和8号小种致病力较弱,而7号 小种致病力强,且分布最广,是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的优势生 理小种。
棉花病害
棉花苗期病害:立枯病、疫病和炭疽病。 成株期病害:黄萎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 棉铃病害:疫病、红粉病、红腐病和炭疽病。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
症状: 黄色网纹型:叶片呈黄色网纹状
黄化型: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
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
5. 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①硫酸脱绒
②多菌灵浸种
(2)土壤消毒:氯化苦消毒、二溴乙烷等
(3)药剂灌治:在零星发病田,用12.5%的治萎灵200-300倍 浇灌病苗。
棉花黄萎病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棉花黄萎病从1891年美国首次发现到如今,遍布世界各 主要产棉区。 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截止20世纪80 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 县(市)。 90年代以后,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 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损失相当严重。据 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 , 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 为200万担。
抗枯萎病的品种有,没有抗黄萎病的品种,
培育和种植耐黄萎病品种是防治黄萎病的根本措 施之一 。在种植时选用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品种, 如:中棉12、中棉16、辽棉5号、86-6、86-4等。
3.轮作倒茬 在重病田采取玉米、小麦、大麦、高梁、 油菜等与棉花轮作3~ 4年,对减轻病害有明显
作用。实行稻棉水旱轮作或苜蓿与棉花轮作以
一般亚洲棉对枯萎病的抗性较强,陆地棉次之,海岛棉较差。
2. 气候条件: 枯萎病的发生与地温和雨量有关
3.耕作与栽培措施:
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地块一般发 病较重,偏施氮肥、营养失调,会促进病害发展。 4.土壤线虫: 棉田中线虫数量多,给棉花造成的伤口也多,有利于枯萎病的发生。
⑴ 种子、棉籽皮和棉籽饼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⑵ 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经腐
熟的土杂肥或未经热榨处理的带菌棉籽饼等,都可造成病害近距离传播。 侵入与发病: 病菌最易从棉株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由根尖直接侵入。 再侵染:有再侵染,但以初侵染为主。
发病条件
1.种和品种抗病性:
有利于病害发生。
土壤缺肥,尤其缺磷、钾肥或施氮肥过多、大水漫灌的 棉田病重;铺膜栽培与不铺膜棉田相比黄萎病发生早而重。
防治方法
采取“加强植物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 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 保护无病区 ,控制新病区,压缩重病区,消灭零
星病区,严格检疫制度,严防病种子传入无病区。
2.种植抗病品种
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保护无病区
控制病区棉种向无病区大引大调。 若必须引种时,应按照检疫法规,严格进行植物检疫。 引来品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经过2~3年试种、鉴定和繁殖, 再大面积推广。 要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棉种。 2.种植抗病品种
3.轮作倒茬 在重病田采取玉米、小麦、大麦、高梁、油菜等与棉花轮
症 状
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 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高 峰。
普通型:病株症状自下而 上扩展。病斑呈“褐色掌 状斑驳”,后变色部位的 叶缘和斑驳组织逐渐枯焦, 呈现“花西瓜皮”症状
落叶型:
顶叶向下卷曲褪绿、叶片 突然萎垂,呈水渍状,随 即脱落成光秆,表现出急 性萎蔫落叶症状。叶、蕾, 甚至小铃在几天内可全部 落光,后植株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