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我军装备过的火箭筒

合集下载

防化兵装备:FHJ01式62mm单兵火箭系统

防化兵装备:FHJ01式62mm单兵火箭系统

防化兵装备:FHJ01式62mm单兵火箭系统作者:杨建辉,等来源:《轻兵器》 2013年第10期提起单兵火箭,读者朋友会自然想到其是一种打击装甲目标和坚固火力点的武器,很少将其与防化兵使用的燃烧、发烟武器联系在一起。

本文为您展示的就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专门用于发射燃烧弹和发烟弹的防化兵装备——FHJ01式62mm单兵火箭系统。

1980年代以前,我国防化兵烟火分队装备的单兵烟火武器主要有喷火器、发烟罐、发烟手榴弹等。

喷火器虽然威力大,但射程近(有效射程为50m);发烟罐、发烟手榴弹等虽然使用方便,但都是由人工近距离施放。

随着部队机动能力的提高,烟火分队原有的烟火武器装备已难以满足作战的需要,由此,一种采用火箭发动机原理的近战武器——FHJ01式62mm单兵火箭系统于1985年诞生了。

细看结构F H J 0 1式6 2 m m单兵火箭系统于1983年开始研制,1985年批准定型生产,并装备防化兵烟火分队。

该单兵火箭由发射筒、发射后筒(内装火箭弹)、瞄准镜、两脚架等组成,主要用于在伴随步兵行动中攻击敌火力点,烧毁敌易燃的技术装备和军事设施,迷盲敌人的观察及射击行动。

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轻、使用方便等特点。

该单兵火箭采用光学瞄准镜进行瞄准,利用电点火发射技术,使火箭发动机向后喷出的火药燃气产生推力,从而推动火箭弹飞行。

战斗状态时系统全长1.2m,总质量(含2发弹)8kg,初速123m/s,发射筒使用寿命250发。

发射筒发射筒为上下设置的双筒结构,由筒身、击发机等组成。

通过转换开关可选择发射其中一个发射筒的火箭弹。

发射筒上、下筒结构相同,均由玻璃纤维材料制成,用于发射时赋予火箭弹的飞行方向。

筒身后部设有连接体和防护套,连接体上设有卡槽,用以连接发射后筒。

卡槽上装有固筒簧片,防止发射后筒受到振动时脱落。

防护套可防止发射时火箭弹的后喷火焰烧伤射手。

在上筒口部加装十字标线,其与校靶器配合,可标定筒身轴线,校正瞄准装置,提高射击精度。

M240四联火箭筒

M240四联火箭筒

M240四联火箭筒M240四联火箭筒,是一种威力强大的火箭筒,在和平精英中,这是唯一可以“连发”的火箭筒,这就很舒服了。

M240“闪光”(Flame Assault Shoulder Weapon--肩射型火焰攻击武器的缩写)是一种火箭发射器类型的火焰弹投射武器,于1972年开始研制,在1973年试产和功能性试验,1974年进行部队试验,改进为M240后于1975年装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

它的重量只有M9A1-7和M2A1-7便携式火焰喷射器重量的一半,而且可在5倍射程外对多个点目标进行覆盖,可用于进攻和防御,长时间存放时只需要较少的维修和保养。

是一种可多次使用的肩射、轻型、四联装发射器,它由发射筒、护壳、前后护盖、发射机构、击发机构、瞄准具、握把和背带等组成。

发射筒的结构与M72系列基本相同,仍为内外筒式结构,前筒用玻璃钢材料制成,后筒为铝制品。

四个发射筒固定在框架上,用护带缠绕,构成整体护壳。

前护盖用于保护发射器口部,与护壳的前隔框底部铰接,携行时用固定闩将前护盖锁在闭合位置。

当前护盖打开并锁定在下面时,可以起前支架作用,发射时用来稳定发射器。

后护盖与护壳的后隔框底部铰接,携行时以固定闩将后护盖锁在后端闭合位置,打开后可作为肩托。

内筒拉出之后,靠闭锁钮锁定在发射位置。

发射后可以重新装弹发射机构装在握把内,由扳机、扳机簧、扳机保险和棘轮组件等组成,击发机构包括击针、击针簧、击针座和凸轮轴组合件等,发射机构和击发机构由联接组件连接,点火系统为通常的火帽、导火索式。

发射前,打开前护盖,握把自动弹出并锁定在使用位置,向后移动扳机保险柄,使扳机处于待击状态,即可发射。

发射装置为联动式,每扣压一次扳机,棘轮转动90°并带动凸轮轴组件,解脱击针。

该发射器能够以每秒1发的速度发射,也可以一次同时发射出所有4枚火箭。

与M72 LAW不同的是,M240发射时只能从右肩发射,这是由于它的反射式光学瞄具安装在发射器的左侧。

17年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陆军装备大观(2)

17年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陆军装备大观(2)

17年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陆军装备大观(2)关键词:士兵提干大学生毕业士兵张为臻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陆军装备陆军装备----远程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可连发6发弹径为400毫米的火箭弹,最大射程达200公里。

WS-2火箭弹直径400毫米,总重1285公斤,总长7302毫米。

由引信、战斗部、控制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和弹体结构等部分组成。

最大飞行速度5.6马赫。

张为臻博客卫士-2远程火箭炮弹种极多,从公开的影像数据显示,“子母弹”和“寻地弹”的攻击精确度非常高,资料显示射程为 360公里,有专家认为可达425公里。

另外,卫士-2还有一种火箭弹弹内可携带三个小型无人机。

抵达目标上空后投放携带自杀弹药的无人机,然后搜索地面雷达信号,执行自杀攻击,可在最大射程上进行反雷达作战和电子干扰作战。

WS-2发射车以8×8高机动轮式越野车为运载底盘,采用6联装贮运发射箱倾斜单射或齐射。

发射准备时间不超过12分钟。

为了保证必要的射击精度,火箭弹采用了简易的制导和弹道修正措施,由低成本的惯性器件组成的捷联惯导系统,对弹体进行三通道姿态稳定和横、法向导引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控制精度,射击密集度小于 1/600米。

射击准确度(CEP)小于3‰。

WS-2型多管制导火箭武器系统属常规炮兵战术武器。

每个火箭连配有1辆指挥通信车、6辆发射车和6辆运输装弹车。

火箭弹配置数量为30~48发/辆(发射车)。

由于WS-2价格低廉,能效比高,甚至可一定程度上替代价格昂贵的短程导弹。

陆军装备----国产步枪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轻武器又是武器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枪作为轻武器骨干,其装备的广泛性、重要性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解放后,国家投入了很大力量,支持发展兵器工业,改造和新建了兵工厂,建立了兵器工业基础设施;设置兵器专业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设置了研究机构,开展专题研究。

经过长期的努力,使我国步枪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我军压制兵器中牵引火炮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仿制、改进到自主研发的路子。

在这一过程中,各型牵引火炮类别繁杂。

这些火炮,有用于装备我军炮兵部队的,有专用于外贸出口的,使同一型火炮会有不同的定型代号。

关于我军炮兵装备,在上个世纪的1987年,根据形势的需要,总参谋部颁布了《全军武器装备命名规定》,一些80年代仍现役的火炮装备取消了建国初期沿用的年式型号命名办法,采用了新的命名方式。

另外,一直以来各型外贸出口炮兵武器的命名也和国内装备差异很大。

如何在众多火炮型号中对号入座或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呢?只要掌握其各自的特征,从外形差异即可辨别。

外形识别,一般从火炮的炮口制退器、炮闩类型、反后坐装臵布臵形式、炮架等结构以及加工工艺几点入手。

榴弹炮1954年式122mm榴弹炮该炮仿自前苏联M-30式122mm榴弹炮,于1954年定型,后由1954年-1式122mm 榴弹炮取代。

炮尾采用手动断隔螺式炮闩,身管外有被筒,没有炮口制退器。

反后坐装臵上下布臵,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

采用箱形构件铆接起来的大架。

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有活动小防盾。

高低机安装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

夏用驻锄为折叠式。

54式榴弹炮的批生产型有改进,将铆接大架改为了焊接大架。

1956年式152mm榴弹炮该炮仿自前苏联D-1式152mm榴弹炮,1953年起按照前苏联技术资料试制,于1956年定型。

D-1式152mm榴弹炮是前苏联M-10式榴弹炮的减重改进型,也就是使用较轻一些的M-30榴弹炮的炮架改进M-10榴弹炮而成。

因此,56式榴弹炮的炮架和54式榴弹炮炮架完全相同,除炮身和反后坐装臵略有不同外,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56式榴弹炮为减小后座动能在炮口采用了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PL54A式122mm榴弹炮(原名为1954年-1式122mm榴弹炮) 该炮是在1954年式122mm 榴弹炮基础上的改进型,1966年设计定型,1981年生产定型。

单兵火箭筒在两栖登陆作战中的运用研究

单兵火箭筒在两栖登陆作战中的运用研究

美陆军使用AT4火箭筒进行反坦克射击训练
. All Rights Reserved.
45 2023.06军事文摘
即打即扔的弹筒合一型单兵火箭筒
美空降兵使用单兵火箭筒进行反直升机防空训练
破甲厚度达到惊人的460毫米,独特的聚能装药弹头同时具有杀伤和纵火效果,对坦克乘员有出色的
杀伤后效,使得反装甲能力大幅提升。

目前,世界军事强国装备的单兵火箭反坦克破甲弹可在穿透披挂了第一代反应装甲的北约三层重型靶后击穿三块后效板,这表明对美军的M1A2系列坦克均具有致命性
毁伤效果。

因此单兵火箭筒弹药能够满足现代反坦克作战的要求,可以使渡海登岛作战的单兵有效对射筒配备组合背带且配有提把,既可组装背负也可手提携行,便于长途行军和阵地转移,隐蔽性、便捷性好;弹筒合一的包装筒即为发射筒,单兵使用便于携带、即打即扔、
无需修理维护,减小了武器保障负担。

从武器系统整体上看,单兵火箭筒弹药对于作战后勤补给压力较
小,适合于两栖登陆作战。

能自动辨别目标性质的智慧型弹药。

忆对越自卫还击战中40火箭筒的运用

忆对越自卫还击战中40火箭筒的运用

忆对越自卫还击战中40火箭筒的运用作者:刘晓峰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8年第17期【编者按】在公开发表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照片中,有一张知名度很高,曾发表在当年的《解放军画报》和其它一些权威报纸上。

照片画面是突击队出发的场景。

其中最外首是一名右手执红旗、头顶钢盔、打着绑腿全副武装的英雄战士。

在随军记者拍下这张照片后不久,他就永远失去了右手的四个手指,只有大拇指保持着“老子永远第一”的胜利姿态……张川:我和景平都是高考刚恢复的时候考入地方大学,又投笔从戎进入军校的。

只不过景平是大连陆军学院,我是昆明陆军学院,他是在1979年打完仗上军校,我是1980年上的军校。

1984年4月28日我军收复老山之前,我们都在陆军14军40师118团,职务也都是正排副连。

4月28日我们都在老山主攻营3营8连、9连,营长是臧雷。

作战中我们并肩战斗,景平负伤失去了一条腿,我失去了 4个手指。

战后伤愈,又都在地方大学充了“电”。

如今我从军内退休了,景平的律师事务所办得风声水起。

李景平:4月28日之战,虽然我们用上级给我们规定短得多的时间攻占了老山及其附近的高地,圆满完成了任务,但无论是从东边迂回的1营,还是担任主攻的3营,仗打得都很苦,部队伤亡也很大。

不谈1营就说我们主攻3营吧。

出现重大伤亡的原因,如果从客观原因来讲,在我们发起总攻之前的炮火准备效果,不是很理想。

虽然我们用几百门大口径火炮,在半小时内打了数以万计的炮弹,但有相当多敌人火力点并没有被摧毁,究其原因,当然不能怨炮兵。

限于当时的侦察手段,老山地区极为复杂的亚热带喀斯特岩溶地貌加上敌军苦心经营数年,用各种手段修了许多处极为隐蔽的火力点和屯兵设施,再加上敌军又经历1979年我军第一次打击的失败教训,对我军的攻防战术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们的情报工作也很周密。

我们万炮齐发,但他们的很多工事也没有暴露,炮兵也没法摧毁,等我们发动进攻了,这些火力点都“复活”了,我们伤了好多人。

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

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

原创: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大大2000注:2000年初,在写完网文《解放军装甲师编制装备探秘》之后,我一直想深入完整的写一个关于解放军装甲兵50多年发展的系列,从此多方搜集各种资料。

此文写于2005年3月,其中第七部分很多言论多摘自三老四严兄的论坛发言,在这里表示感谢。

完稿后,投给国内数家军事武器杂志,均没有回信,遂深藏之。

长期以来,对于我军曾在50-60年代主要装备的苏制坦克自行火炮,虽然不少文章有过介绍,但大都过于简单。

由于这段历史距今过于遥远,笔者用数年时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我军装甲兵这段重要历史挖掘整理出来,由于笔者搜集资料范围有限、写作水平不足,文章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还望广大读者指正。

一、从搜集和缴获起家的我军装甲兵装甲兵跟我军其他兵种一样,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以搜集和缴获敌人的装备为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兵种。

1945年11月中旬,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918工厂),搜集到2辆日制97式坦克,在撤离沈阳开往抚顺途中,被敌伪人员破坏其中的一辆,剩下的一辆转移到沈阳市东郊马家湾子,这就成为我军的第1辆坦克。

东北我军先后搜集了数百辆关东军遗弃的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牵引车、工程车等车辆,为我军以后的装甲兵建设打下基础。

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战场,以及渡江战役中大量缴获和接收了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辆。

根据1950年6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公布1946年7月到1950年5月在解放战争时期战绩总公报,共缴获国民党军坦克622辆、装甲车389辆。

这些车辆成为组建解放军装甲兵的物质基础。

到1949年10月我军已经拥有两个战车师又两个战车团,总员额12697人,坦克375辆(多是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美国M3轻型坦克,还有67辆美制水牛式水陆坦克),装甲车272辆(多为是轮式装甲汽车以及部分美式半履带装甲车),工程车、汽车591辆。

BM-21式火箭炮

BM-21式火箭炮
武 器系列
BM-21六轮火箭炮
攻击力超强的bm-21式火箭炮
BM-21式火箭炮
• BM-21式火箭炮是前苏联研制的一种122毫米40管自行火 箭炮。该炮1964年开始装备陆军炮兵部队。现摩托化步兵 师和坦克师属炮兵团均编有一个БМ-21式火箭炮营,装备 该炮24门。主要用来摧毁敌战术核武器,与敌炮兵作斗争, 加强团炮兵群火力。它通常配置在已方前沿后2-6公里的 范围内,压制纵深为14-18公里。 • BM-21式火箭炮于1964年以前装备苏军。除苏联外,阿 尔及利亚、保加利亚、古巴、埃及、埃塞俄比亚、匈牙利、 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墨西哥、尼加拉瓜、波兰、叙利 亚、越南等国陆军也都装备有这种火箭炮。
结构特点
BM-21式火箭炮由导向管、 摇架、高低机、方向机、 平衡机、瞄准装置和车体 等部分组成,导向管分4层 排列,每层10管。火箭炮 全营齐射能发射720枚火 箭弹或化学弹,总重量 48000千克,超过美国陆 军师全部常规火炮一次齐 射量。
基 本 数 据
• • • •18-20秒 行军状态长7350毫米 涉水深1米 行程405公里 最大速度690米/秒
俄军在俄国内的车臣冲突中,大 量使用这种火箭炮轰击叛军据点, 封锁道路,是俄军火力突击的重 要力量。

利比亚反对派MB-21火箭炮
利比亚反对派MB-21火箭炮
俄陆军BM-21火 箭炮 平原齐射
车臣战争中使用的MB-21火箭炮
伊拉克陆军装备的BM-21火箭炮
秘鲁陆军BM21火箭炮连
秘鲁陆军BM-21火箭炮连
最大射程11-20.38公里 方向射界240度 高2850毫米 宽2690毫米
通过垂直障碍高650毫米 长火箭弹重77千克 短火箭弹重45.8千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数我军装备过的火箭筒人民军队早在解放战争时代就接触到反坦克火箭筒这种武器,当时在东北和华北战场上,“运输大队长”为解放军送来了美国最新的“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是美国陆军当时反坦克武器的佼佼者,是“等口径火箭筒”(指火箭弹在发射管内,弹径与发射管同口径)的鼻祖。

“巴祖卡”的发明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对反坦克武器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它的出现让美军步兵在德国坦克的攻击面前重新树立起自信。

“运输大队长”为人民军队送来大量“巴祖卡”火箭筒,在反坦克和攻坚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东北和华北战场上,我军缴获了大量“巴祖卡”火箭筒,使步兵第一次拥有了能够有效击毁对手美制坦克的能力,而讽刺的是,这些“巴祖卡”火箭筒最初是用来对抗德军坦克的,而在中国战场上,却被人民军队调转炮口射向了美制坦克。

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巴祖卡”仍然是志愿军手中比较重要的反坦克武器,用美国武器打击美国人。

进行“巴祖卡”火箭筒射击训练的我军战士。

我国火箭筒家族正是在这种美国武器基础上起步的。

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需求,我国在美国M20式“超级巴祖卡”88.9毫米火箭筒的基础上,仿制了51式90毫米火箭筒。

该火箭筒于1951年投产,主要装备志愿军部队。

发射的反坦克火箭弹初速106米/秒,有效射程100~250米,破甲厚度120毫米。

51式火箭筒的仿制成功,使志愿军摆脱了缴获弹药不足的问题。

51式火箭筒毕竟是一种应急武器,在抗美援朝后,这种二战水平的“超级巴祖卡”也已经落后于时代,加之中国军队装备建设全面转向苏式武器,因此在反坦克火箭筒上也开始了向苏式“40火”转变。

第一代“40火”是仿制于苏式RPG-2型火箭筒的56式40毫米火箭筒。

该火箭筒1956年定型装备部队,成为我军步兵连的主要攻坚武器,参加过西藏平叛、援越战争和1962年10月的中印边界自卫还击战等多次战斗,屡建战功。

这种火箭筒是一种多次使用的武器,由40毫米火箭发射筒和超口径的80毫米破甲弹组成。

在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56式火箭筒表现出色。

其实,56式火箭筒虽然称火箭筒,但其实发射的弹头中并没有火箭发动机,其动力来源为一个圆柱形发射药管,火药包固定在弹尾部,从筒口插入发射筒,击发后火药燃烧,火药燃气从筒尾高速喷出,其反作用冲量为弹获得飞行动能。

火箭弹超口径弹体直径为80毫米,初速84米/秒,直射距离100米,破甲厚度280毫米/55度。

在56式火箭筒基础上,又推出了56-1式火箭筒,直射距离提高到160米。

56-1火箭弹,这是第一代的“40火”。

56式火箭筒由于没有火箭发动机,弹头初速低,射击距离近,不能修正瞄准点,威力也偏小。

在1969年珍宝岛反击战中就不能击穿苏制T-62中型坦克的装甲了。

其实早在1960年代初,苏联新一代的RPG-7反坦克火箭筒研制成功后,中国就获得样品进行逆向仿制,这种同样采用40毫米发射筒的火箭筒被称为“新40”,便与56式为代表的“老40火”区分。

苏联的RPG-7火箭筒成为中国“新40火”的仿制原型。

这是一种新型的火箭推进榴弹。

1964年8月,尚在研制中的“新40火”向军委首长作了汇报射击,贺龙元帅说:“这个小东西,能打坦克,射程有300米,应该喊万岁。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并未转让技术,“新40火”研制工作进展较慢,直到珍宝岛事件对中国的巨大刺激,使“新40火”研制进入快车道。

该火箭筒1970年定型,被命名为69式40毫米火箭筒。

69式火箭筒被叫做“新40火”,是我军有史以来装备规模最大的反坦克火箭筒。

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69式火箭筒是我国生产数量最多、装备数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特别是面对苏联的北疆部队,这种武器下发到了班一级单位,以应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席卷而来的苏联坦克集群。

而在威胁不那么严重的南疆地区,这种火箭筒属于步兵连一级的支援火力。

该弹直射距离增加到了300米,最大速度300米/秒,垂直破甲380毫米。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69式火箭筒。

我国为69式火箭筒研发了一系列弹头,包括多种型号的高爆反坦克榴弹、反坦克榴弹、空炸反人员高爆榴弹、高爆/高爆反坦克榴弹、反人员高爆燃烧榴弹、前后纵列双弹头反坦克榴弹、照明弹等。

69式火箭筒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摧毁碉堡、坑道、掩体起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军队的高度赞扬。

在攻打同登“法国炮台”战斗中,163师班长蒋荣伟连续发射了10枚69式火箭弹,摧毁了炮台的9个火力点,立下一等功。

在苏联威胁最大的时候,全国有多个厂在同时开工生产69式火箭筒,这些火箭筒除了装备我军外,很大一部分最后出口国外,在世界各处战场上都能够看到“新40火”的身影。

69式火箭筒和苏制RPG-7同为世界上性能较好、造价便宜的火箭筒,除了我军部队外,大量出口国外,目前这种火箭筒和其表兄RPG-7一起活跃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上。

亚非拉最爱的“40火”。

如果说69式和原版的RPG-7在外观上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在发射筒尾部的红棕色部分,69式是有条纹加强筋的,而RPG-7则是光滑的。

中国在69式基础上还研制了69-1等一系列改进型,都是国际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产品。

两位硬汉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州长手中的火箭筒尾部有加强筋,说明这是一具中国的69式火箭筒,而史泰龙饰演的兰博手中的则是一具光滑的RPG-7。

除了69式外,中国还同时期自行研制了70式62毫米单兵火箭筒和79式70毫米单兵手持式火箭,这是中国摆脱苏式火箭助推榴弹式RPG的早期尝试,开始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火箭筒研制新路。

这两种火箭筒都属于单兵火箭,一个人就能够操作,而不像“40火”,需要两人发射小组,一人装填,一人发射,其实还是无后坐力炮的思想。

而70式和79式都能够不占编制,在预想中可以做到战时步兵人手一具,提升火箭筒装备规模。

70式火箭筒和79式手持火箭是当时为应对苏联坦克集群而研制装备的两种反坦克火箭,但由于作战效果不佳,并没有大量装备,但却开创了国产火箭筒研制的新路。

顺着人手一支这样的思路,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又推出了单兵便携式的PF89式80毫米火箭筒。

这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便携式反坦克火箭发射系统,1984年开始研制,于1989年设计定型,1993年生产定型,并开始批量装备部队。

进行部队试用时候的PF89,可以适应寒区和热带多种环境。

第一个型号被定型为“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代号“PF89-80-1”,被俗称为“80单兵”。

这种单兵火箭筒垂直破甲达到630毫米,可以对第二、三代坦克构成威胁。

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筒。

这种武器不占编制,作为附加装备配给步兵,以加强步兵的反坦克火力密度及对坦克的作战能力。

而且该弹成本低廉,在大规模战争中还将下发到民兵一级武装,是一种打人民战争的火箭筒。

即使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群众也能够很好地使用PF89火箭筒。

在PF89反坦克火箭研制成功后不久,又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多用途火箭弹,成为一个新型号,被称为“PF89A式80毫米单兵多用途火箭”。

随后又研制成新的“PF89式80毫米单兵火箭1型破甲弹”,采用两级串联战斗部,一级战斗部先诱爆反应装甲,然后二级战斗部起爆,金属射流击穿目标主装甲,可以对付拥有爆炸反应装甲的坦克。

采用串列战斗部的PF89B型反坦克火箭筒。

在PF89式反坦克火箭筒基础上,中国为攻坚作战需求,研制了WPF89系列80毫米单兵云爆火箭。

这是一种爆燃型燃料空气弹(即集爆炸和燃烧两种功能于一身),2002年研制单位完成设计定型,定型号为WPF89-1式80毫米步兵攻坚火箭。

该产品威力大、性能可靠、对建筑物、人员和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毁伤能力。

在PF89反坦克火箭筒基础上研制的WPF89系列单兵攻坚弹,是一种单兵云爆弹。

与PF89反坦克火箭筒的一次性发射不同,WPF89-1是一筒七弹配置,即一个发射具可以发射七发火箭弹,发射筒与火箭弹需要现场装填,发射隹备时间较长,操作步骤多,不够机动灵活,若操作不正确,则会出现故障。

因此,研制单位于2003年在WPF89-1和PF89A式单兵攻坚弹的基础上,将其研制成弹筒合一、一次性使用的步兵云爆火箭,定型号为WPF89-2式80毫米步兵攻坚火箭。

黑蜀黍和我军官兵都很喜欢这种单兵云爆攻坚弹。

其实在新世纪WPF89攻坚弹出现之前,中国为了获得单兵云爆弹技术,1996年对著名的俄罗斯“什米尔-2”单兵云爆弹火箭筒进行了仿制,定型为PF97式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2000年定型,所采用的材料及工艺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性能完全达到“什米尔-2”的水平,并且有些技术指标超过了“什米尔-2”的指标要求。

93毫米云爆火箭弹,不过发射筒已经不再是有前握把的早期型了。

除了云爆弹外,中国积极改进弹药体系,将93毫米火箭筒发展成为反坦克、攻坚等多用途家族。

包括93毫米单兵弹道修正火箭、攻顶掠飞火箭等多种型号。

新推出的93毫米攻顶掠飞火箭和单兵弹道修正火箭,可以精确打击坦克装甲车辆顶部的薄弱装甲。

继“40火”、“62火”、“69火”、“80火”、“93火”之后,中国火箭筒的口径越来越大。

随后登场的是大名鼎鼎的重型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这种“120火”主要是为了对付装备有先进装甲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具有串联战斗部,可以击毁披挂反应装甲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破甲厚度达到800毫米。

PF98武器系统分为营用和连用两种。

最大射程达到1800米,战斗时,营用型有效射程为800米,连用型400米,发射速度4~6发/分,破甲弹的初速为246米/秒,最大破甲厚度达到800毫米。

多用途弹战斗部采用自锻破片破甲技术,破甲厚度为400毫米,而且随进超过120个直径为5.5毫米的钢珠和可燃金属锆,具有杀伤燃烧作用,其密集杀伤半径为25m,可对目标实现穿甲、杀伤、燃烧等多种毁伤效果。

炮兵学院毕业演练中的PF98火箭筒发射壮观场景。

PF98式火箭筒虽然威力惊人,但是体重过大,长度过长,一人难以操作,仍然是火力组武器。

而新世纪后,单兵用火箭筒又有了新突破。

20005年5月,在PF89系列80毫米单兵火箭筒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中国开始研制新一代的80毫米单兵攻坚弹。

这就是DZJ08式80毫米单兵多用途攻坚弹武器系统,2008年批准设计定型后投入批量生产,并陆续装备部队。

炮兵学院毕业演练中出现的DZJ08式80毫米单兵多用途攻坚弹武器系统,具有微光、微声、微烟特征,非常适合隐蔽发射。

DZJ08式的弹头重1.65千克,整件武器重量为7.5千克,属一次性使用的肩射武器,由单兵携行,不占编制,可在坑道、碉堡、掩体和建筑物等有限空间内发射,主要用于攻击200米内街区隔断墙、街垒工事和野战防御工事,为步兵开辟进攻通道,是步兵城市作战的必备武器装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