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100个名词的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分封制:对象:贵族(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特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5、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6、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7、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九卿:众卿、列卿之意

8、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9、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10、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它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1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或道。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12、中书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期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13、殿阁大学士: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14、明朝内阁: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内阁非法定一级中央机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

15、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

16、南书房: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

17、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18、票拟权: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19、批红: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亦称“批朱”。

20、废丞相制度:明太祖时,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是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表现。

21、城邦: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其周围的村镇构成的,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2、公民: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23、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24、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组成十将军委员会;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25、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五世纪,执政官伯利克里推行的改革,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到达了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26、罗马帝国:公元前24年-公元395年,是古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自斯巴达克斯起义后,罗马进入军人执政时代,通过两次“三巨头执政”,屋大维成为罗马独裁者,罗马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27、习惯法:共和国早期,罗马并不存在成文法典,唯一具有法律权威和功用的便是当时人的习惯,保护奴隶制的剥削关系,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习惯法。

28、《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次年又制定两表,作为补充,构成《十二表铜法》。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其维护了奴隶主利益和统治秩序,保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29、公民法: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国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30、万民法: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开始,罗马逐建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最初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后来逐渐成为调整帝国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31、《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2、罗马法:它指的是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七世纪的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

33、英国议会: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等召开的会议,为议会的开端。后来逐渐演变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

34、“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他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35、《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体系。《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36、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专制独裁。

37、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是代议制政府。

38、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9、责任内阁制:1721年,英国的责任内阁开始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

40、两党制:英国的两党制是英国议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形成于19世纪前期。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个最大主要政党。

41、邦联制:刚独立的美国是由13州组成的松散联盟,地方政府权力大于中央政府,此制度叫做邦联制。

42、联邦制:1787宪法确立美国的联邦制原则,中央政府权力大于各州,但地方也保留了较大的自治权。

43、美国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中期,“象”代表共和党,“驴”代表民主党。实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掩盖资产阶级专政本质的一种手段。

44、三权分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国会)、司法(最高法院)和行政(总统,权力中心)。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

45、1787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利。原则:联邦制、三权分立、共和制和民主。

46、《人权宣言》:于1789年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47、法国大革命: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48、七月王朝:又称奥尔良王朝,为君主立宪政体,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1848年法国革命后被第二共和国取代。

4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于1875年颁布,标志共和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

50、《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4月~1918年)标志着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保存了很多封建残余,但是它的颁布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对德国及其它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1、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6月,也是中国近代史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52、《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产物,签订于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广夏福宁上通商,与英国协定关税。

53、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引起的连锁反应,内容有:《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列强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与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5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战争。中国双半化的程度加深。

55、《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产物,与英法签订于1858年。条约规定: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56、《北京条约》: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订。条约规定: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57、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起点。

58、永安建制:金田起义后不久,洪秀全称“天王”,指挥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59、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

60、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后,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此举夺取了清朝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6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平均分配为原则,将土地与财产平均分配,目的要实现“四有两无”理想社会。具有革命性、落后性和空想性。

62、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1856年秋,发生集团内部互相残杀的血案,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63、《资政新篇》:1859年,天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6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八月初,清政府迎战。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65、《马关条约》: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该条约致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66、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进行了天津、北京保卫战;八股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

67、《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与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由此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68、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农民爱国反帝运动,具有农民运动的落后、迷信、愚昧等局限性。

高中古代历史名词专业术语积累

中国政治制度(封建社会为主)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贵族政治

2、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军功授爵制土地私有制县制

3、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官僚政治

4、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大一统理论

5、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均田制三教合一

6、隋唐:三省六部制、政事堂、科举制、庶族地主道节度使藩镇割据御史台

7、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二府三司)路强干弱枝

8、元:一省制(中书省)、行省制宣政院枢密院

9、明:内阁制(废中书省、丞相)、八股取士、改土归流都察院

10、清: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密折制、理藩院

西方民主政治(奴隶社会)

•1、梭伦改革(奠基):中庸性、解负令、债务奴隶制、财产等级制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2、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国家形成):行政地域、五百人会议、陶片放逐法十将军委员会

•3、伯利克里(黄金时代):官职开放、观剧津贴、发放工资

•难点:能够辩证认识西方民主政治(进步性: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铺垫、借鉴作用。局限性:民主范围、性质、参政方式)

•重点:能够就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西方早期民主政治做比较)(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例:1、强化君主专制(专制主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地方分裂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

•2、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进步

•3、社会、阶级矛盾(缓和、激化、尖锐),稳定社会、等级、统治秩序(动荡)

•4、贵族特权(维护、削弱、打击)权力的、监督制约和平衡、政治地位

•5、封建的官僚政治体系、制度保障、稳定性、持久性、法制建设、中枢机构、地方行政制度

•6、统治基础,行政效率,文化素质,社会阶层结构

•7、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皇权至上,皇权独尊

•8、血缘关系、宗族关系、伦理道德

经济、政策名

•1、奖励耕织

•2、重农抑商(盐铁、铸钱官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

•3、海禁、闭关锁国

•4、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兼并

•5、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市场、资本、自由劳动力)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生产社会化、区域化、专业化•1、新兴的地主阶级

•2、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记熟措施)

•3、贫富差距、工商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生产秩序的恢复

•4、奠定……的物质基础

•5、地区的经济开发、人口迁移、贸易交易

•、税收、财政收入来源。

•6、经济重心南移

思想文化、科技

•1、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2、儒家:德治、仁、礼、仁政、民本、中庸、三纲五常,伦理道德、重义轻利

•3、道家:道、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遵循规律、顺应自然,超越功利

•4、法家:重农抑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法、术、势)、主张顺应时代潮流,不墨守成规,变革,功利主义•5、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实用主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官方哲学

•2、古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想活跃,学术繁荣,文化兼容、多元、创新性、继承性

•3、思想基础,思想武器,思想保证

•4、儒学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表现)

•5、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6、程朱理学(理:封建的伦理道德。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和心学的区别(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社会责任感,个人品格,民族气节)

•7、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批判继承儒家思想)(反对教条,反对权威!反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1、有利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思想专制、文化高压政策,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思想创新,思想活力。

•3、门第、等级观念,民主思想

•4、解放思想、活跃思想

•5、思想反思、思想和谐,学术交流(扼杀、促进)

•6、公民权利、公民和集体管理、参政、民主意识

•1、西方希腊民主思想:小国寡民,独立自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公民意识)

•2、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尊严,价值,以人为中心。理性主义

•3、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忽视了道德

•4、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相信你自己!注重道德修养,反对过激的直接民主政治)

•5、罗马法(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罗马法的高度成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体系蕴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理念)——公平公正、保护私有财产。

•1、字体(甲骨文——篆体——草书——楷书——行书)

•2、文学(诗经(现实)——楚辞(浪漫)——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京剧)(揭露、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学,通俗化

•3、画(文人画、山水、花鸟画、风俗画)

•4、科技(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的意义)

•思考古代中西方科技不同命运的原因?

•(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国家政策、教育文化水平、人民智慧等方面考虑)

中外历史纲要100个历史名词

中外历史纲要100个历史名词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氏族公社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黑陶红山文化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部落部落联盟三皇五帝部落联盟禅让制世袭制二里头遗址 殷墟遗址甲骨文内外服制方国分封制宗法制国人暴动井田制 第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战国策》华夏《春秋左传》铁犁牛耕都江堰郑国渠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什伍连坐孔子老子五经六艺 《论语》道《老子》仁政礼乐制度学在官府百家争鸣孟子荀子法经诗经墨家法家儒家道家名家 兵家阴阳家《离骚》《天问》 《九歌》 第3 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吕氏春秋》《谏逐客书》《史记》西南夷匈奴长城

皇帝制度始皇帝秦始皇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官僚制过秦论焚书坑儒大泽乡楚汉战争《汉书》约法三章《封建论》《藏书》里耶秦简驰道 直道大泽乡刘邦项羽《荀子集解》 第4 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驷马安车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黄老思想文景之治推恩令中外朝制察举制刺史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五经博士经学河西走廊张骞丝绸之路大司马骠骑将军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外戚三十税一制度田光武中兴 党锢之祸太平道黄巾军史记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汉赋乐府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造纸术 灵宪 伤寒杂病论氾胜之书四民月令昌言后汉书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5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刘备曹操彩绘陶屋曹丕孙权司马昭司马炎 五胡乱华士族南朝宋书国号羯氐羌鲜卑 晋惠帝晋武帝司马睿士族刘裕南朝六朝十六国 年号淝水之战拓跋孝文帝魏书南北朝资治通鉴 青瓷尊《宋书》国号鲜卑《魏书》 第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义仓京杭大运河高丽江都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

高中历史统编(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全册)知识点提炼

1.五四运动(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2)意义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③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⑤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火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 二.民国初年的经济 民国初期的经济——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1)原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第一次世界大成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政战,减少了对华的商品输出。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争此起彼伏,有力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表现①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②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 (3)影响: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三.民国初期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1)历史背景: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2)与辛亥革命比较: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3)影响①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②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七节?民国后期 一.民国后期的政治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1)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 (2)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遵义会议的意义(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长征的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1)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2)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3)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东方主战场(1)太平洋成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两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4)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6.抗战胜利的意义(1)它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推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尊敬。(2)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 7.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8.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及问答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7、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

历史—专业名词解释

井田制:夏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土地规整像“井”字形,庶民和奴隶在土地上集体耕种。 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面对土地高度集中,朝廷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开始(由商鞅在秦国变法中首倡)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沿用至明清,通过法律手段贬低商人、抑制商业发展,原因是商业的发达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农业和统治。 交子:北宋出现了世界上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最开始一种民间的存款凭证,后演化成政府承认的法定货币,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更加方便,为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商帮:随着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称为“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补充:宋朝最早打破了坊市限制。 商业革命: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它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同时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黑奴贸易:盛行于15-19世纪,欧洲人讲工业品卖到非洲,从非洲贩运奴隶到美洲,再从美洲采购烟草蔗糖等回到欧洲,从而获得暴利。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潘、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他们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1912-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支持,同时,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热潮掀起一阵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27-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这其间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各方面得到较大发展。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2、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3《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纂的一部著作。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的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人民的眼界,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4、《天演论》是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而成。用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的思想,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用自然界生物进化和演变规律阐述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定律,激发起人们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新观念,向世人敲响了国家危亡的警钟,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先导。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6、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在南京颁布。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保路风潮: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9新三民主义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在广州举行。与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在民权主义上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的政纲与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0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这次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11土地革命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支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图的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私有。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12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装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4《论持久战》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 《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的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作用。 15“三三制”原则:1941年,中国共产党为了保证在各抗 日根据地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的抗日民主政权体制。要求在各级政权中实行“三 三制”,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 之一”,达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的目的。1941年2月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首先根据这一原 则进行了改选,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颁布,到1942年基本实现。1944年以后,“三三制”的范围由政权机 关扩展到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机关。 16延安整风运动为了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为最主要的任务。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起来。 17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18《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 年7 月至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19第二条战线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的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20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共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三大决定性战役,包括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辽沈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的淮海战役以及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平津战役。这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2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解决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共于1949年

历史名词解释题收集

1,胡服骑射 胡服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中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2,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是公元528年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省孟津县)而得名。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臸了北魏朝政。 3,府兵臸 府兵臸:中国古代兵臸之一。该臸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4,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是中国唐代顺宗时期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致使以失败而告终。改革历时100余日。 5,董仲舒 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6,唐蕃会盟 处于衰落之中的吐蕃王朝,为了巩固王室的统治,急欲与唐朝建立新的友好关系。八二一年,赞普赤热巴巾接连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此时也处于"疮瘦未复,人皆惮战"的境况,对吐蕃的请盟极表同意。唐穆宗命宰相等17名重要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逻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1842年因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割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3.《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比较完善的农民社会改革方案;由于脱离社会实际而无法实现。 4.《资政新编》: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由干王洪仁玕提出。主要内容为: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馆、新闻官,破除成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这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5.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6.百日维新:又称为戊戌变法。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最终遭到慈禧太后残酷镇压。 7.中国同盟会: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为总理,以《民报》为机关报。同盟会的章程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8.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实行三权分立等;它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居住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0.《新青年》: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编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100个名词的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分封制:对象:贵族(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特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5、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6、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7、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九卿:众卿、列卿之意 8、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9、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10、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它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1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或道。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12、中书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期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13、殿阁大学士: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14、明朝内阁: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内阁非法定一级中央机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 15、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 16、南书房: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 17、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大全 1.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赔款、设使馆、拆炮台、禁止反帝、设外务部等。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3.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4.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是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主要内容有统一政令、发展工商、兴办学校和平等外教等四个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它没有联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基础,因此得不到拥护,指导意义微弱,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5.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顽固派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促进军事、教育近代化起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6.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因变法仅进行103天而已失败告终,因此也称作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7.清末新政 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新政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和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一)旧石器时代 1.含义: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 3.特征: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4.人类分布特点:分布广泛,遍布南北东西;主要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 (二)新石器时代 1.含义: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 代表文化地区社会生活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玉器,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3.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三)原始社会分期 1.距今约170万年:原始社会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古史传说——三皇五帝时期 (二)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及政治制度: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l统治措施: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都城殷 统治措施: (1)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实行内外服制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l统治措施: 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的等级结构 宗法制: (1)特点: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二者之间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青铜时代)————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一)农业:主要的生产部门 (二)土地:实行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土地经营基本方式是井田制 (三)手工业:青铜铸造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 1.表现:(1)“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春秋战国政治局面变化:统一到分裂,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纷争,社会大动荡(二)华夏认同 1. 内迁融入华夏(接受农耕、礼仪) 2. 被兼并融入华夏(秦穆公并国十二,遂霸西戎) 3. 主动认同华夏(如楚国、吴、越) 二.经济发展 (一)农业: 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铁犁牛耕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兴起

(新教材)新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总结 一、全面认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1.实行的原因 (1)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利用这一政策,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评价 (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 (2)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3)消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的社会分期 单元主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夏商西周文化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典型的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三、由“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政治制度) (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对内服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外服地区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很不稳定。

(2)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分封制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较之商代的“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3)秦朝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较之西周的分封制,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建立。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统 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模式被充分巩固。 四、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五、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 (1)王位世袭制: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确立。 (2)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争霸与兼并战争;各诸侯国的改革变法运动;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3、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君主专制制度 ①秦朝:嬴政统一全国后,确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君主专制确立。 ②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2)中央集权制度 ①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是指在历史研究中常用到的特定的术语或概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名词解释: 1.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运动,强调人的本质、尊严和能力,对古代文化和学问的研究和重视。 2. 君主制:一种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一个君主(国王、皇帝等)手中,各项决策权由君主独自拥有。 3. 民主:一种政治体制,以人民为主体,通过选举或协商的方式决策,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和自由。 4. 社会主义: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理论,主张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工人阶级的领导,经济手段归属于全体人民,追求共同富裕。 5. 冷战:指1945年至1991年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长期对立和竞争状态,没有直接的武装冲突,但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争夺。 6. 工业革命: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开始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包括从手工业向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工人阶级的形成等。 7. 文艺复兴:14世纪至17世纪期间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和 文化运动,强调对古典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和继承,对艺

术、文学、科学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8. 殖民主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占领、统治其他国家或地区来获取利益和资源的政策或行为。 9. 世界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两次规模巨大的全球冲突。 10. 帝国主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控制和扩张殖民地、领土和经济利益来发展和维护自己的实力和利益的政策或行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名词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还有更多的名词需要进一步解释和研究。

联合国名词解释中外历史纲要

联合国名词解释中外历史纲要 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 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 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 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 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异姓诸侯②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诀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

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②经济:铁犁牛耕③思想:百家争鸣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商鞅变法: (1) 内容: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事件、人物、文化背景等等。了解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现实、掌握未来是 非常有益的。但是,历史名词通常比较专业化,普通人很难理解。因此,本文为大家做一个历史名词解释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反法西斯战争 反法西斯战争是指二战期间抵御法西斯侵略的战争。这场战争 的主要参与国有苏联、美国、英国等,最终以法西斯德国战败结束。这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挽救了世界和人类的前途。 二、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民主革命家。他于1911年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 中山致力于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新中国,他的思想影响 深远,被人民尊为“国父”。

三、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他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他统一了中国境内各个割据的诸侯国,创建了巨大的疆域,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划分了行政区划,完成了中国历史的封建时代到帝制时代的转换。 四、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长时间积淀的文化传统,对世界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包括了语言文字、易经、道教、儒家等一系列文化符号。中华文明代表了中国独特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信仰强调传统、理性、秩序等,反对革新、革命和变革。保守主义者希望经济和政治稳定,尊重传统和权威。保守主

义的历史渊源较深,其理论支柱包括了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社会学等领域。保守主义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走向了现代化。文艺复兴推崇人文主义,强调人之尊严、自由和平等。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大师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等等。 七、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期欧洲和美洲发生的一场技术和经济变革运动。它通过机械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转化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工业革命对于欧洲和美洲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黑色星期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