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因明之术语

藏传因明之术语
藏传因明之术语

中国藏传因明之术语

藏传因明因明在中国藏地的传承。因明是随着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的。藏传因明特别注重其中知识论的内容。亦即藏语文中作为取得真理,验证真理的尺度和传播真理的方法的“量学”部分的内容,故又称之为“藏传量学”或简称量学、量论。以11世纪的俄?洛丹喜饶为分界,之前以译介印度因明著作为主,称之为古量论。之后,开始出现藏人的因明自著,并形成了“摄类”的因明范畴体系和应成论式的特色,称之为新量论。最早是由寂护和赞法人法光共同译出陈那的《因轮抉择论》,之后三大译师吉祥积、智军、龙幢译出陈那、法称及其后学的因明著疏共19种。藏传因明的中心人物,习惯上概称为“玛、俄、萨”。“玛”即玛善慧,阿底峡的弟子,他译出了法称《释量论》及第一品的自注和帝释慧对后三品的注释,又翻译了法称的《诤正理论》。“俄”即俄?洛丹喜饶,在克什米尔留学时,与利他贤共同译出了法称的《量抉择论》等,至此,陈那因明八论和法称因明七论都已被译出。洽巴?曲吉森格(亦译“洽巴曲森”)是新量论的第一位大家,著有《量抉择论广注》、《量论摄义祛蔽论》,把法称因明义理概括为十八组范畴,开创了藏传因明“摄类”的新风格。“萨”就是萨班?贡噶坚赞,他系萨迦派第四祖。著有〈量理藏论〉,是黄教兴起前藏传因明的代表作。14世纪中,布顿宝成著有〈量抉择论注释明显句义论〉,仁达瓦童慧也有一部陈那因明的专著,并曾为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之师。宗喀巴是格鲁派(黄教)的始祖,他发挥了法称后学教义派的思想,把因明与内明融合,著有〈因明七论入门〉,开创了黄教因明的传统。贾曹杰著有〈释量论颂能无颠倒显示解说道论〉等。克珠杰著有〈因明七论除暗庄严论〉等。根顿朱巴(一世答赖)则著有《释量论释》和《正理庄严论》。在“摄类”的著作方面,较著名的有协饶仁钦(1405—?)的《热堆摄类》、赛?阿的扎西(1688—1738)的《量论要义根本释智者颈饰》、普觉?强巴的《因明学启蒙》。还有龙朵活佛的《因明学名义略集》、工珠?元旦嘉措的《量学》等等。嘉木样协巴多吉(1648—1722)又把因明传入了蒙古。与汉传因明相比,藏传因明有如下特点:(1)以大乘佛教的知识论为中心。(2)在理论上直接继承了法称及其后学,而不是汉传因明所承续的撒欢能够羯罗主。(3)强调因明和内明融合,把因明看作是成佛的必由之路。(4)在教理背景上主要以中观为主,兼容大、山两乘及瑜伽、经部各宗之说。(5)在理论体系上,形成了“摄类”的范畴系列。(6)在论式上,形成了专用于反驳的应成论式,与连锁三段论接近。(7)形成了以论辩为方式学习、考核、升迁的教学制度。藏传因明使因明完全佛教化,是因明发展的更高形态。

因理藏传因明中关于比量推理的学说。实即因明,因藏传者有其特色,特别译为因理以示稍有区别。也有音译为“达日”的。《因明学启蒙》谓因理“分为三目,谓论述因之性相,论述因之分类,论述宗、因、喻三支之得失”。即具体讨论因三相和似因三类二十四种:相违因两种,不定因三个层次共八种,不成因三类十四种。与汉译的《因明入正理论》相似。因理常写入都扎(摄义学),成为正式学习《释量论》的基础课程。

都扎藏传因明(量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指这一类书。“都扎”汉语直译为“摄类”,因其为综摄量学以至许多经论中常见的若干重要名相、义门之学,所以加上一个“义”字或“类”字,译为“摄义学”或“摄类学”。12世纪时洽巴?法狮子鉴于陈那、法称原著的藏文译本比较古奥,虽有注疏仍不易看懂,故为初学者设计了一套新的结构,著《量学摄义祛蔽论》(今佚),条举量学之义类(多半是成对的范畴)十八项,依世亲的经部教义加以解说,并通过应成论式破

他和答难,反复剖析,使初学的人易于通达法称的原著,为后人撰著量学入门之书开创新的范例,是藏传因明之一大特色。

应成论式藏传因明中特有的论式。专用于反驳。只破而不立。早在龙树《中记》中已出现过,后来龙树的后学,特别是佛护、月称一系总是用这种论式去破斥他宗,被称之为中观应成派。陈那因明著作也常使用“反破方便”等变通论式,但尚未列为规范的论式,法称《释量论》中则反对把其作为能破的规范论式。藏传因明中,宗喀巴直接继承了中观应成派的学说,其后几百年中,应成论式成为藏传因明的主要论式,在各种“摄类”著作中广泛应用。应成论式分为真、似两种,有的放矢的去破斥对方的论式是真应成论式,无的放失、或被敌方反驳驳倒的为似应成论式。应成论式又可分为破它论式和断诤论式,前者是对敌论的反驳,后者是对反驳的反驳。

因、法、义各别之立法单一应成论式的一种。因(因法)、法(有法)、义(后陈)各别的论式。如立“瓶是无事(不实在),刹那性故”。这是用以反驳“瓶是成事”的最简单的应成论式。

后陈堆砌之立法单一应成论式的一种。如说:“所知应非所作性,应是常住,应非物,不能表功能故。”这是谓项并列的联言判断的省略式。

里层充塞之立法单一应成论式的一种。又分两种:(1)有法充塞:如说“瓶、色应是有,是有故”。主项中的瓶包含于色的外延中,故称之为充塞。(2)后陈充塞:如说:“柱体应是无常性,应是刹那性,应是物,是有为法故。”这里论题的谓项,按佛家教理“有为法”包含“物”,包含“刹那性”、“无常性”。也是充塞关系。

有法重叠之立法单一应成论式的一种。如说:“瓶、柱、物应是所作性,无常故。”这里论题的主项有但个词并列,是一个联言判断的省略式。

因堆砌之立法单一应成论式的一种。如说:“相智应是物,是有为法故,是表功能故,是刹那性故。”这里的小前提(因支)是一个联言判断。

相违和相属藏传因明中表示概念外延的一对“摄类”范畴。洽巴曲森最早提出。即“相违与不相违”、“相属与不相属”。“相违”在印度因明中指两相对立而相互违反之意。如苦与乐、明与暗、冷与热、大与小等。因明论式常用此一用语表示两项意义相互违反冲突之情形,如相违因、相违决定不定过等。相属则是藏传因明所特有提法,也称之为“系属”,实际上指宗、因间具有一种“说因宗所随,宗无因不有”的“遍充”关系。

系属、相违、异萨迦班钦?贡噶坚赞(简称“萨班”)《量理藏论》中对于非同这一概念的外延分为三种情况:“彼等异法(概念)若饶益则系属,若妨害则相违,若非二者,则安立为异。”“系属”是指逻辑上的概念间外延的真包含和真包含于关系,“相违”即是全异关系,包括矛盾和反对关系,别“异”则是指相容关系。萨班把系属分为二类:一种叫“同体系属”指自性因和宗法的同一关系,如“有事(人为)”因对宗法“无常”。另一种是“所生之系属”即因果派生关系:“因之性相是饶益他法,果之性相是由他法饶益。”饶益即是指包含、派生之意。如烟、火关系,烟是火之果,火是烟之因,有烟处必有火。因果系属又可分为二类三种。关于相违关系,萨班又称“能相互破”。具体分为二类:(1)不共住相违:即两个事物之间不属于同一体性,而是前后相续的所害、能害,所生、能生关系,如冷和温。(2)互断相违:即互相否定和排斥,如有与无,又分两种:一是亲违:如事个无事、青和非青,这也就是矛盾关系。二是疏违:如“有为”和“常”,从有为可以推出无常,故间接与常相排斥,为一种间接的反对关

系。

三种相违宗喀巴对相违关系的新分类。(1)不能同时并存的关系:物质:无冷和热;明和暗。认识:如无常和常。生物:如蛇与蚰。(2)相互排斥关系:直接:如常与无常。间接:如所作与常住。(3)双方互相排斥对方而成立己方的关系:如所作性和常住。

五大因明论式又称“五大因理论”藏传因明中中观应成派对中观教义的因明论证。具体为:(1)金刚屑因及分析原因金刚摧毁因明论式:“一切物体没有谛实(绝对实在性)生起的,因为不从自、他、俱(自他两者)、无因生起,或说‘不从四边生起’”这是从事物产生的因的分析。(2)破有无生因即分析数目否定有无生因明论式,是从观察事物果的角度:“一切物体无谛实,因为在自身的因位时并不从有、无、俱(亦有亦无)、俱非(非有非无)生起。”(3)破四句生因即分析结果否定由四句声的因明论式:是破除佛家有宗(瑜伽行宗)的“因能生果”的偏执:“物体无谛实,因为于真一因不生一果也不生多果;多因不生一果也不生多果。”四句即是指一因生一果,一因生多果;多因生一果,多因生多果。(4)离一、多因即分析诸法自性离一与多的因明论式:是直接从事物的本性上去论证空性:“物体无谛实,因为无谛实的一与多之任何一种。”(5)缘起因即理性之王缘起的因明论式:“一切物体没有谛实,因为是缘起。”缘起者性空,故破除了遍所有的“常边”,而缘起又有显现,故又破除了“断边”。前四论式都是破除常边,但不能防止堕入断边,而本论式,执著中道,同时破除二边,故最为合理,称之为理性之王。五大论式体现了藏传佛教中因明与内明的融合、逻辑为教义的论证。

四遍指因法与宗法间的外延关系。因明中一般把满足第二相称之为“后遍”,满足第三相称之为“谴遍”。但在藏传因明中又新增了“下遍”与“违遍”;“凡论式之彼因,皆遍为彼后陈,名为随因后遍;凡无彼因,皆遍无彼后陈,名为违遍;凡是后陈,皆遍是因,名为下遍;凡非后陈,皆遍非彼因,名为谴遍。后道与违遍二者及其颠倒,则构成四门。”为显示宗、因间不相离关系,后遍就是“说因宗相随”的同喻,如在论证“声无常”时的“凡所作皆无常”,现在的违遍是与其相违是“凡非所作皆非无常”。谴遍是指异喻体如:“凡非无常者皆非所作”。现在的下遍则是相反:“凡无常皆所作”,这是一种判断变形,已与原判断不等值,而如果在这四遍的联项或谓项中再进行一次否定,则构成了颠倒四遍,共合为八遍:“彼因非后陈,乃许为颠倒;之随因后遍,后陈皆非因,为颠倒下遍;凡是非后陈,皆非非彼因,,许为倒谴遍;凡论式之因,非彼彼后陈,为颠倒违遍。”四遍如果按照二二排列组合又可成为十六遍乃至三十二遍等,实际上这种“遍”是翻转体现了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和换质换位的直接推理关系。

四句料藏传因明用语。用于判定因法和后陈之间(也就是中词M和大词P的同品及异品间)的关系。“因与后陈法之关系,若因于同品上定有,于异品上全无,则是正因。若因于同品上无,于异品上有或皆有,不论全有或一部分有,则是相违因,,若因与同品异品上,或皆有,或皆无,则是不定因。如是四句以足——同品有、异品有,同品有、异品无,同品无、异品有,同品无、异品无。不须用九句检查。但就句因另有作用。”(法尊编译《释量论?释量论释》)这里的“皆有”也就是“一分有”,是指因法的外延真包含于宗法外延中,而“定有”是指包含关系,包括全同和真包含于两种情况。这里的正因只能是第二句“同品有、异品无”。“同品有”是指因法和宗法的包含于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包括了九句因中的二、八两句因所指的外延关系,参见“九句因”。

性相藏传因明用语。与“事相”、“所表”相联系。“性相”指定义部分,“所表”即指被定义部分。宗喀巴指出下定义中的三种过失:(1)性相不遍之过,如立:“具颈背肉峰等花斑,为犏牛之性相”这是定义过窄的过失。(2)性相逾遍之过,如立:“具头颅,为犏牛之性相。”这是定义过宽的过失。(3)不有在于相依之过,如立:“以具颈背肉峰等为理由,将马说为犏牛。”这是定义不相称的过失。从宽泛一些来讲,“性相”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推理的前提。“所表”也就是概念、判定、命题。而“事相”则是指名言概念所指称的事物本身,三者又相互联系。

遮无和遮非藏传因明的一对用语。因明中的“遮”制遮诠,也就是否定判断,在汉传因明中,遮诠指“只遮不表”,比如说“我无”,只是对“我”的否定,而不是另立一个“无”。藏传因明的论辩中结合佛教中观的“空”的教义,又进一步在遮诠中区分遮无和遮非,也可称之为“无遮”和“非遮”。遮非,是指是直接否定和破除之后,可能会引出其余的肯定,如说:“法座上没有宝瓶”,否定了宝瓶的存在,但却引出了法座。遮无,是指在破除中并没有直接地引生其余的开始,如说:“虚空中无石女儿”石女是指不能生育的女子。中观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假,这是对“有”的否定,但并不由此要去肯定存在一种“空”的实体,这也是一种遮无。

排除不具与“排除他具”、“排除不可能”一起,构成藏传因明一组用语。用以表达命题所指的三种范围。排除不具,如说“声唯无常”。这个命题是说只有声音是无常,而排除了其他事物也是无常的情况。排除他具,如说:“唯独声是所闻”即只有声音是所闻,排除其他事物也具有所闻属性。排除不可能,如说:“唯独牛可以生牛犊”。是说只有母牛才能生牛犊。

能诠和所诠藏传因明中的一对用语。诠者,指诠释佛教经典的文句,以其能解释、显现经中的义理,故称为能诠;反之,被解释、显现的义理,则称为所诠。教即能诠,理即所诠。所说之法为所诠,依止之名、句、文字为能诠。在藏传因明中,从性质上又把能诠分为名、句、文身三种(参见“名、句、文身”);从能诠的语义分为诠种类和诠集体两种;从排除方面又纷纷为排除不具、排除他具、排除不可能之语三种。所诠又分为诠宗上法之语和诠有法之语两种。

名佛学用语。因明中就从语言所诠表对象的性质方面又分为名、句、文三种:文即指字母,如“阿”等字母。文是构成名、句的基础。名,即由文的连续使用以构成事物的名称,以指称对象的实体,如说“瓶子”,依词方能表示出事物个别的意义。句,即连接名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命题,如“花是红色的”。文、句的分类与名相同,若为两两并列者,称为文身、句身;三个以上并列者,称为多文身、多句身。

非量藏传因明用语。(1)指似现量、似比量之外的知觉。如普觉的《因明学启蒙》中列为“已决智”、“伺察识”等五类,而已决智中又分为现量已决智和分别已决智。(2)指似现量和似比量。为错误的知觉与推论。宗喀巴《因明七论入门》界定为:“与自境非新证之知觉,为非量之法相。”似,似是而非之意;现量即知觉知识;比量即推论知识。似现量,略称似现,即对于所缘之境生起分别惑乱之智,不能正确量知其真实自相。似比量,略称似比,依不成、不定、相违、似喻等似因而生似是而非之智,不能正确比知量度所对之境。如见雾为烟而妄推有火。似现量、似比量二者,似真现量、真比量,而非真现量、真比量,故称非量。藏传因明中一般分为已决智、伺察识、见而未定知觉、疑、邪智五种。萨迦班钦《正理藏论》否定了切四种,而另外提出了“不了知”、“颠倒识”、和

“犹豫识”加上“邪智”成四种。

伺察意藏传因明用语。本为佛教五十一种心所之一。在藏传因明著作中,普觉?强巴的《因明学启蒙》将其列为非量之一,指在现知和推理中不依据于正因,或者不符合事实的认识。分为“无理由”、“与理由相违”、“理由未定”、“理由不成立”、“理由未确定”五种。与现代逻辑中的“理由虚假”、“推不出来”等误谬相似。萨迦班钦《量理藏论》中认为对伺察意要具体分析,其中的“单独承许”即无因而单独成立的认识是不存在的,?不属于非量。另一类是依于因而不能成为量的,又分四种。

现而不定藏传因明用语。非量之一。即“见而未定”。在感知事物时产生变异感觉,从而不能形成与对象符合的认识。比如看白色的雪山,但感觉上是青色的,因此不能形成确定的见解。

已决智藏传因明用语。非量之一。亦称“再决识”。因明知识论的一种特定界说,因明现量是指感官缘知对象一刹那的纯感觉,而如果是在此之后继续形成的其他认识,称之为再决识或已决智,比量也是如此,都是指重复的认识。《因明启蒙学》将其分为二类,一类是现量已决智,复分为根现、意现、自证现、瑜伽现和其他等五种。一类是分别已决智,如对现量的名言种类分别,或对比量的第二刹那的认知。萨迦班钦则分为“现量再决识”和“分别再决识”二类,并认为不属于非量。

疑藏传因明用语。非量之一,即认知者内心对事物性质的矛盾判断。《因明学启蒙》将其分为三种:(1)有意义之疑,如“声音是无常吗?”(2)无意义之疑,如“声音是常吗?”(3)等分疑,如“声音是常还是无常?”这里的有无“意义”是以佛家自宗为标准而区分的。

邪智藏传因明用语。非量之一。对所感知的“境”颠倒了别。分为二种:(1)分别邪智,如认为“声音是常”,或“兔角”。(2)无分别邪智,又分为意识邪智与根识邪智,前者如梦中见青色,后者如见白法螺为黄色。

不了知萨迦班钦提出的一种非量。分为三种:(1)无所了境而不了知,即没有独立的认知对象,如“再决识”。(2)能了心染坏而于谴他面不了知,这是指主体认知能力局限而从比量的否定方面去认知,如对“刹那”。(3)非能知境而不了知,即不属于可以认知的对象,如“境”与“时”及“自性”所远离之事物。此与似因中的不成因相对应。

颠倒识萨迦班钦提出的一种非量。分为二类:(1)无分别之颠倒识,又分为两种:一是根识染坏,如见二月。二是意识染坏,如梦中之识。(2)分别颠倒识,又分为三种:一是行相(知觉印象)颠倒分别,如见绳错乱为蛇。二是于再决识时错乱,如思现在之青色为过去之青色。三是缘总之识于境错乱,如思此沉香树与旃檀树同属一总,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事物类属的认识错误,此与似因中的相违因相对应。

犹豫识萨迦班钦提出的一种非量。分为二类:(1)应现:“现前物犹豫亲入,如想由烧施(佛教的向善行为)得不到善趣(善的果报公德)。”(2)随眠:“如?内种子,若与机遇,则有功能。”这是指潜在状态的认识。此处犹豫都是指真假两可,不能断定,此与似因中的不定因对应。

物力比量藏传因明中的三种比量之一。由因明论式去理解和认识事物的隐秘属性。如依所作性因,了知声无常的推理论证。

也许比量藏传因明中的三种比量之一。根据感觉经验而推出的认识,如看到月亮中的图象,可推知“怀兔是月”

信解比量藏传因明中的三种比量之一。依据信仰而对事物最隐秘本质(善与罪等)的理解。如“因积善而致快乐”。“此补特伽罗(主体)是由某某转生”。这是依据信仰而推出的宗教性认知。

理路藏传因明“摄类”著作中常用的框架术语。指思维、认识的规律。常分为大、中、小三种理路。表示由浅入深,由简到详细的叙述论证过程。

排入藏传因明用语。即“遮诠”。

立入藏传因明用语。即“表诠”。

射理由和不射理由亦称“射自体和不射自体”。藏传因明用语。藏传因明中用于反驳的两种应成论式。射理由的应成论式是指本身三支具足,所列举的因,亦为敌方认可。如:“声非所作,因为是常。”其中又分为射自体种类和他体种类两类。前者又为四种,后者有十六种之多。不射理由的应成论式是指驳义不具足三支,如:“声无常,所作性故。”

因理论和心理论藏传因明中对因明内容所作的区分。前者主要是指推理和论证是理论,也称之为“因理”;后者是指知识论的内容。心理论也称之为“心明”。

是与“非是”、“否定是”、“否定非是”构成一组藏传因明用语。“是”就是逻辑中的正概念,“非是”就是负概念。“否定是”是对“是”的否定,等值于“非是”。“否定非是”则是一种双重否定,等值于“是”

总和别藏传因明用语。总体与个别之称,即一般与特殊之分。总,总摄全体;别,部分。佛家认为诸法皆有二性。一为总性,一为别性。总性如无常、苦、无入、无出等,别性如心之识性、水之热性、水之湿性等。在因明中总又指属概念,别指种概念。根据属种包含关系,可以进行推理:“别望总决定,总望别不定。如桦树必是树,树必属大地,地必属实摄,实必是有。有法不定是实,如德、业等……树亦不定是桦树,如榆、柳等。”(陈那《集量论》)。藏传因明中又分为总类、总义、总聚、总声。总类是指事物的某一类别,如包括着金瓶的瓶类。总义是指一类事物中所包含的共性,又分为物(如鼓腹缩脚的外形属性)、无物(无虚空),依据于物与无物的声义(如“所知”),佛家又称总义为共相,总聚是指由极微或支分组合而成的集合体,如瓶或森林。总声是指对总类、总义的语言表达,如听到“瓶”之语。

其他异品与“相违异品”、“本无异品”一起,为藏传因明中对异品种类的三种区分。本无异品也叫实无异品,其提法是承续了因明》古师和法称。法称《正理滴论》云:“言同品者,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若非同品,说名异品。谓此与彼,相异、相违,或于此中,无彼同义。”但法称未举具体实例。藏传因明中又进一步作了明确,如总喀巴把异品分为:“(1)其他异品,比如:成立声是无常总,以所知为异品。(2)相违异品,比如:成立声是无常总,以常住为异品。(3)本无异品,比如:成立声是无常宗,以兔角为异品。”普觉?强巴的《因明学启蒙》也分为上述三种:“实无异品,其他异品,相违异品。其中一如兔角,二如所知,三如常住。”因明中的“相违”关系实际上包括了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而作为与同品反对关系的概念是不能作为异品的。因为在二者之间还有“中容之品”,如在“冷”“热”之间还有非冷非热的状态。异喻不能返显到因上去。故陈那《理门论》指出:“若品与所立法邻近均等,说名同品……若所立无,说名异品,非与同品相违或异。”“若相违者,应唯简别。”“实无异品”从所举实例上看即是因明中的“无体”喻依,逻辑中的虚概念,那世界上本不存在的事物(兔角)作异喻依,这在因明上是允许的。所谓“其他异品”实际上是把一切与宗法

外延全异的概念作异品,如“所知”对“无常”,也就是古师们讲的“别异”。

比量的四种执式藏传因明学者对比量所作的四种区分。萨迦班钦在《正理藏论》中提出。比量所缘的共相境,不是实在的,而只是主观的“分别增益”。具体又分为四种执式:“一执为异”、“异执为一”、“一执为一”、“异执为异”。后二种较易理解,故侧重释前二种。(1)异增益为一。旃檀、沉香是两种不同的树,花白色、肉峰是牛的两种不同属性,火烧和水漫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在遮谴中都视为同一。这损失比量遮谴某物是非树,这是把各种不同的树看作是一类而进行遮谴。其实这种“类”本身只是心识的分别假立,是一种主观“增益”,对事物的归类只是一种世俗之见,从佛家胜义而观“类”是“无事”。(2)一增益为异。如“所作”与“无常”共属于同一体性,但在比量推理中是从所作性而“渐次通达”到无常之上的,这也是一种主观假立的差别。

根意现量生法四见藏传因明学者对无根现量和意识现量生成相状的四种不同见解。详见“现量”。

桑浦寺夏学藏传佛教的一种法会。因在桑浦寺举行故名。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译师鄂?勒巴喜饶创建。其侄译师俄?洛丹喜饶在此讲授般若学和因明学时听众数以千计。其第六任座主恰巴?法狮子在此创立“都扎”摄义学,历代传承不衰。格鲁派在拉萨附近的大部分寺院和山南地区部分寺院,每年夏季(藏历四月)都选派学僧会聚于此,辩论因明学,交流所学。

饶尕寺冬学藏传佛教的一种法会。饶尕寺全名“聂塘饶尕极乐寺”,在拉萨西郊曲水县境内。为嘉钦如巴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创建。后成为著名的讲习辩论量学(因明)的场所。每年冬季拉萨三大寺都选派学僧共一两千人会集于此,辩论量学,互相交流,历时一个半月。只有通过这个辩论会的学僧才能在个大寺考取高级的格西学位,故很受重视。

立论者与“敌论者”、“证者”一起构成一组因明用语。立论者指因明论辩中提出某一论证者,又分为真立论者和似(不正确的)立论者二种。敌论者指因明论辩的对立方,即论敌,也分为真敌论者及似敌论者。证者指论辩中的裁判,此分三种:(1)判证者:持公正态度对辩论者双方,判别其优劣者;(2)随言证者:持公正态度,虽不裁判其优劣,但能无谬转述个方言论者;(3)惩罚证者:对论辩双方中的优胜者给予赞扬;对劣败者,以轻蔑态度,令弃其所宗,如执其所宗不弃者,则给予驱逐等惩罚者。

佛教英语词汇对照总集

佛教英语词汇对照总集(整理ing...) 究竟菩提心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 甘露Amrta (藏文dut tsi)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们是完全了悟的声闻或独觉(或称缘觉)圣者。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广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观音菩萨的心咒是「嗡嘛呢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藏文Bardo):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中阴总共有六种,一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菩提心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义为「开悟或证悟之心」。 菩萨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义为「展现证悟心者」,亦指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 菩萨戒Bodhi SattVa V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 佛性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称为「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称为瞿昙佛(Gautama Bu ddha),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法道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觉或证悟的过程,亦指修行的三种逻辑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圆满次第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圆满次第是密续禅修的方法,在这个阶段,行者由于体内气脉及能量的变化而得到大乐、明性及无念的觉受。 缘起Conditioned Existence (梵文SamSara,藏文Kor Wa):即轮回的现象。

论因明论式中的“喻”

论因明论式中的“喻” 祁顺来 一、古因明五支论式的喻 印度古因明五支论式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外道以因六相原理进行推理的为他比量式。所谓因六相是指宗法、微见于同品之随因正行、微未见异品之随因遣行、对宗具有未被量识侵害的认识(具境)、欲说唯独无有成立反面的能立量、认定以上五相皆为能知。这种推理原理最早出现在外道《遮罗伽本集》和足目的《推论十六句义》中,这种论式中的喻是为明示论式正因的宗法相,就是说以喻论证其因的宗法相成立,如《遮罗伽全集》中的论式: 神我常住,(宗) 非所作性故,(因) 譬如虚空,(喻) 如同虚空是非所作一样,神我亦是非所作,(合) 故神我无常。(结) 又如《正理经释》中的论式:声音无常,(宗) 有生故,(因) 如瓶,(喻) 如同瓶有生,声音也有生,(合) 所以声音无常。(结)1 这两个五支论式的共同特点,是举例证明论式之因是欲知有法的属性,也就是论证论式之宗法相成立。如第一例中的喻——?虚空?,是用来论证论式之因非所作存在于欲知有法神我上。这是通过喻?虚空?具有非所作性的属性,证明有法神我也具有非所作性的属性,虚空和神我这两类事物具有共同的属性非所作性。虚空还有常住的属性,那么神我也有常住的属性。如此以类比手法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然而,这种推理形式只表述喻?虚空?的属性非所作性存在于有法神我上,却没有进一步推演出喻?虚空?的另一属性常住同样存于有法神我上,所以这只是一个性质类比的雏形,还不是一个完全的类比推理论式。由于论式没有提出一个一般性命题作为论题的充足理由,只是通过例证从特殊到特殊地推理,这种推理不能保证结论的必然性。第二例与第一例基本相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清论式中的喻是论式有法的类比对象,缺少类比对象就无法类比,所以说,这种五支论式中的喻是绝对需要的。若无喻则无法类比,当然也就无法推理。 第二阶段,是佛教陈那论师以前所运用的一种五支论式,这种论式的推理原理较之外道学派的论式有较大改进,它虽然也以类比形式列举喻作为类比对象来论证论式之宗法相成立,但也同时还用喻来论证论式之因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所立法的属性,以简单枚举归纳法论证论式之因在同品上有的后遍相,这样也就提出了一个一般性命题,使这种论式的推理形式向演绎法发展。如龙样也就提出了一个一般性命题,使这种论式的推理形式向演绎法发展。如龙树之《方便心论》所讲的为他比量式: 1如我常住,(宗)

春夜喜雨 古诗带拼音

hǎo yǔ zhī shí jié 好雨知时节, 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当春乃发生。 suí fēng qián rù yè 随风潜入夜, rùn wù xì wú shēng 润物细无声。 yě jìng yún jù hēi 野径云俱黑, 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江船火独明。 xiǎo kàn hóng shī chù 晓看红湿处, 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 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 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待到天明,看那细雨滋润的红花, 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

春夜喜雨的古诗带拼音

春夜喜雨的古诗带拼音 《春夜喜雨 》是杜甫 的一首现实主义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春夜喜雨的古诗 带拼音的相关文章, 希望可以帮到您, 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 小伙伴哦! 春夜喜雨的古诗带拼音 hǎo yǔ zhī shí ji 好 雨 知 时 节 , 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当 春 乃 发 生 。 suí fēng qián rù ye 随 风 潜 入 夜 。 rùn wù xì wú shēng 润 物 细 无 声 。 yě jìng yún jù hēi 野 径 云 俱 黑 , 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江 船 火 独 明 。 xiǎo kàn hng shī chù 晓 看 红 湿 处 , huā zhng jǐn guān cheng 花 重 锦 官 城 。 春夜喜雨赏析 春夜喜雨,一首关于春雨的诗,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这位抒情大作家,今 天为我们送来了一场心灵的春雨。 傍晚, 在春天这个好时候, 一场绵绵细雨悄悄的降临, 它静静地滋润着万物。 伴着春风飘动,细雨蒙蒙。夜深了,人们都熟睡了,田里的小路与天上的乌云融

为一片,雷声轰鸣,只有渔船灯火明亮,那灯光却像是黑暗中的一丝光明,为出 海的人们照亮远方。家家户户的狗吠也弱了下去,要去考科举的学者也熄了灯, 刚从外面冒雨赶回来的农民也熄灯休息了。 可是此时诗人彻夜难眠, 他仔细地听 着茫茫的雨拍打着树叶发出的声音, 雨水哗啦哗啦的从屋檐上流下来, 滴滴答答 的像一首变奏曲。这些小雨点发出的奇妙声音,让人可谓是浮想联翩——乐曲、 雨神或是鬼怪?经过一晚上的“无私奉献”,已经是破晓了,雨停了,人们都起 来了,开始新一天的生活。空气清新了!那本要枯萎的花草树木,已经被雨水滋 润得生机焕发。花儿们纷纷扬起了头,直起了腰,感谢着大自然的恩惠。如今, 那些花儿沉甸甸的,饱满沉重,像一颗颗鲜艳的宝石,装点着锦官城,好一片朝 气蓬勃的景象! 杜甫这伟大诗人被这一景所打动,才把这首诗写的妙。当时的成都,是一个 干旱缺水的城市, 他在草堂定居两年。 他在这里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亲自耕 地播种,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很深,所以非常盼望春雨,在春雨来临时因而写 下了这首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杜甫的这首诗, 抒出了他喜悦的心情, 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雨后繁荣的景象, 对人民的疾苦感到同情。 再把这首诗细细体会, 你会发现——他的精髓所在就是 在描写美景的过程中,贴近生活与人民!

旅游中英文词汇

深圳市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翻译实施指南——旅游景区 一、警告提示信息 1 严禁攀登No Climbing 2 严禁倚靠No Leaning 3 严禁攀折No Picking 4 严禁滑冰No Skating 5 严禁携带宠物No Pets Allowed 6 严禁中途下车No Drop off Between Stops 7 禁止游泳No Swimming 8 禁止钓鱼No Fishing 9 禁止排放污水No Waste Water Discharge 10 禁止无照经营No Unlicensed Vendors 11 禁止狩猎No Hunting 12禁止燃放烟花爆竹No Fireworks Allowed/ Fireworks Prohibited 13 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Inflammables & Explosives Strictly Prohibited 14 禁止速降Downhill Skiing Prohibited 15 禁止雪道中间停留Don't Stop on Ski Slope 16 禁止由此滑行No Skiing Here 17 禁止开窗Keep Windows Closed/ Don't Open Windows 18 非机动车禁止入内Motor Vehicles Only 19 雷雨天禁止拨打手机Cellphones Prohibited during Thunderstorms 20 卧床请勿吸烟Don't Smoke in Bed 21 殿内请勿燃香Don't Burn Incense in the Hall 22 乘船前请遵照医生意见Check with Your GP before Sailing 23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以及晕车、晕船、酗酒请勿乘坐 Drunks, sufferers of hypertension, heart disease &motion sickness not allowed on board. 24 防洪通道,请勿占用Flood Control Channel. Keep Clear! 25 非游览区,请勿进入No Admittance/ No Visitors 26 1米以下儿童须家长陪同乘坐Children under 1 meter must be accompanied by an adult 27 酒后不能上船Tho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 not allowed 28 请抬起护栏Please Raise the Guardrail 29 请放下护栏Please Lower the Guardrail 30 请您不要坐在护栏上边Don't Sit on the Guardrail 31 前方弯路慢行Bend Ahead. Slow Down! 32 请自觉维护场内卫生环境Please Keep the Area Clean/ Please Don't Litter 33 请遵守场内秩序Please Keep Order 34 请您注意上方Watch Your Head 35 请在台阶下等候Please Stand Clear of the Steps 36 请您不要随意移动隔离墩Don't Move Barriers 37 请您穿好救生衣Please Wear Life Vest 38 请爱护洞内景观Please Protect the Cave Scenery

因三相论文:因三相 充分条件 藏传因明 同异法式 似因

因三相论文:从形式逻辑角度看法称的《正理滴论》 【中文摘要】法称是古印度继陈那之后的又一位因明大师,他不仅继承了陈那的因明思想,而且在其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古印度的逻辑水平从带有归纳性质的演绎逻辑上升到了完全演绎逻辑的水平,并可以同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分庭抗礼。法称的这些宝贵的逻辑思想集中体现在了其因明著作《正理滴论》一书中,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打开这一尘封了千年之久的古老经典,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从逻辑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为自比量的形式逻辑解读”中,首先对法称的因三相作出了解释,并将其与亚氏三段论AAA式进行比较,接着按照书中的顺序,对能立因,即自性因和果性因;能破因,即不可得因进行了诠释。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对能破因十一个论式的分析上,逐一解读这十一种情况与形式逻辑的异同之处。在“为他比量的形式逻辑解读”中,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同法式,另一个是异法式,并将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在对同法式的研究中,对同法式的“喻”以及中词进行了理解,并将其与三段论作了比较;在对异法式的研究中,将着墨点放在了由异喻构成的论式中。最后通过比较同异法式得出:同异法式实际上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解法,虽然路径有别但却异曲同工。在“似因的形式逻... 【英文摘要】Dharmakirti was the second Hetuvidya master after Dignaga in the history of Indian logic. He inherited the Hetuvidya thoughts of Dignaga and he developed it. His biggest

春夜喜雨古诗注音版

春夜喜雨古诗注音版 《春夜喜雨 》是唐诗 名篇之一,是杜甫 上元二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下面是关于春夜喜雨古诗 注音版的内容,欢迎阅读! 春夜喜雨古诗注音版 hǎo yǔ zhī shí jié 好 雨 知 时 节 , 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当 春 乃 发 生 。 suí fēng qián rù yè 随 风 潜 入 夜 , rùn wù xì wú shēng 润 物 细 无 声 。 yě jìng yún jù hēi 野 径 云 俱 黑 , 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江 船 火 独 明 。 xiǎo kàn hóng shī chù 晓 看 红 湿 处 , 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花 重 锦 官 城 。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 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 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 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春夜喜雨(古诗改写) 这雨真是个有灵气的东西呀!它好像一个精灵,为自己选好了时候,一听见 春天的脚步,那飘飘洒洒的雨丝就纷纷扬扬的落下来了。它牵着风的手,悄悄的 来了,滋润着世间的万物,淅淅沥沥,好像对它们倾诉着心里话。纤如星芒的小 雨,在天与地之间,织起了一阵蒙蒙的薄烟,把远处的山,笼进了一片半透明的 白色中。 城外的小路似乎没有尽头,蜿蜒着向远方伸去。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只有一 片雨与这条孤独的小路做伴。 天上的云也是黑压压的, 像被淘气的孩子打翻了墨 汁。远处的河面上闪着点点光亮,犹如黑夜里闪烁的点点星辰,又像一只只小小 的萤火虫,随着起伏的水面波动。那是晚归渔船的灯火。在寂静的夜里,那雨声 格外清脆,像是在演奏一曲很美很美的敲击乐,把成都城的人们,不知不觉的带 入了梦乡。 一大清早,推开门,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凉丝丝的,真是沁透心脾。快看 那,经过夜里雨的洗礼,花儿们一朵朵的绽放在枝头,露出张张艳丽的笑脸。沾 满雨水的花朵,沉甸甸的挂在枝条上,雨给它们挂上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那样 鲜红,那样明亮,照耀着雨后的成都城,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呀!

藏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藏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研究方向) 祁顺来 一、专业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由我国藏学奠基人、已故藏学家于道泉教授于1951年创办,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苦心经营,现已形成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强劲的学科优势,其研究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位置。其藏族历史、藏语言文学、藏族文化史、藏传佛教思想史、敦煌学等学科,历史悠久,力量雄厚,成果卓著,影响广泛。其间所形成的藏学教学科研体制、方法、思路、内容体系等,对全国藏学教学科研产生了重大的辐射作用,奠定了中国藏学的现代学术规范。 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在民族学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藏学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 二、培养目标 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业务目标:掌握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的新发展;掌握汉藏双语和一门外语,并能用科学方法分析藏语或汉藏语系的任何一种语言。 就业目标:培养从事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三、授予学位:法学博士 四、研究方向:藏传因明与形式逻辑 五、学制与学分 标准学制为三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3学分,其中:

公共必修课9学分、学位核心课程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 自学、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结合。 七、论文撰写 第一、二学年末分别提交1篇学年论文;在读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2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不少于10万字。 八、课程设置

西方人心目中的喇嘛教(下)

10 威利:“藏语语源学――bla ma(喇嘛)”,《中亚杂志》,第21期,1977内地148页。威利似乎是从达斯(das)在编纂他的辞典的过程中的一种不知名的发音中得到这种语源学的。见达斯:《藏-英辞典――附梵文同义词》,加尔各答:孟加拉秘书处书库,1902年,参见bla ma 词条。这样一种阅读,并没有在该词的传统语源中出现可供选择的,,可能意味着,bla 一词不是早期的佛教译师为了阻碍西藏人信仰这样一种灵魂,有意翻译成“灵魂”,众所周知,这是佛教所抛弃的。现代藏族学者噶尔梅·桑丹最近主张,佛教决不可能消除西藏的一个灵魂的观念,许多世纪以来,这中观念逐渐被融入民间仪式之中,尽管与佛教的无我教义存在一些区别(见噶尔梅,第99页)。这将表明,在西藏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无我的哲学教义、学说对民间宗教活动产生了一种明显的影响,这依然在任何佛教文化中可以得到证实。 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其他标准的藏英辞典,如加斯克(jaschke)所编纂的,也将提供“力量、权力、精力”中的一种“口语解释”,引证为bla 的一种定义。见加斯克:《藏-英辞典》,1881年;再版,德里:motilal banarsidas,1992年,参见bla 词条。最近出版的3卷本《藏-藏-汉辞典》。将bla定义为“上”(steng)或“适当”(rung),但是也提到bla“占星术中被解释为生命的支撑”(dkar rtsis las bshad pavi srog rten)。见《藏汉大辞典》(bod rgya tshig mdzod chen mo),第2卷,民族出版社,1984年,参见bla 词条。 11 在这份读物中,ma将被当作一个真实的标记(例如,在tshad ma 和srung ma中的标记)。 12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关于王国和东方的奇迹》,亨利·于勒翻译和编辑,亨利·科迪尔修订,1926年;再版,纽约:ams,1986年,第1卷,第301-303页。关于bakshi一词的论述,见于勒的书,第314页注10,并且,特别是,劳费尔(berthhold laufer)的“藏语借词”,载他的《汉藏语言研究》,瓦尔拉文斯编辑,新德里:阿迪亚普拉卡善,1987年,第2卷,第565-567页,其中,劳费尔将bakshi认同为源于维吾尔语,据于勒报告,并且不考虑bakshi与bhiksu(僧人)之间的联系。 13 见史伯林:“五世噶玛巴和西藏与明朝初期的关系的一些方面”,《纪念黎吉生西藏研究文集》,阿日斯等编,英格兰瓦明斯特:阿日斯和菲力普,1980年,第283页。 14 在《清实录》1775年6月24日,人们发现由乾隆皇帝在金川战争期间下达给将军们的一道诏令,其中出现了这样的措辞:“金川和卓斯甲(chosijiabu)完全支持并传播了你们的喇嘛教。”见顾祖成编:《清实录藏族史料》,拉萨,1982年,第2586页。承蒙史柏林发现了这部参考文献并向我提供了涉及这一段内容的其他资料。 15 见列森:《雍和宫:北京喇嘛教寺庙的一项肖像学研究――喇嘛教神话和崇拜考》,第1卷,据“中国西北各省科学考察报告”,斯文·赫定博士率领,出版物第18卷,斯德哥尔摩,1942年,第59页。这种阅读是来源于列森根据汉文和满文的评论和翻译描述的。列森还补充了附带说明的评论。该石碑的藏文一面提供了一种有些不同的铭文。藏文铭文为:zhva ser bstan pa mchog tu bzhung pa ni/sog po tshovi vdod pa dang bstun pa yin ste zhin tu mkho bavi gnad che/de bas gtso che bar dgos/yvon gur gyi dus ltar bla ma rnams la kha bsags dang rgyab byas pavi tshul gyis bkur ste bya ba min/(“对于提高‘黄帽’的教义的地位,这与蒙古人的愿望相一致,并且是最根本的。因此,应当是当务之急。[朕]不会像元朝那样,以赞扬和阻止喇嘛的方式来尊重他们。”)关于藏文文献,见弗

中国传统文化词汇翻译

口译分类词汇——中国文化 口译分类词汇——中国文化 概述General Terms 爱国主义精神patriotism 诚实守信honesty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The Program for Improving Civic Morality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highlight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times while encouraging diversity 全民健身运动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education in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family virtues 为人民服务serving the people 深入群众,深入生活go deep among the masses and into the thick of life 奉献无愧于时代的作品contribute to the people works worthy of the times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 and has a long history 重要文化遗产major cultural heritage 优秀民间艺术outstanding folk arts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stand proudly in the family of nations 艺术及工艺Arts and Crafts 版画engraving 贝雕画shell carving picture 彩塑painted sculpture 瓷器porcelain; china 刺绣embroidery 雕刻carving

藏传因明比量与形式逻辑推理的异同

藏传因明比量与形式逻辑推理的异同 发表时间:2016-07-20T11:49:52.45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2月作者:普初友西[导读] 本论文试从藏传因明比量与形式逻辑的基本结构及宗因喻和大小前提结论的比较中,归纳和总结三支与三段论的表述和逻辑推理的异同处。 普初友西西南民族大学摘要:本论文试从藏传因明比量与形式逻辑的基本结构及宗因喻和大小前提结论的比较中,归纳和总结三支与三段论的表述和逻辑推理的异同处。 关键词:藏传因明、比量、形式逻辑、推理。 1、基本结构和次序的异同 因明三支轮式的宗支相当于亚氏三段论的结论,喻支相当于亚氏三段论的大前提,因支相当于亚氏三段论小前提(三支轮式的中的因,已经相当于包含了三段论当中的大、小前提,喻只是进一步地可以说明因中所包含的大前提。但在形式上,因只相当于小前提,喻却相当于大前提。)它们在推论形式上是基本一致的。 在次序上来说,亚氏三段论的前提在前,结论在后;三支轮式的结论在前,前提在后。 2、宗支和结论的异同 从“声是无常,所做性故,譬如瓶”和“凡是所作皆为无常,声是所作,所以声是无常。”两个轮式中来说,形式上宗支和结论都是由已知命题推出的新命题。 从不同之处来说,三支论式的宗支是由不同的宗衣(相当于亚氏逻辑里的词相)组成,结论则是由不同的词相(分大词、小词)组成。但是由不同宗依所组成的宗体和由大词,小词组成的结论又不完全相同。在因明学里,由五支式变为三支氏,虽说是因明逻辑史上逻辑由辩论式变为演绎逻辑的开始,但三支论式仍具有辩论的性质。按照因明逻辑学规则,宗体的建立必须是立论者认可,敌论者反对,但组成宗体的宗依必须是立论者和敌论者双方共同认可的。宗支是立论者的主旨,立论者要要通过辩论使对方认可。而三段论式的结论则不问敌论者是否同意,它是由正确的前提所蕴涵的,结论涵在前提中,只要前提正确,结论必然成立,否则在逻辑上就是一个假的蕴含式。所以说宗支和结论虽然都是由已知命题的新命题,但其任务不同,三支论式之宗旨主要是确立辩论的主旨,然后通过论证说明它成立,使敌论者认可。而亚氏三段论式之结论则是组涵与前提中,通过前提组涵结论这种形式以启发人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 3、因支和小前提的异同 不仅两者在各自的论式中起着媒介的作用,而且从“声是无常,所做性故,譬如瓶”和“凡是所作皆为无常,声是所作,所以声是无常”。两个论式中来说,形式上因支和小前提相似。 从不同之处来说,因支又不同于小前提。三支论式之因支在推论中比亚氏三段论式之小前提更为重要,它是立论宗旨成立的依据,在三支论式中起主能力的作用,喻支仅起助能力的作用。但因支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它是三支中唯一起媒介作用之支,如果没有因支,作为立论宗旨的宗体和在退论中起普遍原则作用的喻支就失去了联系。在亚氏三段论中小前提虽也起媒介作用,但不仅限于小前提,因为担负媒介作用的是中词,而中词却分布于大、小前提之中,在整个论式中,中词只要周延一次就可起媒介作用。不仅如此,因支和中词媒介方式也是不同的,三支论式中,“因”是通过包含宗中有法,而亚氏三段论式之中词则是通过自身周延来联系大词和小词。 4、喻支和大前提的异同 从“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和“凡是所作皆为无常,声是所作,所以声是无常。”两个论式中来说,三支论式之喻支在形式上大体相当于亚氏三段论之大前提。 从不同之处来说,喻支的地位不及大前提,在三支中仅起助能立作用,而亚氏三段论式大小前提没有主次之分。在亚氏三段论中,无论是前提和结论在必要时都可以省略,而三支论式中只能省略喻支中的喻体,否则,省略了宗支就没了论辩中立论的主旨,省略了因支就失去了联系宗支中的“有法”和“法”的媒介,省略喻支中的喻依,喻体就失去了所以成立的材料凭依。在二个论式各命题排列的次序上,亚氏三段论式的前提是一个合取式,而合取式的支位置是可以交换的,故大、小前提的次序是任意的。三支论式则不然,它各支的排列顺序只能是宗、因、喻。 6、逻辑外延的异同 从相同之处来说,因明三支论式和亚氏三段论式都是涉及外延的逻辑,但两者又有差别。在亚氏三段论式中,词项间的外延有两种情况:属种关系和同一关系。而此支论式中,宗支的谓词必须大于主词的外延,否则就违背三支论式的规则。宗支的法必须通过同品才能建立。如果宗的有法和法的外延同一,就不肯能找出同品来印证。但结论中主词和谓词外延同一在亚氏三段论式中就可成立。列如“如果凡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那么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个列子是符合亚氏三段论式的,而结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个列子是符合亚氏三段论式的,结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也是成立的,但在三支论式中就不会有这样的列子,因为在“人”之外有可能再找出别的“有理性的动物”作“人”同品来验证。(1)两者推论形式的异同经过实践,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许多或真或假的判断。正是由于这些判断与判断间的真假关系,推理于是孕育而生。在藏传因明和形式逻辑中都存在着推论的形式。可以说:一个简单的论证就是一个推理,它的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点相当于推理的结论,从论据导出论点的过程相当于推理形式。一个复杂的论证则是由一连串相同或者不同的推理所构成的,只不过其中的推理过程和形式可能错综复杂。 从不同之处来说,藏传因明中的推论式是以立论者跟敌论者的形式,即一方立宗,一方答复的形式构成。这与形式逻辑中的推理形式截然不同。 在形式逻辑中,推理在假命题之间仍可以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而论证则要求其论据必须真实,这是形式逻辑的推理与论证所不同的地方。 (2)两者表述形式的异同

一年级必背古诗注音版25首带拼音

' 悯农李绅 chúHérìdāng wǔ[ 锄禾日当午, hàn | dī héxiàtǔ 汗滴禾 - 下 土。 shuízhīpán zhōng cān; 谁知盘中餐, lì ! lì jiēxīn kǔ 粒粒皆 、 辛 苦 绝句杜甫 chírì ) jiāng shān lì 迟日江山 ! 丽 , chūn fēng huācǎo xiāng \ 春 风花草香。

níróng 《 fēi yàn zǐ 泥融飞燕 @ 子 , shānuǎn shuìyuān yāng ~ 沙 暖睡鸳鸯。 江南(汉乐府) jiāng) nán kěcǎi lián 江南可@ 采 莲, lián yèhétián tián】 莲叶何田田! yú¥ xì lián yèjiān 鱼戏莲| 叶 间。 yúxìlián yèdōng` 鱼戏莲叶东, yú~lián yèxī

xì 鱼戏莲- 西, 叶 yúxìlián yènán: 鱼戏莲叶南, yú$ lián yèběi xì 北。 鱼戏莲~ 叶 " ~ 敕勒歌 (北朝民歌) ; chìlèchuān yīn shān xià $ 。 敕勒川,阴山 下

tiān sìqióng lúlǒng gài " sì yě 天似穹庐,笼 。 盖 四野。tiān cāng cāng ? yě máng máng 天苍苍, * 野 茫茫, fēng chuīcǎo dī 》 xiàn niúyáng 风吹草低 { 见 牛羊。 咏鹅(骆宾王) é· éé 鹅,鹅 % , 鹅,qū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项向天歌。bái … máo fúlǜshuǐ 白毛浮 ; 绿 水,hōng zhǎng bōqīng bō —红掌拨清波。 ~

佛教英文导游词

佛教英文导游词 短句翻译 1.佛教创立于约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 Buddhism was founded in India around the 6th to5th century B.C.2.据说佛教创始人为释迦牟尼。 It is said that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was Sakyamuni. 3.大约在2世纪,大乘佛教传人汉人居住的中原地区。 About the2th century,Mahayana Buddhism entered Central China,inhabited by the Han nationality. 4.“三宝”即“佛”、“法”、“僧”。 The Three Precious Treasures include the Buddha,the Dharma(Law 0r Way)and the Sangha(the Monastic Order). 5.佛教在中国一直与儒学、道教共存。 Buddhism has always co-existed with Confucianism and Daoism.6.佛像和菩萨雕塑供奉在寺院里,让人们拜祭。

Buddhism has and Bodhisattva statues have been placed for worship in monasteries. 长句翻译 7.直到现在,小乘佛教仍然流行于傣族地区。 Up to the present time.Hinayana Buddhism(Lesser Vehicle)is still prevalent as in the regions inhabited by Dai nationality.8.传统之间相互共存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的形成。 Their mutual co-existence of the tradition has produced a religion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9.同一个寺院里除释迦牟尼以外,还供奉了许多其他佛像和菩萨雕塑。 In addition to Sakyamuni, many other Buddhism has and Boddhisattvas statues have been placed in the same monasteries 10.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僧人把“道场”中国化,为不同的菩萨安排了不同的“道场”。

英文翻译词汇

关帝庙 temple of Lord Guan 儒教 Confucianism 孔子庙 Confucian temple 孔子 Confucius 义,rightness,礼,propriety ,智,wisdom ,信,trustworthiness ,忠,loyalty ,恕,reciprocity ,孝,filial piety ,悌,brotherly love 学儿优则仕 A good scholar can become an official ./ He who excels in study can follow an official career . 禅宗 Zen Buddhism 不立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There belief is passed on outside the religion There is no reliance on written scripts It goes straight into people’s minds . One becomes a Buddha the moment He sees his own Buddha nature . 伊斯兰教 Islam 清真寺 mosques 古兰经 the Koran 耶稣教 Christianity 宗教 Religions 佛教 Buddhism 释迦牟尼 Sakyamuni 佛寺 Buddhist temple 大雄宝殿 the Great Buddha’s Hall 藏经楼 depositary of Buddhist texts 金刚经 Vajracchedika-sutra 素菜馆 vegetarian restaurant 罗汉堂 arhat hall

古诗注音版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hán yǔlián jiāng yèrùwú 寒雨连江夜入吴 píng míng sòng kèchǔshān gū 平明送客楚山孤 luòyáng qīn yǒu rúxiāng wèn 洛阳亲友如相问 yípiàn bīng xīn zài yù hú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鹿柴》 kōng shān bú jiàn rén 空山不见人, dàn wén rén yǔx iǎng 但闻人语响。 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 返景入深林,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照青苔上。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Wèi chéng zhāo yǔyìqīng chén 渭城朝雨浥轻尘,kèshèqīng qīng liǔsèxīn 客舍青青柳色新。quàn jūn gēng jìn yìbēi jiǔ 劝君更尽一杯酒, xīchūyang guān wúgùrén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úzài yìxiāng wéi yìkè 独在异乡为异客, měi féng jiājiébèi sīqīn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zhīxiōng dìdēng gāo chù遥知兄弟登高处,biàn chāzhūyúshǎo yīrén 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静夜思》 c huáng qián míng yuèguāng 床前明月光 yíshìdìshàng shuāng 疑是地上霜。 jǔ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头望明月 dìtóu sīgùxiāng 低头思故乡 李白《古朗月行》 xiǎo shíbùshíyuè,hūzuòbái yùpán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yòu yíyáo tái jìng ,f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望庐山瀑布》 rìzhào xiāng lúshēng zǐyān 日照香炉生紫烟,yáo kàn pùbùguàqián chuān 遥看瀑布挂前川。fēi liúzhíxiàsān qiān chǐ 飞流直下三千尺,yíshìyín héluòjiǔtiān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赠汪伦》 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 李白乘舟将欲行, hū wén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忽闻岸上踏歌声。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桃花潭水深千尺, Bù jí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不及汪伦送我情。

西藏英文导游词

in tantric buddhist iconography, the battle axe is held by ferocious deilies to symbolize severance of this worldly attachment.在佛教金铸文法本图解中,战斗斧是由凶残的神灵拿来象征阻隔世俗的依恋的。 lesson sixteen tibetan art 第十六课西藏艺术 the land of snow is known as the“ocean of songs and dances”and indeed singing and dancing are greatly enjoyed by tibetans.这块被雪覆盖的土地作为歌舞的海洋被人们所知晓。却是这样,唱歌和跳舞是西藏人民非常喜欢的。dur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s,everyone joins in dancing,gaily singing hand in hand.在节假日里,每个人都参加到舞蹈中,手牵着手愉快的唱着歌。 religious dance is called cham in tibetan.宗教舞蹈在西藏被叫做羌姆(跳神)。it was initiated by padmasambhave in the samye monastery in the eighth century.它是在公元八世纪由padmasambhave 在samye 修道院发起的。according to an account in the chapter women drum.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舞蹈,表演者围成一个圈步伐灵动,男人敲锣,女人打鼓。at the height of the performance,the men perform pirouettes on one leg while the women beat their drums high above their heads as they twirl.在表演的高潮,男人单脚站立旋转,女人在旋转的同时把鼓举在头顶击打。 the gor-shae is a round dance popular in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and the tibet:lhasa,lhoka and shigatse. gor-shae是圆舞的一种在三个的三个主要地区流行:拉萨,山南,日喀则。 this kind of round dance is performed by both men and women who form two concentric circles around a bonfire,and holding hands,shoulders touching,sing in alternate choruses of men and women.这种圆舞有男的女的围绕着一炉篝火形成两个同心圆,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交替合唱。the dance may continue throughout the night until daybreak.舞蹈可能贯穿整个晚上直到黎明。 ballad is popular in tibet to transmit the history of nation,myths of buddhism and folk tales down the generations by describing them with simple and short songs or poems.民谣用于传达西藏民族历史很是流行,佛教传说和民间故事通过描写他们的简短歌曲和诗传递给下一代。 art and literature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history of tibet,and in the splendid isol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olk tales,songs,and dances and opera have developed their own unique form and local flavour.艺术和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西藏的历史,孤立的青藏高原的民间故事,歌曲,舞蹈和戏曲通过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发展的非常辉煌。篇二:14、嘉雍群培——西藏死亡艺术 西藏死亡藝術 嘉雍群培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內容摘要:佛教從7世紀傳入西藏以來,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它影響著藏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藏族人的重要信仰。這可以從藏族人的死亡儀式中看出,同時,藏傳佛教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反映其信條。在死亡儀式中運用的音樂及其深奧,展示出它與佛教教義的和諧與完美一致。 關鍵詞:藏傳佛教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中陰救度現實 人類的恐懼莫過於死亡,而藏族人對死亡的認識與眾不同,他們所舉行的死亡儀式,仿佛是在舉行一種特殊的藝術休習,並認為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要進入中陰1,是新生的開始,是生命中最尊貴和最光榮的時刻。人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死亡的教育和修行,在死亡儀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