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翻译

张衡传翻译
张衡传翻译

张衡传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于是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后来迁升为太史令。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责怪它这次没有应验。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烛之武退秦师

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

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

2020高中语文 2.4张衡传 鲁人版必修2

2.4 张衡传教案(07版鲁人必修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衡一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弄懂一些专指词语,疏理文言否定词。 3、学习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难词难句解释。 (1)从容淡静: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楚辞?九章》:“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不能作舒缓、不急迫来讲。淡静,淡泊娴静。全句:(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元年)再复为太史令。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 (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举,推荐。辟,征召。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拜,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者。转,迁调官职。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 (7)关于“璇机”的解释:一说是玉饰的测天仪器。一说,“机”即“玑”,“璇机”是两颗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用“璇”“玑”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把“璇机”指代天文,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 (二)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是怎样写的? 分析: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三)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的材料的?列出它的结构提纲。 分析: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 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结构提纲——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

《张衡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张衡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 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 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 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 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 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 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 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

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撰写 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平素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征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①十年乃成②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C.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①于是皆服其妙②其孰能讥之乎

高中语文 3张衡传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13 张衡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善属.文(shǔ)连辟.公府(bì) 莫不逾侈.(chǐ) B.精思傅.会(fù)邓骘.将军(zhì) 璇.机之正(xuán) C.首衔.铜丸(xián)合契.若神(qì) 上下肃.然(shù) D.积年不徙.(xǐ)中有都.柱(dōu) 河间相.(xiànɡ) 思路解析:A项,“属”应读“zhǔ”。C项,“肃”应读“sù”。D项,“都”应读“dū”。答案:B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 ..属文:写文章。 B.精思傅会 ..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 C.其牙机 ..巧制牙机:枢纽和机件。 D.称为政理 ..政理:政治管理。 思路解析:D项,“政理”应为“政治清明”。 答案:D 3.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思路解析:A、B、C三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D项是宾语前置。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4~9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 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 ..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 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 ..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 ..》作《二京 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 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天下承.平日久承:连续。 B.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辄:总是。 C.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发:打开。 D.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暗地里。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C项,“发”应为“拨动”的意思。 答案:C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 ..俗人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 ..拜郎中 C.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 .. D.衡下车 ..,治威严,整法度 思路解析:A项,“交接”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有“交往、接触”的意思。B项,“特征”在文中不是一个词,而是各自成词,“特”是“特地”,“征”是“征召”。C项,“方面”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方向”。D项,“下车”在文中指“官吏初到任”。B、C、D三项均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不同。 答案:A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着《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着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3、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3课张衡传

第13课张衡传 造机巧,浑天望万里;著文章,二京名千秋。他是科学家,在科学上成就非凡,有地动仪、浑天仪,研究过阴阳历算;他是文学家,在文学上著作等身,有《西京赋》《东京赋》等二十余部作品;他是政治家,在政治上令行禁止,很有建树。郭沫若先生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课内素材 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名人——张衡 张衡是东汉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研究过地理学,计算过圆周率,是写赋名手,也是有影响的画家。他制造的浑天仪,打破了传统天体说;他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张衡不但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施政有方的政治家。永和初年,张衡曾经出任过河间相,历经三年,为百姓所称道。 他一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常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为此,他多次婉拒朝廷征召。安帝慕名求贤,由公车特征张衡,授命他为郎中,又迁官太史令。张衡在朝廷供职期间潜心研究

天文、阴阳、历算,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做官期间,不趋附权贵,所任官职多年得不到提升也不在意。 同时,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且有毅力,孜孜不倦,贡献卓越。 [运用角度]“品格”“毅力”“理想”等。 ⊙运用示例 没有掌声,没有喝彩,生活在风雨中,生活在挫折里。这,就是成功了的英雄;在逆境中走过的人,才经受得住挫折的考验,才懂得尊重一丝一缕的劳苦,才懂得去奉献,他们是伟大的。 张衡的背后是什么? 成功! 只要说起张衡,人们就会想起他发明的比欧洲早1 700多年的地动仪。可你是否知道,张衡是天文学家的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家、画家,真可谓是饱学多识,才华横溢。那么张衡成功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没有逆境,就没有成功! 他“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这固然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最主要的是他具有严谨的学习方法和顽强的毅力。他呕心沥血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也表现在他以后的科学研究上。在他开始制作候风地动仪时,曾遭到一些人的讽刺,但他毫不动摇,终于制成了地动仪。其实,纵观古今中外,诸多成功,哪一项不是在逆境中奋发,哪一项不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奋斗的结晶呢?

(完整word版)张衡传逐字逐句翻译高中语文必修打印版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衡少(年轻)善(擅长)属(写)文,游于三辅,因(趁机)入京师,观(同“游”)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骄傲自大)之情(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没有骄傲自大。)。常(平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去),连(屡次)辟(召)公府不就(任职)(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过度奢侈)(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衡乃(于是)拟(模仿)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用)以(来)讽谏(讽喻规劝)(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思傅会(文章的组织结构布局),十年乃成(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奇(以…为奇)其才,累(屡次)召(征召)不应。(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衡善机巧,尤致思(用心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术数方面的),公车特征拜郎中,再(两次)迁为太史令(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遂乃研核(研究考验)阴阳,妙(精妙)尽(指算透)璇玑之正(道理),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妙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不趋附)当世(当时的权贵),所居之官辄(就)积年(多年)不徙(升迁)。自去史职,五载复还。((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枢纽)发(拨动)机(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接住)之((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缝隙)(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

张衡传句子翻译

语文小测 一、《张衡传》重点语句翻译。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3.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4.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5.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6.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7.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8.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9.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10.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1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二、《苏武传》重点语句翻译 1.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2.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3.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4.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5.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三、解释成语 1.步步为营: 2.才疏学浅: 3.惨绝人寰: 4.草木皆兵: 5.曾经沧海: 6.差强人意: 7.长袖善舞: 8.唱白脸: 9.车水马龙: 10.车载斗量: 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2.城下之盟: 13.程门立雪: 14.持之有故: 15.充耳不闻: 16.踌躇满志: 17.出人意表: 18.处心积虑: 19.一马平川: 20.穿靴戴帽: 21满目疮痍: 22.椎心泣血: 23.春风化雨: 24.春秋鼎盛: 25.春秋笔法: 26.唇亡齿寒: 27.词不达意: 28.从长计议: 29.粗枝大叶: 30.存而不论: 31.厝火积薪: 32.打草惊蛇:

33.打开天窗说亮话:

高中语文《张衡传》文言知识点

高中语文《张衡传》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 ﹙3﹚傍行八道(“傍”通“旁”) (4)形似酒尊(“尊”通“樽”)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常从容淡静。古:言行举止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举孝廉不行。古:不去赴任。今: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特地征召。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 (4)覆盖周密无际。古: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 (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古:今: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车,治威严。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3.词类活用 (1)妙尽璇玑之正。(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道理)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3)又多豪右(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多有)

4.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句式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 (2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省略句) (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 5.一词多义 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

13《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张衡传》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3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4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5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6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张衡传》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衡传》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

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

人教版高中语文张衡传教案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张衡传教案3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张衡传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张衡传教案一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叙述、说明事物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2、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于\',复习意动和使动用法。 3、了解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的剪裁。 【教学难点】 区别虚词\'乃\'、\'于\'的用法。 【教学方法】 讲读课 【教学课时】 三课时 _、二课时 一、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

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_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张衡 (78--139)东汉文学家。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 \'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 二、课文串讲: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1)人也。衡少善属文(2),游于三辅(3),因入京县写游学因此 属:连缀。 师(4),观(于)太学(5),遂通五经(6),贯六义(7)。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学习通晓熟悉比世人但骄 通、贯:同义,精通,贯通。 尚之情(8)。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9)中,举 傲自大神情平时举止行动淡泊娴静庸俗被推举为 从容:举止行动,作名词。 孝廉不行(10),连辟公府(11)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张衡传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张衡传原文及译文 《张衡传》为传统名篇,选自《后汉书》,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四张衡传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四张衡传原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

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高一语文必修四张衡传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张衡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详略剪裁作用。 3.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说起。 二、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三、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圈画诵读疑难点。 2.范读 正音:善属文(zhǔ) 连辟公府(bì) 邓骘(zhì) 璇玑(xuán) 算罔论(wǎng) 傍行(páng) 河间相(jiān) 乞骸骨(hái) 3、准确句读 四、问题设置 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后汉书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通用)

《后汉书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其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钢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杨,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

古诗张衡传翻译赏析

古诗张衡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张衡传》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着《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orG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翻译】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于是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后来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

《张衡传》原文和翻译准确好用

张衡传 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淅川东)人,历史学家。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京城,在太学观礼,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庸俗的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 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华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用心思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令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精精妙地研究透了天文仪器的道理,制成了浑天仪,著有《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细、明了。 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调动官职,又任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多年得不到调动。自从他离开太史令这一官职,五年之后又恢复原职。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范晔《张衡传》原文和译文

范晔《张衡传》原文和译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盖子中央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

张衡传重点字词

张衡传重点词句 古今异义词: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交接:古:结交今:①连接②移交和接替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孝廉:古: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今:孝,指孝悌者; 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 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不行:古:不去应荐。今:不可以 4.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征:古:特地征召;今:事物、事情的特点、标志 5.寻其方面方面: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 6.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国王:古:封建社会贵族的最高封爵。今:古代某些国家的统治者;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的元首。 7.衡下车,治威严。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走下来 8. 常从容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9. 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 应荐) 。今义:不可以。 10.连辟公府不就古义:征召。今义:复辟。 11.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授给官职。今义:拜见。 12.其牙机巧制古义:发动机件的枢纽。今义:牙齿。 13.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细致。 14.振声激扬古义:激越、传扬。此指清脆响亮。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15.寻其方面古义:方向。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16.衡下车,治威严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 17.中有都柱古义:大,音dū。又如:军惊而坏都舍。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 副词(音dōu) 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傍行八道:“傍”通“旁” 3.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4. 形似酒尊:“尊”通“樽”,杯,酒杯。 词类活用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3.衡少善属文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同上。 5.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 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一词多义 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