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HBV耐药与肝癌临床相关性分析

HBV耐药与肝癌临床相关性分析

( V D A) HB — N ,测 定 HB V序 列 、 d一盐 藻 糖 苷 酶 ( F 、甲胎球 蛋 白 ( F 。 A U) A P) 1 统计学方 法 . 3 应 用 S S 1. 件 ,正 态 分 PS1 5软
(x-. 3 P 0 8 。单一耐药慢性 乙型肝炎组 l 0 7 , =. 7) 0 7 0 例, 肝硬化组 1 例 , 4 多药耐药 熳性 乙型肝炎组 1 例 , 2 肝 硬化 组 2 ,两组 患者 耐药 发生率 差异 无统计 7例

16 ・ 20
浙江 临床医学2 1 年1 月第 1卷第 1期 02 O 4 O
HB 耐药与肝癌临床相关性分析 V
张 剑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 V)是 导 致 慢 性 肝 病 和 HB
男 1 、 女 4例 ,处 于 肝 硬 化 阶 段 4 例 中 男 8例 1
原发性肝 细胞癌 ( 以下简称 肝癌 )的最主要病 因。报道 H V变异与耐药 的文献较 多 ,但少有 B 结合临床资料阐述 H V耐药 与肝癌的发病关系。 B 作 者选 择 6 肝 癌 患 者 ,根 据 其 病 变 基 础 分 成 3例 慢性 乙 型肝 炎 组 和肝 硬 化 组 , 比较 其 生 化 指 标 、
起 D A损 伤 [ ,7 B — N 1 1] 5 。H V X蛋 白可 以 通 过 影 响
文 献 报 道 ,A P诊 断 肝 癌 的 敏 感 性 6 .%,A P F 8 2 F 联 合 A U的敏感 性 8.%,A P联 合 血管 内皮 生 F 8 6 F 长 因 子 ( E F)的 敏 感 性 9 . [] VG 55 6 % 。HB V有 9 个 基 因型 ,在亚 洲 主要 B型和 C型 [ 。本 资料 C

原发性肝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乌日古门勒;其其格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2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我国发病和死亡人数约占全球一半以上,居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第4位,肿瘤致死原因第2位。

虽然目前基于化疗、免疫及靶向治疗极大改善了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对病因及危险因素的预防欠佳。

肝癌是多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预防和控制肝癌的发生发展。

因此,本文对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论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总页数】7页(P4479-4485)
【作者】乌日古门勒;其其格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内科呼和浩特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原发性肝癌合并腹水临床危险相关因素分析
3.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IGF-1的检测及相关
危险因素分析4.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5.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早期复发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后多因素分析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后多因素分析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后多因素分析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没有典型症状,易被忽略,直到晚期才会出现症状。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是一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但其预后不仅取决于患者的临床因素,还受到治疗的影响。

本文将对原发性肝癌TACE
治疗的预后多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性别和年龄是影响原发性肝癌TACE疗效的因素。


性患者和年龄较小的患者疗效更好。

其次,肝硬化程度对预后也具有影响。

肝硬化程度越轻,TACE的治疗效果越好。

三、
肿瘤大小和数量也是影响TACE治疗效果的因素。

一般来说,肿瘤越小、越少,TACE的治疗效果越好。

四、肿瘤位置也是
评估TACE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肿瘤位于肝内、较远离主
动脉和门静脉的位置,TACE的治疗效果更好。

除了临床因素,TACE技术的选择和操作水平也决定着治疗的
成功率。

一种新型TACE技术叫做调节-亚塞美农微球
(TACE-radiopaque bead),可以在直观的MRI或CT下精确
定位,其中放射性IMI-132微球可以发射放射线照射到肿瘤处,相比常规TACE,TACE-radiopaque bead可以大大提高肝癌治
疗的效果。

因此,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预后多因素分析需要综合考虑
患者的临床因素和治疗技术,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血清乙肝五项不同表达模式原发性肝癌R0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分析

血清乙肝五项不同表达模式原发性肝癌R0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分析

血清乙肝五项不同表达模式原发性肝癌R0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分析叶荣,吴力群(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摘要:目的分析血清乙肝五项不同表达模式原发性肝癌(HCC)R0切除术患者的预后。

方法343例HBV 相关HCC均行R0切除术,分析其血清乙肝五项表达模式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1+5阳性(HBsAg、HBcAb阳性)、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其他模式患者的总生存期(OS)分别为69.0、27.9、84.0、72.0个月,无瘤生存期(DFS)分别为32.2、17.8、84.0、42.0个月。

血清乙肝五项不同表达模式患者的OS、DFS比较,P均<0.05。

结论血清乙肝五项不同表达模式HCC R0切除术患者的预后不同,其中以HBsAg、HBeAb阳性者预后最差。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肝五项;根治切除术;中位总体生存时间;无瘤生存时间;原发性肝癌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2-266X(2012)18-0060-02原发性肝癌(HCC)是世界上五大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球大约有50万人死于HCC[1]。

HBV相关性肝病和肝硬化是导致HCC的主要因素之一。

手术切除作为治疗HCC的首选方法已被广泛接受,而HBV感染所导致的机体免疫炎症微环境紊乱是导致术后复发或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1,2]。

本研究通过对343例HBV相关HCC R0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乙肝五项不同表达模式与预后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2年1月 2008年12月因HCC实施R0切除术的患者418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6例,失访15例,血清学肝炎病毒阴性40例,anti-HCV阳性11例,资料不全者3例。

入选的343例患者中,男290例,女53例;年龄15 82岁,平均54岁。

术前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肝五项,其中HBsAg、HBeAb、HBcAb阳性(小三阳)175例,HB-sAg、HBcAb阳性(1+5阳性)86例,HBsAg、HBeAg、HBcAb阳性(大三阳)40例,其他模式42例。

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生存率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生存率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 实施 肝切 除的 1 2 6例 原发性肝 癌 患者 的临床 资料及 随访数 据 ,生存分析 采 用 K a p | a n .
M e i e r 法。 相 关因素行 L o g — r a n k检验 , C o x 模 型行 多 因素分析 。 筛选 出影 响预 后的 因素。结果 : 随访 至 2 0 1 2年 6月 3 0 日, 1 2 6例 患者 失访 1 1例 ( 8 . 7 %) ,肝 癌 患者术 后 1 、 3 、 5年 的 总体 生存 率 分 别为 8 4 . 3 %、 6 9 . 5 %、
2 结 果
性肝癌 , 其 中男 9 5例 , 女3 l 例, 年龄 3 0~8 O岁 , 中位 年 龄 5 5 . 5岁 . 肿瘤大小为 1 . 5~1 5 . 0 c m, 半 肝 切除 2 7例 ( 左半 肝 1 6例 , 右半 肝 1 1 例) , 肝段 切 除1 6 例( V、 Ⅵ、 Ⅵ+ Ⅶ段 各 1 例, Ⅶ、 V+ Ⅵ段各 2 例, Ⅶ+ Ⅷ段 3 例, Ⅷ段 6 例) , 肝 叶切 除 7 1 例( 右 前叶 2 7 例. 右 后叶 2 6 例。 左 内叶 7 例, 左 外叶 1 1 例) , 局部切除 1 2例 , 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 抗肿 瘤 治疗 , 无 肝外 转 移 。 1 . 2 方法 血 管 侵 犯 是 以影 像 学诊 断和 术 中发 现 门静脉或肝静脉有癌栓 .或术后病检证 实微小静 脉 内有癌栓为依据 ; 根据肿瘤大小 、 位置选 择性行 肝叶 、 肝段 、 半肝和局部切除术 ; 辅助治疗包括 : 术 中植入氟尿嘧啶 , 术后预防性 T A C E及支持治疗 ; 肝 硬化是 以术后病检为依据 ; 术前 甲胎蛋 白( A F P ) 以
1 资 料 与 方 法

血清铁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评估

血清铁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评估

血清铁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评估1. 引言1.1 背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炎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在全球范围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病率居高不下,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特点是病程缓慢,易演变为肝硬化及肝癌,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

治疗方面,虽然有乙肝疫苗的预防,但是对于慢性感染者来说,治疗仍然十分困难。

通过评估血清铁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血清铁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 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预后较为复杂。

现有研究表明,血清铁水平可能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相关。

目前对血清铁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评估还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性综述和分析现有文献,进一步探讨血清铁水平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通过本研究的展开,我们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预后评估指标,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特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患者通常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会出现症状,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包括疲乏、食欲减退、腹胀、腹痛、黄疸等。

部分患者可能在慢性感染的基础上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肝硬化是由于肝脏长期的炎症和纤维化导致肝功能逐渐受损,进而形成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而肝癌则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除了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肝功能异常、胰腺炎、胆囊炎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肝癌的病例研究与个案分析

肝癌的病例研究与个案分析

肝癌的病例研究与个案分析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都有不少研究对该病进行个案分析。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例,探讨肝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肝癌的全面了解。

病例介绍患者是一名50岁的男性,平时工作压力较大,肝功能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不久前,他开始出现乏力、纳差和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经过进一步检查,患者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一、病因分析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肝癌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根据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患肝癌的风险要比未感染者高出数倍。

2. 脂肪肝:长期酗酒、高脂饮食和肥胖等因素都会导致脂肪肝,从而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3. 药物和毒物暴露:一些致癌物质如黄曲霉毒素、苯胺类化合物等,长期大量暴露也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二、诊断及分期1. 影像学检查:患者通过B超、CT和MRI等检查手段,可以观察到肝脏的肿瘤病灶,确定肝癌的位置和大小。

2. 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后的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3. 临床分期:根据国际肝癌分期系统(TNM分期),结合肿瘤的大小、是否侵袭周围组织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将肝癌分为不同的分期,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三、治疗方案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发现且无转移的病例,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

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可以选择行肝叶切除、楔形切除或肿瘤切除等手术方式。

2. 化疗:化学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化疗常作为术前治疗、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3. 靶向治疗:靶向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上的特定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

靶向治疗通常用于晚期肝癌患者,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四、预后评估肝癌的预后与多个因素相关,如肿瘤大小、分期、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良好的预防措施可以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

结语通过对该病例的研究和个案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肝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分析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手术切除及抗病毒治疗。

结合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时间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0,生存时间>3年)与研究组(n=50,生存时间≤3年),分析其预后因素。

结果两组的性别、腹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包膜及TNM分期、辅助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的60岁患者所占比例、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0.05). The proportion of 60 year old patients,the proportion of NLR3年)与研究组(n=50,生存时间≤3年)。

对照组中,男29例(58.00%),女21例(42.00%);年龄28~89岁,平均(63.55±7.45)岁。

研究组中,男27例(54.00%),女23例(46.00%);年龄28~89岁,平均(63.35±7.60)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均已征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临床手术病理检查,且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配合度均好,临床相关材料均齐全;患者实施前均无相关抗肿瘤治疗,无转移情况发生。

排除标准:术后失访者,随访所需资料丢失者,术后死亡者,伴有其他器官肿瘤疾病者。

1.2方法10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及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患者收治入院后,均给予完成相关常规性检查,相关影像学检查等;经过初期治疗(1个月)后,给予患者CT检查,已确定其有无存活肿瘤,并结合CT检查结果作为是否实施根治性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即结合其存活肿瘤有无存在,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切勿一概而论)。

结合患者的肿瘤特点以及其相关功能特点,制定综合性、个性化临床治疗措施。

若患者伴有病毒变异,则应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治疗[5-6]。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相关资料、肿瘤情况、手术情况及原发性单发肝癌手术切除后的预后影响因素。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相关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腹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年龄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包膜及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甲胎蛋白(AFP)及肿瘤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2)。

2.3两组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情况的分析两组患者的辅助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围术期输血情况及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原发性单发肝癌手术切除后预后影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单发肝癌手术切除后预后影响因素包括年龄、NLR、AFP、肿瘤分布、TNM分期、围术期输血、手术方式(表4)。

3讨论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为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疾病起病较为隐匿,且疾病发展快速。

大部分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临床检查及确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导致丧失最佳手术治疗时间。

其次,由于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脏储备能力明显降低,进而增加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致使临床PEI治疗、TACE治疗等受一定限制,影响疾病预后[7-8]。

随着临床医学持续发展进步,目前大部分乙型肝炎相關性原发性肝癌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手段、TACE 治疗手段,但其临床治疗首选方法仍然是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治疗,将癌变组织切除,有利于延长生命,改善生存质量[9]。

虽然临床结合原发性单发肝癌疾病特点,应用手术切除治疗的手段已具有较好效果,但依然有少部分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出现复发、转移等,导致手术治疗失败,因此,积极研究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十分重要[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因素为年龄、NLR、AFP、肿瘤分布、TNM分期、围术期输血、手术方式。

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年龄,分析其原因,考虑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机体各个器官组织功能逐渐衰退,导致该部分患者多处于手术机体应激状态,影响手术预后。

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年龄较高的患者前期发病症状不明显,因此导致治疗效率降低。

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因素之一为NLR,分析其原因,考虑是NLR为临床重要指标之一,可以有效反映机体全身炎症水平,具有调控血管形成作用,因此可以促使肿瘤血管形成受影响。

若机体NLR水平上升,则提示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性高,因此,临床通过实施相关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NLR水平,从而减少手术风险性。

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因素之一为AFP,分析其原因,考虑是作为人体中一种糖蛋白,AFP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标志物检测中,若AFP检测含量>400 μg/L,则提示患者已发生复发或转移;而且,肿瘤体积与机体AFP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性,即AFP指标越高,提示患者肿瘤体积越大。

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肿瘤分布,分析其原因,考虑是若肿瘤分布于两叶,则提示患者肿瘤表现为“多中心生长”趋势,或术前发生肝内转移的可能性极大。

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TNM分期,分析其原因,考虑是当患者为TNM Ⅱ~Ⅲ期时,提示机体肝功能发生极大损伤,此类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极容易发生肝功能衰竭、术中大出血等,因而导致肝脏切除手术的效果显著降低。

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围术期输血,分析其原因,考虑是在手术治疗时,大部分患者容易发生大量失血情况,即需给予紧急输血,但患者输血治疗后,其机体自身免疫形成抑制作用,进而明显增加手术后肿瘤复发率。

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手术方式,分析其原因,考虑是若选取根治性切除治疗手段,则必定导致余下肝负担增大,导致术后正常生活受影响;而选取姑息性手术治疗手段,则易发生遗留的肿瘤细胞,增加复发概率;因此,临床需结合患者的病情实况、年龄等综合因素分析,慎重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保证患者预后[11-13]。

目前,在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抗病毒治疗方案中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拉米夫定药物、阿德福韦药物等。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给予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有效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或者会将其肝脏相关性病死率降低[14]。

由于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疾病原因与机体高病毒载体的关系密切,因此,若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处于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则容易诱发较强的肝癌组织侵袭性,导致患者在接受脾脏切除手术后,其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被再次激活[15-16]。

故此,临床结合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疾病特点以及身体状况,在实施手术治疗后,应该加强其体内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检测。

其次,临床在积极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过程中,对于伴有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患者需加以重视,尤其是肝组织内乙型肝炎病毒情况,结合治疗实况及时给予对应处理措施,以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病毒DNA再激活发生率,改善疾病预后[17-18]。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疾病特点、肿瘤实况、身体状况以及该疾病的预后影响因素(年龄、NLR、AFP、肿瘤分布、TNM分期、围术期输血、手术方式),实施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改善其预后[19-20]。

[参考文献][1]李战英.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预后因素分析及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6):122-123.[2]黎莉,杨卫文,魏涛,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7):1653-1654.[3]李梦培,李静.2型糖尿病与乙肝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2016,37(4):44-46.[4]王烈,胡义忠,徐秀亮,等.血清sP-selectin、sICAM-1和免疫球蛋白检测对乙肝肝硬化预后评估的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7,33(11):1699-1705.[5]王鹤,何蕾,董家鸿,等.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7,38(1):43-45,53.[6]余咸辉,鄢业鸿,董春华,等.HBx在乙肝相关型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J].广东医学,2016,37(23):3614-3618.[7]陈榕,江涛,张冬华,等.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的临床疗效[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7,23(9):602-606.[8]杨敏,王延风,徐海燕,等.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2016,25(6):438-441.[9]耿亚军,赵鹏慧,梁威,等.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根治性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7,23(3):463-466.[10]孙静怡,贾蓓,黄文祥,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对核苷(酸)类似物预存耐药变异的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7,38(1):35-39,43.[11]欧蔚妮,付艳,邢卉春,等.2005至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肝病患者肝病疾病谱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0(3):327-332.[12]宋巍.联合检测血清AFP、AFU、GP73及IL-8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9):1266-1270.[13]刘书宏,梁尘格,向毅,等.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成本效益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21(2):293-294.[14]李佳红,付娜,牛学敏,等.573例原发性肝癌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4):399-402..[15]李琼洁,李新新,张缭云,等.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4):270-274.[16]吴春晓,周晓蕾,陈燕鸿,等.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3):306-307.[17]唐芳,白琛,楊茹,等.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立体伽玛刀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其对肿瘤标志物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1(5):27-32.[18]纪元元,张立一.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抗病毒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2):1722-1725.[19]许秀华,向晓星,马莉,等.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9):1245-1248,1252.[20]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2):73-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