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题库(试题汇总)

史学概论题库(试题汇总)
史学概论题库(试题汇总)

《史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宏观研究:从宏观上认识历史,就是要从总体上、联系上、多侧面、

全方位和发展的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

2、历史微观研究:从微观上认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类历史的局部

或个别现象,而且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行考察。它所要认识的往往只是历史发展的偶然因素和历史现象的多样性方面

3、历史中观研究:一是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结合,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或典章制度的研究,事实上都是属于这种中观认识的范畴。

二是中观考察历史也被看做是人们认识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步骤。

4、《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书加以删编而成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鲁国鲁隐

公至鲁哀公时期的历史。记述内容丰富。《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之一是“属辞比事”。“比事”,就是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属辞”,则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后人对其史实加以补充和评论,先后有《春秋公羊传》、《左传》等。《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史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理论著作。该书着重阐述了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辑、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则,以及史学功用等;还论述了史官制度、史著得失;并阐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见解。《史通》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5、维科《新科学》:意大利哲学家维科(1668-1744)1725年发表的《新科

学》(《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一书,是西方史学发展史上第一部历史哲学著作。该书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书中,维科强调人类的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的动力是人的共同意志;他将人类历史划分为“神权时代”、“英雄时代”、“人权时代”三个阶段,各民族历史都是有规律的按照这三个阶段向前发展;他认为历史的进步,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迂回前进的,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互相衔接,周而复始。这部书对后来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6、史学本体论:史学本体论也称为历史本体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过程本

身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论,其核心为社会历史观。

7、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

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

8、阶级分析:阶级分析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划分为阶级并由

此产生阶级斗争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解释社会历史事物的方法论观点和法则。

9、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西方的没落》一书,开创了思辨历史哲学的

复兴。斯宾格勒用一整套文化形态理论来解释世界历史。它认为:人类的历史是文化兴衰史,历史研究对象应该是各种文化。研究世界历史,就是研究各民族历史、各地区各种文化的历史。人类文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原始文化,一是高级文化。

10、汤恩比《历史研究》:12卷本的《历史研究》。在此书中,汤因比用他

的“文化形态史观”理论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的单位和范围就是文明社会。文明社会是一个整体,它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

11、善本:善本即好的版本。善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二曰精本,三曰旧本。”

足本,即指无缺卷、未删削之本;精本,即指精校、精审、精注之本;旧本,即指旧刻本、旧抄本。从治史的角度看,能得到古书的善本,是从众多古籍中搜集到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条件之一。

12、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又称“比较史学”。到目前为止,给历史比较分析方

法下一个确切而公认的定义还很难。但是,在中国学者的表述中,大致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历史比较分析方法是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各种历史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分析异同,探索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或特殊性的一种史学分析方法。

13、历史计量分析方法:历史计量分析方法,又称计量史学或历史定量分析

方法。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系,揭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

14、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历史心里分析方法,又称心理史学、心态史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活动及特征的分析,对历史现象做出解释和研究的方法。

二、简答题:

1、简答历史的主要特点?

(1)历史的内容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人的存在,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首要前提。(2)历史不可能重演:历史现象按照时间顺序发生、发展,一去不复返,不像某些自然界的现象,可以“重复”地出现或者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使其“再现”。

(3)历史具有复杂性: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历史本身所具有的两重性特质上。即人类社会的

发展离不开具有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又

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在受着客观规律支配的同时,还

受着有意识的人的牵动,正是人的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4)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辨证地存在于一起的,历史的多样性是历

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5)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①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历史的偶然性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③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6)人类社会的历史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自然界制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②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并在一定能够程度上影响着自然史的内容。

2、简述历史统一性中所指的历史发展规律包含哪几种类型?

一是能够在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阶段上都起作用的规律。

二是仅仅在某一个社会历史阶段起作用,而并不能够适用于其他社会历史阶段的规律。

三是为某一个社会或某一种社会现象所独有的规律。

3、简述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①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即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②历史的偶然性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历史的必然要通过历史的偶然为其具体的形式来加以实现。

③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4、简述史学的分科?

⑴、按照史学研究的对象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

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泛指对某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⑵、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和乡土史等。

世界史,指其研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国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称国别史。

地区史,指只涉及世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科和书著。

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著。

⑶、按照历史的不同地域、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种不同学科的专

史。如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史、宗教史、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

⑷、由对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科和书著。如研究、阐明史学自身规律的史学理论;研究、阐述史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史;研究史料及其搜集、整理方法为对象的史料学和研究历史书籍编纂的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编纂学等

5、简述历史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关系?

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如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尤其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思维的方法。微观认识历史,则偏重于计量、辩伪、校勘、考据等的方法,其中也有思维,但是偏重于形式逻辑的思维。

6、简述历史中观研究的含义?

一是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结合,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典章制度的研究,事实上都是属于这种中观认识的范畴。

二是中观考察历史也被看做是人们认识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步骤。

中观研究将一组事件和历史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根据时间、空间、内容等弄清它们之间的外部联系为自己的任务

7、简述史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①收集、整理史料,获得证据。

一是史料的分类。史料的种类很多:

史迹遗存、历史文献、口碑史料和民族调查资料。

二是史料的辨伪与考证。

三是史料与史学研究。

②分析研究史料,形成历史认识。

尽管史料有许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它本身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因而仍然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史的唯一源泉。

历史结论一般都是从对史料的分析中得出的。无论是公认的结论还是有争议的问题,都有史料作依据。

8、简答史学的社会功能?

1、史学对于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作用:

①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现实,即自己国家的国情和世界的今天,努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投身到人类进步事业中。

②帮助人们认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展望未来,更自觉更有信心地投身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现实活动中去。

2、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借鉴,即是拿历史的人物或事件,以之为镜,找出自己的得失,然后吸取经验教训,以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重蹈前人的失误。

3、史学的教育功能:

从广义来说,掌握、传播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认识现实、认识国情、面向世界,懂得历史规律,正确地展望未来,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获得历史借鉴,等等,

都可以算是历史的教育。如果狭义地理解历史的教育功能,一般的则是指历史对于人们的思想、道德伦理、品性情操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

9、简答史学本体论探讨历史发展所涉及的问题?

历史是什么?历史过程是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与自然界的现象有何异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在历史上起什么作用?会不会最终消亡?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怎样认识个人和群体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关系?历史发展过程有没有客观规律可循?

10、简答史学认识论探讨历史发展所涉及的问题?

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人们的历史认识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历史科学的认识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有何异同?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阶级性与科学性、相对性与绝对性是什么关系?人们认识历史的活动是否受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历史认识有什么社会功能?检验历史认识的标准是什么?

11、简答阶级分析的基本内容?

一是阶级分析是解开人类文明史一切关系的一把钥匙。

二是进行阶级分析必须研究各阶级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

阶级分析是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法则之一。

12、简答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关系?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移情式领悟方法:主张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代表:柯林武德,兰克学派;法则归纳式方法:又称实证归纳方法,主张根据多次经验观察到的常规性的法则或结构模式。代表:密尔五法,年鉴学派)

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三者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和史学认识论。

13、简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基本含义?

意大利的新黑格尔主义史学家克罗齐(1866—1952)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认为历史与哲学的同一并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当历史被提升为关于永恒的现在知识时”,历史才“表现为与哲学是一体的,哲学原不过是关于永恒的现在思想而已。”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现时现刻的思想的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三是历史是按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三层含义都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统一,“正是这种统一使过去的历史获得了

当代性。”克罗齐认为实证主义史学脱离现实,既找不到历史的真实,也无助于人们认识现实。

14、简述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

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第一代,二战后到60年代中期是第二代,60年代以后到今是第三代。

第一代年鉴学派以费弗尔和布洛赫为代表,他们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特别是社会史的方法,力图再现封建社会的结构。

第二代年鉴学派的主要代表有布罗代尔、拉布鲁斯、古贝尔等。这一时期的研究开始从对社会结构的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数量化的人口学成为研究的突出课题。特别强调数量经济学与历史人口学的方法,致力于经济史的研究。

第三代年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勒高夫、乎雷、拉杜里等。这一时期偏重于利用人类学及精神分析学的方法研究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特别注意历史人口、社会历史心理、人类生活的条件和文明史的研究。

15、简答史学研究方法的含义?

史学研究方法是在历史认识和研究活动中形成,并由人们自觉提炼,为实现一定认识和研究目的而采用的调整和建构主体认识与客体历史关系和活动的范式。这个定义至少包括以下含义:

1、史学研究方法是在历史认识和研究这一特定活动中形成的。

2、史学研究方法是有人们自觉提炼的。

3、史学方法调整和建构主体认识与客体历史关系和活动的范式。

4、定义揭示、概括了史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

16、简答区别版本优劣所应注意的问题?

版本的优劣可以从4个方面判断:①书版的年代,年代久远为好,推到源头即宋代,清代的藏书家喜欢收藏宋元版本②印书机构,以官印本为好,官印本不计较成本等③刻书地点判断,刻书中以浙江为好,刻本中以善本为佳(善本:好的版本,无缺卷、未删卷之本。精审、精准。旧抄本,年代较为久远。从治史的角度看,能得到的古书的善本,是从众多古籍中搜集到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条件之一)

17、简述明代胡应麟的《四部正讹》?

明代学者胡应麟通过实践,在前人的基础上著成一部辨伪专书《四部正讹》,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辨别伪书的八种方法,即“辨伪八法”。一是“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是“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是“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是“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是“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是“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是“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八是“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18、简述史学论文撰写所经历的步骤?

三、论述题:

1、试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P33

①历史总是吸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现实的人注意自己的历史,注意修编自己的历史;同时,在现实生活的人们,还总是要从历史上寻求对现实有用的东西,如借鉴、垂训,以至于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

②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

现实所关心、敏感的问题,常常要人们去重温历史,从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现实启迪人们去研究历史,向历史不断地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使史学与现实的脉搏息息相通。

表明史学的内容是永远不会停滞不前、一成不变的,它总会随着现实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史学尽管是研究人类过去已经消逝的社会,但是它永远具有时代性,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

③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首先,许多历史资料在当时或前代还不能够或者没有被披露出来,只有在后世才得以让史学家见到、搜集起来,加以使用。在这里,时间是重要的,现实有时往往会胜过于历史的当时。

其次,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影响、后果,往往在当时还在进行,或者尚未能够发展得很充分,其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往往也还不能够充分地得以展开。这一切的解决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只有后世的史学家对于其前世的历史,才有可能相对地认识清楚,而当时人却常常相对地“糊涂”。

再次,现实还往往为人们的认识历史、研究历史,提供出新的更高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

一是,人们在实践中,认识能力总是要不断地提高。后人由于实践丰富于前代,随之而来的认识问题的能力,也一定较前代有所发展。

再者,由于在更高级的社会里仍然保留着较低级社会的某些东西,有的反而有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更高级社会的“现实”中,反而对于以往的低级社会历史能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2、试论史学理论呈现的基本状态?

一、存在形式多样化:

1、史论:

是史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历史叙述中插入的对历史事件的议论,这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尤其突出。这种形式,最早见于《左传》中的“君子曰”。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就是这种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2、独立的历史评论文章: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文集、总集、文选、奏议、书信之中,都有专门评论历史的文章。如诸葛亮《诸葛亮集》中的《隆中对》、柳宗元《柳河东集》中的《封建论》等。

这些史论文章,或陈述历史形势,或纵论兴亡成败,或阐说历史环境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或论述某个皇朝存在的根据,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3、史学理论专书:

宋人范祖禹的《唐鉴》、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柯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雅斯贝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3、试述历史主义的基本内容?

由于历史“一度”性特点所决定,看待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曾经发生过的事、认识和评价生活在过去某一时空中的人物,需要确定基本依据和标准。这个基本依据和标准就是“历史主义”。

作为一种史学方法论观点,历史主义大致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

一是一切社会制度和现象都是历史的产物,进行研究时,应当从产生这些制度和现象的条件出发。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的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同时发生的许多现象相互关联,并互为条件,离开了这些条件,任何历史现象的研究,都可能变成一堆杂乱无章的糊涂账,甚至是一堆荒谬绝伦的错误。二是在分析任何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发生在一定的、具体的环境之中,如果脱离这些具体环境研究历史问题,做出某种对历史的论断,无疑是缺乏科学性、站不住脚的。

三是从发展中考察一切历史现象,从动态的而不是静态角度看待和评价一切历史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发展运动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二是这一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因此,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要树立全面的、动态的评价观,具体考察和揭示每个历史事物各个发展阶段的轨迹。

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观点,在历史研究中,历史主义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是指导探究一切历史事物、解决一切历史问题的科学法则之一。离开了历史主义,历史研究会失去必要的理论依据和评判标准,历史学将会走入非科学化的歧途。

4、试述运用阶级方法时所应注意的问题?

5、试述史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总要受到某一种史学理论的指导。即使那些不承认理论指导作用的史学家,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也会受到某种历史观所支配,或者说是按照自己的历史观来解释和描述历史。

人们研究历史,实际上是一个认识历史的过程,因此在史学的研究中就必然存在着一个客体和主体的问题。客体是我们要认识的对象即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历史;主体则是对这个客体的认识者即史学研究者和史学工作者。

一、历史学理论有助于把零碎的、分散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上发生的一些现象,往往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与一切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的“中介”,唯此才能从统一的整体上认识人类历史,而不至于陷入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能够局限于对一个个历史现象的了解,而不能够将其串联起来从中认识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而要想联系地看待历史,并能把各种历史现象正确地联系在一起,就只有借助于理论的功力,尤其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

二、历史学理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历史现象只是认识过程的感性认识阶段。理论认识阶段需要在广大的现象基础上,经国科学的形成概念,经过严谨的判断、推理,才能完成,而理性认识阶段就不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乃不联系”;它是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额整个认识过程中更重要的阶段。因为我们“认识的真正人物在于经过感觉而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理论的认识”。即“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三、史料的鉴别、整理需要正确科学的历史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历史上曾有人以崇尚史实即是历史学的说教,来反对理论对史学的指导地位。“乾嘉学派”对历史就专一主张训诂考据史料,不事义理分析;后来又有人提倡“史料即史学”的史学研究宗旨。但是,他忽视了前边我们所说的一个事实,即史料尤其历史文献,既然是由主体的人所记述,就难免掺杂着许多记述者的主观色彩和成分,这里除了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外,归根到底是这些记述者的阶级局限与时代局限所致。

我们鉴别史料,就需要具有理论思维,从当时社会矛盾、阶级关系,尤其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等方面入手,予以分析,才可以分辨真伪,寻根溯源。

6、试述历史论文与历史书籍之间的异同及其关系?

史学概论练习题

史学概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史学概论》课程是阐述有关(历史学)学科学习与研究基本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历史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观)。 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一书。 4.“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历史叙事体先河。 5.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的正式形成。 6.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是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 7.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代表作有《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史》、《编年史》。 8.意大利第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史学家是(布鲁尼),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史》。 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的代表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0.20世纪中国新考证历史学派中最有史识的史学家是(陈寅恪)。 11.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代言人,著作有《元史学: 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等。 1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13.古代希腊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 14.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5.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巨著。 16.现代科学形态的考古学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7.20世纪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杰出史学家代表是(布罗代尔)。 18.20世纪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学派。 19.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最先提出“全球史”的概念。 2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代表作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 思想通史》。 二、单选题 1.1930年( B )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 A、梁启超 B、郭沫若 C、胡适 D、王国维 2.中国古代自( C )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开始趋于规范化。

史学概论题目整理

史学概论 1,谈谈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天命神学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它的突出特点是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 阶段 (一)古希腊史学 1.希腊神话 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 4.希罗多德: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注重史实的考订。草创了历史叙述体。《历史》(《希波战争史》) 5.修昔底德:他具有比希罗多德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劳 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人的 动成果。”他注重利用原 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

历史叙述体。《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二)古罗马史学 1.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 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 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 著称。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历史》、《编年史》 (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 1.波里比阿:《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一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四)中世纪史学一基督教史学

史学概论题目

课程习题 第一编什么是历史 客观存在的历史 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2.为什么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3.为什么说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表明了历史学既具有与其他科学同样的科学品格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4.因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是一次性的.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过程,就否认第一节历史真相的可知性和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能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5.为什么说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与由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 主体化的历史 1.为什么说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存在着既吻合又背离的关系?怎样才能尽可能增大吻合度.消减背离度? 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 1.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2.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 3.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4.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6.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 7.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 8.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9.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 第四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 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 5.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 6.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的归纳的含义? 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8.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9.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历史课题研究成果

《初中历史“高效四步 十二式自读教学”研究》研究成果 我校实施“初中历史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研究”(以下简称“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以来,效果明显,主要成果如下: 1、解放和调动了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 开展“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感觉轻松和愉快,可喜的是学生学有所获,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受到师生普遍欢迎接受。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学会质疑探究,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解放了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为我校培养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为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提供了有效平台和手段,真正实现课堂还给学生的生本教育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转变,切实推进了素质教育改革。同时为教师,特别为年轻教师专业成长创造了一条捷径,让他们尽快学会驾驭课堂能力,为提高课堂效率指明了方向。 3.开展高效自读教学实验,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并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升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出

具有较强信息能力、探究能力、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群体。以课改实验以来的中考成绩为例可以说明:2010年中考合格率为45﹪,优生率为43﹪,2011年的中考合格率为60﹪, 优生率为55﹪,由此可见,课改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啊。 4.为便于课题研究,实行教案电子化,实现师生共享教案,利用学校网站,实现师生网上交流学习,教学资源共享。 5.课题取得有一定影响的教科研成果,包括教师论文、实验研究报告等。更可喜的是,“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模式已经被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尝试,效果不错,很受师生欢迎。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标准打印版)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 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 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 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 物 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 历史 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 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 一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一、名词解释 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2、物种由杂交可繁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所形成的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相关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5、特化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的现象。 6、趋异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地理条件而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刎匆成两个或丠个以上的种溄分化迏程。? 7、生物复苏大绍灭后的生物羴或生怀?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皌不断?应逐步回复?其正常发居水平的?程。 8、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瞄一切生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 9、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あ 10、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1、指相化矓能够反庖?种牽定条件的化石。 12、潮间带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与低潮?乧间的玭境。 13、底质水中底栖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 14、适应辐尌某种群皀趋异不是两个方呑而是向着各燍不同纄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是适应辐射。 1=、生殖隔离种群间由溎基因型差异耍导致基因交换不能轛行。 16、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皤所有化石的组合。

17、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以及和生物条件的自焲地理单儃? ?8、沉积旋廞作用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琨过程 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的沉积作用。 1y、地层划分指根捪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货属性地层组织或不同的单元。 20、地层对比指根据不同的场?或不同部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盄圱层时廣?地层位的对应啳系。 21、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褶皱曲怖授斜地层和上部水平地层?的分隔面。 2?、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駄则皀侵芀和暴靲标志的分隔面。 23、沉积组同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肌景?沉积岩共生综 合体 。二?堫空题 0、古生物学的研究?象是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实体和遗迹化石以及和生?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讱录。 2、化石区别于丂舤的岩石在于它必须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它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耍丯唱生物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忝留下来的痕迹。 3、通常古、滊生物?闵的时间界线是一万年左右。 4、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〢 5、化石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四硻其丬模铸化石可分为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刖石。 6、古生物匆石的分类等级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亚种。 7、生物化石命名时在属名名后加注缩写sp.表示未定种。 8、磷酰化氨基酸是核酸与蛋白质的共同起源。 9、具有叶子的植物在泥盆纪大量出现。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 一 、史料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 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 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 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 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例.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 ①是珍贵的史料 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 .①正确,②③错误 B .②正确,①⑧错误 C .①③正确,②错误 D .③正确,①②错误 2.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 A .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 .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二)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 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 通知亲爱的先生: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L·H·泰纳 (Turner )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习题集

史学概论 一、选择 1、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 A.人们的历史认识B.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过程D.大量的历史著作 2、严格意义的历史认识主体是()。 A.社会实践参加者B.社会实践的组织者 C.社会意义的研究者D.史学工作者 3、历史认识的中介是()。 A.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B.大量的历史文献 C.历史学家D.前人的作为 4、历史学与文学的重要区别是()。 A.研究对象完全不同B.是否追求真实 C.是否许虚构D.是否探索本质 5、从概念“战争”过渡到“农民战争”这一概念其外延()。 A.扩大了B.缩小了C.没有变化D.概括了 6、所谓民族融合是指()。 A.通过强制几个民族合而为一 B.通过经济文化交往几个民族合而为一 C.落后民族并入先进民族 D.先进民族并入落后民族 7、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最大不同是()。 A.史学研究对象较强的客观性B.史学研究对象较强的规律性 C.史学研究对象较强的能动性D.史学研究对象较强的实践性 8、判断某一个人或社会集团阶层属性的最主要标准是()。 A.政治态度B.伦理道德C.职业选择D.经济地位 9、段玉裁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伪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这种定其是非的校勘方法被称为()。 A.理校法B.对校法C.本校法D.他校法 10、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历史作用是()。 A.决定历史的方向B.延缓历史前进的速度

C.加快历史前进的速度D.加速或延缓历史前进的速度 11、斯大林认为近代民族产生于()。 A.原始社会后期B.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C.资本主义没落时期D.社会主义时期 12、历史概论的研究对象是()。 A.历史过程B.历史书C.历史学D.历史学家 13、以兰克为代表刻意追求真实、强调搜集考订史料的历史学派,被称为()。 A.历史相对主义B.历史客观主义 C.历史结构主义D.历史人文主义 14、历史资料与历史事实相比()。 A.前者与后者是一致的B.前者总是小于后者 C.前者总是大于后者D.前者既大于又小于后者 15、衡量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基本标准是()。 A.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看其属于先进阶级还是落后阶级 C.看其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下 D.看其活动能力的高下 16、以意大利学者克罗齐为代表,认为历史难以认识,重视认识主体作用的历史学派,被称为()。 A.历史相对主义B.历史客观主义 C.历史结构主义D.历史人文主义 17、史学的功能主要是()。 A.帮助人们认识世界B.参与社会实践 C.促进科学发展D.以上三项均是 18、把外界物对于主体的关系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这种认识被称为()。 A.考实性认识B.抽象性认识 C.价值性认识D.微观认识 19、“人是没有羽毛两腿直立的动物”这一关于人的定义违反了()。 A.定义必须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原则 B.定义只能确切,不可比喻的规则 C.定义不能循环的规则 D.定义不能为否定的规则

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高中历史学习型课堂研究成果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年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或曰填鸭式)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接受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成了解题的高手,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注入式教学,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教学理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应运而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反思和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在我省即将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策略等就显得极有必要,加之,通过课程实验样本校的研究活动,我们有机会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做法,以便为我校实施新课改积累经验。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将根据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修正和增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为我们进行新课程下的课程教学实验提供了依据。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既不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简单复制,也不是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只有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促成课堂教学实践的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研究性学习理论 教育部教基[]号文件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

为了史学的繁荣―关于近年史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

为了史学的繁荣 ——关于近年来史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 xx北京日报》 2008年01月21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史学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态势,但在有的问题的研究上也出现了一些偏离乃至背离唯物史观的倾向。这里选择近年来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些介绍。 ●关于唯物史观,有学者指出,应恢复唯物史观的本真面目,并根据现实对其进行发展,但要防止借理论创新之名行否定唯物史观之实的倾向 近年来,在对唯物史观的重读中,形成了多种研究路向,主要包括实践路向、创新路向、制度路向、方法路向。贾英健指出,唯物史观正在人们的研究中走向立体化,但着眼点是恢复唯物史观的本真面目,结合已经变化了的现实实践,创新和丰富唯物史观。针对唯物史观的创新,有学者强调,要防止有人假借理论创新之名,行根本否定唯物史观之实。凡是离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和脱离实践基础的所谓“创新”,不仅不会是真正的创新,反而只会走到复旧的邪路上去。 针对唯物史观在史学中地位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历史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已存在的淡化马克思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不仅循而未改,反而其趋势有所增强。其突出表现,首先是对唯物史观的彻底否定。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叫做“超越”唯物史观。所说的“超越”,实则是彻底否定。唯物史观被彻底否定了,历史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李文海认为,近年来,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受到了种种挑战,有人甚至发表文章说,阻碍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或桎梏”,是强迫人们接受唯物史观,并形成了对唯物史观的“盲目崇拜与狂热迷信”,以致“不知不觉地放弃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 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 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这里的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 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 13、历史学是 14、历史是 15 、 历 史 学 的 学 科 结 构 可 分支学科和 版本指 、印本也兼及写本。 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 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 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 史”是 的科学。 规律论等。 地理环境论等。 、经世史观等。 、训诂学、辨伪学 的意思。 的基础。 的过程。 分为以客观 的分支学科。 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 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 陈垣的《古教四考》是 陈垣在 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 、 、私家自刻。 、圣人史观。 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补正 、 三个部分。 和。 年中国唐朝刊刻的《 》卷子。 、 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 、 和《元秘史意 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 》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 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 “史学之 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 分组成。 两部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 和 ,而 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 》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 14-16 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 与 为主题。 34、18 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 和 为主题。 35 、 十 九 世 纪 被 称 为 历 史 学 的 世 纪 , 在 前 期 的 西 方 史 坛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的 是 ,中后 期是 ,下半叶是 。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是XX最新发布的《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关于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论文题目:内藤湖南的满洲国建设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交往频繁,日本曾经师从于中国,对中国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近代以来,

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自顾不暇,日本通过荷兰了解世界的大变迁,对中国崇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862年5月江户幕府派遣贸易官船“千岁丸”前往上海,随行的武士高杉晋作等纂写了《游清五录》《上海杂记》等十余种著作,向日本人描绘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面貌,中国的丧权辱国刺激了日本,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情绪日益加深。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日本的民族意识急剧膨胀,对中国的蔑视也趋向炽热。但是,中国文化以各种形式在几乎所有领域对日本的渗透,使日本人潜意识中形成了与中国割舍不断的文化情结,这一点在明治时期出生,并且受过汉诗文教育的日本文化人中尤为明显,他们一方面对中国文化极为推崇,一方面又萌生凌驾与“指导”中国的侵略心理,内藤湖南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笔者在本科阶段对内藤湖南有所了解,主要学习了唐宋变革论及中国历史分期法,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内藤湖南虽

然对中国文化极其推崇,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但是他多次提出中国文化出现“中毒现象”,在唐宋之后走向衰落,要挽救中国文化只能依靠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笔者认识到内藤湖南所谓的日本拯救中国的论调不仅局限于文化方面,在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管辖治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早在日俄战争之前,作为记者的他就发表了很多新闻社论,对满洲历史的研究也是他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于他在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文化中心说、唐宋变革论等其实也为使满洲独立于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内藤湖南对满洲的态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九?一八事变之后,内藤湖南对满洲所表现出的热情更加明显,关于满洲国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构想与。内藤湖南为何如此重视满洲,其对满洲的热情是否与日本的扩张有关?他是如何为日本出兵满洲造势的?建设满洲的构想与具体有哪些内容?其构想与和日本政府

东师《史学概论16秋在线作业2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史学概论16秋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75 分。) 1. 下面哪一种史书不属于“二十四史”()。 A. 《后汉书》 B. 《北齐书》 C. 《国语》 D. 《三国志》正确答案: 2. 下面哪一种关于“历史”的说法,是主观叙述的历史()。 A. 历史是人类的生活 B.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C. 历史是为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D. 自文明社会产生以来的人类经历正确答案: 3. 中国古代史书中,有“四史”之称,下面哪一种史书不属于“四史”()。 A. 《史记》 B. 《三国志》 C. 《后汉书》 D. 《晋书》正确答案: 4. 中国的典制体通史是由谁创立的()。 A. 郑樵 B. 杜佑 C. 刘知几 D. 马端临正确答案:5. 《上帝之城》是谁的作品()。 A. 格雷戈里 B. 比德 C. 奥古斯丁 D. 爱因哈德正确答案: 6. 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突出强调史家应具备“史德”和“史义”的是哪一位()。 A. 郑樵 B. 刘知几 C. 章学诚 D. 黄宗羲 正确答案:7. 纪传体史书中有“书”、“谱”、“志”、“略”,其中,哪一种不属于记载典章制度的()。A. “书” B. “谱” C. “志” D. “略” 正确答案:8. 下列哪一说法,与历史学的社会功用不符()。 A. 历史学具有认识和记忆功能 B. 历史学具有借鉴功能 C. 历史学可以准确地预知未来 D. 历史学具有教化功能正确答案: 9.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哪一位史家首先提出了“中世纪”的说法()。 A. 布鲁尼 B. 比昂多 C. 马基雅维里 D. 圭昔亚狄尼正确答案: 10. 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十分发达。其中,有“三大编纂体裁”

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

史料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 一、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 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 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二)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二、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①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②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 究对象的情况。 (2)价值: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 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doc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规律论等。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地理环境论等。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经世史观等。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训诂学、辨伪学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 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里的“史”是的意思。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的基础。 13、历史学是的科学。 14、历史是的过程。 15、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可分为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分支学科和的分支学科。 16、版本指、印本也兼及写本。 17、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私家自刻。 1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圣人史观。 1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2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补正 2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三个部分。 2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和。 23、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年中国唐朝刊刻的《》卷子。 24、陈垣的《古教四考》是、、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25、陈垣在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和《元秘史意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和两部分组成。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和,而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与为主题。 34、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和为主题。 35、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后期是,下半叶是。

史学概论第四讲复习题范文

后现代史学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开始用一种批判现代理性的方法研究社会,研究现实,研究现代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以批判现代文化为主的社会思潮,而被人们统称为“后现代主义”。随之产生后现代史学。 如果说分析的历史哲学着重强调历史学家主体作用的话,后现代史学则是通过分析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结构来解构传统史学。他们认为,历史描写采取陈述的形式,而陈述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只是通过语言中介构建的历史,历史的真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历史研究兴趣的转移和内容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后现代史学的影响。这一点与后现代主义的总体认识倾向有关。作为反思和批判以往所有“现代文明”思潮的总汇,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普世主义和目的论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强调事物的复杂性、相对性、多样性、特殊性和无结构性。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传统历史学研究中的“宏大叙事”不见了,代之以日常生活、底层人物、突发事件、妇女、性行为、精神疾病等微观和细节,这差不多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史研究的勃兴。 后现代史学在世纪之交对我国的历史学研究产生冲击,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不过无论怎样,我国学术界要认真的对待和分析后现代史学,而不要盲目追风或一棍子打死。后现代史学的许多观点是走了极端,但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可小视。 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也称数量史学或定量史学,指有意识地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从事史学研究,并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特点,而不同于定性分析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史学。计量史学首先在美国、法国兴起,然后扩展到世界各地。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用计量的方法研究历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形成了新的学科分支。 计量史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立即引起我国史学界,特别是青年史学工作者的兴趣。对西方计量史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研究,同时也对计量史学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计量的方法使历史研究的对象从传统的以个人和时间为中心的政治史向以普通大众及历史发展过程为中心的整体史转变,扩大了研究的范围,拓新了研究课题。同时也扩大了资料的范围,计量的方法使历史学变得更严谨、精确。在我国利用计量的方法从事具体的历史研究不如理论探讨活跃。这主要是因为,用计量的方法从事历史研究的前提是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有时甚至需要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计量方法并不能使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切领域,主要在经济史、政治史、科技史、人口史、社会史、军事史的研究中能较好地发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