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放射源及其危害
工业使用放射源安全基本常识

工业使用放射源安全基本常识“放射性”这个词听上去有些令人心悸,放射性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吗?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放射性又是怎么得到应用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始认识放射性之旅吧。
1、什么是放射性?放射性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一种叫“原子”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每个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
大多数物质的原子核是稳定不变的,但有些物质的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某些变化,这些不稳定原子核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会发射各种各样的射线,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放射性”。
有的放射性物质在地球诞生时就存在,如铀、钍、镭等,它们叫做天然放射性物质。
另一方面,人类出于不同的目的制造了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这种物质叫人工放射性物质。
2、生活中处处都有放射性尽管100多年前人们才发现放射性,但放射性从来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放射性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住的房屋、用的物品、周围的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体本身都含有一定的放射性。
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大约有82%来自天然环境,大约有17%来自医疗诊断,而来自其他活动大约只有1%。
3、什么是放射源?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源物质制成的能产生辐射照射的物质或实体,放射源按其密封状况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
密封源是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料位计、探伤机等使用的都是密封源。
如钴-60、铯-137、铱-192等。
非密封源是指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医院里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属于非密封源。
如碘-131、碘-125、锝-99m等。
4、放射源的危害放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坏细胞组织,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当人受到大量射线照射时,可能会产生诸如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损伤,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但当人只受到少量射线照射(例如来自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时,一般不会有适症状发生,也不会伤害身体。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3
科研用放射源
用于科研领域的放射源,如核物理实验、放射化 学实验等。
按形态分类
密封放射源
放射性物质密封在金属壳体内的放射 源,如钴-60放射源、铯-137放射源 等。
非密封放射源
放射性物质未密封的放射源,如用于 荧光分析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等。
02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汇报人: 2024-01-08
目录
• 放射源的分类 • 放射源的监管 • 放射源的应用 • 放射源的安全与防护 • 放射源的废弃与处理 • 放射源事故与应急响应
01
放射源的分类
按活度分类
低活度放射源
活度低于某一阈值的放射源,通 常用于工业、医疗、科研等领域 ,如工业探伤、放射性示踪等。
检查制度
监管部门对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和个人 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确保其符 合安全要求。
处罚制度
对违反放射源安全和保安管理规定的 单位和个人,监管部门将依法进行处 罚。
03
放射源的应用
医学领域
放射诊断
利用X射线、CT等设备进行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 ,辅助医生诊断疾病。
放射治疗
通过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射线杀死癌细胞,达到治 疗肿瘤的目的。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临时存储
对于暂时无法处置的废弃放射源,可以将其临时存储在符合安全规 定的设施中,待后续处理。
回收利用
对于某些可回收利用的放射源,可以通过回收利用的方式减少对环 境的影响。
处理设施与技术
高放废物处理设施
用于处理高放射性废弃物的设施,包括分离、净化、固化等处理 技术。
中低放废物处理设施
用于处理中低放射性废弃物的设施,包括储存、压缩、包装等处 理技术。
放射源分类

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01
02
03
工业领域
利用放射源的射线进行工 业探伤、无损检测、工业 制造等。
医疗领域
利用放射源的射线进行医 疗诊治,如放疗、核医学 等。
农业领域
利用放射源的射线进行辐 射育种、灭菌消毒等。
02
放射源分类
按放射性核素种类分类
放射性核素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元素或原子核。根据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可以将放射源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天然放射源、人工 放射源等。
放射源的安全与防护措施
安全文化
推广安全文化,提高公众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包括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开展应急演练、加强与社区的沟通 等。
物理防护
采取物理防护措施,如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安装监控设 备、限制人员进入等,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盗 窃放射源。
辐射监测
对高风险区域进行辐射监测,以确保及时发现异常辐射 水平并采取相应措施。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放射源概述 • 放射源分类 • 放射源监管 • 放射源安全管理建议
01
放射源概述
放射源的定义
• 放射源: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通过照射人类、动 物、植物、微生物等产生电离辐射,对物质进行照射,以实 现辐射加工、工业探伤、灭菌消毒、医疗诊治等目的的放射 源。
中国的监管体系
由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和国家核安全局( NNSA)共同负责放射源的监管,实施严格的 许可制度和安全检查。
放射源的标识与追溯
放射源标识制度
要求对所有放射源进行唯一标识,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追踪和管理。标识通常包括放射源的编码、型号、生产日 期和使用状态等信息。
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放射性物质还是非放射性物质

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放射性物质还是非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自发性放射性衰变以及释放放射性射线的属性的物质。
放射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准确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具有放射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几种方法来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放射性物质,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分类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一、通过放射性测量仪器判断放射性测量仪器是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放射性物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放射性测量仪器有电子测量仪、射线探测仪和辐射计等。
通过这些仪器可以检测物质中是否存在放射性射线,并判断其放射性程度。
通常情况下,放射性物质会发出α射线、β射线或γ射线,但并非所有发出射线的物质都是放射性的。
如果测量结果表明物质放射性超过了正常范围,那么可以初步判断该物质为放射性物质。
二、通过物质的来源和特征判断除了使用放射性测量仪器,我们可以通过物质的来源和特征来判断其是否为放射性物质。
一种常见的放射性物质是铀。
铀是地壳中的一种常见元素,因此如果物质是从地壳中提取出来的,那么其可能性较高是放射性物质。
此外,放射性物质往往具有高密度、高熔点和高沸点等特征。
如果我们在判断物质是否为放射性时发现具备这些特征,也可以初步判断为放射性物质。
三、通过核素活度测量判断核素活度是指核素单位时间内发生放射性衰变的数目。
在判断物质是否为放射性时,还可以通过核素的活度测量来进行判断。
核素活度测量可以通过利用核反应或测量核素的发光强度等方式来进行。
通过核素活度的测量,可以确定物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含量,从而判断其是否为放射性物质。
四、放射性物质的分类和应对措施放射性物质根据衰变方式和性质可以分为α放射性、β放射性和γ放射性三类。
α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α粒子,由于其具有较大的粒子质量,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有限。
β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β粒子,这种粒子质量较小,其传播能力较强,但相对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γ放射性物质的辐射能力最强,其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γ射线,γ射线可以穿透物质并对人体造成辐射危害。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是指将放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划分,以便对放射源进行管理和监控。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的制定旨在保障公众和环境的安全,防止辐射危害的产生。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通常由国家或国际放射与核安全机构制定,其中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
不同国家的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但一般都遵循国际通用的原则。
首先,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通常将放射源按照其放射性和危险性分为不同等级。
一般情况下,放射源等级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即低风险放射源(低风险源)、中等风险放射源(中风险源)、高风险放射源(高风险源)和特别高风险放射源(特别高风险源)。
低风险放射源通常是指放射性物质活度或强度较低,对人体和环境的辐射危害相对较小的放射源。
这类放射源通常可以在普通条件下进行存储和运输,而且在正常操作下不易造成辐射泄漏和事故。
中等风险放射源通常是指放射性物质活度或强度较高,对人体和环境的辐射危害较大的放射源。
这类放射源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如限制存储和运输条件,以及使用专业设备和防护措施来避免辐射危害的产生。
高风险放射源通常是指放射性物质活度或强度非常高,对人体和环境的辐射危害非常大的放射源。
这类放射源需要采取非常严格的控制措施,如限制存储和运输条件,使用特殊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并且需要进行定期监测和审查等,以确保辐射安全。
特别高风险放射源通常是指放射性物质活度或强度异常高,对人体和环境的辐射危害极其严重的放射源。
这类放射源需要采取最高级别的控制措施,如限制存储和运输条件,使用特种设备和防护措施,并且需要进行严格的许可和监督,以确保辐射安全。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监控放射源的危险性。
通过明确放射源的等级,可以确定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控制措施,提高放射源的处理和使用安全性,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此外,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还为相关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指导,以确保放射源的正确使用和处理。
辐射源标志

辐射源标志
辐射源标志用于标记辐射源的类型和辐射方式等相关信息,以便警示人们注意防护和安全。
常见的辐射源标志包括:
1. 射线标志:用于标记放射性材料产生的射线辐射。
标志通常是一个黄色底色的三角形,中间有一个黑色辐射符号。
2. 核辐射标志:用于标记核辐射的场所或设备。
标志通常是一个黄色底色的正方形,中间有一个黑色辐射符号。
3. 微波辐射标志:用于标记微波辐射的区域或设备。
标志通常是一个蓝色底色的圆形,中间有一个白色微波符号。
4. 可见光辐射标志:用于标记高强度可见光辐射的区域或设备。
标志通常是一个红色底色的圆形,中间有一个白色光线符号。
这些标志的目的是提醒人们注意辐射源的存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确保人体和环境的安全。
放射源

放射源安全防护标准
1、放射源应列入日常的巡检工作中,以确保装臵的完整和防护设 施的安全; 2、放射性的使用单位在公司制度下发后,应落实责任到个人, 以确保装臵及职工生命安全。使用单位不得移动、拆卸放射源; 3、 当发现放射源丢失、移动等异常情况时,及时向计控中心和安全环 保科报告; 4、配合自控车间放射源的安装、拆卸。 5、含有放射源的设备(拆除、保温等)应办理工作票,通知计控 中心关闭射源,经安全环保科确认后方可作业。 6、对弃用放射源、到期涉源提出拆除申请。 7、严禁在距离放射源2米内进行电气焊作业 8、发现外来人员在放射源附近停留,应立即劝其离开。
放射源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第二十三条 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 承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 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条处罚: (一)超出资质范围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超 出批准范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
(二)未按《职业病防治法》和本办法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 (三)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放射源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放射工作。
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 健康标准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 第十三条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 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 第十四条 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对其进 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放射源分类
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 Ⅰ类放射源属极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 可致人死亡。 Ⅱ类放射源属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 以致人死亡。 Ⅲ类放射源属中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 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上述三类放射源为危 险放射源。 Ⅳ类放射源属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 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Ⅴ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在我国被盗或失 控的放射源多数属于Ⅳ类放射源或Ⅴ类放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识别放射源及其危害
把放射性物质密封在不锈钢壳中就制成了放射源。外观看来,它是一个闪闪发光的
圆柱体,一般只有铅笔粗细,和普通的金属棒并无不同。但是,它在自己的寿命期
限内,时时刻刻都在放射出肉眼看不到的穿透力很强的放射线。这些放射线看不见,
摸不着,但对人体却有着极大的危害。
如果人被辐射后,轻者头晕、疲乏、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血小板减少;重者
会恶心、呕吐,还会引起白血病及骨、肺、甲状腺癌变甚至死亡;同时,放射线还
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从而危害到下一代的健康。大家可能看过日本电视
连续剧《血疑》,里面的主人公幸子正是受到放射源的辐射,才患上了急性白血病最
后导致死亡的。
正因为放射源有如此大的危害,所以在正常状况下放射源都是密封在铅罐里的,并
标上国际通用的“三叶”电离辐射标志。如果不知情的人打开密封罐,放射源暴露
出来,就会对周围的人和动物造成辐射。就拿一个100毫居里的铯-137放射源来说,
一旦暴露在外,方圆50米以内的人和动物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危害。一旦放射源外壳
破损,里面的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中,就会造成对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如
果放射源被混入一般废钢铁中重新熔炼,再流向社会,那后果将更不堪设想。
因此,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专家提醒:
1.当发现无人管理的标有电离辐射标志物体,或者体积小却较重的金属罐(特别是
铅罐)时,首先请远离现场,既不要接触,也不要擅自移动这些物品,更不要因为
好奇而打开容器,要迅速向当地政府部门报告。
2.看到亮晶晶的金属圆柱体应提高警惕,不要随便捡拾。国内已发生多起因捡拾放
射源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
3.因为拣拾或接触疑似放射源的金属圆柱体,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向医生说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