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知识梳理

一、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辖交流和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交流概况:

1、秦朝: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2、两汉:

(1)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2)对西域各族,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原内地的冶金、凿井等手工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汉武帝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西南夷”)的交流,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

(4)汉武帝时,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东胡”)的治理。

3、三国:①“诸葛亮治蜀”(七擒七纵孟获)加强了南中八郡(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各民族的交流。

②孙权开发江南,强迫南方的山越人进入平原屯田,与当地汉族人共同居住。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等)

5、唐朝:

(1)民族关系:由于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关系融洽。

(2)民族政策:“羁縻州”(“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它的建立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3)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促进了民族融合。

6、两宋:两宋在与辽、西夏和金和解后,都在双方的边界开辟互相贸易的场所加强交流。

7、元朝:(1)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2)西藏作为地方的特别行政区,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进行

管理,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3)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8、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9、清朝——(1)清初册封达赖。(2)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处理西藏事务。(3)平定准噶尔部叛乱。(4)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把天山南北合称“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5)对贵州、云南、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二、中国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代表人物及事件

1、张骞——西汉,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的东方文明源源不断传入西方。

2、班超——东汉,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民族的联系。

3、玄奘——唐太宗时西行天竺研取佛经,著有《大唐西域记》。

4、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长期居住,传播中国文化。

5、唐朝时期的日本“遣唐使”

6、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到中国,长期居住,回国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

7、郑和——明朝,1405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经过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联系。

8、利玛窦(意大利)、汤若望(德国)——西方传教士,明朝,清朝时来到中国,带来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9、明朝时的外国贡使制度。

三、中国古代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三件事情:

1、戚继光抗倭

2、郑成功收复台湾

3、雅克萨之战(康熙)

四、关于新疆地区的历史:

1、古代狭义的西域指的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

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

3、西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

4、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

5、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把天山南北合称“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

6、新中国建立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

五、关于西藏地区的历史

1、藏族在唐朝时称为吐蕃族。

2、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促进了民族融合。

3、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4、明朝时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5、清初册封达赖,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处理西藏事务。

6、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除台湾和少数岛屿之外,中国大陆基本解放)

7、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65年)

习题巩固: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2010年5月17日至19日,新疆工作会议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目标任务,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你知道新疆地区最早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哪个朝代?()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2、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3、“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4、2010年4月20日,在“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上,汉藏两族著名歌手同台演唱:“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在内蒙古地区有以马可?波罗名字命名的店铺。请问马可?波罗最早在何时来到我国()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6、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A、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

6、“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遥中的“戚爷”()

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7、清朝的乾隆皇帝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并将自己一生的主要政绩概括为“十全武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哪项应包括在其“十全武功”之内()A、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 B、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

C、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8、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①郑和下西洋②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③鉴真和尚东渡日本④清朝设驻藏大臣,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一学习小组开展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历史探究活动,其收集的资料中不恰当

...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岳飞抗金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10、“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着赞普松赞干布

B、元朝时我国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C、明朝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D、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

11、六百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航,无论白天、黑夜、阴雨、大雾,船队都不迷失方向,最后成功到达西洋。你说这主要得益于什么条件?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指南针的应用

C、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D、天然磁石的发现

12、曾经对民族融合起到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有()

①曹操②诸葛亮③司马炎④北魏孝文帝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①③

13、右表反映了我国中央政府有效管辖的地区是()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海南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图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图所示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请写出其名称。

材料二

国别人物内容结果

唐→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

唐→日本鉴真6次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了什么政策?上表中玄奘的著作是什么?

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6、自古以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__________朝。

(2)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请要概述鲜卑族孝文帝改革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3)元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你认为出现这一盛况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4)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请你举出清朝前期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17、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某校拟举办一次专题活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策划。

(1)设计活动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展专题讲座,完成资料卡片。(5分)

(3)举办图片展,填写图片说明。

人物:_______ 人物:郑成功 人物:_______

事迹:抗击倭寇 事迹:_________ 事迹: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中考历史实战题库】世界古代史专题测试题

【中考历史· 实战题库】世界古代史专题测试题 1.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桑奇佛塔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中关于公平、正义曾有过这样的表述 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这部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罗马法》 C.《拿破仑法典》 D.美国(1787年宪法 3.下列关于种姓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出现于古代印度 B.其实质是等级制 C.种姓制度出现于古代,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D.它是雅利安人进人印度后实行的制度 4.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含 D.首陀罗 5.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A.两河流域一一古巴比伦一《汉谟拉比法典》 B.印度河、恒河一一古埃及一一金字塔 C.尼罗河一一古印度甲骨文 D.黄河、长江一一中国一一种姓制度 6.古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在位时曾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典,其主要目的是() A.保障公民利益 B.发展社会经济 C.维护奴隶主利益 D.健全民主法制 7.以下对古代文明古国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埃及是尼罗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 B.古巴比伦国王颁布了《汉漠拉比法典》 C.古代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方法 D.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这些国家人口众多、疆域辽阔 8.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 A.古巴比伦 B.古印度 C.古希腊 D.阿拉伯帝国 9.“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オ真正享受权利,而妇孺、外邦 人、奴隶被排除在外。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文中的“它”指的是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法典 C.斯巴达的贵族政治 D.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2019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9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巻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3.图1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图2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5.“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惟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革命的重任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反对袁世凯独裁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败日本侵略者 6.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约7亿美元;美国援华8.4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1.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中国实际所获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这反映了 A.中国抗日战争无需外援 B.中国单独抗击日军 C.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 D.中国经济实力强大 7.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代表大会度已确立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8.197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在联合国圳有席位。基辛格访华时曾以此试探中国,被周恩来总理拒绝。这说明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C.中国已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驱逐台湾在联合国席位成为中美共识 9.1979年、占中国人ロ80%以上的农民群体人均存款不足10元。2009年,中国人均存款超万元。从1979年到2009年,中国GDP增长了近100倍,人民币总量增加了700多倍。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有企业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行改革开放 D.大量引进外来资金 10.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

2017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西省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 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是() ①汉字的演变与成熟②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③造纸术的发明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 873 305人,而山西人口已达到4 103 450人。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人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这段话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 B.明朝政府从山西移民的原因 C.政府的优惠政策调动移民积极性 D.山西移民对迁入地经济作出贡献 4. 下列选项与“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不符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 D.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外来侵略 5. 为下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6. 1862年6月26 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7. 山西现有红色遗址600多处,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发生在我省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图是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去参观太原解放纪念馆时拍摄的照片及批注说明。据此判断,与太原解放的背景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初中历史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世界古代史提纲 远古时代[原始社会](距今2、300百万年——公元前4000年前) 1、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人类进化过程 是:古猿——猿人(如元谋人)——早期智人(如北京人)——晚期智人(如山顶洞人)。 晚期智人体质与现代人接近,在亚洲的代表有:中国的山顶洞人;在非洲的代表有:阿尔及 利亚的阿尔法卢人;在欧洲的代表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2、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现代人种按照体貌特征分为三大人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4、现代人类形成后,最初的人类社会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是氏族。最初 的氏族是母系氏族(如中国的河姆渡氏族、半坡氏族),原始社会晚期过渡到父系氏族(如 中国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母系和父系氏族的对比如下: 历史阶段家庭特征主要进行的生产劳动男女的社会地位 母系氏族群婚采集、渔、狩猎为主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农业、畜牧业出现,产生简单手工业男子开始支配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差距) 上古时期[奴隶制社会](公元前3500年——公元5世纪) 一、总述: 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希腊的克里特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奴隶国家的地区,也是 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地区。除古希腊的文明是海洋文明外,其他四大古文明均是大河文明。 二、、各大古文明知识点 (一)古埃及 1、地理位置: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 2、产生国家的时间:公元前3100年左右 3、文字:使用象形文字 4、文明标志: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为胡夫金字塔。) 5、建造金字塔的原因:作为法老的陵墓。 (二)古巴比伦 1、地理位置: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中,共同创造开发了中国的统一、辽阔的疆域与繁荣的民族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其民族与文化、疆域与统一,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关系——半封闭内向型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各民族的内聚趋势 中国的地理环境,从边界的自然环境来看,除东部与南部临海,其他边界大多被山脉、高原、沙漠所阻隔,自然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地理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断了区域内各民族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之间密切的交往,使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能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而中国历史上多次分裂后而统一的版图都基本相似也得益于该地理环境。 而从内部环境来看,内部地形变化多样,又造成了各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北方是蒙古高原,以草原游牧民族为主,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落和民族;东北既有茂密的森林丘陵又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主要以狩猎民族为主,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西北地区是一系列的山脉和沙漠,其间有绿洲适合人类发展,不少民族在此孕育了绿洲文化,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葛尔部等居住;西南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藏、羌等半农半牧的高原民族为主,自古就有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 这些周边地区的民族,与边界外的联系被自然地理屏障所阻断,而中原地区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平原、丰富的资源物产和先进的文化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所以,尽管周边民族之间互相也有一定的流动与交往,如东北的鲜卑、室韦等民族向西进入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的匈奴、突厥向西北扩张等,但总体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四边少数民族总是向着中原方向发展的,这是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影响。 二、政治中的民族关系——“中原—四方”的“天下一统”格局和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中国一词作为我们国家的名称,是从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使用的。在古代,中国是指国家领域的中心部分,而整个国家的概念是以“天下”、“四海”、“海内”等词来称呼的。中国历代皆认为天下既包括中原地区,也包括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有“天下一统”的思想。尽管在国家之内有华夏和狄夷的区分,有民族歧视的观念和政策,但几千年来,“夷夏一体”、“四海一家”的思想始终与这些民族歧视的观念并存。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都执行或多或少的善待异民族的政策。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境内都包括了众多的民族,“夷蛮狄戎,犹错处内地”,而即便是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也往往是多民族杂居的局面。几千年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得华夷之分的概念逐渐淡漠,各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则日益深入人心。至清末民初,各民族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意识和中国的国家概念。 几千年来,中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之下允许多种类、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也是多民族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皇帝

2018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卷(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分封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废除的;选项B商鞅变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选项C兼并战争,在题干内容在没有体现,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 2.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D.地方权力削弱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代陵阳县,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的“避讳”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避讳”的意思是在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所以“陵阳”避杜皇后名(杜陵阳)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杨广)讳改名南阳,这种“避讳”,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避讳”无关。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当前位置:首页>>初中历史>>学生中心>>同步学习资源>>复习检测>>七年级下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综合检测题 山东冯静 一、单项选择题 1.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一次西部旅游,请你指出他不能游览到的文化遗址 A.四川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敦煌莫高窟 D.吐鲁番火焰山 2.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3.汉朝时,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关注中国,下列史实不正确的是 A.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B.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C.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汉朝 D.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 4.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 A.隋唐时期,日本派学问僧、留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 B.日本曾大量出土唐朝的货币“开元通宝” C.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多年,并在唐朝做了官 D.日本的茶道在唐朝时传入中国 5.如右图:唐朝时,我国和各国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下列原因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6.祖国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下列史实中,不是为建立和谐民族关系而进行的是 A.昭君出塞 B.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 7.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8.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9.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在四大发明西传的过程中做出最大贡献的是 A.西方传教士 B.大秦安敦王朝使者 C.阿拉伯人 D.中国航海家 10.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右图)写到:“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的“此城”是指 A.东京 B.临安 C.大都 D.南京 11.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初中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最新初中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襄樊隆中,下列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袁绍B诸葛亮C孙权D曹操 3、揭开中华民族抗战序幕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西安事变D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A忽必烈B铁木真C努尔哈赤D皇太极 5、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政府对其恢复行使主权的是 A英国侵占的香港B葡萄牙侵占的香港C英国侵占的澳门D葡萄牙侵占的要们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B《人民宪章》的发表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国际歌》的诞生 7、我们能够享受电灯带来的光明最应该感谢 A瓦特B爱迪生C莱特兄弟D卡尔本次 8、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巴黎公社建立B俄国二月革命C俄国十月革命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9、下列会议中决定成立联合国的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雅尔塔会议D慕尼黑会议 10、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A国际联盟的成立B欧洲联盟的成立C欧洲共同体成立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二、非选择题(第11题7分,第12题6分,第13题各7分,第14-15题各6分,第16题8分,共40分) 11、【彰显辉煌历史】(7分) 汉朝和唐朝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深远.据此回答: (1)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汉朝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举两例)(2分)(2)“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创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胜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什么?请再列举一例汉、唐出现的盛世局面.(2分)(3)汉唐时汉族同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合同为一家”,请举出一例.(2分)(4)举例说明“唐朝对外友好往来密切.”(2分) 12、【试看资产阶级革命】(6分) 当看到资本主义曙光之时,资产阶级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迎来了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同原因是什么?(1分) (2)在此期间美国爆发了一场什么战争?关键性的领导人是谁?(2分)(3)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 (4)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中国历史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民族关系 姓名XXX 学号;学院;班级年级;1 摘要: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关系形态。从总体上来说,历史上民族关系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民族群体动态平衡过程。由于阶级社会的这一决定性条件,民族关系的调整核心实际上是各民族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调整和关系的调适,而大量的各民族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并不在各朝代政策和制度的调整之列,属于地缘、经济等民间需求的自然结果,只不过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借助了王朝政策的力间需求的自然结果,只不过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借助了王朝政策的力量。 关键词: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历史民族关系调整;历史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丁龙召,李晶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2)单静,中国民族关系和谐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 3)施芳,中国史史学研究论述[D]云南大学,2012. 正文: 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题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虽然在文化上的发展程度不同,但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此时中原战乱,诸侯争霸,华夏族内部及与其他少数民族之 间的相互交往,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其主要特征是:华夏族(汉族)的形成。 2.秦汉时期:这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 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由于少数民族的大批内迁,形成了中华民族大 融合的第一次高潮,各民族间的共同斗争及政治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主要特征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加快。 4.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此时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政权强盛,各少数民 族为推进自身的发展,纷纷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使汉化进程加快。元朝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此时期民族融合的特 征是:民族政权对峙和少数民族汉化。 在古代的民族关系中,有民族斗争的一面;也有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一面。民族斗争毕竟不是经常发生的事,不是年年月月天天都要发生的事;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事,确是年年月月天天都在进行的,因而我们认为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各族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乃是无声的律令,它能够冲破一切障碍而力求满足。就

2013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含答案)

山西省2013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版) 文科综合(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 选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B)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2.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隋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有(C) ①分封制②中央集权制度③科举制④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3.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乾隆实行的 是(A)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仰商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4.“为了救国,我愿洒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一个人的牺牲,将有千百人站起来继续进 行维新的工作。”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B)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C.陈独秀“民主”“科学”的思想 D.邓世昌勇撞“吉野”号的气概5.1902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大学堂创办西式专斋,使山西大学堂与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齐名。这三所学堂所产生的最重要和影响是(D) A.推动了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掀起了介绍西方学术著作的高潮 C.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D.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6.右图反映的是历史事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旗升起的地方”这一 这是(A)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下列不属于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削弱封国势力 C.强化监察制度 D.统一度量衡 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 A.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 ) A.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 .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6.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和西方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地区 B.长安--今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 D.----缅甸--印度--欧洲 7.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 D.明朝时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一举一动 8.下列为反抗外来侵略、保卫边疆而作出的努力,不属于清朝前期的是( )

A.成功收复和清朝设置府 B.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戚继光抗击倭寇 9.在某市构建和谐社会座谈会上,有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孔子,这是基于孔子( ) A.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B.编订中国古代文献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提出“仁”的政治主 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撰写《齐民要术》、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农学家是(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徐光启 D.宋应星 11.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 ) ①元谋人②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13.“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入版图。”这首诗是学良先生为赞颂收复的民族英雄而创作的,这位民族英雄就是( ) A.戚继光 B.和 C.成功 D.康熙帝 14.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夏 B、商 C、周 D、 15.1973年,为建造排涝站,省余市农民在挖掘地基时,意外的发现一处遗址。在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A.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D.河姆渡居民遗址 16.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说:“天进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能有无。”它反映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推行( ) A.严厉的禁海政策B.“重本抑末”政策C.“对外开放”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 17.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 ...的看法是( )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世界古代史部分)

世界古代史部分 第1课人类的形成 课标: 1、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人种的形成。 2、讲述该亚和厄瑞斯特的传说,了解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复习提纲: 一、人类的形成 1.起源: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2、时间:人类在距今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3、人种差异:世界上的人类可分为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1、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人类最先进入原始社会(前期:母系氏族;后期:父系氏族) 2、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课标: 1、知道金宇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2、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3、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复习提纲: 2、原因:大河流域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土壤肥沃,有利于从事农业生产,气温适宜,有利于早期人类生存。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海洋文明) 课标: 1、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作 用。 2、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复习提纲: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2、古希腊文明的象征:奴隶主民主政治;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雅典在伯利克里当政期间,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评价: 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只有成年男性公民。 ⑵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圣火采集地——希腊雅典) 3.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线索:罗马城(公元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2)经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打败迦太基,成为地中海霸主。 (3)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由共和国变成帝国。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 1、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2、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复习提纲: 1、日本——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 (2)领导者:孝德天皇 (3)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4)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在战争的过程中,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化。 (1)领导人:穆罕默德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

初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下) 一、选择题 1、“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工程的评价() A、郑国渠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2、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隋朝统治 B.方便隋炀帝南巡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促进南北朝经济交流 D.加强南北交通 3、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 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4、科举制度创立和废除分别是在哪个朝代() A、隋朝、明朝 B、隋朝、清朝 C、唐朝、明朝 D、唐朝、清朝 5、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是() A.张骞 B.甘英 C.玄奘 D.鉴真 6、“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中的臣指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韩愈 7、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有() A.二千位诗人,五万首诗 B.二千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 C.一千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 D.二千多位诗人,五万多首诗 8、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四川 B.北宋江南 C.南宋四川 D.南宋江南 9、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是() A.农民的需要 B.士大夫的提倡 C.达官贵人的需要 D.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10、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事件是() A.废丞相 B.设殿阁大学士 C.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军机处 11、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 12、曾经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A.玄奘 B.鉴真 C.晁衡 D.戒贤 13、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约() A.200年 B.300年 C.400年 D.500年 14、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D.《唐本草》 15、“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I 基础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悠远古老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回答1-3题。 1.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B.西起咸阳,东至鸭绿江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2.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下列人物在造纸术的改进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司马迁 B.蔡伦 C.张衡 D.张仲景 3.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那里的大部分洞窟开凿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民国时期 努力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来都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回答4-6题。 4.为巩固统一,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5.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战胜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 A.沙俄侵略者 B.荷兰侵略者 C.法国侵略者 D.英国侵略者

6.下列各项,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回答7-9题。 7.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8.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9.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比较落后 B.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C.以重工业为主 D.深受外国经济势力的影响 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回答10-11题。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A.民族解放运动 B.反封建斗争 C.反法西斯战争 D.帝国主义战争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 A.珍珠港事件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苏军攻克柏林 12.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个备

课时学导设计方案 姓名课题课型时间 袁振兴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专题回归评价课2015.4.20 学导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我国古代各时期与新疆、西藏、台湾、交往和管辖的史实。 2.技能目标:归纳我国各个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 3.情感目标: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学导重点及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管理的措施;内容较多,容易混淆。因此学习时对边疆问题先按方位,再按朝代进行梳理。 本课的难点一是分清民族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二是总结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的不同特点。学历史,要有大民族观,概念明确,有助于辨别史实。 指导自学和质疑、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预设突出重点。 问题预设 1.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根据所学,归纳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从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2.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追求,历史上各朝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结合所学说说清朝前期是怎样加强统治的?你有何认识? 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 情境创设1分钟 学生诗朗诵《满江红》 设计问题:(1)《满江红》反应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该事件发生在哪一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南宋与金的抗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缩影,那么处理民族关系还有哪些方式? 目标咀嚼2分钟师:请同学们朗读《专题回归—评价单》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速读《问题导读—评价单》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个人展示,能生成个人目标。 自学指导8分钟1.要求学生运用查(课本、工具书)、划(划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写(写下自己的疑问)、记(记下有价值的问题)、练、思六字诀认真阅读文本,使学生有 效走进文本。

河南省2018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2018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2.将廷黻曾写道: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 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作者强调了当时中国 A.军备落后 B. 国力贫弱 C.政治腐败 D.急需改革 3.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 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闭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4.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 而后能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A.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B.创建福州船政局 C. 成立轮船招商局 D.修筑京张铁路 5.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 者则摒弃、批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 A.魏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6.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 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2.5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旧人教版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知识网络】 管理西域: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标西域 志。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明帝时经营西域,联系加强。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西南夷: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重入汉朝版图。 百越: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越人的总称。温州称东越,两广称南越。武帝在南越设等九郡。

[课堂练习] 1.汉武帝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有 ①休养生息使西汉国力强盛②王国问题基本解决使中央集权加强③匈奴分裂力量削弱④窦固等人的军事才能 A.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比第一次顺利是因为 A.西域各族政权对汉使的态度截然不同 B.经过第一次出访,沿途情况了如指掌C.随行人数多,便于相互照应 D.匈奴已被打败,扫除了主要阻碍 3.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与影响不包括 A.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 B.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C.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联系 D.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发展起来 4.汉武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在历史上值得肯定,主要是因为 A.安定了北部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B.有效地遏制了匈奴贵族的侵略 C.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D.开始沟通了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5.西域都护设置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中不包括 A.西汉疆域得以扩大 B.促进了西域各族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东西贸易的发展 D.加速了汉族和西域各族的融合 6.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西域都护 C.班超经营西域 D.窦固大败匈败 7.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始于 A.汉武帝B.汉昭帝 C.汉宣帝D.汉元帝 8.班超和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有利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 D.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束缚 9.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B.解除北匈奴的威胁 C.恢复汉和西域的交往 D.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 10.下列对两汉与匈奴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两汉反击匈奴战争是正义之举②双方战争带有侵略性③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④匈奴南下带有掠夺性 A.①③④B.②③ C.①②③D.③④ 11.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之间的冲突 B.农牧两种文明的碰撞 C.发展生产的需要 D.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 12.被史学家司马迁称为“凿空”的历史事件是 A.孔子创儒家学说 B.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 C.秦始皇统一中国 D.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3.今天新疆地区历史上正式归属中央政府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窦固大败北匈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