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明白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着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通用3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

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完整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 和 千 克 说 课 稿 姓名:杨丽丽 学号:140804116 班级:14级初等教育班

《克和千克》说课稿 单位:保山学院姓名杨丽丽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保山学院2014级初等教育班,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准备、教法运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反思几方面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有了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通过活动正确认识克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教师准备天平、盘秤、500克食盐两袋、1千克洗衣粉一袋)、课件 学具(每人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两分硬币若干) [教法运用]: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我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

数学评课稿模板

数学评课稿模板(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品生社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们知道 《品德与生活》是一们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纵观本堂课,视频中的授课老师通过等教学活动,围绕着《》这一主题,激发孩子在课堂活动中将情感转化为行动力,促进学生。教学思路层次清晰,一气呵成。整节课中,我们能够被授课老师的智慧所折服,能够被孩子们的活跃的参与度所吸引。特别值得我学习的有以下几点:一、生活认识的源泉品生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能够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截取学生生活中片段,如:二、学生课堂的音符 我们知道,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也是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中,教师以学生的需要和 问题出发,设计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此外教师的评价语: 三、活动(实践)感悟的列车 活动是本课程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这位老师创设了四、开放空间的妙用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师拓展到到家庭、社会。如:从而让儿童 五、引导神奇的魔法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好差相差20倍。可见教师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课堂中教师注意聆听 儿童发言,并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引导。如纵观品德课程,让我们明白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他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烂,儿童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中飞扬,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才会流光溢彩。总而言之,视频中的教师能够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体现了良好的教学素质,学生情绪饱满,是一节扎根于生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一节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的课堂。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一点思考,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篇二:小学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杨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杨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杨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

(完整版)克与千克说课稿

Microsoft 河南教育学院 《克与千克》说课稿 人教课标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85-86 页内容 Administrator:say`nice 2013.8.20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克与千克》。本课设计理念以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在小组合作中去探究,在探究发现中去总结经验,体会数学的乐趣。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动力。从而体现新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学具、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说本节课。 首先,说教学背景:《克与千克》是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即教材85-86页一个课时的内容。这是小学数学质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以及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说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和儿童的天性,好奇心特别强。对此可以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再结合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理解1千克=1000克。2、能力目标:①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②通过动手、体会、观察克与千克的关系,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能够形成知识与能力,德育与智育的双向结合。 3、说重点难点。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①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理解1千克=1000克。并将理解1千克=1000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4、说教法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法为主。教学通过师

克和千克的复习整理课

克和千克的整理复习 温县实验小学赵艳红 教学目标: 1、通过帮助动画人物闯关情境的创设,巩固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2、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1000克=1千克,并能熟练计算。 3、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巩固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熟练根据1000克=1千克进行计算。 难点: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课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到这张幻灯片你已经猜到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了吧?对,今天我们就整理复习克和千克这部分的知识。 一、整理复习(这个单元我要掌握的) 1、看到这个标题你想到了哪些知识点?想不起来的同学可以打开书翻到(课本第85到第90页)回顾一下这一部分的知识,和同桌两人说一说。 2、整理、记录。师生共同整理。 (课本第85到第90页) 较轻较重 质量单位克千克 符号g kg 单位换算:1千克=1000克 测量工具:秤 3、还有补充的吗? 二、查漏补缺。 知识点:会估量、换算比较大小。会看秤称量物体。 1、同学们在估量时出现的常见问题。 课件出示错题。找错因,纠错。练习。 ①、填空 足球:450克一个梨150克 篮球:500()一个苹果200() 排球:------- 一箱苹果15() 大米重20克。猪重100克。 师生共同改正。总结方法:要对物体进行估量,可以通过轻重,大小比较接近的物体进行估测。 ②我们来进行练习,检验一下。请同学们把练习册翻到第87页做一做第2题. 汇报,总结。 2、单位换算。

认识百分数评课稿

《认识百分数》评课稿 听了谢老师上的《认识百分数》,感触很深,整节课环环相扣,各个环节设计巧妙,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具体的认识、深刻的理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谢老师能灵活的处理教材,对教材例题进行了适当的改编,第一次只出示投中次数,问学生“选谁参加篮球队?”,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凭一个数量来进行简单的比较,这便是学生的认知起点;接着老师再问“如果老师投篮100次,投中50次,张华投篮20次,投中18次,你选谁?”通过再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的原动力。在原动力的推动下,学生能自觉地去比较“投中次数”和“投篮次数”这两个量。谢老师从两人(投中的比率可以通分为16/25 和12/25)到3人(投中比率通分为64/100、60/100和55/100)再到4人、10人甚至全班(学生很难找出他们投中比率的公分母),层层递进,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了新知——为什么需要产生百分数?百分数的价值何在? 二、追寻概念本质,培养思维能力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关键,谢引导学生经历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这是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谢老师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分数导入百分数,让学生逐一、反复地说说例题中几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从而初步体会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并引导归纳百分数的意义。第二个层次通过对学生收集的大量生活中的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的知识去正确解释这些数据,在互相交流和向大家介绍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百分数的意义。第三个层次通过在为老师提供的材料运用百分数的意义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尤其是百分数的运用。本节课以百分数的生活原型为抓手,不断促进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层层深入地挖掘数学内涵,帮助学生建构起较为丰实而稳固的知识结构。在问题思考与思维碰撞中,学生的经验被唤醒了,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显得充实而富有张力。 三、把生活引进课堂,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 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

《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青岛版

克、千克的认识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具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能力。本课以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的灵活,学得快乐。 (3)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4)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5)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6)说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 出示一本数学课本和一支笔,猜一猜,哪个轻,哪个 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六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精选

六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精选 篇一: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上午三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后两节课,都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紧扣了这次数学教研专题。我觉得上午的课有以下共同点: 一、学生在自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师的《分数与除法》,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利用3个小圆片平均分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3个块就是3133块,而3块的相当于1块的,也就是块。444414 像周凌鹤老师的《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通过三个典型的已知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小结出了求圆柱的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 再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一句“你会看统计图吗?”,点燃起学生想尝试看图的欲望,接着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会告诉你,他是从哪里看到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标题、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也看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再看横轴,后看纵轴。

我们知道,内隐的思维过程需要外显的语言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正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表达。 二、扎实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去我们的教学往往重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周老师在教学例4(厨师帽)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在取近似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实际情况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有时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挖掘得不够,比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在第一个环节,当问到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学生的回答是:可以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可能教师原先预设的答案是:可以制成统计表。当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有点着急,以致于过早出示统计的学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学生填表。其实教师可以接着追问:那除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还有什么方法?一句话,轻轻带过,很自然地引回到学生填表这个环节来。 篇二: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一、优点: 第一,教师教态大方、自然;

克与千克说课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克与千克》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设计关注的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小组中合作,在探索中成长,这是我本节说课内容的设计理念。接下来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这四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分析:《克与千克》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再结合以上分析,因而,我特从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维度设定以下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1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2 初步建立1千克与1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 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其次是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根据我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概念,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学法指导方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并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获取知识。为了提高我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我将借助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 由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部分:1、复习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操作体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3、全课总结,加深理解,拓展练习。首先来看第一部分:复习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了让学生有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体会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乐趣,因此,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我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操作体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首先先让同学们,认识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称,然后通过一些生活常识来让他们知道千克与克的关系。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然后,让学生用弹簧秤称从家带来的物品(大米和石子)。感受到虽然它们的体积不同,但质量是相同的。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与千克》单元知识点和同步拓展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与千克知识点 【单元知识梳理】 知识重点: 1、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会比较准确地估计物品的重量。 2、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3、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关于克与千克的生活实际问题。 知识难点: 1、质量观念的建立。 在填单位的时候,有时拿不准应该填克还是千克,这说明还没有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可以多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在判断的时候还应该有标准,因此要记住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 以克为单位: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一枝铅笔重约6克;一本数学本重约18克;一本数学书重约180克;一个鸡蛋重约50克;一个苹果重约250克…… 以千克为单位:4个苹果重约1千克;一张凳子重约3千克;一头猪100多千克,还有记住自己的体重…… 2、单位间的互化。 2000克+3000克=()千克,容易不看清后面的单位,填成5000。 13千克与1300克比较时错误地认为是相等的。 3、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是否需要转化。 【重点题型整理】 一、填空。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 2、5000克=()千克6千克=()克 200克+800克=()克=()千克 3、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苹果约重100()一个鸡蛋约重55()一本数学书重300() 一只母鸡重4000()一壶油重5()张小玲同学的体重是25() 一只鸽子重360()一个苹果重180()一个鸡蛋重50()

一条狗重18()一本书重110()一条鱼重2() 一瓶矿泉水重500()一袋洗衣粉重800() 4、一袋盐重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克,也就是()千克。 5、在○里填上>、<或=。 8000克○9千克4千克○4000克3千克○2990克1千克○1010克 6、5只面包共重300克,一只面包重()克。 二、选择。 1、18个鸡蛋大约重1()。A、克 B、米 C、千克 2、1千克沙子的重量()1000克棉花的重量。A、>B、<C、= 3、1杯水重240克,10杯水重()克。A、240 B、2400 C、24 4、买1千克香蕉需要3元钱,现有15元钱,可买()千克的香蕉。 A、5000 B、5 C、500 三、在○里填上“>”、“<”或“=”。 56千克○ 65千克 100厘米○ 1米 1千克○ 1000克 2千克○ 2克52克○ 25克 24千克○ 42克 120克○ 1千克3900克○ 1千克8000克○ 8千克 7千克○ 6900克 2千克○ 2000克 5000克○ 6千克 四、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2900克、3千克、990克、3100克、1001千克、600克、1千克、400克 五、连一连。 一只梨一只母鸡一头牛一只羊一枚2分硬币 200千克35千克 5克160克3千克 六、解决实际问题。

百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百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乌鲁木齐市五十六小学赵芳 11月17日听了王芬老师的一节课,这节课上得扎实有效,可以说是“实”中求“动”, “动”中有“新”, “新”中“务实”,实而有效,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上注重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本课是一节概念课,以篮球比赛中谁来投球这一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设置了引起学生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引入百分数即百分数引入的必要性,什么是百分数, 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我认为这里王老师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效的,又能看出此情境创设是非常适合孩子实际生活的.在老师简单的点拨之下,在具体的学习生活情境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与发展。学生先用分数表示,但是由于分母不同,不好比较再次通分化为了分母为100的分数,自然而然的渗透于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2、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本课重点是引到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领悟到百分数在实际生产、工作、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过程,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对概念的理解落到实处,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3、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预设是巧妙无痕的,生成是精妙自然的。注重学生对于百分数概念的理解过程,机智地运用学生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急于牵引学生回到标准答案上来,而是诱发学生自觉地反思、体会,逐步靠近准确的概念。从中也能看出数学教学就要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引导学生多去体验,多给学生制造矛盾与认知冲突,让学生去探索,多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去创造,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追求的。 4、合理的安排。 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扶放结合,详略得当,层次感较强。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读写的练习,同时还安排了根据实际数据提出数学问题的开放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课前调查,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堂上互相交流手机到的信息,变一为几十,甚至变一为百,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掌握到许多百分数的有趣信息,是当今新课程标准所推崇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课前调查,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的信息交流,是用最短的时间知道世界上最多的事情,这是高效教学的妙招! 5、教学语言简练。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二年级下册说课稿《克和千克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数学评课稿

品生社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们知道 《品德与生活》是一们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 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 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纵观本堂课,视频中的授课 老师通过等教学活动,围绕着《》这一主题,激发孩子在课堂活动中将 情感转化为行动力,促进学生。教学思路层次清晰,一 气呵成。整节课中,我们能够被授课老师的智慧所折服,能够被孩子们的活 跃的参与度所吸引。特别值得我学习的有以下几点:一、生活认识的源泉品生 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能够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截取学生生 活中片段,如:二、学生课堂的音符 我们知道,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也是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才 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中,教师以学生 的需要和问题出发,设计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此外教师的评价语: 三、活动(实践)感悟的列车 活动是本课程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这位老师创设了四、开放空间的妙用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师拓展到到家庭、社会。如: 从而让儿童 五、引导神奇的魔法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好差相差20倍。可见教师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课堂中教师注意聆听儿童发言,并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引导。如纵观品德课程,让我们明白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他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烂,儿童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中飞扬,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才会流光溢彩。总而言之,视频中的教师能够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体现了良好的教学素质,学生情绪饱满,是一节扎根于生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一节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的课堂。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一点思考,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篇二:小学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杨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喀什市第十小学高莉 说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是后面认识“吨”的前提,同时也是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基础。克和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说学情分析: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本节课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自主体验和交流合作感悟“克”和“千克”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说教具与学具: 果冻、苹果、秤、盐有质量标识的物品,如薯片、饼干等,1角硬币等若干份,课件。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具体分四个层次:

二年级下册数学试题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含答案)人教新课标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例1】一个乒乓球重多少克?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求出一个乒乓球的质量。 对比左图和右图发现:两图相差2个乒乓球,质量相差156-150=6(克),所以一个乒乓球的质量是6÷2=3(克)。 解答:156-150=6(克) 6÷2=3(克) 答:一个乒乓球的质量是3克。 【例2】8千克铁和8000克棉花相比较,( )。 A.一样重B.8千克铁重C.8000克棉花重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转化”法比较物体的质量。解答时可以把8千克转化为8000克比价,也可以把8000克转化为8千克比较,无论哪种转化,结果都是相等的,也就是一样重。 解答:A 【例3】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比较法、转化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解答时,先求出4头牛的质量,列式为500+500+500+500=2000(克),2000千克=2吨,吨<3吨,这样得出大象重,重3-2=1(吨)。 解答:500+500+500+500=2000(克)=2吨 3-2=1(吨) 答:大象重,重1吨。 【例4】5只小动物要同时过河,怎样乘船才安全呢?(用线连一连)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20千克+40千克+15千克=75千克,75千克=75千克,小猴、小猪和小狗乘小船。90千克+5千克=95千克,95千克<100千克,小鹿和小兔乘大船。

解答:小鹿和小兔乘大船。小猴、小猪和小狗乘小船。 【例5】问它们各重多少? (1)+ =5千克(2)+ =7(千克)(3)+=8千 克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答关系式问题。鸡+鸭=5千克,鸡+鹅=7千克,可以得出:鸡+鸡+鸭+鹅=12千克,已知鸭+鹅=8千克,所以鸡+鸡=4千克,即鸡=2千克,然后再求互鸭和鹅的质量。 解答:鸡=2千克,所以鸭=3千克,鹅=5千克 【例6】一箱梨连箱重15千克,吃了一半后,连箱重8千克,箱子有多重?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有关质量的计算,解答此类问题常用的方法可以抓关键词的方法来解答,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关键理解“吃了一半”的意义。根据“一箱梨连箱重15千克,吃了一半后,连箱重8千克”可以得出,吃了的梨的质量是15-8=7(千克),所以梨的质量是7×2=14(千克),这样箱重15-14=1(千克)。解答:15-8=7(千克) 7×2=14(千克)15-14=1(千克) 答:箱子重1千克。 【例6】看图填一填。 苹果 12千克 ( ) 梨()千克()千克()千克千克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图示法来解答与千克有关的倍数问题。解答时,先找到已知的一倍量苹果的质量,然后看梨的质量是苹果的3倍,从而求的答案。解答:12 12 12 48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用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说课稿.doc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说课稿 宝源小学郑倚云 一、教学目标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题3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通过猜想并验证1千克苹果个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标准,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些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运用从猜测→验证→推理等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生活情景,激发兴趣。以我校的特色代表人物“宝宝源源”邀请小伙伴到家做客,妈妈买水果招待客人为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问:“要知道20个苹果有多重?还要知道什么信息?”引出轻重把握精准,即估计到位,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复习旧知,猜测验证。接着我又带领学生回顾课前的调查活动:大约几个苹果重1千克,再让学生根据苹果的大小来估计1千克苹果的个数,再通过用秤称的方法让学生来验证猜测结果,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估量物品轻重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在估计物品轻重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只研究了4个、5个苹果重1千克的情况,如特大苹果有可能3个重1千克,还有可能苹果大小各不相同等,课堂上就没有研究,有兴趣的孩子可以自己下去探索,因此在板书时,我也用了省略号表示。 (二)深入推理,解决问题。 1.紧接着我出示例题,让孩子先思考,然后抽一个孩子说答案,再让其他答案相同的孩子举手,再从中抽学生来说这样做的原因,从而培养孩子认真听课的习惯,让孩子先自己解决问题,然后我再回过头来问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是不是这样想的,让他再说一遍解题思路。这样一来,这道题实际上就已经讲了两遍了,最后再问全班学生,为什么他们都这样想呢?再让全班都一起来做这道题,做题之前出示苹果图,让学生说为什么圈“()个”,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明白此时研究的苹果个头的大小,并让学生在苹果图左边写上“大”或“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自己来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后老师再找学生列式(20÷4=5,1×5=5千克,由于孩子较小,且教材也没作要求,所以直接让孩子列20÷4=5千克)并板书,板书相当于是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然后学生再自己完成第2小题时,就知道解题的方法和格式要求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个苹果1千克”的这种做法,巩固本课新学知识,从说→看→做,让学生逐步寻找解题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