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2023儿童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引言1背景信息心肌炎(myocarditis)是由感染、自身免疫、过敏、药物和毒素损伤等多种病因引起,由组织学、免疫学及免疫组化方法确认的心肌炎症性疾病[1,2]。
感染性心肌炎中,以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最多见。
流行病学显示,常见病毒谱已由腺病毒和肠道病毒为主转移到细小病毒B19和疱疹病毒6型为主[2]。
据报道,儿童心肌炎发病率约为1.4~2.1/10万,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高峰段是在婴儿期和青少年期[3-5]。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症患儿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非特异症状,重症患儿起病急、变化快,给临床诊断带来极大难度[1,6]。
因此,在不扩大诊断的前提下,及时识别并治疗不典型症状,显得尤为重要[7]。
迄今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多采取休息、镇静及镇痛处理、免疫抑制治疗、免疫球蛋白、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措施[1]。
中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心悸”“怔忡”“心瘅”等病证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宜祛邪扶正兼顾,早期以祛邪为要,中后期以扶正为主[8]。
有证据表明,中医药辨证论治及中成药制剂,均对儿童心肌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9,10]。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炎,在改善病情、缩短病程、缓解症状,以及调节免疫、抗炎、抗脂质过氧化等方面,较单一疗法更具优势,可发挥协同作用。
为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儿童心肌炎治疗中的优势,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本文件系统收集国内外研究证据,汇集业内专家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最终形成《儿童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旨在为从事儿童心肌炎诊疗工作的中医师、西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
其科学性、实用性和依从性等,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根据新证据和反馈意见,及时更新完善。
2确定并构建临床问题在本文件制定初期通过组内讨论的形式构建了以下主要临床问题:儿童心肌炎的诊断,应采用的标准是什么?儿童心肌炎临床上如何分期与分型?儿童心肌炎各辨证分型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儿童心肌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是什么?儿童心肌炎西医综合治疗措施有哪些?其使用要点是什么?如何应用中医经典方剂辨证治疗儿童心肌炎?中成药治疗儿童轻中型心肌炎,有效性与安全性如何?中药注射剂用于儿童重型心肌炎,有效性与安全性如何?III儿童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文件明确了儿童心肌炎的定义、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以及中西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VIP专享】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或心肌抗体 (3)心电图 (4)动态心电图 (5)心脏彩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甲状腺功能测定、风湿系列、血沉、 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邪毒犯心证:清热解毒,佐以活血。 (2)湿热侵心证: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4)心阳不足证:温振心阳,宁心安神。 (5)气虚血瘀证:益气养心,活血化瘀。 2.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针灸治疗:体针,耳针。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了严重心律失常(如 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 阻滞、病窦综合征、室速、房颤等、心功能不全(心功能 3 级以上者、休克等严重并 发 症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ICD-10编码:I4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
南》
(ZYYXH/T66-2008。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 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最新)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ICD-10编码】I40.001【定义】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
【诊断要点】1.症状和体征(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
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
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
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和肺的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
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和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颤,II度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 段改变等。
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
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增高,肌钙蛋白阳性。
(5)病原学检查:以咽拭子,粪便、尿液、血液、心包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者在恢复期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可有特异性病毒抗体明显升高。
病毒性心肌炎

治法
方药
豁痰活血,化瘀通络。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全瓜蒌、薤白、半夏、姜竹茹、蒲黄、 五灵脂、红花、郁金。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5.痰瘀阻络
加减:(1)心前区痛甚+丹参、降香理气散瘀止 痛;(2)咳嗽痰多+白前、款冬花化痰止咳; (3)夜寐不宁者+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4) 心包炎用瓜蒌薤白白酒汤+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 豁痰通阳;(5)停痰停饮,胸痛突出用瓜蒌薤 白白酒汤+血府逐瘀汤化痰泄浊活血化淤;痰火 扰心用黄连温胆汤清心化痰。
2.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 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丰隆、内关。用补 法,得气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2)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隔日1 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压穴,用胶布固定,每日 按压2~3次。
【西医治疗】
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主要采取综合措施 及对症治疗。 1.休息 急性期至少应休息到热退后3~ 4周。心功能不全及心脏扩大者绝对卧 床休息。一般总的休息时间不少于3~6 个月。
三、确诊依据
(一)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 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 证据支持诊断者。 (二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 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 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三)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 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3.气阴亏虚:加减:(1)心律不齐+磁石、鹿 衔草以镇心安神;(2)便秘常用可诱发或加 重心律不齐,故大便偏干时应重用麻仁, +瓜 蒌、柏子仁、桑椹等养心润肠;(3)脉缓+ 附子;(4)气虚汗多+黄芪、生牡蛎;(5) 夜寐不安+酸枣仁、柏子仁;(6)心悸怔忡+ 苦参、万年青;(7)兼阴虚内热、气滞血瘀, 用麦味地黄丸佐补气活血之品。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最新)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ICD-10编码】I40。
001【定义】病毒性心肌炎就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得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得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与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与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
【诊断要点】1。
症状与体征(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得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
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
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
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与肺得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
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与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与室性心动过速,房颤与室颤,II度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段改变等、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
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增高,肌钙蛋白阳性。
(5)病原学检查:以咽拭子,粪便、尿液、血液、心包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者在恢复期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与试验,可有特异性病毒抗体明显升高。
心肌炎的诊断与临床鉴别诊断

心肌炎的诊断与临床鉴别诊断心肌炎是指心肌的炎症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
心肌炎在临床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功能障碍、心电图异常等症状。
对于心肌炎的诊断以及与其他心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心肌炎诊断的常规方法以及临床上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
一、心肌炎的诊断心肌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
以下是心肌炎的常规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持续时间、病程等。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会注意心脏杂音、心律失常、颈静脉压、心脏搏动等指标。
2. 心电图(ECG)检查:心电图是最常用的心肌炎辅助诊断工具之一。
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可以出现ST段抬高、T波倒置、QT间期延长等异常表现。
3. 心肌酶谱检查:心肌炎患者的心肌细胞受损,会导致心肌酶谱的改变。
常规检查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等指标。
4.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肌炎患者的心腔扩大、室壁运动异常等表现可通过超声检查获得。
5.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心脏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心脏图像,对心肌炎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有一定的帮助。
二、心肌炎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指将心肌炎与其他心脏疾病进行区分,使得诊断更加准确。
以下是心肌炎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ACS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其表现可与心肌炎相似。
临床上,ACS通常伴有心绞痛、心肌酶谱升高、ST段抬高等症状。
冠脉造影可以确诊ACS。
2.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的局部心肌缺血坏死,其临床表现与心肌炎相似。
心肌梗死通常伴有持续性胸痛、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升高等特点。
冠脉造影有助于区分心肌梗死与心肌炎。
3. 心包炎:心包炎是指心包的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可与心肌炎相似。
心肌炎的辅助检查与诊断标准

心肌炎的辅助检查与诊断标准心肌炎是指心肌发生炎症的疾病,可以由感染、自身免疫和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提供准确的辅助检查和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肌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心肌炎的辅助检查和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发热、体重下降等。
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
尽管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仅凭临床症状无法确诊心肌炎,需要进一步的辅助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心肌炎患者常出现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炎性指标异常。
2. 心肌标志物:心肌损伤释放的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等可在血液中检测到升高,提示心肌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3. 免疫学检查:包括风湿因子、抗心肌抗体等的检测,有助于排除风湿性心脏病等免疫相关心肌炎的可能性。
4. 病毒学检查:通过检测病毒核酸、抗病毒抗体或病毒培养等方法,可以确定感染性心肌炎的病原体。
三、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一种简便且常用的心肌炎辅助检查方法,对诊断和监测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价值。
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可能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室性早搏等改变。
但心电图的特异性较低,不同类型的心肌炎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心电图改变。
四、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心肌炎患者在超声心动图上可能出现心肌壁运动异常、室壁增厚、射血分数下降等表现。
超声心动图还可以帮助排除其他心脏病引起的心肌损伤。
五、心肌活检心肌活检是确诊心肌炎的“金标准”,通过取出患者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炎症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损伤等特征。
然而,心肌活检需要手术操作,风险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心肌炎的辅助检查与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分析、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肌活检等方法。
组合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心肌炎的诊断准确性。
病毒性心肌炎

㈡ 上述感染后3周内新出现下列心律失常或 心电图改变: 1、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 或束支传导阻滞。 2、多源、成对室性早搏,自主性房性或交界 性心动过速,阵发或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3、二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 移≥0.01mv或S-T段异常抬高或有异常Q波。
三、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
泛程度和严重性,多数病例呈亚临床型,可 以完全没有症状,常规检查心电图发现有 STT 改变或房早 、室早,数周之后这些改变自行 消失。轻者症状轻微,病毒感染后1~3周可 有轻度心前区不适、心悸,心电图可有ST-T 改变、各种早搏,心肌酶如CK、CK-MB、 GOT呈一度升高,但无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表现,经适当治疗可于1~2个月逐渐恢复。 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 性休克,甚至猝死。
㈦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和组织学诊断 EMB已开展30余年,与其它方法比较
是心肌炎诊断的可靠工具,但也有欠缺之处: ①心肌炎组织学诊断标准的差异;②局灶性 心肌炎的取材误差;③组织学评价的特异性, 在同一组织切片因诊断标准和认识的不同, 观察者之间可有明显差别。1984年美国得克 萨斯州Dallas市会议制定了心肌炎组织学诊 断标准:心肌炎性细胞浸润伴有心肌细胞坏 死和(或)附近心肌细胞变性。
部分病毒性心肌炎可以进入慢性期,其
主要病理改变是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纤维细 胞开始增生,胶原纤维增多,可以形成纤维 疤痕组织,部分心肌可增生、肥大,在病灶 内可有钙化,心脏可扩大,心内膜可增厚及 附壁血栓形成。急慢性心肌炎均可累及传导 系统,引起传导阻滞或各种心律失常。累及 心包、心内膜和瓣膜,产生相应症状。
㈣ X线检查 严重病例因左心功能不全有肺淤血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 ,可分为感染性和
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原虫、蠕虫
等感染所致 ,后者包括过敏或变态反应性心肌炎如风湿病以及理化因素或药物
所致的心肌炎等。由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 ,病程在 3个月以内者称急性病毒性
心肌炎。
心肌炎的症状轻重不一 ,病情严重程度不等。轻者可无自觉症状 ;严重者可
表现为猝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 (和 )心力衰竭 ,导致急性期死亡;
也可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心包炎或急性心肌梗塞等。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
床表现大多较新生儿和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为轻 ,急性期死亡率低 ,大部分病例
预后良好。但暴发型与重型患者少数可出现急性期后持续心腔扩大和 (或)心功
能不全 ,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同,又被称为“亚急性或慢性心肌炎”、“扩张
型心肌病综合征”等。这些患者的自然病程不尽相同。部分患者病情进行性发展 ,
心腔扩大和心力衰竭致死 ;也有少数心腔扩大 ,而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持
续数月至数年后 ,未经治疗 ,心功能改善并保持稳定 ;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再
度病情恶化 ,预后不佳。
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相当困难。原因是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及多数辅助
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如何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病毒性心肌炎 ,
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仅有病毒感染或心肌炎本身的症状都不足以确诊病毒感
染心肌。目前我国临床上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多偏宽 ,有过病毒感染史及
心电图发现早搏或仅有胸闷、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加上某些外周血病毒病原学
依据就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为了进一
步加强临床医师们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 ,本次研讨会在上两次诊断标准
草案的基础上又做了修订 ,以作为现阶段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时的参考。
一、病史与体征
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 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 ,如出现不能用
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重度乏力、胸闷、头昏 (心排血量降低所致 )、心尖第一
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
斯综合征等。
二、上述感染后 3周内新出现下列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
1. 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束支阻滞。
2. 多源、成对室性早搏 ,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 ,阵发或非阵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3. 二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 0 .01mV或ST段异常
抬高或出现异常Q波。
三、心肌损伤的参考指标
病程中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强调定量测定 )、CK-MB明显
增高。超声心动图示心腔扩大或室壁活动异常和 (或 )核素心功能检查证实左室
收缩或舒张功能减弱。
四、病原学依据
1. 在急性期从心内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检测出病毒、病毒基因
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
2. 病毒抗体 :第二份血清中同型病毒抗体 (如柯萨奇B组病毒中和抗体或
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抑制抗体等 )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 4倍 ( 2份血清应相
隔 2周以上 )或一次抗体效价≥ 640者为阳性 ,3 20者为可疑阳性 (如以
1∶32为基础者则宜以≥ 256为阳性 ,128为可疑阳性 ,根据不同实验室标准
作决定)。
3. 病毒特异性IgM :以≥ 1∶320者为阳性 (按各实验室诊断标准 ,需
在严格质控条件下 )。如同时有血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
染。
对同时具有上述一、二( 1. 2 . 3 .中任何一项 )、三中任何二项 ,在排除其他原
因心肌疾病后 ,临床上可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同时具有四中 1 项者 ,可
从病原学上确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如仅具有四中 2 .3 .项者 ,在病原学上只
能拟诊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如患者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或不伴心肌梗塞样心电图改
变、心源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低血压或心肌心包
炎等一项或多项表现 ,可诊断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如仅在病毒感染后 3周内
出现少数早搏或轻度T波改变 ,不宜轻易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对难以明确诊断者 ,可进行长期随访 ,有条件时可做心内膜心肌活检进行病毒
基因检测及病理学检查。
在考虑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时 ,应除外 β受体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及影响心肌的其他疾患 ,如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
心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以及克山病 (克山病地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