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统计实验报告

空间统计实验报告
空间统计实验报告

南阳师范学院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院(系)

专业班级13级10班

实验课程名称空间统计分析

指导教师及职称范红艳讲师

开课时间2013 至2014 学年二学期

南阳师范学院教务处编印

实验名称目录

实验一:使用默认参数创建表面

实验二:浏览数据

实验三:绘制臭氧浓度图并进行模型比较

实验四:对臭氧超出临界阈值的概率进行制图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实验十:

8在图层属性对话框中,单击符号系统选项卡。

9在显示对话框中,单击数量,然后单击分级色彩。

10在字段框中,将值设置为OZONE。

11选择“黑色到白色”色带,以便这些点可以在本教程将要创建的颜色表面之上凸显出来。符号系统对话框应如下所示:

12单击确定。

请注意,最高的臭氧值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央峡谷(Central Valley) 地带,而最低值则出现在海岸沿线。数据制图是探索数据和详细了解要进行建模的现象的第一步。

保存地图文档

1在主菜单上,单击文件>保存。

2浏览至工作文件夹(例如,可创建下列文件夹来存储工作:C:\Geostatistical Analyst Tutorial)。3在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Ozone Prediction Map.mxd。

4单击保存。

您需要提供地图名称,因为这是对地图的第一次保存。以后保存ArcMap文档时,只需单击保存即可

使用默认选项创建表面

1单击Geostatistical Analyst工具条上的Geostatistical Analyst箭头,然后单击地统计向导。2在方法列表框中,单击克里金法/协同克里金法。

3单击源数据集箭头,然后单击O3_Sep06_3pm。

4单击数据字段箭头,然后单击OZONE属性。

5单击下一步。

默认情况下,普通(克里金法)和预测(地图)在对话框中处于选中状态。选择臭氧表面的制图方法之后,即可单击完成来使用默认参数创建表面。不过,步骤 6 至10 会向您展示其他对话框。在该向导的每一步中,可通过拖动内部面板(窗口)之间的分界线来调整它们的大小。

6单击下一步。

将显示半变异函数/协方差模型,这样便可检查测量点之间的空间关系。您可假设距离较近的事物比距离较远的事物更相似。通过半变异函数可探索该假设。通过拟合半变异函数模型来获得数据中空间关系的过程被称为变异分析。

单击下一步。

十字光标显示没有测量值的位置。要预测出十字光标处的值,可利用已测量位置的值。您知道,对于尝试预测未测量位置的值而言,距它最近的已测量位置的值与其最为相近。下图中为红点赋予的权重(或对未知值的影响)将大于绿点,因为红点更接近预测位置。通过使用周围的点以及之前拟合出的半变异函数/协方差模型,可预测出未测量位置的值

9单击下一步。

交叉验证图让您了解模型对未知位置的值所做预测的准确程度。

10单击完成。对话框用于汇总与创建输出表面所用方法(及其相关参数)有关的信息

11单击确定。预测的臭氧地图以置顶图层的形式添加到内容列表中。

12在内容列表中双击图层打开图层属性对话框。

13单击常规选项卡,将该图层名称更改为Default Kriging,再单击确定。

更改该图层名称有助于将该图层与练习 4 中将要创建的图层相区别

14单击标准工具工具条上的保存按钮,保存您的工作。请注意,插值延伸到海洋里,这是因为图层范围与输入数据(O3_Sep06_3pm) 的范围相同。

15要将预测表面的范围限制在加利福尼亚州之内,可右键单击Default Kriging图层,然后单击属性。

16单击范围选项卡。

17单击将范围设置为箭头-> 矩形范围ca_outline -> 确定。插值区域会扩展以覆盖整个加利福尼亚州。

18右键单击内容列表里的图层数据框,单击属性,然后单击数据框选项卡。

19单击裁剪选项箭头,选择裁剪至形状,然后单击指定形状按钮。

20在数据框裁剪对话框中,单击要素的轮廓按钮,单击图层箭头,然后单击ca_outline。

21单击确定,然后再次单击确定。预测的表面被裁剪,从而不会显示州界以外的数据,而是显示整个州内的区域

22将O3_Sep06_3pm 图层拖动至内容列表的顶部。从视觉上判断Default Kriging 图层表达臭氧测量值的准确程度。一般来说,高臭氧预测值同样会出现在测得高臭氧浓度的区域里吗?在练习3 和4 里,您将了解到从数量上判断模型执行情况的方法以及两个模型的比较方法。

23右键单击内容列表中的Default Kriging图层,然后单击验证/预测。

这将打开“GA 图层至点”地理处理工具,同时将Default Kriging 图层指定为输入地统计图层

24输入地统计图层应会自动设置为Default Kriging。对于观测点位置,导航至含有该教程所用数据的地理数据库,然后单击ca_cities 数据集。保持要验证的字段为空,因为我们只想生成对主要城市的臭氧预测,并不想使用测量值来验证预测值。对于输出点位置处的统计数据,导航至为输出创建的文件夹并将输出文件命名为CA_cities_ozone.shp。

5在视图设置下将搜索方向的角度从0 更改为61.35,以便方向指针与各向异性椭圆的短轴重合. 注意:半变异函数曲线的形状更加快速地增大到其基台值。由于x 坐标和y 坐标以米为单位,所以该方向上的变程接近110 千米。

6在视图设置下将搜索方向的角度从61.35 更改为151.35,以便方向指针与各向异性椭圆的长轴重合。

7单击下一步。

搜索邻域

1单击“表面预览”以选择预测位置(十字光标所在处)。注意在要用于计算预测位置的值的数据位置

(连同其关联的权重)的选择中发生的变化。

2为完成本练习,请在预测值下,对X输入66000,对Y输入-220000。

3将从变异函数中复制更改为False,然后在角度文本框中输入90。注意搜索椭圆的形状是如何变化的。不过,要考虑方向影响,则需将“从变异函数中复制”控件改回True。

4单击下一步。将显示“交叉验证”对话框。

交叉验证

1单击正态QQ 图选项卡以显示QQ 图。

2在“正态QQ 图”选项卡中,您将看到一些值位于线的略微偏上的位置,一些值位于线的略微偏下的位置,但大部分点都离直虚线非常近,这表明预测误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要选择特定点的位置,请单击与表中的感兴趣点相关的行。所选择的点在QQ 图中显示为绿色

3或者,单击导出结果表按钮保存点要素类,以便对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4单击完成。

5单击确定。预测的臭氧图将在ArcMap 中显示为最上面的图层。默认情况下,该图层使用用于生成表面的插值方法的名称(例如,Kriging)。

6单击图层的名称,然后将名称更改为Trend Removed。

7要扩展预测表面使其涵盖整个加利福尼亚,请右键单击Trend Removed图层,然后单击“属性”,再单击“范围”选项卡。在“将范围设置为”下,指定ca_outline 的矩形范围,然后单击确定。

8将O3_Sep06_3pm 图层拖到内容列表的顶部,这样便可以看到插值表面上面的点。

9右键单击所创建的Trend Removed图层,然后单击将输出更改为预测标准误差。

10右键单击所创建的Trend Removed图层,然后单击将输出更改为预测以返回臭氧预测图。

11在“标准”工具条上,单击保存。

统计学实验报告汇总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统计学 学院名称商学院 专业名称会计学 学生姓名苑蕊 学生学号0113 指导教师刘后平 实验地点成都理工大学南校区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〇一五年十月

依据上述资料编制组距变量数列,并用次数分布表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以及向上、向下累计的频数和频率, 并绘制直方图、折线图。 学生 实验 心得

2.已知2001-201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如表2-16所示。 学生 实验 心得 要求:(1)依据2001-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利用Excel软件绘制线图和条形图。

(2)依据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数据,绘制环形图和圆形图。 学生 实验 心得 3.计算以下数据的指标数据 1100 1200 1200 1400 1500 1500 1700 1700 1700 1800 1800 1900 1900 2100 2100 2200 2200 2200 2300 2300 2300 2300 2400 2400 2500 2500 2500 2500 2600 2600 2600 2700 2700 2800 2800 2800 2900 2900 2900 3100 3100 3100 3100 3200 3200 3300 3300 3400 3400 3400 3500 3500 3500 3600 3600 3600 3800 3800 3800 4200

4.一家食品公司,每天大约生产袋装食品若干,按规定每袋的重量应为100g。为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该企业质检部门采用抽样技术,每天抽取一定数量的食品,以分析每袋重量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现从某一天生产的一批食品8000袋中随机抽取了25袋(不重复抽样),测得它们的重量分别为: 学生实验心得 101 103 102 95 100 102 105 已知产品重量服从正态分布,且总体方差为100g。试估计该批产品平均重量的置信区间,置信水平为95%.

SPSS实验报告(一)

SPSS实验报告(一)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应用统计软件分析(SPSS)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副研究员 实验日期: 2016.4.19 成绩评定指导教 师 签字 签字 日期

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序号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转换菜单和数据菜单的具体功能及操作,熟练应用两个菜单中的计算变量、重新编码、选择个案、个案排序、分类汇总等几个主要过程 实验要求 能够根据相关要求选用正确的过程对变量或者文件进行管理和操作,得到结果,并能对得出的结果进行解释。 二、实验描述及实验过程 实验描述一、下载数据(以下情况选一种): (一)分地区(31个省市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数据(2014年)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亿元) ,城市燃气建设投资额(亿元) ,城市集中供热建设投资额(亿元),城市排水建设投资额(亿元),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额(亿元),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建设投资额(亿元)

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万元) 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额(亿元) (二)分地区(31个省市区)经济发展总体数据(2014年)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量,城镇失业率,基尼系数等 (三)各省市房地产开发2014年相关数据 投资额,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从业人员数,收入,税金,利润,资产,负债,平均销售价格,等等。 (四)各省市科技2014年相关数据 包括GDP,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GDP),R&D研发人员,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授权量。 (五)查找相关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医药制造、工程机械、汽车制造业、旅游酒店行业、航空、电子商务企业等)上市公司2015年度数据。包括销售收入、利润、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利润率、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营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

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五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一、实验目的 理解空间插值的原理,掌握几种常用的空间差值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根据某月的降水量,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生成中国陆地范围内的降水表面,并比较各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制作降水分布图。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空间插值是利用已知点的数据来估算其他临近未知点的数据的过程,通常用于将离散点数据转换生成连续的栅格表面。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 样条插值法(Spline)和克里格插值方法(Kriging)。 实验方法:分别采用IDW、Spline、Kriging方法对全国各气象站点1980年某月的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生成连续的降水表面数据,分析其差异,并制作降水分布图。 四、实验步骤 ⑴打开arcmap,加载降水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城市数据,河流数据,并进行符号化, 对行政区划数据中的多边形取消颜色填充 ⑵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将工作空间设置为实验数据所在的文件夹

⑶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 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extent标签中将分析范围设置与行政区划一致,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点击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options在general标签中选province作为分析掩膜,点击spatial analyst→interpolate to raster→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在input points下拉框中输入rain1980,z字段选择rain,像元大小设置为10000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数学实验报告 单因素方差分析 姓名 专业 学号

单因素方差分析 摘要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有关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方法,统计研究的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也是统计学分析的一种。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的是一个分类型自变量对一个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关键字单因素、方差、数据统计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就是通过检验各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当方差分析中之涉及一个分类型自变量时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的是一个分类型自变量对一个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例如要检验汽车市场销售汽车时汽车颜色对销售数据的影响,这里只涉及汽车颜色一个因素,因而属于单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更好的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下面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单因素方差所要解决的问题。从3个总体中各抽取容量不同的样本数据,结果如下表1所示。检验3个总体的均值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α=0.01)P29210.1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158 153 169 148 142 158 161 156 180 154 149 169 如果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就需要得到一些相关的数据结构,从而对那些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如下表2所示: 分析步骤 1.提出假设 与通常的统计推断问题一样,方差分析的任务也是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原假设H0与备择假设H1,然后寻找适当的检验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本节将借用上面的实例来讨论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问题。

统计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统 计 分 析 综 合 实 验 报 告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规定题目

一.问题提出及分析目的 (一)问题提出 夏春同学打算毕业后去上海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投资咨询服务公司,以便利用在学校里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去为广大的货币市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投资指导。为了能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创业计划,他着手编辑了一份投资信息简报、分发给一些投资商,希望这些人能提供各方面的建议,进而了解投资商们感兴趣的东西。(二)分析目的 (1)、对货币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收益情况进行描述分析。 (2)在95%的置信水平下,对整个货币市场的投资规模、每周收益率和每月收益率进行区间估计,并作出解释。 (3)对周收益率和月收益率进行比较。 (4)资产规模大小对收益率影响是否显著? 二.数据收集及录入

1.打开SPSS 应用程序,在“变量视图”编辑框中录入以下数据: 2.在“数据视图”编辑框中依据收集的数据录入以下数据:(因版面需要在此呈现前5行数据,后面27行按前5行方式录入) 三.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在SPSS 中依次选取“分析”—“描述统计”—“描述”,将资产规模和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全部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在描述性对话框中点击右侧“选项”,进入选项属性设置对话框,选中“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峰度”、“偏度”、“变量列表”选项:

(二)区间估计 1.在SPSS中依次选取“分析”—“描述统计”—“探索过程”,将资产规模和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全部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 .在“探索”对话框中点击右侧“统计量”,进入统计量设置对话框,设置均值置信区间为95%: (三)周月收益率分析 1.在SPSS中依次选取“分析”——“比较均值”——“配对样本T检验”,将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 .在“配对样本T检验”对话框中点击右侧“选项”,进入选项属性设置对话框,设置置信区间为95%:

多元统计学SPSS实验报告一

华东理工大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多元统计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 称实验1数据整理与描述统计分析

教师批阅:实验成绩: 教师签名: 日期: 实验报告正文: 实验数据整理 (一)对“employee”进行数据整理 1.观察量排序 ( based on current salary) 2.变量值排序(based on current salary : rsalary) 3.计算新的变量(incremental salary=current salary - beginning salary)

4.拆分数据文件(based on gender) 结论:There are 215 female employees and 259 male employees. 5.分类汇总 (break variable: gender ; function: mean ) 结论:The average current salary of female is . The average current salary of male is . (二)分别给出三种工作类别的薪水的描述统计量 实验描述统计分析 1)样本均值矩阵 结论:总共分析六组变量,每组含有十个样本。 每股收益(X1)的均值为;净资产收益率(X2)的均值为;总资产报酬率(X3)的均值为;销售净

利率(X4)的均值为;主营业务增长率(X5)的均值为;净利润增长率(X6)的均值为. 2)协方差阵 结论:矩阵共六行六列,显示了每股收益(X1)、净资产收益率(X2)、总资产报酬率(X3)、销售净利率(X4)、主营业务增长率(X5)和净利润增长率(X6)的协方差。 3)相关系数 结论:矩阵共六行六列,显示了每股收益 (X1)、净资产收益率(X2)、总资产报酬 率(X3)、销售净利率(X4)、主营业务增 长率(X5)和净利润增长率(X6)之间的 相关系数。 每格中三行分别显示了相关系数、显著性 检验与样本个数。 4)矩阵散点图

多元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对应分析是你也降维的思想以达到减化数据结构的目的,凤的研究广泛用于定义属性变量构成的列联表利用对应分析方法分析问卷中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支付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环境 SPSS 19.0 window 7系统 三、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实践内容、设计思想与实现步骤) 实验题目: 通过分析问卷数据,绘制如下的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支付方式的交叉表,运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所选择的支付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及揭示不同人群网上购物的特征等问题。 设计思想:原假设:H1:χ2>χα2[(n?1)(p?1)] 实现步骤: 1.在变量视窗中录入3个变量,用edu表示【教育程度】,用fangshi表示【在网上购物时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用pinshu表示【频数】;如图所示:

2.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执行【数据】→【加权个案】命令,弹出【加权个案】对话框。选中【加权个案】按钮,把【频数】放入【频率变量】框中,点击【确定】按钮完成。 3.打开主窗口,选择菜单栏中的【分析】→【降维】→【对应分析】命令,弹出【对应分析】对话框。 4.将【教育程度】导入【行】,将【在网上购物时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导入【列】。 5. 单击【定义范围(D)】,打开【对应分析:定义行范围】对话框; 定义行变量分类全距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4,单击【更新】;点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同方法打开【对应分析:定义列范围】对话框; 定义列变量全距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5,单击【更新】; 6. 单击【统计量】打开【对应分析:统计量】对话框;选择【行轮廓表】,【列轮廓表】;单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 7.选择【绘制】→【对应分析:图】对话框,选择【散点图】中的【行点】、【列点】选择【线图】中的【已转换的行类别】、【已转换的列类别】,单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 8.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并执行列联表分析。 四、调试过程及实验结果(详细记录实验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记录实验的结果) SPSS实验结果及分析: 上表显示了在32155名被调查者中,大多数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选择第三方支付和网上银行支付,在网上购物的消费人群以大学本科生相对最多。

统计学实验报告1

统计学实验报告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实验报告

二、打开文件“数据 3.XLS”中“城市住房状况评价”工作表,完成以下操作。 1)通过函数,计算出各频率以及向上累计次数和向下累计次数;2)根据两城市频数分布数据,绘制出两城市满意度评价的环形图三、打开文件“数据 3.XLS”中“期末统计成绩”工作表,完成以下操作。 1)要求根据数据绘制出雷达图,比较两个班考试成绩的相似情况。 实验过程: 实验任务一: 1)利用函数frequency制作一张频数分布表 步骤1:打开文件“数据 3. XLS”中“某公司4个月电脑销售情况”工作表 步骤 2.在“频率(%)”的右侧加入一列“分组上限”,因统计分组采用“上限不在内”,故每组数据的上限都比真正的上限值小0.1,例如:“140-150”该组的上限实际值应为“150”,但我们为了计算接下来的频数取“149.9”. 步骤3.选定C20:C29,再选择“插入函数”按钮 3 步骤 4.选择类别“统计”—选择函数“FREQUENCY”

步骤5.在“data_array”对话框中输入“A2:I13”,在“bins_array”对话框中输入“E20:E29 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指定用于编制分布数列的原始数据,第二个参数指定每一组的上限. 步骤6.选定C20:C30区域,再按“自动求和” 按钮,即可得到频数的合计

步骤7.在D20中输入“=(C20/$C$30)*1OO” 步骤8:再将该公式复制到D21:D29中,并按“自动求和”按钮计算得出所有频率的合计。

中国矿业大学 空间数据结构上机实验报告

《空间数据结构基础》上机实验报告(2010级) 姓名 班级 学号 环境与测绘学院 1.顺序表的定义与应用(课本P85习题) 【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顺序表的定义与应用,通过上机实践加深对顺序表概念的理解。 【实验内容】

设有两个整数类型的顺序表A(有m个元素)和B(有n个元素),其元素均从小到大排列。试编写一个函数,将这两个顺序表合并成一个顺序表C,要求C的元素也从小到大排列。【主要代码】 #include//定义在头文件“SeqList.h”中 #include const int defaultSize=100; template class SeqList{ protected: T *data;//存放数组 int maxSize;//最大可容纳表象的项数 int Last;//当前已存表象的项数 void reSize(int newSize);//改变data数组空间大小 public: SeqList(int sz=defaultSize); SeqList(SeqList& L); ~SeqList(){delete[]data;} int Size() const{return maxSize;} int Length()const{return Last+1;} int Search(T& x)const; int Locate(int i) const; T getData(int i) const; bool setData(int i,T& x) {if(i>0&&i<=Last+1) data[i-1]=x;} bool Insert(int i,T& x); bool Remove(int i,T& x); bool IsEmpty() {return (Last==-1)?true:false;} bool IsFull() {return(Last==maxSize-1)?true:false;} void input(); void output(); SeqList operator=(SeqList& L); friend void rank(SeqList& L); friend void hebing(SeqList& LA,SeqList& LB); }; //构造函数,通过指定参数sz定义数组的长度 template SeqList::SeqList(int sz){ if(sz>0){ maxSize=sz; Last=-1; data=new T[maxSize];

金融统计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类型 验证型实验。分析1991-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运用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指数的数据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并分析哪种方法更科学。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实际利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并分析1991-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 2、比较两种实际利率测算方法的差异性及科学性。 三、实验背景 利率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实现。利率调整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下进行的,它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市场投资等都会产生直接或是简洁的影响。 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Real interest rate)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研究实际利率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本实验就1991年至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利率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并比较分析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 四、实验环境 本实验属于自主实验,由学员课后自主完成,主要使用Excel软件。 数据来源: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数据。 五、实验原理 1、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六、实验步骤 1、采集实验基础数据。通过网上登录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相应数据。数据样本区间为1991-2013年。 2、利用Excel软件分别按照两种方法计算实际利率。 3、做出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以及两种不同算法下实际利率变化的折线图。 4、分析图表,考察实际存款利率变化特点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七、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结果 经过整理和测算的结果如图所示

概率统计实验报告

概率统计实验报告 班级16030 学号16030 姓名 2018 年1 月3 日

1、 问题概述和分析 (1) 实验内容说明: 题目12、(综合性实验)分析验证中心极限定理的基本结论: “大量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的和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 本门课程与实验的相关内容 大数定理及中心极限定理; 二项分布。 (3) 实验目的 分析验证中心极限定理的基本结论。 2、实验设计总体思路 2.1、引论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我们会常遇到这样的随机变量,它是由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 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而其中每一个个别因素在总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是微小的,这种随机变量往往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 2.2、 实验主题部分 2.2.1、实验设计思路 1、 理论分析 设随机变量X1,X2,......Xn ,......独立同分布,并且具有有限的数学期望和方差:E(Xi)=μ,D(Xi)=σ2(k=1,2....),则对任意x ,分布函数 满足 该定理说明,当n 很大时,随机变量 近似地服从标准正 态分布N(0,1)。因此,当n 很大时, 近似地服从正 态分布N(n μ,n σ2). 2、实现方法(写清具体实施步骤及其依据) (1) 产生服从二项分布),10(p b 的n 个随机数, 取2.0=p , 50=n , 计算n 个随 机数之和y 以及 ) 1(1010p np np y --; 依据:n 足够大,且该二项分布具有有限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2) 将(1)重复1000=m 组, 并用这m 组 ) 1(1010p np np y --的数据作频率直方图进 行观察. 依据:通过大量数据验证随机变量的分布,且符合极限中心定理。

空间分析实验报告

空间分析原理 及应用 上机实验

练习1:利用缺省参数创建一个表面 1.1 启动ArcMap并激活地统计分析模块 单击窗口任务栏的Start按扭,光标指向Programs,再指向ArcGIS,然后单击ArcMap。在ArcMap中,单击Tools,在单击Extensions,选中Geostatistical Analyst复选框,单击Close按扭。 1.2 添加Geostatistical Analyst工具条到ArcMap中。 单击View菜单,光标指向Toolbars,然后单击Geostatistical Analyst。 1.3 在ArcMap中添加数据层 一旦数据加入后,就能利用ArcMap来显示数据,而且如果需要,还可以改变没一层的属性设置(如符号等等) 1.单击Standard工具条上的Add Data按扭。 找到安装练习数据的文件夹(缺省安装路径是C:\ArcGIS\ArcTutor\Geostatistics),按住Ctrl键,然后点击并高亮显示Ca_ozone_pts和ca_outline数据集。 3.单击Add按扭。 4.单击目录表中的ca_outline图层的图例,打开Symbol Selector对话框。 5.单击Fill Color下拉箭头,然后单击No Color。 6.在Symbol Selector对话框中单击OK按钮。 点击Standard工具条上的Save按扭。新建一个本地工作目录(如C:\geostatistical),定位到本地工作目录。

1.4 利用缺省值创建表面 单击Geostatistical Analyst,然后单击Geostatistical Wizard。 2.点击Input Data下拉箭头,单击并选中ca_ozone_pts。 3.单击Attribute下拉框箭头,单击并选中属性OZONE。 4.在Methord对话框中单击Kriging. 单击Next按扭。缺省情况下,在Geostatistical Method Selection对话框中,Ordinary Kriging和Prediction Map被选中. 6.在Geostatistical Method Selection对话框中单击next按扭。 7.点击next按扭。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步骤总结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一.数据的搜集 ●间接数据的搜集 方法一:直接通过进入专业的数据库网站查询数据 方法二: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数据的搜索 ●直接数据的搜集 抽样调查: 1.调查方案设计 2.调查问卷设计 3.问卷发放 4.问卷回收 二.数据的整理 ●数据编码 1.在Excel中选择三列,将三列分别命名,后两列为:编码符号、代表含义 2.数据搜集好后,按照他们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依次放入第一列 3.在“编码符号”列为每一个列别编码,并在“代表含义”列说明编码的含义 ●数据的录入 转置(行与列换位): 1.激活数据所在单元格 2.单击鼠标右键,选中“复制” 3.在空白处激活另一单元格,点击鼠标右键,选中“选择性粘贴”项。 4.在弹出的“选择性粘贴”对话框中,粘贴项选中“全部”,运算选中“无”,选中“转置” 复选框,点击确定按钮既得转置的结果。 单元格内部换行:“Alt+Enter”组合键 ●数据的导入 方法一:1.单击菜单栏“文件—打开”,在弹出的的“打开”对话框中找到要导入的文件。 2.双击鼠标左键或者单击打开按钮,所需要的文件就被导入了。 方法二:1.单击菜单栏“数据—导入外部数据—导入数据”,在弹出的“选取数据源”的对话框中找到要导入的文件。 2.双击鼠标左键或者单击打开按钮,所需要的文件就被导入了。 ●数据的筛选 自动筛选: 1.选中要筛选的数据区域 2.使用菜单栏中的“数据—筛选—自动筛选”,这时每列的第一个单元格的右边都会出现 一个下拉箭头,我们就可以通过下拉菜单中的选择实现筛选。 3.如果选择了下拉菜单中的“自定义”,就会弹出一个“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 在对话框中可自己选择筛选条件,然后点击确定按钮。 高级筛选: 1. 将要筛选数据区域的列标题复制粘贴在空白区域,并在他们对应下的单元格中输入所要

统计学原理实验报告1

附件1 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学号学生姓名辅导教师 系别经济学系实验室名称信息化综合实验室实验时间2010-12-23 1.实验名称 EXCEL的基本统计功能 2. 实验目的 1、能熟练地运用Excel进行数据筛选、排序。 2、熟练掌握统计资料分组的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统计表的设计和统计图的绘制。 3、能熟练地运用Excel创建统计表和统计图。 3. 实验内容 “数据”—“筛选”,满足单方面要求时,选择自动筛选,满足多方面要求时,选择高级筛选。 8名学生的成绩 姓名统计数学英语经济学 a 83 72 66 71 b 54 88 8484 c 75 58 76 90 d 75 96 81 83 e 69 68 84 86 f 81 60 86 64 g 87 76 92 77 h 91 75 95 94 要求: (1)找出数学成绩等于88分的学生 (2)经济学成绩最低的两名学生 (3)四门课程都高于70分的学生 4. 实验原理 原理:单击数据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单元格 (1)选取“数据”菜单中的“排序”命令 (2)选择主要关键字 (3)指定“升序”或“降序”

5. 实验过程及步骤 1.在excel表中粘贴出8名学生的成绩 2.选中“数学”栏,点击“数据-筛选-自动筛选-数学-88 3.选中“经济学”栏,点击“数据-筛选-自动筛选-经济学-小于或等于71” 4.选中“统计、数学、英语、经济学”栏,点击“数据-筛选-自动筛选-统计-大于70, 数学-大于70,英语-大于70,经济学-大于70” 6.实验结论及心得 通过实验操作,了解了excel表格在统计中的强大功能,这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充分说明了excel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和使用的软件。 我院任课教师有实验课的均要求有实验报告,每个实验项目要求有一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按照格式书写完毕后,经辅导实验的教师批改后按照实验室收集存档。

统计学实验报告7.统计指数分析.docx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统计学学号 11学生姓名辅导教师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实验室名称实验时间 1.实验名称 统计指数分析 2.实验目的 掌握各项指数的计算及因素分析法的运用。 在 Excel 中完成各项指数及有关数值的计算,主要用到的是公式和公式复制 3.实验内容 甲乙丙三种商品基期和报告期各项数据如下: 价格(元) P销量 q 商品计量单位 基期 p0报告期 p1基期 q0报告期 q1 甲个302810001200 乙双202120001600 丙公斤232515001500 合计 1)计算三种商品的个体销售量指数和个体价格指数。 2)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总指数。 3)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 4)分析销售量变动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的绝对额。(这一问分析要手写完成) 4.实验原理 在 Excel 中实现综合指数及其相关数值的计算,主要用到的是公式和公式的复制功 能 5.实验过程及步骤 (1)在工作表中输入已知数据的名称和数值(包括商品名称,计量单位,基期价格,报告 期价格,基期销售量和报告期销售量) (2)计算综合指标的各个综合总量在单元格G4中输入公式“ =C4*E4”,在H4中输入“=D4*F4”, 在 I4 中输入“ =C4*F4”, 在 J4 中输入“ =D4*E4”, 公式复制 在 A7 中输入合计,在单元格中输入“=SuM(G4:G6),再将单元格 G7的公式向右复制到 J7 (3)分别计算各个综合指标及其分子分母之差额 在单元格 A10 中输入“销售额总额指数” ,在单元格 F10 中输入公式“ =H7/G7*100” , 在单元格 H10 中输入公式” =H7-G7”

统计学实验报告

实验1:数据整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Excel中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 2)学会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组,能以此方式独立完成相关作业 二、实验时间及地点 试验时间:2014年9月23日实验地点:计算机房 三、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 (一)问题与数据 某百货公司连续40天的商品销售额如下(单位:万元): 41 25 29 47 38 34 30 38 43 40 46 36 45 37 37 36 45 43 33 44 35 28 46 34 30 37 44 26 38 44 42 36 37 37 49 39 42 32 36 35 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 (二)实验内容:使用FREQUENCY函数绘制频数分布表(图) (三)实验步骤: 1.在A1输入:某百货公司连续40天的商品销售额如下。选中A1:D1选 择合并单元格。 2.在单元区域A2:D11中输入原始数据。 3.并计算原始数据的最大值(在单元格B12中)与最小值(在单元格D12 中)。 4.根据Sturges经验公式计算经验组距(在单元格B13)和(经验数据D13 中)。 5.根据步骤3的计算结果,计算并确定各组上限、下限(在单元区域E2: F7). 步骤1~5如图所示:

6.绘制频数分布表框架,如图所示: 7.计算各组频数: 1)选定i7:i12作为存放计算结果的区域。 2)从“插入”菜单中选择“函数”项。 3)在弹出的“插入函数”对话框中选择“统计”函数FREQUENCY。 步骤(1)~(3)如图所示:

4)单击“插入函数”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弹出 “FREQUENCY”对话框。 5)确定FREQUENCY函数的两个参数的值。其中: Data-array:原始数据或其所在单元格区域(A2:D11) Bins-array:分组各组的上限值或其所在的单元格区域 (F2:F7). 步骤(4)~(5)如图所示: 6)按Shift+Ctrl+Enter组合键,如图所示 7)用公式:频数密度=频数/组距选定G7输入=i7:i12/4按 Shift+Ctrl+Enter组合键 频率=频数/总数 如图所示:

实验报告1

广西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实验报告2016年3月29日

随机数代码: public class RandomNumb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min=99; int max=0; int temp; int count=0; for(int i=0;i<100;i++){ temp=(int)(Math.random()*100); //System.out.println(temp); if(temp>50){ count++; } if(min>temp){ min=temp; } if(max

int m7=0;//五毛 int m8=0;//一毛 double t; Scanner in=new Scanner(System.in); DecimalFormat m=new DecimalFormat("#.0");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金额:(金额限定到毛例如198.6,只计算到小数点后一位)"); double money=in.nextDouble(); System.out.println(money); t=money+0.006; m1=(int) (t/100); if(m1!=0){ t= (t-m1*100);System.out.println("需要一百元"+m1+"张!"); } System.out.println("金额是:"+t); m2=(int) (t/50); if(m2!=0){ t= (t-m2*50);System.out.println("需要五十元"+m2+"张!"); } System.out.println("金额是:"+t); m3=(int) (t/20); if(m3!=0){ t= (t-m3*20);System.out.println("需要二十元"+m3+"张!"); } System.out.println("金额是:"+t); m4=(int) (t/10); if(m4!=0){ t= (t-m4*10);System.out.println("需要十元"+m4+"张!"); } System.out.println("金额是:"+t); m5=(int) (t/5); if(m5!=0){ t= (t-m5*5);System.out.println("需要五元"+m5+"张!"); } System.out.println("金额是:"+t); m6=(int) (t/1); if(m6!=0){ t= (t-m6*1);System.out.println("需要一元"+m6+"张!"); }

ArcGIS空间大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材料

实验四空间数据处理 实验容: 掌握空间数据的处理(融合、拼接、剪切、交叉、合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领会其用途。掌握地图投影变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ArcGIS中投影的应用及投影变换的方法和技术,并了解地图投影及其变换在实际中的应用。 实现方法: (一)空间数据处理 打开ArcMap,在菜单栏中选择“地理处理->环境”,打开环境变量对话框。在环境变量对话框中的常规设置选项中,设定“临时工作空间”为“D:\04实验四\04实验四\Exec4”,如图1所示。 图1 第1步裁剪实体 在ArcMap中,添加数据“县界.shp”、“clip.shp”(Clip中有四个实体),添加完后如图2所示。

图2 ●开始编辑,激活Clip图层,选中Clip图层中的一个实体,如图3所示。 图3 ●点击工具栏上按钮,打开ArcToolBox,选择“分析工具->提取->裁剪”, 如图4所示,弹出裁剪对话框,指定输入的实体为“县界”,剪切的实体为“Clip”(必须为多边形实体),并指定输出实体类路径及名称为“县界_Clip1”,如图5所示。裁剪完成后弹出如图6所示的对话框。

图4 图5

图6 ●依次选中Clip主题中其他三个实体,重复以上操作步骤,完成操作后得到四 个图层——“县界_Clip1”,“县界_Clip2”,“县界_Clip3”,“县界_Clip4”,如图7所示。完成操作后,保存编辑。 图7 第2步拼接图层 ●在ArcMap中新建一个地图文档,加载在上一步操作中得到的4个图层,如 图8所示。

图8 ●在工具箱中选择“数据管理工具->常规->追加”,设置输入实体和输出实体,拼 接效果如图9所示。 图9 ●右键点击图层“县界_Clip1”,在出现的右键菜单中执行“数据->导出数据”,弹 出导出数据对话框,将输出的图层命名为“YONK.shp”,如图10所示。

统计学实验报告【最新】

统计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主题:大学生专业与实习工作的关系 二、实验背景: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生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群体,高校毕业人数日益增加,社会、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日益紧张,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企业需求的职业,而这种职业与自己在校所学专业根本“无关”或相去甚远,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非常严重。专业对口是个广义的概念,就是说你所学的专业与你所作的工作相关,比如你专业是会计,工作后你到了一个企业做会计,或者到银行做柜员,这都是与经济相关的,这就是对口。如果你学机械设计,但工作后却做了统计员,业务员等于你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这就叫专业不对口。专业不对口导致毕业生所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所以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实验目的: 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研究此问题有这几点目的:①了解当代大学生实习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的情况,当代大学生对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的态度。②分析大学生就业结构和

专业对口问题,了解当今大学生专业对口情况,为以后大学生选择专业、选择工作岗位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借鉴。③寻找导致专业不对口的原因,以减少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实验要求:就相关问题收集一定数量的数据,用EXCEL进行如下 分析:1进行数据筛选、排序、分组;2、制作饼图并进行简要解释;3、制作频数分布图,直方图等并进行简要解释。 五、实验设备及材料:计算机,手机,EXCEL软件,WORD软件。 六、实验过程: (一)制作并发放调查问卷。 (二)收回并统计原始数据:收回了102名大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三)筛选与实验相关问题: 1.您的性别( ): A. 男B.女

统计学实验报告一

《统计学》实验报告(一) 姓名:专业:学号: 日期:2012 年4 月6 日上机地点:实验中心606 EXCEL里的实现实验项目一描述性统计、区间估计在一、实验目的菜单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掌握利用1EXCEL进行描述性统计;2、掌握利用EXCEL进行区间估计。、掌握利用EXCEL3二、实验要求EXCEL环境与数据预处理的操作;1、集中趋势描述、离散程度描述、数据分组处理;包括统计图表的绘制;2、描述性统计,分布形状描述。、区间估计,包括总体均值、总体比例、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计算。3三、实验内容(一)分类数据的描述性统计.XLS实验数据:餐厅服务质量和价位评价、条形图、饼图、帕累托图顾客服务质量评价的频数表(按性别分) (二)数值性数据的描述性统计.XLS实验数据:城乡居民储蓄数据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居民的储蓄存款也在日益增加,数据是自1990年~2006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额,储蓄存款包括定期和活期(单位:元)。利用EXCEL,对数据作如下分析: 1、城乡居民人民币活期存款的众数、中位数和均值是多少 2、城乡居民人民币定期存款的方差和标准差是多少 3、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相比,哪种数据的变动性更大 (三)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1、成绩分析。实验数据:期末成绩.XLS 假设学生的各门期末考试成绩均服从正态分布,选定一门课程,并给出该门课程平均成绩的置信水平为95%的区间估计。 2、顾客满意度分析。 某超市为了了解顾客对其服务的满意度,随机抽取了其会员中的50个样品进行电话调查,如果有38个顾客对此超市的服务表示满意,试求对该超市服务满意的顾客比例的95%置信区间。 四、实验结果 (一) 1, 顾客服务质量评价的频数表(按性别分) Female Male 49Good35 9852Very Good 45Excellent21 条形图2,

实验报告1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实验报告 ZHUHAI CAMPAU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一、实验内容 定义一个包含学生信息(学号,姓名,成绩)的的顺序表和链表,使其具有如下功能: (1) 根据指定学生个数,逐个输入学生信息; (2) 逐个显示学生表中所有学生的相关信息; (3) 根据姓名进行查找,返回此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4) 根据指定的位置可返回相应的学生信息(学号,姓名,成绩); (5) 给定一个学生信息,插入到表中指定的位置; (6) 删除指定位置的学生记录; (7) 统计表中学生个数。 二、实验要求: (1) 程序要添加适当的注释,程序的书写要采用缩进格式。 (2) 程序要具在一定的健壮性,即当输入数据非法时,程序也能适当地做出反应,如插入删除时指定的位置不对等等。 (3) 程序要做到界面友好,在程序运行时用户可以根据相应的提示信息进行操作。 (4) 根据实验报告模板详细书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给出链表根据姓名进行查找的算法和插入算法的流程图。 (5) 上传源程序和实验报告到教师机的相应班级所在文件夹。顺序表的源程序保存为SqList.cpp,链表的源程序保存为LinkList.cpp,实验报告命名为:实验报告1.doc。源程序和实验报告压缩为一个文件(如果定义了头文件则一起压缩),按以下方式命名:15数字媒体技术X班——学号——姓名.rar,如15数字媒体技术X班070814101薛力.rar。 二、程序实现(内容、步骤、程序)

顺序表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OVERFLOW -2 typedef int Status; typedef struct { char no[8]; char name[10]; int price; }Stud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