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合集下载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BCG 是减毒活疫苗, 但理论上仍有一定致病力, TUR- BT 术 后膀胱有开放创面未愈合或有肉眼血 尿等情况下, 不能进行 BCG 膀胱灌注。国外 Meta 分析提示 BCG 导致的膀胱炎发生率明显要 高 于 MMC(OR 1.81, 95%CI 1.48~2.23,P <0.001) ,即为 后者 1. 81 倍[15]; 国内 Meta 分析 提示 BCG 组 OR=4.52,95 %CI (1.11 , 18.36) 在 1 的右侧,具有统 计学意义(P =0.03<0.05) ,表 示 BCG 组 膀胱炎 发生 率是 MMC 的 4. 52 倍,即 BCG 组 肿瘤治疗 毒性(膀胱炎发生 率) 明显高于 MMC 组[16]。此外, BCG 膀胱灌注的副作用还包括膀 胱刺激 症状和全身流 感样症状 , 以及少见 的副作用 如结核败血 症 、前 列腺 炎 、附 睾 炎 、肝 炎 等 [20]。
2008 年 3 月 第3卷 第6期
中 国医 疗前 沿 C 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
March, 2008 Vol, 3 No.6 3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闫 伟 1,2 朱 刚 1 ( 1 卫生部北京医院泌尿外科, 北京 100730; 2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北京 100730)
作者简介: 闫伟, 卫生部北京医院泌尿外科。 通讯作者: 朱刚,副主来自医师,卫生部北京医院泌尿外科。
示 BCG 组复 发率 是 MMC 的 63% , 即 BCG 组肿 瘤复 发风 险比 MMC 降低 37%[16]。BCG 具有极强的非特异性免疫刺激活性,能够 黏附到膀胱内壁, 诱导膀胱 内壁产生广泛炎症 反应, 活化 NK 细 胞、巨噬细胞、Th1 细胞( type 1 help T cell) 、细胞毒性 T 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等多种免疫细胞并促进这些细胞在肿瘤部 位 聚集, 并产 生包 括白 介素(interleukin, IL),肿瘤 坏死 因 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干扰素(interferon,IFN)等细胞因 子[17、18]。Henrik Suttmann 等人研究发现, 多核中性粒细胞在 BCG 介导的膀胱炎症 反 应中, 对 IL- 8、生 长相关 癌基因 - α 、巨噬细 胞炎 症蛋白 - 1α 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移动抑制因子起着主要诱导趋化作用 [19]。IFN 使细胞毒性 Tl 淋巴细胞和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 伤细胞活化。巨噬 细胞分泌的 TNF- α 也有直接的杀伤作用, 可抑制血管的增生和 肿瘤细胞的增殖。BCG 通过 T 细胞、B 细胞、LAK 细胞、细胞因子 的 相 互 作 用 达 到 杀 伤 肿瘤 的 目 的 。

THP、HCPT和MMC膀胱内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疗效比较

THP、HCPT和MMC膀胱内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疗效比较

Co pa i o f t h r p u i f e t o h e r g y b a d r i s il to m r s n o he t e a e tc e f c f t r e d u s b l d e n tla i n a t r t a u e hr lr s c i n o u e f c a l d e a c r f e r ns r t a e e to fs p r i i lb a d r c n e
a io nd m t mycn C( M C) b a e ns il ton a t r t a u e h a e e to up ri ilbldd rc nc r i M y bldd ri tla i f e r ns r t r lr s c i n ofs e fca a e a e . M e h d :One hun e nd t r y p te s o u e fca a de a c r a t r t a ur t a e e to r to s dr d a hit a int f s p r ii lbld r c n e f e r ns e hr lr s c in we e di d d i o t r e g oup a o l . THP a e ns ilto sus d i h is r p.HCPT n t e vi e nt h e r sr nd m y by bldd ri tla i n wa e n t e fr tg ou i h s c nd gr up a M C n t h r e o o nd M i he t id.A l p te t r o l l a i n s we e f lowe o d up f r3~ 2 o hs.Th e u r nta 4 m nt e r c r e nd sde e f c sr t r bs r e . Re u t i f e t a e we e o e v d s ls:Al p te s we e f lo d up 2 nt . Th u l a int r o l we 4 mo hs e t mor r c r nt e ur e

不同药物在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中的效果比较

不同药物在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中的效果比较
t r e a t me n t w i t h s u p e r f i c i a l b l a d d e r c a n c e r . Me ho t d s F r o m J a n u a r y 2 0 0 9 t o J nu a a r y 2 0 1 1 ,6 8 c a s e s o f s u p e r i f c i l a b l a d d e r c a n c e r
况 。结果 r H P组 6 、 1 2个月复发率分别 为5 . 9 %和 8 . 8 % 明显低 于 M MC组的 2 3 . 5 %和 3 2 . 4 %( P< 0 . 0 5 ) , 两组 3个月
复发 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两组膀胱 刺激症状 、 血尿 、 血象异常 、 肝功损 害和 肾功损 害发生 率比较 , 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结论 T H P与 MMC均为术后 浅表性膀胱癌进行 膀胱灌 注治疗的有效药物 , 不 良反应 少 , 而由
p a t i e n t s a f t e r t r a n s u r e t h r l a r e s e c t i o n w e r e c l a s s i i f e d i n t o THP g r o u p a n d MMC g r o u p,wh i c h e a c h g r o u p w i t h 3 4 e a s e s ,t h e t u mo r ec r u r r e n t a n d s a f e t y b e t we e n t h e t w o g r o u p s we r e c o mp a r e d . Re s u l t s T h e r e c u r r e n t r a t e a t 6,1 2 mo n t h s w e r e 5 . 9 % a n d 8 . 8 % ,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护理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护理

VZ_医"理$与&'201(年第30卷第22期Vol. 30,No. 22,Nov 2017 J M e d T h e o r &P r a c !!3417的时间"-预案管理强调预先准备,要求医护人员要预先准备 设备、物品,保证应 态能够紧张有序,新.重室内要长期准备必需的 ,如吸 、氧气、气管插管、急救药物,分 射台预热,温箱准备,避免新生出息时因为准备不足、复苏不 导致遗甚 失败。

进人 序 ,现场要有多位熟练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立即确定医师,下达指令,分工协作,迅速 复苏工作,争取最[2]。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抢救后患儿心率仍低于#0次/m m,可注射肾上腺素,有代 中 ,可静脉滴注钠葡萄糖,必要 使用牙签钝端刺人中, 涌 ,有感染风险可给予 素和止血药物预防 与颅内出血。

综上所述,本文中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复苏后5m i m A p-g a 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表明预案管理在新 息抢救护理中的应用效理想,能够提高复苏成功率和复苏后5m in A p g a r评分,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与 。

参考文献[]张凤舞.#5例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与护理12现代诊断与治 疗,2013,24(3):714-715.[2]何红梅,袁代莉,何学素.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与护理12西部医学,2010,8(22) 1544-1545.[]谈菊华.重度窒息新生儿复苏的临床护理体会1例12临床医 药文献杂志,2014,12%) :2229-2232.[]郑维英,林桂英.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护理措施12护理实 践与研究,2010,7 %)4142.收稿日期2017-03-30(编辑落落)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护理廖金芳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528000摘要 探析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护理选择。

选取本院收治的42例浅表性膀胱癌 象,给予 注 ,同时以 法 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理;观察组21例,采用优 理。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灌注治疗进展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灌注治疗进展
的随访才能明确其疗效,而目前这些药物无论
0倍,而排出较慢,
能在肿瘤细胞中保持高浓度,减少每次灌注保 留时间,并且其能选择性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 对正常组织的毒性。Kobayashi(4l等将NMIB C患 者分成三组,进行THP(30mg/30m1)灌注,分
别保留30min、1h和2h,发现三组间THP在肿
维持灌注相比诱导灌注能够再减少l 4%的肿瘤 复发率【12】。Shelleytl4】的研究则对比了MMC与

CG治疗中级别和高级别Ta/T l肿瘤方面的疗
C G才能显示
已足够,无需维持灌注I…,而中危和高危患者则 须维持灌注化疗。维持灌注化疗通常为每周1
次,持续4~8周,而后每月1次,持续6~1 2个 月,但维持治疗究竟应持续多长时间、频率如
肿瘤发展,即肿瘤出现进展…。欧洲泌尿外科学 会(EAU)将NMIBC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 组,其中低危复发和进展几率分别为37%与0%; 中危45%与1.8%;高危54%与l 5%,Tis即属于 高危一组13】。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
(E O R T C)则制定了一个更为精细的评分系统,
30ml水中,保持2h。由于该药效果较差且副作用 大,现已少用。
40mL水中,灌注保留时间2h。 1.4NMIB C各种新型化疗药物灌注治疗 随着
研究的进展,各种新的灌注化疗药物不断涌现, 吉西他滨(gemcitabine)是一种新型的脱氧胞苷类 似物,是一种药物前体,在细胞内转变成磷酸化 代谢物后发挥细胞毒作用,一项Ⅱ期临床研究
显示,在B C G治疗失败并拒绝行膀胱切除术的
通过T U R术后6周的B C G诱导灌注可以降 低肿瘤复发率20%~65%,平均40%【1 3l,而BCG
显降低。最近Gee等1”1的研究发现在B CG灌注 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无瘤 生存率。Pan等【20】的研究也显示在灌注治疗时加

膀胱癌患者术后行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的疗效分析

膀胱癌患者术后行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的疗效分析

膀胱癌患者术后行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评价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

方法将42例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分为A,B组,A组24例,B组18例。

分别使用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进行预防灌注,全部患者均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直至1~2年,并做随访和疗效比较。

结果A,B两组生存率均为100%;A组复发率为25%(6/24),B组复发率为27. 8%(5/18),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A组和B组用药后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尿道狭窄发生率、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均可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机率,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疗效满意,副作用较轻,耐受性良好。

关键词:膀胱癌;吡柔比星;吉西他滨;膀胱灌注膀胱癌为泌尿系统中常见肿瘤,近年来,我国膀胱癌患者也呈逐年增加趋势,且以非肌层浸润性膀肌为主,占70%~80%。

目前,主要采用经尿道膀肌肿瘤电切术治疗,但术后仍存在较高复发率,因此,术后辅以化疗预防术后复发。

临床大多采用膀肌灌注化疗药物来预防术后肿瘤复发,吉西他滨和吡柔比星为临床常用化疗药物,但对于选择何种化疗药物实施膀肌灌注化疗显得十分关键[1]。

本研究中,我们比较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治疗术后膀肌癌对其生存期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同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化疗药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2例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膀胱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术前均行盆腔CT示膀胱占位、膀胱肿瘤未侵及膀胱外、盆腔淋巴结未见肿大,男23例,女19例,年龄35~80岁。

病程1周~2年。

初发膀胱癌31例,复发膀胱癌11例,多发肿瘤10例,单发肿瘤32例。

病理分级按世界卫生组织(WHO)2004年标准确定,低级别20例,高级别22例。

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术后早期灌注化疗临床预后的系统评估

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术后早期灌注化疗临床预后的系统评估

P u b Me d 、 E MB A S E时 间从 建库至 2 0 1 2年 4月 , 收集浅 表性膀 胱癌经 尿道术 后早期
灌 注化疗 的随机对 照试验 。由 2名研究 者按照纳入 排除标准 筛选文献 , 评价 质量并应 用 R e v Ma n 5 . 0进行 Me t a 分
L I Ta o,YANG L i ,MI NG Xi ng,W ANG Zh i - pi ng
(I n s t i t u t e 0 厂U r o l o g y ,L a n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S e c o n d H o s p i t a l ,G a n s u Ne p h r o — U r o l o g i c l a C l i n i c l a C e n t e r ,
析。 结果 经过评 价共纳入 4个 随机 对照研究 , 合计 9 0 9例浅表性 膀胱癌患者 。 M e t a 分析显示 : 术后 灌注可降低肿
瘤 复发率 ( 比值 比 0 . 4 6 ,9 5 %可信 区间 0 . 2 2 ~ 0 . 9 9 , P = O . 0 5 ) ; 而在 改善肿瘤 进展 及降低 死亡 方面无 此效 应 ( 比值 比 0 . 5 9 , 9 5 %可信 区间 0 . 2 0 1 . 7 2 , P = 0 . 3 4 ) 。结论 浅表性膀 胱癌经尿 道术后早期行 化疗药物灌 注 , 对降低肿 瘤复发 率 有一定 的作用 。 但不能改 善肿瘤的进展及 降低死亡率 , 化疗药物 的副作用对患者 的生 活质量会产生不 良影响 。 [ 关键词 ] 浅表 性膀胱癌 ; 化 疗 ;临床 预后 ;随机对 照试验 ;Me t a分析 [ 中图分 类号 ] R 7 3 7 . 1 [ 文献 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1 4 4 . 2 0 1 3 . 0 3 . 0 0 8

吡柔比星与卡介苗交替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

吡柔比星与卡介苗交替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

临床军医杂志(C li n J M ed O ffic)2009年12月第37卷第6期吡柔比星与卡介苗交替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宋光庆1,罗俊卿1,宋小军2 (1 武警湖南总队医院;2 武警湖南总队卫生处,湖南 长沙 410006)摘要:目的 观察吡柔比星(THP )与卡介苗(BCG)交替灌注的化学免疫疗法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

方法 将128例行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 组行TH P 与BCG 交替灌注(48例)、 组行THP 灌注(40例)、!组行BCG 灌注(40例),随访5年,比较三组肿瘤复发率。

结果 随访18月~5年,平均4.2年,三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8.3%(4/48)、17.5%(7/40)和20%(8/40),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组复发率低于 、!组(P <0.05)。

结论 吡柔比星与卡介苗交替灌注的化学免疫疗法明显降低了浅表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率,优于单用化疗药物或免疫制剂。

关键词:浅表性膀胱癌;吡柔比星;卡介苗;膀胱灌注中图分类号:R 737 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3826(2009)06 0988 02Curative Effect O bservation of P reventing B ladder Carcinom a Recid ivation after Operati on by P erfusing P irarubicin and Bacille Ca lm ette Guerin in TurnSong G uang q i ng 1,Luo Jun qing 1,Song X iao j un 2 (1.H unan P rov i nc i a l Co rps H osp ita,l Chi nese People ∀s A r m ed P o liceFo rces ;2.D epart m ent o f Epidem i o log y ,Hunan Prov i nc i a l Corps ,Chinese P eop le ∀s A r m ed Po lice Fo rces ,Changsha 410006,Chi na)Abstract :O b jective T o observe the e ffec t of prev enting b l adde r ca rc i no m a re cidivati on a fter surg i ca l operation by pe rf us i ng p ira rub ic i n and bacille cal m ette guerin i n turn .M e thod s A to ta l o f 128patients w ith b ladde r carc i no m a a fter TUR B tw ere d i v ided in to t hree groups at rando m,.i e .G roup A (per f usi ng p i rarub i c i n and bac ille ca l m e tte gue ri n i n turn),G roup B (pe rf using p irarub i ci n)and G roup C (perf us i ng bac ill e ca l m e tte gue ri n).T he ir re lapse ra tes i n five years w ere com pared .R esu lts A fte r 18m on t hs to 5years ∀fo llow up v isit (4.2years i n averag e),it w as founded that t he re l apse rates w ere 8.3%(4/48),17.5%(7/40)and 20%(8/40)respectively i n G roup A,G roup B and G roup C.T he re lapse rate o fG roup A w as l ow er than tha t o fG roup B o r G roup C (P <0.05).Con clusion T he che m o i m muno the rapy o f prev enti ng bladder carc i no m a rec i d i vation by pe rf us i ng p i rarub i c i n and bac ill e ca l m e tte guer i n i n turn is better than che m o t herapeutics o r i m m unotherapy a l one .K ey w ord s :b l adde r neoplas m;p ira rub icin ;bac ille ca l m ette gueri n ;bladder irri g ati on 膀胱癌在泌尿系肿瘤中发病率排第一位,对于浅表性膀胱癌,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 on of bladder tu m or ,TUR Bt),但术后复发率高,因此,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膀胱灌注药物对预防其复发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 浅表性膀胱癌;治疗 膀胱肿瘤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欧美一些国家,膀胱肿瘤的发病率也很高,在泌尿生殖系统中仅次于前列腺癌而居第二位。2004年美国约有60240例新诊断的膀胱肿瘤病例,而浅表性膀胱癌约占新诊断病例的70%[1]。浅表性膀胱癌主要组织学类型为移行细胞癌,其他类型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均较少见。浅表性膀胱癌处理方法有:经尿道手术、激光手术、膀胱内灌注治疗、基因治疗、肿瘤疫苗等,应根据浅表性膀胱癌分期和预后因素来选择。浅表性膀胱癌基本治疗目标包括:去除存在的病灶、防止肿瘤复发和防止肿瘤复发后的进展。现将近年来浅表性膀胱癌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经尿道切除术(TUR)

TUR是治疗表浅性膀胱癌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适用于细胞分化好、直径小于2cm的Ta期和T1期肿瘤。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所需时间短、不会造成腹壁种植、反复手术也不增加难度,患者的痛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苦小、恢复快,保留了膀胱等优点,易为医生和患者接受。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并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基础上,经尿道切除术可以获得与膀胱部分切除术相同的肿瘤术后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但若仅单一采用TUR治疗,术后3~5年内复发率为50%~70%[2]。

对于Tis: TUR不能彻底切除肿瘤。早期膀胱切除具有很好的肿瘤特异生存。Huguet等[3]学者报道,在22例原位癌病例中,膀胱切除术5年特异性生存率达到80%,但会有40%-50%的过度治疗率[4]。因此在诊断原位癌后先行保守治疗还是早期膀胱切除术尚无统一意见。由于卡介苗(BCG)治疗失败的膀胱原位癌进展为肌肉浸润性癌是明显的,且与治疗失败的疗程数相关[5]。所以,膀胱根治术+尿流改道是BCG抵抗膀胱原位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手术时机尚缺乏可靠证据。

经尿道手术并发症少,主要是膀胱穿孔。注意控制膀胱灌注量,一般为80ml~150ml,实际上以膀胱粘膜皱褶刚好消失为止。并注意预防闭孔神经反射,以减少膀胱穿孔发生。其他并发症如切除不完全、损伤膀胱颈、尿道。在与输尿管相近处手术宜电切不电凝,避免损伤输尿管口。后期并发症为膀胱挛缩、出血。

浅表性膀胱肿瘤经尿道切除术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病变情况、术者熟练程度、医院医疗条件选择,目前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术(TURBT)、经尿道电汽化术(TVBT)以及经尿道膀胱电切加电汽化术(TURBT+TVBT)。 2 激光手术

激光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可用凝固,也可用汽化。主要治疗直经小于2cm比较表浅和局限的肿瘤[6]。目前应用于表浅性膀胱癌治疗的激光主要有Nd:YAG钕和Ho:YAG钬。

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相比,激光手术的主要优点在于:(1)组织穿透深度小于0.5mm,无电切时的闭孔神经反射,避免了膀胱穿孔等损伤。(2)由于钬激光纤维柔软、纤细,配合膀胱镜上转向器的控制或使用软性内窥镜处理膀胱肿瘤几无盲区,适应证扩大。(3)无出血,视野清晰,切除肿瘤准确,邻近组织损伤轻微,术后创面愈合快,留置导尿管时间短,手术甚至可以在门诊完成。(4)无碳化组织脱落过程,术后出血极少,一般2~3天后即无明显肉眼血尿(5)在切割汽化肿瘤的同时,可以封闭肿瘤蒂部周围的淋巴管、血管,从而减少或避免癌细胞的扩散;同时破坏脱落的癌细胞,并将创面周围的癌细胞完全破坏,同时避免了种植和转移。(6)年老体弱、有凝血机制障碍、安装心脏起博器的患者也可耐受该手术。这些优点使钬激光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3 膀胱内灌注治疗 3.1 免疫治疗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1976年Morales等首先报告应用BCG治疗膀胱癌,使其死亡率和复发率明显下降,开创了BCG治疗膀胱癌的新纪元。此后BCG成为浅表性膀胱癌免疫治疗和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BCG灌注免疫治疗不仅可以预防复发,而且可以防止某些肿瘤发展为肌层浸润,但BCG有较大的毒性。BCG是高危肿瘤的首选药物。虽然BCG经膀胱内灌注具有抗肿瘤和预防复发的疗效,但怎样正确应用并没有合适的标准。一般认为第一疗程剂量要充足,复发病例常需要几个疗程的治疗,其次是维持治疗问题,维持治疗对预防复发是否有效仍有一定的分岐。但BCG的应用有效延缓了表浅性膀胱癌TUR术后复发及进展,并显示了在防止复发上优于其他膀胱内化疗药物的特点[7]。尽管BCG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疗效,但仍有约30%的患者对BCG无反应,而且在有反应的患者中,有约30%会复发和进展,提示有必要进一步改良浅表性膀胱癌的辅助治疗。除了卡介苗还有很多非人源性的细茵,动物细胞提取物进入临床前或临床试验,包括钥孔戚血蓝素(keyhole limpet hemocyamin)、深红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Rubratin)、短小棒状杆茵(Corynebacterium parvum)、草分枝杆菌细胞壁(My-cobacterial cell wall)等。 3.2 腔内化学治疗 辅助灌注化疗是必须的,但关于使用的化疗药物以及方案尚未达到共识。灌注化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肿瘤复发以及防止进展,其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肿瘤复发。灌注化疗可以预防复发,但不能防止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进展,而且伴有轻度的副作用。

膀胱内术后灌注联合化疗药物对于浅表性膀胱癌,可减少肿瘤复发的机会及降低手术切除过程中癌细胞种植的可能性[8~9]。化学药物 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范围小于免疫治疗,通常是当BCG治疗无效的,选择使用丝裂霉素C、阿霉素、吡柔比量等。吉西他滨(gemcitabine)在Ⅱ期临床试验中被认为对BCG治疗无效的膀胱癌有较好疗效[10]Bartoletti等[11]用gemcitabine腔内化疗对116例中高危SBC患者多中心Ⅱ期临床评价表明,应用gemcitabine 200mg/50ml每周一次连续6W,少数患者出现副作用,如尿急、头昏、低热、下腹疼痛或嗅觉异常。TUR术后随访1年,短期腔内化疗81.3%无肿瘤复发,其中75.0%(18/2。4)为中危和43.7%(7/16)为高危的BCG腔内灌注抵抗者。

目前所关注的是如何增加灌注药物的作用效果,减低药物局限和全身的毒副作用。在没有更好的药物进入临床运用之前,调整药物剂量、更好的药物协同配伍组合,成为研究之重点。 4 其 他 4.1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中作用复杂,从免疫细胞激活到直接对肿瘤的毒性作用,均有细胞因子的参与。应用于浅表性膀胱癌临床研究的细胞因子有IFNα、IL2、IL12、IL18和转化生长因子等。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其中IFNα2b相关临床试验结果最多。IFNα2b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增加NK细胞的溶解潜能并增加MHC类分子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有较强的肿瘤杀伤作用。Papatsons AG等[12]在52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单用IFNα2b腔内灌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随访21个月肿瘤复发为28.3%,复发间隔时间为17.4月,和盐酸米托蒽醌相比无明显差别,而且副作用小,病人的耐受性好。当然,使用细胞因子治疗也有缺陷,即经细菌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缺乏翻译后修饰,会导致其内不稳定性增强及清除率升高,从而导致治疗效能下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只能增加使用剂量和反复给药,但这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由于BCG治疗明显优于细胞因子的治疗,因此细胞因子多被用来和BCG合用,以减少BCG治疗的并发症,改善其治疗的效率。联合BCG与细胞因子治疗应该有很好的前景。 4.2 基因治疗 对膀胱癌的研究陆续出现了很多的染色体的损伤,包括9p、9q、11p、13q和17p等,这些片断的损伤经常会导致某些致癌基因的激活,扩增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表达下降。和膀胱癌有关的抑癌基因包括P53、RB、P16等。这些基因都成为膀胱肿瘤基因治疗的靶点。其中p53的作用尤为重要,P53和膀胱癌的复发演进和肿瘤细胞的耐药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但膀胱癌的基因治疗尚在起始阶段。 4.3 肿瘤疫苗 膀胱肿瘤有很多种抗原:膀胱肿瘤抗原,(Bladder tumer antigen,BTA)、细胞核基质蛋白(Nuclear matrin Protein,NMP22)、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细胞粘附分了(Eadherins)、癌症—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g)、突变的P53抗原等,这些抗原在膀胱癌生物治疗中都是有效的,其中癌症—睾丸抗原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而在睾丸,卵巢和胎盘除外的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它包括很多蛋白:MAGE、BAGE和GAGE家族以及SSX2、SCP1、LAGE|1和NYESO1等,这是目前鉴定的肿瘤抗原中最多的一类,它们在膀胱癌细胞表面都有表达。 4.4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寻找分子靶标,筛选合适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如BcL2和生存素的高表达与化疗耐药有关,RNAi能下调膀胱癌细胞内BcL2和生存素的表达,或能成为逆转化疗抗药性的有效工具[13,14],亦有利用SiRNA阻抑膀胱癌细胞内PLK1、Id1和EphB4的表达,或应用shRNAs靶向hTERT干扰膀胱癌T24细胞,均能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15~18]。 4.5 光动力学疗法 光动力学疗法是一种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易感性的有效方法,它利用光敏剂选择性地在肿瘤等增殖活跃部位聚集、滞留的特性,在相应波长的光照下产生光化学反应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组织损伤轻微,尤适于原位癌的辅助治疗[19]。 4.6 加热疗法 用导管插入膀胱灌注预热45℃的生理盐水,利用肿瘤组织受热力和水压的双重作用,使部分癌细胞消灭,本法配合手术切除或化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