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时作业23: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时作业23: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时作业23: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

1.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2. 比较阅读陶渊明的下面二首诗,完成习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节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1)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都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举出诗句作具体分析。

(2)陶渊明的田园诗,因淡远的风格为人称颂。“淡”指平淡自然;“远”指意境深远,思想深刻。请联系上面的诗歌,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久在樊笼里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B.误落尘网中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C.羁鸟恋旧林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池鱼思故渊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2)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

(3)下面对《归园田居》一诗的鉴赏不正确一项是(____)

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前四句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后四句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比喻什么?诗人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守拙”这个词?

5. 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习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诗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从做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实际上仅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

B.诗句中的“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从而反衬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热爱。C.“暧暧远人村”,是说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暧暧”,意思是模糊不清。

D.“守拙归园田”一句,表现了陶渊明安守本分、清贫乐道的思想。“守拙”的意思是说陶渊明本性朴实,不善于做官。

(2)这首诗在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 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 ①处诗人点明自己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清高孤傲的诗人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去,并宣泄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B. ②处写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写为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式对仗,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C. ③处从远景转到近景,犹如电影的镜头般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D. ④处以写景与同开头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又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收结,全诗向往田园的主旨也得到了升华。

【参考★★答案★★】

1.D

2.(1)厌恶官场、回归自然或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2)“淡”指平淡自然;如内容上描写的是田园风光,平常的农村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在此抱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如形式上,诗中使用的是朴素的语言,直率自然地叙事抒情。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白描的手法,毫无斧凿痕迹。“远”指意境深远,思想深刻。如语言上虽是白描,但经过高度的提炼,含有丰富的形象: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这是一种宁静安谧,怡然自适的境界。作者营造一个淳朴宁静的田园,对抗黑暗污浊的官场,表现出洁身自好的孤傲之情。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1)A (2)C (3)A

4.(1)“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明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对官场极度厌恶。“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意在说明诗人误入官场,深受束缚,因此迫切希望摆脱束缚、回归自然。

(2)“拙”本义是笨,又作谦辞,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之意。“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反对虚伪取巧,要返璞归真。学@#科网

(3)前四句写近景,描写自己的宅院,体现了诗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后四句写远景,描写了一幅更为广阔的田园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谧、淡泊、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5.(1)D

(2)白描。作者用简洁的诗句描绘出了一幅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鸡鸣狗吠的故园乡景图画,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闲适和愉快的心情。(手法答“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并且分析合理,也可得分)

6. C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7课+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一)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jīn)呦呦(yāo)鹿鸣越陌(mài)度阡 B.鼓瑟吹笙(shēng)绕树三匝(zā)暧(āi)暧远人村 C.羁(jī)鸟恋旧林狗吠(fèi)深巷中久在樊(fán)笼中 D.守拙(zuó)归园田周公吐哺(bú)榆柳荫(yìn)后檐 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组是() 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 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 C.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 D.契阔谈讌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 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路漫浩浩漫:广阔无尽的样子 B.枉用相存存:生存 C.守拙归园田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D.契阔谈讌契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5.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田园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阅读《短歌行》,回答问题。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杜康 ..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衣领 C.鼓.瑟吹笙弹奏 D.山不厌.高厌恶 E.周公吐哺 ..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指中途停止吃饭 阅读《归田园居》,回答问题。 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韵:本性、气质 B.方.宅十余亩方:方圆、面积 C.一去.三十年去:离开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7 诗三首

《诗三首》教学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7 诗三首 【教材助读】 1、《古诗十九首》 是末年文人诗的选辑,非一人所作。最早见于的《文选》。 内容大多表现①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②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③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时代风貌。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清代沈德潜:“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 2、萧统与《文选》 萧统,南朝梁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采之欲遗.谁()还.顾望旧乡() 漫浩浩终老 2、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探究案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当堂检测】 1.本诗前两句采用了《诗经》中的手法。 2.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以乐景衬托哀情。 B.第三、四句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 C.第四、五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D.最后两句中“离居”点明“同心者”处境,含蓄写出离居之因。 3.再读《涉江采芙蓉》,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4.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 的意思。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 作者简介 魏武帝——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封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尽快统一全国,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诗风慷慨悲凉。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写诗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不受束缚,独辟蹊径,并继承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曹操主要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后人辑有《曹操集》。 一代归隐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由于其学习的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加之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派,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其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背景回放 1.《涉江采芙蓉》 士子谋前程奔走交流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文选》。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之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流。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相思离别之情 《古诗十九首》主要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离别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2.《短歌行》 曹操任丞相改革官制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全诗; 2.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之欲遗.谁(赠送) 相去. 复几许(距离) 少无适俗韵.(韵律) 羁. 鸟恋旧林(束缚) B .契阔谈.(通“宴”) 悠悠.. 我心(悠闲) 方.宅十余亩(方圆,周围) 榆柳荫. 后檐(遮蔽) C .老大徒.伤悲(徒然,白白地) 对酒当. 歌(对着) 暧暧..远人村(模糊不清的样子) 还顾. 望旧乡(回头看) D .山不厌.高(饱) 绕树三匝. (周,圈) 周公吐哺.(口中所含的食物) 误落尘网.. 中(比喻官场) 答案 C 解析 A .韵:本性、气质。B.悠悠:长久的样子。D.厌:嫌。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采之.欲遗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B.?????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何以. 解忧 C.?????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忍尤而. 攘诟 D.????? 所.思在远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答案 D 解析 D .均是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A.代词,代“芙蓉”/助词,的。B.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忧伤..以终老 ②慷慨..(慨.当以慷.) ③譬如朝露.. ④沉吟..至今 ⑤枉用..相存 ⑥开荒..南野际 ⑦依依..墟里烟 ⑧复得返自然.. A .①④⑥⑦ B.②④⑤⑧ C .①③⑥⑧ D.②③⑤⑦ 答案 C 解析 ②“慷慨”在诗中是“情绪激昂”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大方,不吝惜”的

意思。④“沉吟”在诗中的意思是“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在现代汉语中指“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⑤“枉用”在诗中的意思是“屈驾以来”,在现代汉语中指“白白地用”。⑦“依依”在诗中是“轻柔而缓慢地飘升”,在现代汉语中是“不愿离开”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采之欲遗谁B.乌鹊南飞 C.天下归心D.鼓瑟吹笙 答案 A 解析A.“遗”,赠送;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D.“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5.下列关于修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暗关“夫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含蓄蕴藉,余味隽永。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答案 D 解析“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错误。两句诗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并非比拟的修辞手法。 6.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其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 B.青衿,是对读书人的代称;阡陌,“阡”指南北走向的田间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山水诗的先河,他的诗朴素平淡,清新自然,其诗风对后代影响比较深远。 答案 D 解析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 二、类文阅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安排: 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 三、《短歌行》教案 (一)导入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 (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诗眼是“忧”字。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3)问: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4)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 (1)理解“朝露”这个意象(本体是什么?) 作者把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使用典故,原文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诗人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帖,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第二节

吉林省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同步练习

吉林省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攻坚 (共6题;共20分) 1. (4分)运用所学知识填空。 陶渊明,一名________,著名________诗人,世称“________”,自号“________”。 2. (2分)给加下划线字注音并释义。 涸辙:(________)________ 3. (2分)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 误落尘网中 B . 开荒南野际 C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 . 狗吠深巷中 4.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谄谀(chán)稼穑艰难(sè)譬如(pì)如蚁附膻(shān) B . 子衿(jīn)趾高气扬(zhǐ)堑壕(zhán)绕树三匝(zā) C . 龃龉(jǔ)运筹帷幄(wò)羁鸟(jī)风声鹤唳(lì) D . 谈(yàn)唾手可得(tuò)吐哺(bǔ)叽叽喳喳(chā) 5. (5分)《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遍,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6. (5分)陶渊明的诗中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中的“旧林”“故渊”与陆机的诗中“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以及王赞的诗中“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提到的“故林”“旧林”“故薮”是否相同?为什么?

二、同步阅读 (共1题;共12分) 7. (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 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少无适俗韵韵:本性、气质 B . 方宅十余亩方:方圆、面积 C . 一去三十年去:离开 D . 榆柳荫后檐荫:遮蔽 (2) 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B . 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C . 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 . 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7课

第二单元第七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有学者指出:“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阿克莱特的“最灿烂光辉”之处是(C) A.发明了蒸汽抽水机B.推行标准化生产 C.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D.创制水力织布机 [解析]发明蒸汽抽水机的是英国人塞维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是美国人惠特尼,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近代大工厂制度创立的标志是英国人阿克莱特在德比建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创制水力织布机的是英国人卡特莱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019·威海高一月考)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C) A.资源因素B.劳动力因素 C.市场因素D.资金因素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瓦特是发明家,其发明源于需要。故促使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应该是市场因素。故选C项。 3.“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充分说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A) A.动力问题B.资金问题 C.市场问题D.劳动力问题 [解析]蒸汽机问世之前,工厂的设置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力、风力等。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工厂的设置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解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动力的需求。故选A项。 4.(2019·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敦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表明当时(D)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B.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 C.国家不重视技术改良与发明D.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解析]材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都是工匠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科学理论的产物,说明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结合,故D项正确。 5.(2019·聊城高一月考)下列图片说明了(D)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 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 也许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魏晋就如一股怪异的风早就吹过,却让整个大地保留着对它的惊恐和记忆。 不可否认,那是一方灵性的空间。没有虚伪,没有名利,没有言不由衷,没有虚与委蛇,有的只是飘逸的人格操守与风流的处世态度,无所羁绊而又真诚自然。 魏晋没有“寿阳公主嫁时妆”,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魏晋只有一抹斜阳、一朵流云、一江春水和一群超逸的风流人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那一方天地养育了那一批坦诚潇洒的风流人物。 你可以陪伴嵇康在火炉边打铁,听着他高深的说教,对不远千里来拜访自己的人报以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不慕名利的质朴中透着至真至纯,他会使你认识到,教养就是心胸宽广,不为世俗所绊。 你可以到广武山下倾听那回荡在天际的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面对那楚汉相争的旧迹,你会感受到教养就是让心灵释放,去体验真实自然。 你可以去学阮籍,驾一小车,没有方向地驰向远方,在天边留下自己的影子,你会明白教养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与痛,能给自己一种放松。 你可以骑驴上东平,体验一下那种被李白称颂的“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你会领悟教养就是在潇洒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魏晋时人用飘逸阐释了我心中的教养,教养不是虚伪做作,而是真诚坦直;教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光明磊落;教养不是恣意放任,而是自由洒脱;教养就是静静地生活,淡淡地思考,轻松地驾驭心灵,直到智慧的高地,而永存是一种理性的美丽。 如果选择,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作者连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画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驰骋矫蹂造作迸(bèng)发谙(yīn)习 B、羁拌刚愎自用哺(pǔ)育稗(bài)官 C、狭隘忧心忡忡粗糙(cāo)鞭笞(chī) D、商贾相形见拙瞠(chēn)目裨(bì)益 第2题【单选题】 将下列诗句按作者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⑤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⑧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A、②⑨③/①⑤⑩/④/⑥/⑦ B、②⑨/⑤⑥/①⑩/③⑦/④/⑧ C、①⑤/②⑨/⑦⑩/③/④/⑥/⑧ D、②⑨③/⑤④/①⑩/⑦/⑥/⑧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时可掇掇:拾取,采取 B、性本爱丘山性:天性,本性 C、少无适俗韵适:迎合 D、枉用相存存:保存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rónɡ) 鼓瑟(sè) 度阡(qiān) 樊(pān)笼 B、子衿(jīn) 呦呦(yōu) 遗(wèi)谁兰泽(zé) C、阡陌(mò) 三匝(zā) 吹笙(shēnɡ) 吐哺(pǔ) D、可掇(duō) 譬(bì)如守拙(zhuō) 羁(jī)鸟 第5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擢素手(zhuó)机杼(zhù)皎皎(jiǎo) B、譬如(pì)子衿(jīn)呦呦(āo) C、吹笙(shēnɡ)契阔(qiè)吐哺(bǔ) D、守拙(zhuō)暧暧(ǎi)桑树颠(diān)

历史必修二第七课教案

第七课 徐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主要成就及引起的变化。 ⑵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⑶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们阅读教材、知识重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教材前言对经济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第一目从生产工具的角度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二目从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三目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哪个国家最终确立了霸权地位,成为了“日不落帝国”?既然扫清了障碍,拥有了最多的殖民地,那英国下一步将做什么呢?——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利益。(二)讲授新课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生产工具) 对财富的需导致了生产贸易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技术的革新。于是飞梭、珍妮机、蒸汽机等生产工具出现,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思考: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蒸汽机的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蒸汽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⑴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⑵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 ⑶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⑷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 思维拓展: 为什么将之称为革命? 革命可以是政治领域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巨变,也可以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这样就为展开教材三个方面的论述确定一个师生认可的思维平台。

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七课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 【重点列表】 重点名称重要指数 重点1概括诗歌的内容☆☆☆☆☆ 重点2 意象、意境、情感☆☆☆☆☆ 【重点详解】 重点1:概括诗歌内容 【要点解读】 概括诗歌的画面要求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概括,主要包括找到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对诗歌的画面进行简要的描述,概括诗歌创设的意境特征以及蕴含的情感。 【考向】概括诗歌内容 【例题】《短歌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表达什么情感? 【答案】第一层: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感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第二层:从“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第三层:从“明明如月”到“心念旧恩”,继续写对人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第四层:从“月明星稀”到“天下归心”,表明自己虚心纳士,竭尽诚心的态度。诗歌的第一层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情感。从诗歌的后面三层的意思来看,作者想表达倾诉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名师点睛】 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对点练习】 《归园田居》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表达什么情感? 重点2:意象、意境、情感 【要点解读】 1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通俗的说,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包含着作者情感的物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2.什么是意境 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必修二 诗三首 情景默写

必修二《诗三首》情景默写题 (1)《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 (2)《归园田居》中作者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生活时间长的句子 是,。 (3)《归园田居》中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4)《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5)《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6)《归园田居》中透过“,”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7)《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8)《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9)《归园田居》中“,”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10)《短歌行》中“,。? ”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11)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 。,”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12)曹操在《短歌行》中“,?, ”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13)曹操在《短歌行》中“,。_ ,”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14)曹操《短歌行》中“,! , ”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15)《短歌行》引用《诗经?郑风》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这四句诗是:_ 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16)《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 (17)《短歌行》表现诗人希望广泛收揽人才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的句子是:,。, 。 (18)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19)曹操在《短歌行》中“,。, ”几句写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20)曹操在《短歌行》中“,。, ”几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21)《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 (22)《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 李达梅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3、4。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 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憾而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涉江采芙蓉》。 (二)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

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信息筛选 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明确: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2.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赋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它为“一字千金”。 3.中国历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四、合作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课一练 8 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课一练 8诗三首 一、下列加横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青子衿(jīn)呦呦鹿鸣(yāo)越陌度阡(mò) B.鼓瑟吹笙(shēng) 绕树三匝(zā)暧暧远人村(āi) C.羁鸟恋旧林(jī)狗吠深巷中(fèi)又在樊笼里(fán) D.守拙归园田(zuó) 周公吐哺(bú)榆柳荫后檐(yìn) 二、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洁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B.《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结人才的重要,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 C.《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真可谓阳奉阴违。 D.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 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弄出虚假的“成果”来。 三、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其艺术特色是长于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场)。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 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在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 四、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课时作业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7课 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 解忧 B.慨当以.慷 C.不用,则以. 纸帖之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答案 B 解析 B 项无实际意义。A 、C 、D 三项均为介词,靠、用、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何以能鼓. 乐也 B.????? 一去.三十年日始出时去.人近 C.?????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D.?????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会当凌绝.顶 答案 A 解析 A 项均为动词,弹奏,敲击。B 项动词,离开/动词,距离。C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动词,回,返回。D 项动词,断绝/副词,极。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乌鹊南. 飞 B.榆柳荫.后檐 C.鼓. 瑟吹笙 D.天下归. 心 答案 D 解析 D 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A 、B 、C 三项都是名词的活用。A 项是名词作状语,向南。B 项是名词用作动词,遮蔽。C 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 B.误落尘网中。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D.开荒南野际。

答案 A 解析A项是宾语前置句,B、C、D三项都是省略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同心 ..而离居 B.人生几何 .. C.忧伤 ..墟里烟 ..以终老 D.依依 答案 C 解析A项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B项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D项古义:轻柔而缓慢地飘升。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6.下列对《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短歌行》中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 答案 D 解析“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错,应该是“希望天下贤士归服自己”。 7.《归园田居(其一)》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而令人神往的农村生活图景,使人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高洁心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讲归园田居的原因;第二层讲田园之美;第三层间接抒情,讲归园田居的好处。 B.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 C.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D.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 答案 A 解析不是“间接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