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作文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作文大运河,流淌的文化哎哟喂,提起咱中国的大运河,那可是个历史悠久的宝贝。
想象一下,一条条大船在水面上划过,就像咱们的心跳一样,咚咚咚地响。
这不仅仅是一个运输货物的地方,更是文化的长河,历史的见证。
你知道吗?大运河不只是一条河,它更像是一条文化带,串联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从北京到杭州,从洛阳到扬州,每一处都有它独特的风景和文化内涵。
比如说,扬州的瘦西湖,那里的荷花开得正艳,就像是一幅活生生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爷爷给我讲的那些故事。
那时候,我们全家都会去大运河边玩耍,爷爷总是讲那些关于大运河的历史故事给我们听。
比如,那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孟姜女为了寻找丈夫,一路上历尽艰辛,最后终于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她的眼泪啊,就像大运河的水一样,流个不停。
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古老的水道,它还承载着无数的民俗和传统。
每到端午节,我们就会在大运河边举行龙舟比赛,那场面热闹极了,就像过年一样。
而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喜欢吃月饼,那圆圆的月亮,不就像咱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当然了,大运河还是个美食的天堂。
想想看,苏州的松鼠桂鱼、杭州的西湖醋鱼,还有扬州的狮子头,那味道啊,简直让人直流口水。
每次吃这些美食,我都能想象自己就在大运河边,听着波光粼粼的水声,享受着美食带来的快乐。
所以啊,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我们要保护好它,传承好它,让它继续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永远的文化遗产。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对大运河有了更深的了解呢?下次去旅行的时候,别忘了带上你的相机,去捕捉那些美丽的瞬间哦!。
扬州古运河有何历史文化价值

扬州古运河有何历史文化价值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
扬州古运河,宛如一条璀璨的历史长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
它不仅是扬州城市发展的重要命脉,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交通运输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扬州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当时,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了邗沟,这便是扬州古运河的雏形。
此后,历代王朝不断对运河进行疏浚、拓宽和改造,使其逐渐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
在隋朝,隋炀帝杨广更是大力整治运河,使其成为了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扬州也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运交通,成为了当时的经济中心和文化名城。
扬州古运河在经济方面的价值不可小觑。
在古代,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扬州的商业繁荣。
扬州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成为了物资的集散地和贸易的中心。
南来北往的商船带来了丰富的商品,使得扬州的市场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扬州的盐业、丝绸业、茶叶业等传统产业也因运河的便利交通而蓬勃发展。
盐商们通过运河将食盐运往全国各地,积累了巨额财富,同时也推动了扬州城市的建设和文化的繁荣。
如今,虽然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扬州古运河依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成为了旅游经济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
在文化交流方面,扬州古运河更是功不可没。
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北方的粗犷豪放与南方的细腻婉约相互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扬州文化。
扬州的诗词、书画、戏曲、园林等艺术形式都深受运河文化的影响。
唐代诗人李白、杜牧等都曾在扬州留下了千古名句,赞美扬州的繁华和美景。
扬州的园林艺术以其精巧别致而闻名于世,这其中也蕴含着运河文化的灵动与优雅。
运河两岸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如扬州的评话、清曲、木偶戏等,都是运河文化的瑰宝。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扬州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古运河还具有重要的水利工程价值。
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嘿,听着就有点意思是不是?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有个大大的运河,叫做大运河,横跨南北,几千年的历史,真的是一条大动脉,把不同地方的文化、风俗串联在一起。
你想啊,运河边上的人们,日日年年都在这里生活,水流潺潺,船只穿梭,除了这些自然景象,运河沿岸的文化也在悄悄滋养着每一个人。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其实啊,就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瑰宝,像是口头传统、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甚至是特定的技艺和风俗习惯。
这些东西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没什么高大上的字眼,但却能带给你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就像你家附近的老店铺,或者你小时候听的那些故事,虽然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但一提起来,就能让你感受到一种温暖。
这条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真不少,举个简单的例子,咱们说到运河边的传统手艺,那可真是不得了。
有些地方的木船制造技艺,那可是祖传的,手工打磨的船身,精细到连一点儿差错都不容许。
你要是站在船厂旁边,听着木工们咔嚓咔嚓的声音,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几百年前。
而且啊,别看这些老手艺看似平凡,可里面可大有玄机,做船的师傅们不仅要精通木材的特性,还得掌握各种天文地理知识,挑选的木料要符合一定的规则。
你别说,这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呢。
再说说运河边的饮食文化,那真是没得说。
吃的东西那可丰富了,随便一道水乡的特色小吃,都会让你大呼过瘾。
比如说,江南一带的“油炸臭豆腐”,看名字是不是有点吓人?但吃上一口,嘿,你就知道什么叫“舌尖上的诱惑”了!臭豆腐的发酵过程就像是酿酒一样,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不仅仅是味道上的传承,更是运河流域文化的象征。
再比如运河沿线的粽子、包子、糕点,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美食。
你想啊,每一个小吃背后,都有一段段故事,不光是味蕾上的享受,还是文化的碰撞。
说到节庆活动,运河沿线的庙会可真是一大亮点。
每年到了某些节日,沿岸的村民们会摆起庙会,热闹得不行。
扬州市广陵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一篇文章扬州市广陵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 介绍扬州市广陵区位于江苏省东部,素有“金粉之国,盐草之乡”之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我国优秀旅游城市,扬州市广陵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特别是在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很多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独特文化特色的项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扬州市广陵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述扬州市广陵区的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了广陵区京剧《凤求凰》、广陵区骆驼队运输技艺、广陵区扬州市儿童京剧传承与弘扬、广陵区牡丹源酒艺术品技艺等多个项目。
这些项目涵盖了戏曲艺术、工艺技艺、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展示了扬州市广陵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京剧《凤求凰》京剧《凤求凰》是扬州市广陵区的传统戏曲剧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部戏曲作品以寓意深远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而闻名,被誉为扬州市广陵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京剧《凤求凰》的演出艺术形式及内容表现了扬州市广陵区的文化底蕴,对于增进人民的审美情趣,加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4. 骆驼队运输技艺广陵区骆驼队运输技艺是扬州市广陵区独特的传统运输方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作为我国四大古道之一的京杭大运河,骆驼队运输技艺在运河沿线有着特殊的地位。
骆驼队运输技艺不仅展示了古代扬州市广陵区的商贸繁荣,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扬州市儿童京剧传承与弘扬扬州市儿童京剧传承与弘扬项目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扬州市广陵区的京剧文化,以及培养儿童京剧演员。
这一项目不仅是对扬州市广陵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6. 总结与展望扬州市广陵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梳理了广陵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现了扬州市广陵区传统文化的卓越魅力。
这些项目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展望未来,希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绿地中的景观设计表达形式

现代园艺2021年第5期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绿地中的景观设计表达形式黄天爱,雷悦,俞丽珊,徐欢*(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根据运河非遗文化的特征和分类,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提取特色文化元素,在结合地区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文化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和提取,改善城市景观设计后的文化功能,在运河景观中延续非遗文化。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景观表达限。
而且,通常情况下也只能通过媒体等第三方平台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并不能有强烈的感同身受。
将非遗景观表达化的这一举措能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非遗,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作用。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非遗本身的影响力,有助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1.3城市新名片城市的地域性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性,不同城市的文化底蕴也因此有所区别。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景观表达化,在增加绿地人流量的同时,也增强了城市的文化感和城市居民的城市认同感,打造了城市的新名片。
2景观表达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制订出非遗的分类准则和选取流程,并对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表达方式作必要的说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造就了其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以及景观表达的差异性。
它既可以是某种具象的景观要素,也可以是抽象的文化内涵。
2.1景墙景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景观小品,通常因功能需要而设,其具有划分空间、组织景观、反映文化的作用,因此它的存在形式也较为多变。
2.2亭台作为景观中停留休息的场所,人们在亭台中停留的时间更长,在此处进行非遗的景观化表现,能起到更强的社会性功能,更具特色性(图1)。
2.3雕塑雕塑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具有美化环境或纪念意义的功能。
它可通过各种可塑材料或硬质材料,创造出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创作者本身的情感、理想的艺术。
现代雕塑的内涵指出雕塑不再只是装饰园林景观的艺术品,而是逐渐成为环境景观的本身。
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保护的

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保护的扬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孕育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扬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堪称一绝。
雕版印刷始于唐朝,发展于宋朝,在扬州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扬州雕版印刷以其精湛的技艺、精美的版面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雕版印刷逐渐式微。
保护雕版印刷技艺,不仅仅是保存一种印刷方法,更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化传播方式,保留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脉络。
我们应当通过建立专门的传承基地,培养新一代的雕版印刷艺人,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
扬州剪纸也是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
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扬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然而,如今剪纸艺术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少、传承人才短缺等问题。
为了保护这一技艺,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扬州剪纸。
同时,可以将剪纸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扬州评话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扬州评话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社会百态。
表演者通过丰富的语言、生动的表情和精彩的动作,将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扬州评话的观众群体逐渐萎缩。
为了保护扬州评话,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门艺术,提供更多的演出平台和机会。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扬州评话制作成音频、视频等形式,扩大其传播范围。
扬州清曲也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清曲曲调优美,旋律婉转,歌词典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曾经在扬州的大街小巷广为流传,但如今也面临着传承困境。
我们应当加强对扬州清曲的研究和整理,出版相关的曲谱和书籍,保存这一珍贵的音乐遗产。
遗产廊道理念下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

2023年第02期现代园艺遗产廊道理念下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以扬州段为例卜云洁,王堞凡(常州大学,江苏常州213146)摘要: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以遗产廊道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探索运河遗产廊道构建及景观优化设计。
针对大运河扬州段水体景观、绿地空间及沿岸历史建筑现状问题,引入构建遗产廊道思路,提出绿色廊道构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解说系统规划和遗产点保护与利用等优化策略,从而发扬传承运河遗产文化,夯实生态基地,保护修复运河自然生态及沿岸历史建筑,让运河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遗产廊道;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扬州段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创举。
运河承载着南北交通、东西交汇、中外交流的重要使命,孕育了星罗棋布的名城古镇,凝结了码头、桥梁、堤坝等水工智慧,蕴藏着中华文明千年延续的文化基因,是规模极大的线型文化遗产物质载体。
扬州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命运与共,使得城市文化鲜活而独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全力推进“十四五”期间大运河文化保护的方针政策,依托遗产廊道理念,提升运河两岸进行绿化景观,打响蓝天碧水保卫战,努力再现大运河“千年神韵”,将大运河打造为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自信的靓丽名片。
1遗产廊道的概念及构成1.1遗产廊道的概念及研究遗产廊道理念最先发展于美国,与绿色廊道发展紧密相关,但内涵却更为丰富。
Robert Seams(1993)定义遗产廊道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1]。
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1]。
对遗产的保护注重自然、文化、历史、旅游、经济等多方面协调发展,以整体层面着手采取的保护提升措施,从而赋予廊道新的生命与内涵价值。
我国致力于研究遗产廊道的优秀学者经过理论、实践探索得出了许多学术成果,有些学者提出遗产廊道的产物是将绿道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有些学者将运河滨水区作为切入点,探索周边景观开发;有些学者则是归纳总结出遗产廊道保护的思想与实践,选取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对象,构建运河遗产廊道,提升整体景观价值。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引言1.1 背景介绍扬州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文化荟萃之地,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市的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扬州市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扬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将其纳入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努力传承弘扬扬州市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传播与发展。
2. 正文2.1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十项,包括扬州市民俗文化、京杭大运河文化、扬剧、扬州书法、扬州民间音乐、扬州园林艺术、扬州武术、扬州美食文化、扬州地方戏曲和扬州文人墨宝等。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扬州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于传承和弘扬扬州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保留和传承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不仅是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更是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执着保护者和推广者。
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些文化传统。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扬州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当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扬州市不仅设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还开展了各种培训活动和传统技艺展示,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
通过举办传统技艺比赛、文化节目和展览,扬州市积极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激发了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和关注。
扬州市还注重与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非遗技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外地的保护经验,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渠道。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扬州市的传统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城市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4
xxxx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运河催生和哺育了扬州城,在孕育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
也培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
玉雕、扬派盆景、扬州“三把刀”技艺、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
民歌、扬剧以及扬州木偶戏等,都是扬州运河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扬州民的非
凡创造力和特有的地域文化精神。此外,还有吟咏运河的诗词歌赋、由运河作
要重要传播渠道的扬州宗教文化等,也都是扬州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
部分。现举要如下: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术是一种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
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典型代
表。这一技艺始于唐代,以后历代都有发展,到清代达到空前兴盛。扬州曾是
历代的全国印刷中心之一,清代扬州诗局奉旨刊刻的《全唐诗》,因校刻俱精
而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传统雕版印刷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包含备料、雕
版、印刷与套色、装帧四个环节。目前国内唯有扬州的广陵古籍刻印社保存着
全套雕版印刷工艺,集中着一批雕版印刷艺人,珍藏着近30万块雕版版片,继
续采用印刷线装古籍,使中国的雕版印刷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形态得以薪火相
传,因而被誉为“中国一宝”。2005年,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建成开放。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起于战国,兴于汉唐,盛于明
清。其格调清新,典雅绚丽,富于东方神韵,成为中国传统漆器艺术的一个重
要流派。在艺术风格上,它兼具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南派漆器的精致,同时又独
扬州的地理与人文特征。在工艺技法上,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
螺钿、彩绘(雕填)、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等装饰工艺各具特色,精
妙神奇。当代扬州漆器艺术正处于炉火纯青的全盛期,品种齐全,佳作迭出。
扬州漆器厂的“漆花”牌漆器最负盛名,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数十件作品被
选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或在人民大会堂等重要接待场所陈列,或被国家征集
为珍品收藏。2004年,扬州漆器髹漆饰技艺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原地产保
护。
【扬州玉雕】扬州琢玉工艺有着5300多年的历史,扬州并不产玉,扬州玉
器却在长时期里代表着中国玉器的最高水准,“和田玉,扬州工”成为流行全国
2 / 4
的一句谚语。随着运河给扬州带来的三度繁荣,扬州琢玉工艺出现过汉、唐、
清三次高峰。清代中叶,玉雕大师云集运河名城扬州,技盖群雄,精品迭出,
成为全国琢玉中心。现存北京故宫珍宝馆的大型玉山“大禹治水图”,原料重达
5.3吨,采自新疆密勒塔山,乾降年间运来扬州。工匠们耗时六年,完成这
座玉雕,经古运河送往北京宫廷。扬州玉器厂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精品纷
呈,数十件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或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并创办了玉器学
校,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扬州玉雕传承人;成立了扬州玉器研究所,推动了中国
玉文化事业的发展。
【扬州清曲】扬州清曲又称广陵清曲、扬州小曲、扬州小唱等,始于元,
成于明,盛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扬州清曲南北交融,雅俗共赏,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民间曲种。
扬州清曲有500多种曲目,140多个曲牌,并对国内许多戏曲和曲艺的形成与发
展,特别是对扬州地方戏剧扬剧音乐的形成有过重要的影响。一曲《好一朵茉
莉花》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其音乐源头即是扬州清曲中的一个著名曲牌“鲜花
调”。扬州清曲以丝弦乐伴奏为主体,有四胡、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等,又
以擅板、瓷盘(瓦碟)、酒杯为敲击乐,演唱者各操一种乐器,“手口相应”的表演
技巧体现了这一古典曲艺的传统美学特征。扬州清曲曲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和艺术品位,富有文采,意象深远,韵味无穷。
【扬州评话】汉代扬州就有说唱艺人的活动。作为曲种,扬州评话的历史
约有400年。明末出现了杰出说书家柳敬亭,他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成为评话的
典范,被评话艺人尊为祖师爷。现代又出现了王少堂等评话大师,使扬州评话
享誉海内外。扬州评话传统书目十分丰富,代表书目有《水浒》、《三国》
等,另有《清风闸》、《飞跎传》等为本曲种独有书目。以王少堂为代表的“王
氏水浒”和以康重华为代表的“康氏三国”,是近现代最著名的扬州评话流派。扬
州评话以扬州方言说表,多为一人表演,只说不唱,说表生动、形象、细腻、
严谨、深刻、实在。它的传授方式分为家传、师承两种,均采用口传心授的传
统方法。
【扬剧】扬剧是在扬州花鼓戏和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
展而成的地方剧种。它产生于民间,以扬州方言念唱,质朴生动,贴近生活,
3 / 4
曲调丰富多彩,表现力强。因而特别擅长表现中下层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俗中有雅,雅俗共赏。20世纪初以来,扬剧得到迅速发展与流行,《百岁挂
帅》、《夺印》等剧目曾风靡全国。
【扬州剪纸】扬州剪纸千百年来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
中国剪纸艺术中声誉卓著,是南方剪纸的代表。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
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求变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
力。
张永寿是扬州剪纸的杰出代表,他引导扬州剪纸从实用性向装饰性和艺术
性转化,把民间艺术的审美品格推到了更高的境界,在中国剪纸艺术史上留下
了深远的影响。
【扬州民歌】扬州地方民歌十分丰富多彩,其中的水上劳动号子,如撑
船、背纤、拉网、放鸭号子等,具有鲜明的运河水乡音乐特色。扬州小调旋律
流畅,结构规整,短小精悍。扬州民歌最为著名的代表作有《好一朵茉莉
花》、《拔根芦柴花》、《杨柳青》、《撒蹚子撂在外》、《数鸭蛋》等。
【扬州徽班】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但京戏原本并不是北方的戏种,它源
于徽班。当初,很多扬州盐商家里都蓄养着徽州的戏班,“四大徽班”就是从扬
州进京的。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为给皇帝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
庆”徽班进京。此后,进京的徽班逐步合并为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
班,京剧在此基础上产生。没有徽班就没有京剧,扬州成为京剧国粹的重要发
源地。
【运河诗歌】扬州的许多诗歌作品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称为“运河文学”。南
朝民歌有: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
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隋炀帝的《泛龙舟》说: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
头。”唐代是扬州诗歌的巅峰。出生于扬州和到过扬州的诗人为数众多,知名者
4 / 4
几乎占了唐诗名家的半数以上。“吴中四杰”之一的扬州人张若虚,以一首《春
江花月夜》获得“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送朋友孟浩然来扬州,写下了
千古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刘长卿送女婿来扬州,写下了“落花逐流水,共到
茱萸湾”的句子。刘禹锡在扬州的宴席上,为白居易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的佳句。白居易的《长相思》说: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皮日休《汴河怀古》
对隋炀帝作了客观评价: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
多。”宋代王安石有名篇《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元代萨都剌《过广陵驿》有“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句,明人
张萱《邗沟怀古》则写道:
“不尽邗沟水,微茫日夜流”。扬州运河诗歌连篇连牍,佳作众多。
【扬州宗教】扬州宗教门类之多,影响之大,在中国东南地区引人注目,
这与古运河这条交通大动脉关系密切。隋炀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在扬州
期间大大推动了佛教的兴盛。总管扬州时,他曾建慧日、法云两个道场,安置
了来自南方的千余名僧人。在隋炀帝三下扬州的浩荡队伍中,总是有大批僧尼
和道士。著名寺庙禅智寺、山光寺,原来都是隋炀帝的宫殿。这位皇帝是利用
宗教巩固政治稳定的能手。
唐代扬州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毅然东渡日本,五次失败而矢志不
渝,最终获得成功。为了东渡,鉴真曾在瓜洲新河与扬子东河口造船。康熙、
乾隆六下江南,在扬州简直就是以庙为宫,其中最著名的是高旻寺和天宁寺。
他们还到过香阜寺、莲性寺、慧因寺、上方寺、重宁寺等寺庙,并留下了大量
宗教诗篇。普哈丁是与扬州古运河关系最为密切的伊斯兰教传教士。他在扬州
建造了第一座礼拜寺仙鹤寺,成为全国四大清真寺之一。这位阿拉伯人在扬州
生活了十年,不幸死在从山东回扬州的运河航船上。安葬在运河河边是普哈丁
的生前愿望,如今普哈丁墓园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