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的美学研究

城市生活的美学研究
城市生活的美学研究

阿多诺音乐社会学思想研究

目录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V 绪论 (1) 一、阿多诺简介 (1) 二、阿多诺音乐社会学研究综述 (3) 三、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7) 四、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价值、内容与方法 (10) 第一章阿多诺音乐社会学的理论依据 (13) 一、音乐作为上层建筑 (13) 二、音乐作为生产力 (17) 三、音乐的创造力 (21) 四、音乐社会学的社会批判精神 (26) 第二章阿多诺音乐社会学的艺术自律观 (33) 一、艺术自律概观 (34) 二、自律与他律 (40) 三、艺术自律与其形成机制 (41) 第三章阿多诺的现代主义音乐思想 (49) 一、现代主义艺术的批判性 (49) 二、阿多诺的现代音乐观 (50) (一)音乐的社会属性 (51) (二)现代音乐与现代社会 (52) 三、音乐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54) (一)音乐“伪市场”的批判 (55) (二)社会因素与音乐作品 (57) (三)科学技术与音乐技术 (60) 四、音乐的功能论 (62) (一)音乐无功能性的批判 (62) (二)音乐娱乐功能的批判 (63) (三)音乐安慰功能的批判 (64) 第四章音乐类型化的社会学分析 (69) 一、音乐体裁的类型化分析 (69) (一)轻音乐的蜕变 (70) - I -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 No15 2007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李 洁 [摘要]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传统译论 [作者简介] 李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 当前,在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加强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本土视角观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使中国译论走向世界。许渊冲、刘宓庆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翻译学要不要有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价值观取向的问题。”[1](Pvii)“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完全不必步西方后尘,东西方可以各有千秋,相互借鉴。”[2](Pxiv)翻译美学在当前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它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做回顾和梳理,旨在理清脉络,总结得失,发现问题,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3] 为什么说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呢? 第一,中国的传统译论几乎都具有哲学—美学渊源。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到严复的“信达雅”,马建忠的“神似”,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理论,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指体现在中国传统诗论、文论、书论和画论中的古典文艺美学思想)。无论是翻译理论的术语,还是翻译研究的方法都受美学的影响,体现着美学的特点。可见,翻译理论与美学联姻是我们的传统和特色,而当代的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是对我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 9 3 1 —

新闻英语翻译研究文献综述复习进程

新闻英语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新闻英语,即“新闻报道文章中所使用的英语,具有新闻特性、适合新闻报道要求、适应新闻信息传播需要的语言”(张建,2004),成为了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新闻翻译这一领域的关注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逐渐多元化,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新闻本身的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原则等方面。 1 新闻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的研究文献综述 徐泉、王婷(2001)总结出新闻文体的如下特点:1.用词新颖,精巧别致;2.句式多样富于弹性;3.巧用时态,布局呼应;4.频繁使用被动语态,重点突出;5.结构合理层次分明;6.善用修辞,讲求效果。就语法层面的翻译而言,李侠(2004)分析了英语新闻句子的四大特点:1.信息量大;2.结构简单; 3.语法手段丰富;4.名词修饰语前置。李认为在翻译英语新闻时,必须遵循汉英两种语言的规律和使用习惯,努力增强译作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并提出了英语新闻句子汉译的3种方法: 1.化长为短; 2.调整句子中各部分的顺序与敢减敢删;3.使用四字格结构。曾尼(2010)从新闻英语的标题、词汇和时态及语态的角度,论述了新闻英语的一些文体特征。比如,由于报刊篇幅有限,新闻事件在语法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句型的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句式简短精练,语言简洁是受人们称赞并为人们所追求的风格。郑连勋、郑堃(2011)认为新闻英语的问题与其他形式的新闻问题相同,拥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在理解其用词特点的基础上面,代词、复合词、外来词等应用方式,也是新闻英语用词方面的关键,从英语新闻报道展开分析,以借代词、引申词、复合词、外来词、小词语缩略词、临时造词等方面为例探讨了英语新闻当中的用词特点。 不少学者就这些文体特点的翻译进行了单项阐述。王治江(2001)提出了新闻外来词语音译中应注意的原则,即人名和地名中翻译要统一,不仅要译出指称意义,还要译出联想意义,但要避免产生贬义联想。范晓航(2003)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德国,它最主要的两个代表 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该学派是在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由19世纪以 作者创作为重点转向20世纪以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文本的接 受者为重点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并深受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 人物的现代阐释学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 学史时,必须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孙淑芬,2007,12)在接 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空白”(blanks)、“偏见”(prejudice)、“期待视域”(horizonof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等。对这些概念的清晰把握对理解接受美学理论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定性”在伊瑟尔看来,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 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姚斯、霍 拉勃,1987)而文学作品里的“空白”指的是“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 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朱立元,2004:179)。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使 得文学文本成为一种被伊瑟尔称作的“召唤结构”(theappealingstructure)。它激发、诱导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 想象力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由此在阅读过程中形成 各自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重构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读者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 不同,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进入文学作品的。也就是说,读者无 法完全客观地,从一种纯粹的透明的状态开始对作品进行理解,他们 的理解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伽达默尔把 “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法的偏见”,它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具有正面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另一种是“盲目的偏见”,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收的见解,往往会妨碍正确理解的现实。

阿多诺的简介

阿多诺的简介 阿多诺1903年的夏天阿多诺出生于德国的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一位大 学教师,可以说阿多诺出生在书香世家,后来阿多诺又成功到法兰克福大学念书,一直在 家乡从事哲学和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阿多诺在中年的时候提出了完整的社会批判理论思想,并且因此声名大噪,震惊了整个欧洲的哲学圈子。1921年的时候阿多诺从法兰克福大学毕业,1924年的时候又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是当时欧洲一个著名的哲学领域,他们主要认为社会批判领域理论是正确的,并且涉及到很多的人文学科知识,阿多诺最大的成就就是成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将,跟 其他欧洲的哲学学派进行广泛的讨论。阿多诺简介还曾经提及他晚年曾经为很多音乐领域 方面的书籍作序,而且还写过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这种传世篇章,之后一直 隐居在瑞士,没有出现在大众视线,阿多诺最后在瑞士度假的时候突然心脏病发作,猝死。 阿多诺美学思想是以独特的否定辩证法为这些基础的,阿多诺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美学 这门学科的范围,也使得人们对于美学有了重新的认识。 就那个时代而言,阿多诺美学思想是十分超前的,阿多诺美学思想以否定辩证法为基础,他强烈反对总体性和同一性,阿多诺独创了一种新的总体的辩证法,是个体差异性和 丰富性的结合,阿多诺美学思想把之前黑格尔和卢卡奇的美学思想同化了,但是一定程度 上又加了阿多诺本身的色彩,实际上是对侵犯消灭、差异性、个体性的辩护。 除此之外阿多诺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提出整体是虚假的口号,以此来摧 毁社会强加于个体身上的总体性枷锁,从而反抗社会对人生的禁锢,从这一点上来说,阿 多诺美学思想是非常先进的,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因为阿多诺美学思想一提出便立刻解 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欧洲上个世纪封建思想产生的沉重打击。在阿多诺美学思想中还有这 样一个超前性观点,阿多诺认为艺术中的超前性是通过展示升华过的理想而超前于经验现 实的,所以阿多诺认为美学永远是领先于现实经验之中的,从而否定现实经验,这也是阿 多诺美学思想中一个最为独特的地方。 阿多诺是德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社会学家和音乐理论学家,阿多诺曾经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后代历史学家一直对阿多诺的成就大加赞扬,认为他不仅奠定了欧洲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社 会批判理论学基础,而且还扩大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范围。 其实阿多诺的成就有很多,他出生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商人家庭,曾经涉足过多个 领域,他博士的时候读的是哲学,所以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他担 当这个代表人物的时候跟欧洲很多哲学家展开了讨论,并且把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思想带 到了欧洲的很多个国家,扩展了这个学派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除了在哲学方面的建树之外,阿多诺还是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因为在阿多诺之前大家只是简单听说过社会

艺术、设计与美学重要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与美学 重要参考文献 [德]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德]T.W.阿多诺:《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人民出版社,2008。 [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法]安娜·埃诺:《符号学简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法]乔治–埃利亚、萨尔法蒂:《话语分析基础知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法]罗兰·巴特:《S/Z》,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法]罗兰·巴特:《文之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商务印书馆,1995。 [德]瓦尔特·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商务印书馆,1999。 [德]汉斯·贝尔廷等:《艺术史终结了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美]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德]恩斯特·贝勒尔:《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美]特里·巴雷特:《影像艺术批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 [加]朗·伯内特:《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美]史蒂文·布拉萨:《景观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 杜威:《艺术即经验》,商务印书馆,2005。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 [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商务印书馆,1999。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法]雅克·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 一、引言 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 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

阿多诺

阿多诺《美学理论》笔记 1阿多诺简介 (Theodor Wistuqrund Adorno,1903—1969)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阿多诺深谙现代音乐,他的音乐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最具特色的。阿多诺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主要的哲学、美学著作有:《启蒙辩证法》(1947)、《新音乐哲学》(1949)、《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 2美学理论简介 《美学理论》[德]阿多诺著 王柯平译滕守尧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出版 印数:5000册 3作者的观点 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以他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他强烈反对自黑格尔到卢卡奇以强调“总体性”和“同一性”为特征的辩证法,认为“总体”、“整体”、“同一性”都是虚假的,是对个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的粗暴干预与整合。对抽象、普遍、整体性、同一性的维护,实际上是对侵犯、消灭差异性、个体性的强制性社会结构的虚假辩护。因此他与黑格尔“整体是真实的”命题针锋相对,提出“整体是虚假的”的口号,以摧毁社会强加于个体身上的总体性枷锁,反抗社会对人性的禁锢。 阿多诺从“否定的辩证法”出发,深入地研究了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特性。他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否定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这是由于艺术是对尚未存在东西的把握,现代艺术追求的是那种尚不存在的东西,从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否定,现代艺术是对完满的感性外观的扬弃。循此思路,阿多诺深刻而精彩地论述了现代艺术的审美特征:(1)非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517365378.html,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作者:费丹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活动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功能,不管是从理 论还是到实践,人们总会研究在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功能。在对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总会注意美学,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 关键词:翻译;接受美学;比较美学 作者简介:费丹妮,1993年生,女,汉族,辽宁省西丰市人,辽宁大学英语口译专业在 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前言: 对文学的翻译是翻译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关翻译的著作,从国内到国外可以说是多的数不胜数,其中绝大部分的成果都是对文学翻译进行的研究。如何准确的翻译文学,不管是从翻译理论到实践,每个人的研究角度都略有不同,对文学翻译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翻译美学是文学翻译中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翻译美学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并且对这些年在国内外的翻译美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简单的进行了概括,使得文学翻译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欣赏品。 一、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对文学进行翻译时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转述,不能只进行静态翻译,应该将动静相结合,将作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情况下,翻译人员要建立一个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联,是这个关联贯穿整个翻译之中。对于接受美学的理论起源是对原作者的作品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分析,通过理论价值的体现能提高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从而研究文学翻译可以进行自身的独白以及让读者与文本能够进行对话,提供了一个在文学翻译上的新思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把原作品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这不代表完成了翻译,在此之后,读者的参与、阅读才是关键,读者对能够接受和感悟译者的作品是决定着该作品翻译的是否成功。在此之后,翻译人员必须虚心接受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反馈从而将翻译作品进行修改、完善,让翻译作品完成得更完美。对文学进行翻译不是主要目的,作品是给读者 阅读的,只有读者能够接受才是该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在对作品进行的审美评估也决

论阿多诺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词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卷第%期’()*+,-(./),01203(,-4+5)67*892,:;2*63(--2<2 =(->%&?(>%!&&@年A 月 #B;0-(6(C;8,+5D(:0,-D:02+:26$ ’)+2>!&&@ 论阿多诺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词 陈士部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淮北!%E&&&) 摘要:阿多诺的理论想象由“启蒙辩证法”到“否定的辩证法”再到“艺术的辩证法”,昭示其批判思想进展 的理论路径。反艺术、审美形式与审美幻象设置了阿多诺所营构的艺术张力态势的三条重要维度,其中隐含的诸多悖论深刻地体现了他的美学批判强调哲学反思与艺术经验互补性整合F 力主社会现实、艺术作品与审美主体开放式并存等现代性特征。深入地研讨这些问题有益于我们重建具有实践性品格的审美理论F 有效地解读现代艺术文本F 同时也为反思审美现代性问题提供宝贵的话语资源。 关键词:阿多诺;美学批判;反艺术;审美形式;审美幻象中图分类号:GH%I &A@ 文献标识码:J 文章编号:"&&%I !"%K (!&&@)&%I &&!"I &E ———————————————— 收稿日期:!&&@I &"I &%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现代性语境中的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6L!"E )作者简介:陈士部 ("@AH I )F 男, 江苏东海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博士#生$论坛"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他的批判理论在二战后进入巅峰时期,其标志就是他的《否定的辩证法》("@AA )和《美学理论》("@M&)的著述与问世。其中,阿多诺晚年写成的《美学理论》以其美学批判的方法策略标示其批判理论的新高度,同时又展露出其批判思想的种种困境,而这些理论困境却又给继起的后现代文化思想提供了反思的契机。在某种意义上说,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说不尽的。本文将在考察阿多诺美学批判的理论前奏的基础上,拈取、分析阿多诺美学思想的几个重要的关键词,以展示其独特的思想精神风貌,并尝试做出我们的评判。 一、美学批判的理论前奏 阿多诺晚年致力于美学的反思是有其必然性的。这既有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阿多诺熟知的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现代美学思想作为外在语境的诱因,又有他早期的艺术修养和大众文化批判实践等自身条件,此外,他原有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原则(“启蒙辩证法”和“否定的辩证法”)使他对美学、艺术的反思有了厚重的理论背景与可 资沿袭的批判范式。当然,在《启蒙辩证法》和《否定的辩证法》中,阿多诺已把传统美学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也就是说,美学批判已成为他的批判哲学、批判理论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写的《启蒙辩证法》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考察了资本主义工具理性、极权主义何以产生、发展的问题,他们找出了其中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主观与客观分裂等症结,深刻地指出了启蒙理性破除了神话而自身又成为新的神话的辩证历程。艺术同样被整合在这种辩证的历程中,也就是说,艺术在启蒙初也是启蒙的武器,艺术从巫术中分离出来,批判神话并撒播启蒙理性的种子,但最终它又成为启蒙理性、工具理性的俘虏,被“镶嵌”在欺骗人、愚昧人、压榨人的“文化工业”的机器上。这样看来,阿多诺后来的美学批判与《启蒙辩证法》之间有着微妙的精神联系,难怪以研究阿多诺著称的美国当代学者马丁?杰伊这样说道: “阿道尔诺向美学所作的战略撤退,早在《启蒙的辩证法》———即使不 是在此以前———就可见端倪。” N "O "@A I "@M (马丁?杰

阿多诺美学讲稿

阿多诺美学思想管窥 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中,“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作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 Theodor w。Adorno,1903-1969)是当代声名日益远播的思想家之一。 阿多诺的思想倾向主要为七种方向:非正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主义、上流文化保守主义、犹太情感、拆构主义否定的辩证方法与怀疑主义精神。 阿多诺一生勤于笔耕,著书颇丰,其全集达23卷。从早期发表的美学专论《齐克果:美学的建构〉开始,阿多诺对现代美学的定位、转型与发展似乎情有独钟,即便在其哲学、文 化学、社会学和音乐学等论著中,也从不放过对现代美学与艺术进行多方位的审视与探讨。一般说来,《否定的辩证法( Negative Dialectics)是阿多诺的哲学代表作,而他竭尽数年功力撰写的《美学理论〉( Aesthetic Theory)则是其美学代表作。诚如马丁·杰所言,阿多诺的美学论述在这部内容丰富、构思宏远的遗作中“达到了顶峰”。①甚至阿多诺自己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宣称,该书旨在再现他“思想中的精髓”。 在这部长达50万言的《美学理论》中,阿多诺主要依据他一贯倡导的文化批判主义方法,深入地检视和梳理了古典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和揭示了现代艺术的社会职能与真理 内容,同时指陈和预见出当代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反艺术或具有“反世界”倾向的现代艺术等重要文化现象的批判,充满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论述。这对今日

中国的读者来讲,委实发聩振聋,令人惊羡。就我个人所见,此书对于当代美学或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参考价值,犹如黑格尔的《美学》巨著之于传统美学或艺术哲学研究。 《美学理论》一书以阿多诺特有的无规则与非层递的风格写成。分析辩驳、广证博引、笔意纵横是该书的主要特点。此外,在其立论过程中,德国各种唯心主义乃至浪漫主义的学说对阿多诺来讲既是刺激物,又是陪衬物。阿多诺习惯从哲学的角度来思索美学与艺术等问题。他本人由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浸润,特别是受康德、黑格尔和本雅明的影响,所以其思辩的学养甚深,行文颇为晦涩。另外,在他以怀疑的态度与批判的方法,来重估古典美学的价值和论证美学现代主义的必然性时,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营养成分,从而走上了一条扬弃移植——变通乃至兼容并包的研究道路。这样便给解读(包括翻译)造成困难。 阿多诺的大部分言论,也是有感于文化产业的流弊、社会人生的危机与艺术美学的前景而发的。 一、文化产业的流弊 阿多诺一直对文化产业( cultural industry)表现出莫大的敌视和忧虑。“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大众文化”( massor lowbrow culture)的一个取代性术语。在他看来,大众文化整体上是一种大杂烩,是由上而下地强加给大众的。因此,他宁愿选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阿多诺把文化产业的起源追溯到17世纪,认为那是以娱乐为手段旨在达到逃避现实生活和调节世俗心理之目的的产物。他无不惋惜地感叹道:纯粹的

10 接受美学与英语旅游景点翻译

接受美学与英语旅游景点翻译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国家的游客走到一起,给当代的旅游行业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析了在英语旅游景点翻译中对译文读者“期待视野”的考虑和原文中“未定性”的填补,从而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到不同的国家领略异国风情,观赏美景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也将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旅游活动中,由于游客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往往通过语言翻译彼此进行交流沟通。英语已成为国际旅游中最普遍使用和大众普遍接受的交际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文化背景、历史、地理、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心理特点、思维方式、民俗及文学艺术,等等。然而,就旅游翻译活动中景点名称的翻译现状而言,虽然翻译的质量已大为提高,低级的翻译错误已大大减少,但现实中国外民众对我们旅游翻译的认可度、接受度仍不高。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这对旅游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接受理论”,它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现象学和阐释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姚斯和伊瑟尔理论中所采用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诸如“期待视野”、“效果史”、“未定点”等均是从海德格尔(Heidegger)的“先在结构”、“理解视野”和伽达默尔(Gadamer)的“视野融合”等概念范畴衍化而来的(王岳川,1998)。姚斯认为,任何一个读者,

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

第20卷第2期 2009年4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 V o l.20No.2A pr.2009 收稿日期:2009-01-09 作者简介:李弢(1973-),男,湖北嘉鱼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Jameso n,Fr edr ic,L ate M ar x ism :A dor no,or ,the Pers istence of the Dialectic (L ondo n &New Yo rk:Ver so ,1990),p.3.该书中译本已出,参见[美]弗雷德里克 杰姆逊(詹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阿多诺,或辩证法的韧性#,李永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著称的美国历史专家马丁 杰,常用%漂流瓶&的比喻来暗示阿多诺思想的未来接受性,见[美]马丁 杰伊(马丁 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序&第15页;又可参见[美]马丁 杰:!阿多诺#,瞿铁鹏、张赛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77页注1。这一比喻为国外学者所沿用并赋以深意,参见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序&第3页及注1,在%序&第5页作者亦用之预示阿多诺文本的难解。 )!启蒙辩证法#的写作和出版参见[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意大利版前言&和%新版前言&。其流行情况在马丁 杰的!法兰克福学派史#第290页中谈到。 ?在国内,这一点在张一兵的!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中,对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研究有所突破,该书%序&第3页及注2谈到西方学术界对!否定的辩证法#的研究变化。 +这一时期的探讨著作有: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翁寒松:!从时代的产儿到时代的弃子???法兰克福学派述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因为是早期的评介,二书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比较单薄,但是对这一学派思想渊源的探讨还是比较客观的。 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 李 弢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92) 摘 要:本文拟对国内外阿多诺美学研究作一综述,包括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阿多诺美学研究的情况以及英语和其它语种世界对其的研究状况。本文同时具体涉及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文本研究问题和个人所持的解读方式。 关键词: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美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2-0007-07 美国评论家弗雷德里克 杰姆逊在!晚期马克思主义???阿多诺、或辩证法的持续#中曾试图细读阿多诺的文本,让他的!启蒙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和!美学理论#等代表著作共时地%围坐在大英博 物馆的桌旁&,使一个单一系统的不同部分得以展现。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三本著作都是抛向 大海的%漂流瓶&(马丁 杰语),?等待人们来启封。!启蒙辩证法#始作于二战期间的1942年,于1947年出版,有趣的是,它在上世纪60年代欧洲学生运动中曾经扮演过一时的畅销书角色,)但是适时大众对之的趋之若鹜是依托于文化造反的热势,同时披着欧洲末世论的阴影,由此很难说对其内蕴的深意有多大兴会。!否定的辩证法#长期以来只是作为一个简化的口号而被看作是某种倾向的代名词,其芜 杂的文本则被人弃置一旁。?!美学理论#作为阿多诺身后(1970年)出版的一部美学力作,对其研究的 开启工作相应较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阿多诺关于文化批判和现代艺术的问题,似乎不太关心其美学本身的问题,这可能与阿多诺本人更多地立足于当代的艺术批判有关。 一 对阿多诺美学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应该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学界从批判的社会理论角度来引入评介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派的美学思想开始受到关注。较早的有冯宪光的!%西方马克思主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课程名称:翻译概论 学号: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成绩: 任课教师: 2015年12月30日

目录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1) (一)、佛经翻译 (1) (二)、西学翻译 (2) (三)、五四时期的翻译 (2) (四)、抗战建国以来的翻译 (3) 二、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3) (一)、翻译学科的创立 (3) (二)、翻译三原则 (4) (三)、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4) (四)、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4) (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5) (六)、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5) (七)、功能翻译理论 (6) (八)、多元系统理论 (6) (九)、翻译规范理论 (7) (十)、改写理论 (7) 三、重要翻译理论对比 (8) (一)、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比较 (8) (二)、严复与泰特勒翻译理论比较 (8) (三)、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比较 (8) (四)、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 (8) 四、总结 (9)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摘要:本文以课程内容、翻译理论原作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综述了课程中涉及到的国内外重要的翻译理论,并对其中几个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关键字:翻译理论综述比较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rse content, some original works about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this thesis sums up the major translation theor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involved in the contend of the cours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 ranslation”, and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several translators as well as their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words: translation theories, summarization, comparisons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中华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正是得益于翻译,才保证了河水没有枯竭。“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我国的翻译历史按时间顺序和译著类别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到清的科技翻译,清朝到民国的西学翻译,五四时期的翻译及建国以来的翻译。 其中佛经翻译就是从“印度来的水”,西学翻译就是从“西方来的水”,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一)、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又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安士高和支谦。安士高于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人。支谦在《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支谦“翻译不易”的观点在翻译历史上具有史论价值。 第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安和鸠摩罗什。道安提出“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主张直译。同时,他的“五失本,三不译”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具有译论价值。所谓“五失本”是指1、经文乃外语,其词序由汉人看来是颠倒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一) 接受美学理论是专向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阅读和对译作的创作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林语堂文学创作与翻译,对当今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阅读,读者在对文本的阐释中起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体现了可以读者为中心的特色,但忠实依然是他翻译的核心,在忠实与可读性之间做到了平衡与和谐。 任何文本的翻译都涉及文本的接受,译者是特殊的读者。因此,以文本接受为研究对象的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无疑具有解释力。然而,由于翻译与文本接受,译者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差异,接受理论不能机械地套用于翻译研究。我们认为应在深刻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在翻译研究领域合理运用接受理论,避免陷入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接受理论告诉我们: (1)翻译文本可视为源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存在所谓终极性译本。 (2)作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源语文本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不应随意填补。当不得不对这些空白和未定性进行具体化时,应注意具体化的恰当性。 (3)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并非其中心或主宰。 (4)译本读者在翻译文本的接受与效应史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翻译研究应当渐渐从传统的原著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转移。读者是译文的审美主体,他们在阅读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译文的信息,而是以其固有的审美意识积极地参与。读者是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翻译时若不顾读者的欣赏习惯与心理,就会失去读者。而失去读者的译作,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接受美学视角下,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与翻译特色可以归纳为:译者的创作与翻译的动机、文本的选择与理解和翻译策略。 一个人的生命意义也离不开其特定的环境,个人与环境互动产生其生命意义。林语堂塑造个人生命意义的过程离不开他的环境和时代。青少年个性和社会属性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研究林氏的翻译活动,首先要清楚他从事翻译活动的原因。林语堂年轻的时候已经具有要对自己的命运作主的意识。因为要让自己的人生产生意义,翻译正好是他最便捷的选择。因为要掌握命运,结果他掌握了语言和翻译这个语言技能。因为要以语言为切入点,他在语言学习方面便格外勤奋,如饥似渴地阅读英文和中文书籍,于是他成为中英两种语言的行家。一个出色的译者,掌控文本的能力可以简单描述为:(1)译出语的接受能力;(2)译入语的产出能力;(3)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转换能力。这种常识性的论断是不需要怎么怀疑的。实际上,早在1933年,林语堂本人在“论翻译”一文中也做了大致相同的论述。谈自己的写作经验,他认为作文的原则是晓畅,即通俗、流畅。林语堂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写作规则的权威。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

阿多诺美学批判的起点——文化工业

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深远,阿多诺作为其中最负盛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的理论基础。在他与霍克海姆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很多问题都初见端倪。其中《文化工业》一文就是其之后转向美学批判的一个起点。 关键词:阿多诺 文化工业 支配 同一性 《否定的辩证法》作为阿多诺的哲学代表作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基础,《美学理论》这本著作是其美学的批判。而这当中的一些理论早在他与霍克海姆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就初见端倪。马丁杰伊认为在《启蒙辩证法》时,阿多诺就转向了美学批判。阿多诺的学生维尔默也断言,“理解阿多诺美学的关键文本就是阿多诺和霍克海姆合著的《启蒙辩证法》。” 按照在《美学理论》中的引言部分,对阿多诺美学思想的管窥被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文化产业的流弊,现代艺术的职能和美学发展的前景。其开端,就是文化产业的流弊。 阿多诺一直对文化产业表现出莫大的敌视和忧虑。在他看来,大众文化是由上而下地强加给大众的。在《启蒙辩证法》这部哲学断片中,阿多诺和霍克海姆阐明了启蒙倒退成神化而其原因只能到畏惧真理的启蒙自身去寻找。《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也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基调。 阿多诺认为广播电视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统一也能在整体上取得一致。他在那时就断言:“电视的目的就是要把电影和广播综合在一起,之所以还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各个利益集团还没有达成一致。不过,电视迟早要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会使审美迅速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在今天电视的确实现了它巨大的影响。阿多诺说如果技术允许,人们可以在家里像听收音机那样收看电影。现在的电视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从各个频道的具体细化,到各个节目的精心策划,无不展现电视的无所不能。好莱坞的类型片,韩国的爱情剧,新兴的各种选秀,都无不吸引着所有大众的注意力。各个利益集团已经达成了一致,从经纪公司到电视台到广告公司再到杂志广播,他们形成了一套系列的娱乐和消费。现如今DVD以及成套的家庭影院也让我们随时随地只要愿意能在家里欣赏到制作昂贵的大片了。 人们一旦有了闲暇时间,就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商提供给他的产品。这说明闲暇受到了控制,支配就是它的结果。文化工业的技术,通过祛除掉社会劳动和社会系统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区别,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技术用来获得支配社会权利的基础正是那些支配社会的最强大的经济权利。文化工业对人实施的支配,不是统治阶级暴力的极权,而是通过将接受文化工业的大众和消费者推向至高地位的虚假表象来形成控制,是建立在认同被制造出来的需求的基础上的。 阿多诺说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会在风格上实现一种自我否定,而拙劣的作品则常常要依赖于其他作品的相似性,依赖于一种具有替代特征的一致性。一切业已消失,仅仅剩下了风格。文化工业戳穿了风格的秘密:即对社会等级秩序的遵从。 文化已经被工业化,成了人们对精神创造的总结并使其中性化,变成了归类活动。文化工业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化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它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又天真的特性,将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它也早就设计好了各种各样的目录,规定了自由的区域,还规定了其中蕴含的至高无上的权利。根据目录,任何事物都变成了设计出来的细节。也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在生产的类型。它把人的行为模式统一起来,也把思维统一起来,把文化整合在一起,它们的技术媒介也越来越统一起来了。工具理性无限膨胀,工业建筑和展览中心到处都是一模一样,城市建房专门为个人设计使其屈服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技术合理性变成了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社会异化于自身的强制本性。宏观和微观形成非常显著的一致性,也反映了人们所具有的文化模式:普遍性和特殊性已经假惺惺的统一起来了。 文化工业把人当成了类成员,当成了一种实在。讽刺的是荧屏里的情节和构架让观众轻易就将自己和电视电影中的幸运儿或者百万富翁等同起来,甚至从中去寻找自己。却忽视了统计学和大多数原则。文化工业教会我们还未开始努力就已经妄想结果,一切都由它炮制出来的机遇写好了。于是在这虚假社会,文化工业五花八门的媒介中,成功的自由变成了文化工业随意挑选普通人的符号标志。打字员和女明星之间只在于身上礼服的差别。不要指望观众能独立思考:产品规定了每一个反应,这种规定并不是通过自然结构,而是通过符号做出的。 文化工业取得了双重胜利:它从外部祛除了真理,同时又在内部用谎言把真理重建起来。对于被这样意识形态控制着的社会,阿多诺只抛出了这么多令人头皮发麻的问题,做出这么多令人振聋发聩的批评,却没有给出确切的解决方案,正如他所认为的:理论并不包含一切事物的答案。而只把希望留给了他称用反艺术为其辩护的现代艺术这个乌托邦,又拒绝说出究竟作何选择才是正确的。 或许就像他所说的:只有每个人束手就擒,不再对幸福抱有任何希望,每个人才能像这个万能的社会一样,都充满着快乐和幸福。 (郭懿琳: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阿多诺美学批判的起点:文化工业 郭懿琳 摘 要:王心敬是明末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门下高弟,是一位在儒家经学、哲学诸领域都颇有造诣的学者。在明末清初理学向清学转变这一思想背景下,作为关学后续,王心敬既保留了关学自张载以来崇礼尚实的学风特点,又体现了明代关学心学化的趋势,还继承了其师李二曲“明体适用”、“经时务世”之学的思想风貌,对关中地区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王心敬 李二曲 关学 一、引言 王心敬是明末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1627~1705)门下高弟,是一位在儒家经学、哲学诸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在当时社会大动荡、大变迁之际,崛起于关中地区的海内大儒李二曲及其门下弟子们,明确倡导“明体适用”、“道德经济”、“康济时艰”、“经时务世”等儒学宗旨,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我们今天可以把李二曲及其弟子如王心敬等人,统称为 “李二曲学派”,并作为完整的学术现象加以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对李二曲思想日益重视,对其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对其学派的研究却略显薄弱。因此,本文将关注的重点从李二曲转移到二曲学派其他学者身上,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二曲门下最重要、也是最得力的弟子王心敬。 王心敬与关学 贺红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