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想 品 德 课 程 标 准

思 想 品 德 课 程 标 准
思 想 品 德 课 程 标 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

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1.目的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2.功能

诊断与调节功能: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了解学习的成就、问题与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强化与教育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1.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2.评价方法

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有:

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

·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

·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

·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

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

(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

3、新课程理念的解读

(1)核心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是前面说的根本转向,即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

(2)课程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传统的意义都是被规定的、非个体化的、与宏大主题相关联的。

四川都江堰蒲阳中心小学校训:“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幸福,并懂得如何追求幸福。”

我在教材的前面写了一段给中学生朋友的话:

我们期待大家能与新教材一道,勇于思考,乐于实践,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自身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权利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把活泼、健康的自我融入开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这段话表达了我们对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解。

(3)过程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这实际上是提示我们,新课程标准试图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独立思考与积极体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加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就象我在教材前面所写:

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大家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机械、被动地接受成人世界对中学生的规范和教训,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大家视为平等的朋友,力求把好的问题、感人的事例、优美的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5、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解读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共包括3大板块、10大要点、59个小点。其主要内容是:

1、成长中的我(1)认识自我(包括6小点,略)

目标:能够不断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2)自尊自强(包括6小点,略)

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会用法(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

2、我与他人的关系

(1)交往与沟通(包括6小点,略)

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交往的品德(包括6小点,略)

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3)权利与义务(包括7小点,略)

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包括6小点,略)

目标:认识成长的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2)承担社会责任(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法律与社会秩序(包括4小点,略)

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包括8小点,略)

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们对其进行了整合。以初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为例:

我们设计“走进中学”作为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

第二单元主题“在成长的道路上”,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化解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我们以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往为主要内容,设计编写了《相处之道》,意在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切近的人的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意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体验团队生活,关注集体发展,理解合理精神,培养团队精神。

第五单元《走近法律》是初中法律教学的一个开篇,教学内容以法律的基础理论为主,意在让学生在一般性地了解法律、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的基础上,懂得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由上可以看出,我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按照初中生的生活逻辑来展开的,通过这样一种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把心理、道德、法律等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话语为沟通媒介。同时,这种设计也为后面教材的安排打下了基础,因为,七年级的教材虽然较全面地涉及到了心理、道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基本上都是一种“初接触”,随着学生生活的扩展,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教材中也都会得到扩展性的诠释。如心理学方面,初中一年级只涉及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境、逆境和挫折,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将会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心理教育的问题将会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以及如何解决和应对考试焦虑、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问题了;在道德方面,七年级的教材是从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出发,探讨中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应当养成什么样的品德和操守,而在八年纪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则是逐渐从不断扩展的公共生活的角度使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诚信、正义等道德问题;在法律方面,七年级的教材只是结合现实生活从总体上对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做了介绍,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将会涉及到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保护问题,而最后则引导学生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国情方面,七年级的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谈这一问题,只是在各单元中有所渗透,而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阅历的增加,我们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逐渐加重这方面内容的分量,使学生十分自然的了解和接受国情教育,而不是强硬地向他们灌输这方面的内容二、教材分析与比较(一)基本认识

教材的特色实际上也就是教材改革创造性的最集中的体现,但是任何特色的形成都不是凭空抽象出来的,而必须要通过实际的比照和思考才能够较为合理地归纳出来。我们认为,要编写出有明显特色的教材,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需要对现行教材的优缺点有确当的把握,而这是我们形成自己特

色的最基本的前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真研究了国内有代表性的教材版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和广东、深圳等地所采用的教材,并在三所省级重点中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座谈会,获得了很多有启发性的经验材料。

第二,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即应当积极地汲取当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一些好的措施和做法。我们参阅了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教材,也研究了台湾地区“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标准”,应当说对当今国际上的相关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第三,要对新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二)国内教材的优缺点

从现行国内教材来看,客观地说,近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经过多次修订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主要优点:一是目标明显拓宽,不仅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出发来设定目标,而且已开始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增加了做健康、活泼的中学生的目标取向;

二是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增加了大量跟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

三是形式也开始摆脱单一、枯燥的说教式面孔,从版式设计到内容组织都不乏生动活泼。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成为我们新教材编写创新的基本参照,主要缺点有:

(1)课程设计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并不十分清晰。

传统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目标,注重知识点的设计与分布,在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往往具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但作为初中阶段课程整体而言则其中缺少了逻辑线索,结果只能是心理、法律、国情等几大块内容的拼接,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学习这些内容的内在动因和整体印象。而从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来看,并不存在那一个阶段只关注心理、法律、道德或国情的实际状况,他们的生活是不断扩展的,与社会和知识的接触是多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体现出一种多元的递进性。很显然,过去那种分割的、封闭的教材设计方式是不合时宜的。

(2)注意了教材内容上的平面分布和个别处理,但是交叉性和递进性体现不够。

正因为传统教材是以不同体系的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只是不同知识框架内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处理,不是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在某一时段内整合不同知识内容,所以它只能是不同内容的简单相加,而不能使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层面上交叉渗透,螺旋上升,体现对学生生活的整体性的关照。因而从整体而言,这样的教材设计不具备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性,不具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层吸引力。

(3)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教材内容表达的通俗性和亲和性,但是启导性、冲突性设计不够,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

由于传统教材更多地注意给学生说清楚某个道理,目标过分明确,而不是让学生从中自我去认识、体验、发现,这就使得传统教材只注重把要说的道理用平易的形式直白地表现出来,惟恐学生不能明白教材的意思,往往在标题上就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缺少了积极参与、体验、发现、表达的空间,使教材明显地内容单薄,对学生而言更多地只需要记诵,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真正的张力与挑战。

(4)阶段性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应当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贯通性,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应该有明确定位,虽有所不同但又能整体关照,尽量避免内容简单重复,但是目前的教材在这一点上还存在不足。如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整体协调和贯通没有处理好,有的内容在小学时已经出现,初中教材又重复出现,使学生感到乏味,对他们不构成挑战、探索的意味。而高中简单重复初中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5)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尚显呆板,还存在着明显的说教性、灌输性、刻板化的痕迹。

由于传统教材组织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参与学生生活为基本线索,这使得以往教材的改革,更多地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增加和知识体系框架的调整,而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重视不够。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对学生识记知识的要求,而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知道、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和道理重视不够,因而导致依然难免简单机械说教的面孔,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分割开来。

(6)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环节,而实践环节的设计显得薄弱。

学生面对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更多地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参与也只能是机械、被动地印证、重复,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引导。

(三)当前国外教材的基本特点

从国外相关教材的设计来看,从20实际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尽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尽相同,如西班牙、比利时、英国、新加坡等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操的熏陶,韩国、日本等国则把道德课单列。并且在课程的名称设计上也不尽相同,诸如“道德课”、“修身课”、“人格训练课”、“公民课”等等,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却有很多一致之处:第一,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

第二,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

第三,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

第四,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特别强调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图文安排,并且印刷装帧十分精美;

第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

这些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四)编制教材的基本理念

我们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力求改变单纯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教材结构模式,而追求以不断拓展的学生生活为基本主线,把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学生自身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的结合、统一在教材整体结构的逻辑理路之中,注重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螺旋上升,提高教材的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感;

把学生周遭的生活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活对学生个体的挑战性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提高教材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丰富性,改变教材平面化说教的形象,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思想、智慧、情感、态度的挑战性,提高教材的层次与品位;增强教材设计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参与的程度,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开辟自主思考、体验、创造、发展的实践的可能空间。

我们坚持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1、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又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教材要尊重、关注、反映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帮助青春期的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个人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

族生活、全球生活),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引领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过道德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为他们终身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目前社会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要不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我们认为应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可以”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但是这种引导,决不是采用过去的“教条式”的强加灌输,而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了解,引导他们进行内化的基础上;不是只仅仅重视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决策与践行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品德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美德”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初中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品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供条件,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过去教材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积极主动地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修养、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教材主题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等,为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实践留有足够的空间,注重加强实践活动的环节,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整合的品德教育观。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丰盈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要实现这个目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使三者形成网络,产生合力,这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即使在学校,也不仅仅只是品德课程这一渠道,要打破各科目界线森严的局面,要处理好品德教材与其它各科教材的关系,这是思想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是课程内容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整合。在品德课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一整体,倡导师生的互动、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是教学情景之中师生认识、情感的整合。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中,不是人为地割裂品德的结构,也不是把品德结构看成是静态的,而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培养与学习融于一体,这是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结构中的内在整合。

当然,要完全克服传统教材缺点,解决前面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只能逐步改变,不可能一步登天,但我们充分意识到了问题的难度,我们将以此作为超越、创新的原点,力求有本质性的突破。

(五)结语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 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 《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

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表2-1《三大构成》各模块应培养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 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 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构成设计的概念、分类及形式美法则; 2.了解色彩的成因,并懂得用色彩进行色彩设计; 3.了解立体构成中的形状包括哪些要素、立体构成中材料的种类,掌握立体构成的技法。 (三)素质目标

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

说课、讲课、听课、评课既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研究活动,又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究竟该怎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才能使效果更优呢?良心推荐文一篇,建议收藏阅读。 说课 说课要求“六说” 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结点。教法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而选择的,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训练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程序则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优化课堂结构的教学方案。 “六说”构成说课的整体内容,也构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六说的具体要求 1. 说课标 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要依据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新选课题(章、节、课)内容特点,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地位。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地位”和“作用”制定本课题的学习目标,通常从三方面来制定: A、思想教育目标 ① 思想政治教育——如道德品质教育等。 ② 学习品质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毅力、态度、方法、习惯等 ③ 思维品质教育——各学科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特点,需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B、知识传授目标 主要指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C、能力形成目标 记忆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动用什么,评价什么,综合什么,在课标中要有明确的要求。

2. 说教材 主要说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包括理论上的理解,知识点的解析。重点、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分析教材是常规备课的重点,也是说课的重要内容,但说课更要侧重说明处理教材的理论依据和采用的处理方法,而不对某些具体知识作更多的解释和说明。如语文的解释词义,归纳段意,数理化的概念,定理的解释等。 3. 说学生 主要是分析学情,如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本课题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分别,以及学法指导等。 学生情况是教学的重要依据,难点的确定,教法的选择,课堂训练的设计都应根据学情而定。但这是常规备课中最薄弱的一环。大多数老师习惯于精英教学,喜欢从高点来设计,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如何。说课,把说学生提出来,就是为了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使老师的每一份努力都能作用在全部学生身上,收受实在的课堂实效。 4. 说教法 主要说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问题不再于什么方法最好,什么手段最简便,而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及教学设备的情况等,来说明选择某种方法和手段的依据。有些教法不能从理论上讲是科学的,合理的,但是有选择运用它,要看学生的实际,所以说教法的选择,最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情的分析。 5. 说训练 主要说明训练的目的,训练方式,训练题目的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中的训练,要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为目标而服务。 训练一般分为:① 形成性② 巩固性③ 分层能力训练三种类型。 对应解决分别为:①主要检查学生对概念、定义、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②帮助学生掌握知识;③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使上中下三类学生通过此练习都有所得,培养能力。 6. 说程序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09:55:0 [字体: ] 8]来源:? 作者:zj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

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俄语直接翻译过来的。从1952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在我国使用最早的一个概念。1912年1月,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之后曾长期沿用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曾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至1952年刚好沿用约四十年。目前台湾的中小学仍使用课程标准一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程标准是我们本民族长期使用过的一个固有概念,而教学计划、大纲则是舶来品。并且,教学计划在使用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歧义,让人误解为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国家教委已正式用“课程计划”取代了“教学计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 《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

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 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 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构成设计的概念、分类及形式美法则; 2.了解色彩的成因,并懂得用色彩进行色彩设计; 3.了解立体构成中的形状包括哪些要素、立体构成中材料的种类,掌握立体构成的技法。 (三)素质目标 1.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视听说课程标准

视听说课程标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日语视听说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商务日语 计划学时:60 课程编号:GS07021 课程负责人:孙晓柳 教研室主任:赖德富 系主任:缪明聪 2013年8月

目录

一、课程性质 商务日语视听说课程为商务日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日语听说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同日本人进行一般性交谈,发音基本正确;通过影视作品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的语言,从而提高日语的理解力及表达力。使学生能看懂有一定深度的影视作品,能讲述大意,同时要求学生有分析、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基本能力。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席演讲,小组合作,专题演讲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一)专业能力 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接画面的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辨别语音,掌握发音难点,接受并习惯日语的正常语速;掌握情景对话的内容并做到熟练运用;掌握日语使用的特定环境和会话技巧;通过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席演讲,提高口头表达思想的能力。训练学生有意识、有选择地学习影像资料中标准、地道的日语表达,能复述所看影像资料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听两遍后能复述50%的内容,并能够对其进行评价。

(二)方法能力 本课程主要采用交际法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以观看各种影像材料(隐去日文字幕的DVD)为中心的,结合各种形式(选择、判断、填充题、听写、讲座、摘记、根据笔记回答问题等)的听力练习与复述、讨论、即席演讲、表演等口语练习(对较复杂的视听材料要提供足够的生词、注释与背景材料),开展课堂活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讨论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听力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反应情况对教学作具体的安排,做到有精有泛。精听的内容可反复听,泛听的内容掌握大意即可。 (三)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能用日语流利地进行日常生活会话,能就有关专业进行简短发言。 2.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生活侧面,提高日语的理解力及表达力。 3.了解日本的文化及风土人情,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思想品德优质课评课

思想品德优质课评课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改革以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政治学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的授课部分已于昨天下午全部展示完毕。 下面,我代表初中学科组对参赛的32节思想品德课予以评析并向大家进行汇报。评析汇报的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本届优质课总体水平高于往届,思品课改成效斐然,硕果累累。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四个进一步: 1.以学生为本,使每位学生获得发展等课改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贯彻。 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追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从思品课的角度剖析,它要求“千教万教教人做人”是根本,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环境意识等等,这些理念在本次参评可中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其具体表现是: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共建生机勃勃的课堂。第二,研究的教学容着力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进步,关注自身成长。第三,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实施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手段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例如24中的孟杰老师在讲解“网络的人际关系”时围绕“朋友”一词,采用“点兵点将123”的方式引出“网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努力将传播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走向的学习,使教书育人落实到实处。 2.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本次课改倡导的德育要回归生活,要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本次参评课表明:许多教师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容和时代的“活水”,注重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成生活化的思品课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凸显,用生活来教育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思品课教学生活化具体表现在:新课导入的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生活化,问题设置的生活化等等各个环节。例如双十中学的闫晓老师选用自己学校的学生的资源讲解平等尊重的做法,江城中学的查老师在讲诚信是金的问题时将双十中学的校训:“勤毅信实”作为教学元素纳入教学过程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变化,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从本届参赛课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角色地位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与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教学活动重要成员的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感悟,共同探索,共同理解,共同建构。与此同时,教师更加关注学

说课程标准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开展“说课程”活动的通知 各教学系(部、室): 根据《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三说工程”实施方案》(2010年教字1号)的精神,现将“说课程”的有关要求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说课程活动的时间 7月26日——31日 二、说课程要求 1、全院专任教师、“双肩挑”教师都必须选择一门课程进 行“说课程”活动。 2、各系(部、室)要高度重视“说课程”活动,要制定本部门说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并于4月30日前报教务处。 3、各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要反复研讨所说课程的建设思路,总结提炼课程建设成果,在此基础上提交一篇具有较高水平的课程改革论文。 4、“说课程”先由各系(部、室)在本单位进行,要求在2010年6月30日前完成,7月10日之前按照本部门教师人数的20%推荐到学院,将说课程教师名单、所说课程、课程改革论文一并交教务处叶红老师处。 5、凡是进行“说课程”的教师均采用PPT在多媒体上进行,时间为20分钟。 三、说课程评委会 主 任:顿祖义

副主任:张 捷 委 员:吴 云 余启高 余明学 朱于平 陈玉平 陈兴无 龙长勇 附:说课程评审标准 恩施职业 技术学院 2010年4月15日 说课程评审标准 指 标评审标准分值得分 课程定位明确课程与专业的关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 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到位。 5明确课程与学生的关系,分析学生对该课程的 了解状况、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等方面比较透 彻。 5明确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5 课程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能够用 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本课程的能力目 标,不是抽象的概念描述。 10 教学内容的设计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内容组织与安排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 规律,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来展开。以真 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 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项目。 15 教学内容赋予的项目载体具有实用性、典型 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 5 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 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 式。 15 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符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 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10

思品公开课

夸夸我的同学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从欣赏、尊重别人和被别人欣赏、尊重中,感受到愉悦。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体验、交流同学相处的小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与同学的友爱之情,学会真诚待人,尊重他人。 知识与技能: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教学重点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 教学难点 学会发现欣赏他人优点的方法,感受与同学的友爱之情,学会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各个活动的要求,优点卡。 学生准备:收集同学的优点长处,回忆同学帮助自己,关心自己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猜猜他是谁 教师:同学们,想想你最喜欢的小伙伴有什么优点,等会儿请你说大家猜。 5.师:现在让我们来说说吧!开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如果同学猜对了,请大家一起夸夸猜对的同学和被猜的同学。好吗? 6.学生依次说说自己小伙伴的优点长处,让大家猜。 7.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发现他人优点,并随机采访被夸奖的学生,让他说说被大家夸奖时的感受。 8.师:你们可真棒!一下子说出那么多小伙伴的优点,而且一猜一个准。你们能把其中的秘诀告诉我吗? 9.小结:我明白了,只有会观察,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活动二优点擂台赛 1.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了。不过还有更大的挑战等着你们呢?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二场测试:优点擂台赛。同座之间互相找优点,比比谁为对方找的优点多,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夸夸对方,把快乐送给他。 2.师:同学们,优点擂台赛马上开始了。擂台赛还想邀请了几位小记者,谁愿意参加?(教师请四位同学上台。) 3.师:这次采访的内容是:当你夸奖别人时心里怎么想?当别人夸奖你时,你怎么想?(实物投影仪出示问题)

课程标准

有效教学的航标——准确把握课标 ——《课程标准》各学段目标比较解读 为了更好地把握各学段目标,下面我对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作如下比较解读: 一、识字与写字 怀着满腔喜悦、满脑子新奇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自主学习,顺利的发展?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首先在识字与写字中有所体现。 识字与写字学段目标比较: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情感态度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识字写字量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识字能力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写字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摩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一)情感态度 1、要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小学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是识字与写字。识字是读写的基础,识字太少势必拖阅读的后腿,而要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兴趣无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法宝。请老师们看“识字与写字”目标里的第1条:“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可见第一学段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么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只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想就能达到课标要求。 2、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这是一项较高的要求。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标准”要求把识字变成学生的自动化动作,使学生一见到生字,不管它出现在什么地方,都能主动地想方设法认识它,我想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是,不管多么艰难,我们的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也要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可以把课内识字延伸到课外,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主动识字。以以上两点为前提,重视了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第三学段提出的学生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水到渠成。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课 基准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电脑艺术与设计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本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立体构成》是艺术专业中既属于基础造型课,又属于专业设计课,国际上称为“构成学”。因此,这门课程既可作为设计基础课,又可直接支持学生进行毕业创作设计。它的作用有: 1、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及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2、通过逻辑分析,使学生加强造型构思的抽象能力,从而促进专业的设计水平。 3、通过系统的作业练习,使学生能抓住形态的本质特征,把握造型的体量及各种材料加工的表现技巧。 4、掌握三维设计的构成知识和方法,提高艺术的感受力,判断力与理性的逻辑能力,最终将体积、空间、结构等知识以最佳方式应用到建筑与环境、产品造型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设计应用领域。 (二)课程基本理念 面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课程组致力于对基础教学的探索与设计方法的研究,要重视全面系统的设计实践教育,强调“基础教学”可以从实践入手,“起始于实践,立足于实用”。在实践中入门,在实践中提高。通过设计方法及案例教学使学生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理念。在设计实践中,要根据学生自我感受和自身的基础能力,就每个设计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体验为基础,在学生灵活、全面的掌握三维形态的构成法则的同时, 通过对不同材质、不同造型要素的构成练习,强化学生的设计技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理性认知能力。“大(小)组作业”模式与岗位模式相结合,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小组进行主题的选择、构思、选材和形态制作。

视听说课程标准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日语视听说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商务日语 计划学时:60 课程编号:GS07021 课程负责人:孙晓柳 教研室主任:赖德富 系主任:缪明聪 2013年8月

目录

一、课程性质 商务日语视听说课程为商务日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日语听说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同日本人进行一般性交谈,发音基本正确;通过影视作品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的语言,从而提高日语的理解力及表达力。使学生能看懂有一定深度的影视作品,能讲述大意,同时要求学生有分析、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基本能力。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席演讲,小组合作,专题演讲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一)专业能力 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接画面的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辨别语音,掌握发音难点,接受并习惯日语的正常语速;掌握情景对话的内容并做到熟练运用;掌握日语使用的特定环境和会话技巧;通过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席演讲,提高口头表达思想的能力。训练学生有意识、有选择地学习影像资料中标准、地道的日语表达,能复述所看影像资料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听两遍后能复述50%的内容,并能够对其进行评价。

(二)方法能力 本课程主要采用交际法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以观看各种影像材料(隐去日文字幕的DVD)为中心的,结合各种形式(选择、判断、填充题、听写、讲座、摘记、根据笔记回答问题等)的听力练习与复述、讨论、即席演讲、表演等口语练习(对较复杂的视听材料要提供足够的生词、注释与背景材料),开展课堂活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讨论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听力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反应情况对教学作具体的安排,做到有精有泛。精听的内容可反复听,泛听的内容掌握大意即可。 (三)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能用日语流利地进行日常生活会话,能就有关专业进行简短发言。 2. 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生活侧面,提高日语的理解力及表达力。 3. 了解日本的文化及风土人情,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解能力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

思想品德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1 20xx年4月26号,我有幸去伊通二中,听取了李雪佳与于跃两位老师的课,通过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以心换心。现在就自己此次听课活动,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 首先,每一堂优质课都凸显了新课改的理念。 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绝大多数课题,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思品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游戏,情景资料等等。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表现出高超的教学艺术。 本次活动,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教学风格也很独特。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拓宽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融洽。

两位老师的共同点是: 1.善于利用多媒体,特别是第一位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记者报道,小组活动,讨论,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同学们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2.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的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每一堂精彩的课都流畅自然,没有造作的表演痕迹。 3.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作后盾,课堂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实,既传授了知识,又教会了做人。 4.善于引导学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好,课堂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是种快乐而不是负担。 第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使用体现了教者的创新精神。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两位教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第四,学生主体地位更突出 我们高兴地看到,两位老师都在设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课程标准

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标准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标准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通过“视”“听”“说”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真实交际场合中各种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外贸业务、外事接待、英文翻译、公文处理等工作,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材。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一)课程性质 《商务英语视听说》是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能力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必修课程。(二)课程定位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课程定位是适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通过视、听、说帮助学生了解和巩固相关的商务知识。本课程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商务英语知识的融合,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英语听力》和《英语视听说》。 课程开设的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学期为五学期,每学期周课时4,总计64课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遵循以下原则:(一)目标设定:面向淄博区域经济商务职业岗位,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商务方面的英语听说能力,进而提高商务交际能力和国际贸易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对商务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旅游技能的训练,强调商务和旅游及酒店工作中英语语言的使用。立于基本,立于实用,立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做”为一体的总体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教学方法。另外,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 (四)利用现代技术:极大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料,背景知识等。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选择不同水平级别的材料或模块学习。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集多媒体技术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生动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思想品德公开课感想

思想品德公开课感想 2015年12月份,枣阳阳光学校举办了名师骨干教师评选公开课,文科综合是人文学科,复习要有自己的特色。思想品德复习课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的回顾、温习。复习能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记忆。复习做到计划、有序,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复习课是一种查漏补缺的过程。 思想品德复习中,重点知识要重点把握,在掌握框架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善于分析对比,善于归纳总结,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把课内知识,课与课知识,课内与课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对书本知识的灵活把握,融汇贯通。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呢? 一、认真备课、做好计划。 复习课虽然只是复习学过的知识,但老师要认真回顾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精心设计复习计划。复习课时间紧、内容多,课堂教学容量大,如果课前没有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计划,就很难抓住重点、突出重点,没有达到复习效果。所以,老师课前要对先前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没有很好掌握的知识,把学生容易弄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类,然后针对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计划和内容,才能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的现象,很好地完成复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给学生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复习。可以分为小组进行交流,并列出重要知识点,上课时进入回答问题状态。例如:复习“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个知识点时,让学生记住三个词,what,why,how,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找知识点,课堂上就按照这个设问设计板书进行提问回答,然后老师再稍作补充强调,既可节省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课一连串的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强化学生记忆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温习掌握了课本知识点,然后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探究。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例中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联系学过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把联想到的知识写在作业本上,然后让学生回答。 四、强化训练、巩固知识 复习中的巩固练习也很重要。练习题要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并转化成多种形式的练习题作为课后强化训练题。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才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辅导,查漏补缺。每复习一个内容,我都进行综合练习,并认真批改、研究,对学生错误的知识点作特别的强调。另外,复习时间紧,临近考试要求学生要加强复习以前的考试卷。重点复习答错的题目,如果是选择题读完题目后,只看正确的那个选项内容,错误的不用去看;问答题,则主要看你自己丢分的地方就可以了,这叫对正相信息的再强化。 这次的公开课学习,无论是从学科系统还是专业点上,都值得学习,意义深远。我们要多学习,多领会,多研究。

课程标准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8、1——4年级从(写话)、(习作) 9、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10、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1、小学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分别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5、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6、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7、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 组织者)。 8、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一、填空题。 1、小学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分别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5、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6、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7、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 组织者)。 8、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1、一位教师执教《太阳》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环节。教师假扮后羿射日,当正要射下第十个太阳的时候,学生纷纷阻拦,说出“慢着!”“等一等!”“别射!”而当教师问“为什么不能射?”时,学生却哑口无言,连忙翻书,但一时难以组织好语言。 如此安排表演,你认为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 答:首先肯定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回答不出,是因为学生在组织语言表达能力上一时没有达到老师预想的程度,另外,学生已经知道人、动植物、气象等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的一切离不开太阳.我认为设计这个表演环节,可以安排在"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之前较合适,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学效果会很好.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