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沙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沙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沙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沙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的内容,具体内容:沙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关于沙姓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沙姓的得姓始祖是神农氏,目前沙姓在大陆和台湾的百家姓排名都没有进入前一百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沙姓姓氏...沙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关于沙姓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沙姓的得姓始祖是神农氏,目前沙姓在大陆和台湾的百家姓排名都没有进入前一百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沙姓姓氏源流

沙(Shā)姓源出有六:

1、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以地名为氏。商朝末年,殷纣王庶兄开(一名启)被封于微,世称微子。武王克商后,封微子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的后裔有人被封于沙这个地方,即今天河北省大名县东面。他们以地名为姓,成为沙姓。

2、出自神农氏,为炎帝之后。炎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臣夙沙氏,后省改为沙姓。

3、以国为氏,西周有沙侯国,地望在河北省涉县,涉县之称由西汉时沙县改,居住在那里的人有以沙为氏。

4、出自沙随氏所改。沙随是春秋时宋国的领地,位于河南省宁陵东北部。据《春秋》中记载,成公十六年,晋会诸侯于沙随,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古代诸侯公爵,凡失国或没爵后,即称为公沙氏或沙随氏,其后人省

为沙氏。更多: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53043112.html,/

5、历史上的百洛国(在今朝鲜)有沙氏。

6、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该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马合马沙或阿思兰沙或木八儿沙之后裔姓沙。"(《回教民族说》)在回族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儿传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这都是沙姓之源。另,"沙在波斯语义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如在波斯王国旧称沙因沙,义为万王之王......因此,我认为沙姓族源多半是来自波斯。"(《回回姓氏考》)沙姓中也有赐姓。如"舍班,古里国回回,入附授南京锦衣卫镇抚,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迁到千户,赐姓沙,名班。"(《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当时给舍班赐姓沙,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即"舍"和"沙"谐音。沙姓也为"回族十三姓"之一。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区。

得姓始祖:神农氏。从《万姓统谱》和《百家姓考略》两书记载考证,沙氏系出沙随氏,源于百济国,百济国是建于东汉年间,位于现在朝鲜半岛的一个古国。汉朝时有一名为沙公穆的人,他的后世子孙去公以沙为氏。至唐高宗时即距今1300年前,百济被大唐皇朝所灭,百济人也就变成了中国人,百济的沙氏,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姓氏。不过,长久以来,出现于我国历史的许多外来姓氏之中,以沙为姓,实际上并非仅

有来自百济国的那一支,另外几支来自夏姓,像沙吒氏、沙陀氏、沙氏等。由此看来,我国的沙氏家族组织相当复杂,有的是来自东北的百济国子孙,有的是来自北方鲜卑族(沙陀氏)之后,也有的是来自西北的突厥族(沙金氏)之裔。沙氏后人奉神农氏为沙姓的始祖。

沙姓迁徙分布

沙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二位,人口约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早在上古时,相传神农氏有夙沙部落,他的后代就以"沙"作为姓氏的。周代宋国的始皇名微子启,他的后代中就有以沙为姓氏的。另外,古时诸侯国的君主若失去侯国后,惯例会被称为"公沙",这些侯国君主的后代中可能会为了纪念失去的国度,而改姓为沙氏。在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一个名为沙(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的地方,他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氏,称为沙氏。沙姓望族居东莞郡(今山东省沂水一带)、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60里),安徽霍邱等地也有分布。

今山东省的烟台市牟平县、登州市、单县、禹城县、威海市、无棣县(海丰县)、乳山县、枣庄市台儿庄、沂水市、苍山县、潍坊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永吉市,四川省的凉山州西昌市,辽宁省的营口市盖州、大连市、沈阳市法库县、铁岭市、瓦房店市、东港市,湖北荆州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桃源县、张家界市、益阳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汉中市城固县,江苏省的姜堰市、靖江市、南通市、如皋市、南京市、江阴市、昆山市、淮安市、高邮市、宝应县、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丰县、邳县、盐城市、常州市

武进区、扬州市江都县、海门市、苏州市,安徽省的宿州市、合肥市肥西区,浙江省的金华市、温州市永嘉县、宁波市,台湾省,江西省的奉新县、瑞昌县、泰和县,河南省的镇平县,广东省的兴宁市、龙川市、惠州市惠东县,湖北省的武汉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安宁县黑龙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梧州,贺州,玉林的北流市,贵港的平南县等地,均有沙氏族人分布。

沙姓历史名人

沙玉:明代涉县知县,劝民备耕抢收,涉民丰衣足食。尝于禾稼熟时,督民昼夜收获,未毕,飞蛾大至,临邑禾食尽,涉民得保全。

沙世坚:北宋勇将,有文武韬略,河北涉县人,曾任东莞太守;1127年护宋高宗南渡,知梧州;广西苗民大起义,改知宜州,平义军十万,击杀首领莫文察,广西河池有"白土平蛮碑"一尊,即其所勒。为江浙沙氏世迁祖,沙神芝、沙元炳均其后。

沙良佐:明代新城知县,廉慎爱民,笃于学校,未几,人足衣食,庭无讼者,百姓戴之。

沙书玉:清朝医学家,江苏省丹徒(今镇江)县人。他精通内、外、喉科,声振大江南北,著有《医原纪略》和《疡科补直》等医学著作。

沙神芝:清朝大书法家,以狂草最有名,豪迈雄放,神逸无拘,在书画界备受称赞。

沙元炳:字健庵(1864-1927年),沙屏北为其世迁祖.生于如皋一个世代书香仕宦之家。他天资聪慧,勤于攻读,1891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取为贡士,1894年殿试成进士。连中三元的他,深得帝师翁同和的赏识,经翁

推荐,入庶馆深造,授翰林院编修。正当他准备一展抱负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戊戌政变"。面对维新志士的鲜血,他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改书斋"四印堂"为"志熙堂",从此致力于兴办实业,造福桑梓。沙元炳作为一名维新派,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他认为救国必须振兴教育,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为此,他决心从兴办师范堂入手,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其时适逢清廷废举、兴学校。他同张藩等筹划创办如皋师范学堂,还邀请张謇等到如皋商讨有关事宜。经他四处奔走,延聘教师,筹措经费,?勘探校址,规划校舍,于1903年9月,正式开学授课。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公立师范学堂中最早创办的一所。此后他还创办了如皋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他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追随张謇创办实业。他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投资;还向上海的长江大达轮船公司、通扬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在如皋,他于1895年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兰溪师傅来如皋主持腌腊加工,所制火腿与金华火腿齐名,远销美洲。此后,他还集资创办皋明电灯公司、如皋公立医院、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3年又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他坚辞不就。其后,他担任过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并主持总纂《如皋县志》,有《志熙堂诗文集》?传世。

沙姓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沙氏望出汝南郡。又《姓氏考略》中记载:

望出东莞、汝南。

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东莞郡:晋武帝太始元年(公元265年)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一带。即汉代城阳郡旧地。

2、堂号

济民堂:明时沙玉,当涉县知县,顾虑到老百姓没有恒产(固定的财产),就设宴请富农,亲自问他们定借款合同,借来钱交贫民买耕牛农具,督促百姓治病,男劳力种一亩菜备荒。结果涉县百姓家家不愁吃穿。在庄稼熟的时候,他亲自下乡督促昼夜收割。还没割完,飞蝗大至,邻县的庄稼都被吃光,涉县得到保全。

此外,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等。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4 1813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学习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学习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调查法讨论法探究法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知识链接】 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华姓氏起源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

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公元627年,唐太宗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我国姓氏丰富,表明了历史悠久。姓氏中反应了历史。古代姓氏有别,姓表血统,氏则表官职、居地、职业等。同一姓可以衍分许多氏。今日的姓大多来自于古代的氏。上古的原始氏族,人们就有姓了。当时社会氏族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为姓,比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等等。随着人口的增多,姓氏也多来,五花八门,各有原由。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代开始的。由于同姓者越来越多,为了区别家族间的地位、出身,便产生了氏。氏的本义为“支”、“歧”,“所以别子孙所出也”。姓氏原来只有贵族才有,一般百姓没有姓氏。战国以后,人们渐渐以氏为姓,姓与氏合一。汉魏时,则通谓之姓。姓氏使我们想起远古母系亲属集团,想起中国古代诸侯林立的情景,想起太古图腾社会的图腾信仰,想见历代的许多行业,想到中华民族血统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痕迹。 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根。根就是源。人类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必有其产生的根源。寻找这个根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的及特点: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1)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2)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 (3)根据专题,分为哲学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等。 (4)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 (5)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习过程】 一.分析姓氏源流 (一)趣味学习(B级)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高一语文备课组陈小刚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设想 (一)课前准备 1、要求每个小组查找至少一个姓氏的来源及相关历史名人; 2、小组间进行交流,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各自姓氏的来源,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3、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五、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导入 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有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2、姓氏源流 (1)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姚等; (2)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3)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4)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 (6)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7) 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8)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精品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件教学设计 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梳理探究”模块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姓氏源流,掌握姓氏的来源、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 2、通过探究姓氏背后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教学重点: 掌握姓氏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自己姓氏的源流。 教学难点: 通过寻根问祖,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你知道班上的同学有多少种姓氏吗?你知道中国有多少种姓氏吗? 二、整体感知 1、《百家姓》:北宋初期江浙地区的一个文人编写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北宋的国姓——“赵”放在了第一位,《百家姓》的姓氏并不是按姓氏人数多少来排列的。 2、《中国姓氏大辞典》:最新出版的2010年《中国姓氏大辞典》共收录23813个汉字姓氏,目前仍在使用的姓氏超过7000个。“李”姓人口当时约有1亿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7%,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一。 三、姓氏的来源 (一)现场查找你的姓氏来源 查找资料,说说你的姓氏来源,资源推荐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53043112.html,,方式:做好姓氏ppt 或摘抄笔记,我们一起来分享交流。 (二)中国9大姓氏来源 1、以图腾定姓氏 如:熊、虎,图腾记载先古人民的生活,这种文化通过姓氏文化得到一定的传承。 2、以神话传说为姓氏 例如: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有人姓青鸟。 3、以国名封地为姓氏 例如:造父,善御,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 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的后裔妫(guī)满,封他为陈侯。其子孙后来就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4、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氏 例如:居住在西门附近的人,便以西门为姓。 5、以官职职业为姓氏 例如:陶、屠都是以职业为姓。 6、以亲属排行为姓氏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 源。

二、课堂学习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 教学目标 1、梳理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2、梳理现在的姓氏产生的途径。 3、通过资料的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4、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梳理姓与氏源起特点及作用。 2、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教学难点: 1、同姓为什么不可以通婚。 2、通过探讨炎黄子孙,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领教学;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创设情景,以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作为课堂进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学生结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展示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梳理,提升课堂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百家姓图腾》的视频一段意境深远的古典乐曲,一个个优美而神秘的图腾文字,相信已经将我们的思绪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几个历史典故。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回答: (1)、下列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是谁? (2)、他们姓什么? 2、老师在百度中曾经搜到过这样一些内容,是关于他们的姓氏的(出示课件) 3、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古代“姓氏”在使用时的特点。 学生说,教师板书(副板书:姓氏分途一人一姓多氏男称姓女称氏姓氏合一) 二、新课 (一)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你得知了关于“姓”的哪些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1)姓的产生 (2)姓的作用 2、请同学们分小组整理自己搜集的关于“氏”的内容,请组长代表发言,其他组可以 进行补充: (一组)氏是如何产生的? (二组)氏在社会存在中表现为哪些特点? (三组)氏的作用是社么?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加深对“氏”的理解 3、请同学们概括姓、氏有哪些区别? (二)探究姓氏合一 1、请同学们阅读一段材料,根据材料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探究问题: (1)姓氏合一与什么时期? (2)姓氏合一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展示 2、请同学们练习生活实际,谈一谈“姓氏合一”的后世影响。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学目标: 、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地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了解姓氏来源地几种常见地形成方式. 、了解各种年节风俗地来源. 、了解我国地民族构成,民族地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地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地了解、年节风俗地形式和民族地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地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地由来. 、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地不同来源. 、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地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地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课堂学习 、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地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地来源.探究我国地传统节日.由姓氏来宣扬前辈地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地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地尴尬.而著名地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地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地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地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地“百”,而是多地意思.最早在宋地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地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地有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地?经过一段时间地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地姓氏文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地,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地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地(比如介绍我班地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

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 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及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的几种常见的来源;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民族及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通过对姓氏、年节风俗和民族的源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形式】 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教学建议】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探源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课时】 这种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具体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接触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即《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明白文中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然后选择自己的课题。 2.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论文的写作。要查找有关资料,请教有关专家。 3.交流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可以分组交流。 【教学步骤】 (以下用幻灯片展示) 一、导入 提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 下面是按人口比例统计得出的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看看你的姓排在哪?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兰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伍韦申尤毕聂丛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