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姓氏的起源和流变,理解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探究姓氏背后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姓氏的起源:介绍姓氏的起源,如“姓”与“氏”的区别,以及古代的姓氏制度。
2. 常见姓氏的来源:分析一些常见姓氏的来源,如姬姓、姒姓等,以及它们的分布特点。
3. 姓氏与文化:探讨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姓氏与家族、宗族的关系,以及姓氏在婚姻、社交等方面的作用。
4. 姓氏背后的历史故事: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姓氏,讲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如刘备、曹操等。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己家族的姓氏起源和历史,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姓氏的起源、流变和文化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姓氏的来源和历史故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姓氏相关的话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件。
2. 参考资料:关于姓氏的起源、流变和文化的相关书籍、文章。
3. 网络资源:关于姓氏的网站、视频等。
4.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纸张、笔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姓氏起源和历史故事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实践活动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搜集、整理和分享家族姓氏起源和历史的质量。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进行小组内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1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计划:课时1-2:介绍姓氏的起源和流变课时3-4:分析常见姓氏的来源和分布特点课时5-6:探讨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课时7-8:讲解姓氏背后的历史故事课时9-10:实践活动:搜集和分享家族姓氏起源和历史课时11-12:小组讨论:姓氏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课时13-14: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课时15:课后作业布置和答疑七、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姓氏分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吗?”2. 讲解:使用PPT课件,详细讲解姓氏的起源、流变和文化意义。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学案一、学习要求1、了解:姓氏知识,《百家姓》知识。
2、讨论:姓氏的来源(形成)方式。
3、探究:姓氏的来源 , 姓氏背后的文化底蕴。
4、语言综合应用:学写短评。
二、学习内容1、姓氏知识,新旧《百家姓》知识。
2、姓氏的起源以及中国姓氏的几种来源方式。
3、了解并探究姓氏背后的文化现象。
4、寻根问祖,对姓氏文化寻根现象进行讨论思考。
三、本课涉及高考考点语言综合应用:根据姓氏寻根热现象,写一则短评。
四、课堂学习过程1、课前预习(1)、预习必修 2 教材第 73 页内容。
(2)、班上同学有几种姓氏和所知道的其他姓氏。
(3)、查阅资料或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姓氏和其他一些姓氏的来源。
2、资料补充(1)《百家姓》中“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
唐太宗(627年)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 年)的时候写的,原收集中文姓氏 411 个,后增补到 504 个,其中单姓 444 个,复姓 60 个。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成书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
宋代的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赵”自然成为那时“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
宋时吴越王钱缪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
吴越国王正妃是孙氏,“孙”便排在第三。
“李”姓排在第四,大概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1(2)最新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共收录23813 个汉字姓氏,其中最长姓氏有 10 个字(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源于藏族),东西南北、上下左右、柴米油盐酱醋茶皆可为姓。
2008 年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出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列出了前100 名。
(3)在刚刚结束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不少鲜为人知的姓氏也因此浮出水面。
有人姓“补”名叫“补天”,有人感恩改姓“仙”,有人姓“哭”,有人姓“笑”,有人姓“别”,有人姓“死”,还有51个岁的老婆婆名叫“蹦的”。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教案标题: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目标:1. 了解姓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探索姓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自己姓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和信息整合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姓氏的定义和起源。
2. 了解姓氏的分类和演变。
3. 分析姓氏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姓氏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2. 掌握姓氏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姓氏起源和文化相关的资料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姓氏,并简要介绍自己姓氏的起源和含义。
2. 提问:你认为姓氏与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姓氏的定义和起源,解释姓氏的分类和演变。
2. 分析姓氏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如姓氏与地理环境、历史事件、职业等的关系。
3. 介绍姓氏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如姓氏学、族谱研究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姓氏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起源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姓氏的变迁是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的姓氏起源和文化背景。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10分钟)1. 总结姓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姓氏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研究姓氏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姓氏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2. 邀请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报告,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姓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理解姓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姓氏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通过拓展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姓氏研究,并培养信息查阅和整合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021年整理〗《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优秀教案2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百度搜索,自行搜集查阅古代姓和氏的不同特点。
2)、利用百度搜索,查出自己姓氏的集自己姓氏的历史文化名人。
二、教学课题本课旨在通过姓氏的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1、梳理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2、梳理现在的姓氏产生的途径。
3、通过资料的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4、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课从姓氏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对姓氏文化与寻根问祖现象进行思考。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文化背景;要想研究一个民族,也必须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
本课从姓氏入手,引导学生寻根问祖,热爱祖国的文化。
本课属于梳理探究性学习课型。
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
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探究内涵。
教学重点:1、梳理姓与氏源起特点及作用。
2、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教学难点:1、同姓为什么不可以通婚。
2、通过探讨炎黄子孙,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百家姓图腾”的相关影像和“黄帝炎帝的祭祀大典”的影像。
在百度中搜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其实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我们真的都是炎黄的后裔,我们有着同样的民族,共同的文化,更是血脉相连,同根同源。
所以我们以氏炎黄子孙而自豪,所以我们因是炎黄子孙而具有共同的目标——将我们的民族发扬光大。
5、播放视频《黄帝祭祀大典》6、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祭祀祖先的现象?不是祈福祖先,而是感恩,感谢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不是炫耀业绩,而是传承,传承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
只有一个民族所有的人有了认同感和自豪感,才会团结一心,发扬光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含答案)

21 姓氏源流与文化导根 1 巩中林海荣《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林海荣审定人:郭晓安【学习目标】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学习重点】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学习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调查法讨论法探究法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络资源。
【知识链接】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华姓氏起源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公元627年,唐太宗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高效导学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高效导学案教学设想1.文化知识积累2.语文兴趣激发3.研究意识培养导入须知1.大槐树传说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
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
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
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
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
庚寅,山东蝗。
丁酉,河南蝗。
永乐二年八月,淫雨毁北京城5000余丈。
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
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棣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对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
于是,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
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
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
从现有史料来看,明初从山西迁民共有6次,这些移民,不仅被迁送到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还有的迁送到了遥远的淮河以南。
山西这6次移民,都与洪洞大槐树发生过关系。
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
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
寺旁有一棵大槐树。
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
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
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
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
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
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
姓氏来源导学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编写人:韩彦辉【学习重点】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学习目标】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学习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调查法讨论法探究法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知识链接】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华姓氏起源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公元627年,唐太宗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第一章:姓氏的起源与演变1.1 讲解姓氏的起源:以古代的姓氏制度为基础,介绍姓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1.2 分析姓氏的演变: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姓氏的变化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的关系。
1.3 举例说明:列举一些典型的姓氏起源和演变案例,如李、王、张等。
第二章:姓氏与文化2.1 讲解姓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何体现民族的文化特征。
2.2 分析姓氏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地域的姓氏分布和文化特点,以及姓氏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
2.3 举例说明:以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姓氏为例,如客家人的姓氏、潮汕人的姓氏等。
第三章:姓氏与家族3.1 讲解家族制度与姓氏的关系:姓氏如何体现家族的传承和发展。
3.2 分析姓氏与家族文化的关系:姓氏如何影响家族的文化传承和家风建设。
3.3 举例说明:以一些著名的家族和他们的姓氏为例,如儒家代表人物的姓氏等。
第四章:姓氏与社会地位4.1 讲解姓氏与社会地位的关系:在封建社会,姓氏如何体现社会等级和地位。
4.2 分析姓氏与近现代社会地位的关系:姓氏在近现代社会是否还具有区分地位的功能。
4.3 举例说明:以一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姓氏为例,如古代的皇族姓氏等。
第五章:姓氏的研究与应用5.1 讲解姓氏研究的意义:姓氏研究对于了解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性。
5.2 分析姓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姓氏在寻根问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作用。
5.3 举例说明:以一些实际案例为例,如姓氏在遗传学、人口学等领域的应用。
第六章:姓氏的地理分布与族群迁徙6.1 讲解姓氏地理分布的特点:分析姓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6.2 分析族群迁徙与姓氏的关系:通过姓氏的变迁,追溯不同族群的迁徙路径和历史。
6.3 举例说明:以一些特定的族群和其姓氏分布为例,如福建客家人的姓氏分布等。
第七章:姓氏与婚配习俗7.1 讲解姓氏在婚配中的作用:姓氏如何影响古代的婚配制度和现代的婚姻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4 1813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学习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学习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调查法讨论法探究法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知识链接】
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华姓氏起源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
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公元627年,唐太宗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我国姓氏丰富,表明了历史悠久。
姓氏中反应了历史。
古代姓氏有别,姓表血统,氏则表官职、居地、职业等。
同一姓可以衍分许多氏。
今日的姓大多来自于古代的氏。
上古的原始氏族,人们就有姓了。
当时社会氏族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为姓,比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等等。
随着人口的增多,姓氏也多来,五花八门,各有原由。
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代开始的。
由于同姓者越来越多,为了区别家族间的地位、出身,便产生了氏。
氏的本义为“支”、“歧”,“所以别子孙所出也”。
姓氏原来只有贵族才有,一般百姓没有姓氏。
战国以后,人们渐渐以氏为姓,姓与氏合一。
汉魏时,则通谓之姓。
姓氏使我们想起远古母系亲属集团,想起中国古代诸侯林立的情景,想起太古图腾社会的图腾信仰,想见历代的许多行业,想到中华民族血统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痕迹。
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根。
根就是源。
人类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必有其产生的根源。
寻找这个根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的及特点: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1)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2)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
(3)根据专题,分为哲学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等。
(4)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
(5)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习过程】
一.分析姓氏源流
(一)趣味学习(B级)
1、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
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
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个人搜集整理)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
3、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4、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自由讨论)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试举例说明)
6、大家通过预习能不能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
(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
7、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按同姓小组总结)
(二)合作探究(A级)
(1)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2)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试从文化的角度分析)
(三)小结:
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
同时百家姓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点来打开探究中国文化的大门。
二、中华文化寻根
(一)请思考以下问题:知识梳理(B级)
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风俗,如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春节吃饺子等等,这些节日和风俗在历代文人笔下曾被反复歌咏,你读过哪些有关的名句名篇?有何感受?
2、西方有不少节日,如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等,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请介绍一下关于它的传说和来源。
3、从以上问题的思考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特点有哪些不同?
4、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美丽传说,你属于哪个民族,有哪些文化传统?
(二)合作探究(A级)
请选择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几个民族,了解一下它们各自的民族历史和民族风俗。
(三)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大家庭,了解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促进我国民族大团结和民族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
你所在的地区有什么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试考察并写一篇短文。
【拓展阅读】
1、龙文化
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
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
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
2、节日文化
节日是怎么产生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
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若再上溯,则与古时对火的崇拜有关。
另外,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
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
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
后来发展为八节气。
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
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
3、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
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茶的古字)就是茶。
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
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
茶道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诗僧皎然。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 (1204 180835)
∙ (1204 175539)
∙ (1204 175012)
∙ (1204 174305)
∙ (1204 111112)
∙ (1204 104821) ∙ (1204 103633) ∙ (1204 101713) ∙ (1204 100650) ∙ (1204 09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