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孕妇抗病毒策略
乙肝孕妇的紧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乙肝孕妇是指已确诊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病毒感染者,且处于妊娠状态的孕妇。
由于乙肝病毒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乙肝孕妇及其新生儿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
为保障乙肝孕妇及新生儿的健康,降低母婴传播风险,特制定本紧急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乙肝孕妇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 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风险;3. 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4. 加强乙肝孕妇的心理疏导和关爱。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乙肝孕妇紧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预案实施;2. 设立乙肝孕妇紧急预案专家组,负责乙肝孕妇的诊疗、预防和康复;3. 设立乙肝孕妇紧急预案执行小组,负责预案的具体实施。
四、预案措施(一)乙肝孕妇的诊疗1. 乙肝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HBsAg、HBeAg、抗-HBc等指标;2. 根据病情,给予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3. 加强心理疏导,关注乙肝孕妇的心理需求。
(二)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1. 乙肝孕妇从怀孕20周起,每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直至分娩;2.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3. 对于乙肝病毒DNA大于10的6次方的高危孕妇,建议在妊娠第24-28周口服抗病毒药物;4. 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宣传,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
(三)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1.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立即接种乙肝疫苗;2. 出生后1个月、6个月再次接种乙肝疫苗;3. 对于乙肝病毒DNA大于10的6次方的高危新生儿,建议在出生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再次接种乙肝疫苗。
(四)乙肝孕妇的关爱1. 定期对乙肝孕妇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乙肝病毒的认识和预防意识;2. 关注乙肝孕妇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3. 加强乙肝孕妇的营养和保健,提高其免疫力。
五、预案实施与监督1. 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本预案,确保乙肝孕妇及新生儿的健康;2. 加强对乙肝孕妇的诊疗、预防和康复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3. 建立乙肝孕妇紧急预案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4. 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改进。
学习解读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教案

(2022-2025年)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学习解国家卫健委印发《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讲义)为进一步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目标,我委制定了《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第一部分:《行动计划》的出台背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积极履行“消除儿童感染艾滋病”的国际承诺。
将预防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全国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筛查,同时免费为发现的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要“消除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疾病”,《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的目标任务,实现消除已成为我国预防母婴传播领域下一阶段的核心目标。
近年,我委组织研究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评价标准和认证流程,并在浙江、广东和云南开展了消除母婴传播试点项目,探索适宜我国的消除母婴传播工作模式。
在试点项目工作上,我委总结经验成效,组织制定了《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
第二部分:《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行动计划》主要包括6部分内容。
(一)总体要求。
主要包括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坚持综合施策、整体推进、分批评估。
(二)行动目标。
至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结果指标。
2/3以上省份在实现结果指标基础上,实现消除母婴传播其他重要评估指标。
(三)策略与措施。
包括规范开展预防母婴传播服务、提升预防母婴传播数据质量、加强实验室管理、保障感染者权益,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参与等四方面主要策略措施。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提高服务能力,促进社会支持。
(五)评估与推广。
孕妇乙肝抗病毒治疗

乙肝主要经血液(如不安全注射 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抗病毒治疗目的与意义
治疗目的
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组织病变,改善肝功 能,提高生活质量,延缓或减少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的发 生,延长存活时间。对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
治疗意义
通过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乙肝病情,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孕妇乙肝抗病毒治疗水平建议
加强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筛查
提高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筛查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开展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加强对孕妇的乙肝知识宣传和教育,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她 们树立治疗信心。
建立规范的治疗与随访体系
制定孕妇乙肝抗病毒治疗规范和随访制度,确保患者得到科学、规 范的治疗和跟踪管理。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孕妇乙肝病毒DNA阳性且肝功能异 常,或存在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等高 危因素。
禁忌症
孕妇对治疗药物过敏或存在严重不良 反应,以及肝功能失代偿、重型肝炎 等严重肝病情况。
治疗时机选择
孕早期
一般不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避免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孕中晚期
根据孕妇病情和医生建议,可考虑启动抗病毒治疗,以降低 母婴传播风险。
核苷(酸)类药物是孕 妇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常 用药物之一。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乙肝 病毒DNA聚合酶,阻 断病毒复制过程,从而 减少病毒载量。
核苷(酸)类药物具有 高效、低耐药性的特点 ,但需要长期使用才能 维持疗效。
常见核苷(酸)类药物 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 韦酯、恩替卡韦等。
干扰素类药物特点及作用机制
根据孕期病情变化,适当调整药 物剂量,以维持有效治疗浓度。
乙肝感染孕妇管理和抗病毒治疗策略

乙肝感染孕妇管理和抗病毒治疗策略一、乙肝感染孕妇的管理。
(一)孕期管理。
1. 定期产检。
- 乙肝感染孕妇要比普通孕妇更频繁地进行产检哦。
一般来说,每4周左右就要进行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等相关检查呢。
这样可以及时了解肝脏的情况,看看病毒有没有变得活跃起来。
比如说,如果发现肝功能指标升高,那可能就需要进一步评估是不是病情加重啦。
- 除了检查肝脏相关指标,像常规的产检项目,像超声检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测量血压、血糖这些也不能少哦。
因为乙肝感染可能会对孕妇的身体整体状态有影响,也可能间接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呢。
2.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啦。
要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像瘦肉、鱼类、新鲜的蔬菜水果这些都是很好的选择哦。
要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然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呢。
比如说,那些油炸食品、辣椒就尽量少吃啦。
- 休息也很重要哦,孕妇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最好能有8 - 10小时的睡眠时间呢。
不能太劳累,要适当活动活动,像散步这种比较温和的运动就挺不错的,但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哦,不然身体吃不消的。
(二)产后管理。
1. 母婴阻断。
- 宝宝出生后,要尽快在12小时内(最好是6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第一针哦。
这就像是给宝宝穿上了一层“防护衣”,可以大大降低宝宝感染乙肝的风险呢。
- 乙肝疫苗后续还要按照0、1、6个月的程序继续接种,这个可不能忘记啦,这样才能让宝宝的身体里产生足够的抗体来抵抗乙肝病毒哦。
2. 产妇自身恢复。
- 产后产妇的身体比较虚弱,更要注意休息和营养啦。
要继续关注肝功能的恢复情况,一般产后1 - 3个月还要复查肝功能和HBV DNA呢。
如果肝功能还是不正常,可能就需要继续治疗啦。
二、乙肝感染孕妇的抗病毒治疗策略。
(一)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1. 高病毒载量孕妇。
- 如果孕妇在怀孕24 - 28周的时候,HBV DNA载量大于2×10⁵IU/mL(相当于10⁶拷贝/mL),同时肝功能正常,这种情况下一般建议开始抗病毒治疗哦。
HBV高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结合标准阻断措施阻断母婴传播效果

HBV高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结合标准阻断措施阻断母婴传播效果杨敏;李红梅;张雷;何流;邓强;江海燕【期刊名称】《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年(卷),期】2024(32)5【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高载量孕妇孕期HBV-DNA水平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情况,分析孕期抗病毒治疗结合标准阻断措施对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住院分娩的120例HBV高载量孕妇临床资料,分析孕妇妊娠期、分娩前HBV-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eAg状态影响因素,分析孕期抗病毒治疗对新生儿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母婴安全性。
结果:120例HBV高载量孕妇中,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93例(治疗组),抗病毒药物分别为替诺福韦占56.6%、拉米夫定占20.8%;未接受治疗27例(未治疗组)。
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治疗组HBV-DNA载量、HBeAg阳性率无差异(P>0.05);分娩前,抗病毒治疗组HBV-DNA载量≥10^(6)IU/ml占比(7.5%)低于未治疗组(92.6%)(P<0.05),而两组HBeAg阳性率(90.3%、92.6%)无差异(P>0.05)。
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年龄低、HBVDNA载量高影响HBeAg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新生儿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率抗病毒治疗组(100.0%)高于未治疗组(2例,92.6%)(P<0.05)。
两组新生儿体质量、早产、剖宫产、妊娠合并症、产时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HBV高载量孕妇HBV-DNA水平较高,HBeAg阳性率与孕妇年龄低、HBV-DNA载量高有关;孕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孕妇分娩前HBV-DNA水平,结合标准阻断措施后可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且安全性较好。
【总页数】5页(P1153-1157)【作者】杨敏;李红梅;张雷;何流;邓强;江海燕【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相关文献】1.抗病毒治疗在阻断高病毒载量乙肝孕妇母婴传播中的临床效果2.抗病毒治疗对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孕妇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及其安全性探讨3.替诺福韦阻断高HBV DNA载量孕妇母婴传播临床效果观察4.应用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治疗阻断血清HBV DNA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5.高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妊娠中晚期孕妇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其降低孕妇血清HBV-DNA水平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技术实施方案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技术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一)总目标全面落实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如期实现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目标,提高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至2025年,实现以下目标:1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梅毒检测率达95%以上。
2.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孕早期检测率达85%以上。
3.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抗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
4.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早期诊断率达98%以上。
5.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5%以上。
6.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首针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时注射率达98%以上。
7.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2%以下。
8.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
9.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至1%以下。
二、工作内容消除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简称“消除母婴传播”)工作应以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综合防治体系为支撑,以常规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为基础,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孕产妇、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为育龄人群、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全面、整合的消除母婴传播服务,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开展消除母婴传播相关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青少年、育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及其家人对消除母婴传播的认知,增强其“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健康行为。
(二)检测与咨询医疗卫生机构遵循知情不拒绝的原则,检测前医务人员主动告知母婴传播的危害性、预防母婴传播措施、接受各项检测的必要性和检测的相关信息,并依据检测结果提供检测后咨询。
为所有结婚登记人群在接受婚前保健时提供艾滋病、梅毒检测与咨询服务;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期保健过程中开展夫妻共同咨询检测。
医院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实施方案

医院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实施方案为提高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一)提高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确保检测率达到95%以上。
(二)提高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病毒用药率,确保用药率达到90%以上。
(三)提高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早期诊断检测率,确保检测率达到90%以上。
(四)提高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早期诊断检测率,确保检测率达到90%以上。
(五)提高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确保接种率达到90%以上。
(六)提高孕产妇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确保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二、工作策略(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成立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治意识。
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孕产妇及家属的防治意识。
(三)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加强监测,提高检测质量。
建立健全监测网络,提高检测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五)加强干预,提高用药率。
对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实施抗病毒治疗,提高用药率,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六)加强随访,提高儿童早期诊断检测率。
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实施定期随访,提高儿童早期诊断检测率。
(七)加强信息管理,提高数据质量。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对母婴传播的防控尤为重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我国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防治工作总体部署,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1. 提高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确保孕期检测率达到95%以上,孕早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2. 提高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病毒药物使用率,确保所生儿童抗病毒药物使用率达到90%以上。
3. 提高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确保达到85%以上。
4. 提高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比例,确保达到90%以上。
5. 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确保达到90%以上。
6. 提高所生儿童人工喂养的比例,确保达到90%以上。
三、工作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1)利用多种渠道开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全民防治意识。
(2)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识别、诊断和治疗能力。
(3)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其防治知识知晓率。
2. 加强监测检测(1)建立健全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网络,确保检测率达到95%以上。
(2)加强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的跟踪管理,确保孕期检测率达到95%以上,孕早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3)加强对所生儿童的随访,确保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到95%以上。
3. 加强治疗干预(1)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提供抗病毒药物,确保所生儿童抗病毒药物使用率达到90%以上。
(2)为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规范诊疗,确保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85%以上。
(3)为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提供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确保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比例达到90%以上。
(4)为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服务,确保住院分娩率达到90%以上。
(5)为所生儿童提供人工喂养服务,确保人工喂养的比例达到9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婴传播途径
一是宫内传播。婴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而感染乙肝病 毒,这种垂直传播方式引起的感染约占5-15%,母婴阻断失 败主要发生在宫内感染的病例。 二是产程传播。即在分娩时婴儿的皮肤、黏膜擦伤或胎盘 剥落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 ,而进入新生儿体内。这一过程感染的可能性最大,这种 情况也最为多见。羊水和阴道分必物也含有病毒,也可以 传播乙肝。 三是分娩后。婴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母乳喂养,也可以 传播乙肝病毒。
研究表明: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而发生宫内感染的 婴儿目前尚无补救措施。 孕妇血清中HBV-DNA载量与母婴传播呈正相关,降低母血病毒载量能降 低宫内感染的风险。
阻断母婴传播是乙肝的源头预防。
“母婴传播”概念
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 尤其是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
干预组孕妇每月一次检测血清HBV-DNA定量、肝功能、心肌 酶谱,胎儿B超+常规孕检项目等; 监测HBV-DNA载量下降情况,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
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监测;
服药的顺从性及副反应。 对照组孕妇亦接受相同的孕期监测。
联合免疫
新生儿联合免疫 被动免疫:出生24小时内、1月分别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 蛋白200单位; 主动免疫: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于0、1、6月龄分别注 射。 婴儿于出生24小时内、7月、12月龄时抽股静脉血查乙肝五 项,采用进口雅培试剂检测,如乙肝五项中HBsAg阳性,加 查HBV-DNA定量,判断比较评价两组母婴阻断的效果。
展望未来的替诺福韦
替诺福韦即将在我国进行临床试验,国外的研究已经证实:
替诺福韦的抗病毒效果较强:治疗12个月时85%的患者 血清中HBV-DNA消失; 替诺福韦的耐药率较低,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替 卡韦无相同耐药位点,且对阿德福韦酯应答不佳的患者 仍然有效; 替诺福韦属于妊娠期安全程度B类药物,且已经用于HIV 感染的妊娠妇女,并有少量安全性数据。
孕期用药
拉米夫定组:孕28周起服用拉米夫定100mg/日至产后1月。 替比夫定组:孕28周起服用替比夫定600mg/日至产后1月。 对照组不用药物干预。 其他入选标准、孕期监测、分娩期处理、新生儿联合免疫等都 一样,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优势、药物副反应、胎儿安全性影 响等。
检测指标
拉米夫定:妊娠期安全性B类
Hepatology, 2007, 45:1056-1075
拉米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
在妊娠晚期使用拉米夫定是安全的 能有效地预防胎儿子宫内HBV感染,减少乙肝 疫苗免疫的失败率,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率
美国提出乙肝母婴阻断路线图
慢性乙肝女性妊娠期的治疗
大约1/3的乙肝女性在妊娠前即出现肝病 活动,需要治疗 但是:
干扰素的疗效是有限的,只有不到30% 的患者治疗成功
核苷(酸)类似物疗程长,仅有12%的患 者经短期治疗可以停药
慢性乙肝女性妊娠期的治疗
如果中断治疗,有可能发生肝病加重,威协母婴的安全 停用拉咪呋定致乙型肝炎孕妇重度发作死亡一例。 海峡医药 2005年第17卷第四期报告。 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接受治疗的乙肝女性有可能需要在治 疗过程中受孕
初步结果
孕28周开始服药 4W:HBV-DNA下降2-3个对数; 8W:HBV-DNA下降3-4个对数; 12W:HBV-DNA下降至103-4或转阴。
替比夫定的降病毒效果优于拉米夫定(快而持久) 拉米夫定将病毒速度慢且易反跳不稳定。 母婴配对检测乙肝五项: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拉米夫定在妊娠早期的安全性
在HIV感染女性中的研究:
在希望生育前需要服用拉米夫定和齐多夫定预 防HIV的性传播
妊娠后继续抗病毒治疗,预防HIV的母婴传播
所以,HIV感染的女性妊娠均需要全程服用拉米夫 定和齐多夫定治疗。
J Infect Dis, 1998,178(5):1327-33 Lancet, 1999,354(9184):1084-9
Hepatology, 2007, 45:1056-1075
妊娠期间药物安全性分类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曲他滨和替诺福韦被归入B类
如果应用这些药物对于母亲和胎儿所带来的收益超过 风险,则可以应用这些药物。
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胚胎和胎儿毒性, 被归入C类。 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由于具有抗增殖作用在妊娠 期间禁忌应用。
替比夫定在妊娠期的应用
替比夫定属于妊娠期安全程度的B类药物,其优势在于:
抗病毒作用比拉米夫定强而快
第1年的病毒耐药率低
在妊娠晚期有可能更快地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降 低病毒载量,减少母婴传播阻断的失败率。
替比夫定在妊娠期的应用
替比夫定上市时间较短(3年),在妊娠期应用的安全性 数据较少。 不良反应: 肌病发生率:0.3%~0.88% 周围神经病发生率:0.3% 因此,尽管该药属于妊娠期间安全程度的B级,但它对胎 儿的影响还有待于更多的临床资料证实。
乙肝育龄妇女抗病毒治疗策略
免疫耐受期:高病毒载量HBV-DNA≥107 拷贝/ml; 在妊娠后期(孕28周),知情选择抗病毒治疗,夫妇双方 自愿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用药; 拉米夫定100mgQD或替比夫定600mgQD;
母婴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
1、孕妇体内乙肝病毒含量与母婴传播成正相关
高风险: HBV-DNA>1×106 copeis/ml; 低风险: HBV-DNA 1×103-6 copeis/ml; 极低风险:HBV-DNA<1×103 copeis/ml。
2、胎盘屏障的完整性 3、胎儿的遗传易感性 4、E抗原的相关性
母婴阻断效果评价
母婴阻断成功标准:新生儿出生后12个月随访期内HBsAg阴性, 同时HBsAb阳性且滴度≥10 IU/L。 母婴阻断失败标准:新生儿出生后12个月随访期内HBsAg和 HBcAb均为阳性,伴有或不伴有HBeAg阳性。 免疫无应答标准:新生儿出生后12个月随访期内HBsAg和抗-HBs 均为阴性,无论HBeAb及HBcAb阳性或阴性。 免疫低应答标准:新生儿出生后12个月随访期内HBsAg阴性,抗 -HBs阳性但滴度<10 IU/L。 宫内感染标准:新生儿出生后在注射疫苗和HBIG前外周静脉血 HBsAg阳性且规范主被动联合免疫而持续1年仍阳性。
拉米夫定妊娠期安全性研究
以后的研究表明:
拉米夫定对动物没有致畸性,对雌性和雄性的生殖能力 也没有影响
只有在高剂量(500 mg/kg)的情况下,可能对幼鼠出生 后的行为有一定影响。
我国的研究证明,拉米夫定对妊娠鼠及其幼仔均是安全 的,并能有效降低母鼠的HBV-DNA水平。
Teratology, 2001, 63(1):26-37.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01, 153(4):434-442. Neurotoxicol Teratol, 1999, 21(4):365-373.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HBV复制
妊娠期间药物安全性分类
美国FDA根据妊娠期间药物的安全程度把药物分为五类: A类: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未发现对胎儿有损害 B类:动物实验证实对胚胎没有危害,但临床研究未能 证实或无临床验证资料 C类: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胚胎有致畸或杀胚胎作用, 但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 D类:临床有资料证实对胎儿有危害,但治疗孕妇疾病 的疗效肯定,又无代替药物,权衡利弊后再用 X类:证实对胎儿有危害,妊娠期禁用
拉米夫定在妊娠早期的安全性
美国抗逆转录酶药物妊娠登记处在2003年7月已经监测到
3583例使用了抗逆转录酶药物(拉米夫定、那非那韦、奈韦
拉平、司他夫定和齐多夫定)的母亲所生婴儿,其中1391例 在妊娠早期即使用药物治疗。
结论:新生儿异常率没有高于CDC提供的群体监测数据3.1%
Am J Obstet Gynecol, 2004,191(3):985-92
拉米夫定妊娠期安全性研究
遗传毒性研究:
拉米夫定在微生物致突变试验和体外细胞转化实验未显 示致突变活性,但在体外培养人淋巴细胞和小鼠淋巴瘤 实验中显示出其微弱的致突变活性 大鼠经口给予拉米夫定2000mg/kg(血药浓度为慢性乙 型肝炎患者推荐临床剂量的60-70倍),未见明显的遗 传毒性
药品说明书
拉米夫定妊娠期安全性研究
生殖毒性研究:
大鼠经口给予拉米夫定4000mg/kg/天(血药浓度为人临 床血药浓度的80-120倍),其生育力和断奶后仔代的存 活、生长、发育未受明显影响 大鼠和家兔分别给予拉米夫定4000和1000 mg/kg/d (血药浓度约为人临床推荐剂量血药浓度的60倍)口服, 均未表现出明显的致畸作用
乙肝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
概述
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目前有HBV携 带者约9600万,女性占40%,孕妇携带乙肝病毒约5-10%,围产期母婴 传播是HBV最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自采取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以来, 婴儿感染率已明显下降,但仍有约10%的婴儿阻断失败。
母亲HBV -DNA水平与母婴传播
在没有疫苗预防的情况下
Chinex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2, 40(2): 84-87.
母亲HBV-DNA水平与母婴传播
在没有疫苗预防的情况下
Chinex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2, 40(2): 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