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技术参数表

换热器技术参数表
换热器技术参数表

换热器技术参数表、报价表

一、板式换热器(水—水)报价单位:元人民币

途型号

传热

(MW)

传热面积

(m2)

一次侧水

温度(℃)

一次侧承

压(MPa)

二次侧水

温(℃)

二次侧承

压(MPa)

设备重量

(kg)

进出口

管径(DN)

设备外形尺寸

(mm)

报价

空调采暖BR0.1-10

0.35

10 85/60 常压60/50 1.0 200 50 564*320*735 7000

BR0.1-10 10 95/70 1.0 60/50 1.0 200 50 564*320*735 7000 BR0.23-20

0.7

20 85/60 常压60/50 1.0 385 65 1045*425*1090 13600 BR0.23-20 20 95/70 1.0 60/50 1.0 385 65 1045*425*1090 13600 BR0.3-30

1.05

30 85/60 常压60/50 1.0 550 80 1212*470*1150 20400 BR0.3-30 30 95/70 1.0 60/50 1.0 550 80 1212*470*1150 20400

BR0.37-40

1.4

40 85/60 常压60/50 1.0 730 100 1265*480*1326 27200 BR0.37-40 40 95/70 1.0 60/50 1.0 730 100 1265*480*1326 27200 MBR0.4-50

1.75

50 85/60 常压60/50 1.0 875 125 1350*550*1340 34000 MBR0.4-50 50 95/70 1.0 60/50 1.0 875 125 1350*550*1340 34000 MBR0.5-60 2.1 60 85/60 常压60/50 1.0 1120 150 1440*600*1530 40800

MBR0.5-60 60 95/70 1.0 60/50 1.0 1120 150 1440*600*1530 40800

BR0.7-80

2.8 80 85/60 常压60/50 1.0 1582 1501584*700*1700 54400

BR0.7-80

80 95/70 1.0 60/50 1.0 1582 1501584*700*1700 54400 用

途型号

传热

(MW)

传热面积

(m2)

一次侧水

温度(℃)

一次侧承

压(MPa)

二次侧水

温(℃)

二次侧承

压(MPa)

设备重量

(kg)

进出口

管径(DN)

设备外形尺寸

(mm)

报价

洗浴BR0.1-10

0.35

10 85/60 常压60/5 1.0 200 50 605*320*735 7000

BR0.1-9 9 95/70 1.0 60/5 1.0 190 50 524*320*735 6500 BR0.23-20

0.7

20 85/60 常压60/5 1.0 385 65 1045*425*1090 13600 BR0.23-17 17 95/70 1.0 60/5 1.0 363 65 1000*425*1090 11600

BR0.3-30

1.05

30 85/60 常压60/5 1.0 550 80 1212*470*1150 20400 BR0.3-26 26 95/70 1.0 60/5 1.0 540 80 1112*470*1150 17700 BR0.37-40

1.4

40 85/60 常压60/5 1.0 730 100 1265*480*1326 27200 BR0.37-34 34 95/70 1.0 60/5 1.0 680 100 1190*480*1326 23200 MBR0.4-50

1.75

50 85/60 常压60/5 1.0 875 125 1350*550*1340 34000 MBR0.4-43 43 95/70 1.0 60/5 1.0 820 125 1240*550*1340 29300

MBR0.5-60

2.1 60 85/60 常压60/5 1.0 1120 150 1440*600*1530 40800

MBR0.5-51 51 95/70 1.0 60/5 1.0 1040 1501320*600*1530 34700

BR0.7-80

2.8 80 85/60 常压60/5 1.0 1582 1501584*700*1700 54400

BR0.7-68

68 95/70 1.0 60/5 1.0 1490 1501480*700*1700 46300

全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

全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 2003年出现的SARS疫情,使我们人类的健康面临严峻的挑战,2009年又爆发了猪流感,于是关于人居环境的空气品质问题多有讨论,提出健康空调是今后空调的发展方向。 但究竟什么是健康的空调,怎样去实现健康舒适的空调,关于这个问题,舒适100也进行了一些分析,指出全空气系统是最佳的空调系统,它可以实现对建筑热湿控制及空气品质的全面控制,同时也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全新风运行提供条件。 加大新风量是实现良好空气品质的最好方法,只从空气品质的角度来说,进行全新风运行的空调系统才是最好的系统,可是由此带来的能量消耗确实是非常大的。根据武汉的气象资料计算,当室内设计值在26℃,60%时,对于公共建筑,处理1m3/h新风量,整个夏季需要投入的冷能能耗累计约9.5kw·h左右。可见加大新风量后,能量消耗就有很大增加。因此,需要在新风与排风之间加设能量回收设备。 1 目前市场上的能量回收设备有两类: 一类是显热回收型,一类是全热回收型。显热回收型回收的能量体现在新风和排风的温差上所含的那部分能量;而全热回收型体现在新风和排风的焓差上所含的能量。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热性回收的能量要大于显热回收型的能量,这里没有考虑回收效率的因素。因此全热回收型是更加节能的设备。 按结构分,热回收器分为以下几种: (1)回转型热交换器

(2)热回收环热交换器 (3)热管式热交换器 (4)静止型板翅式热交换器 在以上几种热交换器中,热回收环型和热管型一般只能回收显热。回转型是一种蓄热蓄湿型的全热交换器,但是它有转动机构,需要额外的提供动力。而静止型板翅式全热交换器属于一种空气与空气直接交换式全热回收器,它不需要通过中间媒质进行换热,也没有转动系统,因此,静止型板翅式全热交换器(也叫固定式全热交换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能量回收设备。 2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的性能 2.1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是在其隔板两侧的两股气流存在温差和水蒸 气分压力差时,进行全热回收的。它是一种透过型的空气——空气全热交换器。 这种交换器大多采用板翅式结构,两股气流呈交叉型流过热交换器,其间的隔板是由经过处理的、具有较好传热透湿特性的材料构成。 2.2 三种效率的定义 全热交换器的性能主要通过显热、湿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率来评价,它们的计算公式为: 显热交换效率:SE= 湿交换效率:ME= 全热交换效率:EE=

板式换热器与容积式换热器相比

板式换热器与容积式换热器对比 容积式换热器: 优点: 1)容积式换热器兼具换热、贮热功能。有较大的贮热量,可以提前加热,将热水贮存在换热器内,热媒的小时耗热量可随加热时间的加长而减小其峰值。 2)容积式换热器适用于热水用量大,且用水不均匀的建筑物,如酒店的生活用水。 3)被加热水通过罐体阻力损失小。 4)结构简单、管理方便,可承受水压,噪音低。 5)供水水压、水温稳定、安全、节水、用水舒适。使用寿命长。 缺点: 1)外形体积较大、换热效率低,通过不断的循环加热才能达到要求的温度。 2)壳体与管子之间无温差补偿元件时会产生较大的温差应力,即温差较大是需要采用膨胀节或波纹管等补偿元件减小温差应力。 3)清洗不方便,所有部件均焊接组成,仅能通过换热管束导流筒进入设备内部进行检修、清洗。 4)对热源温度要求较高,满足产水量的情况下,热源流量和温度必须得到保证。 板式换热器: 优点: 1)传热效率高,传热系数大,对数温差大,单位换热面积置换热量远高于其他换热设备,而且容易改变换热面积或流程组合,适用于多重介质换热。 2)重量轻、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适用于各种工况与环境,可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克服空间局限的场合。 3)换热器板片间通道经过特殊的流道设计,在很低的雷诺数下就能产生强烈的湍流,内流体运动激烈,且表面光滑,形成积垢较少,工作周期长,并便于使用化学方法清洗。

4)具有较强的变工况适应能力,由于优化设计的板型,加热水在0.3m/s至1.2m/s的流速范围内均能达到传热意义上的紊流,因此在较宽的负荷变化范围内热工性能变化不大。5)易于维护检修,设备停车后,一两个人就能轻松的对设备进行例行维护和检修,降低维护费用及运行成本。 6)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最低,降低了制造与购买成本。 缺点: 1)工作压力≤2.5MPa,工作温度≤200℃,不适用于易堵塞介质。 2)换热器板片较薄,承压能力相对较低;特别是对于波纹板片间形成接触点,互为支撑型的换热器,如果使用年代长,压紧尺寸超出安装要求尺寸后,易使接触点压成凹坑,最后形成穿孔,使板片报废。 3)板片之间的间距较窄,液膜较薄,蒸发速度快。若为高温蒸汽与液体物料作为冷热介质进行换热,在物料突然断流情况下,容易发生蒸干焦化现象,加速板片间的密封垫圈损坏;焦化物质会造成板片间冷物料通道堵死,影响设备的使用,给生产造成损失。所以,员工对板式换热器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是实际使用中的难点。 4)单位长度的压力损失大。由于传热面之间的间隙较小,传热面上有凹凸,因此比传统的光滑管的压力损失大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 设有流量为m h的热流体,需从温度T1冷却至T2,可用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t1,出口温度选定为t2。由此已知条件可算出换热器的热流量Q和逆流操作的平均推动力 。根据传热速率基本方程: 当Q和已知时,要求取传热面积A必须知K和则是由传热面积A的大小和换热器 结构决定的。可见,在冷、热流体的流量及进、出口温度皆已知的条件下,选用或设计换热器必须通过试差计算,按以下步骤进行。 初选换热器的规格尺寸 初步选定换热器的流动方式,保证温差修正系数大于0.8,否则应改变流动方式,重 新计算。计算热流量Q及平均传热温差△t m,根据经验估计总传热系数K估,初估传热面积A 选取管程适宜流速,估算管程数,并根据A估的数值,确定换热管直径、长度及排列。 计算管、壳程阻力在选择管程流体与壳程流体以及初步确定了换热器主要尺寸的基础上,就可以计算管、壳程流速和阻力,看是否合理。或者先选定流速以确定管程数N P和折流板间距B再计算压力降是否合理。这时N P与B是可以调整的参数,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另选壳径再进行计算,直到合理为止。 核算总传热系数 分别计算管、壳程表面传热系数,确定污垢热阻,求出总传系数K计,并与估算时所取用的传热系数K估进行比较。如果相差较多,应重新估算。 计算传热面积并求裕度 根据计算的K计值、热流量Q及平均温度差△t m,由总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A0,一般应使所选用或设计的实际传热面积A P大于A020%左右为宜。即裕度为20%左右,裕度的计算式为: 某有机合成厂的乙醇车间在节能改造中,为回收系统内第一萃取塔釜液的热量,用其釜液将原料液从95℃预热至128℃,原料液及釜液均为乙醇,水溶液,其操作条件列表如下: 表4-18设计条件数据

板式换热器选型参数表

选择板式换热器要注意以下三个事项 1、板式换热器板型的选择板片型式或波纹式应根据换热场合的实际需要而定。对流量大允许压降小的情况,应选用阻力小的板型,反之选用阻力大的板型。根据流体压力和温度的情况,确定选择可拆卸式,还是钎焊式。确定板型时不宜选择单板面积太小的板片,以免板片数量过多,板间流速偏小,传热系数过低,对较大的换热器更应注意这个问题。艾瑞德每种规格的板片,均具有至少两个板型,采用热混合技术,可以综合换热器的传热和压降,使其运行在最佳工作点。内旁通,双流道技术和不等流通截面积装配为两侧介质流量相差较大的工况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板式换热器有AB系列、AM系列、AL系列、AP系列、AS系列等几大系列百余种板型。各种型号都有深波纹、浅波纹、大角度、小角度等,完全确保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特殊工况可按用户需要专门设计制造。 2、流程和流道的选择流程指板式换热器内一种介质同一流动方向的一组并联流道,而流道指板式换热器内,相邻两板片组成的介质流动通道。一般情况下,将若干个流道按并联或串联的费那个是连接起来,以形成冷、热介质通道的不同组合。流程组合形式应根据换热和流体阻力计算,在满足工艺条件要求下确定。尽量使冷、热水流道内的对流换热系数相等或接近,从而得到最佳的传热效果。因为在传热表面两侧对流换热系数相等或接近时传热系数获得较大值。虽然板式换热器各板间流速不等,但在换热和流体阻力计算时,仍以平均流速进行计算。由于“U”形单流程的接管都固定在压紧板上,拆装方便。 3、压降校核在板式换热器的设计选型使,一般对压降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应对其进行校核。如果校核压降超过允许压降,需重新进行设计选型计算,直到满足工艺要求为止。 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可拆式板式换热器(PHE)、换热器密封垫(PHE GASKET)、换热器板片(PHE PLATE)并提供板式

热交换器的选型和设计指南(20210201114130)

热交换器的选型和设计指南内容 1 概述 2 换热器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3 换热器的类型选择 4 无相变物流换热器的选择 5 冷凝器的选择 6 蒸发器的选择 7 换热器的合理压力降 8 工艺条件中温度的选用 9 管壳式换热器接管位置的选取 10 结构参数的选取 11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要点 12 空冷器的设计要点 13 空冷器设计基础数据

1概述 本工作指南为工艺系统工程师提供换热器的选型原则和工艺参数的选取及计算方法2换热器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3换热器的类型选择 换热器的类型很多,每种型式都有特定的应用范围。在某一种场合下性能很好的换热器, 如果换到另一种场合可能传热效果和性能会有很大的改变。 因此,针对具体情况正确地选择换热器的类型,是很重要的。换热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热负荷及流量大小 2)流体的性质 3)温度、压力及允许压降的范围 4)对清洗、维修的要求 5)设备结构、材料、尺寸、重量 6)价格、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在换热器选型中,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对结构强度、材料来源、加工条件、密封性、安 全性等方面加以考虑。所有这些又常常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通过设计的优化加以解决。 针对不同的工艺条件及操作工况,我们有时使用特殊型式的换热器或特殊的换热管,以实现 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应综合考虑工艺条件和机械设计的要求,正确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型 式来有效地减少工艺过程的能量消耗。对工程技术人员而言,在设计换热器时,对于型式的 合理选择、经济运行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应有足够的重视,必要时,还得通过计算来进行技术 经济指标分析、投资和操作费用对比,从而使设计达到该具体条件下的最佳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范围很广,适应性很强,其允许压力可以从高真空到 41.5MPa ,温度可 以从-100 °以下到1100°C 高温。此外,它还具有容量大、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清洗方便 等优点,因此它在换热器中是最主要的型式。 特殊型式的换热器 特殊型式的换热器包括有:板式换热器、空冷器、多管式换热器、折流杆式换热器、板翅式换 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蛇管式换热器和热管换热器等。它们的使用是受设计温度和设计压 力限制的。在下图中给出了特殊型式的换热器的适用范围,可供参考。 7001 -------------------------------------------- , 600- 500- 400 300- 表3- 1特殊型式换热器的使用范围 1C 0

松下全热交换器技术参数

松下全热交换器技术参数 .采用松下独特的新型对流式热交换材料可使设计小型化,薄型化。 .松下高性能高品质的风机可降低噪声值。 .与空调器配套使用可降低制冷制热的设计容量。 .送风排风同时进行,使室内环境十分安定舒适。 .上下颠倒的安装方式,使得通过一处检测口便可进行所有的保养和维修。 .直线型的送排风方式十分便于安装。 机种.性能 型号 风量 (m3/h) 消耗功率 (w) 热交换率 (%0 噪音 (dB) 质量 (kg) 接管尺寸 (mm) FY-150ZDY2N150557524.025100 FY-250ZDY2N2501057526.029150 FY-350ZDY2N3501187528.037150 FY-500ZDY2N5001607529.543200 FY-650ZDY2N6502407532.564200 FY-800ZDY2N8003307534.071250 FY-01KZDY2N10004407535.083250注:上述数据为50HZ、强档状态 外型尺寸

型号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FY-150ZDY2N810600467303825251927013515997041411098-49 FY-250ZDY2N8106005993151426551927013515988241421916414495 FY-350ZDY2N8106008044801628601927013515988241421916414495 FY-500ZDY2N89060090450020296019270135159962414246210194107 FY-650ZDY2N1150600884480202960193401701941222612246210194106 FY-800ZDY2N1250600884428228940193881942181322612258242-85 FY-01KZDY2N125060011346782281190193881942181322612258242-85

半容积式换热器技术要求

第二章采购内容、技术规格及要求 一、招标货物一览表(投标报价单包括半容积式换热机组整体报价及主要分部件详细报价)

1、所有机组按施工图配置(包含但不限于):换热器、膨胀罐、循环水泵、磁水器、过滤器、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闸阀、止回阀、防倒流止回阀、连接不锈管材管件、自控柜等。 2、主要设备材料品牌应满足汽源提供单位阜阳热电集团有限公司关于热力站房技术标准:(1)半容积式热交换机为国内知名品牌; (2)一次侧蒸汽及冷凝水接口,除自身法兰外,单独再配法兰一片。 (3)二次侧所有管材管件、阀门均为不锈钢材质,阀门附件为国内一线品牌(品牌为:埃美柯、开维喜、丹佛斯、维克威尔)。 (4)循环水泵(为进口品牌:KSB、威乐、格兰富、赛莱默)泵体、叶轮均为不锈钢SUS340材质,轴承为原装进口品牌集成机械密封。 (5)控制柜元器件品牌为:施耐德、ABB、西门子 3、换热机组必须具备全自动无人值守功能。 二、供货要求(成套供应组装、调试) 1、本次招标的货物,投标人应根据本章的技术规范及环境条件要求选择使用寿命长、品质佳、性能价格比优、环保节能、便于维护的货物参与投标,并需对其投标文件和供货中涉及到的专利负责,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伤害招标人的利益。 2、本次招标采购范围内的材料均需符合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具体要求,所有材料须有合格证和质量保证书,并符合国家颁布的最新技术标准;使用时须经招标人、监理单位、安装单位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 3、本次采购的货物质量等级不低于国家或行业相关规定标准。 4、本次招标采购的所有材料加工、制作均在制造商场地内制作完成,货到现场时必须经招标人、监理单位、安装单位验收。 5、投标人应根据招标文件所提出的技术规格、参数、数量、质量和服务要求,综合考虑材料的适应性,选择具有最佳性能价格比的材料前来投标。希望投标人以精良的材料、优良的服务和优惠的价格,充分显示自身的竞争实力。 6、因本次招标采购的材料制造、包装运输等方面引起的货物缺陷,造成工程验收不能通

换热器的选型和设计指南(全)

热交换器的选型和设计指南 1 概述 (1) 2 换热器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1) 3 换热器的类型选择 (2) 4 无相变物流换热器的选择 (11) 5 冷凝器的选择 (13) 6 蒸发器的选择 (14) 7 换热器的合理压力降 (17) 8 工艺条件中温度的选用 (18) 9 管壳式换热器接管位置的选取 (19) 10 结构参数的选取 (19) 11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要点 (23) 12 空冷器的设计要点 (32) 13 空冷器设计基础数据 (35)

1 概述 本工作指南为工艺系统工程师提供换热器的选型原则和工艺参数的选取及计算方法。 2 换热器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表 2-1 换热器的结构分类

3 换热器的类型选择 换热器的类型很多,每种型式都有特定的应用围。在某一种场合下性能很好的换热器,如果换到另一种场合可能传热效果和性能会有很大的改变。 因此,针对具体情况正确地选择换热器的类型,是很重要的。换热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 热负荷及流量大小 2) 流体的性质 3) 温度、压力及允许压降的围 4) 对清洗、维修的要求 5) 设备结构、材料、尺寸、重量 6) 价格、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在换热器选型中,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对结构强度、材料来源、加工条件、密封性、安全性等方面加以考虑。所有这些又常常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通过设计的优化加以解决。针对不同的工艺条件及操作工况,我们有时使用特殊型式的换热器或特殊的换热管,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应综合考虑工艺条件和机械设计的要求,正确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型式来有效地减少工艺过程的能量消耗。对工程技术人员而言,在设计换热器时,对于型式的合理选择、经济运行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应有足够的重视,必要时,还得通过计算来进行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投资和操作费用对比,从而使设计达到该具体条件下的最佳设计。 3.1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围很广,适应性很强,其允许压力可以从高真空到41.5MPa,温度可以从-100°C以下到 1100°C高温。此外,它还具有容量大、

新风全热交换器液晶控制器EK说明书

CMNE-01新风系统智能控制器 CMNE-01新风系统智能控制器适用于对家庭及公共场合的新风系统的风机的智能控制,控制器实时监测室内空气品质,智能调节风机运转速度,实现既节能环保又能保持室内良好空气品质 一、主要功能与特点 1.挥发性有机气体(VOC)监测:实时监测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氨气、氢气、 酒精、一氧化碳、甲烷、丙烷、甘烷、苯乙烯、丙二醇、酚、甲苯、乙苯、二甲苯等有机挥发气体、香烟、木材、纸张燃烧烟雾 2.LCD实时显示室内外温度:可通过加减键切换显示当前室内及室外温度 3.LCD显示室内当前空气品质程度:好、中、差 4.LCD显示新风系统工作模式:新风系统工作模式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手动模 式:用户可以通过控制器面板上风速按键控制风机的转速(高速风、中速风、低速风)注:设定时两个风机同步;自动模式:一周每天6时段可编程运行,每天各时段可设定高、中、低、关4种状态运行(通过机型可选择) 5.定时模式:用户可设定控制定时启动和关闭的时间;(实时时钟) 6.LCD 显示新风系统风机状态:排风和送风 7.LCD 显示新风系统风机转速:高速风、中速风、低速风 8.智能控制:自动模式下,当控制器监测到室内空气品质较差时可自动调整新 风系统风机转速(排风及送风自动转为高速风);当空气质量达中档时,风机恢复设定风速。当室外温度低于0℃时,排风电机及送风电机转为间隙运行(防冻、防结霜),两者风速保持原来状态,同步间隙运行:先运行(0-90分钟,时间可调),再停止(0-90分钟,时间可调);当温度恢复至≥1℃及取消防冻模式时,风机才恢复连续运行 9.睡眠功能:设定睡眠功能时,两个风机均转为低速,运行8小时后,自动退 出睡眠功能 10.防冻功能(防结霜):设定防冻功能后,排风电机及送风电机转为间隙运行两 者风速保持原来状态,同步间隙运行:先运行(0-90分钟,时间可调),再停止(0-90分钟,时间可调),当取消防冻模式时,风机才恢复连续运行 11.可现场设定VOC传感器灵敏度:好、中、差三级 12.继电器输出:控制两个三速电机 13.滤网计时及报警:风机运行累计1500小时,LCD闪烁显示报警符号。长按风 速F键6S,可清零重计 14.蓝色背光:有按键时点亮,无按键操作20秒后熄灭15.按键锁功能:按住模式键6秒,显示锁符号,按键锁住;再按住模式键6秒, 锁符号熄灭,按键解锁;按键锁住时,按键功能无效、此时有按键时,锁符号闪烁 16.定时控制负离子发生器的开启与关闭:新风系统连续运行6小时后,自动开 启负离子发生器进行除菌,清洁空气 二、电气规格: 1、额定电压: 110-220VAC 2、待机功耗: <1.5W 3、控制功率: 500W 4、过流保护: 5A熔断 5、输出接口:两个三速电机 6、预热时间: ≤60秒 7、响应时间: ≤10秒 8、恢复时间: ≤30秒 9、工作温度: -10℃ -- +50℃ 10、存储温度: -20℃ -- +60℃ 11、工作湿度: ≤95%RH 12、存储湿度: ≤60%RH 三、产品接线图

换热器的选型和设计指南全

热交换器的选型和设计指南 2换热器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3换热器的类型选择......................... 4无相变物流换热器的选择....................... 5冷凝器的选择............................ 6蒸发器的选择........................... 7换热器的合理压力降......................... 8工艺条件中温度的选用....................... 9管壳式换热器接管位置的选取..................... 10结构参数的选取.......................... 11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要点...................... 12空冷器的设计要点........................ 13空冷器设计基础数据........................

1概述 本工作指南为工艺系统工程师提供换热器的选型原则和工艺参数的选取及计算方法。 2换热器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表2-1换热器的结构分类

3换热器的类型选择 换热器的类型很多,每种型式都有特定的应用范围。在某一种场合下性能很好的换热器,如果换到另一种场合可能传热效果和性能会有很大的改变。 因此,针对具体情况正确地选择换热器的类型,是很重要的。换热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热负荷及流量大小 2)流体的性质 3)温度、压力及允许压降的范围 4)对清洗、维修的要求 5)设备结构、材料、尺寸、重量 6)价格、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在换热器选型中,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对结构强度、材料来源、加工条件、密封性、安全性等方面加以考虑。所有这些又常常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通过设计的优化加以解决。针对不同的工艺条件及操作工况,我们有时使用特殊型式的换热器或特殊的换热管,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应综合考虑工艺条件和机械设计的要求,正确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型式来有效地减少工艺过程的能量消耗。对工程技术人员而言,在设计换热器时,对于型式的合理选择、经济运行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应有足够的重视,必要时,还得通过计算来进行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投资和操作费用对比,从而使设计达到该具体条件下的最佳设计。 3.1 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范围很广,适应性很强,其允许压力可以从高真空到 41.5MPa,温度可以从-100 ° C以下到1100° C高温。此外,它还具有容量大、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清洗方便等优点,因此它在换热器中是最主要的型式。 3.2 特殊型式的换热器 特殊型式的换热器包括有:板式换热器、空冷器、多管式换热器、折流杆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蛇管式换热器和热管换热器等。它们的使用

标准系列化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步骤(精)

标准系列化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计算传热量,并确定第二种流体的流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经验传热系数 (7)计算传热面积 (8)查换热器标准系列,获取其基本参数 (9)校核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壳程对流给热系数的计算。假如核算的K与原选的经验值相差不大,就不再进行校核。若相差较大,则需重复(6)以下步骤 (10)校核有效平均温度差 (11)校核传热面积 (12)计算流体流动阻力。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非标准系列化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计算传热量,并确定第二种流体的流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管径和管内流速 (7)计算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和壳程的对流传热系数,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传热系数,以计算K,然后再校核 (8)初估传热面积,考虑安全因素和初估性质,常采用实际传热面积为计算传热面积值的1.15~1.25倍(9)选取管长 (10)计算管数 (11)校核管内流速,确定管程数 (12)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13)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4)校核平均温度差 (15)校核传热面积 (16)计算流体流动阻力。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甲苯立式管壳式冷凝器的设计(标准系列) 一、设计任务 1.处理能力: 2.376×104t/a正戊烷; 2.设备形式:立式列管式冷凝器。 二、操作条件 1.正戊烷:冷凝温度51.7℃,冷凝液于饱和温度下离开冷凝器; 2.冷却介质:为井水,流量70000kg/h,入口温度32℃; 3.允许压降:不大于105Pa; 4.每天按330天,每天按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计要求 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附:正戊烷立式管壳式冷却器的设计——工艺计算书(标准系列)

各种型号换热器说明

各种型号换热器说明 一各种型号换热器说明及优点 1、BLL双螺旋波节管换热器,使被加热介质在管内成螺旋线流动形式,破坏管壁的介膜层,增加传热面的热传递。它的传热机理与光管及其它形式的传热元件有明显不同。 l换热效果明显提高由于换热器采用了导热最优良的紫铜管制作,换热效果比其它管壳式热交换器相比,换热量提高了3~5倍。在汽-水换热中,传热系数K值在4500~6500W/m2?℃之间,在水-水换热中,传热系数K值在3200~5000 W/m2?℃之间。 不易结垢 由于对紫铜管的特殊加工,在工作过程中,紫铜管的热伸冷缩,使垢片碎裂脱落,预防了结垢现象。 安全性能高 因传热管具有热补偿能力,在传热过程中固定性能优良,可减少应力的作用,因此,管板与管的胀接口处不易泄漏。 安装灵活方便 该设备具有立式、卧式两种结构型式,能适应各种场合的使用,方便灵活。 这类换热器是按照GB150-1998、GB151-1999〈〈钢制压力容器〉〉和〈〈管壳式压力容器〉〉制造、检验和验收的,安全可靠、性能优良,是当今最优秀的换代产品。 2、SFP、LFP型浮动盘管热交换器半即热式换热器也是适应现代需要开发研制的一种新型换热器。它是将加热水贮存在壳体内,热媒(蒸汽或高温水)在管束盘管内,它属于一种有限量注水的换热器,具有较少的注水量(可注水1-3分钟用水),却能迅速补充热量。由于该换热器传热效率高,在换热器热媒进口必须安装温度调节器,以控制热媒和热水温度,尤其是热水供应系统,温度控制更为重要。 自动除垢 换热器中螺旋盘管在热媒温度、压力变化和离心力作用下,以及被加热水流动力的冲动下,使盘管自由上下,左右浮动和高频振动,可使水垢不易粘附在管臂上,可自动脱落,实现自动除垢。但在某些角落仍可能有部分水垢无法脱落,每半年应清垢一次,可利用热水冲击方法,具体如下:1)放净壳体内的水。2)关闭进出水口。3)打开进汽阀和冷凝水阀门排净管内存水,然后关闭冷凝水阀门,大约5-6分钟突然关闭进汽阀门,打开冷水阀门和底部排污阀门,使加热管突然冷却同时关掉脱落水垢,连续5-6次,即可全部排净。 节能效果显著,由于热媒在管内,被加热水在壳体内,因而壳体表面温度低,散热损失少,节约能源,尤其是汽-水换热时,冷凝水温度低,具有较大的节能效益,并减少环境污染。 3、BBR(BR)板式换热器的结构比较简单,它是由板片、密封垫片、固定压紧板等零部件组成,其中板片采用进口不锈钢板,密封垫片采用中美合资生产的派克垫。其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且在许多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 传热系数高 板式换热器不存在旁通,板片波纹能使流体在较小的流速下产生湍流,所以具有较高的传热系数,一般为3000~7000W/㎡?℃,同时湍流又具有自净效应能够防止污垢的形成。 占地面积小 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在传热量相当的条件下,所占空间仅为管壳式换热器的1/2~1/3。 阻力损失小 在相同的传热系数条件下,板式换热器通过合理的选择流速,阻力损失可控制在管壳式换热器的1/3范围内。 热损失小

板式换热器选型与计算方法(DOC)

板式换热器选型与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选型与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对数平均温差法和NTU法。在计算机没有普及的时候,各个厂家大多采用计算参数近似估算和流速-总传热系数曲线估算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计算机计算,这样,板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变得快捷、方便、准确。以下简要说明无相变时板式换热器的一般计算方法,该方法是以传热和压降准则关联式为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 以下五个参数在板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中是必须的: 总传热量(单位:kW). 一次侧、二次侧的进出口温度 一次侧、二次侧的允许压力降 最高工作温度 最大工作压力 如果已知传热介质的流量,比热容以及进出口的温度差,总传热量即可计算得出。 温度 T1 = 热侧进口温度 T2 = 热侧出口温度 t1 = 冷侧进口温度 t2= 冷侧出口温度 热负荷 热流量衡算式反映两流体在换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相互关系,在换热器保温良好,无热损失的情况下,对于稳态传热过程,其热流量衡算关系为: (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冷流体吸收的热流量)

在进行热衡算时,对有、无相变化的传热过程其表达式又有所区别。 (1)无相变化传热过程 式中 Q----冷流体吸收或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W; mh,mc-----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ph,Cpc------热、冷流体的比定压热容,kJ/(kg·K); T1,t1 ------热、冷流体的进口温度,K; T2,t2------热、冷流体的出口温度,K。 (2)有相变化传热过程 两物流在换热过程中,其中一侧物流发生相变化,如蒸汽冷凝或液体沸腾,其热流量衡算式为: 一侧有相变化 两侧物流均发生相变化,如一侧冷凝另一侧沸腾的传热过程 式中 r,r1,r2--------物流相变热,J/kg; D,D1,D2--------相变物流量,kg/s。 对于过冷或过热物流发生相变时的热流量衡算,则应按以上方法分段进行加和计算。 对数平均温差(LMTD) 对数平均温差是换热器传热的动力,对数平均温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换热器传热难易程度.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计算对数平均温差,此时用算术平均温差代替对数平均温差,介质在逆流情况和在并流情况下的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方式是不同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用算术平均温差代替对数平均温差。 逆流时: 并流时:

全热交换器技术参数

全热交换器技术参数 1.概述 1.1 工作原理 XFHQ系列全热交换器采用先进科技及工艺,芯体用特殊纸质经过化学处理加工而成,对温度、湿度、冷热能量回收起到最佳效果。 高效换热芯体,当室内空调排风与室外新风分别呈交叉方式流经换热芯体时,由于平隔板两侧气流存在温度差,产生传热,夏季运行时,新风从空调排风获得冷能,使温度降低;在冬季运行时,新风从空调排风中获得热能,使温度升高,这样通过换热芯体的热交换过程使新风从空调排风中回收了能量。 1.2特点 双向换气功能 将室外新风空气经过过滤后送入室内的同时,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外,彻底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静音设计 内置空调专用低噪音离心风机,机箱内部覆有高效的吸音材料,全静音设计,人性化体现; 能量回收 机组内置高效的热交换器,将排出去的室内空气与送进来的室外空气进行冷热交换,在提供舒适温度空气的同时回收能量,节约能源; 控制方便 电气系统采用二次回路设计,使用开关面板,启动停止机组安全快速简单,可选择远程集中控制系统,与多联机室内机联网控制。 317

MDV4+i 直流变频智能多联中央空调 318 1.3 命名法 A,B,……Z 设计序列 S-三相,单相缺省 Z-纸芯式、L-轮转式、P-普通式 D-吊顶式、L-立柜式 新风量,单位100m 3 /h XFH-显换热式新风机 XFHQ-全换热式新风机

MDV4+i直流变频智能多联中央空调 2.参数 2.200~1200m3/h的产品采用发泡风道,具备旁通功能;2500~12000m3/h机型不带网络集中控制功能。 3.表中噪音是在额定静压安装条件半消音室测得,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运行噪音可能高于此值,请根据设计安装具体条件,考虑相应的消音措施。 319

半容积式换热器技术标准新

半容积式换热器技术标准 第一节目的 本技术标准的制定用于指导明宇集团公司开发项目的设备招投标及采购。 第二节应用范围 1. 本标准适用于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集中热水供应系统。 2.本标准适用于公称压力PN≤1.6MPa,被加热水温度≤60℃,热媒温度不大于95℃,工作介质为饮用水的水-水换热系统。 第三节执行标准 1.《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 2.上述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使用本标准的各 方应考虑使用最新版本标准的可能性。 3.本标准未涵盖产品应执行的所有技术标准。 4.设计院提供的设计要求。 5.半容积式换热器须参照美国锅炉及压力容器标准(ASME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CODE)来设计、安装及测试,并受UNDERWRITERS LABORATORY或德国标准DIN所认可。 第四节技术要求 1.说明 本节说明半容积式换热器及其有关的控制设备的生产、运输、安装及调试要求。 1.1 一般要求 1.1.1在运送、储存和安装换热器的过程中,应采取正确的保护设施保护换热器。 1.1.2为了正确运送及安装换热器,承包单位应供应所有必需的运送支架,吊架等设备。1.1.3产品适用的参数为:公称直径DN ≤2600mm;公称压力PN ≤35MPa;且公称直径(mm)

和公称压力(MPa)的乘积不大于1.75×104。 1.2 质量要求 1.2.1半容积式换热器须满足第三节的执行标准 1.2.2每一台换热器应由同一厂家整体装配生产,其中包括贮水容器、热交换组件、内循环水系统、温度控制及安全设备、外壳等。 1.2.3换热器的生产商必须具有生产及安装同类型及功能相约的设备,并能成功地运行不少于五年的经验和记录。 1.2.4每台换热器上应附有原厂的标志牌,标明厂家名称、设备编号、型号及有关之技术数据。 1.2.5系统设计、系统之各项指针、系统设备、材料及工艺均须符合本章内所标注的规范/标准,或其它与该标准要求相符的中国或国际认可的规范/标准。 1.2.6合资格厂家为中外合资厂,并拥有ISO9001生产资量控制证书及国家所批核的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D1及D2类。 1.3 资料呈审 1.3.1提交由厂家提供的技术数据及特性曲线,以显示有关设备的输出热力、效率、热水的出/入水温度、水压差及水流量、操作压力、测试压力、操作步骤,安装及测试步骤等。1.3.2提供由制造厂家所印刷的安装、操作及维修手册,内容应详述有关操作程序和维修程序。 1.3.3提供齐全的配件表及厂家建议的后备配件表。 1.3.4提供厂家测试的报告及证书并说明其操作及试验效果。 1.3.5提供施工图,详细显示有关设备的安装和固定要求、设备负载承重分布、控制和电气线路及管道接驳等资料。 1.4 产品 1.4.1 一般要求 A.按图纸或设备表所示,提供卧式或立式换热器。 B. 换热器及热水管道可抵受的工作压力需不少于1000kpa。 C. 换热器之加热功率及容量须符合设备表上所述之要求。 D.每台换热器至少配备以下设备: 1.适当口径的冷/热水出入水接驳口。 2.在出水管处提供温度计入压力表。 3.温度控制系统(含温度传感器、DDC控制器、比例控制阀)。

Alfa Laval板式换热器型号

板式换热器由一组金属波纹板构成,其上带有开孔,开孔形成液体流动的通道,热量将在两种液体之间传递。这组波纹板装配在一块固定的固定板和一块可移动的压紧板之间,并通过夹紧螺栓压紧。这些板片上都装有密封垫,密封垫对板间通道起密封作用并使液体交替流入相邻通道。板片数由流量、液体的物理属性、压降和温度变化确定。板片波纹引起液体紊流并支撑板片承受差压。波纹板片和压板固定在上、下杆之间,而后两者又固定在支撑架上。接口在固定板上,或者,如果一种或两种液体在设备中形成多条通道,则接口在固定板和压紧板上。 型号:M10 典型容量 液体流量:最高50 kg/s,取决于介质、 允许的压降和温度变化。 通过蒸汽对水进行加热:0.7 到3.0 MW 板型:M10B,M10M 和M10MD 框架型式:FM,FG 和FD 标准材料 固定板:经环氧涂料涂装的低碳钢 喷嘴:碳钢 带衬里:不锈钢,橡胶,钛 板片:不锈钢AISI 316/AISI 304,钛, Alloy 20/18/6 密封垫: M10B 丁腈橡胶,EPDM M10M 丁腈橡胶,EPDM,HeatSeal F,HNBR,EPDMF,VitonG 技术数据 机械设计压力(g)/温度: FM 1.0 MPa / 160°C FG 1.6 MPa / 180°C *) FG ASME 150 psig / 350°F FD 2.5 MPa / 160°C FD ASME 300 psig / 320°F *) 框架FG 在1.2 MPa/200oC 下时同样可以在蒸汽系统中使用,无需安全阀。 最大传热表面: M10B:90 m2 (970 sq. ft) M10M:60 m2 (650 sq. ft) 接口: FM –尺寸为100 mm DIN 2501 PN10 或ANSI 150 FG –尺寸为100 mm DIN 2501 PN16 或ANSI 150 FD –尺寸为100 mm DIN 2501 PN25 或ANSI 150 FD –尺寸为100 mm DIN 2501 PN25 或ANSI 300 (ASME) 主要尺寸:

全热交换器

全热交换器作为楼宇空调新风换气系统的热能回收设备,可以同时回收回风空气中的显热、及潜热。因此,其节能效果备受关注。本文结合实例对在新风换气系统采用转轮式全热交换器的节能特性及投资回收期等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并与采用显热交换器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新风热负荷中潜热负荷较高(=显热比较低)的夏季高温、多湿的南方城市,采用全热交换器具有较大的节能效果。而且,对防止转轮式全热交换器发生交叉污染的研究成果及设计技巧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全热交换器热回收节能技术经济分析新风换气交叉污染 1 序言 近年,人们对室内空气环境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温度、湿度、风速等与舒适有关的条件,而提升到对于室内空气中有害气体(CO2、VOCs等)浓度、粉尘等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室内空气质量(IAQ: Indoor Air Quality)的重视。舒适与健康成为现代空调所追求的两大主题。然而,由于建筑节能要求、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越来越好。因此,从卫生与健康的要求来看,房间必须有一定量的新风换气。按照国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对于住宅、办公建筑,其新风量应不小于30m3/h?人。而对于某些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或是室内有污染源的工业建筑,其换气次数可高达6h-1。较大的换气量,必然会造成较大的热(冷)能损失,导致空调负荷增加。所以,保证IAQ与空调节能形成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空调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全热交换器可以同时回收空调新风系统回风空气中的显热和潜热,作为楼宇空调新风换气系统的节能设备,其普及推广越来越受到重视。 全热交换器的节能效果与使用地区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采用全热交换器时应从投资和节能效果两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本文结合实例对新风换气系统采用全热交换器的节能效果及投资回收期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采用显热交换器的情况作了比较。介绍了防止转轮式全热交换器发生交叉污染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设计技巧。 2 转轮式全热交换器热能回收原理 转轮型全热交换器的基本构造如图1所示。在分隔成上、下两个区的壳体中,具有蜂窝状结构的全热交换器转轮由电机驱动,以大约20 rpm的速度在壳体中转动。由于全热交换器转轮是由带有吸湿性涂层的铝箔等材料加工而成。来自室内被污染的回风空气从装置的上半部通过转轮向室外排风时,回风空气中所含热(冷)量和水分的绝大部分将蓄积在转轮中。随着转轮的转动,进入新风区的转轮会将其蓄积的全热能释放给从装置下半部通过转轮的室外新风空气,实现热能回收。 譬如在冬季,室外新风在通过蜂窝状转轮时由于与转轮之间存在着温度差、水蒸气分压差,蓄积在转轮里的显热和水分会放出,使新风被预热和加湿变为温暖、湿润的空气后送到室内。同样原理,在夏季可以实现连续地向室内供给经过被预冷和除湿后的凉爽干燥的新风。从而降低新风热负荷、实现节能。 3 转轮式全热交换器的节能特性与经济性 3.1 转轮式全热交换器的节能特性 用于评价全热交换器性能的重要指标是热交换效率。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分为显热(温度)交换效率,潜热(湿度)交换效率和全热(焓)交换效率。其各自的定义为: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计算示例(终)-用于合并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设计说明书 设计一列管试换热器,主要完成冷却水——过冷水的热量交换设计压力为管程(表压),壳程压力为(表压),壳程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分别为20℃和50℃,管程过冷水进,出口温度分别为90℃和65℃管程冷水的流量为80t/h。 2、设计计算过程: (1)热力计算 1)原始数据: 过冷却水进口温度t1′=145℃; 过冷却水出口温度t1〞=45℃; 过冷却水工作压力P1=(表压) 冷水流量G1=80000kg/h; 冷却水进口温度t2′=20℃; 冷却水出口温度t2〞=50℃; 冷却水工作压力P2= Mp a(表压)。改为冷却水工作压力P2= Mp 2)定性温度及物性参数: 冷却水的定性温度t2=( t1′+ t1〞)/2=(20+50)/2=35℃; 冷却水的密度查物性表得ρ2= kg/m3; 冷却水的比热查物性表得C p2= kJ/kg.℃ 冷却水的导热系数查物性表得λ2= W/m.℃ 冷却水的粘度μ2=×10-6 Pa·s; 冷却水的普朗特数查物性表得P r2=; 过冷水的定性温度℃; 过冷水的密度查物性表得ρ1=976 kg/m3; 过冷水的比热查物性表得C p1=kg.℃; 过冷水的导热系数查物性表得λ1=m.℃; 过冷水的普朗特数查物性表得P r2; 过冷水的粘度μ1=×10-6 Pa·s。 过冷水的工作压力P1= Mp a(表压) 3)传热量与水热流量 取定换热器热效率为η=; 设计传热量: 过冷却水流量: ; 4)有效平均温差 逆流平均温差:

根据式(3-20)计算参数p、R: 参数P: 参数R: 换热器按单壳程2管程设计,查图3—8得温差校正系数Ψ=; 有效平均温差: 5)管程换热系数计算: 附录10,初定传热系数K0=400 W/m.℃; 初选传热面积: m2; 选用φ25×无缝钢管作换热管; 管子外径d0=m; 管子内径d i=×=0.02 m; 管子长度取为l=3 m; 管子总数: 取720根管程流通截面积: m2 管程流速: m/s 管程雷诺数: 湍流管程传热系数:(式3-33c) 6)结构初步设计: 布管方式见图所示: 管间距s=0.032m(按GB151,取); 管束中心排管的管数按所给的公式确定: 取20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