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优势_2050年能源和排放情景分析_姜克隽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2022-2023)》发布

《中国低碳经济进步报告蓝皮书(2022-2023)》发布近日,《中国低碳经济进步报告蓝皮书(2022-2023)》在北京发布。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绿色能源基金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殊代表办公室、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等机构共同编撰发布的,旨在总结分析我国低碳经济进步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增进低碳经济的可持续进步。
报告指出,我国低碳经济进步取得了显著进展。
2015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能源消费强度也在不息降低。
这一系列效果得益于政府低碳战略的深度实施,包括能源转型、工业升级、交通运输改革等方面的举措。
同时,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技术创新、环境保卫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低碳经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然而,报告也指出我国低碳进步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起首,能源结构依旧不够清洁。
虽然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很大冲破,但煤炭等传统能源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依旧较高。
其次,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依旧相对滞后。
尽管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冲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方面仍有差距。
再次,环境保卫依旧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多年来,我国在环保方面做出了浩繁努力,然而环境问题依旧存在,并且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依旧比较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在能源领域,报告建议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力度,并逐步缩减对传统能源的依靠。
在产业升级方面,报告建议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和转化,推动低碳产业的快速进步。
在环保方面,报告建议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出台更加严格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提高环保意识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除了政策建议,报告还提出了一些案例和实践阅历。
例如,报告介绍了北京市在交通运输领域推行的低碳政策和措施,通过控制机动车的数量和排放,推广公共交通工具和鼓舞非机动交通的使用,有效降低了车辆排放量,改善了空气质量。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9版)

本展望仅供参考。
Energy Outlook 2050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2
CNPC ETRI 2019
目录 CONTENT
世界部分 7 基准情景设定 11 一次能源 19 终端部门用能 25 石油 31 氢能汽车更早突破情景 37 天然气 42 油气技术突破情景 48 煤炭 51 电力 56 Energy Outlo逆ok全205球0 化情景
1、2019年版基准情景中,因贸易保持主义抬头对世界能源发展的影响,世 界一次能源需求较2018年展望报告略有增长;可再生能源技术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且天然气可获得性的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占比更高。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改变 世界供需和贸易格局,并且不断革新对油气资源供应的认知。以天然气加可再生 能源为特征的低碳绿色转型,正成为未来能源多元化清洁化的一种方向。2018年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再创新高,《巴黎协定》在各国的执行也仍受到一定阻碍。但 极端天气的频发,使人们意识到保卫全球家园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化石能源的清 洁化和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仍是未来能源发展大趋势。2019年版能源展望报告 充分考虑了全球CCUS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以及可再生能源需求上升。总体上, 能源相关CO2排放达峰时间将从2035年(2018版)提前到2030年(2019版),2050 年能源相关CO2排放为330亿吨,比2018年版减少60亿吨。
Energy Outlook 2050
8
CNPC ETRI劳动人口占比下降
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技术的突破、能源行 业的持续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动力。
2025-2031年中国低碳经济市场深度研究与行业前景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低碳经济市场深度研究与行业前景预测报告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于2024年12月正式启动。
目前已陆续发布了24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和13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碳市场相关法规和政策,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
截至2024年6月28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64亿元,CEA收盘价59元/吨,较启动交易首日开盘价上涨了22.9%,尽管相较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碳市场的碳价来说仍然相对较低,但已高于我国大部分地方试点碳市场,初步发挥了碳定价的作用。
2024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的通知。
《条例》显示,碳排放配额分配包括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比例。
国家建立碳排放交易基金。
向重点排放单位有偿分配碳排放权产生的收入,纳入国家碳排放交易基金管理,用于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温室气体削减重点项目。
2024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意见》指出到2024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也投身到了对低碳经济的摸索道路上,而探究重心不外乎其意义、实现途径等。
知名学者庄贵阳(2010)曾表达过这样的理念,国内只有坚持改进能源利用率,打造出成熟的能源构架,并致力于研发工作,并不断优化政策,才能妥善把控好节能的节奏,顺利遏制气候的恶化。
张坤民、潘家华(2014)的看法是,低碳经济是全新的经济模式,若以能源的层面来解读,不妨将其视作凭借大量发达技术构筑出的先进经济形态,从而妥善统筹资源,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价值等,后者则以碳生产率来衡量人类活动。
付允等(2016)将其诠释为遵循绿色准则的经济框架,特质在于低排、低能耗与高效率。
在2015年,权威机构更是批示了相关文件,将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为把金融、科研乃至社会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全方位控制能耗,从而立竿见影地削减碳排量,也塑造出理想的经济环境,和以往的经济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而谢来辉(2016)则另辟蹊径,强调低碳经济的核心为打破碳锁定。
王韬的看法是,低碳经济不妨从微观、宏观两条思路来解读,前者就是在振兴经济的道路上,尽可能削减碳排放;后者则代表着全新的经济框架,不再盲目依赖自然资源,摸索出更可靠、成熟的经济方针。
谢军安等(2017)看来,低碳经济其实是人类的自救措施,以免生态被破坏,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总的来看,学术界迟迟未能对低碳经济做出权威、统一的诠释,各类观念、见解层出不穷。
如牛文元、贺庆棠、李国志等人(2016),就将其界定成具备绿色特质的生态经济。
刘薇(2012)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研究状况,认为低碳发展的内容包含了技术、制度及文化方面的创新,其中核心内容是技术方面的低碳发展,除此之外,创新制度及管理活动,也属于其中的内容。
根据冯志军(2013)的观点,让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的理念取代资源利用贯穿整个创新发展活动,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让生态环境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不但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实现较高的环境效益。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与战略路径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与战略选择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首先论证了利己最终会导致利他、分散决策会导致集体最优,而博弈论方法的应用则表明,以利己为出发点的行为并不能带来集体最优。
这一结果的典型案例——囚徒困境,在2010年12月墨西哥的坎昆会议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参与各方的利己行为却几乎将先前取得成果毁于一旦,在退步的日本、迟疑的美国、不甚积极的欧盟、愤怒的小岛国家,以及保持团结的基础四国的多方较量后,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坎昆气候峰会最终通过了《公约》和《议定书》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这一结果表明,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捍卫人类的生存空间已经是基本共识,如果不在这方面作出必要的推进,任何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都将陷于被动,国家利益难以保障,国内环境的恶化会最终损害本国的根本利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处于能源使用快速增长的工业化关键时期,这就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更具有紧迫性,同时,这也是中国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必需的政治任务。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与低碳经济相对的是高碳经济。
高碳经济是指以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要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研究,在人类各项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中,能源生产与消耗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高达83%。
因此,当前基于高碳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是CO2过量排放的根本原因。
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继承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并没有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
而且,我国由于能源结构层次低、对外依存度高、经济增长粗放等原因,快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更加迅猛。
1、我国总体能源结构严重偏低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能源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态势。
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却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导致我国所面临的碳排放问题更加严峻。
低碳城市能源需求与碳排放情景分析

低碳城市能源需求与碳排放情景分析朱婧;刘学敏;初钊鹏【摘要】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为大背景,在分析中国城市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现状与发展瓶颈的基础上,探讨了低碳城市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问题.选择河南省济源市作为研究开展的案例城市,借助情景分析法和“脱钩”概念模型,展示了济源市在能源和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到2030年不同情景的低碳发展图景.认为:第一,从需求角度来看,能源需求总量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均呈增长趋势,由于驱动因素的作用差异,基准情景下能源需求量最大,强化低碳情景下最小;第二,从消费角度来讲,人均能源消费量在不同情景下的变化趋势各有特点,其中低碳情景下可能在2020年前后出现拐点,此时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16.9tce/人,绝对值仍然较高;第三,从不同情景下减排潜力来看,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仍具有较大的减排空间,例如2020年低碳情景下可能减排约741万t,强化低碳情景下约可减排1 790万t.基于对城市未来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情景分析结果,给出了城市低碳发展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一是济源市的能源需求若保持现有高速增长趋势是不可取的,低碳情景下和强化低碳情景下能源需求总量和增速有明显改善;二是尽管在最严格的情景下,济源市的人均能耗预测值仍然高于国际国内其他城市的预测,但由于其资源禀赋、产业定位等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仍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三是济源市的经济增长依靠工业生产拉动,对于工业占比为绝对主导的这类城市而言,发展低碳经济的着力点和减排潜力释放应在传统产业格局的升级改造上.【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5(025)007【总页数】8页(P48-55)【关键词】低碳经济;IPAT模型;脱钩理论;情景分析【作者】朱婧;刘学敏;初钊鹏【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中国实现了几十年来经济的连续高速增长,已经出现了资源供需紧张和环境负荷严重的现实问题,同时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加之“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征和能源利用结构,低碳的发展道路成为必然。
低碳经济与中国的发展路径

• 在2030-2040年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达 到峰值。但是其人均排放的峰值不仅低于 工业化国家历史峰值,而且低于美国2030 年的排放水平(根据美国目前的减排承诺 预测,2030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1012吨),接近于英国2030年的排放水平。
不同领域对减排的贡献(单位:亿吨二氧化碳)
产业结构调整、物理能效提高减排贡献很大,2020年、2030 年、2050年贡献分别在60%,62%和57%。能源结构优化的 贡献,由2020年的16%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24%和2050年
法国
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08年11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 能源的计划,该计划包括50项措施,涵盖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 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同时,法国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 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
美国
主要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绿色投资
• 纽约州能源办公室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的发电量, 纽约州风力发电企业创造的工作机会要比火电厂多27%, 比天然气电厂多66%。
可再生能源部门的就业
避免碳锁定和路径依赖 避免出现高耗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
主要耗能设施的生命周期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
中国2050情景构架
Scenario Framework
• 人们越来越关注转型所带来的潜在经济、 社会和政治效益,是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 机遇,而不是其成本。
• 到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的价值每年至少会有 5000亿美元甚至更多(斯特恩报告)。
•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估计,要把二氧化碳浓度控 制在450ppm以下,投资必须比“一切照旧”模 式增加18%,到2050年平均每年要增加1万亿美 元。
不必因为“双碳”目标而限制能源需求

创新论坛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这些数据对我们理解“双碳”目标和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非常重要。
今年是中国“双碳”目标的元年,全球经济复苏再一次带动能源需求大增,但不少地区通过暂停“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和拉闸限电的行政干预方式控制辖区内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们首先要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趋势做个判断。
从全球情况来看,与碳排放密切相关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等都有规律可循。
从理论上讲,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这四个因素决定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
其中前三个因素是影响能源总需求的主要变量,其关系分别为:经济总量越高,碳排放总量越高;产业结构中工业GDP 占比越高,碳排放总量越高;技术水平决定了单位产出能耗。
最后一个因素,即能源结构决定了满足能源总量需求时的高碳(黑色)能源与低不必因为本期嘉宾王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2021年8月,IPCC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发布,有些内容很值得大家关注。
比如,目前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200万年内的最高水平,地表温度也达到12万年内的最高水平。
如果各国均采取中度积极的减碳措施从而在2050年实现全球“碳达峰”,那么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1~3.5摄氏度。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344亿吨,位居前六的经济体分别是中国(98亿吨)、美国(50亿吨)、欧盟(29亿吨)、印度(25亿吨)、俄罗斯(16亿吨)和日本(11亿吨)。
从累计数据看,1965—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210亿吨,占同期全球累计总排放的17%,仅次于美国同期的2777亿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姜克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与本文其他作者胡秀莲、庄幸、刘强,同为IPAC模型低碳情景研究课题组成员。
姜克隽等摘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在于成本优势:大量的减排技术在中国应用
时,成本低于发达国家;由于后发优势,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在燃料角度,中国采用超临界机组的成本可能会比火力发电更低,而其高投资因中国的资金充裕,问题不大。投资不只是成本,更意味着回报。要实现低碳发展,必须现在就采取相关的政策,否则由于技术锁定效果,机会将越来越小。
一、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展望由于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因此对于到2050年中国经济的看法,本文作者在此选择较为乐观的态度。在这种情景下,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国家发展的三步走目标,即到2050年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这一进程中,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重组,更加充分地国际化。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成为国际制造业中心,出口将继续保持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的地位。另一方面,2030年之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会变为以内需增长为主。此时,中国常规制造业的竞争力由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而下降,不过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经济结构将不断改善,产业结构可逐步升级,先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会日渐增强,这使中国经济仍能在不断调整中以较为正常的速度发展。估计2000-2050年,中国经济可保持年均6.4%的增长速度。各时期经济增长和部门结构见表1和表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优势——2050年能源和排放情景分析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优势12
2009年第5期
人口情景设想,2030年到2040年之间中国人口达到高峰,为14.7亿左右。2050年下降到14.6亿,其中城市人口11.38亿,农村人3.02亿,城市人口接近总人口的80%。
二、中国未来能源和碳排放情景为了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可能的排放途径,依据IPAC模型组1以前的2050情景研究,以不同的排放条件为基础,本文设想了三种可能的排放情景。第一种是不采取气候变化与减排对策的基准情景(BaU)。这一情景的前提是中国始终将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第二种是低碳情景(Low Carbon Scenario,LC)或政策情景,即在考虑到中国国家能源安全、国内环境约束、低碳发展要求的因素下,采取国家政策促进所能够实现的低碳排放情景。这种情景要求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而是同时考虑到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的发展需求,依据国内自身努力,通过强化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消费方式、采取低能耗低温室气体排
表1
部门结构GDP第一产业
2000-2005年2010-2020年2020-2030年2030-2040年2040-2050年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9.675.1510.3210.178.384.238.279.357.112.376.398.394.981.663.806.193.601.162.464.48
2000-2050年中国各部门GDP增长率(单位:% )
不同年份各部门GDP构成(单位:% )表
2
部门结构第一产业2005年2010年2020年2030年2040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2.447.839.810.149.240.86.848.744.54.345.550.23.140.656.22050
年
2.536.461.2
1IPAC模型是由能源所开发的能源环境综合政策评价模型,主要用于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研究、政策评价和成本分析。1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优势放政策,来实现一种低碳的能源与排放目标。第三种是强化低碳情景(Enhenced Low Carbon Scenario,ELC),即设想在全球共同一致减缓气候变化的愿景下,中国可以做出的进一步贡献。这种情景的前提是,首先,全球各国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了一致,共同努力互助,使技术进步进一步强化,重大技术成本下降加速,发达国家的政策及其先进技术逐渐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其次,假设到2030年之后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是世界第一,可以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更好地利用低碳经济提供的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再者,中国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开发方面成为世界领先,如清洁煤技术和碳收集与捕获技术(CCS),并使得这些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根据上面不同的三个排放前景,IPAC模型完成了详细的参数设计(详细参数介绍见《2050情景研究报告》),从中可勾勒出现在到205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和CO2排放的大致情景。其中,三种情景的一次能源需求量见表3-5。2050年基准情景下,一次能源需求量由2005年的21.89亿吨标准煤增加到66.5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44%,石油占27.6%,天然气占10%,核能发电占9%,水力发电占6%,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3.4%。
表3
2000煤94427830851536435601312424628109217一次能源需求量,百万吨标煤,基准情景油天然气风电/太阳能核电水电生物质能电醇类汽油生物柴油合计299110962712942932170846035830011710532380200520102020203020402050
60.41.0200.81.928716902030181544438084710.00.013461.80.62189100.63438223.14817337.95526368.562022925183666839759510386399.26657
2050年低碳情景下,一次能源需求量由2005年的21.89亿吨标准煤增加到50.8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37.4%,石油占20.2%,天然气占14.4%,核能发电占14.2%,水力发电占8.4%,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5.4%。14
2009年第5期
强化低碳情景与低碳情景相比,在进一步强化节能的基础上,一次能源需求量下降4.5%,可再生能源发电、核电等发电量所占比例为58%,增加了7%。同时燃煤电站在2020年之后大规模普及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同时配备CCS。钢铁、水泥、电解铝、合成氨、炼油、乙烯等高耗能工业普遍采用碳储存和捕获技术(CCS)。建筑普遍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先进太阳能热水器供热水
表5
2000煤944
27830851536448601312083532107180一次能源需求量,百万吨标煤,强化低碳情景油天然气风电核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电醇类汽油生物柴油21448383303541903943491395181499360442920052010202020302040205060020104018014566130115654972141610031082131864920125922131715103271042076123937632314合计1346220329713921427546605014
表4
2000煤94427830851536435601312173528109207一次能源需求量,百万吨标煤,低碳情景油天然气风电核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电醇类汽油生物柴油2195843349375209196452940120631010628424200520102020203020402050
600201046120136511301924471118910022192132865228126136131984102574542276016920684414合计134621893087399644744833525015
强化低碳情景867.21409.319432194222820141395
和采暖,同时户用风电和光伏技术在适合的建筑和地区得到普遍使用。根据化石能源消费量,可以计算得出CO2排放量,见表6。
强化低碳情景的CO2排放量和低碳情景相比,在2030年之后开始有明显下降,到2050年相比下降了48%。
三、中国实现低碳情景发展的前提与优势从目前到本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能源需求量必然明显增长。如果要实现较低的能源消耗,如达到低碳政策情景的能源消耗量,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包括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建立和完善能源市场、通过技术进步实现50年年均2.95%的较高节能率,等等。研究表明,中国未来能源增长速度为经济增长速度的40%~65%(即能源弹性为0.40-0.65),与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历程相比,这是相当低的。未来50年,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中国能源消耗所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样处于上升趋势。2050年基准情景下,CO2排放量最高会接近34亿吨碳,而低碳政策情景中则有可能将CO2排放量降低35%。能源转换、使用和供应技术的发展,对未来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趋势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是保障能源供应数量、质量与种类的驱动力,是低碳发展的基石。因此,应将技术发展政策的制定过程与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结合起来,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条件,着重发展一些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重大清洁能源开发、转换和利用技术,使之既有利于能源环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对于目前中国来说,实现低能源需求和低碳经济的途径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工业发展,减少和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争取在2025年左右使中国工业的能源技术效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如风力发电、水电要进一步大规模普及,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技术要进行接近商业
表6
2000基准情景867.2867.21409.31409.321341943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百万吨碳低碳情景27792262317923453525239820052010202020302040205034652406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