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P34 区位就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的位置。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区位就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经纬网上占据的地理位置;在相对意义上理解,区位就是指某一人类活动场所与相关人类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P34 指占有场所的特定事物(即特定人类活动的内容或实体),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城乡聚落等。

P34 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以及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某些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即在人类活动已知的条件下,寻找某种人类活动的最优区位,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某些区位理论则就是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条件下,研究人类活动在特定场所内的最优组合方式与空间形态,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P36 区位条件就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就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即同样的场所对不同的人类活动而言,其区位条件就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对空间场所(区位)的要求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P37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就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P40 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一般就是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P48 交通网由点与线组成。点包括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 人与物的移动;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与“区间流”。

*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

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就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 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P52 衡量点与点之间的难易程度,可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P51 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P53 布局于航空港附近并与方便的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出入口相连结。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 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与距离。尤其就是新的交通干线的铺设,会极大增强沿线区域地理可进入性(交通通达性)。

* 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地的优势,满足国家或地区的需要,而使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实现合理的分工。

* 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及其内部的地区经济联系。

* 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与气候等因素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作用,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就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者经过人工培育的原料。

* 就是经过一些材料型工业企业加工过的产品。

* 就是流动资本,也就就是我们说的资金。

* 如厂房、设备等。顾名思义这种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往往具有更新年限与地理惯性。

* 指第三次科技浪潮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它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微电子、生物工程与新材料为三大基础,以电子计算机、生

物制品、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及光纤通讯、海洋工程等为代表。表现出信息化、综合化、分散化、全球化与快速化等特点,具有节能化、节约原材料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知识集约化等职能特征。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P60 市场(运费为零)点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而成的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P61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就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距离城市愈近的土地,愈有可能由农业利用转为城市利用,即愈接近城市,农业土地利用价值愈低,农业生产也愈粗放,从而使城市边缘地带的农业景观形态呈现出与杜能模式相反的现象,直到城市扩大或发展潜力终止的地带,才由此向外回复杜能模式。

P68 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等;它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础,决定了区域工业基本格局。

P68 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在区位论中占次要地位。

*

P69 由于集聚利益(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促使企业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 由技术性与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 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P69 就是集聚的反作用力,就是由于过度集聚而促使企业趋于分散布

局的因子。其作用主要就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土地费、原料保管费与劳动费的上升。

P70 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原料指数>1,使用损重原料;原料指数=1,使用纯原料;原料指数<1,使用遍在原料。

* 遍在原料;局地(偏在)原料(纯原料;损重原料(粗原料))

* 到处都可以有的原料;

* 只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

* 原料转化为产品后重量基本上没有减轻;

* 生产过程中丧失部分或全部重量的原料。

P70 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运送的最终产品与局地原料的重量之与。=(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区位重量>2,使用损重原料;区位重量=2,使用纯原料;区位重量<2,使用遍在原料。

P71 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P72 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P73 与劳动成本节约额相等的等费用线。

P73 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劳动费/产品重量。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 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

P73 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越大;否则,可能性越小。

P73 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