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储层特征及评价方法研究
02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28)

1.3 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类
(引自谢庆邦)
根据平均喉道半径(R)、最大汞饱和度( Shgmax)、无效孔喉体积指数(SR<0.1)、均质系数 (α)、结构系数(Ф)、渗透率(K)和孔隙度(ф )等7个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低渗透储层孔隙结 构分为5个等级: Ⅰ类:粗喉中等迂曲型 Ⅱ类:较粗喉高迂曲型 Ⅲ类:较细喉中迂曲型 Ⅳ类:细喉中-低迂曲型 Ⅴ类:极细喉低迂曲型
(三)低渗储层的裂缝系统
20
3.1 低渗储层中裂缝的分类
构造裂缝 微裂缝
人工裂缝
3.1.1
构造裂缝
构造裂缝是由于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裂 缝系统。 裂缝方位受地应力分布状况的控制,具有 明显的方向性,常与主断层方向平行。
有时也可能有两组裂缝互相共轭出现。
如果构造裂缝发育,则油井产能高。
低渗透储层的地质特征
1
与常规中高渗透性储层相比,低渗透储 层地质特征有较大的不同。
不同类型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也有很大 差别。 低渗透储层普遍存在的地质特征。 对低渗透油田开发有重大影响的地质特 征。 这是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地质基 础。
主要内容:
1
低渗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 低渗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 低渗储层的裂缝系统
2
3
(一)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
1.1 低渗储层中孔径分布
低渗透储层中孔径细小。细小孔隙所占比例 越大,储层渗透率越低。 某特低渗储层中孔径分布表
孔 径 分 布 表
1.2 平均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 关系
喉道半径制约储层渗透率。平均喉道半径 越小,储层渗透率越低。
《2024年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变得日益重要。
低渗透油藏因其储层特性,开发难度大,需要精细的井网部署和高效的开发策略。
因此,研究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及相应的油藏工程方法,对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策略及其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油藏特征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较低的油藏,其储层特性决定了其开发难度。
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包括:储层渗透率低、孔隙度小、非均质性强、含油饱和度低等。
这些特征导致油藏开采过程中存在采收率低、产能递减快等问题。
三、井网部署原则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性,井网部署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规划井网密度和井距:根据储层特性和产能要求,合理规划井网密度和井距,确保井网能够覆盖整个油藏。
2. 优化井位选择:根据地质资料和储层特性,选择合适的井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
3. 考虑经济因素:在满足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开发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油藏工程方法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可采用以下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研究:1. 地质建模与储层评价:通过地质建模和储层评价,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为井网部署提供依据。
2. 数值模拟技术: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模型,模拟不同井网部署方案下的油藏开采过程,评估各方案的采收率、产能及经济效益。
3. 历史拟合与优化: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对历史拟合结果进行优化,调整井网部署方案,提高采收率。
4. 动态监测与调整:通过动态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油藏开采过程中的产能变化、压力变化等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井网部署方案。
五、实例分析以某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上述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地质建模和储层评价,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特性。
其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模型,模拟不同井网部署方案下的开采过程。
通过历史拟合与优化,确定最佳井网部署方案。
低孔低渗储层测井地质特征及评价方法研究

低孔低渗储层测井地质特征及评价方法研究发布时间:2022-06-21T08:03:52.104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2月)4期作者:孟子棋[导读] 低孔低渗透储层将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
孟子棋(中国石油集团测井公司培训中心陕西省西安市)摘要:低孔低渗透储层将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
因此,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具有良好的前景,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近年来,在对低渗透储层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了相对优质的储层。
本文研究了低孔低渗储层的地质特征,介绍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评价原理,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关键词:低孔低渗,测井,地质特征,评价方法前言1低孔低渗储层的地质特征根据我国油田的开发实践和理论研究,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一般是指孔隙度小于20%、空气渗透率低于50×10-3μm2,且大于0.01×10-3μm2的砂岩储层。
在低渗透储层中,河流-三角洲相砂体占主体,矿物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等因素会加剧储层向低渗透的演化。
低渗透储层具有自身的典型特征,如沉积物成熟度低、储层物性差、孔喉半径小、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比较发育以及储层油水非达西渗流等。
1.1岩石学特征我国陆相低孔低渗储层的主要特征是矿物成熟度低,主要表现为长石和岩屑含量高,粘土或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基岩类型为长石和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少见。
岩石颗粒粒径分布范围广,粒径差异大,分选圆度差,颗粒多呈线接触。
因此,在早期成岩阶段,沉积物容易被机械压实,岩石的孔隙空间将大大减少,储层将变得致密,物性将变得更差。
1.2孔隙结构特征孔隙度、渗透率和地层因素通常用来描述岩石孔隙结构的宏观特征。
渗透率的大小主要受岩石孔喉的控制。
表征孔喉尺寸的参数包括孔喉平均值、最大孔喉半径等。
地层因素可以测量孔隙度对地层电阻率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低孔低渗砂岩储层都受到成岩作用的强烈改造。
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隙,孔隙非常小,喉道主要为管状和片状喉道,喉道非常薄,毛管压力高。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资源的日益紧缺,低渗透储层因其储量巨大而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低渗透储层由于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给油气开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 孔隙类型多样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在空间上相互连通,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2. 孔隙尺寸小低渗透储层的孔隙尺寸较小,以纳米级和微米级为主。
这些小尺寸的孔隙使得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受到限制,导致渗透率较低。
3. 孔喉比大低渗透储层的孔喉比大,即孔隙与喉道之间的尺寸差异大。
这种结构特征使得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更加困难,进一步降低了渗透率。
4. 亲水性强低渗透储层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往往受到水的影响。
因此,了解储层的润湿性对于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三、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岩石薄片分析通过制备岩石薄片,利用显微镜观察孔隙的形态、大小和分布。
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
2. 压汞实验压汞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方法。
通过施加压力将汞注入岩心样品中,根据汞的注入量与压力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孔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性。
3.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检测岩石中的氢原子,从而反映储层中的孔隙分布和大小。
该方法具有非破坏性、高分辨率等优点。
4. 计算机模拟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模拟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过程,进一步了解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四、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优化开采方案,提高采收率。
《2024年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范文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领域,低渗透储层因具有特殊的地质特性和工程挑战,其开发和利用成为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专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低渗透储层的低产特性、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对于该类储层的评价成为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是系统地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概述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储层,其特点是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层非均质性强等。
由于这些特性,低渗透储层的油气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传统高渗透储层资源的逐渐减少,低渗透储层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地质评价、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三个方面。
1. 地质评价地质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
首先,通过地质资料分析,了解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等基本特征。
其次,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和预测。
此外,还需要进行储层物性参数的测定和计算,如孔隙度、渗透率等,以全面了解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2. 工程评价工程评价是针对低渗透储层的开发工程进行的技术和经济评价。
在技术方面,需考虑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增产措施等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
在经济方面,需对开发成本、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还需考虑环境影响和安全风险等因素。
3. 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开发成本、销售收入、投资回报等经济指标的分析和预测,评估低渗透储层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同时,还需考虑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市场因素对开发效益的影响。
四、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以某低渗透油田为例,应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际分析。
首先进行地质评价,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和地球物理测井等技术手段,了解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其次进行工程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钻井、采油等技术方案,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

低渗透油田地质的开发与研究1. 引言1.1 低渗透油田的定义低渗透油田是指储层渗透率在0.1mD以下的油田,其属于非常低渗透或超低渗透储层。
由于储层渗透率极低,使得油气困居在储层中难以流动,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产能低,储量利用率低,属于难开发的油气资源类型。
低渗透油田普遍以致密砂岩、页岩、煤层等为主要产出层段,这些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井网通透性差,储集物性较糟等地质特征使得开发难度增大。
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主要难题在于克服储层渗透率低、孔隙度小等困难,提高油气采收率。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对维护地下水资源环境、保障油气采收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低渗透油田进行综合地质研究,探索有效的开发技术,对于提高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能力,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性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性可谓是不可忽视的。
低渗透油田是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储量较大,但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开发。
随着传统油田逐渐枯竭,低渗透油田成为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新热点,对于维持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对于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还能提高油气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国家的依赖进口油气的程度,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 正文2.1 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低渗透油田是指储集岩中孔隙度低、渗透率小于0.1mD的油田。
其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储层孔隙度低:低渗透油田的储层通常孔隙度较低,孔隙度不足以支持高产量的油井。
这种储层孔隙度低的特点使得低渗透油田开发难度较大。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研究

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研究
低渗透砂岩储层是指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砂岩储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度相对较低。
孔隙度是指储层中的孔隙空间与储层总体积之间的比例。
对于低渗透砂岩储层来说,由于成岩作用和压实作用的影响,导致岩石的颗粒之间的孔隙相对较小,因此孔隙度较低。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较小。
渗透率是指单位压力下单位面积的流体通过储层的能力。
低渗透砂岩储层由于孔隙度较低,岩石中存在许多窄小的细孔和裂缝,这些细孔和裂缝之间的连接较差,使得岩石的渗透率较小。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储层含油饱和度较低。
储层含油饱和度是指储层中含有的原油或天然气所占的比例。
由于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储层中的石油流动性较差,导致原油或天然气饱和度较低。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较高。
非均质性是指储层中各种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储层厚度等)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程度。
对于低渗透砂岩储层来说,由于成岩作用和压实作用的影响,岩石中非均质性较高,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砂岩储层性质存在差异。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储层含油饱和度较低和非均质性较高。
深入研究这些特征对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低渗透储层微观结构特征研究

格 套
选性 变差 。对 比各 曲线 可 以看 出 , 同渗 透 率 岩石 不
其喉 道半 径 分 布 差 异 较 大 , 类 界 限 比较 明 显 , 分 研 究特低 渗 透 、 低 渗透 岩 心 喉 道 半 径 具 有 一 定 的实 超
际意 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 5 不 同 渗 透 率 岩 心 的配 位 数 分 布 频 率
研 究微 观结 构 对 认 识 低 渗 透 储 层 的物 性 和 有 效 开发具 有重 要 意义 。对 低 渗 透油 藏 而 言 , 渗透 率 并 不是决 定低渗 透 油藏 开 发成 功 的唯 一 因素 , 同 不 低 渗透油 藏 的开 发 特 征表 现 出 的差 异 与岩 石 物性 、
复 杂的孔 隙结 构 密 切 相 关 … 。新 型恒 速压 汞技 术
刘承婷 , : 等 低渗透储层微 观结 构特 征研 究
5 0 03
喉 道半 径 分 布均 匀 , 选 性好 ; 道 大小 在 0 5 I 分 喉 . m x 附 近 , 透率 大于 1X1 m 时 , 渗 0~ 喉道 大小 分 布 曲 线变 的非 常 平 缓 , 至 接 近 直 线 , 明 喉 道 大 小 分 甚 说
1~ m 0 时 , 测 样 品 配 位 数 较 低 , L 连 通 性 所 孑隙 变差 。 1 5 迂 曲度分 布特 征 .
由图 3可 以看 出 , 道半 径 与 渗 透率 具 有 良好 喉 的相关 性 , 总体来 看 渗 透 率 随 喉道 半 径 的增 大 而 增 大, 当喉道 半 径 低 于 2 m 时 , 透 率 下 降 幅度 增 渗 大 , 明喉道 半径 低 于 2 m 时 储 层 物性 变 差 , 道 说 喉 半 径决定 了渗 透 率 的高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透 率
0.8
之
0.6
比
滨425 189号 滨425 82号 滨425 83号 滨425 174号 史102 4号
0.4
史102 59号
史102 167号
0.2
史102 19号
0.0 0
5
10
15
20
25
地层压力下降幅度,MPa
普通薄片,单偏光,10×20。牛104井,3055.5m。
覆压下渗透率(空气渗透率)/地面渗透率与 上覆压力的关系曲线
0 0
12
24 时间
36 mon
48
盐22块平均单井日产量曲线
月递减20%
y = 73.59x-0.3899 R2 = 0.8168
60
液量 油量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时间 天
汇报提纲
一、低渗透油藏勘探概况及主要特点 二、低渗透储层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 三、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四、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思路及方法 五、勘探效果及下步工作展望
低孔
≥10~ < 15
特低孔
<10
渗透率(mD)
特高渗
≥1000
高渗 ≥500~ < 1000
中渗
≥50~ < 500
低渗
≥5~ < 50
特低渗
<5
《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7-2005
勘探的重要领域!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70 62.5
60
50
48.4%
40
30
27%
28.7%
20
10
0 “九五”
“十五”
2006年
2007年
低渗透油藏储量所占比例逐年攀升
探明区块 探明储量
比例
2007年探明储量低渗透油藏所占比例
中高渗透油藏 27块
4008.4 37.5%
低渗透油藏 12块
6668.1 62.5%
探明储量超过千万吨的有2块:樊159块 (3284.3万吨)、史138-河152块(1585.5万 吨),均为低渗透油藏。田301块探明260.4万 吨储量,属于特低渗透油藏。
⑤产量递减快,无稳产期
日 50
油 t /
d 40
30
20
弹性开采阶段, 年递减35-60%
部分低渗透油田日油变化曲线
注水后产量回升,随含水 上升,递减率为10-20%
渤南3区 桩74 渤南5区 盐22 高89-1 樊131
10
0 0
40
平 35 均 30 t 单 25 / 井 20 d 日 15 产 10 量5
低渗透储层 特征及评价方法
地质科学研究院
汇报提纲
一、低渗透油藏勘探概况及主要特点 二、低渗透储层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 三、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四、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思路及方法 五、勘探效果及下步工作展望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类
孔隙度(%)
特高孔
≥30
高孔
≥25~ < 30
中孔
≥15~ < 25
储量(×108t)
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度分级图
12.6% 42.9%
22.3% 22.2%
单位:×104t/km2
<50 50~100 100~200 >200
沙四下
②储层形成内幕复杂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分布及控制因素问题
梁75井综320合 0 柱状图
段
亚段 -32 SP
60
深度
岩性
解释
R25
1.1
80
东营南坡沙四宽缓斜坡上的大型同沉积构造背景明显控制滩坝 砂的发育分布
• 古水动力控制滩坝砂的相分异
深 水 区,水 深>1/2L 水介质进行完整的圆轨迹运动
浅水区,水深<1/2波长
水 深2 -1h 局部发生破碎形成破浪
⑤
⑥ ⑦
① ②
③ ④
纯
上
沙 四 上纯
下
3300 3400 3500
3600
3413-3478m井段解释油层21.2m/10层, 3413.8-3447.3m 井段17.9m/7 压裂试油获
得13.3t/d工业油流;
3700
③储层孔隙结构差,孔喉细小--有效性评价问题
渗透率 级别
×10-3 μm2
10~50 <10
主流孔喉半径 μm
胜利
国内
1.2~2.5 2~5
0.2~1
1~2
井号 井深m
孔隙度% 渗透率 10-3μm2 原始含水 饱和度%
樊31井 2906.64
15.63 10.5
44.6
胜3-80井 1465 34.9 3441
18.4
④天然裂缝以微、细缝为主,储层压敏性较强
裂缝
渗透率,10-3mm2
渗
0
胜利油区九五胜利油以区九来五以上来上报报储量储直方量图 直方图 总储量 低渗透储量 58280
51644.22
15716 “九五”
14847.37 “十五”
9178.65 4445.33
2006年
10676.53 6668.1
2007年
济阳油区低渗油藏储量十分丰富
九五以九来五低以来渗低渗 油透藏油藏上所占 报总储储量量的比 所例占比例
2006
2007
年
低渗透油藏为油区持续上产做出重要贡献
(一)主要油藏特征 主要特点
①油藏埋藏较深,储量丰度较低
胜利油区低渗透油藏埋深与国内对比表
埋深m
<2000 2000-3000
>3000 合计
胜利油田
探明储量
占%
26798 36356 66251
45.1 54.9 100
国内平均%
36.2 15.5 合计
产能的接替!
6.63亿吨
14.4%
探明储量
5.12亿吨
12.8%
动用储量
338万吨
12.3%
年产油量
年 400
产 350
油 量
3 0 0 236
250
万 200
吨
150
100 1999
255
2000
290
2001
293
287
2002
2003
292
311
330
338
阶段增产102万吨
2004
2005
济阳坳陷断陷盆地砂体展布模式
凸起
缓坡带
洼陷带
陡坡带 凸起
滨浅湖相滩坝砂体 三角洲前缘相砂体 滑塌浊积岩 陡坡带砂砾岩扇体
济阳坳陷发育不同类型的储集体,由于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的变化,其储集性能 差异较大。目前勘探的主要低渗透油藏类型,包括四类:(1)滨浅湖相滩坝砂体- 埋深大、单层厚度薄,平面分布不稳定;(2)陡坡带砂砾岩扇体-结构成熟度、成 分成熟度低造成的低渗;(3)三角洲前缘相砂体-泥质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 (4)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相变块,单层薄、结构成熟度低。
二、低渗透储层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
(一)滨浅湖相滩坝砂体 (二)陡坡带砂砾岩扇体 (三)三角洲前缘相砂体 (四)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
滩坝砂分布——“三古”控砂模式
• 古地貌控制滩坝砂体分布范围
滨县凸起
半深湖区
小营鼻状构造
滩坝砂
滨浅湖区
滩坝砂
王家岗-八面河鼻状构造
东营南坡沙四纯下 古地貌与砂体匹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