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油田低渗储层特征的研究
浅析低渗油藏的研究

浅析低渗油藏的研究摘要:随着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国民经济对原油的需求以每年5%~6的速度增长,而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储量是201.7×l08t,占总资源量的24%。
随着油藏开发工艺技术和油层改造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低渗透油气藏发现与投入的比例持续递增,最初认为无经济价值的低渗透油藏,经过注水开发、储层改造等现代技术措施,获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大幅度提高了低渗透油藏的产量。
关键词:低渗油藏研究一、技术背景国内外的开发实践得到:对于低渗透、稠油油藏、薄储层以及小储量的边际油气藏等,最佳的开发方式是水平井开发。
水平井的主要优点是:泄油面积大、生产压差小、提液潜力大,可大幅度增加单井控制储量,减少开发井数,降低开发投资,提高最终采收率和油田开发效果。
二、低渗油藏现状关于注气机理的论述很多,总体上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多次接触混相、非混相驱三种,而多次接触混相又分为蒸发气驱混相和凝析气驱混相两种,近几年人们又提出近混相驱的概念。
总的来说注气都是降低界面张力,使毛细管力降低,可以降低因毛管效应产生毛细管滞留所捕集的原油,原则上可以使微观驱油效率达到百分之百,从而提高采收率,提高油田开发整体经济效益。
当存在多相流动时,油气体系间会产生相间的传质和传热,当有气体注入时,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粘度、密度、体积系数、界面张力、气液相组分和组成均会发生变化,对相态的定量描述是了解非均质性、粘性指进,确定能否进行混相驱,研究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机理的重要依据,研究气驱的驱油效果的方法主要有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室内实验包括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两种,并且最终采收率高于原来预测值,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注气提高采收率的信心。
目前注气方式有气驱、水气交替、气水交替和脉冲注气四种,在水平混相驱替中,气水交替驱替效果比较好,与注水采收率相比,垂向混相驱可增加采收率15-40%,水平混相驱可增加5-20%。
预计注气混相驱、非混相驱将是低渗油藏最主要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之一。
低孔低渗储层测井地质特征及评价方法研究

低孔低渗储层测井地质特征及评价方法研究发布时间:2022-06-21T08:03:52.104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2月)4期作者:孟子棋[导读] 低孔低渗透储层将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
孟子棋(中国石油集团测井公司培训中心陕西省西安市)摘要:低孔低渗透储层将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
因此,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具有良好的前景,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近年来,在对低渗透储层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了相对优质的储层。
本文研究了低孔低渗储层的地质特征,介绍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评价原理,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关键词:低孔低渗,测井,地质特征,评价方法前言1低孔低渗储层的地质特征根据我国油田的开发实践和理论研究,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一般是指孔隙度小于20%、空气渗透率低于50×10-3μm2,且大于0.01×10-3μm2的砂岩储层。
在低渗透储层中,河流-三角洲相砂体占主体,矿物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等因素会加剧储层向低渗透的演化。
低渗透储层具有自身的典型特征,如沉积物成熟度低、储层物性差、孔喉半径小、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比较发育以及储层油水非达西渗流等。
1.1岩石学特征我国陆相低孔低渗储层的主要特征是矿物成熟度低,主要表现为长石和岩屑含量高,粘土或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基岩类型为长石和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少见。
岩石颗粒粒径分布范围广,粒径差异大,分选圆度差,颗粒多呈线接触。
因此,在早期成岩阶段,沉积物容易被机械压实,岩石的孔隙空间将大大减少,储层将变得致密,物性将变得更差。
1.2孔隙结构特征孔隙度、渗透率和地层因素通常用来描述岩石孔隙结构的宏观特征。
渗透率的大小主要受岩石孔喉的控制。
表征孔喉尺寸的参数包括孔喉平均值、最大孔喉半径等。
地层因素可以测量孔隙度对地层电阻率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低孔低渗砂岩储层都受到成岩作用的强烈改造。
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隙,孔隙非常小,喉道主要为管状和片状喉道,喉道非常薄,毛管压力高。
典型低渗油区储层特征及水驱可动用性研究

2 0 1 3 年 1 2月 第 3 5卷 第 6期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e s t P e t r o l e u m Un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Ed i t i o n ) 钳 半 虫臌 缸
球
摘
要 : 低渗透 油藏石 油探 明储 量逐 年增加 , 低渗 透油藏 未动用储 量 占未动 用总储量 的比例较 高, 急 需进 行微观 孔
隙结构 方面 的研 究工作 。在 长庆和 大庆 外 围低 渗透 油 区大量恒速 压汞和 核磁 共振 岩芯数 据的基 础上 , 分析 了不 同
油 区主流喉 道半径 、 可动流体 百分数 与渗透 率的关 系及 不 同油 区不 同渗 透率级 别喉道 半径和核磁 共振 弛豫 时间 图谱 变化特 征。研 究表 明: 不 同油 区不 同渗透 率岩芯 的喉道半径 分布特征 和核磁 共振 弛豫 时间 图谱 的变化特征
中 图 分 类 号 :T E 3 1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典型低渗油 区储层特征及水驱可动 用性研究
杨正明 , 边晨 旭 , 刘先贵 , 王 学武
1 . 中国石 油勘探 开 发研究 院廊 坊分 院 , 河北 廊坊 0 6 5 0 0 7
2 . 中 国石油 吉林 油 田公 司 , 吉林 松 原 1 3 8 0 0 0
Re s e r vo i r Fe a t ur e
Ya n g Zhe ng mi n g1 Bi a n Che n xu 2 Li u Xi a n g ui 1Wa n g Xue wu1
国内外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调研

九
六
○○
年 十
二
月
设计生产井
○ 152
注:底图为96年沙三上10顶构造图
文33块沙三上采油速度—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采 3.5
油
速3
度
2.5
%
2
ÖÖÖÖ ÖÖÖÖ
25 采
出
20 程
7.612.1
50
澳大利 亚
1967
700-800 构造 10-25
5.7
小牛塘
美国
1943
1403 构造
61.3
北斯坦利
美国
岩性
14
300
朗吉累油田
美国
1943
2042 构造 33.6
25
小溪油田 比弗溪麦迪逊 快乐泉弗朗梯尔”A
”油藏
美国 美国
美国
多林纳维果德油藏 哈西.迈萨乌德
乌克兰 阿尔及
利亚
采收率%
8828
73
0.04
46
12000
82
0.16, 0.08
30
6.1
0.16, 0.08
42
约0.06 42
20400
77.4
0.16, 0.08
52
1457
24.8 0.16
46
1000
5.1
0.2
40
42.9
1
0.18
48
0.08
43
220000 1300 1.56
32
5047 390
22.5
7
6
ÊÊúÊÊÊ*104m3
5
4
提前6个月
3
提前1个月
论低渗透储层的研究方法

论低渗透储层的研究方法所谓低渗透油藏,不仅指其渗透率低,而且指其是有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孔喉结构较常规储层要密集。
目前,大部分油田开发开采已进入中后期,多以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储层为主,开发难度大,开采方式有别于常规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制约着宏观地质现象,宏观地质现象的形成由微观孔隙结构组成决定。
所以从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入手进行研究,来认识储层宏观地质特征并指导开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因此,我们通过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研究来,加快研究区储层开采及提高采收率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标签: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数字岩心1引言我国大多数油田经历数十年的勘探与开发,常规储层资源的产能日益枯竭,从目前石油资源剩余储量及勘探规划来看,现存可开采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储层。
今后石油地质开采很可能以低渗透储层为主,低渗透储层具有巨大的开发空间和开发潜力,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开发难度,因此低渗透储层成为学术研究和油田生产中勘探开发的重点,若要实现低渗透储层的大力开采,提升油气采出率,就要深入研究了解低渗透储层特点并作出符合实际开采的合理评价。
2 低渗透储层的研究方法常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石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两种,常用的岩石物理实验包括物理模型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实验、恒速压汞实验和核磁共振等,目前国内外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中应用最广泛、对孔隙结构描述精度最高的方法是CT 扫描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是针对无法进行的实验,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据处理,比较抽象,然而可以快速得到结果,耗时短,可以弥补实验工作的不足。
低渗透储层的研究正不断深入,关键在于对其具有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
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低或特低渗透性的油气层与多数正常类型油气层本质上的不同在于微观孔隙结构的不同,所以描述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就是描述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的方法经过不断改进,最初的物性分析到常规方法,再到现阶段应用高端仪器的实验测量法。
低渗透油层渗流特征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低渗透油层渗流特征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我国低渗透储层非常的丰富,但是低渗透储层的开采难度比较大,所以了解低渗透储层渗流特征对提高采收率非常有帮助,也是低渗透储层的开发重点,应该对开发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改善我国现有的开采技术和方法,实现我国石油能源的重复利用。
标签:低渗透油层;渗流特征;油田开发目前,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能源在社会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功能,受到了世界上许多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在实现油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低渗透储层的开发越来越重要,低渗透储层的开发水平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石油能源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想要增加石油的开采量,需要提高了石油开采的规模和强度,但是在实际开采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渗流特征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才能提高开采效率,做好相关的维护工作,才能帮助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开采。
1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征低渗透储层具有非达西渗流特征,非达西渗流特征具有两种特征曲线,在低压力梯度范围内低渗透储层中的渗流量与压力梯度呈线性关系,在高压力梯度范围内低渗透储层中的流量与压力梯度呈拟线性关系。
1.1启动压力梯度在低渗透储层渗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含渗透率、孔隙度和流动速度等影响,但是在这其中还会有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这个影响因素是油田开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当启动压力梯度比较低时会造成油田原油不流动的情况出现,因为原油不能克服这种阻力,导致原油不会出现流动,如果说启动压力梯度比较大,则说明该储层的自然产能比较低。
通过对启动压力梯度进行分析和测试可以发现,启动压力梯度的数值和渗透率有关,可以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公式,利用不同的渗透率来决定启动压力梯度,该方式也是形成非达西渗流的主要机理。
1.2流动孔隙数在整个低渗透储层中存在无数个细小孔隙,其中流体的流动具有启动压力。
孔隙越大,则需要的启动压力越小,孔隙越小则需要的启动压力越大。
低渗储层压裂液技术研究

低渗储层压裂液技术研究一、低渗储层的定义和特征低渗储层是指渗透率低于1md的岩石储层,其开发难度较大。
这类储层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孔隙度低:低渗储层通常具有较低的孔隙度,集中分布的孔隙度很少超过10%。
2.渗透率低:低渗储层的油气流动能力差,渗透率一般低于1md,且通常呈现非均质性。
3.油藏压力低:低渗储层通常具有较低的油藏压力,不足以带动油气自然流出,需要通过增加地表压力才能实现开发。
以上因素都给低渗储层的油气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开发效率。
压裂技术是一种在岩石中注入高压液体,使之破裂形成裂缝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将未被采收的油气从孔隙中挤出,增加产能。
在低渗储层的开发中,压裂技术同样适用。
但由于低渗储层本身的特殊性质,需要使用低渗透率压裂液来完成作业。
低渗透率压裂液是指其能够在低渗透率储层中形成裂缝并保持稳定的液体。
与传统的高渗透率压裂液相比,低渗透率压裂液具有更高的黏度、更长的液体保持时间和更强的抗渗透性能。
低渗透率压裂液一般由以下组成部分组成:1.基础液体:基础液体通常是涤纶素或高分子聚合物水溶液。
它们可以增加压裂液体的黏度,提高其在储层中的分布均匀性。
此外还常常加入胶化剂来增加黏度。
2.填充物:填充物通常是人造或天然胶体物,如硅胶等。
它们可以防止破裂缝在液体排流过程中闭合。
3.微观弹性体:微观弹性体是一种形状记忆材料,可以缓慢地释放进入破裂缝中的压力。
低渗储层压裂液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应用,然而此类技术的先进化和成熟化直到21世纪才得到拓展和广泛应用。
在实践中,低渗储层压裂液技术的应用从地质勘探到油气开发的各个环节,渗透率低的储层压裂后产出的油气量大幅增加,从而为系统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低渗储层压裂液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是压裂液体的组成及性质。
在使用低渗透率压裂液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压裂液体对地下环境的影响。
因此,碳酸钙和纳米硅砂等在撤回压裂液体过程中就会从储层中渗透到地下水系中。
低渗透储层特征研究

低渗透储层特征研究不同低渗透层的特征不尽相同,且储层特征对其渗流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油层的开发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低渗透油储层主流喉半径是渗流能力的主控因素,而且,粘土类型等因素的变化对储层的有效渗流空间有着极大的影响。
可见,研究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具备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文就以实践过程中的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为例,针对低渗透储层岩芯恒速压汞及其启动压力梯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测试,进而对比研究低渗透储层的特征,以期为我国油藏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标签:低渗透储层主控因素特征油藏开发随着我国资源开发项目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对油矿等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我国境内资源造成了严重流失和损耗。
为了提升能源开发的效能,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低渗透储层储量的动用程度,提升相关产业的经济价值,就有必要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征进行探究,并科学化的实施该项目的产能建设。
1研究低渗透储层的特征的目的在低渗透油藏储层中,如若能够提高基质的连通性,并且增强储层的渗流能力,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藏资源的开发实效,提升油层勘探项目开发的经济价值。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借鉴有关低渗透储层特征的相关研究资料与实证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油藏开发。
2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分析通过研究与实践可知,低渗透储层具有喉孔较为窄小,且粘土在储层中的分布较广等特点。
基于此,进一步研究分析渗透储层主流喉道半径的特征,以及启动压力梯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等,为实际油藏开发项目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数据,另外,还有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不同油区的粘土类型及其含量特征等,在此,主要针对前几项内容做以阐述。
2.1低渗透储层特征概述2.1.1低渗透储层主流喉道半径的特征分析通常情况下,储层喉道的大小与低渗透层的渗透率成正比例关系。
因此,研究待开发油储层的特点对于项目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通过很多方式都可以了解到低储层主流喉道及其分布特征,其中,利用恒速压汞仪器来测量是较为先进的测量方式,且该方式对喉道数量及结构的测算与刻画较为精准,所以,应用恒速压汞仪器来探究低渗透层的特征在现实中较为广泛[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油田低渗储层特征的研究
【摘要】低渗资源是我国石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量在我国石油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研究油田低渗储层的类型、特征、成因对于石油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低渗储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并对其低渗储层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油田低渗储层类型特征成因
我国石油资源总量为940×108吨,其中低渗资源总量为210108吨,低渗资源总量占我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2.41%,可见低渗资源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随着未来石油勘探规模的扩大和勘探程度的加深,低渗资源在石油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大。
因而对低渗储层的研究、开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石油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重要热点。
强化对低渗油田的认识,加深对低渗储层的研究,分析低渗储层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对于我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低渗储层的主要类型、特征,及低渗储层的物性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 低渗储层的类型及其特征
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直接关系到低渗透储层的形成,地质因素不同在低渗透储层的形成中控制能力也不相同,根据控制作用的大小可以把低渗透砂储层大致分为三类,即原生低渗透储层、次生低渗透储层和裂缝性低渗透储层。
首先来说原生低渗透储层,原生低渗透储层包括原生孔低渗型
与中高孔低渗型。
沉积作用对原生渗透储层有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原生孔的主要特点包括沉积物粒度细、泥质含量较高、分选较差等。
中高孔低渗型主要特点包括埋藏浅、没有经过成岩作用、岩石坚硬、裂缝未发育、孔隙度高但渗透率低等。
其次,次生低渗透储层的形成过程是原先的常规储层经过强烈的成岩作用,在压实、胶结等作用下形成低渗透储层。
它的主要特点是孔隙度与渗透率较低,原生孔隙残留较少。
最后是裂缝性低渗透储层,这类储层受构造作用的影响使得岩石自身压实程度增加,另外,压实度的增加使得岩石发生破裂产生一定的裂缝,这样一来岩石自身的渗透率将大大增加,低渗透储层由此就形成了。
2 低渗储层特征的形成原因分析
经过长期研究和勘探发现,影响低渗储层微观结构与物性特征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点,分别是:沉积条件与环境、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
2.1 沉积作用对特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
低渗透储层形成必备的条件是砂岩的原始矿物组成和结构。
举例来说,某砂岩储层的构成主要是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两种,由于受其自身条件(砂岩成分不够成熟、颗粒结构细、岩屑含量高)的影响,砂岩极其容易被挤压,挤压后形成的假杂基容易形成一定的定向排列,随着孔隙度递减变化速率不断在加大,这就导致了砂岩中的原生粒间孔隙减小,由此以来,储层的原生储集空间就在这种变化中减小了。
另外,特殊的环境同样会造成不同的沉积结构。
例如,发育有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低角度斜层理以及滑塌变形构造等复杂的地质环境容易造成低渗储层骨架结构发生改变,这就使得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以及层内渗透率的非均质性一定程度上发生增加。
2.2 成岩作用对特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
上文中已经提到,沉积作用是影响特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原因之一,另外,成岩作用也是决定本区储层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成岩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砂岩的埋藏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成岩作用对砂岩演化的孔隙度、渗透率的产生、破坏和改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低渗透储层的形成主要受到三大作用的影响,分别是成岩期的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以及胶结作用。
低渗透储层砂岩由于自身的杂基含量和岩屑含量较高,导致砂岩的压实度较强,在压实度的作用下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以及接触关系由点接触到点——线接触,最后形成了线——线接触。
原生粒间孔隙的降低使其颗粒排列更加紧密,岩石密度的加强使得损失原始的孔隙度逐渐增高。
2.3 微裂缝对特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
微裂缝的形成不仅与构造作用密切相关,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成岩作用。
当发生成岩作用时,在压实与矿物结晶的双重作用下,极易发生收缩和膨胀甚至发生矿物间的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当中微裂缝就产生了。
微裂缝的形成会进一步发生溶蚀,溶蚀的出现将会
形成新的溶蚀缝。
溶蚀缝与微裂缝会造成储层孔隙相互沟通,由此增加了储层的渗透性。
岩石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脆性,再加之强大的压实度,在这种条件下就极易出现裂缝。
微细的裂缝本身孔隙度较小,储集作用也是极其微小的,但是强大的渗流能力却能改变储集岩的孔隙,特别是对储集岩的连通性有极大的影响。
连通性的改变使得储层的渗透性得到了提高。
储层中存在微裂缝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特低渗储层中的微裂缝,微裂缝的存在对储层渗透率的提高以及增加储层非均质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常常运用人工压裂生成人工裂缝的方式应用于石油开采当中,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油气藏渗透性,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油田的的开采效率了。
由此看来,裂缝系统直接影响到了低渗透储层的开发。
3 结语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对低渗储层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而随着石油资源开发需求的增加,强化对低渗储层的研究和对低渗资源的开发将成为石油产业未来的重要趋势。
对此,我们应加强对低渗储层特征及其物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为低渗储层资源的开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家林,喻永生,徐莎.石港油田低渗储层裂缝预测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4):22-24.
[2]张雁,王贺军,赵明.榆树林油田低渗储层微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1):2473-2478.
[3]郝建明,邱隆伟.高南油田东三段低渗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6):6-11.
[4]朱春俊,王延斌.大牛地气田低渗储层成因及评价[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1):49-56.
[5]赵晨君,范杰,王刃峰.超低渗储层压裂裂缝展布特征及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31(8):15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