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日常行为和分析

孩子日常行为和分析
孩子日常行为和分析

孩子日常行为与分析

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

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

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

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

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

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

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

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

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

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

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

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

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

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

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

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

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

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

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

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

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三、撒谎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哎呀,太棒了!”

“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

“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

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四、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伙伴多,就打击、嘲弄、疏远,甚至怨恨。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1、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五、爱哭

“哇……哇……”

“好啦,好啦,别哭了。”

“哇……哇……”

“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

“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六、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七、撒娇

我女儿特别爱撒娇,家中的老人说:孩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时地告诫我: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我该听谁的?

儿童心理分析: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听之任之、百般迁就、百依百顺了,否则会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八、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

8、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

9、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10、孩子没常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11、不爱和同学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

12、没老实劲,不是逗弄这个,就是推倒那个,结果谁也不愿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十、执拗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可爱顺从的小宝宝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有时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性。基于此,家长们采取了打、罚、哄、物质引诱等方法,但效果也只体现在一时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那么运用哪种行为规范、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呢?对此需要认识以下几点:

儿童心理分析:

我们知道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特定物质生活环境的反映。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大脑开始有一个大的运动过程,换言之,孩子开始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心、童趣。成人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长倒有可能是执拗的,这关键是个理解、沟通、引导的问题。家长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举例来说,让一个4岁的孩子写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担心写不好,因为他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会拒绝,继而遭到家长的打骂,甚至惩罚,他就会以他的执拗来表

示反抗。通过这个例子,应该了解,孩子的热拗、违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后面藏着担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当孩子执拗不听话时,你应认清原因,注意沟通,正确引导。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火、惩罚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这种没耐心的专制的做法只会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缚、压制,会使孩子觉得难为情,受到威胁,他们就会更执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成人与子女间以民主方式进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见时,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大有好处,在管束压抑的气氛中,是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

十一、发脾气

在商店玩具柜台前我们常可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要父母买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发脾气,吵闹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怕丢面子的父母赶紧以满足孩子的愿望来使孩子停止吵闹折腾。

儿童心理分析: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发脾气,在人前大闹,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于是,每当孩子有新的愿望,父母不答应,孩子就大发脾气,最后家长不得不屈从。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脾气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会走路的时候,孩子的“什么都想自己来做”的意欲便开始萌发出来了。例如,吃饭时想自己吃,可因为还不会用调羹,撒掉的比吃进去的还多,结果会变成用手抓着吃了。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即便是这样也不要去阻止他。

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话就大发脾气,不是哇哇叫唤,就是倒在地上打滚,或者是乱扔东西。

对于妈妈来说,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时期,于是,当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做什么时,妈妈很可能就不由分说地训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这种自己来做的愿望正是意欲在成长的表现。因此,妈妈要了解1岁左右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时候就让他试着做一做。并且,当孩子因达不到自己的想象而又吵又闹时,大人要若无其事地应付过去。

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大声哭闹、跺脚、打滚。这种“动肝火”不一定是对着别人,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

希望别人“那样”,自己想要“这样”--这些欲望过于强烈,而现实又无法满足,这时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乱起来,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安定。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感到累了的时候,一点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不声不响地把他抱起来,或者是平静地注视着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静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妈妈爸爸们需要了解这一点。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变坏了”,去责怪、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基本情况】 1、幼儿的一般情况 明明(化名),男,6岁,独生子女。他个子在班里最高(1.28米),身材最壮,力量最大。他喜欢看书,识字量大,认识一般图书上的字甚至报纸上的字,见识较多,但言语不多。计算能力强,喜欢“算帐”,喜建构,爱画画,设计、布局总是与众不同。在班上爱惹是生非,常与同伴发生争执,甚至粗暴地伤害他人,但本人却未能正确认识到危害性和严重性。同伴们远离或拒绝与其交往,家长们也厌恶。他不仅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秩序,本人也因受到排斥、孤立而心理不平衡,情绪异常。 2、幼儿的家长情况 父母均为高学历知识分子,爸爸是机关干部,妈妈是室内设计工程师,兴趣爱好广泛,工作繁忙,但尽可能陪他,常带他外出旅游,并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讲给他听,还特别注意提供给他足够的营养。妈妈对他要求很严,对其过分行为有体罚举动。家庭和睦,条件优越,无老人同住。 【问题情境】 明明霸气十足,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在建构角,他拿着自己随便拼搭的一个东西或者一块大积木就去撞别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构物,嘴里还发出“嗵――”的声音,看着倒塌的建构物,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他甚至明目张胆地将别人的作品拆掉。别人与他理论,他看着你生气的样子,脸上挂着笑,不做声响。小朋友气得推开他,他身子一挺,把你顶个趔趄,话音“推我干什么?”还未落,拳、脚已经落到对方身上。在图书角,他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看书。其他小朋友讨论所看的书有趣,他就一把抢过来,说“给我看看。”别人不给,他就扭住别人的胳膊,硬抢过来。在美工角,他常常独自占一大块桌面,还不让别人过来。他还时不时地故意用画笔在别人的纸上涂一下,说是“在帮他画画”。别的小朋友抗议,他便出言不逊。吃饭时,他有时趁旁边的小朋友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矮凳挪走,看着那位小朋友坐空,他哈哈大笑。他还把吃剩的饭菜放在别人正在用的碗里。上课时,他还时常向同伴扔东西,抓小朋友的脸。发生上述行为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心得体会: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培训心得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培训心得为期三天的“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班”的培训已经告已段落了,静下来想想这三天,我的收获也是多多!这三天分别有三位宁波大学心理系老师给我们培训——讲座,三人各有自己的特长所在。 第一天,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幼儿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通过李老师的讲述让我们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安全感和信任感,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事实。而幼儿团体辅导是游戏辅导,从游戏中来分析孩子的心理行为及情绪。在幼儿中我们最多运用“沙盘游戏“来测试幼儿的心理,从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这也是现在对幼儿心理最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第二天,杨老师是心理学的博士,专攻发展心理学。这天她讲述”儿童情绪发展与调节——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情绪,而情绪无好坏之分,有情绪并不怕,怕的就是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情绪?那么处理孩子的情绪,三句话: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给情绪命名)”;第二句话“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第三句话“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这是经典的三句话,非常实用。 第三天,贺老师给我们讲述”儿童行为功能分析“,所谓行为功能分析,是指在进行行为矫正之前,对引发来访者的问题行为的起因、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来访者在此方面的动机与需求等做出评估,以便对症下药,确定来访者的问题行为和治疗的目标与方法。出于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为功能分析,指在行

幼儿日常行为和心理分析

孩子日常行为和心理分析 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然后每天大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培训心得篇一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培训心得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培训心得 为期三天的“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班”的培训已经告已段落了,静下来想想这三天,我的收获也是多多!这三天分别有三位宁波大学心理系老师给我们培训——讲座,三人各有自己的特长所在。 第一天,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幼儿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通过李老师的讲述让我们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安全感和信任感,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事实。而幼儿团体辅导是游戏辅导,从游戏中来分析孩子的心理行为及情绪。在幼儿中我们最多运用“沙盘游戏“来测试幼儿的心理,从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这也是现在对幼儿心理最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第二天,杨老师是心理学的博士,专攻发展心理学。这天她讲述”儿童情绪发展与调节——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情绪,而情绪无好坏之分,有情绪并不怕,怕的就是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情绪?那么处理孩子的情绪,三句话: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给情绪命名)”;第二句话“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第

三句话“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这是经典的三句话,非常实用。 第三天,贺老师给我们讲述”儿童行为功能分析“,所谓行为功能分析,是指在进行行为矫正之前,对引发来访者的问题行为的起因、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来访者在此方面的动机与需求等做出评估,以便对症下药,确定来访者的问题行为和治疗的目标与方法。出于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为功能分析,指在行为治疗前对环境中和行为者本身的影响或控制问题行为的因素做出系统分析。行为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来访者的问题行为本身。这个对于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来说,开展有点难度,运用到心理咨询的内容。可是贺老师通过自己的理论分析,加上他的实际经验向我们介绍了ABC行为分析,大大降低了我们的顾虑,因为这样的行为,我们平时也在处理,如他讲到自闭症的孩子,其实我们也是在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待,就是没有贺老师的专业,我们用的只是”小儿科“的方法。慢慢消化贺老师的内容,转变于自己的方法。 三天的时间真得非常短暂,在这短暂的时间中懂得了很多道理,接下来在长时间中慢慢在消化,运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为孩子们做点贡献。

幼儿心理案例分析记录

幼儿心理案例分析记录 康康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担心,孩子如此任性,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可是不知采取什么方法,来引导他,让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我们根据家长的叙述,和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根据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了一下康康任性性格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 康康任性性格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对孩子没有要求,不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不适度的爱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由于康康自身年幼,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其实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造成康康的逆反心

理,使康康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父母抗争,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 3、当康康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感到无奈,束手无策,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经过和家长的交流探讨,我们分析了康康任性的心理原因,并和家长达成共识,要正确冷静地对待康康的任性行为.当康康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1)转移注意 康康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把他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场里,康康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奥特曼,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喜羊羊和灰太狼,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1)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来源:幼儿教案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59044531.html,) 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001]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宝贝都存在着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疼的小行为或习惯,有时候家长们会严厉制止,有时候则颇为无奈,不知怎样去帮他们克服改正。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分析宝贝产生或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得到解决。 下面例举10种常见的儿童行为习惯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 行为一:打人、咬人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

幼儿的心理个案分析

幼儿的心理个案分析 内向的敏敏 情况摘述 敏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自选图书时敏敏总是坐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时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吃饭时,敏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她,她只简单地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成因分析 敏敏的父母每周都忙着自己的事业元暇照顾孩子,敏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向伴的眼里自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敏敏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并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让老师多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敏敏多开口说话。一段时间以来,敏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了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敏敏,你喝水喝得真好”,敏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敏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敏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启示 一个月来,敏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可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教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李,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1、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 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P68) 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教材P100)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10分) (1)。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04.10) 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案例分析题汇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汇总 一、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参考答案: 1.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2.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4.以过多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二、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2.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展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三、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 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 四、小明在家里能说会道,想要干什么表达得一清二楚,还能把一家人指挥得团团转,甚至稍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但一出家门,到了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人时,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不敢当众说话,见人直往爸妈身后躲,要是爸妈不在身旁,还会害怕得大哭…… 分析小明的这种心理并提出教育措施。 参考答案: 小明的这种表现就是俗话说的“窝里横”,大多发生在2-6岁的孩子身上。 原因:1.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有关系;2.在外面感觉害怕,从心理学上说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由于缺乏外界的联系,在陌生环境就不知所措了。 措施:1.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停止对孩子的过度保护;2.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宝宝进行比较;3.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4.有足够的耐心。 五、常有家长问,“孩子都上大班了,可还是那么胆小。见什么怕什么。前几天带他去公园玩滑梯,他愣不敢上去,好不容易抱上去了,他又不敢往下滑,吓得哭起来。惹得周围人议论纷纷,我们做家长的挺不好意思的。可这孩子天生就胆小,又有什么办法呢?” 试分析孩子胆小的原因。提出家庭教育中的措施。 参考答案: (1)分析原因:孩子胆小是常见的,并非天生的,也容易改正,关键是搞清楚孩子胆小的原因。 如父母溺爱,过度保护;父母斥责,过度刺激;孩子身体虚弱,缺乏信心;个性内向等。 (2)措施: 父母溺爱,过度保护而胆小的孩子,就需彻底消除对他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 因自卑而胆小怕事的孩子,应多加鼓励、耐心帮助,避免斥责、嘲笑等消极刺激; 因体弱多病而缺乏信心的孩子应多锻炼身体,多参加户外活动,多交往,从而在身体和心理上适应环境,勇敢起来; 培养良好的个性,多参加同伴活动。 六、闹闹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都十分积极主动,精力旺盛。闹闹平时做事很急,想干什么就立即行动,想要的东西也必须马上得到,否则会坐立不安。闹闹做事有闯劲,但时常马马虎虎。闹闹待人大方,热情直率,爱打抱不平。他喜欢别人听从他的支配,否则便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事后虽也后悔,但到时总是难以克制。 (1)根据闹闹的上述行为表现,你认为他基本上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为什么? (2)谈谈应如何根据幼儿4种不同的气质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参考答案: 七、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 (大家知道4—5岁左右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他门好动还缺乏技巧,所以经常做一些危险的事情。特别爱游戏但自控能力较差,常违反游戏规则,特别爱提问,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模仿,语言能力大大提高,具体来说: 注意力:中班幼儿以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喜欢一切新东西,新书、新玩具,同样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比如孩子看书失去兴趣要丢下图书时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让他又认真翻阅下去,这就表现出孩子的有意注意。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时,除了选择孩子喜欢的事物外,还要多鼓励表扬,促进孩子有意注意的发展。中班孩子的注意力一般表现为10—15分钟,所以建议家长每晚关上电视,留出30分钟读书看书的时间。以培养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让孩子自己看书,不要给他讲。看完后可以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给孩子创设一个好的氛围。 观察力:中班幼儿见识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观察依赖家长。比如观察手表,他们感兴趣的哒哒走的指针当放下手表问他有几跟针不一定说的对,所以家长若能全面引导如有几根针,有哪些数字,表盘什么形状那孩子的收获就大不一样了,如果在生活中经常引导孩子观察,多问一些问题,那孩子无论从生活经验或智力的发展都将大不一样。 想象力:中班幼儿的想象常常是突如其来得,如把卫生纸撕成一条条当面条,但给孩子定一个主题让他们想象创作就有困难了,那如何想象力才能丰富?应该不断扩大幼儿的视野,比如有的幼儿团一个纸团会说这

是地球,那他知道地球是圆的所以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想象。记忆力:5岁左右的幼儿记忆的特点是无意记忆较多,比如让他记个小任务他往往回家就忘,但幼儿园有小朋友过生日他却记得。另一个特点;能学会忘,学一首儿歌很快几遍就记住了,但几天不复习,会忘的一干二净。这跟孩子的理解程度有关,不理解机械的背诵那么很快就忘记了。建议: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提高孩子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举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当孩子能听懂大人解释的现象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学习能力也会增强,记忆力会明显提高。思维力:中班幼儿还缺乏通过词语逻辑来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比如,在洗手时摸着肥皂会问“为什么会这么滑,是什么做的呢“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幼儿善于思考。比如捉到一只西瓜虫,我们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你在哪捉到的,他喜欢生活在哪,为什么喜欢潮湿的环境?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还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举例餐前小问号、人类的起源、〉对于幼儿的提问要给予正确恰当的回答,不可敷衍,同时幼儿的好奇心缺乏目的性,我们要引导到好的对象上去,如,自然界的变化,动物的生长。操作能力:5岁的幼儿,走跑跳爬一些大的肢体动作一般难不倒他们,但一些精细的动作还没发育好。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过关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过关) 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强盗…”。试分析 (1)上述两位心理学家各自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是什么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案例说明。 2、常听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到2岁以后就不像1岁以前那么听话了。特别是2~3岁儿童,嘴里经常说“我自己来”;行动上有了自己的主意,不听从成人的吩咐,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做。例如,在外面玩久了。成人对他说“该回家了!”他却说“我不回家,我还玩呢!”家长对此感到很头痛,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好。请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案例中孩子的表现说明了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说明主要特征 2).这一主要特征的出现,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对于这种现象,成人应该怎样正确教育

3、实验研究告诉我们:在良好的教育下、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 5分钟、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5~ 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如果教师组织得法、5~ 6岁幼儿可集中注意20分钟.但从总的来说、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强、特别是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水平较低、容易受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 请根据学前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上述研究结论、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要提高幼儿教育和活动效果、教师应努力做到哪几点(共12分) 4、试作所学有关注意的知识分析下面的现象,并指出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老师指着图问小朋友:“看!花丛中有两只蜜蜂,从远处又飞来两只蜜蜂(教师又拿出两只蜜蜂),小朋友看,花丛中现在有几只蜜蜂了”一位小朋友说:“老师,我还捉过蜜蜂呢。”另一位小朋友说,“老师,我爸说蜜蜂还蜇人呢!”于是小朋友都说起蜜蜂来了。 5、一位训练有素、有经验的老师给幼儿上课时,总是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当讲到重要的地方时,她往往提高嗓门,加重语气;在黑板上写字或画画时,对那些需要特别引起孩子注意的地方,她就用彩色粉笔画的粗一些、突出一些;根据教学的需要,她还使用活动教具或活动玩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孩子们都喜欢听她的课。请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分析说明下列问题:(1)这位教师在幼儿教学中成功地运用了哪条感知规律请对这一感知规律作简要说明。(2)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运用这一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

幼教案例:消极胆怯退缩行为幼儿个案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3则

中班"他越来越棒了"案例分析 一、情况概述 奇奇是我们班比较内向的男孩子,平时不太爱讲话,即使有事情的时候,说话的声音也很小很小,周三的户外活动,我安排幼儿在户外玩球,并鼓励幼儿能连续拍5个以上。b5E2RGbCAP 我心里想,小班幼儿的技能所致,不会有孩子能拍5个以上的,从而吸引他们。我和孩子们一起练 习拍球、指导幼儿正确的排球姿势,告诉孩子们想把球宝宝拍起来,就应该拍球宝宝的头。经过练习,有的孩子能连续拍2、3个了。但是,大部分孩子由于初次尝试,所以,还是在满地找球,我转过身来,看见奇奇在连续的排球,我在心理为他暗暗数,一共14个,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叫别的小朋友来看,我们都在为 他骄傲。PIEanqFDPW “小朋友都过来,咱们看看奇奇拍的多棒!来,给小朋友表演一个!”奇奇也很兴奋,在我身边拍起来,1、2、3、4……14、15。他一边拍,我们一起给他数。大家都为他拍手,给他加油!看的出来,很高兴,第一次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演,第一次得“第一”回来后,他主动的拉我的手,小声的说:“老师,你说我拍的是不是特别好呀?”我大声的是,当然了。奇奇拍的最棒了。!DXDiTa9E3d 二、成因分析 奇奇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奇奇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性格方面:琦琦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在性格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稳定性。在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里能表现出活泼、爱动的一面;在幼儿园里琦琦的性格基本上是内外大于外向,喜欢安静游戏,在朋友选择上有固定的几个好伙伴,性格喜静不喜动。上课时,注意力非常集中,积极回答问题,渴望表现,并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但不张扬。琦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敏感、感情脆弱。非常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不论做什么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肯定,不能接受失败和批评,否则就会哭鼻子、掉眼泪。现在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的判断标准,对周围的一切观察仔细,但是由于胆子小、缺乏自信等原因,许多问题还不会独立处理。RTCrPUDGiT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他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他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他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他高兴的笑脸。 5PCzVD7HxA 2、创造条件,让奇奇多开口说话。能力方面通过三个多月的观察和了解来看,奇奇的能力在班里属中上等水平。奇奇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能够较完整、流畅地叙述一件事情,但是经常要在别人的提醒下才肯说。jLBHrnAILg 3、奇奇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他的歌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就多点关心、体贴他们,即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热情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爱抚的动作主动和他们交谈,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细心观察他们的举动,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满足,激起他们愉快的情绪,帮助他们学会与人交流、沟通。鼓励他们与同伴交往,体验同伴间的欢乐和友谊,用同伴的热情和快乐去感染他们,使他们渐渐开朗起来。 XHAQX74J0X 四、家长配合 奇奇的妈妈性格温和,对奇奇也是采用非常民主的教育方式,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是奇奇平时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所以他的性格不是非常活波开朗。其次,奇奇的父母平时特别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而且讲究方法。他们从不强迫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情,总是尊重孩子的一切需要。如幼儿园建班初期,琦琦与同班的一个极其外向的小朋友因交往过程中一点小摩擦产生矛盾,因而对班级产生“恐惧”感,我们与他妈妈沟通后,及时对奇奇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措施,孩子很快便调整

幼儿日常行为观察记录表

学前幼儿日常行为观察记录表 行为表现行为分析及结果 时间:2016年5月4日地点:游戏区 建构游戏中,孩子们都在忙着搭建长江大桥。小明手上拿着一块积木,没能与另一块拼起来,便这里敲敲,那里打打。这时, 乐乐和诚诚搭出的长江大桥完工了,他们合作的大桥不仅足够长,而且有坡度,受到周围小伙伴的啧啧称赞。乐乐和诚诚脸上笑成 了一朵花。谁知小明跑过来,“哗”地一声推倒了大桥。乐乐一 下急了,冲着小明大叫:“你干什么?你干嘛把我们的大桥推翻了?”说着就抓住了小明的衣襟,两人扭打起来。老师介入,问 小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明嘴巴一撇:“不知道!” 说完就跑掉了。 后来在老师的批评教育下,小明虽然承认了错误,并道了歉,但态度极其敷衍和不耐烦。看来,简单的说教没有对小明达到触动的效果。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小明自己没有能够完成搭建,便对乐乐和诚诚的成果产生了嫉妒心理,做出破坏的行为。 时间:2016年5月7日地点:游戏区 区域活动中,小明先在娃娃家玩了一会儿,又跑到建构区。由于速度较快,脚边一绊,将沙沙正在搭建的楼房碰倒了。沙沙一把抓住他,小明一边挣脱一边辩解:“我刚才没看见,我没有推,我是不小心的。”说完猛地用力挣脱,跑到另一边搭起积木来了 这次的冲突发生时,小明确实不是故意而为,但他在碰倒了别人的作品时没有及时道歉,而是用辩解逃脱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没有用手推,就不是犯错误,因此不需要道歉和承担责任。怎样才能让他体会到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呢? 时间:2016年5月11日地点:活动室 自由活动时,小明和小悦都选择了盒子叠高的游戏。较大的一个饼干盒只剩下一个了,小明和小悦抢了起来。小明说:“是我先拿到的。”小悦说:“我就差这一个了。”力气大的小悦一把将盒子抢了过去。小明急了,转身到小悦已经叠高的盒子堆下面抽了一个饼干盒出来,“哗啦”一下,其它盒子也都“光荣下岗”了。小悦立刻告状,面对坍塌的盒子,小明这次没有辩解。 小明对于自己先拿到却没有抢到盒子非常不甘心,急切之间便报复性地抽取了小悦的盒子。对于这次状况,小明没有辩解,说明他知道这种行为不可取。但他的行为也说明他在与同伴相处时缺乏必要的技巧和方法,需要引导和帮助。

幼儿心理行为观察记录

幼儿心理行为观察记录 姜良易,7岁,非常好动,上课时开始还能认真听讲,不一会儿,注意力开 始分散,从玩自己的手指开始,发展到离开座位去玩别的小朋友柜里的东西, 老师批评了他,他就轻轻的在嘴里嘀咕着,后来别的小朋友告老师:他骂老师 是小肥猪。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和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小朋友。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 其他小朋友抢玩具,难以协调他人合作,几乎每天都会受到老师的处罚。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这个男孩的学习能力,作业不认真。玩玩具的时间又到了,孩子们从自己家里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与大家一起分享, 由于是新鲜的玩具,大家都玩的很开心。姜良易带了赛车,很好玩,可是是自己 的玩具,没玩多久就不新鲜了,他看上了其他人的一个玩具,他提出要玩她的玩具,兰兰是个小女孩,对赛车不感兴趣,拒绝了,他就围着玩具不停打转,不时 伸手摸一下,碰一下,兰兰请他走开,他就一下子把玩具拿在手上,又飞快的扔 出去了。 个人反思 从上述的小朋友玩别人的玩具未果,而争抢别人的玩具,这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工具性攻击行为,但他争抢到玩具后的行为又比较让人费解,他不是拿来玩,而是把玩具远远的扔出去。在这种行为中又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即一种泄愤的报复行为,产生行为的情感支撑从单纯的争抢利己的思想转变为愤怒的报复思想(谁也别想玩),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发生了质变。他违反常规,得到了老师的批评,从而引起他对老师的抵触心理,轻声骂老师来进行报复。从表面看也是处于报复心理的一种言语攻击性行为,但往深处看,并非那么简单,别看他平时都不太遵守纪律,但自尊心还很强,年纪越大,表现得越强烈,也许是教师在全班 面前批评他,他感觉失去了面子,才在嘴里诋毁老师,也是一种出于防御的攻击性行为的表现。通过分析及平时对一些具有经常性、顽固性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观察,发现父母和教师的教养态度直接关系着幼儿的行为习惯。“人之初,性本善”,幼儿在最初与人交往时,出发点一般都是好的,或许有了争执,如果教 师和父母能耐心帮助幼儿分析原因,教会幼儿与人友好相处,那么,幼儿形成攻

幼儿日常行为心理分析

。 幼儿日常行为心理分析 一、打人、咬人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协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仅仅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仅仅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增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水平。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能够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能够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水准。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即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能够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水准呀。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