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元明清戏曲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元明清戏曲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元明清戏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四折一楔子

2、南戏

3、散曲

4、台阁体

5、章回小说

6、历史演义

7、四大声腔

8、明清传奇

9、三言二拍

10、性灵说

11、神韵说

12、桐城派

13.诗界革命??

二、默写《牡丹亭·游园》中《皀罗袍》、《好姐姐》二曲。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最后两支曲子《一煞》、《收尾》。

三、简答题

1、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2、简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3、《琵琶记》“三不从”关目及其作用。

4、简述汤沈之争。

5、简述《三国志演义》成书过程。

6、《西游记》的题材演化过程。

7、什么是拟话本?有哪些著名作家作品?

8、公安派的主要作家及其主要理论主张。

9、简述《桃花扇》的戏剧结构特点。(与论述题6同,只要讲一题)

10、试述《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形象特点。

11、简述《红楼梦》的两大版本系统。

12、简介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

四、论述题。

1、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2、为什么说明代四大奇书清晰地展示了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3、试比较《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4、论述《牡丹亭》的艺术特征。

5、试析杜丽娘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6、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

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试谈谈你的认识。

7、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8、试举例说明《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 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 三、填空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 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 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 5、《左传》记事起于年,止于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7、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 三、简答 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 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 四、论述 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熟读并讲析《离骚》(力争背诵);默写并赏析《国殇》。 二、解释:1、《楚辞》2、《离骚》 三、填空 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第五章 元明清戏曲论著举要

第五章元明清戏曲论著举要 第一节《唱论》、《中原音韵》、《录鬼簿》、《青楼集》 一、《唱论》 (一)定义 《唱论》是元人燕南芝庵的一篇论述北曲声乐的论文。最初附于元至正年间出版的杨朝英所编散曲集《阳春白雪》卷首。全文仅两千字,内容侧重于散曲的歌唱技巧,对剧曲也基本适用,其中提出的有关北曲歌唱的一些问题极为重要 (二)具体内容 1、强调声乐胜过器乐,突出歌唱的重要地位。主张“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由此要求伴奏要随声伴调,给歌唱以发挥的机会 2、提出好的歌唱标准应该把字句唱得真切,意思表达清楚,声调又要圆熟准确。即要做到“字真、句笃、依腔、贴调”,而且“声要圆熟,腔要彻满。” 3、论述了歌唱的格调、声韵、节奏、运气等方面的技巧 4、提出了歌唱上的一些通病,如:“不入耳,不着人,不撒腔,不入腔”;“字样讹,文理差”;“嗓拗、落架、漏气”等 (三)总结 《唱论》言简意赅,是对前人歌唱经验和当时戏曲演唱实践的理论总结。从元、明两代的许多曲学著作中可以看出其影响颇为深远 二、《中原音韵》 (一)定义 《中原音韵》的作者是元代前期的词曲家周德清,字日湛,号挺斋,江西高安人,生平事迹不详。他根据元曲作品以北方话语音进行写作和演唱的实际,对元曲所用声韵进行总结和规范,写出了这部著名的韵书。此书在音韵研究史上的地位和学术价值,被语言史学界一致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二)具体内容

周氏的音韵之说,成为后世曲学遵循的典范 1、周德清的北曲创作理论,集中反映在《中原音韵》后一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作词十法》中。所谓“作词十法”就是:一、知韵;二、造成韵;三、用事;四、用字;五、入声作平声;六、阴阳;七、务头;八、对偶;九、末句;十、定格。用他在自序中所概括的话来讲,即“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从音韵、曲律、造语各方面概括了北曲曲调的写作方法及要求 2、其最为突出的是将字韵分成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等十九个音部;将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三声,其中平声字又分阴平、阳平,取消入声字,将其分别派于平、上、去三声,形成阴、阳、上、去四声、为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唱廓清了语音上的障碍 三、《录鬼簿》 (一)定义 《录鬼簿》是元代戏曲家钟嗣成于至顺元年撰写的一部有关元代作家作品的专著。此书记载了152名元曲作家的生平简历和457种元杂剧剧本名目,初步将作家按时代、地位、作品体裁进行分类排比。对于当代作家采取“前辈已死”、“方今已亡”、“方今健在”三个历史时期作分别记述 (二)写作目的 按钟嗣成自序中所说,戏曲作家虽“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但“高才博识,俱有可录”,与“著在方册”的圣贤君臣、忠孝士子同属“不死之鬼”。所以他要为戏曲作家立传 (三)特点 1、给关汉卿、高文秀等勇于揭露现实的作家以显要的地位 2、给艺人作家以应有的地位 如“教坊色长”赵文殷、“教坊勾管”张国宾、艺人“红字李二”等人都在前辈名公才人之列,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民主意识 (四)具体内容 1、由于《录鬼簿》重点记述的是剧作家,因而对这些作家的戏剧活动事迹尤为关注 如记郑光祖时云:“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 2、在给作家的小传和吊词中,钟嗣成还评论了一些作家的创作风格 如吊宫天挺云:“豁然胸次扫尘埃,久矣声名播省台,先生志在乾坤外。敢嫌天地窄,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宋代文学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一、填空 1、“四大书院”指、、和。 2、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 3、叶夑《原诗》说:“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皆愈之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二、简答 1、简述宋代的“文以载道”说。 2、简述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革新。 3、简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通变。 4、简述宋词的突出艺术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 一、填空 1、宋初诗歌三体指、和。

2、晚唐体的盟主是。 3、《山园小梅》的作者是,其中“、”一联被称为咏梅绝唱。 4、王禹偁散文代表作有、和等。 二、简答 1、什么是白体? 2、王禹偁诗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晚唐体?晚唐体有哪些主要诗人? 4、什么是西昆体? 三、论述 1、简述宋初散文复古的思潮。 2、简述西昆体主要艺术特征及缺陷。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词风前期的演变 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二、填空

2、在宋代词史上,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最能体现清新明畅的风格。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发作者,如着名的《朝中措·平山堂》。 4、成为后来豪放派滥觞的词人是,其代表作是《》()。 5、“张三中”得名是因写“,,”;“张三影”得名是因写“”、“”和“”。 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视张先词为“”。 7、王安石的怀古、咏史词是《》、《》。 8、近人夏敬观指出慢词“始盛于,大成于。” 9、清人冯熙说欧阳修词“疏俊开,深婉开。”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的《》()。 三、简答 1、欧阳修词的开拓。 2、张先词新变的主要方向。 3、柳词对慢词的贡献与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戏曲小说等)分析

元部分 话本小说: 特点:1、目的满足市民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2、内容题材与人物形象也以城市下层生活为主3、语言为白话,通俗性强4、故事性强,故事完整,生动曲折4、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为入话穿插诗词,白话固定套语。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靖康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 拟话本: 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位有诗,中间以诗歌为点缀,词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彩遂逊”。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 杂剧: 剧种:曲词、宾白、科(介)结构形式:旦本戏末本戏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拜月亭》 戏剧的源流与演变: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题材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居两种类型,它们各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分别在南方和北方流行。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剧本的创作,是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臻于成熟,成为文坛的主干。 《西厢记》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例如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此风相似。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怎样看待才子佳人的婚恋模式: 才子佳人的形象多是:才子儒雅俊俏、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佳人魅力聪慧、知书达礼、善解人意。情感心理的着力刻画主要是描写无法排遣的相思。情节结构上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是男女一见钟情,2是小人拨乱离散,3是才子及第团圆。才子佳人的搭配附和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心理特点,是理想的婚恋模式。 才子佳人遇合模式主要有三种:文人得官后的团圆、私定终身后团圆、金榜题名大团圆。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原因有两点:1是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2是与元代科举考试制度及文人地位相关。 元杂剧其他: 白朴《墙头马上》,女主人公李千金,男主人公裴少俊,它描绘了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马致远《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七兄弟”以下三曲,一向为人们所击节赞叹,颇能代表马致远曲的艺术风格。在这三部曲中,分别用了顶真、映刻、对比、虚写的描写手法。 马致远与多人合作的《黄粱梦》,含义比较深刻,在神道剧中较有代表性,剧中的主人公为吕洞宾。 纪君详《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 杨显之《潇湘雨》,是一部男子负心题材的作品,负心汉崔通,受害女张翠鸾。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次正面塑造了李实这样一个见财不昧,有情义、重承诺、诚恳可信的商人形象。它肯定了商业行为的正面性,对商人经营的艰辛表示同情。 神仙道话剧的基本特点: 它与盛行于元代的全真教有着密切关系,全真教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性命双修,提倡“外则应缘,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答案版本

魏晋南北朝文学测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随着社会思想的演变,文学日益改变了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2. 文学家族:魏晋时期政治上采取官位世袭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家族观念不断加强。加之两汉时期,当权者重视经学,世族为迎合政治需要,逐渐垄断了以经学为中心的文化活动。经学的传播由师传变成了家传,平民基本接触到这些,也没有门路。长此以往,世家大族在文化上形成了极高的声望,文化素养成为门第高低的评判标准,世族顺应时代潮流,迎合社会价值取向,大力提高族中子弟素养,形成良好家风,维持家族声誉和影响,经过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一个个文学家族。如:“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东晋谢氏家族。 3、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

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4、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如干宝《搜神记》等。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独立的艺术门类。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第三,对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 3、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 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4、“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是___《蒿里行》__中的名句。 5、.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_《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_。 6、“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 7、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_____《西洲曲》______。 8、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_ _不为五斗米折腰__。 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志怪小说和_志人小说___两大类。 10、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 。 三、简答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

1、杨维帧:牛鬼蛇神。鉄崖体,诗文标新立异,义象大,用语奇,题材有所开拓。风格秾丽瑰奇,纵横豪气而又沉沦妖治之气。《题苏武牧羊图》“牦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2、《琵琶记》艺术成就:形象塑造以情动人;情节双线;文辞有神韵、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格律独创吻合剧情;扶植人伦,注重教化作用。 3、《窦娥冤》:悲剧审美;戏剧结构单纯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窦娥性格发展;语言自然本色。 《西厢记》:体制创新,五本二十一折适应复杂剧情;结构起伏,悬念;人物刻画;语言本色中又见典雅富丽,点染名句,诗化,叠字排比等修辞。 4、关汉卿豪放派,叠字衬字,情感细腻,玩世态度,倔强性格。马致远清丽派,寓情于景,意境深幽。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5、茶陵派李东阳,追求典雅流丽,师法先秦古文,诗宗杜甫。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文擅韩欧,唐宋古文。归有光,感情真挚动人者深;讲究剪裁布局,其文简明扼要。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文学结派斗争,拟古恶流。 6、公安派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剽窃,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作家个性,发展观点反抄袭);推崇民歌小说通俗文学。局限,琐事,缺深厚社会内容;过于率直浅俗。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通变标新立异;深幽孤峭的诗歌风格。 7、沈汤之争吴江派,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通俗质朴。沈璟吕天成王骥德。临川派,至情论;意趣说;不妨折拗了天下人的嗓子。 8、《三国》主题:拥刘反曹(对比名义;执政思想;内部关系。正统观,底层人民愿望。)忠义,诸葛亮关羽。艺术:七实三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凭空造影)人物塑造(对比,夸张渲染,类型)结构(纵式,主线,横面设计,重要场面人物)语言通俗,人物刻画简略 9、《西游》成书:三藏取经;民间流传与创作(历史与传统融合;宗教色彩淡化,神话世俗色彩加重;个人集大成)。思想内容:隐喻现实(三国度);三教观念;人性多重组合;悟空反抗;思想矛盾。艺术:奇人事境,人物神物人性;幽默讽刺手法;线性结构,小故事,主线 10、《金瓶梅》西门庆:金钱权势色欲。典型意义:真实立体的人性,时代人物(官商霸,好货食利的市民社会,纵欲主义的时代潮流)艺术:文人创作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新题材,开两大流派);网状结构,辐射;类型化向典型化。 11、“三言”主旨:爱情,统治黑暗,友谊,市民生活。艺术:市民文学与文人文学的融合。情节奇;语言口语化;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人情世态描绘,心理

明清戏曲与女性意识_张冬梅

明清戏曲与女性意识 张冬梅 (河西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封建伦理道德使古代妇女在人格、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得不到肯定而备受摧残和压抑。明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和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许多戏剧作家开始关注并已清醒认识到封建道德对妇女的身心戕害,他们从千千万万的妇女身上看到了女性坚强 的性格、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并赋予其剧作中的女性以反抗封建礼教、 追求爱情自由的品格以及独立的意志和爱国精神,塑造出了许多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明清时期鲜明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伦理;明清戏曲;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7)03-0041-03 作者简介:张冬梅(1978———),女,甘肃金昌人,河西学院助教,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 学。 收稿日期:2007—11—12 2007年第3期(总第97期) No.3,2007General.No.97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中国是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延续着对妇女残忍的,缺乏人性的压迫。在封建伦理关系之中妇女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为男权社会男性的附庸。刘熙《释名?释长幼》中说:“女者,如也,妇人成如人也。故字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又“女子主内”、“妇人无外事”等等。女子从出生到死亡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少时听从父亲的教诲,婚后听从丈夫的指使,老了听从子女的安排,一生辛劳却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从而也注定了她们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一代一代,周而复始,这种状况无法改变。尤其封建社会发展到明初,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朱元璋一当皇帝就命儒臣修《女戒》,规定妇女不得干政;朱棣即位后,又派人编《古今烈女传》,严格规范妇女的行为。不仅如此,明清时期统治者还对文艺的表现内容进行了规定。《大明律》中明文规定:“凡乐人扮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扮者与同罪。”但“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正是在官方意识和文艺政策的推动下,生活在明初的作者在描写妇女形象时,以表彰贞烈为宗旨,否定妇女对正常的感情生活的追求,甚至宣扬了“女人非人”、“女人祸水”的观点。 明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以及这一时期 文化政策对文人地位的肯定,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多了,所反映的社会、人物等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许多有志之士,开始关注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戕害,他们从千千万万的普通妇女身上看到了她们坚强的性格、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思想。于是涌现出了一批能够鲜明反映明中后期社会时代特征的作品,其中有许多从正面或侧面描写女性形象,作者赋予她们一定的叛逆反抗精神并对她们的叛逆反抗加以肯定甚至赞扬。正是他们笔下创造出的这些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明清时期进步的女性意识。 一、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观念的冲击贞节观念是封建道德对妇女的禁锢之一。传统礼法规定了一整套女子从小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古代三大礼书《周礼》、《礼记》、《仪礼》中几乎随处可以找到。《礼记?内则》有一段这样写道:“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纫组纫,学女事,以共衣服。……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指父母丧亡之类),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女孩从小就被限制在家庭的小天地里,不得与外界接触,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她们与男性接触而萌发感情。她们的思想已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控制,失节之女不仅被社会所唾弃,也被妇女自己所厌弃。 然而,明代戏剧家梁辰鱼的《浣纱记》 却打破了这种从一而终的观念,塑41——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就是劳动说,另一种就是( ) A、宗教说 B、游戏说 C、模仿说 D、宣泄说 2、《诗经》的传统分类就是( ) A、南、风、雅 B、风、雅、颂 C、雅、颂、南 D、颂、南、风 3、《尚书》内容所属的类别就是( ) A、哲学散文集 B、历史散文集 C、文学散文集 D、艺术散文集 4、《左传》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就是( ) A、先秦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5、《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就是( ) A、重言 B、卮言 C、寓言 D、杂言 6、《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全式就是( ) A、四言体 B、五言体 C、七言体 D、杂言体 7、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就是( ) A、流畅谐偶 B、铺陈排比 C、质实无华 D、诙谐反讽 8、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就是( ) A、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B、发于天籁,本乎人情 C、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D、凭空模拟,文法极奇 9、《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就是( ) A、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 B、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C、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兴衰 D、记述王侯各国的史实与状况 10、《汉书》所属的历史编自体例就是( ) A、编年史 B、纪传体通史 C、断代史 D、国别史 11、枚乘的《七发》所标志的赋体发展阶段就是( ) A、骚体赋的终结 B、抒情小赋的开端 C、骈赋的开端 D、大赋文体的形成 12、形制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的时期就是( ) A、西汉中期 B、西汉末期 C、东汉前期 D、东汉末期 13、代表曹操悲凉沉雄诗风的名句就是( ) A、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B、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D、遗荣荣在,外身身全。卓哉先师,修德就闲 14、刘桢诗歌的风格就是( ) A、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B、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C、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D、怀文抱质,语气低婉 15、历史上对阮籍好酒性格的描述就是( ) A、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B、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C、造饮辄尽,期在心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D、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A 2、B 3、B 4、C 5、C 6、D 7、B 8、C 9、D 10、C 11、D 12、C 13、B 14、C 15、A 16、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就是( ) A、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B、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 元代 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 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 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 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 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 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 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 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 正式形成。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 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 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产生于北宋末 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 《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因南 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 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小令与 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 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 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 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七)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 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 二、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就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就是 ,后世最通行的版本就是清代康熙年间 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就是特征化的典型,有 、 、 “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就是 。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就是 。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就是 著的 ,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

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 6. 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 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与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四、论述 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 第二章 《水浒传》 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 二、填空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 2、宋元之际画家 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

回、 回、 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就是 ,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就是 。 三、简答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 四、论述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 3、台阁体 4、茶陵派 5、八股文 二、填空 1、“吴中四杰”就是指 、 、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2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8、《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_西洲曲______和北歌的叙事长诗____木兰诗_______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 我国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 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 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 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 年号。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 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 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统一天下的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晚期。商业相对发达,社会生活奢靡腐化。加上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追求享乐社会思潮的兴起,戏曲获得了空前便利发展的条件。 明初,南方的戏文已经扩布到东南沿海各省,并以强力的势头向内地和西南发展,及至明万历年间,已经成为广布全国的戏曲腔调,其中的昆曲更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垂青而流传更广。杂剧的势力虽然逐渐消减,但在北方民间仍然长期盛而不衰。明代中期以后,北方各地又在民间小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起的戏曲声腔—弦索和梆子,它们的兴起影响了清代全国戏曲的面貌。清代以后,这些戏曲声腔在全国各地到处流播繁衍,随处形成新的地方剧种,衍为中国戏剧文化的壮观。 明清戏曲的兴盛与士大夫阶层对之推波助澜有密切关系。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放诞佻,狂荡不羁,纵情享乐,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戏曲。明末东南著名文人张岱自称一生“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发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就是一个绝妙的写照。明清文人还串戏风行,例如屠隆“每剧场,辄阑入群优中作技”(沈德符《顾曲杂言·昙花记》),汤显祖“自掐檀槽教小伶”(《醉答东群二首》之一),甚至一些文人轻贱科举,把身躬排扬作为自己的乐趣。明·陈琬《矿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明清文人很多都养有自己的家庭戏班,著名者如李开先,屠隆,张岱,阮大铖,冒辟疆,查继佐,李渔,尤侗等等。有时官府里也养戏子,使得政府部门不得不一再发布禁令。清嘉庆四年(1799年)曾有皇帝谕旨日:“闻近年各省督抚两司署内教演优人之事……俱不许自养戏班。”(清·明亮等编《中枢政考》卷十三“禁令”条) 上述这种风气造成文人空前地投入到戏曲创作和戏曲活动中来。明清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人戏曲作家,创作出数量浩翰的作品,繁荣了戏曲的生命。明清文人从事戏曲创作的动机和目的都与元人不同,如果说元杂剧作家更多为了口腹之虞而投入戏曲创作的话,那么明清传奇作者则主要是出于游戏辞藻,播玩音律,兴之所至,吟咏歌唱,把戏曲作为寄情寓意的工具。 由于戏曲与民众生活的紧密结合,造就戏曲得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例如它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戏曲对于下层民众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文化性格的塑造,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的教科书和启蒙物。因此,戏曲受到普通民众的普遍欢迎。清·刘继庄的《广阳杂记》卷二说:“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歌唱看戏者。”欣赏戏曲对于文化水平的的要求不高,甚至略有修养就可以模仿,清·聂敦观《呵呵道人诗草·观剧》日:“就中闺门初识字,听词能诵《鸾凤记》。”就描写了这种情况,因此,看戏成为明清平民百姓生活中的一项最流行和风靡的事。清·焦循《花部农谭》自序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戏曲的影响已经深入整个社会的骨髓,对社会风气和文化的传播方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时风日下的今天,似乎没有多少人能面耐得住寂寞去看戏曲了,我们的京剧,我们的昆剧,我们的黄梅戏等等,都像在波涛中的一叶小船,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文化遗产,或许不用多少年,我们只能在电影或老一辈人的口述中知道我们的文化中还有戏曲这一国粹。愿戏曲在中国越走越远,永世长存!

中国古代文学史1考试试题及答案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辞:又称“楚词”,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歌题材。刘向辑集屈原、宋玉、东方朔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空泛。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汉赋: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乐府诗:汉武帝时重建乐府,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