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热门图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

合集下载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47°N或0°纬线
2) 纬度固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请一起来绘画出北回线以北的地区的正午太阳 高度的季节变化曲线!以北京(40°N)为例。
正午太阳高度 90° 45° 3.21 6.22 9.23 12.22 次年3.21 时 间
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2) 纬度固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如:求北京(400N)冬至日的正午太 阳高度角? 步骤:1 标已知,所求 2 算纬度差 0 ) H=900-(40° 23.5 + =26.50
【练习】夏至日某地的正午H=66.5°,则该地的 地理纬度是多少?
相同半球:66.5°=90°-(X-23.5°) 不同半球:66.5°=90°-(X+23.5°)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时间固定,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A 正午太阳高度由 太阳直射的纬线 向 南北两侧 递减。 •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度 90° 80° 70° 60° 50° 40° 30° 冬至日 春分秋分日 夏至日
绘制二至日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
要点:1)地轴垂直平分 赤道; 2)晨昏线与太阳光 线要垂直;
3)晨昏线与极圈相 切;
4)夏至日直射点在 北回归线上,北极圈内为 极昼,南极圈内为极夜。
5)冬至日直射点在 南回归线上,北极圈内为 极夜,南极圈内为极昼。
夏至日 俯视图-N为中心
N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二十四节气太阳对应纬度

二十四节气太阳对应纬度

二十四节气太阳对应纬度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

“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ppt课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ppt课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
课堂测验
4. 如果A点的区时是某日12时,
B点的区时是( C )
A. 当日6时
B. 当日15时 C. 当日18时 60° D. 当日24时
B A
31
课堂测验
5. 如果A点的区时是某日12时, “北京时间”
可能是( C )
①当日16时
②当日18时
60°
③次日4时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规律: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夏至日 最大, 冬至日 最小 冬至日 最大, 夏至日 最小 太阳直射时 最大
总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
活动:五带划分的界线和依据分别是什么?
27
课堂测验
1. 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A )
A. 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 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 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 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28
课堂测验
2. 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
67°34′
12月22日 冬至日 26°34′
79°26′
65°34′
20
请思考下列现象与正午太阳高 度之间有何关系。
拓展迁移
两楼现之象间:的楼间房距之可间以的用最正小午楼太间阳距高要度求角在的正余午切的值时乘候 以楼后房面的楼高房度的计底算层。的而屋最内小有楼阳间光距进应入该。采那用么当,地最最小 小正楼午间太距阳怎高样度计角算进?行计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1.3节 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1.3节 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共21张PPT)
1.3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思考 教学楼一侧还是行政楼一侧停的车比较多?为什么?
N
N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的概念;会简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理解正 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探究 和讨论,探究知识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发现, 体会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学 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重要意义。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
【预习检查】 1. 太阳高度角:_太___阳__光__线______与____地__面_______的 夹角a,简称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
1.3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小组合作】
(1)春分日——夏至日期间,海口市(20°N)的正午太 阳高度 如何变化? (2)秋分日——冬至日期间,海口市(20°N)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何变化? (3)海口市(20°N)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如何变化?
①春分—夏至:先变大后变小,直射20°N时达全年最大值。 ②(夏提至示—:秋结分合:下先图变画大太后阳变直小射,点直移射动2轨0°迹N图再分次析出,现“最如大何值变。化”从 ③变秋大分或—变冬小至,:达逐到渐一变年小当,中冬最至大日、时最达小全值年的最纬小度值位。置等方面描述)

位置
达到最 达到最 大值时间 小值时间
A 北回归线
B 及其以北 夏至日 冬至日
E
南回归线 及其以南
冬至日
夏至日
C
赤道与

高二下学期人教版地理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高二下学期人教版地理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概念: 2、规律: 3、计算:
(1)某地与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
少度
H=90°-与直射点纬差
(2)特殊纬线正午太阳高度
H极点=直射点纬度值 H极昼最低纬度=2 ×直射点纬度值 4、应用:
B●
E● D●
我国某城市(80°E、40°N),为了获得更多的太阳能利用 率,不同季节热水器接收板与地面的夹角不同,分析回答: 1、夏至日时,接收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
63°26′ (1)太阳能接热板和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
H+α=90°
H α
(2)最小楼间距L=
h (H:一年中最小太阳高度 h:楼高)
tan H
冬至日太阳
h =tan H
L


楼h

L
H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概念: 2、规律: 3、计算:
4、应用:
(1)太阳能接热板和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 (2)最小楼间距L= h
30.5ºN 23º26‘N
23º26‘S
离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概念: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一日内 最大的太阳高度
2、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3、计算: (1)与直射点相差多少个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
H=90°-与直射点纬差
计算二分二至时,成都(30.5°N)的正午太阳高度
某地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高相等,则该地纬度是
太阳
21°34′N或68°26′S

楼影
(1)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

太阳高度与昼长的时空变化曲线图

太阳高度与昼长的时空变化曲线图

常德市七中2019二轮复习太阳高度时空分布曲线图常德市七中 罗 瑾一、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的曲线图①②③三条折线代表二分日的是_____,代表夏至日的是_____,代表冬至日的是_____。

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年变化)曲线图1、南、北回归线上(43°≤H ≤90°) 2、南、北温带地区(0°〈H <90°) ①是_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_。

③是_____________,④是___________3、南、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0°≤H ≤47°)⑤是_________________⑥是_________________4、南北极点上的太阳高度年变化(0°≤H ≤23、5°)⑦是________________⑧是________________5、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6。

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66。

5°≤H ≤90°) (1)北半球热带地区(2)南半球热带地区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随纬度分布曲线图1。

一个回归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H (年变化幅度)随纬度变化曲线图 由图可见: (1)赤道上:∑H =23。

5°(2)热带地区:23。

5°≤∑H ≤47°∑H=23、5°+当地纬度(3)温带地区:∑H =2×23、5°=47°h 1 h 2 h 1 h 2(4)寒带地区:23。

5°≤∑H ≤47°∑H=23、5°+当地纬度的余角(5)极点上:∑H=23、5°2、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ZH 随纬度变化曲线图由上图可见:(1)赤道上:ZH=0°(2)热带地区:0°≤Z H 的绝对值≤47°,Z H的绝对值=2×当地纬度(3)温带地区:ZH=2×23、5°=47°(4)寒带地区:23、5°≤ZH≤47°,ZH=23。

高一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试题答案及解析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条件的承载力太小B.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规模无限扩大C.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D.中小城市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答案】B【解析】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的承载力大,故能承载密集的人口和经济活动,A错误;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导致人们索取资源、排放废物缺乏节制,引起了环境问题,B正确;城市建设规划的不合理会对城市环境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中小城市的发展能够分担大城市人口压力,缓解了城市环境问题,D错误。

【考点】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点评:该题目以城市环境问题入题,属于热点问题,试题难度不大。

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答案】A【解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 2016年12月,某市率先在全国开启“智慧治水”模式,推出一款河道水质APP,初步解决“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问题,达到造全民治水、人人参与的目的,并在全市安装57个监控点位,实现河道实时监控的可视化。

河道水质App的推出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A.考虑后代人的需要B.提倡公众参与C.追求舒适优美环境D.转变发展模式【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河道水质APP的推出是为了解决“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问题,达到造全民治水、人人参与的目的,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故选B。

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的生活方式。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图中表示节能标志的是A.B.C.D.【答案】B【解析】图中A为质量安全标志、B是节能标志、C为绿色食品标志、D为节水标志,B正确。

【2】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A.家庭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B.多用电子邮件,少用传真、打印机C.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D.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睡眠模式【答案】C【解析】小汽车的运输效率低,用小汽车代步,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利于减排,C正确。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图.ppt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图.ppt
• (1)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在 66°34′ 至 90° 之 间 , 每 年 春 分 日 与 秋分日有两次直射现象。冬至和夏至 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66°34′。
(2)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正午太阳高
度年变化图
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由于有两次直射 现象,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有 两次可以达到90°,并且最小值不 低于43°08′。
⑤计算0º (赤道)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 阳高度角,并计算该纬度在一年内的正午太 阳高度变化幅度。
夏至日:66°34 ′ 冬至日:66°34′ 二分日:90° 变化幅度:23°26′
【难点突破】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 ☆结论归纳
①南北回归线(上)至极圈之间的任意纬线,
其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均
【图文转换】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曲线图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注: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 越大;离 90°N 直66°射34点´N 越远23,°26正´N午太0°阳2高3°度26´S 。 66°34´S 90°S
考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例题1]:
G
比较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5)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北极地区:春分至秋分正午太阳高度 大于0°,出现极昼,其中夏至正午太 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并且极昼范围 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内。秋分至春分 正午太阳高度小于0°,出现极夜,其 中冬至极夜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 内。
(6)南北极圈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
【难点突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
F
答案:G=E>A=B>F>C>D
应用: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 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 至
、 秋 分
夏 至
日 日日
பைடு நூலகம்
夏至日,正 午太阳高度 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 侧递减,北 回归线及其 以北地区正 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 大值,南半 球各纬度正 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 小值
南、北回归线地区每年直射一次,南、 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每年直射两次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含地球和地图) 第四讲 地球的运动——公转
考点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必须读懂的热门图示】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图
冬至日,正 午太阳高度 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 侧递减,南 回归线及其 以南地区正 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 大值,北半 球各纬度正 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中最 小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