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共18题;共36分)

1.(2018?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源于他的仁慈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

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 项错误;

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

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反正暴政而亡,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2.清人洪亮吉在其文集中曰:“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惟秦不然。”据他统计,秦国自孝公以来共引进了53名外国人才,这些人才对秦的发展和壮大直至最后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据此可知秦国()

A. 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

C. 历来重视招揽人才

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

【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商鞅变法内容中,有关人才选拔只有“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并没有有关人才来源的特别规定,故材料与A选项不构成直接关系。

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C选项与材料的含义相符。

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秦国自孝公以来共引进了53名外国人才,这些人才对秦的发展和壮大直至最后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是关键信息。

3.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

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C材料反映的是宗庙制度,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把宗族关系同政治等级联系起来,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A材料反映的是宗庙制度,不是分封制,排除A;

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

D夏商周时期,中央政治权利尚未形成高度集中,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联系:

它们都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按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封的原则进行;宗法制则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分封的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的稳定。

4.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国家政权统治在最基层的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产生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性法的秩序。对这一法律秩序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紧密结合

B. 社会基层深受宗法伦理观念影响

C. 传统法律运行以民间调解为主

D. 国家行政的垂直管理体制的简化

【答案】B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统治中行政管理只到达县级,国家法在基层中乡土中的作用不大,乡土社会中的纠纷更多是通过调解解决,故社会基层深受宗法伦理观念影响,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用民间法调解乡土社会中的矛盾,而非国家法,且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重点强调用民间法调解乡土社会中的矛盾,而非传统法律运行以民间调解为主,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国家垂直管理体制的内容,排除D。所以选B

5.《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区分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

B. 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

C.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

D. 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可联姻

【答案】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同姓大国”“异姓大国”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分封制;材料“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说明这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故C项正确;以血缘关系来区分伯舅关系,故A项错误;

6.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职业军队取代了兵农合的民兵

B. 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

C. 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

D. 儒家的教育忽视军事

【答案】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分封制下“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说明春秋时期的官制──分封制受到冲击,通过建立军功为官的职业军人增多,贵族政治的分封制被官僚政治的郡县制取代,故C正确。

7.春秋时期齐桓公等纷纷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以诸侯会盟为形式成为“霸主”,有学者评论说“自有霸政,而封建残喘再得以苟延”。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诸侯争霸巩固了分封制

B. “霸主”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C. 新的国家组织方式产生

D. “霸政”维系了贵族间的秩序

【答案】D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封建残喘再得以苟延”和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会盟后,霸主成为事实上诸侯国的中心,但名义上仍尊崇周天子的地位,同时以遵从礼制的名义来对诸侯的违反礼制的状况进行讨伐,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驱逐。事实上“霸政”作为过渡时期的社会体系是分封制社会秩序的一种变相的存在,只是名义中心是周天子,事实中心是霸主,因此D项说法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在“新的”;本题答案为D。

8.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这说明了()

A. 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

B. 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

C. 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

D. 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

【答案】A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据题干“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可得出族人必须在经过宗族裁判后,再向官府投诉,由此可得出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宗族审判,“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由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可得出宗族司法需在国家地方司法的领导下存在,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宗族审判效率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9.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厥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醉,天命噬(杀死)”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 以不行宪法作为开战说辞

B. 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 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D.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答案】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分析】据材料“弃捐五帝之恩刑,推厥三王之法籍”、“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反映了商汤和周武王利用其不遵守古代祖先礼节而讨伐进攻夏桀、纣王,体现了重视传统观念的应用,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不按照祖宗之法执行,而不是不行宪法,故A项错误。

“先祖支持”只是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手段和借口而已,故B项错误。

材料与核心文化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需要掌握商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

键信息“弃捐五帝之恩刑,推厥三王之法籍”、“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对商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0.(2018·卷Ⅲ)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宋代的宰相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其父辈或者是祖辈并无任何任职的情况,完全是由下层发展而来,因此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增加,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为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授予官职。科举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得下层地主也有条件通过努力进入到上层,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这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到现在依然有指导意义。

11.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两次改革()

A. 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

B. 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

C. 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

D. 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

【答案】A

【考点】梭伦改革,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商鞅改革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调,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这两次改革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

B商鞅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梭伦改革也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故B错误;

C商鞅变法军功授爵,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都扩大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故C错误;

D这两次改革的差异源于经济形态的差异,而不是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改革的内容、性质、作用、影响入手,即可认识到它们对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2.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答案】D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国家的统一是中国文明能够持续发展的前提,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有利于统一国家观念的形成,是西周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故答案选D项;A选项属于西周对后世的影响,但不是不是最深远的,故排除A项;“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不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后被“郡县制”和“行省制”所取代,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B项;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存在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中央集权,后被科举制所取代,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

13.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A.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B.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

C.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 齐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答案】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瓦解。

C材料中齐国诸侯没有按照周天子崇尚的服饰颜色进行穿戴,说明春秋时期的宗法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A中丧失殆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中走向统一不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

D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可知,在西周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而春秋战国老百姓与齐桓公穿同色的衣服,说明天子的独尊地位逐步丧失,反映了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难度中等。

14.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经济发展

C. 强化了中央权力

D. 促进了文化整合

【答案】D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D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

A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方权力无关,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

C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的能是关键信息。

15.西周时期,周王设有“大司马”,管理国家军事,诸侯国也设有司马,称为“国司马”,而国司马之下又有都司马;卿大夫之家设有“家司马”,都司马和家司马都受制于国司马。这反映出西周()

A.中央到地方实现了垂直管理

B.分封制度下的等级森严

C.天子通过司马控制全国军权

D.诸侯无权控制国内军事

【答案】B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B西周时期司马是根据不同级别设立的,中央和地方的名称和管理范围各不相同,体现了分封之下的等级关系;

A先秦时期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A错误;

CD分封制下诸侯掌握着军事大权,诸侯的军权天子无法控制,故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周王设有“大司马”,管理国家军事,诸侯国也设有司马,称为“国司马”,而国司马之下又有都司马;卿大夫之家设有“家司马”可知,西周的官职设置名称不同,职权不同,体现了严格的隶属关系,反映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难度中等。

16.商朝设立了“三风十愆”罪,是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打猎);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之称)、比顽童(愚钝无知的人),合而为十愆。”这说明()

A. 商朝官吏腐败现象非常普遍

B. 商朝统治者推行以德治国

C. 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

D. 政府对百姓加强教化

【答案】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据材料“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风十愆”罪都涉及不良的社会风气,这说明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故C选项正确;“三风十愆”不仅仅限于官吏腐败现象这一个领域,故A选项错误;以德治国属于儒家思想,当时没有形成,故B选项错误;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对象也不仅仅限于百姓,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三风十愆”,同时,对于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应该从社会风气和道德养成的角度来理解,据此即可正确判断。要注意对社会风气所涵盖的范围的认识和分析,既有官僚、贵族,也有百姓。

17.(2017·新课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C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

D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开始了。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8.(2016?新课标Ⅱ)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中台湾竟然回大陆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他们已经在台湾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0分)

19.(2018·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有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名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宏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的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的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答案】(1)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每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明理学,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解析】【分析】(1)从材料“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可以看出宋代强调惩恶扬善和道德教化;从材料“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可以看出明清主要宣讲“圣谕”,即宣传皇帝的旨意。作用从材料“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可以看出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从材料“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可以看出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从材料“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可以看出民族危机加深,内忧外患;从材料“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可以看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也是重要背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是保障村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重要的制度,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最基础的一环,有利于保障村民的基本的政治权力,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故答案为:(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乡约制度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难度较大。乡约制度变化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发展的情况,通过材料对相应的信息提取分析,得出认识,如作用等。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知识点归纳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含解析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一调)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租佃关系是指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过程中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租佃的普及也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其中土地租金太高,同时说明人口增长,对土地需求大,价格高,故选A项。 答案 A 2.(2018·云南昆明模拟)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8·湖北荆州模拟)下图为清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 解析观察图可知,反映了中国皇帝亲耕,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以农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019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主线一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文明 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命题预测 分封制在中央与地方权力演变中的地位及影响,宗法制对“家国同构”、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以及国家统一、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尤其是商周政治制度对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仍将是2018年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

主线二 古代君权的强化与约束调节 主线三 古代地方分权与集权的斗争 命题预测 年高考复习备考时,一方面,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独尊地位,但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有效 性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对比与分析需特别注意,核心是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及评述。

主线四从贵族政治到科举取士 命题预测 在2018年的备考复习中,注意从中外关联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政治智慧, 例如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美国联邦制的对比分析,其核心在于国家“大统一”理念及地 方权力的分配结构问题。 命题预测 随着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创新,坚持公务员“逢进必考”和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已成 为广大民众的共识。在复习备考中,一方面,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 从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上理解选官制度的实际效能。而科举制仍将是备考2018年高考的重点内容。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主线一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命题预测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是封建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一直是历年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复习备考时,一则注意抓住小农经济“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基本特点,以及其对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作用;二则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深远影响;三则理解宋代到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尤其是租佃关系的发展变化。

2019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政治生活》重点知识.doc

2019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政治生活》 重点知识 公民、政府、党、人大、民族宗教、国际政治【一般主要考查“原因”、“措施”】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①要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政治义务(掌握2个权利,3个义务)②要坚持……基本原则(掌握2个原则)③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政治权利与义务关系④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与方式(掌握“民主决策的方式与意义”、“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联系: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6项政治自由⊙公民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

网上评议政府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公民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34 2019-07-30 公民、政府、党、人大、民族宗教、国际政治【一般主要考查“原因”、“措施”】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①要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政治义务(掌握2个权利,3个义务)②要坚持……基本原则(掌握2个原则)③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政治权利与义务关系④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与方式(掌握“民主决策的方式与意义”、“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联系: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6项政治自由⊙公民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双测过关(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双测过关(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解析:选D 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选D项。 2.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这表明法老的统治采用( ) A.集权专制B.分权专制 C.等级制度D.礼仪德治 解析:选A 依据题干材料“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可以看出埃及的法老实行的是集权专制,故A项正确。 3.史诗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解析:选C 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 4.“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选自《罗摩衍那》)以上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来( ) A.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学创作 B.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C.知道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该史料涉及相关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可作为考察古代印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3.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含解析

13.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西运城调研)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对“马克思派”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段 B.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C.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支持 D.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解析材料是强调政府的保护和支持是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工业化的重要原因,即强调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故选B。政府大力干预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才有的措施,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的支持,不是强调政府干预,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资本积累和投资依赖政府而非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C项错误;18世纪后半期英国是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并非微乎其微,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原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初期()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B.技术发明依赖于科学的新发现 C.手工工场主垄断了新技术 D.新技术传播进程缓慢而不平衡 解析据材料“织工”“纺纱工兼织工”“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大都是技术娴熟的工人,反映了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选A。据材料“织工”“纺纱工兼织工”“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反映了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B项错误;C项与材料“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等信息不符,错误;材料与新技术传播进程无关,D项错误。 答案 A 3.(2017·北京统考)1834年美国发明家麦考密克创制的收割机(如图)获得专利。“这是飞行器、手推车以及四轮马车的混血儿……人们不再是种植小麦,而是在生产小麦”。这一发明()

人教版新(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题(有答案)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2.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中,属于异姓功臣的是 A.鲁国 B.宋国 C.晋国 D.齐国 3.下列与西周王朝建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周公东征 D.平王东迁 4.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父系家长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5.《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A.铁 B.青铜 C.黄金 D.钢 6..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建立“三皇五帝”那样的功业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7.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评论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时说,“封建制度不废,兵争终无由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封国实力对比的变化 B.异姓封国权力的扩张 C.先代贵族不断的叛乱 D.同姓封国关系的疏远 8.“汉承秦制”的本质目的是: A.对秦朝先进制度继承和发展

B.对西周以来社会制度的总结 C.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社会经济 D.加强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9.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家族血缘关系 B.中央集权意识 C.家国同构观念 D.安土重迁理念 10.《左传》(文公十三年)管仲对日:“……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山西出土的晋侯苏编钟上有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凤夷。”以上这两段史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包括 ①朝觐述职②镇守疆土③缴纳贡赋④出征作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大的行为。周王赐予圭瓒是 A.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 B.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 C.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 D.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 12.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重武轻文,内外相制 B.增设机构,重用近臣 C.重儒轻道,学术争鸣 D.设立刺史,加强监管 13.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周的宗法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4.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下列历史事件符合该王朝的是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兴起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兴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临沂模拟)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种状况的出现缘于() A.中国外贸格局改变B.政府放弃闭关政策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广州失去了以往在对外贸易中的独尊地位,外贸格局的变化促使该地区的贸易总额出现了暂时下降的局面,故选A项。 答案 A 2.(2017·湖南十校联考)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它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析据题干中种茶面积扩大,说明茶叶获利大,联系时代背景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茶叶作为原料大量出口,利润的刺激使农民大量种茶,故选C项。 答案 C 3.(2018·山东泰安期中)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这种经营方式() A.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 B.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 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 解析据题干材料“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可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说明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4.(2017·山东潍坊期中)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不是“银贵钱贱”的决定性原因,而应从商品流通得到它的动力和方向,用银计算比用铜计算方便,用金计算又比用银计算方便。该学者认为“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是()

2019届高考政治考点备考专项复习.doc

2019届高考政治考点备考专项复习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第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其交往方式存在差异,表现在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和行为举止等。第二,这种交往方式的差异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第一,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目的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第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提示】1、文化只是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因素之一,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到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切不可夸大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影响。 2、区别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强调的是人们之间如何交往,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人们如何思维,体现的是人们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①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

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②深远持久的影响。第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第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特别提示】1.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区别:“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更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更强调影响的时效性。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是人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文化的影响。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往往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喜好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自觉接受科学的、健康的文化的影响,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的影响。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永不改变。【应用指导】1.观察生活中的文化礼节、总结其所代表的文化氛围,认识其对社会生活以及人们交往的影响。2.用文化对人们的影响的知识,认识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3.总结长城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的文化遗产,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3. 说明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注意:文化塑造人生,这里的“文化”是指先进文化、优秀文化。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019-04-08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2019年高考政治备考试题及答案5

2019年高考政治备考试题及答案5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朱相远在《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A、博大精深的特征 B、源远流长的特征 C、神秘莫测的特征 D、求同存异的特征 2、据报道,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表示,“Tuhao”(土豪)、“Dama”(大妈)和“Hukou”(户口)等词语已经在牛津英语词典编著者的关注范围内。如果这些词语的影响力持续的话,会考虑在xx年的更新中把它们加入词典之中。这一现象表明①中文在全球影响力日益提升②英国人的文化自信心逐渐丧失③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自晋唐以来,南渐的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相融衍生,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等区域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 A、人们需要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 B、福建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我国各民族文化各具独特的个性

4、“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八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史书典籍的新品种或新版本,深入发掘了一些史书典籍的学术价值。下列有关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5、xx年10月10日至13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博览会上的少数民族展厅别具特色,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一把剪刀绘生活,剪纸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陕西、山东的风格豪放粗犷、浑厚纯朴;广东、福建的风格纤细秀丽、玲珑剔透;江苏、浙江的风格疏密流畅、精巧明快。这些千姿百态的剪纸造型,洋溢着浓郁醇厚的乡土气息。材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个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两次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三大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就是分开过,针对的是国民政府;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被“打扫”的东西是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其在华的一切特权,针对的是帝国主义; (3)“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有哪些?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4.“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 (1)同:共同的遭遇即被殖民和被压迫的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2)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5.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削弱,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 (3)直接原因: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 (4)历史原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 6.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1)原因:从美国方面讲:①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③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④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从中国方面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①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②是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③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因此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 (2)影响 ①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②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7.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2018年高考政治复习选修三专题二主观题训练-教育文档

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1.2019年7月,特蕾莎·梅正式接任英国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二位-陛首相。她在上任后的首次演讲中讲到:“我刚去过白金汉宫,女王陛下要我组建新政府,我接受了。”“卡梅伦领导了一个统一的政府,我也将本着这种精神执政。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我所在的党的全称是保守和统一党,其中的“统—”一词对我而言至关重要。”“我领导的政府不会被小撮特权群体的利益驱使,而会因你的利益而奔走。”“我们要让英国成为一个为每个人服务的国家,而不只是为少数特权阶'绷良务的国家。“ 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英国政体,指出英国女王的政治地位。(3分) (2)从君主立宪制的实质的角度,分析特蕾莎政府要让英国成为一个为每个人服务的国家的荒谬性。(6分)2.自脱欧公投后,英国国内一些议员和贵族勋爵试图阻止英国退出欧盟。为了能组建一个“强大稳定的领导班子”,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宣布,经内阁会议决定,政府将于2019年6月8日提前举行大选。该议案获下议院投票通过。选举后保守党尽管仍是议会最大党,但所获议席未过半数,只能与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结盟,组建少数派政府,这一选举结果也给后续的脱欧谈判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英国此次大选,指出英国内阁所享有的权力。 (2)从英国政体角度,分析提前大选的结果为什么会给脱欧谈判增加更多不确定因素。 3.面对国内“脱欧”纷争,女王坚称不会“选边站”,将根据英国政治传统一直保持“政治中立”。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公布后,2019年2月1日,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了该法案。5月3日,特蕾莎?梅宣布提前大选,她希望扩大保守党在议会下院中席位的领先优势,以避免在“脱欧”进程上被反对党掣肘。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英国女王在“脱欧”问题上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因。(3分) (2)在英国“脱欧”进程中,议会与政府是如何实现权力分立与制衡的。(6分) 4.英国脱欧,卡梅伦辞职。2019年7月,由于竞争对手的退出,现年59岁的特蕾莎·梅被确认接替卡梅伦,提前当选英国保守党领袖和英国新首相。特蕾莎·梅将成为继撒切尔夫人之后的第二位女首相。她在胜选后发表讲话时说:“我领导的政府不会被一小撮特权群体的利益驱使……我们做重大决定时,我们想的不是那些有权之人……我们将尽一切所能帮助所有人……把英国打造成一个为所有人,而不是少数特权阶层服务的国家”。结合材料,运用《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首相的政治地位并说明它是如何产生的。(4分) (2)特蕾莎.梅的承诺能实现吗?请运用英国政体的知识加以说明。(5分) 5.美国于2019年6月8日提前举行大选。首相特蕾莎·梅表示,英国正在进行脱欧的谈判,英国政府有完整的计划来设计未来英国与欧盟的新关系,这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是却遭到工党等其他政竞的激烈反对。工党威胁要投票反对英国政府与欧盟速成的协议,上议院的议员已经发誓要跟政府对抗到底。特蕾莎·梅在此时宣布提前举行大选,意在扩大保守竞在议套下议院的议席数量,使她推行英国“脱欧”的各项政策更具权威性。 结合《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运用“英国的议会和政府”知识,分析说明英国首相为什么要提前举行大选。(5分)(2)结合材料,运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质”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英国的“脱欧”政策遭到工党反对所体现的道理。(4分) 6.2019年英、法两国先后发生了政府更迭。7月13日,刚当选为保守党新领袖的特丽莎·梅在觐见英国女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刚要(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 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 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 2.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经过充分的 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②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④《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 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其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4.英国《泰晤士报》曾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这 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5.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 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新人教版2019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非选择练题1含答案解析

非选择练题(1) 1.为响应国家勤俭节约的号召,某班同学开展了废品搜集活动。 材料一该班废品收购清单 商品名称单价数量总价 饮料瓶 0.08元/个 50个 4.00元 报纸 1.10元/斤 10斤11.00元 材料二元收益。可是回来后他们发现其中有100元假币,于是他们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要求进行查处。 (1)结合材料一,运用商品理论分析“废品”收购现象。(12分) (2)“假币泛滥必然危害社会”,请你结合材料二评析此观点。(12分) 答案:(1)①被回收的“废品”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②废品能够被回收利用说明它有使用价值的属性;③需要收购者拿出等量的劳动(或相应的货币)相交换,体现其价值属性。(每小点4分) (2)①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任何团体和机构不经授权而发行的都是假币。②假币泛滥会增加市场中货币供应量,从而引发物价上涨,甚至诱发通货膨胀。③假币出现会干扰金融秩序,使人们生活遭受损失,并且对企业生产具有误导作用。(每小点4分) 解析:第(1)问考查商品理论,所以此问应该立足商品的基本属性分析,明确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第(2)问考查对纸币与假币危害的认识,分析危害性可从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及纸币发行来分析。 2、当前仍存在诸多因素制约着市场作用的发挥,诸如,一些地方政府代替市场主体做决策、上项目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一些企业制假售假、侵权、违约、恶性竞争等现象依然严重,而地方政府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一些新兴行业、产业缺乏有效规范,规则制定滞后,监管体系不健全;石油、电力、金融、铁路等行业资源长期被国有企业垄断,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许多国有企业靠垄断资源生存,市场竞争力弱等。 结合材料,说明怎样才能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6分) 答案: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4分)②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创新管理方法,减少行政干预,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扫除体制性障碍。(4分)③完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建立和完善信息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4分)④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供基础。(4分) 解析: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要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政府宏观调控、诚信建设、法律规范、完善市场秩序等,考生从这些角度提出合理的措施即可。 3.全国人大代表李某在对产权保护的调研中发现:国有产权由于所有者和代理人关系不够清

2019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含答案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 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2020年-2019年高中人教版新教材介绍--及新旧教材对比

2019年5月9日,新教材正式发布!新版教材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包括数学(A、B两个版本)、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体育与健康、美术、日语、俄语、信息技术等学科。同期投入使用的还有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即思想政治、语文、历史。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考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等多维改革推进的复杂性,为保障普通高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自 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可以于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 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学期高 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0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学期高 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国家统编教材三科 语文 新版教材语文必修共两本,分为上下册,如下图: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代诗文占比近半,袁隆平、屠呦呦等事迹入选。 新版语文教材中,共选入古诗文67篇,占课文总数(136篇/首)的49.3%。《短歌行》、《归园田居》、《声声慢·寻寻觅觅》、《静女》均被选用。 高中语文新教材共5册28个单元,册数较以往版本有精简 普通高中《语文》全套教材共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册。据悉,高中语文教材较以往其他版本相比,总册数上有所精简。 教材设计了28个学习单元。其中包括22个以课文为核心的单元,以及2个整本书阅读单元和4个活动类单元。其中,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每册4个单元。另外,教材设计了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板块。 温儒敏特别指出,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 课文选材上体现了革命文化。其中,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改造我们的学习》等5篇(首)文章,鲁迅《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还有《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百合花》等多篇作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哦,香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此外,教材也选入了十多篇外国文学文化经典作品,有《复活》《百年孤独》《哈姆雷特》《致云雀》等。 编排体例变化:旧教材的单元是以年代和文章体例来区分,新教材的单元主要以表达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等来区分。 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