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第三讲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导航, 搜索中国显示▼文化显示▼地理显示▼历史显示▼政治显示▼经济显示▼其他查·论·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此种论断在科学史界,争议相当大,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技术发达,但没有发展出科学的概念,如同先秦百家争鸣,却没有像西方一样,发展出哲学的概念。
)。
中国历史上的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
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汉医学。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对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来说比较独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更注重实用性和经验性,缺乏西方科学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否自成体系而表示怀疑。
目录[隐藏]1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2 先秦时期3 秦汉时期4 魏晋南北朝时期5 隋唐、两宋时期6 元朝时期7 明朝时期o7.1 概述o7.2 数学o7.3 天文学o7.4 地理学o7.5 建筑学o7.6 医学o7.7 农学o7.8 军事学o7.9 兵器科技o7.10 物理学8 清朝时期9 近代的科学技术10 资料来源11 参考文献12 扩展阅读13 外部链接[编辑]科学技术萌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
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编辑]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
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
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
创造十进位制。
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
北大 科学技术史 课件

北大科学技术史课件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古代中国是科学技术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众多的发明和创新,奠定了中国作为科学技术大国的基础。
1. 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商代和西周时期,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始萌芽。
在农业方面,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使用犁耕牛耕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手工业方面,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同时还有一些草木染、织布等方面的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在农业方面,实行均田制,推动了农田灌溉技术的进步;在冶炼方面,中国人民已经掌握了高温煅烧的技术,并制造了大量的农具和兵器;同时还有造纸术、制陶术、丝绸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南宋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南宋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农业方面,中国人民开始使用田间水车灌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人民掌握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众多重要技术,这些技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清末科学技术的传入与发展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在航海、农业、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如改进了农具、引进了新式的火炮等。
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今北大的前身)于1898年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开始知识教育的改革。
2. 北京大学的科学技术教育20世纪初,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综合性大学之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科学技术人才。
在北大,开设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相关的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这些学科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
科学技术史-更多文档分类

• • •
•
第五,从具体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研究科学 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有着直 接的关系 。 (1)有助于科学的选题 (2)有助于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3)丰富的科技史料是科技工作者创造发明的宝库和源 泉。 (4)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自己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六、科学技术史的功能
其一,帮助人们理解科学本身、认识应如何应用科学, 也就是说,科学史可以带来对于科学本身以及与其内外 相关因素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可作为其他相关人文学科之基础,也即作为像科 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研究基础, 或者说认识平台。 第三,教育功能,特别是在一般普及性教育方面的功能, 包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对两种文化(自然科学与人文 学术)之分裂的弥合(沟通文科、理科;缓冲科学与人 文大战)。
第二,思想史学派的概念分析方法。主张研究原始文献, 不是为了发现其中有多少成就,而是为了研究这些文献 的作者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重视的是思想概念的发展 和演化。这种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的使用,大约在20世 纪初出现。 第三,社会学的方法。注重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此 种研究方法于20世纪出现。1931年前苏联学者在第二届 国际科学史大会上发表了论文《牛顿〈原理〉的社会经 济根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史研究方法的 出现。1939年贝尔纳(J.D.Bernal)的《科学的社会功 能》。默顿(R.K.Merton)的名著《十七世纪英国的科 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是科学社会学方面开创 性的著作 。
2、科学史的学科性质
科学技术史本身是一门历史科学,但又不同 于专门研究上层建筑演变的思想史,科学技 术史知识从历史的方法研究科学发展问题, 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通过对 科学历史的考察、分析、比较来考察科学发 展的途径。
科学技术史

• 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九章 算术注》、《数书九章》
• 三、古代中国的医药学和地学
•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盖 天 说
浑 天 说
张衡的浑天仪
张衡的地动仪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 地学:《山海经》、《汉书· 地理志》、 《水经注》、《梦溪笔谈》 • 裴秀的《禹贡地域图》、朱思本的《舆 地图》、清朝的《皇舆全览图》、《郑 和航海图》
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 1、古代中国独立地创造了举世瞩目 的科学技术成就 • 2、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 体系 • 3、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 构
3、古希腊的物理学和数学
• 亚里斯多德:形式逻辑的创始人, 著有《工具论》,《物理学》 • 阿基米德:《论浮力》,《论平板 的平衡》,《论杠杆》,《论重心》 • 泰勒斯:创立了几何学。 • 欧几里德:《几何原本》 • 阿基米德,阿波罗尼的数学研究
百 科 亚 全 里 书 斯 式 多 的 德 学 者
二、古罗马的技术
• 加图:《论农业》西方最早的农书。 • 赫伦:著名的工程师。 • 维特鲁维奥:《论建筑》,世界第 一部建筑学著作。 • 古罗马的斗兽场,万神庙。 • 古罗马的公路建设。
古罗马的斗兽场
第三节、古代中、西科学技术的 发展特点
• 一、古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 1、善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 • 2、运用理性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和规 律 • 3、科学方法的初步确立及应用 • 4、形式逻辑成就科学典范
科学技术史
张密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3讲 科学社会学的历史(二)

[德]普赖斯纳(H.Plessner)
• 从20年代起至50年代,一直进行科学职业的研究。
本·戴维
• 1971年,发表了专著《社会中的科学家角色》。
科学作为一种职业
科学的目的:探索真理、认识世界 职业的目的:获得收入、谋生手段
现状:科学已成为一种职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仅仅只是一种职业。
层》,1973;(Social stratifition in science ) ; 朱克曼(Harriet Zuckerman),《科学界的精英》,1977;
3、科学社会学的成熟
(四)普赖斯
[美]德里克·普赖斯(Derek J De Solla Price,1922-1983)
1963年,发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 普赖斯不再从科学发展中的单个事件、单项成就来说明科
进入80年代以后,苏联的科学社会学探讨逐步深化。 进一步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科学;科学在社会中的作 用,科技革命;科学与意识形态、科学与政治;科学 与文化;科学与道德,科学家伦理学;科学与宗教; 科学和科学成果的宣传与普及;科学家与社会。科学 家的社会地位、科学家为和平而斗争的社会责任、科 学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科学活动奖励等。
总之,各个国家的研究各有侧重。德国重视科学理论和科 学组织研究。匈牙利则在科学计量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 世界性的权威杂志《科学计量学》编辑部就设在匈牙利, 杂志4位主编由两名美国学者和一位苏联学者、一位匈牙 利学者担任,科学计量学创始人普赖斯生前也是该刊主编。
3、美国的科学社会学
70年代以后,默顿发表了《科学社会学:理论研究 和经验研究》一书,全面论述了科学社会学的理论 和方法。
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科研管理、科学家生涯、科技革命三个方
科学技术史第一章

早期文明中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成就
01
数学
古代巴比伦人发展了六十进制计数法,古埃及人则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
并进行了土地测量和几何学研究。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
许多重要的数学定理和概念。
02
天文学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逐渐形成了对宇宙的认识。
古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而古巴比伦人则发展了占星术和
明清时期科技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在传统科技领域继续取得进步,如天文学、医学、农学等。同时,西方科学思想 也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新的影响。
04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 内容及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对思想观念解放作用
1 2 3
强调人文主义精神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 和尊严,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要点二
量子计算
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 单元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具有 理论上的超强计算能力和潜力。
要点三
生物信息学
一门交叉科学,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 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 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综合运用数学 、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 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 生物学意义。
03 中世纪时期科学技术缓慢 进步原因及表现
欧洲中世纪时期社会背景分析
宗教统治与思想禁锢
01
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教会占据统治地位,对科学思想进行严格
控制,导致科学进步缓慢。
战争பைடு நூலகம்繁与社会动荡
02
欧洲各国之间战争不断,社会长期处于动荡状态,不利于科学
技术的稳定发展。
经济基础薄弱
03
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缓慢,缺乏推动科
科学技术史讲义

科学技术史主讲:成良斌导论一、科技史的研究对象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和历史)内史和外史二、科技史的学科性质属历史学(社会科学)属科学学(哲学)应为交叉学科(哲学、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关系密切三、科技史的编史类别自然科学史、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史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1833年,威廉·休厄尔首创科学家(scientist)一词。
(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807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自然哲学讲义》1808年,道尔顿《化学哲学的新系统》1809年,拉马克《动物哲学》)1509年,荷兰的杨森发明了显微镜。
1608年,荷兰汉斯·里珀希(生于德国)发明望远镜。
思想史(内史)和社会史(外史)萨顿的实证主义编年史方法:《科学史导论》亚里山大·柯瓦雷的内史或思想史:《伽利略研究》默顿和贝尔纳的社会史编年史(外史)方法:默顿《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1938)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1939)《历史上的科学》(1954)科学社会学分科史、国别史和综合史四、学习科技史的意义和要求意义:理解科技改变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要求: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五、参考文献李思孟等《科学技术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宋子良等《理论科技史》湖北科技出版社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功能》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英]科林斯等《人人应知的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英]科林斯等《人人应知的技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简称科科网):•/hps/•三思科学网站:•科学网:•华中科技大学求真网:•成良斌博客:/u/1252197672联系方式电话:87556008(H)87544455(O)电邮:***********************第一讲从亚里士多德到霍金主讲:成良斌一、时空观1. 亚里士多德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上下的相对性地是一个球的三个证据:月相北极星船帆月上和月下的绝对性月下的物体:有重量,直线运动月上的物体:无重量,圆周运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模型托勒密的宇宙模型2. 牛顿的石头和水桶哥白尼: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开普勒: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伽利略:地动说与相对性原理牛顿:宇宙没有中心,月上和月下的相对性(抛石头实验)绝对时空观时空与外在情况无关水桶实验:绝对空间的判别法3. 马赫对绝对空间的质疑水桶实验不能证明绝对空间的存在从相对主义到相对论马赫原理:惯性和惯性力起源于宇宙间物质的相互作用。
科学技术史(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概略了解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和科学知识的起源,大体把握四大文明古国早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重点掌握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中国封建时代的实用科学技术。
比较中西方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环境的异同,认识中国明代中期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1. 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2. 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3.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4. 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5.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本章要点第一节:原始时代的科学技术创造一、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二、原始技术创造的意义三、原始科学思想的萌芽1.1制造工具人猿揖别始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工具的演进方面,原始社会最主要的工具是石的器。
原始人制造工具经历了从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到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1.2火的使用完成从猿到人转换的另一个标志性的关键步骤是火的使用,这是人类诞生过程当中所征服和利用的第一种自然力。
原始人使用火经历了三个时期:偶然的利用天然火的时期、有意识地保存天然火种的时期和能动地人工取火的时期。
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燧石相击生火、钻木取火。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最终把人从动物界分开。
1.3 农业技术与社会分工原始农业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原始畜牧业的出现导致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1.4 制陶技术制陶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二、原始技术创造的意义原始技术创造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体现了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原始科学思想的萌芽科学起源问题科学始于何时? 何地?缺少实物证据,对已有的实物证据也难以正确解释。
我们只能推断在很早的时候,人类就已经观测和记录某些自然现象了。
但是他们是否想解释它们以及怎样解释它们,我们不得而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 ma
(3)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作用和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2.万有引力定律
F = G ( m
1
m
2
/ R
2)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近代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建立了科学 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 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 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 立了科学的力学。” ——恩格斯
其他观点:发展资本主义、海外扩张和殖民、支持 商人和新贵族。 罗吉尔· 培根,13世纪
2.笛卡尔(RenéDescartes,1596-1650)
法国哲学家、 数学家和物理 学家
解析几何;
推崇理性,唯理论代表,我思故我 在,理性高于感性知觉;
精神和物质互不相干,二元论;
要求演绎要有简单、清晰、明了的 特点;
机械唯物论,《动物是机器》。
3.伽利略,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人:
观察实验—— 推理计算——假设—— 模型— —检验; 强调数学,重视观察实验和数学的结合。
4.牛顿:归纳-演绎法;模型和数学相结合 归纳法:从实验出发,由特殊到一般 演绎法:以理论为主,有一般到特殊
(二)科学仪器发明
望远镜 显微镜 温度计 气压机 抽气机 摆钟
二、天文学的革命
2.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1473-1543)
波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在意大利波伦亚等三所大学 留学多年,广泛涉猎天文学和 数学,对日心说产生兴趣; 1505年回国担任牧师,利用 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利用将 近10年时间、于1525年完成 《天体运行论》; 1543年,临终前正式发表。
第三定律——行星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 的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T
2
=
AR
3
• 这是自然科学史上,第一次用数学语言定量地 描述一条物理定律。 • 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打下基础。
四、伽利略对经典力学的重大贡献
1.经典力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单摆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A B C D
惯性定律
抛物运动理论
2. 开普勒(Johann Kepler,1571-1630)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 在第谷· 布拉赫的资料基础上 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天空的立法者”
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一 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
第二定律——行星到太阳的矢径在相等时间内划出相 等的面积;
2、天文学研究 1609年,自行制造放大30倍的望远镜(可与当今 的计算机媲美),观察到了月亮上的山脉、木星 有卫星、 太阳黑子;支持日心说。
3、开创了实验和数学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他认 为,只有被数学证明了东西才是科学的。
对现象的观察 实验验证 提出假设 形成理论 进行数学和逻辑的推理
如果要弄清事实,那么就审视你所看到的 事实。不要浪费时间去编造一些空洞的听 起来不错的故事。真正有生命力的猜想来 源于观测证据,并且能被证据反复地检验 加以确定其真伪。 ——伽利略《星际使者》
哥白尼那本不朽的著作是自然科学借以宣告独立的宣言。 ——恩格斯 哥白尼对西方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统治枷锁的精神解放所 做的贡献,几乎比谁都大。 ——爱因斯坦(1953)
哥白尼的缺陷: (1)理论是在总结托勒密“地心说”和古希腊“日心说” 基础上,通过观察和计算核对所得,在地球运动动力学科 学理论的不足。 (2)深受天体运动必然是圆周匀速运动观点的影响。 不能回答如下问题: (1)地球为什么不会飞散? (2)地球上的物体会何没有被抛在后面? (3)恒星视差?
3、哈维(William
Harvey, 1578-1657)
英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者,并 用实验证明。1628年,出版 《心血运动论》一书。
七、近代科学方法与实验工具
科学发展仅有成就是不够的,任何科学革 命必须而且必定伴随科学方法与实验工具 的变革。 中世纪以前的方法:请教权威;从思辨到 思辨。 近代科学方法:实验第一,逻辑与数学的 定量方法,追求精确。
(一)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的发展
1.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与归纳法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 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马克思
《新工具》与归纳法: · 反对亚里士多德以及经院哲学对演绎法的过分依赖, 反对空谈公理、死扣教条,认为三段论不能给人以 新知识; · 强调实验和归纳。只有精心安排的实验,才能揭开 自然界的奥秘; · 局限:忽视演绎和数学方法。
牛顿及经典力学的局限:
绝对时空观 机械论:机械力学解释一切 存在全能的上帝
六、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中的革命
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下,通过对观察方法和观察 技巧的强调,人体解剖学形成了科学的一个分 支。血液循环的发现,更是使生理学领域中产 生了革命。
1、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
主要观点:
地球不是静止不动的;
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 地球既有自转又有公转; 太阳照亮整个宇宙,并驾驭着周围的行星; 天体的视运动包含着地球运动的因素。
意义:
(1)它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将自然科学从神学的奴 役下解放出来。 (2)既然传统的天文观不是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那就没 有什么信条不可怀疑。
五、牛顿的综合(Issac Newton,1643-1727)
三大定律:地面物体运动的基本定理
(1)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道其它任何 物理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又称运动基本定律:物体在受到外力时, 物理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外力成正比,而与物体的质量 成反比,加速的的方向与外力方向相同。
本讲基本内容
一、历史背景回顾 二、天文学的革命 三、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四、伽利略的贡献 五、牛顿的综合 六、医学生理学中的革命 七、近代科学方法与实验工具 八、科学社团开始兴起 九、自然观与科学思想
一、近代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回顾
1.十字军东征(1096~1291) 2.文艺复兴(14-16世纪) 3.地理大发现(1450-1521) 4.宗教改革运动(14-16世纪)
课后思考问题
近代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特点及其 现实意义。
(2)伽利略(G. Galileo ,1564-1642)
——近代科学之父
1615年、1633年两次被罗马教皇 宗教裁判所传讯。 1633年被判终生监禁。 1642年在囚禁中病死。
1979年,世界范围内成立的专门 调查该案件的委员会,并于1983 年公布了审查结果,主编《伽利 略· 伽利莱》一书的主教写道: “给伽利略定罪的法官犯了错 误。”
八、科学社团开始兴起
意大利:1560年创立“自然秘密研究会”, 很快被取缔;罗马1603年建立“山猫学 院”,1630年解散;佛罗伦萨1657年创立 齐曼托学院。 英 国:1662年成立皇家学会;1665年出 版《皇家学会哲学学报》。 法 国:1666年成立巴黎科学院。 德 国:1700年建立柏林科学院,著名数 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担任第一任院长。
九、自然观和科学思想
恩格斯:“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 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玻恩:“真正的科学是富于哲学理性的, 尤其是物理学,它不仅是走向技术的第一 步,而且还是通向人类思想的最深层的途 径。”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同一质料的微粒组成,区别只表 现在微粒的形状和运动。 古典力学的质量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在任何情况下 都是一个固定的、不变的物理量。 宇宙的空间像是一个空架子,它是绝对静止的-- 绝对空间;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 -绝对时间。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机械运动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 物所固有的、唯一的运动规律,这些规律由上帝创造。 宇宙像是一部庞大的机器。 分析、分解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三、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1.第谷· 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的观测
丹麦贵族出身的天 文学家
托勒密的忠实信徒;
1580年丹麦建成近代第一个真正的天文台。 在此工作了21年,完成了750颗星的观测记录; 创造了一套天象观测方法,成为近代天文学 的奠基者; 提出弟谷体系。
3.布鲁诺和伽Leabharlann 略对哥白尼学说的传播(1)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
代表作《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发展了哥学说, 认为:
宇宙是统一的、物质的、无限的,太阳系之外还有无限 多个世界。太阳并不静止,也在运动之中; 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无限的宇宙根本没有中心。 因为抨击教会的黑暗和经院哲学的虚伪而被打成异教徒。 1600年2月17日,在罗马鲜花广场接受火刑。
比利时解剖学家。在 哥白尼出版《天体运 行论》的同一年 (1543年),出版了 七卷本的巨著《人体 的构造》。推崇观察, 对盖仑学说中的许多 说法(自然、活力、 灵魂灵气)提出挑战, 发现:男女肋骨一样 多;左右心室不相通。
2、塞尔维特(Miguel Serveto, 1511-1553)
西班牙神学家和医生,提出 与统治了学术界长达1500年 之久的盖仑学说不同的理论 --肺循环假说,并推断血液 不能在心室间流动,而是经 肺从右心到左心,这是通向 后来的血液循环理论的重要 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