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酶基因工程学及其功能性氨基酸研究进展
我国近年来生物化学研究热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信息资源管理上机报告我国近年来生物化学研究热点:基于共词分析视角班级:管信1002班学号:201003083姓名:王秀玉目录目录 (1)1 实验内容 (2)(1)文献资源检索 (2)(2)文献挖掘 (2)(3)分析当前国内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热点、推测研究趋势 (2)2 文献获取 (2)3 关键词确定 (3)4 其他基本信息 (5)(1)发表单位信息 (5)(2)作者信息 (5)(3)热门文章 (6)5建立供词相关矩阵、相似矩阵、相异矩阵 (7)(1)共词矩阵 (7)(2)相似矩阵 (8)(3)相异矩阵 (8)6 聚类分析 (9)7 因子分析 (10)8 结果分析 (14)(1)牛血清蛋白研究 (14)(2)热休克蛋白研究 (14)(3)对多糖的研究 (14)(4)PCR (15)(5)生物信息学 (15)(6)蛋白质组 (15)(7)代谢组学 (15)(8) 基本特性 (16)9 总结 (16)10 个人体会 (16)1 实验内容本实验是研究国内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状况和特点,通过现阶段的热点的分析,进而推测该领域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趋势。
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文献资源检索最初对各种数据库以及搜索引擎进行初步尝试和了解,选择资料翔实全面、检索查询较为方便和精细的数据库进行文献资源的检索。
最终选择了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
其数据资料全面、查询方法多样且得到的结果比较精确,符合本次实验的要求,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和文献全文。
(2)文献挖掘首先对各种文献挖掘方法进行学习和掌握,特别是书中介绍的共词分析和共引分析,了解每种方法的特点与用途。
之后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领域以及研究的方向和想要得到结果。
接下来比较需要的结果和已掌握的方法,最终决定所需要使用的方法。
确定的研究领域为生物化学,需要研究出近十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进行适当的研究方向的预测。
最终选择了共词分析的方法作为该实验文献挖掘的方法。
纤维素酶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纤维素酶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1纤维素酶的研究
纤维素酶(cellulases)是酶族中的一类酶,它能够分解纤维素分子,根据其在分解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将纤维素酶分为有机物酶体和辅助酶体。
有机物酶体能够将纤维素分解成糖类,而辅助酶体能够将纤维素分解成水溶性的聚糖和其他小分子物质。
研究表明,纤维素酶具有活性较高,抗副反应性较低的特点,可以在低温或中温条件下触发纤维素分解反应。
2纤维素酶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纤维素酶解反应动力学研究旨在了解纤维素分解反应在反应温度、pH值、溶剂、有机物和辅助酶体等方面的影响及抗副反应性能。
这一研究重点是研究纤维素分解反应的速率,以及纤维素酶的有效活性和抗副反应性。
另外,为了深入研究纤维素酶的动力学,可以应用催化剂、离子交换等多种手段来研究酶的活性及它们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纤维素酶解反应动力学研究旨在改善纤维素酶的分解反应性能和抗副反应性。
研究结果可以提供有效的信息来改善纤维素酶在生物质催化及分解过程中的应用,改进生物质利用性能和生物质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
第四章 酶工程

丙酮酸+CO2+ATP+H2O 草酰乙酸+ADP+Pi
正反应、逆反应都用同一名称
DH2+NAD+D+NADH+H+
DH2NAD+氧化还原酶
各大类酶的 特殊命名规则
转移酶为供体 受体被转移 基团转移酶
氧化还原酶往往可 命名为供体受体 氧化还原酶,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不同物种或同 一物种的不同组织或不同细胞器 的同一种酶,虽然他们催化同一 个生化反应,但它们本身的一级 结构可能并不相同,命名也有所 区别
酶的一级结构
酶的二级结构
多肽链主 链原子的 局部空间 排列
酶的 二级 结构
螺旋结构 β-折叠
没有考虑到它的侧链的构象 或与其它部分的相互关系
酶蛋白的-螺旋结构
酶蛋白的折叠结构
由-螺旋、折叠和随机结构 构成的溶菌酶的空间结构
酶的三级结构
指单一的多肽链 或共价连接的多 肽链中,所有原 子在空间上的排 列
酶活性中心示意图
酶的活性中心构成
酶分子中的 氨基酸残基
酶 的 活 性 中 心
辅酶或辅助因子 或它们的部分 结构
酶的结构
四级结构
二级结构
酶的结构
三级结构
一级结构
酶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示意图
酶的空间结构
三级结构
二级 结构
纤维素酶及其应用

2 1 年第 2 01 期
6月 出版
杜翠娇 , : 等 纤维素酶及其应用
7
晶区域 ,随机切割纤维素多糖链 1 一糖苷键 ,产 ,4 生不同长度的有非还原末端 的小分子纤维素;外切
先使用适 当的纤维素酶处理后再干燥脱水 ,可以避 免 因热烫 、酸碱处理 等造成 的营养 物质损失 。另
摘
要
介绍 了纤维素酶的来源、组成功能、作用机理及其在食品等各个领域的应 用研究,并展 望其发展
纤维 素酶 ;应 用 ;食 品加 工
前景。
关键 词
Abs r t Th e o r e , c mp st n f ci n , r a t n me h n s t ac ersu c s o o i o un to s i e c i c a ims, a d isa l ai n i hef o r c s i o n t pp i t n t o d p o e sng c o
3 纤维素酶的应 用
目 ,纤维素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 前 域 ,主要有食品、酿酒、环保 、饲料加工、纺织 、 农业、 日 化等方面。
31 水 果 和蔬 菜 加工 . 由于植 物 细胞 壁 的 主要 成分 是 果胶 、纤 维素 和
的得率 ,同时还可保持茶叶原有的色香味。
34 活性 物质 的提取 .
物 ,如淀粉 、蛋 白质 、脂肪 白酒 及其 酒精 生产 .
以纤维素为原料发酵生产酒精 ,使用 的是二段 法,即先用纤维素酶将纤维素糖化 , 再经酵母发酵成 酒精。若在发酵过程中同时接人酒精发酵的酵母,酵 母会将产生的葡萄糖立刻发酵成酒精 ,从而消除了葡 萄糖对纤维素酶的抑制作用 ,此称为一步法 ( 同 或称
纤维素降解菌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纤维素降解菌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赵斌(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0级生物工程三班)摘要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有机资源,因为难分解大部分未被人类利用。
另外,纤维素是造纸废水的COD和SS的主要来源之一。
分解纤维素并将其转化成动物易吸收或利用的能源、食物、饲料或化工原料,是纤维素合理应用的重要途径。
筛选高效纤维素分解菌,确定其酶学性质是降解纤维素的关键。
关键词:微生物;纤维素;降解;纤维素酶AbstractCellulose is the earth's most abundant renewable organic resources, because the majority is not difficult to break down human use. In addition, the cellulose i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papermaking wastewater COD and SS. Into the animal's susceptibility to absorption or utilization of energy, food, feed or chemical raw materials decompose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Screening cellulolytic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its enzymatic degradation of cellulose.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来源最广泛的碳水化合物,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占地球生物量的约50%[1]。
纤维素分子本身的致密结构以及由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形成的保护层造成纤维素不容易降解而难以被充分利用或被大多数微生物直接作为碳源物质而转化利用。
细菌纤维素酶结构和功能总结要点

纤维素酶结构和功能概述了细菌纤维素酶的水解机制及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总结了近年来纤维素酶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展望细菌纤维素酶领域的研究前景。
1引言2纤维素分解性细菌的类群纤维素分解性细菌是指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分三大类群:(1)厌氧发酵型:芽孢梭菌属(Clostridium)、牛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albus)、产琥珀酸拟杆菌(Bacteroides succinogenes)、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succinogenes)、溶纤维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热纤梭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解纤维梭菌(Clostridiumcellulolyticum);(2)好氧型:粪碱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fimi)、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发酵单胞菌(Zymomonas)、混合纤维弧菌(Cellvibrimixtus);(3)好氧滑动菌,如噬胞菌属(Cytophaga)。
4 细菌纤维素酶分类细菌纤维素酶是多酶复合体系,根据各酶的功能可分为三大类:(1)内切葡聚糖酶(1,4-D-glueanohydrolase或endo-1,4-β-D-glucanase,EC 3.2.1.4),简称Cen。
作用于纤维素内部的非结晶区,随机水解β-1,4-糖苷键,将长链纤维素分子截短,产生大量非还原性末端的小分子纤维素,其分子量大小约为23-146KD。
(2)外切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1,4-β-D-glucan cellobio-hydrolase 或exo-1,4-β-D- glucanase,EC3. 2.1.91),简称Cex。
作用于纤维素线状分子末端,水解β-1,4-D-14糖苷键,依次切下一个纤维二糖分子,故又称为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分子量约38-118 KD。
纤维小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纤维小体一般是由 2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含有锚定结构 域(dockerin)的多酶亚基,有催化作用;另一部分是含有 1个 或多个黏附结构域(cohesin)的支架蛋白(scaffoldins),有组装 作用 [6]。纤维素 酶 通 过 锚 定 结 构 域 与 支 架 蛋 白 上 的 黏 附 结 构域特异性结合,组装成纤维素酶多酶复合体,其中支架蛋白 上还含有 1个纤维素结合域(CBM),将底物纤维素结合于纤 维素多酶复合体上。 1.1 支架蛋白
— 12—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 46卷第 19期
朱兆静,潘 虎,郭 俊,等.纤维小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9):12-16.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8.19.003
纤维小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朱兆静1,2,潘 虎1,3,郭 俊1,2,卢向阳1,2,王 罛1,2,田 云1,2
(1.湖南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3.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纤维素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因其难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造成了以纤维素为主的生物资源的极大浪费。 纤维小体(cellulosome)是厌氧生物产生的胞外多酶复合体,能够高效地降解纤维素,是开发利用纤维素的重要途径之 一。目前,对纤维小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和基因组水平,而对纤维小体多酶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相对 缺乏。本文结合国内外对纤维小体最新的研究状况,综述了纤维小体多酶复合体的组装模式及其功能,并讨论了纤维 小体用于生物质降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人工纤维小体的改造和纤维素资源的利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纤维小体;多酶复合体;组装模式;生物质;人工纤维小体 中图分类号:S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8)19-0012-05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功能主治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功能主治组成纤维素酶是一种酶类,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分组成:1.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负责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是纤维素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2.β-葡萄糖甘醇异构酶(β-glucoside glucohydrolase isomerase):在纤维素酶作用的过程中,参与葡萄糖生成的异构化反应。
3.β-葡萄糖甘醇脱氢酶(β-glucoside glucohydrolase dehydrogenase):在纤维素酶作用的过程中,参与葡萄糖生成的脱氢反应。
4.β-葡糖苷酶(β-glycoside hydrolase):参与纤维素酶反应的酶类,能催化酯水解反应。
5.β-葡糖激酶(β-glycosyl kinase):在纤维素酶反应过程中,催化葡萄糖转化为葡糖激酸。
6.β-葡糖转酶(β-glycosyl-transferase):参与纤维素酶作用的酶类,催化糖基转移。
功能主治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有助于消化纤维素:纤维素酶能够分解纤维素,将其转化为可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葡萄糖。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中的一种多糖,人体无法自身分解纤维素,而纤维素酶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
2.改善胃肠道健康:纤维素酶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帮助促进消化道的蠕动,从而改善胃肠道功能,减少便秘和腹胀等胃肠道问题。
3.提高营养吸收:由于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成可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因此能提高人体对纤维素的消化吸收效率,进而提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
4.降低血糖水平:纤维素酶通过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能够提高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5.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纤维素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可以帮助提高有益菌的数量,减少有害菌的生长,进而促进肠道健康。
综上所述,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具有多种功能主治,包括消化纤维素、改善胃肠道健康、提高营养吸收、降低血糖水平和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素酶基因工程学及其功能性氨基酸研究进展摘要:主要对纤维素酶进行概述,同时探讨了纤维素高效分解菌的选育及纤维素酶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纤维素酶基因克隆及其功能性氨基酸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索纤维素酶生物合成和作用机制以及构建高效分解纤维素基因工程菌。
迄今,多种来源的纤维素酶基因已经在不同的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成功。
对氨基酸序列及三维结构的研究,同时结合定点诱变技术,目前对第5、9、45糖基水解酶族中纤维素酶催化机制和功能氨基酸有了更多的认识,这有助于新纤维素酶分子的构建。
关键字:纤维素酶;纤维素分解菌;基因工程学;功能性氨基酸;催化机制;定点诱变纤维素是公认的地球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自然资源。
据估计,每年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纤维素就高达1 700亿吨。
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为7亿吨左右,但只有部分被利用,大多采用焚烧的方法进行处理。
这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造成了污染环境,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纤维素对解决当前能源危机、粮食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酶解法是目前降解纤维素最有效的方法。
自seil(1906)首次从蜗牛消化液中发现纤维素酶以来,纤维素酶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产纤维素酶的生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筛选出高效的产纤维素酶菌株,可为纤维素酶的工业化生产及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1、纤维素酶1.1:纤维素酶系组成与降解机制纤维素酶(Cellulase)是指能够水解纤维素β-1,4葡萄糖苷键,把纤维素降解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一类酶的总称。
它是由多种具有协同作用的水解酶组成的复合酶系。
根据其催化功能的不同,主要将其分为3类:①内切葡萄糖苷酶,又称葡聚糖内切酶,Ax酶(eddo-1,4-β-D-Canaseraga,EC3.2.1.4,来自真菌的简称EG,来自细菌的简称Cen),分子质量为23~146 D;②外切葡萄糖苷酶,又称葡聚糖外切酶,C1酶,纤维二糖水解酶(ego-1,4-β-D-Canaseraga,EC3.2.1.91,来自真菌的简称CBH,来自细菌的简称Ce),分子质量为38~118 D;③β-葡萄糖苷酶,又称纤维二糖酶(β-1.4-glucosidase,EC3.2.1.21,简称BG),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
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主要是3种酶协同作用的结果。
纤维素酶协同降解纤维素的作用较为复杂,而且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协同效应大大提高了个单组分的降解效率。
1.2:纤维素酶的结构和功能1986年,Tilbury等用木瓜蛋白酶限制性酶切里氏木霉(Trichomonacide Freesoil)的CBHI分子得到具有独立活性的2个结构域:①具有催化功能的催化域(Catalytic domain,CD);②具有结合纤维素功能的纤维素结合(吸附)域(Cellulose binding domain,CBD)。
随后用类似的方法在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纤维素酶中发现类似的结构,即由一段连接桥连接着一个催化活性的头部(CD)和楔形的尾部(CBD)结构。
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分子的结构和大小均有很大差别,但是其催化域CD的大小却基本一致。
纤维素酶的结合结构域CBD主要维持酶分子的构象稳定性,将酶分子连接到纤维素上。
它对酶的催化活力是非必需的,但具有调节酶对可溶性、非可溶性底物专一性活力的作用。
连接桥Linker 可保持CD和CBD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不同酶分子间形成较为稳定的聚集体。
1.3:纤维素酶的来源纤维素酶分布广泛,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软体动物、原生动物、昆虫等都能产生纤维素酶。
但是,在植物中提取纤维素酶比较困难,且含量不高,因此目前研究的纤维素酶主要是从微生物和动物中获得。
1.3.1:微生物来源的纤维素酶。
迄今为止,已分离到的产纤维素酶的细菌有纤维单胞菌属、溶纤维丁酸弧菌属、克雷伯氏菌、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热纤梭菌、芽胞杆菌等。
真菌有康氏木霉、黄绿木霉、里氏木霉、交链孢属、无孢菌群、硬内囊霉属、曲霉属、黑曲霉、拟茎点霉属、斜卧青霉等。
其中木霉属是研究最广泛的纤维素酶产生菌。
据统计,世界纤维素酶市场中有20%的纤维素酶来自木霉属和曲霉属。
由于放线菌的纤维素酶产量极低,对其报导研究很少。
1.3.2:动物内源性纤维素酶。
最初人们认为动物自身不产生纤维素酶,而是通过体内共生生物来利用纤维素的。
据报导,昆虫中能降解纤维素的一般是肠道微生物,且多存在于后肠。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试验表明大量纤维素酶是由动物自身产生的。
Scrivener 在研究食木蟑螂时发现,纤维素酶活性只在其前肠和中肠中存在,而在有大量原生生物存在的后肠中却未检测到纤维素酶,首次证明了动物体内确实存在内源性的纤维素酶。
随后,对线虫、甲虫、白蚁、福寿螺等体内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进一步证明了动物内源性纤维素酶的存在。
2、纤维素高效分解菌的选育目前,纤维素酶的生产存在着酶活力低、生产周期长等问题,还不能真正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因此,选育具有纤维素酶高产能力的菌种,从根本上提高酶的产量和质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2.1:自然界中菌株的筛选直接从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菌源中筛选,从而找出比现有菌株产酶活力高的菌株是构建纤维素高效分解菌的基础。
2009年刘占英等从蒙古绵羊瘤胃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高纤维素降解率的细菌WH-1,经鉴定为溶纤维丁酸弧菌属(Distributivity fibrinogens)的溶纤维丁酸弧菌(Distributivity fibrinogens)。
目前,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除了寻找高活力的产酶菌外,同时寻找具有特殊活性的产酶菌株,如中性、碱性纤维素酶,低温、高温纤维素酶等。
2006年Baur J等筛选到1株嗜热菌(Melano-carpus sp.)可产生较高活力的耐热、中性纤维素酶,有可能成为一个产纤维素酶的优良菌株。
2008年李忠玲等从造纸厂的土壤中筛选出产碱性纤维素酶的兼性厌氧菌株LZ-5,经鉴定为弧菌属(Vibrio sp.)中的一个种。
2.2:诱变选育由于直接从自然界中筛选出的野生型菌株产酶能力较低,所以人们通过诱变选育的方法对所筛选的菌株进行改造以获得具有高产酶活力的突变菌株。
诱变主要包括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
物理诱变主要是利用紫外线照射来改变菌体本身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新的性状。
化学诱变则是采用一些化学诱变剂,如甲基磺酸乙酯(EMS)、亚硝基胍(NTG)、亚硝酸、硫酸二乙酯(DES)、氯化锂等。
目前,多种诱变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诱变已广泛用于纤维素酶菌种诱变选育。
2004年C hand等用溴乙锭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在含有两性霉素B浓度为2μg/ml的平板上选育出木霉属抗性突变株CMV5-A10,其FPA酶活、CMC酶活分别是野生菌的2.2倍和2.1倍。
Adsum等研究表明Penicillium anthelminthic NCIM1171经过硫酸二乙酯处理24 h,然后紫外线处理3 min能得到产酶提高和透明圈明显的菌株,可在含0.2%2-脱氧-D-葡萄糖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
然后转到含1.5%的2-脱氧-D-葡萄糖的培养基有5个突变体。
林建国等利用紫外、硫酸二乙酯和亚硝基胍3种诱变方法对发菌株绿色木霉进行诱变育种,得到一突变菌株,其产酶能力最高值为437U/(g·min),是出发菌株的2.03倍。
方尚玲等对分离筛选出的1株产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木霉(CMC酶活609.51U/g 干曲、FPA酶活133.85 U/g干曲)进行紫外线及原生质体紫外线复合诱变,得到了产酶活力很高的菌株,其CMC酶活达到1 332.90 U/g干曲,FPA酶活达到301.61 U/g干曲,分别为原始菌株的2.19倍、2.25倍。
3、纤维素酶的基因工程学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纤维素高效分解基因工程菌已成为关键。
自1982年Whittle等首次报导Noncellulosic Mimi的纤维素酶基因被克隆以来,人们不断从细菌与真菌中发现并分离纤维素酶系。
目前,已测定100多个细菌和真菌的纤维素酶基因序列,并且都已在大肠杆菌、毕赤酵母等多种宿主菌中表达。
3.1:纤维素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蔡勇等克隆了芽孢杆菌CY1-3株的碱性纤维素酶基因cel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尹捷等成功克隆了一段来自腾冲嗜热厌氧杆菌(Nitrobacteria congestion)编码Pb(436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ORFTTE0337),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有活性地表达。
纯化后的重组Pb(rPbgL)经SDS-PAGE分析,为1条分子量约50kD的蛋白条带,与推测的分子量大小一致。
Ken taro Aka-molto等在日本盐水蛤(Corbicula japonica)中克隆到内源性纤维素酶基因CjCel45A和CjCel45B,经测得CjCel45A 和CjCel45B基因均属糖基水解酶家族45,其中CjCel45A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
官兴颖等对枯草芽孢杆菌C-36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克隆及表达,经测定表达蛋白酶比活力达99 102 U/ml,为出发菌C236(63 178U/ml)的1.55倍。
Bin Tang等对匍茎根霉菌(Rhizopus var.)TP-02的内切葡聚糖苷酶(EG)基因进行克隆,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重组的菌体在36 h时酶活力最高,测得重组蛋白分子量为40 D。
石贤爱等克隆一株长梗木霉菌株的bgl2、cbh2和eg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3种纤维素酶基因与Gen Bank上其他木霉同种纤维素酶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
C hun-Han Ko等从芽孢杆菌(Pneumobacillus Campinas)BL11中克隆到Cel-BL11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融合表达,测得重组蛋白的分子量为38 D。
目前,人们已克隆了里氏木霉的cbh1、cbh2、eg1、eg2、eg3、eg4、eg5、bg1、bg2等纤维素酶基因,均在大肠杆菌(E.choli)中得到了表达,并测定了这些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3.2:纤维素酶基因在其他宿主菌中的克隆表达在纤维素酶基因的分子改造方面,作为原核表达系统的乳酸杆菌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将克隆到的纤维素酶基因成功在乳酸杆菌中表达。
Bates等将Thermoluminescence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成功克隆并在植物乳杆菌中表达。
Trees Schrecklich等研究了克隆表达到植物乳杆菌中的淀粉酶和内切葡聚糖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将外源基因以同源重组的方式整合到植物乳杆菌的染色体上,能有效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