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五言古诗100首之所见【清】袁枚

精选五言古诗100首之所见【清】袁枚

精选五言古诗100首之所见【清】袁枚

所见古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

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村居⑴·【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村居: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醉:迷醉,陶醉。 ⑷散学:放学。 ⑸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

五言绝句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绝句大全100首_诗词五言绝句大全100首 五言绝句大全(一):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0、《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暮秋山行》 唐·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1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7、《前出塞》 唐·杜甫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古诗《所见》赏析

古诗《所见》赏析 沉郁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傍晚,太阳已不那么刺眼,放出柔柔的光。树林深处,远远地望见一个身影,噢!那是放牛的牧童。瞧,他戴着斗笠,身穿黄色的无扣马夹,那件亚麻布马夹对他来说确实挺合身的,一件短得不能再短的短裤,上面还有许多补丁,这大概是他哥哥们穿剩下的。赤着脚丫的他,坐在摇摇晃晃的牛背上,那模样就像是田里顺风摇摆的稻谷,悠悠颤颤的。他的精神很好,口里还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歌声配上鸟儿的鸣叫和蝉儿的哼唱,成了一组悠远、令人心情舒爽的歌,在辽阔茂密的大树林里隐隐回荡,回荡…… 树上,有一两只蝉儿在“知了,知了”地叫着,那身黑油油的“燕尾服”使本身“海拔不高,体积不大”的蝉儿显得更加瘦小,不经意,还真难以发现它的存在。那牧童手中摇晃的柳条儿忽然停止了舞蹈,静静地呆着,那头黄牛也乖乖停下了,牧童的眼睛久久地盯着树上的蝉儿,他想抓住它。 爸爸在他年幼时去世了,家里靠妈妈养活,家里的哥哥们要娶媳妇,现在正缺钱。听说药店里一个铜板换一只蝉,我去抓几只,补贴家用。他麻利地滑下牛背,把牛拉到附近有草的地方拴上,然后一跳一跳地来到树前。他找好角度,猫着腰,轻手轻脚地靠近蝉儿,兴奋地哼了一句“呜”。那蝉儿听了,没等牧童将它逮住,就飞上了树梢,更高了。牧童吸取了教训,屏住呼吸,纵身一跃,跳上树枝。那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他赶紧学鸟儿叫了几声,像是鸟儿离开树枝发出的声音。他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近了,近了,更近了。他控制住自己的兴奋,慢慢伸出手,缓缓地在蝉儿的上空落下,在快要合拢的时候加快了速度,眨眼功夫,蝉儿已在他的手心里悲惨地鸣叫了。他露出了笑脸,将蝉儿放进牛背上用杂草编的蟋蟀笼里,挂在腰间。牧童跳上牛背,在夕阳的余辉中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歌声比刚才更响了,歌里透着自豪。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0、《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2、《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3、《暮秋山行》唐·岑参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14、《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5、《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6、《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7、《前出塞》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18、《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9、《剑客》唐·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20、《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1、《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22、《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23、《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24、《马诗》唐·李贺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25、《风》唐·李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26、《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7、《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8、《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9、《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0、《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31、《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32、《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33、《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34、《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35、《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6、《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

高中材料作文: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花》诗。诗中写苔生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花》诗。诗中写苔生长在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却长出绿意展现出自己的青春,米粒般微小的苔花,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近来这首诗广为传诵,触动了无数心灵。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立论的角度恰当选择和使用论据,运用合适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1, 【答案】有一种力量叫做乐观 “做人要做懒羊羊。”这是当今很流行的一句话,我们为什么要做懒羊羊呢?因为懒羊羊的乐观。可乐观又是什么呢?乐观就是对生活的一种换位思考,通俗的说也就是开开心心生活。懒羊羊他天天吃饱了就睡,睡完了就吃,天天无忧无虑,有时连灰太狼捉住他时,他还该吃吃,该睡睡,我想这可能是乐观的最高境界了吧。

很多人对死亡很恐惧,但只要你拥有乐观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你就不怕了。人从一出生就逃脱不了去世的命运,与其天天忧愁,给自己找不趣,还不如天天开开心心、无忧无虑。每个人的人生肯定是会遇到困难,关键是他们的解决困难的方法不同,有些人选择胆小的放弃或者逃避,而有些人则乐观的站起与困难抗衡,而这成功者往往就是这第二类人。 “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她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卖鞋的,一个儿子是买伞的,她天天愁眉苦脸,隔壁一个邻居问他为什么这么愁苦。老婆婆回答道:‘这两个儿命苦啊!你看,这要是晴天,我大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可若是雨天,我小儿子的鞋就要亏本了。’居听完笑呵呵地对她说:‘这两个儿子福气得很,你看只要是晴天你大儿子就有鞋可买,要是雨天你小儿子的伞就要卖光。’从此,老婆婆每天都笑呵呵的。”你看,老婆婆只要换位思考一下,生活就能开开心心的,乐观其实真的很神奇!晴天、雨天,买鞋、买伞,乐观就这么简单,可仍有很多人就是思考的方向转不过来。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这样你才能开心,只要你天天开心,生活才会有乐趣,才会活的有滋有味。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名叫子尤的十四岁作家,患上了罕见的恶性纵隔肿瘤。可他并没有恐惧,而是用热情、文字和乐观与生命、病魔抗衡,他在“享受”着别人没有过的经历,他在与疾病顽强地抗争了两年零七个月之后,子尤终于微笑着走完了他十六岁的生命。。读完这个故事,你可能会说:“命运实在太残酷了,这么有前途的一位少年就这样英年早逝了。”其实,你不应该叹息,因为他是一位强者,面对疾病和死亡,作家子尤却能用自己心灵中乐观的阳光来驱散死亡的恐惧,我们应该他向他致敬,他用生命诠释了乐观阳光的力量,虽然他的生命很短

五言绝句全集100首

五言绝句大全100首 五言绝句大全五言绝句大全(一):五言绝句大全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3、《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证明霁色,城中增暮寒。4、《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6、《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7、《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8、《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9、《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0、《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1、《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

恨失吞吴。12、《绝句》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3、《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4、《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15、《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6、《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7、《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18、《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19、《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0、《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1、《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2、《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3、《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24、《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精选五言绝句大全

精选五言绝句大全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证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1、《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3、《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4、《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5、《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7、《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18、《相思》 唐·王维

所见古诗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

所见 清 袁枚

1-6年级重点古诗解释班级( ) 姓名( ) 1.所见(一下) 【清】袁枚 牧童⑴骑黄牛,歌声振⑵林樾⑶。意欲⑷捕⑸鸣⑹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⑷欲:想要。⑸捕:捉。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2.夜书所见(三上)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3.乞巧⑴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⑵,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⑶。【注释】 ⑴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⑵碧霄:浩瀚无际的天空。 ⑶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题解】《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赏析】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4.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翁卷:字灵舒,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永嘉四灵”之一。他喜欢吟诗,工于刻画。 注释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导读:《所见》原文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 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

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 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 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 短美文网手机版诗词正文五言律诗大全五言律诗大全(1):五言律诗大全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0、《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

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2、《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3、《暮秋山行》唐·岑参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14、《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6、《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7、《前出塞》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18、《望岳》唐·杜甫岱宗夫

赏析清代诗人袁枚

赏析清代诗人袁枚 袁枚是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等。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由于三十三岁的时候父亲亡故,于是辞官养母,在江宁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自此,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有所成就。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生平喜称人善、奖掖士类,提倡妇女文学,广收女弟子,为当时诗坛所宗。 袁枚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诗人,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认为如果没有个性的话,就没有真性情,而光有这两种也不行,还要有诗才,具备了这三点才是真的性灵。即“性灵”,包括性情、个性与诗才。袁枚不是特别正统的一类诗人,不像李白,杜甫拥有豪情和无限感慨,写一些或豪迈或郁闷不得志的气势庞大的诗歌,他的诗歌多是通俗的,接近我们日常最基本会明白的,不能说他是个多有才气的诗人,但至少在群众中能读懂他的人多些吧。诗歌,可以分为精神意识层面和通俗层面吧,对于那些经历过大是大非的诗人,看人生就有着自己很大气的想法,可是只有少数人理解得到和真的经历过吧。袁枚的诗歌,算是通俗中彰显才气,虽然没有很正统,但是拥有自己的特色,也算是给当时诗坛注入一股新鲜的空气。 袁枚作诗以才运笔,抒发性灵,极有特色,他的笔触相当广泛。有主要表达人生情怀的,诗中明确表达其对于钱财的喜爱,认为钱是人生快乐的保证。相信他的这种想法,在当时肯定遭到过很多正统诗人的反对,批评他太过于庸俗,但是谁又能说自己不喜欢钱呢,由此就看出,袁枚真的是一个很勇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不被世俗眼观挫败。往往生活哪有那多年的轰轰烈烈大事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生活在一个低俗的世界,偶尔感觉好荒诞、狗血,可这就是生活,我们真实存在的地方。可见袁枚在当时深受好多贫民百姓读者喜爱,是有原因的,他身上有通俗的事故情,是大众能够懂得的;其次,他对生活琐事充满浓厚的兴趣,好多诗歌就或表达自己的闲散之情。在他的诗歌中,意象多是细微,小巧的,并且他不喜欢用典故,不炫耀自己的学问,观察历史的角度也是自己人生观的表达。袁枚也喜好游览,写景之作模山泛水,落想不凡,笔墨放纵,《观大龙湫作歌》等诗脍炙人口,从群山奇幻景象到神话传说,纵横跌宕,兴会淋漓。总之,他的笔触相当的广泛,反映现实,咏物怀古,描绘山川自然和表达个人志趣的都有,大都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正宗格调限制,信手拈来,而且感情奔放、议论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晓畅、句法灵活,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在当时享有盛名。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 袁枚以文学为终身事业,作为清代的文学家和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一、课题: 小班古诗活动《所见》。 二、教材简解: 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四、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五、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六、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 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 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会怎么样? 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 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 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 1)师: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 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0、《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3、《暮秋山行》 唐·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1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最新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篇一】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篇二】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古诗100首

一年级: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者简介: 骆宾王(640-684)今浙江义乌人。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临海》 注释: (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 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作品赏析: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0至656~712至713间),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曾贬泷州参军。召为鸿胪主簿,再转考功员外郎,又谄事太平公主。以知贡举时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流钦州,赐死。 注释: (1)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2)怯:畏缩、胆怯。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作品赏析: 全诗极具动感。船行江中由上游而下,途径襄阳正值拂晓,因此江水便有弥弥之感。“水激”、“浪骇”,皆为听觉。接下来才是“霞光”、“晓气”,此为视觉。舟中夜行彻夜无眠,可见客心多绪。长歌一曲所驱散的不仅是旅途的疲劳,更多的则是心中的疲惫。

袁枚写过四句诗

斗胆说出“《六经》尽糟粕”的清代诗人袁枚写过四句诗: 美人看花去,忘却身是花。 花如有所知,愿开美人家。 其实“月明”方显得“星稀”,花儿真的开在了美人家,未必适得其所。“妾貌如花被花妒”,古人对美女早有“闭月羞花”的形容。因此,花如有所知,当似林处士笔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正所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才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之美,尤其是女性之美更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加之在古老的华夏,家族观念及节烈观念远非外邦人可比,所以古往今来,女子的别称相当多,尤其是对于美女的称呼,可谓琳琅满目,个中不少趣闻轶事颇值得考释。是故考查女子的别称,不仅具有民俗的意义,亦不难从中窥见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流变。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是孔老夫子贬低妇女的名言,鲁迅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不知这“女子”是否也包括孔圣人的母亲!“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 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还有唐朝所使用的“萧娘”一词。“萧娘”是从与“萧郎”相对而来。“萧郎”本指姓萧的男子。《梁书·武帝纪(上)》便曾用“萧郎”称梁武帝萧衍。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男子。因此,与“萧郎”相对应的“萧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周邦彦《夜游宫》词曰:“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都是用“萧娘”泛称女子。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前人对于妇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着眼的。因此“巾帼”、“裙钗”、“红裙”、“金钿”、“粉黛”、“红粉”以至于“妆次”,在古代诗词中都是女子的代称。 “巾帼”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式。“帼”也有“巾”的意思。据《晋书·宣帝纪》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这里“亮”即诸葛亮,“帝”指的是司马懿,诸葛亮骂阵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些妇人的头饰,嘲弄他太不像男子汉。“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钿”是妇女嵌金花的首饰,“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红粉”则是胭脂和铅粉,这些都是女子的案头必备之物品,用以代称女子顺理成章。白居易在其名篇《长恨歌》中,一边说“宛转蛾眉马前死”,用“蛾眉”代杨玉环,一边说“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粉黛”代称其它宫女。在其另一诗《醉赠张秘书》里又说:“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揭露了纨绔子弟们醉生梦死声色犬马而不学无术的丑态。 “红妆”则是从“钗”、“钿’等具体的服饰到束妆完毕,以整体的盛妆代称女子。如《聊斋志异·西湖主》:“红妆数辈,拥一女郎至亭上坐。” “妆次”的“次”作“中间”解,如“胸次”指胸间,这里犹言“梳妆台边”。旧时书中对女子用作敬词,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张珙百拜奉启芳卿可人妆次”,这里“芳卿”、“可人”和“妆次”都是代称崔莺莺。 以身份地位代称妇女的不多,但至少可以找到“士女”、“寒女”和“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两组。“士女”即“仕女”,旧指官宦人家的“贵族”妇女。《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中便有“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女士腰如束”的描写。可以想见,“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的织女和“血指流丹”的渔女是不会如此俏丽飘逸的。顾名思义,“寒女”指穷苦人家出身贫寒的女子。杜甫名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原指汉代以红色漆中庭的皇宫,后泛指皇宫。诗圣慨叹:王公贵族所坐分的财帛,本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