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2011?湖州市)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⑴.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⑵.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3.(2011?金华)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⑴.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⑵.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4、(2011?玉溪)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①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系:jì,牵连。②浑:简直。

①诗中描写诗人搬家时的心情。

②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5.(2011?嘉兴)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⑴. 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⑵.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2011?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7.(2011?兰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敷浅原①见桃花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②画梁:彩绘屋梁。

⑴.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⑵.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8.(2011?肇庆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注】韩琮,字成封,长庆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等职。

⑴.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

⑵.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2011?济宁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表达了诗人的。

10(2011?江西省)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⑴.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⑵.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11.(2011?兰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⑴.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⑵.“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12(2011?台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稀疏或零落的样子。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⑴.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⑵.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13(2011·泸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⑴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答案】(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答案】(1)逐移(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

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垂钓风情画。诗句近乎俗语,但情理兼备,意境高雅,读来如饮醇酒,满口生香,使人仿佛正在欣赏一幅自然和谐、闲适安逸的垂钓图。

译文: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个地方,家就安在哪里。刚才他钓了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就忙着捡柴准备在荻花中生火准备煮鱼吃。

【答案】⑴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⑵符合题意。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答案】(1)依恋(不舍、挽留)(2)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答案】①依依不舍(或留恋)

②这句诗用拟人(或衬托)的写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情”的表达更加深刻。

【答案】⑴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⑵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案】(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三个要点,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答案】⑴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示例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意思对即可)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情感、志趣,意思对即可。)

【答案】⑴落日、绮霞、远山、青草⑵.通过描写晚春江上明丽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答案】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怀乡、思友

【答案】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

⑵.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

【答案】(1)镜中看(2)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答案】(1)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②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意对即可)(2)①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②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解析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________,“风骚”原指《诗经》中的《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 (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 (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词牌名;国风;离骚 (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下半阙,融情于议,通过对古代著名帝王的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议论,抒发革命者的豪情。 (3)“惜”字领起“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惜”字的含义: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他们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了他们,也就是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②“惜”字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③“惜”字包含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故答为:⑴词牌名;国风;离骚; ⑵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⑶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

2020中考语文必备:19年中考真题古诗阅读赏析分类汇编

2019年古诗词阅读赏析汇编(共72套) 汇总分类说明: 依据百套中考试卷及近二三年考试分析,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早已成为全国多数地区中考必考题型(内容)之一。它的考查题型变化不大,考查内容在稳定以课内传统名篇为主的基础上,近二年,不少地方也在尝试调整和创新;近两年出现了课内对比、课外、纯课外对比等不同的情况,由今年样题看,纯课外对比阅读的考查地区有所增加——应引起今后中考复习备考的重视。 所以本套2019年中考真题古诗词阅读赏析,就按考查内容特点分成四类:①传统课内单篇、②课外赏析单篇、③对比阅读赏析篇。 分类一---------------------------------------------------------------------------------------1分类二---------------------------------------------------------------------------------------16分类三---------------------------------------------------------------------------------------28 分类一传统课内单篇 【北京中考】 (二)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10-11题。(共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0.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近年来,古诗词比较阅读考查由课内走向课外进行比较阅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种题目也将继续受到命题者青睐。 题型一: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类 【中考真题】(2012杭州中考卷) 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 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 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题目: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题指津】解答时,要想准确把握诗词曲表达的情感,可以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人物行为、环境意境、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显露感情的关键词句等方面综合分析推断。例如理解《送人之松江》表达的情感必须结合所写环境及人物行为。理解《别董大》表达的情感得抓住人物有怎样的行为。 【答题构建】答案组成要注意:1.这首诗词通过写……形象或景物;2.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3.结合比较双方分点答题。 【参考答案】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慰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题型二: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类 【中考真题】(2012扬州中考卷) 【甲】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乙】

戏为六绝句 杜甫 王杨卢骆①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②未休。 尔曹③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释】①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初唐四杰”。②哂(shěn):讥笑。③尔曹:你们。 ◇题目: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的理解。做这道题目时要找到诗歌中对比的双方,分析出双方对比所突出的内容,显然要联系诗的后两句,乃至全诗。例如甲诗前两句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就说出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认识,突出了诗歌创作要创新,才能引领风骚。同样的道理可理解乙诗的“王杨卢骆”与“轻薄者”对比,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万古流传。 【答题构建】答案组成要注意:1.点明手法;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阐述;3.视题目实际情况分析效果(如,采用表达效果+情感效果的形式)。4.比较双方分点答题。 【参考答案】甲诗:古今对比,古今之人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 乙诗:王杨卢骆与轻薄者对比,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题型三:景象与心境比较鉴赏类 【中考真题】(2012盐城中考卷)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题目一: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同: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理解。答题时要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以及有关提示“洞庭湖的景象”来思考。关于诗歌分析的“角度”,有景物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一点来写。 【答题构建】答案组成要注意:1.明确选取的角度;2.扣住“洞庭湖的景象”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3.结合比较双方分点答题。

最新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汇编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汇编 江西省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2题。(4分)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2分) A 晚春B初夏C晚秋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无锡市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 阅读上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1)诗人“垂死病中”本已不能坐却“惊坐起”,一个“惊”字写出了他对友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字有怎样的双关意义?(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华市 送客诗 严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1.诗中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写出了金华哪两处名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华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婺江(双溪)八咏楼 2. 赞美、热爱以及留恋之情。 嘉兴市 晓过鸳湖 查慎行①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武汉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后面题目。 过故友旧居 [唐]许浑 往年公子宅,夜宴乐难忘。 高竹动疏翠,早莲飘暗香。 珠盘凝宝瑟,练席递华觞。 今日皆何处,闭门春草长。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公子宅”即题中的“故友旧居",点明了往年宴会举行的地点。 B.从“夜宴"“疏翠”“早莲”等词语可以看出,宴会举行于初夏的夜晚。 C.本诗领联描绘了夜宴环境的优雅,颈联则突出了夜宴陈设的华贵。 D.往年夜宴快乐难忘,今日春草生机勃勃,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答案 D(“往年”“今日”为时过境迁,繁华不再之感。由“闭门”可知,“春草长”体现的是冷清萧条。) 课外古诗词阅读过关方法 认真阅读古诗词,读懂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落日、绮霞、远山、青草等景物。 B.通过描写晚春江上明丽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C.诗人在诗中说"不是望乡时",说明诗人在本诗中并未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D.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 二.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B.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C.“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力。 D.“千里”与“片时”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对飞鸟的热爱之情。 三.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的意思是: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B.诗的三、四句的意思是: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C.这是一首记游诗,既写了船行河道中时所看到景象,也通过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航行时焦急的感受。 D.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既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又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四.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意思是: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B.诗的三、四句意思是: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C.“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D.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景物表现了秋天特点。 五.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意思是: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 B.诗的三、四句意思是: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C.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015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专题汇编

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2015?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意思对即可。 2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2015?威武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2-23题 岁暮道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2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23.“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困什么而“愧”? “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扰。 (2015?十堰中考)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3.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C.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季羡林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24.请你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做点赏析。 角度一: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角度二:抒写作者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角度三:运用修辞,比喻,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有射天狼,委婉指出边防重点。 (2015?襄阳中考)诗词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及答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附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及答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附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附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1.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2.浪淘沙?怀旧(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梅花绝句(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4.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2021】中考古诗词阅读专题(五)

2021中考古诗词阅读专题(五) Megan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1.理解诗歌内容,填空。 ①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八月飞雪苦寒图、军营饯别奇寒图、东门惜别惆怅图、别后雪地思乡图四个画面。 ②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愁”有什么作用? “愁”字既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又为下文写送别作铺垫。 3.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 2

贴切动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 4.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感。 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展现的画面。(50字左右) 山路蜿蜒曲折,大雪纷飞,几番回转就看不见你的踪影了;但我还伫立在那里凝望着,山路上早已空无一人,只有马行走过留下的足迹。 6.诗歌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 3

2019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精编

2019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精编 【广州市】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福建省】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4~5题。(5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5.“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2分) 【答案】

4.(3分)C 5.(2分)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江西省】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春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宋]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夜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6. 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 7.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 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 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 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答案】6. A 7. B 【解析】

(新)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古诗文阅读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提出以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中考说明》对阅读古诗文的相关要求如下: ①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③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④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 ⑤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⑥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⑧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⑨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文言文阅读 考查要点 题型一:解释、判断、选择。(4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题型二:选择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考点: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题型三:翻译(一句或两句)。(4分) 考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题型四:主观问答。(2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态度,体会语言特色,分析表达技巧。 真题详解 (2017年陕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

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释】①彰:曹彰。②膂力:体力。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3)将.十万骑驰沙漠()(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好乘汗马击剑云归而.岩穴暝 B.此一夫之.用甚矣,汝之.不惠 C.使各言其.志其.真无马邪 D.为.将奈何吴广为.都尉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4分) (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2)赏必行,罚必信 解析2017年陕西中考文言文阅读采用了课外阅读,来考查考试的文言阅读能力。第1题考查考生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将”作为“带领,率领”之意;“贵”解释为“看重”;“善”和“被”考查学生对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提醒学生在平时备考时要关注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情况。第2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理解。A项中的第一个“而”是转折连词,第二个“而”是顺接连词;B项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C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指他。第二个“其”是语气词,难道;D项两个“为”都是担任。第3题考查学生对句意的理解。翻译时,首先大意须通顺;其次重点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第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来理解,曹彰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若想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军,就应该率领十万骑兵驰骋大漠,驱逐异族,建功立业,怎么能做博士呢?”(曹彰)回答说:“穿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而面临灾难义无返顾,作士卒的表率,奖赏一定实行,惩罚一定信守诺言。”太祖大笑。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试题汇编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试题汇编 1、(2012浙江衢州)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 1.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 2.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2(2012浙江丽水)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诗中有画。(2分) 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 2.景中有情。(2分) 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分)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2、(2分)愉悦、快乐。(大意写出即可) 3、(2012浙江嘉兴) 野池(4分)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2分)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意思符合即可)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4、(2012山东滨州)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的特点。(1分)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分) 1.湍急评分:共1分。意思对即可。 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评分:共2分。答案含“船的轻快”“内心的轻松、喜悦”两点内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2012浙江台州) 秋夜山居(4分)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分) 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 1.(2分)去雁(仅答“雁”不给分) 2.(2分)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对即可) 6、(2012浙江温州)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比较阅读新人教版

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比较阅读综合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2)愿子还而视之() △ △ (3)不以千里称也()(4)去而顾之()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真不知马也。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5. 从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讲解学习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2019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题与答案

古诗词专题 【】 1.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4分) 答案: 【】 12.诗歌鉴赏。(4分) 浣溪沙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澳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问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上阙描写 (季节)的景色,表现该季节特征的景物有。(2分) (2)下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2分) 答案: 12.(1)春天或春季(1分);兰芽、子规(任答一个得1分) (2)借溪水西流(1分)表现作者老当益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分)(意近即可) 【】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五代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2分) 2.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最能表达词中“远客”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2分)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B.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 1.从“思乡”二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思乡小词。词中写岸边烟雨朦胧,花瓣伴着雨滴飘落水中,鹧鸪几声啼叫,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借景抒情,为下文渲染了离愁别恨的崽乡之情做铺垫。 2.C。《南乡子》表达的远客心境是,身在遥远异乡,心孤独凄凉,思归心切,却只能在潮退的日暮春色里,遥寄乡愁。而C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也是表达了作者深处边疆之“远”,保家卫国,但功业未建,只有在杯酒中表达心的孤独凄凉,寄托思乡之愁。 【】 14.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渡送别 白 渡远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的感情。(2分)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2分) 答案: 【】

初三语文教案-中考语文古诗文比较阅读 精品

比较描写洞庭湖的两首五律 江山胜景引人入胜,有两个因素:一是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一是韵味深长的文化内涵。如果能够兼而有之,更会让人留恋忘返。岳阳楼就是如此。登临此楼,不仅能够仰观三楚长天,一览洞庭湖光,更能饱览岳阳楼上的历代诗文,真的好像是重踏历史足迹,谛听人间风雨,仿佛看见了一代代文学大家,面对湖山吐露心声,或忧或喜或醉或醒。下面就选择两首五律(一首是杜甫的《登岳阳楼》,一首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一个比较欣赏,共同领会古圣贤人的心境。 登岳阳楼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杜甫孟浩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从诗歌本身表达思想的出发点来看二者的不同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漂泊西南十几个年头的杜甫从四川放舟下峡入洞庭湖,泊岳阳城下。时年57岁的他,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老病孤舟”,国恨家痛,此时登临,可谓是心境复杂。首联便紧扣题目,点明登临之意,从“昔闻”、“今上”看是一首登临抒怀诗。诗人触景生情,感慨颇多。 而孟诗则是作者呈送执政者,请求引见自己进入仕途的所谓“干谒诗”,表达的是作者不甘心闲居在家,迫切希望入仕的愿望。 二、写景的特点及目的均不同 从颔联写景的角度来看,杜诗侧重于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涯,气象之大,仿佛天地都囊括其间,借以衬托诗人胸怀的宽广博大,即“位卑未敢忘忧国”。孟诗则侧重于洞庭湖水的气势磅礴,首联突出的是其浩瀚和雄浑的特点,借此来称颂唐王朝的兴盛,也突出了自己激荡不安的入仕心理。纪昀的“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之语确实道出了这首干谒诗的妙处。 三、抒发的情感不同 杜诗的尾联转进一层,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使此诗的思想境界深邃阔大。作者看到洞庭湖烟波浩淼的神奇景象,忽又想到“飘似沙鸥”的自己,又想到吐蕃入侵,边陲不宁,感于内乱初定,外侵又入,不禁老泪纵横。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何等伟大! 孟诗的后四句,从洞庭湖的气势,联想到欣欣向荣的开元盛世,因而有出仕之心,但苦于欲渡无舟,故有“坐观垂钓”之叹。可是此时的他是多么想有舟楫使自己渡越洞庭湖,划向宦海一展宏图啊!因此,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来表达这种愿望。诗中的“垂钓者”,暗指当朝的执政者,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羡鱼情”言外之意如果有人引见自己就会由“坐观”变为执竿而钓的人,其要求引见的心情表露含蓄自然。 四、艺术特点的比较 这两首诗的前四句都以雄浑的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直写了洞庭湖景象的壮阔雄浑,气势的磅礴有力,给人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但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较之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