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大纲(上网)

(主讲教师熊匡汉副研究员编)

(如发现本大纲中有错误或有好的意见、建议请电话联系:85220859)

第一章绪论

讲授时间:4学时(导言、第一节2学时;2-4节2学时)

导言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成绩记载办法等

一、健康

四方面的内容: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

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三、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

(1)智力正常;

(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3)意志坚强可控;

(4)心理特点符合性别、年龄特征;

(5)人际关系和谐;

(6)适应社会生活;

(7)热爱生活;

(8)有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

五、心理成熟的10个标准

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有内。

2、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3、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准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学科简史、研究现状

一、定义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系统研究人(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简史、现状

1、简史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

1908年国外同时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书:一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撰写的《社会心理学》,(Ross,1908),一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撰写的《社会心理学导论》(McDougall,1908)。

2、现状

1982年4月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

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都比较短暂,所以,基础比较薄弱,至今仍然是发展中的学科,但有了系统的成果和较完整的体系。

三、理论、性质

1、理论

自1908年至今,西方同时存在三种社会心理学:

一是社会学家从事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有人称之为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SSP。

一是心理学家从事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有人称之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PSP。

最后一个是文化人类学家从事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有人称之为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Cross-Culture Social Psychology)简称CCSP。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有自己的各种理论,如符号交互作用论(symbolic iteractionism)、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参照群体论(reference group theroy)及社会角色论(social role theory)等。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也有他们自己提出的理论,如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参照范型论(theory of frame of reference)、社会认知论(theory of social cognition)、场论(filed theory)、事象结构论(event-structure theory ),等等。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理论,他们提出的理论最初称为文化决定论,即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特征决定于他们所受的文化影响。后来他们把文化决定论改为文化相对论,其含义是不同的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及其特征所起的影响作用不同。

2、性质:社会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我国划分学科门类将教育学门类分为三个一级学科: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

一级学科心理学1997年6月国家修订博士、硕士培养点将9个合为三个:

(1)基础心理学(原普通、生物2个)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原教育、发展2个)

(3)应用心理学(原工业、社会、医学、运动、军事5个)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四个层面:

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人格,人格障碍等。

5、研究社会态度和态度的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

三、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还要研究大群体心理现象,如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等。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

如:环境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和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噪音、污染、自然灾害对人的社会心理影响,居住环境的设计和安排应如何适应人的心理需要;

健康社会心理学要研究某些身体疾患和各种心理疾患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治疗人的心身疾患;

法律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规律,研究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及时侦破案件,研究证人证言的可靠性,研究法庭社会体系中各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作用,研究预测、预防犯罪的有效措施等;

宣传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宣传工具对人的态度形成和态度改变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应用这类宣传工具使人的态度发生合于社会需要的变化。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人的一切行为来源于社会,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心理活动发展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的个体的行为和经验;社会学研究整个社会,研究人类群体的发展、结构和功能。

我们一般这样看待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即两者都研究人类行为,但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分析水平。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上分析,而社会学则在群体水平上分析。

二、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在研究上有相互重叠的地方,特别在社会人格和社会认知方面。文化人类学在这方面强调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塑造。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主要采用通过实验检验假说的方法,而后者则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与政治科学

社会心理学与政治科学密切相关。首先,对政治的研究必定涉及那些参与政治的人的信仰、价值、态度、社会动机和社会人格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属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四、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

经济条件是对社会行为起重大影响作用的社会生活条件之一。个体所处的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社会行为和经验。

社会心理学家还发现,消费者的乐观—悲观情绪变动会引起经济状况的变动。消费者不愿购买或推迟购买的态度是导致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

五、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心理学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已发展成为一些分支学科,如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以及法律社会心理学等。

六、社会心理学与组织管理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物的管理,现代的管理要体现对人的管理。“以人为本”。从著名的霍桑研究开始,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已发展起一门新的应用分支科学,即工业社会心理学或组织心理学。

七、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

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

2、大脑;

3、遗传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一般观察法;

2、参与观察法(a.公开参与观察法; b.隐蔽参与观察法)

二、实验法:1、试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3、现场实验法

三、调查法:1、访谈法;2、问卷法

四、档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本章结束语:心理学之所以被视为是一门科学,主要是心理学家们研究行为问题时,采取了科学上的基本理念与方法。社会行为尽管比较“虚”,但用科学方法研究可得科学结论。

科研步骤:

第一步发现“事物”的性质(解决what的问题);

第二步分析“事情”的变化(解决how的问题);

第三步探究“原因”(解决why的问题)。

(加上when,为WWWW)

本章内容回放:心理健康标准、定义、简史、现状、性质、内容、研究方法、

与其他学科关系(界定)

本章重点:定义;性质

主教材:《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副教材:《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金盛华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社会心理学》(吴江霖等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问题思考:如何理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章、社会化(socialization)

本章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

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

教学要求: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讲授时间:4学时(1-2节2学时;3-4节2学时)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一个人若是只有人类的身体结构,那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等他通过一定的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获得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形成了人类的心理结构和行为动力系统,并且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必要性)

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是由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决定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自然的人发展为社会的人)

社会化有两个任务:

第一、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

第二,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化的种类

(一)基本社会化

指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主要是让个体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二)预期社会化

指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各种准备。

(三)发展社会化

指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是在个体实现了基本的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将随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

(四)再社会化

是个体在成年期后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化形式。在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的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进行新的学习。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主动;强制。

内化(internalization)

心理活动就是社会化了的神经生理活动。

第二节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使个体成为一个政治上有一定观点或主见的成熟的人。

内容包括:

(1)政治制度。个体对不同的社会制度所持的态度,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2)政治生活。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政治生活,在现代社会,各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归为两大类: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生活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生活。

(3)政策。每个国家都有它所制定的政策,个体对他的国家的某种政策是赞成还是反对。

(4)政治观念。主要研究个体的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即什么时候开始形成,

从幼年到成人其政治观念如何发展。

二、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并按这些道德规范去行动的过程。

儿童的道德社会化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1)习俗前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三、民族社会化

民族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民族社会化是使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过程。

民族社会化使一个民族的成员热爱自己的民族,忠于自己的民族,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四、性别角色社会化

按照社会上规定的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人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模式。

(罗森克赖兹等研究)

男性特征

女性特征

(欧伯格等研究)

理想男性的特点是:

理想女性的特点是:

五、职业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包括职业选择、职业训练以及从事某种职业后的技术更新。

六、语言社会化(章志光书新观点)

语言是人们理解别人和使自己为别人所理解的工具。本质上讲,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

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七、语言在全球化中的地位。

第三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意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

遗传对个体的发展决定了以下三件事:

(1)基本特征。(2)男女性别。(3)单胎还是复胎。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文化

社会心理学所讲的文化一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而且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及生产力水平等。

(二)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教养方式(教养态度、教养行为)四种类型:

1、宠爱型。

2、放任型。

3、专制型。

4、民主型。

(三)学校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

(四)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特点:

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交往。

2、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上相近,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内容。

3、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价值准则,群体成员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榜样,甚至在发式、服装上都有一致或相近的要求。

同辈群体的特殊影响。

(五)大众传媒

第四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角色引导机制

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地位)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

(社会认可与自我价值感)

二、社会比较机制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

(自信心状况与社会比较的积极、消极导向)

三、社会学习机制

外因导致直接强化(外在强化);观察后的替代强化;

自我意识水平提高后的自我强化(自设评估标准进行自我奖、惩)。

四、亚社会认同机制

亚社会也称次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

大社会与亚社会是一般与个别关系

亚社会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本章思考题:1、人的社会化有何重要意义?

2、大学生应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作业(占全学期总成绩的10%)

题目:1、概述第1—3周《社会心理学》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200—300字)。

2、通过本课程前面内容的学习,你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100—200字)

3、对教师讲课的评价(肯定的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

第三章社会动机(Social Motive)

本章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动机,动机的积极意义;

2、了解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学说。

教学要求:重点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讲授时间:4学时(1-2节2学时;3-4节2学时)

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涵义

所谓社会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对概念的理解:

(1)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要素之一。

(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3)动机和行为始终是相互联系的。

(4)个体的动机也有无意识成分,属于本能。

(5)动机由多种心理形式所共同构成。

二、社会动机的特性和功能

(一)动机的特性

1、动机的强度。

2、动机的清晰度。

3、动机的更替性。

4、动机的活动性。

5、动机的复杂性。

(二)动机的功能

第一,激发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维持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

第三,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其行为具有定向作用。

第二节生理性动机

一、饥饿动机(hunger motive)

(一)饥饿的生理因素

(二)肥胖的现象及原因

(三)节食与体重控制(略)

二、性动机

(一)人类性驱力的特征

(二)同性恋

三、母性动机(略)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力量。

麦克里兰对成就动机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获得了两个重要的发现:

第一、家长对儿童的严格的自律训练与儿童的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即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越严格,儿童的成就动机就越强烈。

第二、一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促成个体成就动机的气氛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形成的高成就动机的气氛,将有利于青少年成就动机的提高。

成就动机包括两方面:

一是追求成功的倾向(tendency to seek success),

二是惧怕失败的倾向(tendency to avoid failure)

有四种因素会影响到成就动机的强度:

(1)达到目标所需承担的一定的风险。

(2)目标所具有的魅力。

(3)为达到目标,个体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技能、本领和见解。

(4)对成功和失败所持的主观概率。

二、权力动机

所谓权力动机,顾名思义就是对权力的欲求。

权力动机分为两种:

一种是个人化的权力动机(personalized power motive ),

另一种是社会化权力动机(socialized power motive )

个人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多显示三种类型:

(1)喜欢参与社会活动,尽量利用机会表现自己。

(2)热衷追求权位,其参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而不是为民做事。

(3)把物质条件当做最高价值。

社会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也显示三种类型:

(1)关心社会,帮助社会。

(2)关心社会也走入社会。

(3)以服务为目的,对社会公益与福利怀有很深的使命感。

三、亲和动机

所谓亲和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

四、稳定动机

稳定的生活条件给人们带来秩序和安全感。

第四节主要的动机理论及其评价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强调人的行为的非理性的一面,认为人的本能比任何动物都多。

但动机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本能论是英国的麦独孤提出的。

二、劳伦兹的习性学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劳伦兹(K.Z.Lorenz)

实际上,劳伦兹对心理学最大的影响是提出了关键期这一概念。

人类也有这种关键期,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

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体系实际上可以分作三大块:一是人类行为动力说;二是心理变态病因说;三是心理变态治疗说。其中第一大块就是动机学说,也是他整个理论的基础。

四、新行为主义者赫尔的驱力降低说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本章重点)

思考题:1、如何激励积极的动机?

2、如何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第四章社会人格(Social Personality)

本章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人格;

2、了解中西人格的异同。

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养成健全的人格

讲授时间:2学时

第一节人格的界定及其形成

一、人格一词在词源学上来自于拉丁文面具(persona)。

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是指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是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这是心理学上的解释。

二、定义————人格是关于人的行为、思想、情感、态度、信仰、价值、动机的动力组织,其中,社会价值起着核心的调节作用。

三、人格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

四、个人的性格

五、性格与能力

性格影响能力的发挥。“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第二节气质的界说

1、气质的体格类型说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3、托马斯的气质理论

定义——气质是建立在个体体质基础之上的行为的风格,它具有如下几点特征:(1)比较持久;(2)具有一贯性;(3)具有独特性。但气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力结构(dynamic structure),它可以因个体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节人格理论述评

人格领域的研究现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变态人格,人格测量。

一、人格本质

二、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

(二)新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

1、荣格

2、阿德勒

3、艾里克森

三、人格的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二)卡特尔的因子(素)分析理论

(三)诺曼(Norman, 1963)5种人格因子

(四)吉尔福特(Guilford,1975)

(五)艾森克

(六)其他

西方关于人格的理论有十几种之多。

第四节人格障碍

一、正常的和反常的社会人格

二、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三、责任扩散

第五节中西方人格结构对照分析

作业题目——按你理解的重要性程度按顺序写出人格结构(不超过5个维度,并对每个维度做简要解释,即说明为什么你认为做人这5个方面最重要)

第五章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本章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认知;

2、学生应重点掌握认知的范围、影响因素、主要的归因理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社会认知的运用。

讲授时间:4学时(1-3节2学时;4-5节+讨论2学时)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选择性

(二)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三)防御性

(四)认知的完型特征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一)、仪表的认知

(二)、表情的认知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眼神

4、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一)原有经验

(二)价值观念

(三)情感状态

(四)认知偏见

1、光环作用或晕轮效应(halo effect);扫帚星效应 (forked-tail effect)

2、相似假定作用

3、类化原则

4、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 bias)或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

5、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

6、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 bias)

7、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二、认知对象因素

a)魅力

b)标签作用

c)知名度

d)自我表露

三、认知情境因素

(一)、空间距离

(二)、背景参考

第四节印象的形成

一、第一印象的形成

所谓的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指观察者在第一次与对方接触时,根据对方的身体相貌及外显行为所得的综合性与评鉴性的判断。

(一)属于相貌的因素

(二)属于性格的因素

二、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一)一致性

(二)评价的中心性

(三)中心特性作用

第五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定义

二、对行为的归因解释

三、几种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四、归因偏差

(一)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二)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三)自我防御性归因

思考题:如何克服认知偏见?

第六章信仰、价值、态度(belief,value,Attitude)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信仰、价值、态度。

2、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信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态度。

讲授时间:2学时

第一节信仰

一、定义——信仰就是人们关于他人、事物或思想正确与否的判断。

二、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信仰的因素

1、我们进行清晰思维的能力限度

2、我们自知之明的不完善

3、我们先入之见调节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4、错误的回忆

5、无关信息的使用

6、生动信息的效用

7、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错觉

8、不恰当的观念

第二节价值和价值体系

一、价值定义———社会心理学讲的价值指人们认为社会现实和自然现实中的事物和对象所具有的意义。(注意与商品价值定义的区别)世间各种事物的价值概括:(1)理论的;(2)实用的(经济);(3)审美的(艺术);(4)社会的;(5)权力的(政治);(6)宗教的。

二、价值体系(value systems)———多种价值互相联系并构成稳固度不等的结构。

三、价值研究的历史回顾(略)

四、价值观(values)及价值教育

1、价值观——人们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2、价值观的形成与分类。

3、价值教育(略)。

第三节社会态度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定义及特性

1.定义——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

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2.态度的特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一)认知成分

(二)情感成分

(三)行为倾向成分

三、态度的组织原理

(一)态度的三段论模式

(二)理性行为理论(简讲)

(三)态度、价值和信念

1、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的核心是价值,因而态度受价值的调节。

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对象所具有的态度,取决于该事物或对象对人们所具有的意义,亦即该事物所具有的价值。

2、态度与信念

信念——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

信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信念,即关于今生今世之中各种事物是非真假的认识;一种是理想信念,又称信仰,是关于来生他世之中各种事物是非真假的认识。

四、态度与行为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五、态度的测评

态度的测评即是对人们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据此进行间接推断过程。

(一)量表法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略)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个体的学习

(三)模仿与观察学习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学习理论

(二)社会判断理论

(三)认知失调理论(介绍)

(四)功能理论

三、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劝说宣传法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本章重点:1、价值、信仰、态度定义;2、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思考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七章舆论、谣言与偏见

本章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舆论的形成及作用;谣言与偏见的危害

2、学生应重点掌握偏见的认识论根源。

教学要求:使学生培养判别谣言的意识,养成克服偏见的良好习惯。讲授时间:2学时

第一节舆论

一、舆论概述

(一)定义

舆论是以口头或书面等形式表达出来的态度,是大群人在特定时间里所共有的见解,又被称为公众舆论。

(二)特点:

1、舆论若是社会上许多人共同的意见,则具有社会力量,可以制约个人行为。

2、舆论既然是共同的意见,则必有一致的看法,但此种一致的看法是由不同意见最后演变而来,它是各种意见的综合体。

3、舆论有时是一种合理的判断,有时则纯粹为感情的表现。

4、舆论是属于全体的意见、多数人意见或少数人意见,主要根据这种意见本身的力量。

二、舆论的形成

条件:

1、有一些人民群众要求给予解决的问题存在;

2、有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存在;

3、有关于问题的争论和讨论存在。

三、舆论测验

第二节谣言

一、谣言概述

(一)定义

谣言是一种未经证实,没有事实依据的传闻,它或者通过闲言碎语,或者通过书面等形式传播。

(二)谣言产生的一个基本公式:

R = i ×a

其中,R代表谣言,i代表重要性,a代表模糊性。

二、谣言的心理基础

三、谣言的分类

1、愿望谣言。

2、憎恨和敌意的谣言。

3、恐惧性谣言。

四、谣言的传播过程

三个阶段:1、谣言的传播要经过简约化(leveling)、

2、突出化(sharpening)

3、同化(assimilation)

第三节、偏见

一、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二、偏见的社会根源

(一)社会的不平等

(二)内群体和外群体(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三)相符

(四)习俗支持(文化历史因素)。

五、偏见的认知根源

(一)类属化

(二)特殊个案的劝说能力

(三)归因偏差

(四)定见的认知后果

六、偏见的情绪根源

(一)偏见的替罪羊理论

(二)人格动力学

(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七、偏见的消除

1、消除刻板印象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八、偏见产生的结果

1、自我实现预言

2、性别角色

3、疏离

思考题:如何消除偏见?

第八章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学会改善人际交往的技术

2、克服人际交往的不良个性

讲授时间:2学时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个人性

(二)直接性和可感性

(三)情感性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主从型

(二)合作型

(三)竞争型

(四)主从—竞争型

(五)主从—合作型

(六)竞争—合作型

(七)主从—合作—竞争型

(八)无规则型

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如表10-1所示)。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30 学分:2 适用对象:各专业学生 考核要求:平时30%,期末考核7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门课程为全院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开设,主要使学生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懂得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进一步的培养和激发其学习社会心理学的需要与兴趣;使其掌握为现实生活所必须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学会自觉应用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和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与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并且如何通过微观社会结构对个体发生作用,从而使社会心理学有助于对人们社会行为进行理解,预测和控制。 3.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社会心理学在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社会心理学作用。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门核心课程,涵盖个体、群体与大众心理等不同层次的内容,涉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趣味性与专业性并重。因此要求学生

预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讲授必要的社会心理理论与观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讲座、讨论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利用社会心理原理与规律解释分析社会心理现象的能力,并能学以致用,提高生活质量。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2.十三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第4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 3.章志光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5.[美]戴维.迈尔斯著,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 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1、基本内容 (1)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2、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了解社会心理学历史发展 (4)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难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4、教学建议 (1)全面、简要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树立正确观点 (2)采用讨论、案例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1、基本内容 (1)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2)第二节社会角色 (3)第三节自我意识 2、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 (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1分) 第一份专业经济心理学的专业杂志是哪一年创办的?() ? A. 1902 ? B. 1908 ? C. 1975 ? D. 1981 2. (1分) 以精神分析法研究经济心理学的是()。 ? A. 考托瑙 ? B. 拉扎斯菲尔德 ? C. 阿尔布 ? D. 迪希特 3. (1分) 关于性别角色的论述,下列哪位学者的观点最接近中国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基本观念?() ? A. 本尼迪克特 ? B. 奥尔波特 ? C. 霍尼

? D. 帕森斯 4. (1分) 感知觉异常;逻辑思维紊乱;奇怪想法与信念;情感迟钝或倒错;明显怪异行为;明显退缩或社会隔离;兴趣、动机、意志力明显减退;学习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生活懒散、个人卫生或修饰明显受损等这些特征,是()的初期症状。 ? A. 躁狂抑郁症 ? B. 抑郁症 ? C. 精神分裂 ? D. 走火入魔 纠错 5. (1分)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的横向结构属于()。 ? A. 差序格局 ? B. 团体格局 ? C. 交换格局 ? D. 情感格局 纠错 6.

(1分) 下列哪位社会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做过出色的跨文化研究? ? A. 奥尔波特 ? B. 霍尼 ? C. 米德 ? D. 海德 纠错 7. (1分) 下列心理学家中被认为是经济心理学的创立者的是()。 ? A. 弗洛伊德 ? B. 冯特 ? C. 塔尔德 ? D. 阿尔布 纠错 8. (1分) 考托瑙对经济心理研究的集中体现是《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他认为经济心理研究的重点应该是()。 ? A. 经济行为

? B. 决策行为 ? C. 心理预期 ? D. 非理性行为 纠错 9. (1分) 谨小慎微、敏感多疑、拘谨呆板、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求全责备、顾虑重重、自我克制、苛求自己、责任心过重、好玄想等这些特征是()的表现。 ? A. 癔病性人格 ? B. 强迫人格 ? C. 反社会型人格 ? D. 分裂人格 纠错 10. (1分) 拉扎斯菲尔德则主张在经济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以()作为研究的重点。 ? A. 经济动机 ? B. 消费行为 ? C. 消费潜意识 ? D. 经济习惯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量表

一.自尊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0=极不典型(根本不像我) 1=不典型(有些不像我) 2=不典型,也不能说典型 3=典型(有些像我) 4=极典型(非常像我) 1.(2 )大体上,我对自己满意。 2.( 1 )有时候我对自己一点也不好。 3.(4)我感到我有一些好品质。 4.()我可以像其他大部分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5.()我感到我没有很多值得骄傲。 6.()我有时确实感到自己没有用。 7.()我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和其他人在一个同等水平上。 8.()我希望我可以对自己有更多尊重。 9.()总而言之,我倾向于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10.()我对自己持正向态度。 二.自我意识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0=极不典型(根本不像我) 1=不典型(有些不像我) 2=不典型,也不能说典型 3=典型(有些像我) 4=极典型(非常像我) 1.()我总是尝试了解我自己。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风格。 3.()大体上,我不太关注自己。 4.()我总是反省自己。 5.()我关心我所呈现出自己的方式。 6.()我经常是我自己的幻想的主体。 7.()我从不仔细审视自己。 8.()我自己意识得到自己看起来的样子。 9.()我通常关注我的内在感受。 10.()我通常担心自己是否给人好印象。 11.()我经常检验自己的动机。 12.()我离开家之前的最后一件事是照镜子。 13.()我有时感到我在某个地方看着我自己。

14.()我关心其他人怎么想我的。 15.()我很警觉自己情绪的改变。 16.()我通常都注意自己的外表。 17.()当我思考问题时我注意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尴尬易感性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 “1”为“完全不像我”,“7”为“完全像我”。 1234567完全不像我完全像我 1.()我对自己没有自信。 2.()在公众场合,除非我的衣服、发型都很合适,否则我会感到不安。 3.()在人群中时我会感到不安。 4.()我不介意自己是大家注意的焦点。 5.()我太过于关心怎么和别人相处了。 6.()我觉得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刚刚认识的人谈话。 7.()在社交情境中,我觉得我很笨拙。 8.()当没有表现出我的最好一面时,我会感到不安。 9.()有时候我觉得我完全暴露在大家的眼光下。 10.()如果我在一群人面前犯了错,我会感到羞耻。 11.()当要面对一群人说话时,我会感到慌乱。 12.()在公众场合与一群人在一起时,我常常觉得会暴露出自己的情绪。 13.()成为大家的注意焦点会让我感到不安。 14.()仅仅是想到自己要做一个演讲就会使我紧张。 15.()当出现轻微的难堪时,我会感到羞耻和窘迫。 16.()在公众场合,我非常担心会犯错。 17.()我不喜欢待在人群中。 18.()我不容易脸红。 19.()我常常担心自己看起来很傻。 20.()我觉得自己很敏感。 21.()我很关心别人怎么看我。 22.()我很担心自己说的事情听起来很傻。 23.()我生怕把自己弄得像个傻瓜一样。 24.()别人对我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25.()我不容易感到尴尬。 四.自我监控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若句子所描述的内容符合您的实际情况,请在句子的左边标记“T”,反之则标记“F”。 1.()对我而言,模仿别人的行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人怎会变成“狼”? [现象实例] 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二、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 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三、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X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V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V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X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 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这是()D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学习的个人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学习的个人心得体会 在接触社会心理学课程以前,我总以为社会心理学很虚幻,但是通过这几次课程的学习,我懂得社会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问题,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存在的依据问题,人的发展问题是人存在的价值问题。因此,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深刻把握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问题, 现在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一般都是这样,不会去顾及 旁边人的感受,以及所有人的感受,不管是在家里,还是任何一个地方,他(她)们都是这样,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要找地方去发泄,这是一种极其不好的行为。他(她)们只会在别人的身上去找原因甚至动手,所以往往这种人不会有任何人和他去接触。 我们大学生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但是随着对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我发现结果并非如此。我们考虑过自己的心理健康吗?我们考虑过自己的追求和动机与心理学的关系吗?我们认真地总结过自 己的个性与社会性吗?我们关注过自己的逆商吗?没有,从来都没有过,我们只关心高数考了多少分?谁得了一等奖学金·····经过对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其实社会心理学,也包括其他一些心理学课程与我们是紧密相关的,对我们的个人发展很有帮助。此外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

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还是在自己坚强的意志。 我们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把一些小问题看得太重,但是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使我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我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 虽然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不多,但是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以后还需要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

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 五年级数学老师吴老师上个周末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个数学家庭作业,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编应用题并解题。星期一上课的时候,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编的题目。她第一个叫小东上讲台说,小东大胆地上讲台介绍自己编的数学题,并向全班同学演示他解题的过程。当小东在台上讲的时候,另一名学生小王一直在和其他同学讲话,破坏班级秩序。吴老师已经警告过他了,这次小王又不听话。吴老师不允许他打扰小东的讲话,让他到楼道里站着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小东介绍完数学题,给其他同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吴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上台介绍时,很多学生都举手了。 接下来,吴老师让一个擅长数学的学生童童讲自己编的题目,以及解题的过程。童童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当走到讲台边时,全身都在发抖。童童站了好几秒钟才开始说话。但是他太紧张了,根本讲不下去。童童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吴老师知道童童经常在很多人面前不敢张口。但是吴老师想,童童的数学学得不错,他应该能够讲清楚他的题目。但吴老师错了,童童最终还是很窘迫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而且其他同学也变得不敢上前说了。 吴老师决定帮助童童恢复自尊。她让童童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问题。她说很多学生都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她开始教书时也感到害怕。后来她问了童童设计的数学题是什么,童童用非常小的声音回答了。吴老师说:“非常好,童童!那你是怎么解这个题的?”童童受到了老师的鼓励,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胆子也变大了,接着把自己解题的过程完整地向同学们演示出来了。 童童讲的过程中,吴老师发现站在走道里的小王一直贴着后面的窗户认真听课,就在童童讲完后让他回到了教室。 问题:请使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等理论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案例2 考试过后,试卷发下,学生们开始议论各自的成绩。 “你考得怎样,小郭?”小康问道。 “很糟糕,“小郭感到有些难为情,“我不是做这个的料。我从来都不擅长写她所要求写的这种东西。我根本学不好。” “我这次也没有考好,”小康回应说:“不过我早料到这次会考不好,因为我这段时间学习太不用功了,我就知道我这次会有麻烦了。不过我可不像这样的事情下次再发生。” “简直难以置信!”小蓉抱怨说:“真见鬼了,我居然只得B。她到底有没有认真读我写的东西啊!” “我才得C,”小冲补充说,“不过我倒不觉得有多糟糕,我从来就没好好学过这门课,让我及格,我已经谢天谢地了。” 问题:请根据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四名学生对考试成败的归因特点。如果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如何改变案例中消极归因学生的归因倾向? 案例3 小雨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智力正常,二年时成绩还可以,属中等水平,但三年后成绩开始下滑。四年级更明显。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是应付老师和父母。每次试卷和作业发下来,看都不看就塞进书包。老师批评他,他无所谓。小童爱看电视,爱玩电脑游戏,每天匆匆忙忙做完作业就想看电视,爱玩游戏。父母均为某企业职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对孩子读书期望较高,一直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doc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 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3.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 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A.警察 B.朋友 C.外交官 D.法官 3.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4.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5.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6.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文化具有普遍性 B.文化具有共享性 C.文化具有遗传性 D.文化具有整合性 4.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5.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规定性角色 答: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673-0课程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位课) 课程名称(中/英):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课程总学时:51讲授学时:51实验学时:0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主讲教师:杨滨 指定教材: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标: (1)课程设置知识要求 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位课程,在学习本课程前,学习者最好具备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方面的知识。这样有利于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实验及相关理论的由来。 如果具备心理学史方面的相关知识,则有利于对社会心理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2)课程设置能力要求 具有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基本的数据处理和运算能力 (3)课程达成目标 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位课程。目的是了解人的常见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心理学家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取得的重要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通过课程学习,学习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根据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与伦理规范 3、重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4、难点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期、独立标志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方向与方法创新 第二章社会化与个性化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解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 第四节个性化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意义和关系。 3、重点 社会化的概念、内容 4、难点 社会化的核心 第三章自我概念 1、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我概念及其特点 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功能 第三节自我概念的结构与测量 第四节自我概念的应用与调整 2、教学要求 了解自我概念的定义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自我概念的理论与测评方法 3、重点 自我概念的理论 自我概念的塑造与调整 4、难点 自我概念的测评 第四章印象 1、教学内容 第一节印象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印象的形成 第三节刻板印象与社会偏见 第四节印象的管理与改变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之中.社会心理学是指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我明白社会心理学伴随社会发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寓益突破历史上形成的“心理—社会或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状态、过程和社会对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将会推动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人们也由此形成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认识.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象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自己的".人们对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坚强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实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首先败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 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