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解集_教学设计说明

不等式的解集_教学设计说明
不等式的解集_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不等式的解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

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活动容:师:上节课,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也探索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多媒体呈现)

活动目的:让学生回顾前一节容,也为本节课教学做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活动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容:在某次数学竞赛中,教师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花了30元买了3个笔记本和若干支笔,已知笔记本每本4元,笔每支2元,问最多能买多少支笔?

活动目的:由一个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实际生活意义。

活动效果:学生1:3个笔记本共花去12元,还剩18元,可买9支笔. 学生2:我认为可以买1,2,3…9支,最多9支.

此时学生讨论激烈,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探索欲望极强。为以下不等

式的解集作下铺垫.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活动容:通过学生们的相互交流,抽象到数学上:设至少可买X 支笔,那

么买笔记本的总价格与买笔的总价格的和不超过30元,因此: 3×4+2X ≤30,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解得X ≤9.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探索交流:

1、若某人要完成一件工作,要求他完成这项任务的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

你知道他允许用的时间有多长吗?(X ≥4)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

移到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 m/s ,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

分析:人转移到安全区域需要的时间最少为4

10

(S ),导火线燃烧的时间为10002.0?X 秒,要使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必须有:10002.0?X >4

10 解:设导火线的长度为x (㎝),则:

10002.0?X >410

∴x >5

(二)想一想:

(1)x=5、6、8能使不等式成立吗?

(2)你还能找出一些使不等式x >5成立的x 的值吗? (三)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引入可知:所列出的不等式中都含有未知数,而符

合条件的未知数的值很多,只要将其中任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不等式中,均能使不等式成立,把“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有时有无数个,有时有有限个,有时无解。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

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既然不等式的解集在通常情形下有很多个符合条件的解,那么我们能否

用一种直观的方法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议一议: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将不等式X >5的解集和不等式X-5≤-1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学生1:

X >5 X ≤4

学生2:

X >5 X ≤4

教师:同学1他这样表示无法区别有“等于”和没有“等于”。同学2的方法让人认为解集是在两个数之间,

也容易引起误解。那么我们怎么来解决呢?以上两个解集应表示为: 注意:将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时,要注意: 1)指示线的方向,“>”向右,“<”向左. 2)有“=”用实心点,没有“=”用空心圈.

-1 0 1 2 3 4 5 6 7

-1 0 1 2 3 4 5 6 7

-1 0 1 2 3 4 5 6 7

-1 0 1 2 3 4 5 6 7

活动目的:通过生活情境导入不等式的意义及解集的含义,从而引发表示不等式解集的必要性。学习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时,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活动效果:本环节从生活实际情境引入,大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简单的问题串,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感受。最后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环节:例题讲解

活动容: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不等式的解集,并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1)X-2≥-4 (2)2X ≤8 -2X-2>-10 解:(1)X ≥-2

(2)X ≤4 (3)X <4

活动目的:给学生做个示,给出格式及方法。 活动效果:学生基本都能轻松掌握

第五环节:随堂练习

活动容: 1、判断正误:

(1)不等式X-1﹥0有无数个解 (2)不等式2X-3≤0的解集为X ≥

3

2

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3 -2 -1 0 1

(1)X>4 (2)X≤-1 (3)X≥-3 (4)X≤5

3、填空1)方程2x=4的解有( )个,不等式2x<4的解有( )个2)不等式5x≥-10的解是( )

3)不等式x≥-3的负整数解是( )

4)不等式x-1<2的正整数解是( )

活动目的: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活动效果:学生都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第六环节:课时小结

活动容:

1、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

2、会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并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容,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是不等式的解、不等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以及怎样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活动效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较为准确地描述不等式解、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对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都能准确表述。

第七环节:作业

习题1、3

四、教学反思

1、要充分领会教材和使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领会教材,注重知识的衔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同时也不时渗透集合的概念为高中学习作好衔接,设置问题情境让他们有兴趣参与探究、学习,从而去思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的精神,教学中重点放在不等式解集的探索过程。

2、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

通过教师的引入让学生体会采用类比法思想自己推导出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通过问题情况的引入,积极参与交流探索,最后老师作进一步诱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不同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及时进行纠正、指导。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使得人人参与交流、探索,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

3、需注意的方面:

在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同时,老师需积极参与,与学生一起创建建模的理念,并不时纠正不正确的思维。老师在小组活动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启发引导,对合作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更正,对困难学生要给予帮助,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高中数学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案 苏教版必修

第 11 课时:§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基本不等式; 2.学会推导并掌握均值不等式定理; 3.会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求最值时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4.使学生能够运用均值不等式定理来讨论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基本不等式在证明题和求最值方面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2 a b +,并会用此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均值不等式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难点:等号成立的条件及解题中的转化技巧。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 2.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重要不等式: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2.基本不等式:如果a ,b 是正数,那么).""(2号时取当且仅当==≥+b a ab b a 我们称b a b a ,2 为+的算术平均数,称b a ab ,为的几何平均数,ab b a a b b a ≥+≥+2222和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 只要求a ,b 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 ,b 都是正数。 二、研探新知 最值定理:已知y x ,都是正数, ①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y x =时,和y x +有最小值p 2;②如果和y x +是定值s ,那么当y x =时,积xy 有最大值 241s . 证明:∵+∈R y x ,, ∴xy y x ≥+2 ,

学习资料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doc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授课人教学对象七年级科目数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教学内容,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通过实际问题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2本节课的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3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 2.2数学思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能力,领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必然联系。 2.3解决问题:通过经历不等式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分组活动探索不等式的解与解集,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分享别人的想法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

不等式的解集教学设计汇总

第一章兀次不等式和兀次不等式组 3 ?不等式的解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

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情境引 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 第六环节一一课堂小结;第七环节一一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活动内容:师:上节课,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 质,并且也探索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多媒体呈现) 活动目的:让学生回顾前一节内容,也为本节课教学做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活动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在某次数学竞赛中,教师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花了 30元买了 3 个笔记本和若干支笔,已知笔记本每本4元,笔每支2元,问最多能买多少支笔? 活动目的:由一个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 实际生活意义。

高二数学下6.3 不等式的证明4教案

课 题:不等式的证明(4) 教学目的: 1. 掌握换元法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换元法实质;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 教学重点: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教学难点: 三角换元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重要不等式: 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2.定理:如果a,b 是正数,那么).""(2 号时取当且仅当==≥+b a ab b a 3:ab ≤222b a +,ab ≤(2 b a +)2 4. b a a b +≥2(ab >0),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5.定理:如果+∈R c b a ,,,那么abc c b a 3333≥++(当且仅当c b a ==时 取“=”) 6.推论:如果+∈R c b a ,,,那么 33abc c b a ≥++ (当且仅当c b a ==时取“=”) 7.比较法之一(作差法)步骤:作差——变形——判断与0的关系——结论 比较法之二(作商法)步骤: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关系——结论 8.综合法: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例如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12n A B B B B ?????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

成立的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方法叫做分析法 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12n B B B B A ??? ?? 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执果索因 分析法的书写格式: 要证明命题B 为真, 只需要证明命题1B 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2B 为真,从而又有…… ……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 为真 而已知A 为真,故命题B 必为真 二、讲解新课: 1 若0≤x ≤1,则可令x = sin θ (20π≤ θ≤)或x = sin 2θ (22π≤θ≤π-) 若122=+y x ,则可令x = cos θ , y = sin θ (π≤θ≤20) 若12 2=-y x ,则可令x = sec θ, y = t a n θ (π≤θ≤20) 若x ≥1,则可令x = sec θ (2 0π< θ≤) 若x ∈R ,则可令x = t a n θ (22π<θ<π-) 2 “整体换元”,“均值换元”,“设差换元”的方法 三、讲解范例: 例1 求证:2 11212≤-≤-x x 证一:(综合法) ∵212)1()1(1|||1|2222222=?? ????-+≤-=-=-x x x x x x x x 即 21|1|2≤-x x ∴2 11212≤-≤-x x 证二:(换元法) ∵11≤≤-x ∴令 x = cos θ , θ∈[0, π]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4.会列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 从实例出发,引出不等式的概念,类比于方程的解理解不等式的解.进而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学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类比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情感态度】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关系,体验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实际生活,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难点】 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满足什么条件? 解:设车速是x千米/时,本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表示这个关系: (1)汽车行驶50千米的时间<_______. (2)汽车2/3小时(即40分钟)走过的路程______50.从而得到两个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不等式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在2 50 3 x>中,当x=76,x=75,x=72,x=70时,不等式是否成 立?76,75,72,70哪些是不等式的解,哪些不是?不等式2 50 3 x>的解有多少? 它的所有解组成解的集合,怎样表示它的解集? 【教学说明】 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成果.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新知.对问题2教师要时时点拨,要参与学生之间去讨论,在用数轴表示x>75时,要使用空心圆圈,务必要强调这一点.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1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解集?什么叫解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思考2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教案7——不等式证明(教师)

教案7 不等式证明 一、课前检测 1.若0>x ,则x x 432+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342+ 2. 已知1>x ,1>y ,且4lg lg =+y x ,则y x lg lg 的最大值为( B ) A .4 B .2 C .1 D .41 3. 设a 、b 是正实数,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D ) (A)221≥++ab b a (B)4)11)((≥++b a b a (C)b a ab b a +≥+2 2 (D)ab b a ab ≥+2 4. 设x,y 为正数, 则(x+y)(1x + 4y )的最小值为( B ) (A ) 6 (B )9 (C )12 (D )15 二、知识梳理 1. .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分_______________两种形式.比差、比商 (1)作差比较法,它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000 它的基本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差的变形的主要方法有配方法,分解因式法,分子有理化等. 作差——变形——判断

(2) 作商比较法,它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a >0,b >0,则 ????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111 它的基本步骤是:作商——变形——判断商与1的大小.它在证明幂、指数不等式中经常用到. 2.综合法:综合法证题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由因导果”),即从已知条件或基本不等式出发,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要证明的结论. 3.分析法:分析法证题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_(“由果索因”),即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充分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确定这些充分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判定所要证的不等式成立。 三、典型例题分析 例1. 已知0,0>>b a ,求证: b a a b b a +≥+ 证法1: )(b a a b b a +-+ = ab ab b a b a )()()(33+-+ = ab b ab a b a ])(2))[((22+-+ =ab b a b a 2 ))((-+ ∵b a +>0,ab >0,0)(2≥-b a ∴ 0)(≥+-+b a a b b a 即 b a a b b a +≥+ 证法2:ab ab b a ab b a b a b a a b b a -+=++=++)()()(3 3 =1+1)(2 ≥-ab b a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不等式概念;理解不等式的解集。 2、能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不等式及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满足什么条件? 解:设车速是x千米/时,本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表示这个关系: (1)汽车行驶50千米的时间<_______. (2)汽车2/3小时(即40分钟)走过的路程______50.从而得到两个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不等式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在2 50 3 x>中,当x=76,x=75,x=72,x=70时,不等式是否成立?76,75,72,70哪些是 不等式的解,哪些不是?不等式2 50 3 x>的解有多少?它的所有解组成解的集合,怎样表示它的解集? 【教学说明】 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成果.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新知.对问题2教师要时时点拨,要参与学生之间去讨论,在用数轴表示x>75时,要使用空心圆圈,务必要强调这一点.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1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解集?什么叫解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思考2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归纳结论】 1.定义:用“<”或“>”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解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集教学设计

第一章一兀一次不等式和一兀一次不等式组 3 ?不等式的解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 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 情境引 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广州市晓园中学数学科胡海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等式的对应知识,探索不等式的概念和解,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2)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初步体会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使用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不等式解集的表示。 2.难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与表示。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 图 导思:问题导入引导探究 引言:自然界和社会存在中,两量之间, 存在着等量关系,但更多的是——不等量关系。 举例: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两量之间的关系: 1、a表示正数,b表示负数 2、汽车的速度m(千米/时),低于80(千米/ 时) 3、李明的体重48(千克)不等于王平的体重 51(千克) 4、a2是一个非负数. 5、m+1不大于0. 6、高速路上汽车速度x(千米/时),不得超过120 (千米/时) 【小组讨论】 回答:1.a>b 2.m<80 3.48≠51 4. a2≥0 5. m+1≤0 6.x≤12 通过实例 创设情 境,培养 学生的观 察能力, 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 趣。

导学1分析归纳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上面的实际例子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不等式 的完整概念。 用不等号“>”,“<”,“≥”,“≤”,“≠”表示大小 关系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叫做不等式. 运用新知: 思考: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①-1﹤3 ②-x+2=4 ③3x ≠4y ④ 6 ﹥2 ⑤2x -3 ⑥2m ﹤n 例:【讲解】用不等式表示:(导P85 3) (1)a比6小; (2)x与1的和大于2 ; (3)a的2倍小于b ; (4)x的2倍与y的差不小于0; (5)a是正数; 巩固练习:用不等式表示: (导P85 8) 1. x的4倍与7的差大于3; 2. a、b两数的平方和大于4; 3. x与y差不等于0; 4.a、b两数的和不小于6; 5.y的倒数与1的和大于x的一半. 小结:常用不等关系 不等于:大于:不大于: 小于:不小于: 超过:不超过:至少:至多:正数: 负数: 非正数: 非负数: 学生仔细观察并归 纳出不等式的概 念。 【学生讲解】 讲解为什么②⑤不 是不等式。 【回答】 (1)a<6; (2)x+1>2; (3)2a<b; (4)2x-y≥0; (5)a>0 【小组轮流回答】 1. 4x-7>3; 2.a2+b2>4,; 3.x-y≠0 4. a+b≥6; 5. 【小组讨论得到常 用的不等关系】 引导学 生仔细观 察并归纳 出不等式 的意义。 在甄别 不等式的 过程中, 加深对不 等式意义 的理解。 运用新 知,通过 列不等 式,进一 步加深对 不等式的 理解。 学生 小结常用 的不等关 系,巩固 常用不等 关系 导学2类比探究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 是方程的解”,同样,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 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2x+1>6的解: -4 , -1 , 0 , 2.5, 2.6, 10 ,100 (导P85 4) 思考:①你还能找出这个不等式的其他解 吗?请举出例子。 ②这个不等式有多少个解呢? 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 等式的解集。 学生回顾方程的解 同学积极思考,回 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预设回答: ①有其他的解,例 如:3、4、5…… ②有无数个解。 注意:不等式的解 让学 生通过计 算、动手 验证、动 脑思考, 初步体会 不等式解 的意义以 及不等式 解与方程 解的不同 之处。 x y2 1 1 1 > +

八年级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学设计

§7.2不等式的解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 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教学媒体:小黑板 一、自学质疑: 1.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请学生举例说明) 2. (1) x 的3倍大于1; (2) y 与5的差大于零; (3) x 与3的和小于6; (4) x 的 41小于2 3. 当x 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x +3<6 (点拨:代入) -4, 3.5, -2.5, 3, 0, 2.9. 二、交流展示: 1. 列出不等式、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 2. 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请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的概念.(若学生总结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补充) 最后得出:一般地说,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 三、互动探究: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常常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 <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 +3<6的解集x <3呢?(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试着用数轴表示一下,其余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教师巡视,并针对黑板上板演的结果做讲解) 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左边部分,表示解集x <3.由于x =3不是不等式x +3<6的解,所以其中表示3的点用空心圆圈标出来(表示挖去x =3这个点).记号“≥”读作大于或等于,即不小于;记号“≤”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都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不等观念,处理不等关系与处理等量问题是同样重要的。而基本不等式是本章重要的一个单元,它是证明不等式、求解某些函数的最大值及最小值的理论依据,在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应用广泛。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说明中等级要求为C级。在不同的章节中都有应用,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好素材。本教材特别强调基本不等式的代数与几何背景以及在求最值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函数中求最值,在一元二次不等式中都已经学过接触过有不等式的问题,因此提到不等式最值问题学生也不会陌生。在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上,我们可以以两个数的等差中项和等比中项来引用这两个概念。这样对两个数据形式上就不会陌生,在初步了解大小关系后在给出概念。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可以预见在探索基本不等式时,寻找不等关系也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并且能求出两个数的算术平 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2、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技能目标:1、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取等条件,并能用此方法求函数最大值。

2、通过对基本不等式证明的理解,体会三种证明方法,能准确用三种 证明中简单的方法证明其它不等式问题。 3、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概括 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思维品质,渗透不等式中的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数学情操。 【教学重点】 1、如果a,b是正书,则为a、b的算术平均数;为a、b的几何平均,且有“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即定理, ()(当且仅当时取) 2、上面公式中“当且仅当的含义是:当时取等号,即 ; 仅当时取等号,即,综合起来就是的 充要条件。 【教学难点】 1、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的取等条件 2、对于公式的变形可求的最大值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不等式的解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活动内容:师:上节课,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也探索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多媒体呈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9.1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了解不等式的概念; 2.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重点) 3.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及解不等式.(难点) 一、情境导入 有一群猴子,一天结伴去摘桃子.分桃子时,如果每只猴子分3个,那么还剩下59个;如果每只猴子分5个,那么最后一只猴子分得的桃子不够5个.你知道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子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下列各式中:①-3<0;②4x+3y>0;③x=3;④x2+xy+y2;⑤x≠5;⑥x+2>y+3.不等式的个数有() A.5个B.4个C.3个D.1个 解析:③是等式,④是代数式,没有不等关系,所以不是不等式.不等式有①②⑤⑥,共4个.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不等式的判定,一般用不等号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是不等式.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识别常见不等号:>,<,≤,≥,≠.如果式子中没有这些不等号,就不是不等式. 探究点二:列简单不等式 根据下列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 (1)x与2的和是负数; (2)m与1的相反数的和是非负数; (3)a与-2的差不大于它的3倍; (4)a,b两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两倍. 解析:(1)负数即小于0;(2)非负数即大于或等于0;(3)不大于就是小于或等于;(4)不小于就是大于或等于.

解:(1)x +2<0; (2)m -1≥0; (3)a +2≤3a ; (4)a 2+b 2≥2ab . 探究点三:不等式的解与解集 【类型一】 对不等式解的理解 下列不是不等式5x -3<6的一个解的是( ) A .1 B .2 C .-1 D .-2 解析:分别把四个选项中的值代入不等式,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数分别为5×1-3=2<6,5×(-1)-3=-8<6,5×(-2)-3=-13<6,而5×2-3=7>6不能使不等式成立,故选B. 方法总结:判断某个数值是否为不等式的解的方法:可直接将数值代入不等式的左右两边看不等式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是不等式的解;反之,则不是. 【类型二】 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 =2是不等式x +3<4的解 B .x =3是不等式3x <7的解 C .不等式3x <7的解集是x =2 D .x =3是不等式3x >8的解 解析:A 不正确,因为当x =2时,x +3<4不成立;B 不正确,因为不等式3x <7的解集是x <73 ,当x =3时,不等式3x <7不成立;C 不正确,因为不等式3x <7有无数多个解,而x =2只是其中一个解,因此只能说x =2是3x <7的解,而不能说不等式3x <7的解集是x =2;D 正确,因为当x =3时,不等式3x >8成立.故选D. 方法总结: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个,一般是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未知数取解集中任何一个值时,不等式都成立;未知数取解集外任何一个值时,不等式都不成立. 三、板书设计 1.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3.不等式的解、解集 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并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要注意常用的关键词的含义:负数、非负数、正数、大于、不大于、小于、不小于、不足、不超过等,这些关键词中如果含有“不”“非”等文字,一般应包括“=”,这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 授课人 教学对象 七年级 科 目 数学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教学内容, 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 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 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 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 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 函数、 以及进 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 通过实际问题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进一步增强学生学数 学、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 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 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 1.2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 课,通过实例引入,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经历、 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 质、解法及简单 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 1.3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 ”的数 学建模能。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 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经历把实际问 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 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 的数学方法, 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 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 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 2.2 数学思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能力,领悟数 学与现实世界的必 然联系 。 2.3 解决问题:通过经历不等式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分组活动探索不等式 的解与解集,体会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 探索性和创造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会分享别人的 想法和结果 ,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 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 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 本节课采用 引导探究法; 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 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 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 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 “发生 ”和“发现”及“形成 ”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 “特 殊”到“一般”再到 “特殊 ”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又有利于接 受知识;也有益于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

4-5_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_教案4_(人教A版选修4-5)

4-5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教案(人教A版选修4-5) 教学札记

16 (a —b )2 _0= a 2 —2ab b 2 _0= a 2 —ab b 2 _ ab 注意到a 0, b . 0 ,即a b 0 , 由上式即得(a - b )(a 2 -ab - b 2) _ab (a b ),从而 a 3 - b 3 _ a 2b ab 2 成立。 议一议:根据上面的例证,你能指出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主要特点吗? a + m a 例3、已知a ,b ,m 都是正数,并且 a ::: b.求证: ( 1) b 十m b 证法一 要证(1),只需证b (a + m ) a a (b + m ) (2) 要证(2),只需证bm a am ( 3) 要证(3),只需证b > a ( 4) 已知(4)成立,所以(1)成立。 上面的证明用的是分析法。下面的证法二采用综合法。 证法二 因为b - a,m 是正数,所以bm am 两边同时加上ab 得b (a - m ) - a (b - m )两边同时除以正数 b (b - m )得(1)。 例4、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横截面 是圆的水管比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分析:当水的流速相同时,水管的流量取决于水管横截面面积的大小。设截面的周长为 占 、2 [L > I ,截面积为兀丄I ;周长为L 的正方形为-,截面积为 Q 兀丿 4 L ,则周长为L 的圆的半径为 2 ■: L 。所以本题只需证明 4 证明:设截面的周长为 L ,则截面是圆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 (L Y —I ,截面是正方形的 12兀丿 水管的截面面积为U 。 14丿 只需证明: 为了证明上式成立,只需证明 二 L 2 4- 2 L 2 —。 因此,只需证明 4 ?二。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第121-123页本课为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会根据给定条件列不等式. 2.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不大于”等数学术语. 3.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能举出一个不等式的几个解并且会 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某个不等式的解. 4.能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学化的能力,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独立克服困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有一定收获.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和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能正确列出不等式. 四、教学难点 准确应用不等号,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尺。 六、教学方法 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遵循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经历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归纳——发现的学习 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我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法,使学生能够在 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就近发展区得到最大收获。 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陕西省大荔县安仁初中张娟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 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 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新人教A版必修一 基本不等式 教案

基本不等式 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及等号成立的条件. 2.会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及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知识梳理 1.基本不等式a +b 2≥ab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a >0,b >0 .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 a =b 时不等式取等号. 2.几个重要不等式 (1)a 2+b 2≥ 2ab (a ,b ∈R ); (2)a b +b a ≥ 2 (a ,b 同号); (3)ab ≤( a + b 2)2(a ,b ∈R ); (4)a 2+b 22 ≥ (a +b 2)2 . 3.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1)两个 正数 的和为 定值 ,当且仅当它们 相等 时,其积最大. (2)两个 正数 的积为 定值 ,当且仅当它们 相等 时,其和最小. 利用这两个结论可以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求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 热身练习 1.若a ,b ∈R ,且ab >0,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D) A .a 2+b 2>2ab B .a +b ≥2ab C.1a +1b >2ab D.b a +a b ≥2 A 、C 中,a =b 时不成立, B 中,当a 与b 均为负数时不成立,而对于D ,利用基本不等式x +y ≥2xy (x >0,y >0)成立,故选D. 2.已知a ,b 为正数,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D)

A .ab ≤a 2+b 22 B .ab ≤(a +b 2)2 C.a 2+b 22≥a +b 2 D.2ab a + b ≥ab 易知A ,B 成立, 对于C ,因为a 2+b 2≥2ab ,所以2(a 2+b 2)≥(a +b )2, 所以a 2+b 22≥(a +b 2)2,所以a 2+b 22≥a +b 2,故C 成立. 对于D ,取a =4,b =1,代入可知,不等式不成立,故D 不成立. 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D. 3.周长为60的矩形面积的最大值为(A) A .225 B .450 C .500 D .900 设矩形的长为x ,宽为y , 则2(x +y )=60,所以x +y =30, 所以S =xy ≤(x +y 2)2 =225,即S max =225. 当且仅当x =y =15时取“=”,故选A. 4.设函数f (x )=2x +1 x -1(x <0),则f (x )(A) A .有最大值 B .有最小值 C .是增函数 D .是减函数 f (x )=-[(-2x )+(-1 x )]-1≤-22-1, 当且仅当x =-2 2时,等号成立, 所以函数f (x )有最大值,所以选A. 5.(2017·山东卷)若直线x a +y b =1(a >0,b >0)过点(1,2),则2a +b 的最小值为 8 . 因为直线x a +y b =1(a >0,b >0)过点(1,2), 所以1a +2 b =1, 所以2a +b =(2a +b )(1a +2b )=4+4a b +b a ≥4+24a b ·b a =8, 当且仅当b a =4a b ,即a =2,b =4时,等号成立. 故2a +b 的最小值为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