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课件
核辐射及其危害完 ppt课件

短时大剂量辐射的医疗反应
(二)核辐射对人体的损伤
急性核辐射损伤
远期效应
慢性核辐射损伤
核辐射对人体的损伤
后遗症问题
胚胎与胎儿的损伤
遗传效应
1.急性核辐射性损伤
照射剂量超过1Gy(单位:戈)时可引起急性放射病或局部急性 损伤;
剂量低于1Gy时,少数人可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下降等轻微症 状;
核辐射标志
(二)放射性元素
1.概念
由核电荷数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同一放射系的放射性同位素,在放射出射线时,原子核从不稳定 向稳定转化,这叫衰变。
自然界中有铀放射系、锕放射系和钍放射系三大天然放射性元素 系。
分类: 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性元素 人工放射性元素
(三)三种射线
吸收剂量 拉德(rad) 戈[瑞](Gy)
1Gy=100 rad
剂量当量 雷姆(rem) 希[沃特](Sv) 1Sv=100 rem
现在核辐射应用最多的物理量是剂量当量,单位:希沃特(Sv) 为了比较不同类型辐射引起的有害效应,在辐射防护中引进了一些
系数,当吸收剂量乘上这些修正系数后,就可以用同一尺度来比较 不同类型辐射照射所造成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或产生机率,这种 修正后的吸收剂量就称为剂量当量。剂量当量的SI单位是焦耳每千 克(J·kg-1),称为希沃特(Sievert),符号为Sv。
四.历史重大核泄漏事故
1.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发 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 喷涌而出。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 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课件ppt

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和分析,以便了解辐射状 况和趋势,为采取相应措 施提供依据。
个人剂量监测与记录
监测设备
为工作人员配备符合国家 标准的个人剂量监测设备 ,以便实时监测个人剂量 。
监测周期
根据工作性质和辐射状况 确定合理的监测周期,确 保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数据记录与报告
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 报告,以便及时采取相应 措施。
建立放射性物质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存储、转移等环节的管理要求,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 全可控。
放射诊疗设备定期检测与维护
确保放射诊疗设备性能稳定,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防止因设备故障或老化导致 的辐射泄漏。
放射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放射科工作人员需熟练掌握操作 规程,正确使用放射诊疗设备, 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辐射泄漏 。
电离辐射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 ,如DNA损伤、癌症和遗传疾 病等,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措 施是必要的。
良好的辐射安全防护可以降低 辐射危害的风险,提高放射医 学实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的历史与发展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自20世纪初以来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电离辐射危害认识的 深入,防护标准和要求也不断提高。
01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是指在放 射医学实践中,采取一系列措施 来保护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免 受电离辐射危害的过程。
02
它包括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有效 的屏蔽和防护设备、正确的操作 程序以及安全监督和管理等方面 。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是保障 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健康的 重要措施。
定期接受专业培训
防辐射安全知识PPT课件

1 确定性效应(3)
在低剂量率长期慢性照射条件下,如受照射剂量未 超过年剂量限值时,则不会发生确定性效应,因为 没有超过阈剂量。
如成人4种较第三组织确定性效应阈值估计值
阈剂量受照组织有源自效应一次短时间照射(Sv) 多年分次照射(Sv)
电离辐射
辐 射
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
α射线 Β射线 r χ射线 中子、宇宙射线
无线电波(电磁辐射) 热辐射 可见光
微波(电磁辐射)
能够放出具有电离能力的射线的物质称为 放射性物质;
能够产生具有电离能力的射线或射线装置。
放射性的来源
天然源
铀2 38、 铀235、钍2 32等
物质源
宇生源
氢6、碳14、铍等
1.2对于年龄为16-18岁接受涉及 职业照射就业培训的徒工和年龄 为16-18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使 用放射源的学生,就应控制其职 业照射,使之年有效剂量不超过 6mSv。
2公众照射
公众成员所爱的辐射源的照射,包括获准的源和实践 所产生的照射和在干预情况下受到的照射,但不包括 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当地正常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
辐射防护所关心的是保护人类免受电离 辐射的危害,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1 确定性效应 2 随机性效应 3 影响生物效应的因素
1 确定性效应
当组织中相当数量的细胞被电离辐射 灭活,从而在组织或器官中产生临床 上可检查出的严重功能性损伤,即出 现确定性效应。(原称非随机性效应)
1 确定性效应(2)
2.1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 剂量2估计值不应超过下述限值:
A、年有效剂量:1mSv; B、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平均剂量不超过
高中物理选修课件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电子(即β粒子)的衰变过程。 β衰变后,原子核的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
γ衰变
原子核处于激发态时,通过放射出γ光子而跃迁到低 能态的衰变过程。γ衰变不改变原子核的电荷数和质 量数。
射线性质与特点
80%
α射线
由氦核组成,电离能力强,穿透 能力弱,可被一张纸挡住。
100%
β射线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1 2 3
数据记录
实验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包括 放射性源的活度、探测器的计数率、测量时间等 。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实验结 果和结论。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合理性 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方法
可以采用图表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实验数据 进行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探究实验现象和规律。
其他典型事故案例
美国三里岛核事故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事故。事故原因为操作失 误和设备故障。教训与启示:加强核电站操作人员培训,提高设备可靠性。
苏联克什特姆核灾难
1957年9月29日,苏联乌拉尔地区克什特姆核废料处理设施发生爆炸,造成大面积放射性 污染。事故原因为安全管理不严格和违规操作。教训与启示:加强核废料安全管理,严格 遵守操作规程。
IAEA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和推广有关和平利用核能和防止核扩散 的国际法律和标准。其发布的《核安全基本原则》等文件,为各国制定本国核能法律法
规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国放射性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是我国放射性领域的基本法律,对放射性物质的 监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辐射安全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外,还有《放射性同位 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共同构成了我国放射性
辐射安全培训ppt课件

CHAPTER 02
辐射安全防护措施与操作规范
辐射安全防护原则及策略
最小化原则
尽量减少辐射源的使用 ,降低辐射强度和暴露
时间。
屏蔽原则
采用屏蔽材料对辐射源 进行遮挡,减少辐射的
散播。
距离原则
尽量增加与辐射源的距 离,降低辐射强度。
时间原则
尽量缩短在辐射场中的 停留时间,减少辐射暴
露。
个人防护措施与装备使用
辐射源
指产生并发出射线的装置或物体 ,如X光机、核反应堆、放射性同 位素等。
辐射剂量单位及评估方法
辐射剂量单位
衡量人体吸收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常 用单位有戈瑞(Gy)和拉德(rad) 。
评估方法
通过测量放射性物质的活度、射线种 类和能量,以及人体与辐射源之间的 距离、屏蔽物等因素,来估算人体吸 收的剂量。
划定控制区
明确辐射工作场所的范围和边 界,设立警示标识和警戒线。
定期监测
对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进行定 期监测,确保不超出安全限值 。
设备维护
定期对辐射源和防护设施进行 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
培训与教育
加强员工的辐射安全培训和教 育,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技
能。
应急处理与事故报告流程
制定应急预案
质量保证体系运行
按照质量保证大纲要求,实施质量保证措施,包括人员培训、设备校准、方法验证、数据审核等,确 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对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进 行监督和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CHAPTER 04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解读与遵守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执行情况检查
企业应定期对辐射安全管理制度的执 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放射性肺炎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辐射污染注意事项
尽可能避免进入和停留在有辐 射污染的区域。
使用专业测量仪器检测是否存 在辐射污染。
辐射污染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有辐射 污染的食品。 随时保持心理平衡,避免产生 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合理佩戴口罩、衣帽、手套等 防护用品。
放射性肺炎的预防
避免进食或食用受污染的食品 。
放射性肺炎的 措施
放射性肺炎的措施
一旦出现放射性肺炎症状,应 立即就医。
根据症状和病情,医生可能会 采用吸氧、激素、抗生素等治 疗方案。
放射性肺炎的措施
患者应按医生要求进行治疗和休息 ,避免运动过度和饱食。
辐射污染注意 事项
放射性肺炎预 防和措施PPT
课件
目录 什么是放射性肺炎 放射性肺炎的预防 放射性肺炎的措施 辐射污染注意事项什么是ຫໍສະໝຸດ 射性 肺炎什么是放射性肺炎
放射性肺炎是指人体或动物体内吸 入或摄入放射性物质后,放射性物 质在肺部产生的辐射伤害所导致的 肺炎。
放射性肺炎的 预防
放射性肺炎的预防
在核事故或核泄漏场合,人们 应该紧急转移至安全区域。
辐射安全培训ppt课件

辐射事故的应急预案与响应程序
制定应急预案
根据辐射事故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 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 救援措施、救援设备和救援人员等。
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一旦发生辐射事故,立即启动应急响 应程序,按照预案要求进行救援和处 置,确保事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 处理。
辐射事故的现场处置与救援
现场控制与警戒
遗传效应
辐射可能对生殖细胞造成损伤 ,导致后代遗传缺陷。
癌症风险
辐射暴露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辐射安全标准与防护原则
防护原则
采取一切合理措施,尽可能减 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安全标准
制定严格的辐射安全标准,限 制个人和环境的辐射暴露水平 。
个人剂量限制
规定个人接受的最高剂量限值 ,确保个人安全。
防护措施
医疗救治与辐射监测
对事故现场进行控制和警戒,防止无 关人员进入,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对受伤人员进行医疗救治,对现场进 行辐射监测,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和 公众的健康。
人员疏散与安置
根据事故情况和救援需要,及时疏散 和安置受影响的人员,确保其生命安 全。
04
辐射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
国际辐射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
03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辐射事故的分类与分级
辐射事故分类
根据事故的性质、发生和发现环节、影响范围等,将辐射事 故分为核设施事故、放射性物质运输事故、辐射装置事故、 核技术利用事故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事故等。
辐射事故分级
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辐射事故分 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辐射安全培训ppt课 件
汇报人:可编辑
xx年xx月xx日
• 辐射安全基本知识 • 辐射安全操作规程 •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 辐射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 • 辐射安全培训与教育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课件

三里岛核事故
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发生的严重事故,由于设备故障和操作失误,导致反应堆部分熔化,大量 放射性物质泄漏。
成功放射防护实践案例分享
核电站安全运行
介绍国内外核电站安全运行的成功实践 ,包括设备维护、人员培训、应急预案 等方面的措施。
辐射安全与防护设备
辐射安全与防护设备的选用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如防护眼镜、手套、围裙等。
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确保设备正确安装、使用和维护,及时更换损坏或失效的部件。
设备的检测与校准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
个人防护用品的选用
0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工作性质和辐射类型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
提高能力
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和技能,提高自我保 护能力。
放射防护教育与培训的评估与改进
评估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对员工 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培训效果。
改进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内容和方式进 行改进,提高培训质量。
05
放射防护案例分析
典型放射事故案例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辐射剂量测量与监控
01
02
03
辐射剂量测量
使用专业的仪器和设备测 量现场辐射剂量率、累计 剂量等参数,评估辐射水 平。
辐射监控系统
建立辐射监控系统,实时 监测辐射剂量、报警阈值 等情况,确保辐射水平在 安全范围内。
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记录、整 理和分析,为评估辐射防 护效果和制定改进措施提 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三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产生α、β、和γ射线的现象,俗称放射性。由放射性物质造成的污染,叫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征是使环境的放射水平高于天然本底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造成放射性污染的物质称为辐射源,一般分为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两大类。天然辐射源中,一种是通过地球大气层的宇宙射线;另一种是地球水域和矿床(如铀、镭等矿)的天然辐射源。人工辐射源有医用射线源(用以诊断和治疗病人)、核武器试验产生的放射性沉降以及核能工业排放的各种放射性废物等。 (一)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 1、α-射线 α射是一种带电粒子流,由于带电,它所到之处很容易引起电离。α射线有很强的电离本领,这种性质既可利用。也带来一定破坏处,对人体内组织破坏能力较大。由于其质量较大,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及厘米,只要一张纸或健康的皮肤就能挡住。 2、β-射线 β-射线也是一种高速带电粒子,其电离本领比α射线小得多,但穿透本领比α射线大,但与X、γ射线比β射线的射程短,很容易被铝箔、有机玻璃等材料吸收。 3、X射线和γ射线 X、γ射线的性质大致相同,是不带电波长短的电磁波,因此把他们统称为光子。两者的穿透力极强,要特别注意意外照射防护。 (二)射线来源 1、天然辐射 人类主要接收来自于自然界的天然辐射。它来源于太阳,宇宙射线和在地壳中 存在的发射性核素。从地下溢出的氡是自然界辐射的另一种重要来源。从太空 来的宇宙射线包括能量化的光量子,电子,γ射线和X射线。在地壳中发现的主 要发射性核素有铀,钍和钋,及其他发射性物质。它们释放出α,β或γ射线。 2、人造辐射 辐射广泛用于医学,工业等领域。人造辐射主要用于:医用设备(例如医学 及影像设备);研究及教学机构;核反应堆及其辅助设施,如铀矿以及核燃 料厂。 诸如上述设施必将产生放射性废物,其中一些向环境中泄漏出一定剂量的辐 射。放射性材料也广泛用于人们日常的消费,如夜光手表,釉料陶瓷,人造假牙,烟雾探测器等。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指各种放射性核素,其放射性与化学状态无关,每一放射性核素都能发射出一定能量的射线。放射性核素排入环境中后,造成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可被生物富集,使某些动、植物特别是一些水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可比环境中的增高许多倍。 人类环境中存在着铀、钍族元素和钾 40 等天然放射性物质,加上宇宙辐射线一个人每年受到大约 100 毫雷姆的放射性辐射称自然本底辐射。人为性的主要是核武器试验而产生的沉降物,仅 1961 - 1962 年一年之间就达 337 兆吨,造成了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其它的如核燃料的开采与加工、核反应堆的泄漏、核燃料的再处理等加剧了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是很大的,一次性受到大量的放射线照射可引起死亡,如二战期间原子弹袭击使广岛、长崎成一片废墟。受到较大剂量的放射性辐射后经一定的潜伏期可出现各种组织肿瘤或白血病。辐射线破坏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降低机体的防御能 2
力,易并发感染、缩短寿命。此外放射性辐射还有致畸、致突变作用,在妊娠期间受到照射极易使胚胎死亡或形成畸胎。 放射性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各种放射性“三废”的治理与排放的管理,制订放射性防护标准,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监测,以减少环境的放射性污染。此外应加强个人防护,尽量远离放射源,必要时穿防护服。
四、紫外辐射 (一)紫外线的来源与分段 1来源 紫外辐射的波长范围为10nm至420nm。由于只有波长大于200nm的紫外辐射,才能在空气中传播,所以人们通常讨论的紫外辐射效应,只涉及200nm-420nm范围内的紫外辐射。 自然界存在的紫外线的主要来源于太阳。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纳米的紫外线被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所吸收。人工的紫外线光源有多种气体的电弧(如低压汞弧、高压汞弧),日光灯、各种荧光灯和农业上用来诱杀害虫的黑光灯都是用紫外线激发荧光物质发光的。紫外线具有生理作用,能杀菌、消毒、治疗皮肤病和软骨病等。 2.分段 紫外辐射光谱根据波长分为三波段,即:UV-A:波长320~400nm。此段紫外线的生物效应主要是一些光敏化合物,在有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光敏致毒作用。UV-B:波长280~320nm。此段紫外线的生物效应对生物体极端有害。UV-C:波长200~280nm。太阳紫外线中低于290nm的部分被子同温层的臭氧有效吸收,所以天然辐射源对地表生物没有辐射作用。 (二)紫外辐射毒性效应 1红斑和黑斑效应 在受到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后,表皮会生成各种化学介质,释放并扩散到真皮,引起局部血管扩张,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医学研究发现,与灼伤形成的红斑不同,紫外辐射所致的红斑消失得很慢。红斑效应是UV-A波段紫外辐射效应. 紫外辐射可透入皮肤深部,黑色素前体物质被氧化形成黑色素,使皮肤变黑。如果紫外辐射继续照射,持续生成的黑色素将形成色素沉着。,造成色素沉着的有效波段在UV-A波段。 2眼睛伤害 强烈的紫外辐射能够损伤眼组织,导致结膜炎,损害角膜、晶状体。是白内障的主要诱因。紫外线对晶状体的光氧化损伤机制是与细胞膜蛋白Na+-K+-ATP酶等离子通道中的色氨酸残基反应,使其维持离子平衡的能力遭到破坏。加之超氧阴离子与膜脂质反应生成脂质过氧化物,如共轭双烯、丙二醛等,使膜通透性增加,离子渗漏,加重离子平衡紊乱。离子平衡失调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晶状体细胞发生渗透性水肿,细胞肿胀破裂。 其二,晶状体蛋白中含有丰富的色氨酸,极易吸收紫外线。当紫外线通过晶状体时,95%以上的光能量被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3一羟基犬尿氨酸糖苷所吸收,后者是一类生色基团,其后发生的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将使晶状体蛋白变黄。黄色蛋白不仅增加了晶状体混浊程度,而且更增加了晶状体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导致晶状体进一步损害。 3光敏效应 光敏效应又称光化学效应,它是指某些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分解、聚合和蜕变的现象。光敏效应的敏感辐射波段多位于UV-A波段。 4皮肤长期接触紫外辐射效应 可引起表皮和真皮炎症反应,溃疡,皮肤纤维性病变,弹性组织变性,可引发肿瘤和癌 3
症。 巳发现,地球纬度与皮肤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地理纬度减少,皮肤癌发生率上升。在澳大利亚处于南纬400的维多利亚地区居民的皮肤癌发病率为68.5/100,000, 而处于南纬190的汤斯维尔则上升为466/100,000。 紫外线主要作用在DNA上,造成DNA结构损伤。因为用波长260 nm紫外线照射细菌时,杀菌率和诱变率都有最强,而这个波长正是DNA的吸收峰。紫外线照射后对DNA同一链上的两个邻接嘧啶核苷酸的共价连结,形成嘧啶二聚体 (thymine dimer,T T )。此外还有胞嘧啶二聚体腺(CC)以及胸嘧啶和胞嘧啶二聚体(CT)。 这些嘧啶二聚体使双螺旋的两链的键减弱,使DNA 结构局部变形,严重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含有嘧啶二聚体的DNA 的链接,使它不能作为DNA 复制的样板,新合成的链在二聚体的对面和两旁留下了缺口 。
五 生物毒素 生物毒素是由各种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为天然毒素。生物毒素的种类繁多,几乎包括所有类型的化合物,其生物活性也很复杂,对人体生理功能可产生影响;不仅具有毒理作用,而且也具有药理作用,常用作生理科学研究的工具药,也被用作药物。按来源可分为植物毒素、动物毒素、海洋毒素和微生物毒素。某些毒素具有极毒,如肉毒杆菌毒素;一般也有相当大的毒性,被有毒动物或昆虫螯伤或摄入有毒植物等均可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一)常见有毒植物 植物广泛分布在自然界,是自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供给人类食物,同时是重要的工 业原料。它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植物自身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中有很多是有毒的物质,不慎接触到,可能会引起很多疾病甚至死亡。 根据植物中所含有毒成分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1、含甙类的植物 ⑴夹竹桃:常绿灌木,开桃红色或白色花,分布广泛,其叶、花及树皮均有毒。 ⑵洋地黄:亦称紫花毛地黄,草本植物,各地均有栽培。全柱覆盖短毛,叶卵形,初夏开花,朝向一侧,其叶有毒。 ⑶铃兰:草本植物,东北及北部山林中野生,花为钟状,白色有香气,全草有毒。 ⑷毒毛旋花:亦称箭毒羊角拗,灌木,我国云南、广东有栽培,花为黄色,有紫色斑点,白色乳汁,全株有毒。 ⑸毒箭树:亦称“见血封喉”,落叶乔木,分布于广西、海南等地,高20~25米,叶卵状椭圆形,果实肉质呈紫红色,其液汁有毒。 ⑹其他:高梁苗、木薯、杏桃李梅的仁、远志、桔梗、皂荚等。 2、含生物碱类的植物 ⑴曼陀罗:草本植物,高1~2米,茎直立,叶卵圆形,夏季开花,花筒状,花冠漏斗状,白色,全株有毒,种子毒性最强。(也是我小时候经常采摘的一种花,哈哈) ⑵颠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一大一小,夏季开花,钟状,淡紫色,果实为浆果球形,成熟时黑紫色,其叶和根有毒。(吃过它的果实) ⑶天仙子:草本植物,我国东北、河北、甘肃等地有野生,全株有毛,味臭,夏季开花,漏斗状呈黄色,全株有毒。 ⑷乌头:草本植物,分布于我国中部及东部山地丘陵,茎直立,秋季开花,其根有毒。 ⑸毒芹:草本植物,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内蒙一带,根状茎肥大有香气和甜味,秋季茎中空,花为白色,全草有毒。